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为公》之《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文】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1)冲:甲骨文从水从中(旗帜飘动)。《说文》:“沖,涌摇也。”本义为水涌动、激荡。此水流交叉、汇合之状态也。有“迅速向前闯“之意,强调动作自高而下、疾速迅猛、势不可挡。而水流交汇聚合处,必涌动激荡也。
具体到本章,乃是形容“道”居于低洼之处,而万物犹各地水流,皆迫不及待、争先恐后而来。正所谓你追我赶、你推我攘,生怕抢不上槽儿。乃云集辐辏、众望所归之象。
《第45章》曰:“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谓:真正的满盈是能够海纳百川,就好像永无盈满(所谓“盈满”,即再也容不下任何个体)之时。因此,它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没有实现不了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的满盈正是体现在总有支流的加入上,而随着新的个体的加入,故能与时俱进、应物变化,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反过来也就促使更多新的个体投奔加入进来,以“冲而用之”。所以,表面上的“不盈”,实质是“大盈”。
“冲”还含有“使相抵消”、“触犯、猛烈的撞击”之意。《第42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是背离;“抱”,是怀抱。谓轻阴重阳,背阴而向阳。实质是指通过斗争来维持自身的独立和万物间的平衡。“冲气”,使气、斗气也。“气”,《第55章》曰:“心使气曰强。”乃争强好胜意也。
(2)冲而用之:谓万物自高而下,如高屋建瓴般奔涌而来。它们对“道”的争相利用就像江河归海一般自然而然、势不可挡。
(3)或:甲骨文左边为“囗”(城),右边为“戈”。“国(國)”的字形正好相反,其甲骨文左边为“戈”,右边为“囗”。“国(國)”字“戈”正“囗”正,气象森严,像以戈守卫城池,故有“建邦、建都”之意。“或”字则“囗”歪而“戈”斜,犹兵败倾颓、城池不保之象。故“或”与“國”乃意义相对的词语。共同表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意。一方因兵胜而建国,另一方必因兵败而失国,表达了古人对于武力的辩证思维。
大概鉴于以上原因,故“或”后来被虚化为不定代词,在本章表示“反过来看、反过来说”之意。万物争相前来使用它(冲而用之),反过来看,不正像万物争相来投奔它吗?能包容万物而“不盈”,不也说明它能供给万物且富富有余吗?
故“或”,在此可译作“却”,表示轻微转折。
老子最善用逆向思维,本章即为其典型之例。而“或”在本章两见,更是辞眼。而在《老子》一书中,类似的字词也很多。例如:玄同、道与德、稽式、此与彼……等。
(4)盈:就其字形而言,“乃”是指妇女乳房,“又”像手,“皿”是器皿。这应该是说妇女的奶水太足了,孩子吃不了,为了避免浪费,因此将其挤入碗中,故有“满溢”之意。
关于“盈”的例句: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9章)
3)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15章)
4)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
(5)不盈:即不满盈。百川归海,而海永无盈满之时,这是在说“道”海纳百川的容量和气度,故曰“不盈”。若是满盈就不会再有归附,而若是再无新鲜元素注入,也就谈不上什么“蔽不新成”(第15章),保持青春活力了。
所以,“不盈”是指任何事物都能够通过“道”找到归宿。就好像一群动物围着水塘喝水,只要有一个挤不进去、喝不上水,就说明水塘(道)不够大,它已经达到能力的极限,处于满盈状态。故“不盈”乃是表示道的功用、能力之大,供给万物仍显得富富有余。
(6)渊兮,似万物之宗:这是一句倒推语。说“道”既然是万物汇聚之所,所以反过来它也就成了万物共同的源头。“渊”,有“人、物聚集的地方”、“深、深邃”、“源头”等义。可见“渊”本水流汇集之所,乃万物之归墟,只是反过来看,犹源头之所罢了。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1)其:指上一句所言的万物。
(2)挫其锐:指双方都将各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尖刺收起,能够相向而行,愿意对话、愿意接触。
(3)解其纷:刚开始谁也不了解谁,因此有接触就会有纷争,就会有矛盾,而“道”能将其一一化解。
(4)和其光:时间久了,就会相互谦让,彼此欣赏,团结协作,各展所长。“光”,谓其各有所长也。
(5)同其尘:“同”,乃聚集之意。“同其尘”,是将身上不同部位的尘土集聚起来,就是俗称的“搓泥儿”。在此或是指将万物身上的尘埃扫荡,收集归拢于一处。谓万物皆能以干净清爽坦诚真挚之面目示人也。即所谓的赤诚以待。
(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描述了一个人与人相处的渐进过程。“挫其锐”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来自于丛林法则的相互戒备。“解其纷”是要让它们各得其所并各得其利。“和其光”是在权利有所保障的情况下,能够各施所长、共同奋斗。“同其尘”是指随着合作的愉快开展,人与人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所有负面情绪及消极因素皆一扫而光,人们皆以良善之面目示人,从而真正构建起了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
(7)湛:清澈、清明;安静、安定。“湛兮”,是万事万物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后最终融合为一体的状态,是千江并流后的澄澈透明、纯净无瑕。
(8)或: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的“或”用法相同。乃是表示以逆向思维、反向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个体,看似消亡于集体之中,而另一方面又无疑是在以新面目示人。此处可释“或”为“又”。见《故训汇纂》引《经传释词》卷三。
(9)存:篆文从子(初生婴儿)从才(草木初生),会生存、活着之意。因此,“存”是婴儿,是新生命,是最初的状态,是像草木逢春一样的又一茬儿。隐含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和无可限量的未来。具体到本章,是指其生命形式在万事万物的不断加入及融合中一次次跃进、脱胎换骨并适用于新形势和新时代。
(10)似或存:就仿佛它又重获新生!

