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侃史】细数历史奸臣

【0】【1】【】【】【】【】【】【】【】【】【】【】【】【】【】【】【】【】【】【】【】【】【】【】【】【】【】


【随缘侃史】他们为啥说俺是历史奸臣

文/一切随缘

前 言

说起奸臣二字,或许人们首先想到是一连串贬义词般的形象,比如,阿谀奉承、造谣诬陷、无中生有、阳奉阴违、跋扈恣睢、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趋炎附势、祸国殃民、奸乱窃国、身败名裂……总之,奸臣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就是混蛋,寡廉鲜耻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还偏激地认为,奸臣与不学无术挂上了钩。

曾经,对于历史上的奸臣,我也是抱着偏见的心态认为,这些人就是一些混淆黑白、排斥异己、最后遗臭万年的家伙。但一次偶然,当我读到了宋朝奸相秦桧的故事时,我忽然间惊讶地感觉到,原来秦桧身上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

再后来,当我又读到了唐朝奸相李林甫、清朝奸相和珅以及历史上其他比较知名的奸臣故事时,我更是感慨万端了,这些人与我先前简单阅读与凭空想象中的奸臣龌龊形象实在是相差悬殊。

纵观历史上的奸臣,纯属龌龊奸诈、令人不齿的奸臣其实并不多见,这些人,当中有一大部分人更是当时的能臣,甚至可以说是当时君主的忠臣、贤臣,或者君主的化身。
这些人本身也并不愿意当一个坏人,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最后不得不成为一个臭名昭著,人人恨之不已的奸臣罢了。

像李林甫、秦桧、和珅,这三个人都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奸臣,但他们同样也有忧国忧民的时候。

例如李林甫,在他拜相期间,也一直在努力为国家提拔人才,比如唐朝的能相牛仙客,就是他提拔起来的。而且在李林甫入阁拜相期间,也修订、出台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

至于秦桧,此人最大的罪名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岳飞,从此落了个万世唾骂的臭名,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秦桧最初也是一个力主与金国抗战到底的主战派。
另外还有和珅,其最大的罪行就是贪污,但在贪污的同时,和珅也经常在为着大清国的未来而感到无比担忧,甚至还发出了无能为力的感慨。

世间所谓的忠奸,更多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性情的迥异与处事风格不同而已。

要知道,世间任何一个人,其身上的优点与缺点,心胸的宽广与狭窄,处事的大度与龌龊是并存的。

历史上之所以会有忠臣、奸臣之分,绝大多数是因为时势(君王)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

虽然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君主都渴望得到良臣辅政,但当这些有才智的良臣遇到了一个好的制度、好的君主时,他可能会成为一位青史留名、万世敬仰的伟人;但假如一个人遇到了一个坏的制度(或君主需要)时,好人往往也会变成坏人。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众人唾骂的奸臣。

像史学家司马光就曾在《资治通鉴》里对隋唐时期的裴矩留下了这样的评价:“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

裴矩是历史上一个忠奸分水岭极为明显的典型,在隋朝当官时,由于隋炀帝爱听奉承话,于是裴矩就千方百计地迎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心思,结果导致国家因连年征战而劳民伤财,最终走向灭亡。然而裴矩在归降唐朝后,当他发现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唐太宗和隋炀帝根本不是同一路人时,裴矩又看准了形势摇身一变,成了常常“犯颜直谏”的诤臣,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地思考。

在奸臣的世界里,只要我们用心揭开其身上的迷雾,然后用自己正确深沉的智慧,用心去判断,我们就有可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人身上的无奈以及其身上闪烁的智慧与亮点,这些亮点,几乎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直以来,笔者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把中国历朝历代的奸臣全给写写。这些奸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鲜明特点,但愿我能用我的拙笔,写出他们身上的特点。
但笔者知道,这是一个巨坑,只能写一步算一步。(幸好直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完成了二十多万字了。)再者,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漏,希望朋友能给予指正,宽容。

