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论中国怎么改朝换代,都是走不出专制的死局?

我将以世界革命分析为基础,818为什么中国走不出专制死局。



文明的变局
中华文明最主要的源头是由三部分会合而成的:第一部分是产生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顺着河流的走向由西向东,在黄河流域渐渐构成了伏羲与炎帝部落文明的主流;第二部分是沿着燕山山脉分布的红山文化,从今天内蒙古的赤峰附近不断东移,在河北涿鹿建立了著名的黄帝城,俨然已有国家的雏形,红山文化大抵代表了黄帝部落文明的发端;第三部分是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上的龙山文化,广布于山东与河南一带,这一代的先民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明,龙山文化的代表大概是蚩尤部落,他们也有城池的遗址,如山东日照附近的尧王城遗址和河南登封附近的王城岗遗址,其规模不亚于涿鹿的黄帝城 。
约在五千年前,这三大部落爆发了几次大的武装冲突,比较著名的有炎帝与黄帝之间的阪泉大战,以及炎黄联军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正是这些重要的战争促使三大部落融会起来,逐渐形成汉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文明的扩展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征服关系,黄帝虽然打败了炎帝与蚩尤,但是炎帝和蚩尤部落的文明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的文化在与黄帝部落的同化中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今天的史书中,虽然把人文始祖的光环套在黄帝身上,但文明的本身不是单一部落文化的产物,而是各家的融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包含了后来发掘出来的良渚文化 与三星堆文化 等。华夏大地上,我们的先人曾经星罗棋布了许许多多的文明,诸如戎、狄、羌、獯鬻 等,他们均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古老民族的活动轨迹大多湮没在了文献与遗址之外。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变局产生于周人。我们在历史书中常常将夏商周并列,归之于同一个时代,然而夏商与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夏人的历史有文献而无考古证据,应该属于大型部落国家的特征;禹 的儿子启 采用世袭的政权模式,构建了王朝的体制;商仅仅比夏的规模更大,国力更强,青铜文明与祭祀先人传统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当周人侥幸偷袭商纣王成功后,在当时文明的条件下,如何管理黄河流域这一大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成了一道难题。周人的开创性功劳有三件事,一是创立了一个宗法制的社会,以分封的办法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影响延于四面八方。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便是在周人手中完成的。二是所谓“周公 制礼乐”,规范贵族的行为,进而辐射到普通百姓身上,成为后来构筑中华文明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三是作为一个发源于渭河上游的偏远国家,通过武装殖民,以周文化和姬氏家族为中心将华夏文明凝聚起来。周人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征服能力,在西周时期,首都镐京周围还有戎人和狄人的不断骚扰,然而,他们凭借着文化的潜在能量,在不屈不挠中竟然奠定了一个汉民族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统一国家也由此形成。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6 18:02:00 +0800 CST  
第二个变局来自同出渭水之滨的秦人。他们发端于今天的天水与宝鸡一带,周人将华夏文明发展成熟,而秦人则彻底改变了文明的进程。当历史进入到孔子 时代的时候,各诸侯国自己内部的民族渐渐融合为一体,对于各国君主和贵族来讲,遥远的姬氏血统和周王册封的荣耀已经不再成为一种羁绊,曾经约为兄弟共同对付戎、狄土著的诸侯们,为了各自利益开始了以战争手段为主的国家兼并。春秋战国很像欧洲的中世纪,欧洲人始终没能以武力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大帝国,而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阴差阳错地整合在了一起,办这事儿的人是个精神和身体都不太正常的嬴政 。秦人不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还废除了周人的分封体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体制改革,这个政体就叫中央集权郡县制。这是一个为中国所独有的社会形态,欧洲与中国都从封建社会前进到了中央集权社会,但中国的中央集权一直停留在农耕文明基础上,而欧洲的中央集权制形成后,则很快进入了近代工业社会。
在秦人带来的历史变局之后,汉民族完成了一体化的任务,剩下的便是和游牧民族之间的长期争斗与融合。长城内外,虽然硝烟弥漫了两千年,但却不同于周人形成汉民族的过程,因为中原文化远高于游牧文明,这使得战争碰撞不是在促使文明进步,而是成了野蛮力量对农耕区的一次次征服蹂躏。秦朝虽然短命,然而,秦人带来的政治体制在华夏大地上居然实行了两千余年,稳定程度超强。若不是西方以科技为代表的新文明强势介入,除了王朝的更迭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往复,中国人很难能有新的社会形态出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其他三大古人类文明,都已被历史所埋没,与如今的埃及、伊拉克和印度文化并不相连,甚至完全不同。只有中国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横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甚至远溯黄帝时代,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自己产生的文明经历了两次变局——周王朝的诞生和秦帝国的建立,国家组织形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远的改变,但无论怎么变,中国历史一直按照自己的文化脉络在进行。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6 18:03:07 +0800 CST  
对于中国人来讲,受外来文化冲击而迫使华夏文明产生革命性变化的也有两次,第一次是来自印度的佛教,第二次是西方的科技文明。释迦牟尼与孔子的年龄相差不大,均属同一年代的人,因此佛教产生的时间与儒家学说大致相同。释迦牟尼创教以后,其信仰逐渐向印度及周边地区蔓延,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中亚、南亚、东南亚,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次大陆,基本都笼罩在佛教文化的影响氛围内。这期间虽然不断有印度高僧主动到中国来传教,但中国人并不被动地等待。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金人,头放白光,绕着殿宇飞行,经解梦的人说这个金人就是印度的佛陀,于是刘庄派使者去西域拜求佛法。在月氏国,也就是今天的敦煌和河西走廊一带,使者遇上了远来弘法的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请他们到中国来宣教。这便是“白马驮经”的故事来源,中国第一座佛教活动场所洛阳白马寺也由此诞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达摩 等人的东渡,也有法显 、玄奘 的西行。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磨合,终于融会成一种新的文明,就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佛教是温和而出世的,不会干涉世俗政权的任何事物,它的传播也从来不需要一个强力政权或者军队做后盾。中国与印度均属文明古国,都停留在农耕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佛教能够进入中国并不是双方兵士翻过喜马拉雅山打了一仗的结果。因此,佛教之于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吸纳而不是带有压迫感的被强加。
在19世纪到达东方的欧洲科技文明,给中国人的生存模式带来了自始至终的巨大压力。这不是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平行的文明,它产生在这些文明之后,带来的物质生产力和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均呈几何倍数增长。人类不仅能让地球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且以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累起来的财富,运用科技的力量只需几年就可以集聚成功。科学的发展孕育出欧洲人强大的军事征服能力,整个地球已经没有欧洲舰队到不了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不受打扰地独自生活了。
欧洲从来就是人类争斗最激烈的地方,有着古罗马征服传统的欧罗巴人当然不会开着海船,像郑和 一样炫耀一番就了事。最早掌握了现代科技手段的欧洲人,他们的殖民过程血腥而野蛮,不仅掠夺仍按传统方式生活的各民族财富,甚至还灭绝对方的文化与种族。因此,中国人对科技文明最初的感觉是切肤之痛,以至于义和团们见着与洋人沾边儿的东西就恨不得全部毁掉。中国人只是到了后来才感觉到科技本身的美好,逐渐适应并追求洋人的生活方式。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6 18:04:12 +0800 CST  
@云里星石 3楼 2014-09-16 18:16:23
想问一下LZ认为,道家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
愿闻阁下高见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8:47:39 +0800 CST  
@烟雨枫桥2014 8楼 2014-09-17 19:19:52
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毕竟封建制度这么久了,很难根除了
-----------------------------
是啊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8:49:37 +0800 CST  
革命的任务
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 有句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所谓革命就是人们对公共生存环境的一次集体自我改造,人类能够进步正是来源于此。纵观世界史,所有重大变化,无一不是革命带来的,翻开史书,大篇幅记载的都是针对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转变。

