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来人愈少——历代文人怎样度过中年危机



1、四十不惑
中国文人的起点,从孔夫子开始算就可以了。
夫子对中年的定位是四十不惑,直译为: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
百度百科解释为: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我不同意百度百科。我想孔夫子所说的不惑并不是强调判断力,他更多的应该是感慨看透了世情,而对外物无所谓又无所畏的态度。
要理解四十不惑,先要从 “三十而立”说起。相当部分人把它理解为人到三十就应成家立业,担当起来。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三十身体状况最好!(立:高,一生中最佳时期,人过三十天过午,就是这个意思)。
三十岁后,特别是到了四十岁,一个人身体到了全面加速衰老的时刻,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因为精力和体力的下降,40岁后的男人在此阶段感受到老化的威胁。与年轻人的朝气,聪明,适应与体魄相比,如果事业还没成功,40人员更难通过学习知识技能改变生存现状,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家庭中子女开始成家立业,部分工作为青年人接替,这种地位的变化,破坏了他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内心矛盾重重,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这种情况就是中年危机。这样的中年人被称为失意群体。
孔夫子也不幸遭遇中年危机。公元前522年,30岁的孔子风华正茂,授徒设教,弟子三千,名达诸候,连齐景公、晏婴都专门跑到鲁国,向孔子请教,同时他的官职也从季氏史升到司职史,也就是从粮站管理员升到站长,夫子一时踌躇满志。
然而好景不长,因性格和理念被鲁国君臣弃用的孔子在鲁国的境遇每况愈下,34的夫子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他周游列国多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求官,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夫子处境艰难到“三月不知肉味”,他遭遇中年危机了。
如果按百度百科强调这时的夫子有了判断力实在太牵强。而恰恰相反,相比三十岁,他更不懂也更不适应这个尘世。
但不懂、不适应不要紧,四十岁的孔子想通了,哥们当不了官,但哥们不在乎也不侍候了。从此,他回到鲁国专心致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即使后来又短暂出仕,但已属玩票,并不认真,因而也比四处求官时更显风骨。原因无他,四十不惑,不被迷惑缘因不在乎,不在乎就无欲。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林则徐进一步阐述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无欲则刚,无欲则不惑。不惑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生活在多姿红尘、多彩世界,高官后禄美女美食,诱惑不要太多。要做到不被迷惑,不忧不惧、不喜不悲,靠什么?靠判断力吗?决不可能。否则那么多人杰,也不会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英豪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要不惑,只能看淡外物,对功名利禄笑看,看淡看。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40岁的孔子念头通达后做到不惑,成功度过中年危机,快乐生活在家乡,直到73岁死去。

楼主 而深  发布于 2018-04-10 21:25:45 +0800 CST  
众人皆醉吾独醒

如果孔子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始祖,那么屈原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但屈夫子生活并不浪漫,也不宽容,更不豁达。
论出生和际遇屈夫子是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作为楚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少族长,屈原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0岁时又得异人石洞受经,相当于现在名校加优质外教。16岁就创作《九章·橘颂》等传世名编。17岁就有诗和远方,游香溪与长江,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20岁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副处级实职。21岁升任楚怀王左徒,正部级发改委主任,开始主持改革内政外交,并时有名作问世。所谓年少得志,莫过于此吧。26岁,屈原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因改革触犯了旧贵族,平调为三三闾大夫之职,正部级教育部长。真心来讲,其实也算不上贬谪,因为屈原与主持楚国政务的春申君相交莫逆,事实上仍与其一起主持变法与外交。更重要的是,屈原负责编练新军与协助联横六国抗秦,他的军职是大司马,地位不下于袁世凯。乃至于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屈原第一次被楚王流放汉北地区,新军将士万众愤激高呼“还我大司马!”竟要开到郢都向楚王请命!不久,屈原就被复职。可见,屈原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软弱文人形象,他实际是楚国的将首。只有新军在,屈原受不了太大委屈。
但因为守旧派联合压制,屈原主张不能很好实施,屈原私自调兵并自筹粮草攻秦,但是失败了,八万新军加昭常十五万大军,全都要葬送在屈原手里了!”不能评价屈原的行为对错,但是失败了。从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私自出兵致几十万大军败亡,在哪朝哪代主将又能不受死。但因为家世好,他爹以举族自立为要胁,屈原没死,近40的他被流放湖南。
屈原很不幸遭遇中年危机。他看不开。楚辞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我很不喜欢看有些中年人感叹社会风气多不好,自己多怀才不遇,然后无限悲愤而一蹶不振沉沦下去,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沉沦有什么用,只会伤害自己,给亲友带去负能量,而让敌人看笑话。要么你就不屈不挠,象总设计师一样,笑到最后。要么你就象陶渊明我自采菊东篱。哭哭涕涕的,又骂官场权贵,又削尖脑袋想升官当权贵,唉,我实在很难赞颂。总之,以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屈夫子中年以后始终悲愤,中间偶有起复又很快流放,没兵权又不融入主流还想主导,哪里可能。最后结果,所有人都知道,楚国破后,跳江自杀。屈夫子这中年危机,我个人认为度得不好。

楼主 而深  发布于 2018-04-12 20:28:34 +0800 CST  

楼主:而深

字数:2471

发表时间:2018-04-11 05:25: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3 12:43:36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