假如你读了笔者写的奸臣系列,能从中感触甚至感悟到一些东西来,笔者的目的算是达到。

就从这里(唐朝奸臣系列)开始出发吧。


如果能得到大家的鼓励,我会力争一路写下去……
谢谢大家!



~~~~~~~~~~~~~~~~~~~~~~~~
唐朝奸臣系列人物主要参考书籍: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柏杨版
《大唐六典》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蒙曼说唐》系列
《孟宪实讲唐史》
《中国奸臣》
《中国奸臣的末路大结局》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网络搜索共享资源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2 17:14:00 +0800 CST  
【0】【1】【*】【*】【74】【】【】【】【】【】【】【】【】【】【】【】【】【】【】【】【】【】【】【】【】【】【】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李义府简介:

姓名:李义府

字:不详

外号:李猫、人猫,来李。(由于才学过人,与当时另一同样才高八斗的宰相来济合称为“来李”。)

籍贯:赢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但出生于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省盐亭县永泰乡)

出身:庶族,爷爷曾当过小县长

出生时间: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癸酉(鸡)年)这一年,隋炀帝再次出兵征讨高句丽国。

逝世时间(死因):公元665年,享年53岁,因郁闷而病死在流放到巂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地区)。

谥号:无

死后受到的待遇:不详

一生主要服务过的老板: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实际是服务于武则天)

曾担任过最大的官职:宰相

性格特点(特长):

才学过人,阴人无数,成语笑里藏刀就是来源于此人。

人生主要历程:

最初被剑南巡道大使李大亮发现,并聘为秘长,后来李义府又被李大亮将带往长安推荐给了御史马周。之后由于其才华被唐太宗赏识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太子舍人(相当于帝师),加崇贤馆直学士,兼修国史……可惜在唐太宗逝世后遭到宰相长孙无忌排挤,为了应对长孙无忌的排挤,让自己继续留在首都长安,李义府成了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支持“废王立武”(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官员,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也由此拉开序幕。从此后,李义府跟许敬宗一样,成了武则天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一生主要政绩(成就):

历任国史编辑,著作等身,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所写的诗歌,一部分至今收录在《新唐诗》一书中。

入选奸臣版的主要原因:

第一:支持、促成唐高宗“废王立武”(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新皇后),之后成了唐高宗(实际是武则天)手上的一颗重要棋子。

第二:由于纳一名美女罪犯为妾,逼死了法院高官。

第三:因为被人忽悠,逼死贵族官员。

第四:主编《姓名录》,打击老牌贵族的气焰,让旧贵族的高贵地位由此发生很大变化。

第五:为爷爷迁坟,场面之豪华自开唐以来最为奢侈,也由于迁坟事件,致使一名县长死亡。

第六:生活奢侈,利用手中的权利将自己家变成了一个卖官鬻狱的交易市场。

主要亲属:

儿子李湛(神龙政变中拉武则天下台当中的一份子)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07:21:54 +0800 CST  
【0】【1】【1】【*】【82】【】【】【】【】【】【】【】【】【】【】【】【】【】【】【】【】【】【】【】【】【】【】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1.庶族群里成长起来的才子

在一般人眼里,如果一个人长得相貌堂堂,出口成章,待人又谦谦有礼,嬉怡微笑,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位值得与他推心置腹的君子了。然而在这类人当中,实际上也有一些是阴险狠恶的败类,这类人表面上对任何人都和和气气,总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但实际上谁要是得罪他或者忤他意者,其结果通俗点说,就是你被他卖了,还在乐呵呵地帮他数钱。像唐朝时期的李义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语“笑里藏刀”最初所指的就是此人。

李义府的祖籍在赢州饶阳(今河北饶阳),祖父曾当过四川射洪县县长,后来干脆在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省盐亭县永泰乡)置业,从此这家子便生活在了四川。

公元613年,李义府也在梓州永泰县出生,这一年正是隋炀帝杨广弑父继位的第八个年头,由于杨广独断专横,不听大臣劝阻下诏聚国内财力、兵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国(这个国家的位置在现在辽宁、吉林与 等地区),结果造成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不过中原的政局不稳并没有影响到四川。因此,天姿聪颖又勤奋好学的李义府从小便学到了不少学问,八岁那年所写的诗便已名满乡里。