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象:是象征,表示什么都像。是一个模糊性的、概括性的字眼。
(2)帝:甲骨文是用柴草扎成的、初具人形的、面目模糊的、象征天神的稻草人。因为毕竟谁也说不好天神长什么样嘛,所以只好用稻草人来象征。故“帝”可引申为始祖之意,是于宇宙洪荒之间诞生的第一个孩子,这正与“吾不知谁之子”相呼应——既如此,又何必多出一个“象”字呢?“象帝”指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象”是对“帝”的进一步说明。每一种物类都有自己的“始祖”,而“象帝”则代表所有的这些始祖。也就是对万类万物各自始祖的统称。故“象帝之先”,是指所有这些“始祖”的共同始祖,即造物主。譬如传说中的盘古、女娲。这也正应和了前面“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句意,说明“道”正是万物共同的归宿和起源。
(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子”是从上句“存”的含义延续下来的,而它又引出了“帝”。因为孩子必然也会是后世子孙的祖先嘛!因此,这又是一个逆推。而从“冲而用之或不盈”到“渊兮,似万物之宗”,到“湛兮,似或存”,再到本句,可谓句句逆推,又句句顶真。

【总结】
理解本章,要有发达的逆向思维能力。按通常理解来说,如果将对“道”的利用比作水利灌溉的话,那么“道”显然应该处于上游,而万事万物自然应该处于下游。即“道”通过及时、充分、持续、有力地供给下游,使万物各取所需,而“道”也在此“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过程中成就者“大盈”。然而如此表述的话,又如何能充分体现老子心目中“道”和万物的关系呢?
或许在老子眼中,“道”和万物并非单向的施予和被施予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万物固然因为“道”而存在而生发,“道”又何尝不是随着万物的兴废衰替和新鲜事物的加入而保持着青春活力并穿越历史长河历久弥新呢?也由此,“道”的无成执、无常形,与时俱进、周全无遗、随物赋形、应物变化的特点便在此逆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所以“道”能无所不在、无所不宜、无所不包、无所不通、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如果说“道”自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不可改变的精神内核,那一定是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情操以及“随物而与、无所爱矜”的无私、公正!在这里,万事万物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能够随意施展并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进而繁衍化生,推动历史持续的发展、进步。“道”则“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7章),得以“蔽不新成”(第7章),“湛兮,似或存”(第4章),最终实现“天长地久”(第7章)。
毛主席说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可以说是对以上理解的最好注脚。“道”是什么?“道”便是对这一力量的敬畏,是引导,是关怀,是使生产力沿着正确的道路得到彻底解放。
所以,老子将“道”比作洼地,万事万物皆得以自高临下、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动作一致地“冲而用之”。就好像百川归海一般,“道”“或不盈”——永无盈满之时。因此,“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因此“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道”的先进性与革命性,“道”的深远广大、历久弥新便跃然纸上。
厘清了这些头绪,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道”是“渊兮,似万物之宗”。它表达了两重含义:其一,“道”是万物汇聚之所;其二,反过来理解,“道”是万物共同的源头。