孕育革命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生动荡,这种政府出现衰败并进而产生动荡的根源并不仅仅因为贫困与落后,造成革命爆发原因更多的还是人们渴望转变的欲望。中国人曾经超长期生活在儒家传统中,物质的满足只在最低限度徘徊,然而一个王朝即使皇帝再糟糕也能维持个二、三百年不亡,只有在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人们才开始崇尚和信仰革命。简而言之,当历史出现变局之时,便也是革命时代到来之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人们幸福的标准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满足,相比于物质拥有,精神上的内在感受更能决定一个人心灵的愉悦程度。因此,任何一种群众运动或革命行为既表现为人类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也能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浪漫主义与原始本能交织在一起构筑了革命的风景线。
人类革命时代来临的主因是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科技文明首先促使欧洲工业革命的产生,工业改变了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协作模式,人们需要更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资本家和工人等新的群体。农业经济只需要粗放的控制,而工业经济则要把每一个生产者的劳动体现在数字上,工业化要求整个社会的管理必须适应城镇聚居型居民的需要。然而,上层建筑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当社会呼唤新法律、法规之时,新的制度体系却迟迟建立不起来,生产方式工业化以来之所以欧美等主要国家革命不断就是由此而生。工业化还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每个国家也失去了单独生存的基础,革命随之在全球蔓延。

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完成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并最终与欧洲人带来的科技文明相融合。就像当年周人将华夏各族融合成汉民族一样,未来的人类也会融合成统一的文明体系,各民族文化的河流汇成人类文化的大海。为此,中国人需要逐步建立适应于工业文明的一整套社会结构,以取代根植于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管理模式。中国传统的体制为何能维持二千余年,很大程度上还是科技停步不前,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不大所造成。洛克 与卢梭 这样的思想家都是因为有了牛顿 和笛卡尔 的贡献,看到了工厂高耸的黑烟筒后才会出现。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8:51:21 +0800 CST  
从1840年开始的这场中国革命到今天仍未结束,对于中国人来讲,从“帝制”到“民治”的转变是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正如近代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中国革命已经具备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长期革命之轮廓,纵使当中有局部的重叠反复,仍然可以看出直线式的展开痕迹,以及后一段之工作往往利用前一段之成果。虽然很多社会变革都要历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方能最后完成这种转化,但中国革命牺牲之大与社会动荡之剧烈,过渡期思想之混乱,在人类历史上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他国家或民族可以一次革命就能完成的社会改造任务,到了中国,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没有反反复复多重革命形式的组合,是无法完成革命者预定目标的。甚至革命者本身都需要不断地被改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常常前边的革命者又成了后边被革命的对象。这段历史进程对民族与个人来讲都十分惨烈,参与其中的人无不经历着充满期待与痛苦的煎熬。