转眼到了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21岁的李义府由于才华横溢,被当时的剑南巡道大使李大亮发现,并聘为秘长,后来李义府又被李大亮将带往长安推荐给了御史马周。

马周在读完李义府一些文章后,对这位年青人的才华是赞叹不已,李义府也由此真正踏上了一条从政之路。

要介绍李义府后面的故事,必须先简单介绍一下古代氏族(名门望族)跟庶族(普通家族)之差别。

在古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对于姓氏、血统的高贵与否,都有着很大的区分和讲究。像古印度,就把人群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其中的婆罗门最为高贵,刹帝利次之,吠舍是印度的普通百姓,而首陀罗则是指那些失去土地或者被俘虏、征服了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就是奴隶。

那时中国的血统虽然没有分得像古印度那般明显,但实际上家族与家族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尊卑之分,比如说这两个人同样姓李,但里面就有着名门望族(氏族)跟普通家族(庶族)之分。

如果你出生于名门望族,血统高贵,那么恭喜你,就算你的资质再平凡,再没文化,你也会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出仕入阁简直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假如你出生于寻常家族,就算你再有才华,如果没有机缘,一生最多也只能在一个小圈圈里徘徊,很难有鱼跃龙门的机会。

要是按照这个理念来说事,李义府的祖父虽然出生庶族,但能当上一名县长,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应该说,李义府比自己的祖父更为幸运,因为他遇到了马周。马周是一个很有才性格却很狂的人,后来凭着自己的才华与运气,最终成为唐太宗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

马周之所以看中李义府,除了他欣赏李义府的才华外,大概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李义府跟他一样,是出生于庶族;第二,李义府在马周面前非常懂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未完待续)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08:47:09 +0800 CST  
@红尘幻影2012 7楼
奸---臣?首先得是臣,他是失败者的像征,平头百姓根本无力戴起这顶“花花帽”!
当年董卓若不是祸起萧墙,那么历史记载:不是文命,也是伊尹了!这就是强肉弱食的历史本质!!!
-----------------------------

确实是这样,随着读那些奸臣的生平故事的深入,我自己对忠奸一词概念,好像反倒是感觉越来越模糊。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11:15:57 +0800 CST  
【0】【1】【2】【*】【121】【】【】【】【】【】【】【】【】【】【】【】【】【】【】【】【】【】【】【】【】【】【】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2.努力做一个好官

初到中央时,李义府只是马周身边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但很快李义府就有了一次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一日,唐太宗在宫中的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唐太宗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唐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接口第一个吟了出来,李义府的睿智表现也马上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过后,马周以及朝中另一大臣刘洎更是乘机向唐太宗推荐李义府。听了马周和刘洎的推荐后,唐太宗便召来李义府,问了他一些关于治国兴邦的看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显得很从容,而且对答如流,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表现,唐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

先来说说监察御史是什么职务。在封建时期,御史有许多种,像持书御史、监察御史等,御史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等。这个职位就好像现在国家主席、总理身边各个主要部门的秘书长。像唐太宗赐封给李义府的监察御史一职,虽然只是个八品官,但却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应该说这就是一个官衔小,权力却一点也不小的职位。

上任后,李义府也不负皇恩,忠于职守,其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露。不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李义府得罪了一大批违法的朝廷重臣。