“宗”,即归向、归所。即祖宗。如万方之宾来朝来拜。“道”为什么能够那么恰到好处,犹量身定制般地为不同的事物所利用呢?不正是因为“道”就好比是不同事物的种种特定需求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吗?“道”在这里仿佛是完全处于被动的,体现的是“无为”的特性,与之相对比的则是万事万物充满活力、主动进取的精神(“冲而用之”),但“道”的深远广大(“渊兮,似万物之宗”)不也因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吗?
万物的需求各不相同,利益难免有相互冲突的地方。“道”是否简单地将它们收拢在一起便无所作为、任其自然了呢?当然不是。犹如大海在不断地涌动着、实现着大浪淘沙,“道”也是通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将万事万物的根本利益统一协调起来,保存它们合理的基本诉求,剔除有害的贪欲奢望,最后达到“湛兮,似或存”的境界。是谓“为无为”。“道”不再是良莠不齐的大杂烩,而是由多种食材经过细火慢炖熬制而成的一锅鲜美上汤。大家和谐共存,犹如一体,不分彼此。而“道”甚至包括万事万物,也在此过程中发酵变化,重获新生,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魅力。所以本章第一句体现的是对个体的充分尊重,第二句反映的则是如何使个体与集体完美融合。
说到“存”便想到了婴儿。这就引出了第三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在解决由以上两句产生的一个疑问:“道”与万物到底孰先孰后?世上是先有了万物才成就了“道”呢?还是先有了“道”才有了物种的丰富和生态的平衡呢?“道”到底是谁的孩子呢?对此,老子照例用了逆推的方式,没有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笃定地说: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但我知道在所有我们已知和未知的种种物类的始祖之前,“道”便已经存在了!
然而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大概还只是一个副产品,老子的本意是什么呢?上一句提到了“重生”(似或存),不断地“重生”便意味着永久。久到什么地步呢?老子说道:在万类万物的所有始祖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你说它久不久?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需要明确一点:在道和万物的关系中,是道催生了万物,而万物对道的促进作用实质也是由于道本身所具有的无私、公正、开放、包容的特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才使得“道”能够亘古长存、历久弥新!

【译文】
道,万物争相投奔而来,对它的利用就像百川归海一样势不可挡、永无休止!它是那么深远广大啊,就像是万物的本源!
在这深厚广大的渊薮里,它使万物收敛了锐气,排除了纷杂,调和了光芒,洗尽了铅华,最后慢慢澄清。它是那么纯净无瑕,多像是又重获了新生!
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但想必在已知和未知的所有万类万物的始祖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楼主 易的原生态  发布于 2017-01-30 11:43:00 +0800 CST  
拙著《<老子>天下为公》(郭予 著)历时10个半月,终于出版并上架发行了!目前可以在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网买到

。喜欢的朋友可以出手了!希望能看到朋友们留下的好评,谢谢!
楼主 易的原生态  发布于 2018-04-06 11:00:07 +0800 CST  

楼主:易的原生态

字数:4859

发表时间:2017-01-30 19: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7 09:58:1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