古代的白衣崇尚

古代的白衣崇尚
徐正唯

在中国服装文化史上,对白衣的崇尚风俗,曾经在几个历史时代风靡盛行。
早在殷商时代即崇尚白衣。《礼记•王制第五》记载:“殷人(上曰下左口右于)而祭,缟衣而养老。”学者解释说,殷商时人们崇尚白色,所以爱穿“缟衣裳”,以白色为极贵重,所以奉养老人也制作“缟衣”给他们穿戴。
这种风俗沿至周代,起了一些变化。《礼记》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显然对黑色的“玄衣”更为崇敬,但又对白色缟衣依然存在崇尚。《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诗句云:“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当时民间庶民妇女,仍是身穿缟衣和情人相会。不过,当时在服饰颜色上,已按照人们不同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了。从《诗经》和《礼记》中可知,当时民间崇尚白衣,是在档次较低的织物制品上;而高档次的白狐裘,却是贵族的专利品。
由于采用不同颜色的衣饰来区别人的身份等级,对衣服本身颜色的崇尚逐渐成为贵族的专利。春秋时代,诸侯国君皆以紫色衣服为最贵重,其他人胆敢“僭服”,即会招来杀身之祸。《左传•哀公十七年》就记载童竖浑良夫僭穿紫衣而被卫太子杀掉的事。当时思想家孔子,却认为崇尚紫衣,并非西周盛世之制。所以《论语》中记载有他老先生“恶紫之夺朱”的言论。随着贵族逐渐崇尚紫衣等各种颜色艳丽的服装,白衣在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庶民的常服了。而在士大夫阶层,逐步衍生出以白衣为“凶事”时的服装。所以《礼记•曲礼下第二》说:“大夫、士去国,逾境,为坛位,向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最为著名的例子,应是《史记•荆卿传》描述的燕太子丹和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荆轲出发,去刺杀秦王这件事了。
两周时期,虽然在“凶事”时着白衣,但平时仍不以白衣为忌。这种习俗到了汉代,则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在汉代人眼里和心中,青紫衣最为贵重。《流书•夏侯胜传》说:“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拾芥耳。”《后流书•耿弇传》说:“弇兄弟六人,并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这些都可证明,当时做官人穿着青紫衣,并成为世俗时尚的追求。《汉书•龚胜传》则说:“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颜师古注说:“白衣,官府趋走贱人也。”白衣在汉代则是下层人士的专利了。
古人崇尚白衣的风俗到汉代似乎已经走到极低点。历史如哲人所预言一样,总是螺旋式前进着,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出现惊人的相似。魏晋六朝时代,白衣崇尚否极泰来,出现一个新的追求高峰。
赵宋时学者程大昌《演繁露》一书也指出:《隋书》记载,宋、齐之间,天子举行私宴,戴白高帽,太子在永福省,则戴白纱帽。南齐桓崇祖守寿春城时,经常戴白纱帽,乘坐肩舆上城楼。可见,宋、齐时代,天子或者达官贵人,燕居宴饮时,多着白衣戴白纱帽。这种摒弃象征等级的官服,而以穿着白衣宴会聚饮的风尚,似乎潜伏着一种平等意识。它与六朝时代思想的活跃有很大关系。
魏晋六朝崇尚白衣冠的时尚,到隋唐时又渐趋低潮。在唐代,只有国子监的太学生,才服白纱巾;而一般读书的人士,也常着白衣,以与做官人相区别。这样,白衣又成了未做官的士人的象征或者代称了。《猎狐记》记述卢龙节度使张直方邀请秀才张知古一起出去打猎,当时天下大雪,张秀才感到寒冷,张直方就让人给他穿上一件八品官服“皂袍”。张秀才不敢“僭服”,赶忙把自己身穿的白色麻衣罩在上面。可见隋唐时代,白衣又由贵族士大夫的时髦服饰,一降而为读书人的专利品。到了宋代以后,“白衣”除了仍是尚未求得一官半职的读书人的代称外,在民间则成为做丧事时的祭服。白色服饰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种忌讳。
(原载《吉林日报》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东北风.文化》副刊)
楼主 罂粟非花  发布于 2018-05-06 11:56:53 +0800 CST  

楼主:罂粟非花

字数:1461

发表时间:2018-05-06 19:56: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9:10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