李义府不是面慈心狠嘛,正是他的表里不一很难让人猜透,因而让当时好多犯法之人所严惮。(看看,这时的李义府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好官。)后来甚至有人给起了个外号:人猫(或者“李猫”)。之所以有这样的外号,大概是李义府的性情给猫有着许多相似点。猫的样子很可爱,在捕抓老鼠时,不管多急,也总是走路无声,就算在老鼠干掉后,猫依然显得神闲气静。(注意,在唐朝猫未必是一种受人喜欢的动物,像武则天在干掉情敌萧淑妃时,萧淑妃在临死之前喊出最后一句话就是:“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那么“诏侍晋王”又是什么官职?当时的晋王就是未来的皇帝唐高宗李治,“诏侍晋王”就是李义府同时还兼在李治身边工作。

唐太宗之所以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身边,其目的就是想让李义府的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着李治。(李义府大李治15岁。)

既然皇帝这样信任自己,李义府也尽力尽智地做好这个角色。

随着和李治接触的频繁,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李义府不但身先力行要求李治要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的道理。后来李义府还专门写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如何做到为君之道,由于这篇文章较长,怕有些读者读着不耐烦,但只要我们随意摘其中两句“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就能让人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含意与份量。

当李治阅读到李义府写的这篇文章时,不禁感动成分,随后还赏给了李义府四十匹丝帛作为奖励。

转眼到公元643年(也就是李义府被唐太宗真正启用后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李义府31岁,16岁的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太子舍人”就是太子家的门客,这个跟之前的“诏侍晋王”实质性相同,只是名誉高了一个档次。

那么崇贤馆直学士又是什么?在唐朝,主要有三处高等学府,分别是崇贤馆、弘文馆,以及国子监,这些地方掌管校理国家的典籍,同时也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就好像现在国家图书馆加国家一流大学两者的功能。(弘文馆崇文馆两馆里面的学生都是皇族贵戚子弟,入学资格要比国子监高。)李义府担任崇贤馆直学士,大概就相当于现在某一流大学里面的副教授。

在这个岗位上,李义府不但与他人共修了《晋书》,与此同时也著作了许多作品,像《古今诏集》、《李义府集》、《宦游记》等等,这些作品有不少至今依然流传于世。(全唐诗里面就收录有李义府的八首诗。)

转眼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廿六日,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官含风殿病逝,终年52岁。同年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在长安的太极殿即位,这个新皇帝就是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上台后,也将李义府赐封为中书舍人(官居五品),同时又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相当于换一所大学,然后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李义府的照这个形式走下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也没有得到再高升的机会,而且到了公元655年,反倒差点被宰相长孙无忌调离长安。


(未完待续)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12:27:14 +0800 CST  
@caitg 2012-06-23 00:03:22
感兴趣,预定个位置。
-----------------------------
呵呵,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15:38:21 +0800 CST  
@配刀的小青年 1楼
支持
-----------------------------
呵呵,谢谢朋友沙发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16:30:48 +0800 CST  
【0】【1】【3】【1】【206】【】【】【】【】【】【】【】【】【】【】【】【】【】【】【】【】【】【】【】【】【】【】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

唐太宗死后,其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宰相长孙无忌自然就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了,但长孙无忌却始终看不起李义府。

长孙无忌之所以看不起李义府大概有两个的原因:第一,李义府出身于庶族,身为贵族的长孙无忌骨子里不觉会将他看低一等;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长孙无忌看透了李义府谦谦君子形象背后的龌龊一面。

