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之旅品读《道德经》连载

一、欲读其书,先解其人

《道德经》本名《老子》。提到儒家,我们会想起孔子孟子;提到道家,我们自然会想到老子庄子。老子写的《道德经》,那可是相当有名,大家一定要找时间认真品读一番。关于老子的出生的传奇故事,我在此写出以供大家了解。
春秋时期,一家有个闺女,年长一十八岁,模样俊俏,知书识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这闺女有个犟脾气,她决定终身不嫁。一天,闺女在河边洗衣服,忽见一只仙鹤从远方飞来,口中衔着一颗有红有大的李子。仙鹤把李子放在闺女的身旁后飞开了。闺女伸手把李子拿起来。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象两个切开的半拉李子对到一块,又象两个耳朵合在一起。这李子青里透黄,黄里透红,咬一口尝尝,又甜又酸。这闺女还没顾得仔细品味,几口就吃完了。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翻难受起来,光想呕吐,又吐不出来。这不就怀孕了呗,可孩子一直不肯出生,整整过了九九八十一个年头,这闺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姑娘。一日出生,原来是个小孩模样的白胡子老头,连头发眉毛都是白的。因吃李子怀孕生下来的,李子又象两个耳朵,取名李耳。又因李耳出生时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楼主 搏跃  发布于 2018-04-24 08:21:09 +0800 CST  
二、欲解其意,先观其脉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到西域去,在经过函谷关时,遇到了当时的守关长官尹喜。
一日尹喜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喜,因为他知道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老子要远走高飞了,就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在东汉时,帝王常把老子和佛看成同类的神,而后道教又把老子神化并尊奉为他们的祖师爷。在西游记中,有太上老君“化胡为佛”之说。《史记》上也记载,老子为尹喜著书之后,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中国所自出,佛教乃外来文化,中国素来持"华"、"夷"之见,把自己看成是华夏的文明地区,而把其他民族都看成是没有开化的夷狄之邦,尊华夏而贱夷狄。也可能古代用"老子化胡说"把道教抬高到佛教之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真品读老子的《道德真经》。

友情提示:想更多了解我对《道德经》的感悟,可以加我的微信:13681082157
楼主 搏跃  发布于 2018-04-24 08:24:35 +0800 CST  
三、道可道、非恒道

【注释】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本源。即霍金所说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存在的万物的本源。

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说清或执行。

个人认为“可道”有两层含义,一指百家之言;二指一家之言。

非:不是。

恒道:有些版本为“常道”,并非平常之意,而是恒常之意。

【解析】

要想真正的理解老子这句话,我们要回到当时老子所处的时空。由于皇室争权夺利,当时的周王朝已经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作为国家图书管馆长的老子看破形势就有了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想法。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时,老子遇到了当时的守关长官尹喜。在尹喜多次的请求下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起初尹喜是存在私心的,故老子才在开篇言:“道可道,非恒道”。

尹喜所求之道,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之道,如经济之道、政治之道、教育之道、为人之道等。故老子说:“你所求之道都是可以用言语清晰的表达出来的,但这些道并不是恒常之道。这些道是可以遵照执行的,但因不是恒常之道,故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执着、不可照搬,要灵活的去行道。”

此时的道并非世界本源之道、并非自然生长之道,而是为了某一目的而遵照的平常之道。甚至在现实生活当中此道会失去本来意义,离经叛道。

那么什么样的道才是恒道呢?恒常之道乃不可言说之道,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影响他人的东西,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是知其在不知其所在的东西。个人认为“道可行,乃恒道”。正所谓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真正的道是做出来的,而非说出来的。恒常之道,乃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不可言说,但可在现实生活当中,去悟道行道充实道。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可道乃百家之言或一家之言,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去伪存真,乃得恒常之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作为师者应该怎样去传道呢?言传身教。只说不做的道并不是恒常之道,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道才是恒常之道。

友情提示:想更多了解我对《道德经》的感悟,可以加我的微信:13681082157
楼主 搏跃  发布于 2018-04-24 15:34:14 +0800 CST  

楼主:搏跃

字数:2251

发表时间:2018-04-24 16:21: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5 09:20:5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