正是这样,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一直以来也兢兢业业地工作,但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也心知肚明,但知道又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罢了,李义府非常清楚,像他这样一个出生庶族的人,能奋斗到今天这个地位,已经相当了不容易了。

话虽如此,但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以想像的,举一个例子。

在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人们便把这两个人并称为“来李”。来济比李义府大三岁,原来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副宰相,而李义府却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公元655年,也就是李治当上皇帝后的第六个半年头,李义府连这种原步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李义府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于是越看李义府越觉得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李义府调去四川壁州(今四川通江县)担任司马。

唐朝调动官员的程序一般是这样,上级准备调动某个官员时,就先让中书省起草,起草好就转送到门下省审核,审核后再执行。由于李义府是中书舍人,所以这纸调令还审批没时,李义府自然也就提前知道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李义府很是郁闷,虽说壁州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壁州军区的参谋长)与中书舍人一样同属五品(中书舍人为五品上,司马为五品下),但中书舍人可是个京官,只要留在京城中混,擢升的机会也远远大于外官。再说了,自己这么不受长孙无忌喜欢,一旦被调离长安,这辈子很可能就没能再回来。毕竟李义府出生于庶族,在朝中可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着,而自己原来的靠山马周又死了。

可是李义府又能抗令吗?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李义府不禁悲愤填膺,同时也在苦苦地思索着对策。忽然,李义府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由于此人性情狡诈多智,加上其脖子上又长有一颗瘤子,所以外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智囊”。

听说这事后,“智囊”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因为他的这个主意,李义府的仕途命运也由此转折。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德俭当时对李义府说:“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什么意思?皇帝(李治)想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可是一直老犹豫未决,原因是担心长孙无忌等大臣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王德俭的这番点拔,李义府茫然的心豁然开朗。

这究竟是咋回事?要说这事还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最初结合说起。


(未完待续.3.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3 20:01:03 +0800 CST  
【0】【1】【3】【2】【240】【】【】【】【】【】【】【】【】【】【】【】【】【】【】【】【】【】【】【】【】【】【】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之二)


当年李治还是太子时,武则天则是唐太宗的一个小才人。(解释一下,武则天这名是后来人家叫习惯的,当时的武则天并不叫这个,但为了让读者读着连贯,这里就沿用武则天的称谓。)

在唐太宗病重期间,由于李治与武则天经常在唐太宗的寝宫碰面,慢慢地,这对“母子”竟然产生了爱情。

后来,唐太宗病逝,按照当时的朝中的规定,作为众多小老婆之一的武则天被宰相长孙无忌安排去感业寺侍佛。

尽管武则天变成了尼姑,但相当重感情的唐高宗并没有因此而忘掉她,甚至后来唐高宗还借着唐太宗周年忌,为父皇祈福之机,专程来到感业寺与武则天见上一面。

看着眼前这位昔日情人,唐高宗是感慨万千,心里也很想立刻将她再接入宫中,无奈这样伤风败俗的事唐高宗又岂敢贸然行动。

当时唐高宗的老婆王皇后也在场,看到唐高宗对武则天是如此忘怀,王皇后竟然有种帮忙唐高宗将武则天解救出来的想法。

王皇后之所以有这想法,并不是她很大爱,而是完全出于私心。因为当时王皇后正和萧淑妃争宠,可争到后来王皇后却争不过萧淑妃。正是这样,王皇后才想帮忙解救武则天,好让她去缠住唐高宗,转移唐高宗对萧淑妃的感情。

想到这,王皇后先是悄悄地让人告诉武则天先把头发留起来,不久之后,王皇后又秘密地把28岁的武则天接进宫中“服侍”自己。

王皇后这么给力,唐高宗自然是高兴万分。

可当长孙无忌等大臣知道这事时却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反对的原因很直接,武则天是服侍先帝的才人,像这样的女人怎么可以被重新接进宫来。

一直以来在政事上,李治基本都非常听从长孙无忌的安排,但这次在爱情面前,生性懦弱的他表现得非常坚定,不但天天和武则天睡在一张床上,后来还干脆将她赐封为昭仪。(注意,原来武则天只是唐太宗的才人,属正五品,但现在李治一下子就把她封为昭仪,正二品。)

虽然长孙无忌等人权力很大,但面对着李治这个荒唐的爱情行为,却显得束手无策。


(未完待续.3.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4 08:03:10 +0800 CST  
【0】【1】【3】【3】【262】【】【】【】【】【】【】【】【】【】【】【】【】【】【】【】【】【】【】【】【】【】【】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之三)


武则天之所以获得解脱,很大程度上是拜于王皇后所赐,一开始武则天也确实对王皇后心存感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位的巩固,武则天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开始想方设法计算王皇后,武则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觊觎王皇后的位置。

为了能达到打击、嫁祸于王皇后的目的,就算陪上自己年幼女儿的性命武则天也在所不惜。

在武则天一次次的计算下,王皇后与萧淑妃这对昔日的情敌也不得不冰释前嫌,转而结成联盟对付武则天。无奈此时的唐高宗眼里却只有武则天一人。

也许读者读到这会感慨,这个王皇后当初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难道当初她就没有考虑到终究会有惹火烧身的一天?

如果单纯从女人的情爱的角度上看,王皇后的行为确实是欠加思考。但别忘了,在古代的政治婚姻结合可不是两个人之间单纯的爱情结合,特别是那些类似唐高宗与王皇后这般的政治婚姻,背后都会牵连着一个家族网络。

王皇后本身就是唐高宗的表妹,而且还出身于当时贵族中的极品“五姓七望”中的王姓,像她这个的家族背景与唐高宗结合可谓门当户对。什么是“五姓七望”?在隋唐时期,在所有的望门贵族中有五支姓氏最为尊贵,分别是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这里面李氏与崔氏占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未完待续.3.3)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4 10:10:44 +0800 CST  
【0】【1】【3】【4】【277】【】【】【】【】【】【】【】【】【】【】【】【】【】【】【】【】【】【】【】【】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之四)


而武则天的家庭又是什么?虽然武则天的母亲出身于弘家杨氏(后来的杨贵妃、奸臣杨国忠就是来自这一系),也是当时一支赫赫有名的贵族。但武则天的爸爸武士彠原本只是个普通的木材商人,后来是投靠对了老板(唐高祖李渊),才摇身一变成一名高官。何况当时武则天的父亲早已去世。所以说,王皇后与武则天的家庭背景,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再说了,武则天身上还有污点,上过唐太宗的床,这样有污点的人,就算是再怎么受宠,又能怎样?这就是当时王皇后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萧淑妃的背景,萧淑妃出身于南方贵族兰陵萧氏,这个家族在南北朝时期,一门就出过三十多位宰相,而且南北朝中的南齐王朝也是这个家族的萧道成所创立,所以兰陵萧氏在当时也是一个顶级贵族。萧淑妃除了出身跟王皇后不相上下外,之前之所以受李治宠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萧淑妃生有一儿二女,而王皇后却膝下无儿无女。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王皇后才会帮唐高宗将武则天从感业寺里解救出来。没想到呀,王皇后人算不如天算。

当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失宠后,武则天接着又紧紧地盯着皇后位,想取而代之。面对着武则天的私心膨胀,李治不但不反对,反倒允许。

无奈废立与册封皇后可是国家大事,绝不是唐高宗李治一人说了算,假如众臣不予支持,李治又岂敢强硬地擅作主张。

为了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李治与武则天一次次想着各种方法讨好长孙无忌,可惜长孙无忌对此却坚决反对。

既然以长孙无忌等人为首的臣子不予支持,李治与武则天也只能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正是有着这些原因,王德俭才会那样点拔李义府。


(未完待续3.4)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4 12:28:44 +0800 CST  
@exit1900 2012-06-24 16:31:25
历史从来没有所谓的奸臣,都是所谓君主干完坏事的替罪羊。
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所谓的奸臣是没有责任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
嗯,在历史的奸臣中,确实有好多是君主的替罪羊。

谢谢朋友的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4 21:14:40 +0800 CST  
【0】【1】【4】【1】【377】【】【】【】【】【】【】【】【】【】【】【】【】【】【】【】【】【】【】【】【】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4.命运由此发生转折(之一)

经过一番衡量,李义府决定作第一个支持李治这个有违人伦决定的大臣。

李义府知道,虽说长孙无忌等高层大臣权力很大,但再强再大,他们也只不过是唐朝的臣子,而唐高宗才是唐朝天子,与其坐以待毙被调离长安,还不如被长孙无忌算计之前搏一把。

李义府就是抱着这种心思才写了一份奏章,其内容无非就是写那些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想做,却苦于无人支持的话——提议恳请唐高宗李治废王皇后,再重新册封武昭仪为皇后。

奏章写好的当晚,恰好是轮到王德俭值班,为了能尽快将这份奏章递给唐高宗,李义府还专门留下来代王德俭值班。

当唐高宗收到李义府的这份恳请奏章时,果然大出喜望。

很快,唐高宗便带着武则天召见了李义府,让他把为什么支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想法给说说。

面对着唐高宗与武则天,李义府只说了一句:“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陛下拥戴立武昭仪为皇后,臣只是顺应民心,说出百姓的心声罢了。”注意,李义府这里说的是百姓拥戴,与百官无关。就他的一句话,把大臣们的反对全给带过了。

一直以来苦于得不到支持的唐高宗和武则天听了李义府这话自然是高兴不已,唐高宗忽然又问了一句:“咦,你怎么会在今晚递这奏章?”李义府说:“哦,因为臣很快就要被调去壁州工作,臣怕走以后就无法为陛下效劳,所以才想尽快将这奏章递给陛下。”“原来如此,这容易,朕让继续留在长安不就成了。”唐高宗此时又岂能让第一个支持者离开长安。就这样,唐高宗的一句话,马上就让长孙无忌的调令变成一张废纸。

为了勉励李义府,唐高宗还特地赐赏了他一斗珍珠。

(未完待续.4.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07:28:42 +0800 CST  
@驰马荡江湖 2012-06-25 09:35:41

-----------------------------

呵呵,注意自己的形象哦。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11:51:18 +0800 CST  
【0】【1】【4】【2】【490】【】【】【】【】【】【】【】【】【】【】【】【】【】【】【】【】【】【】【】【】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4.命运由此发生转折(之二)

第二天,武则天更是派人来李义府家里,同时还给他捎来一个好消息,朝廷将提升他为中书侍郎(总理办公室副秘书长)。

唐高宗与武则天此举不言而喻,所谓榜样就是无穷的力量。

很快,“智囊”王德俭站出来了,王德俭的舅舅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等一个个都站出来了,请求唐高宗废王立武。

这些人支持“废王立武”的大臣有一个特点,官职都不高,其中官位最高的也就是卫尉卿(军械供应部部长)许敬宗。假如以今天的概念来说事,这群人里面大概也只有许敬宗一个是政治局委员,至于其他人虽说是个京官,但地位都非常一般。

也许之前这些人也想借机出位,看看能不能为自己捞到一个升官的机会,可是以他们的斤两,又岂敢开口。

要知道,反对“废王立武”的大臣又都是些什么人?除了长孙无忌外,还有宰相褚遂良、来济、韩瑗等等,这些人全是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级的人物。

孰强孰弱,许敬宗之类的大臣当然要谨慎,说不定自己还没吱声,只需要表现出一点支持的倾向,也很有可能就被常委们找个借口给贬官。

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有了李义府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功榜样,许敬宗等人的心自然是有底。

也正是有了李义府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的支持,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也由此逐渐扭转了局面。


(未完待续.4.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16:27:35 +0800 CST  
@仰望巅峰 2012-06-25 11:19:22
@点人君 2012-06-25 10:46:27
历史不是中奸二字说得了的。
-----------------------------
的确有部分历史人物是人性复杂的,不过也有部分历史人物能让后人看的一目了然如北宋的“六贼”,相信兄台也不会反对蔡京、王黼、朱偭、童贯、梁师成、李彦是十足的败类。
-----------------------------

呵呵,这些人之所以成了十足败类,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十足混蛋的老板。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17:57:11 +0800 CST  
@仰望巅峰 2012-06-25 19:29:49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2012-06-25 17:57:11
-----------------------------
兄台所言极是,正如北宋著名的“瘿相”王钦若,只有在赵桓的手底下才能够大搞“天书运动”(说到“天书运动”连王旦、寇准这些忠臣都捧了臭脚);没有一个奸臣是在明君时代兴风作浪的,不过也因此就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加的崇敬范仲淹、王安石、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并不意味着领坏皇帝.....
-----------------------------

比较笼统的一句话说吧,在写这个奸臣系列时,我的脑海中总会冒出八卦里的那个阴阳图,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

呵呵,再次感谢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20:18:58 +0800 CST  
@点人君 2012-06-25 10:46:27
历史不是中奸二字说得了的。
-----------------------------
呵呵,所谓的忠奸,更多的,大概是人性的不同吧。
谢谢朋友的支持。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5 21:30:41 +0800 CST  
【11】【1】【5】【1】【585】【】【】【】【】【】【】【】【】【】【】【】【】【】【】【】【】【】【】【】【】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5. 开始狂妄了

随着武则天地位的稳固,以及其他反对武则天的高官逐个落马,李义府的官位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他的儿子们也统统得到封官,受封的孩子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李义府的性格也此变得越来越狂妄。

显庆元年(656年)的某天,李义府到大理寺(国家最高法院)视察,在那,李义府忽然看见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犯,不觉色心大动。于是李义府马上向大理寺的官员询问这个女犯的情况。原来这个女犯姓淳于,由于犯了奸杀罪被关押在这里。但对于这些李义府可不管,而是立即指使大理寺丞(最高法院的秘书长)毕正义把淳于氏给放了。

放出来后,李义府又悄悄地把淳于氏带回家里当一名小妾。

应该说李义府这做法够脑残的,你堂堂一个朝廷重臣,要啥美女没有,干吗非得看上一个犯奸杀罪的女犯。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淳于氏犯罪的详情,但既然这女人被押在大理寺,肯定不是一件普通的案子。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淳于氏被救后不久就出事了。

原来李义府认为,自己私放犯人,这事毕正义应该会帮他完善后续,所以自己也就没有和大理寺丞(法院院长)段宝玄打招呼。

但不知是毕正义和段宝玄本身不和,还是毕正义忘记主动和段宝玄通一下风。结果,“不知详情”的段宝玄查案时,自然就发现狱里少了一人,随后便悄悄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唐高宗,唐高宗接着便命令负责刑法的宰相刘仁轨成立专案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直到这时李义府才发现苗头不对,随后李义府也有马上进行补救,不过这个补救方法不但脑残,而且还相当雷人——逼原本帮他放淳于氏出狱的大理卿毕正义自行了断。

结果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但由于当时的唐高宗与武则天还特别需要李义府的支持,所以也就帮着掩盖,尽量把这事给压了下来。

对于领导的做法,好多人自然是心知肚明跟着装傻。但就算这样,这时还是有一个御史跳了出来,这个人叫王义方。

虽然王义方很想立即舍身揭发李义府,但想着家里人,王义方还是犹豫了一阵子。后来,实在受不了良心折磨的他干脆把自己想做的事告诉了母亲,深明大义的王妈妈听后对儿子说:“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既然你是一名御史,就应该有御史的责任,儿子去吧,娘绝对支持你。”

看到母亲这么给力,王义方也果断地给唐高宗弹劾李义府。

当王义方来到金銮殿时,李义府“刚好”也在场,一开始王义方还是很客气地说:“李宰相,我有事想奏请陛下,你能否回避一下。”谁知李义府在那一刻却忽然得了“耳聋症”,既然如此,王义方又把话重复了一遍,没想到,李义府依然若无其事地站在原地。看着李义府狂到这个地步,王义方又怒不可遏地再把话重复叱喝了第三遍。

直到这时“刚刚”反应过李义府才望了望唐高宗,看到唐高宗面无表情时,才扫兴地转身退去。

虽说王义方是绕开了李义府,但弹劾后唐高宗的反应却让人伤心,出于大局考虑,唐高宗不但照样没有处置李义府,反倒是责备王义方诋毁朝中大臣。

结果可想而知,打蛇不死反被蛇咬的王义方被贬去莱州当一名司户(大概相当于现在莱州民政局的干部)。至于李义府反倒被擢升为中书令(副宰相)。

(1未完待续.5)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6 08:12:59 +0800 CST  
@仰望巅峰 2012-06-25 22:31:10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2012-06-25 20:18:58
-----------------------------
兄台这个“八卦”的比喻十分恰当,人原本就是人性和兽性的混合体,正所谓是高等哺乳动物;就看是在什么条件下暴露哪一方面的面孔,比方说章惇要是没有经历过北宋元佑年间改革派和保守派势不两立的党争的惨痛,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不择手段,奸臣很多时候是被扭曲的。
-----------------------------

呵呵,叫我随缘好了。
其实只要用心读历史,我们就真的不难发现,有些奸臣的坏,是被过度放大了,而有些所谓良臣的缺点,却被人忽略。比如说,在我写李林甫系列时,对于张九龄这个人物的狂,就真的感觉到别扭和恶心。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6 09:41:26 +0800 CST  

楼主: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字数:1154627

发表时间:2012-06-23 01: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9 10:48:58 +0800 CST

评论数:69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