革字在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取消、除掉,也有改变、变化的意思。“革命”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指的是商王朝取代夏王朝的一场战争,显然任何革命必须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易经》六十四卦中专门有一个卦叫“革”。革卦是离下兑上,离为火而兑为泽,卦象上看是火在湖泊下面烧,水火相克,是一种斗争状态,上面的湖水既能把火浇灭,下面的火烧得时间长了也同样能把湖水烤干。革卦的卦辞是:

“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白话文大意是:“祭祀的日子用俘虏做牺牲的祭品,这是一个亨通和吉利的占卜,不会后悔。”从《易经》可以看出,革命虽然有牺牲,但总体上是吉利的。

帝制时代,革命一词在文献中消失了,皇权永固是统治阶级追求的目标,至于更合理的管理方式则不是官吏们的努力方向。这个词汇被翻箱倒柜找出来重新赋予新含义的是近代的日本人,日本人不仅把“明治维新”叫成革命,也把英文revolution一词,翻译成革命二字。据冯自由在《革命逸史》的回忆中讲:公元1895年,下决心推翻清政府的孙中山 与兴中会另外两名成员陈少白、郑弼臣 三人路过日本神户,买了一张当地的报纸,上面有一标题:“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

孙中山看后觉得意义甚佳,就跟身边的陈少白说:“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革命一词成为中国20世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语。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8:52:39 +0800 CST  
由于国家需要改造的现实,一批革命者应运而生了,除了钟情于革命的孙中山,梁启超也是很早使用革命一词的人。1899年,梁启超 在《清议报》上著文鼓吹“诗界革命”,1902年,康有为 与章太炎 就革命问题展开辩论。1903年,十八岁的少年英雄邹容 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战斗性檄文《革命军》,文体类似于西方的《人权宣言》,他热情地讴歌革命,首次提出创建中华共和国的主张。

自此以后,革命和革命者成为正义的化身,包括反清组织同盟会改造而成的中国国民党,以苏联为模仿对象的中国共产党,无不以革命为其行动的纲领和宗旨,这两党的政治与军事活动构成了中华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孙中山终生以革命为己任,临终之时,还不忘告诫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 同样一辈子致力于改造中国的社会实践,对革命更是情有独钟,他自己说:“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在他们推动下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9:08:23 +0800 CST  
中国近代历史的趋势

大英帝国的海军舰队驶进珠江口时,中国人没人能意识到中国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在清王朝统治者心目中,本来只是一场禁烟运动,属于的内政,居然就招惹了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异类。道光皇帝并非深宫型的统治者,他很认真地研究大臣们的奏折,但让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群岛夷,王还是个女的,远远看上去连膝盖弯曲都不利索的未开化人种,竟然如此厉害,泱泱大清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他派了帝国最好的几位官僚,林则徐、琦善和伊里布去前线,甚至把当年生擒新疆叛乱首领的退休老将军杨芳也找了出来顶上前线,可是他们无一不是一败涂地。

所谓的“船坚炮利”不过是官员们看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科技文明才是英国人最有效的武器,但道光时代的中国人不相信会有一种超过自己的神奇文明,就像现在的人类根本搞不清楚外星人如何生存一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懵了,紧接而来的清王朝所有决策都如同盲人摸象。

与日本人在“黑船事件”后迅速开始了维新活动不同,中国人打发走了英国舰队之后,依然沉浸在旧梦中,毫无反应。面对《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人采取了官场上常用的手段——阳奉阴违,使得英国人只有纸面承诺而没有实际利益。很快在负责通商事宜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拒绝接触谈判的对抗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爆发。面对战争叶名琛实行了所谓的“六不”原则,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走、不死。

别说英国人不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恐怕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1860年,当咸丰被一瘸一拐地赶出紫禁城的时候,中国人终于明白了眼前的敌人必须认真应对,而不是草草地打发了事。好在咸丰的弟弟奕年轻有为,在哥哥客死避暑山庄后,主持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政,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也由此拉开序幕。


中国人最早向西方人学习的并不是奕,而是洪秀全,他将基督教义改造成妖言惑众的造反理论,试图推翻清王朝统治。然而,洪秀全的所作所为与其他改朝换代的农民暴动并无二致,他不仅不懂西方科技,连基督教的真实含义也一知半解,甚至背道而驰。太平天国的失败造就了另一批洋务派官僚的诞生,湘淮军首领在地方上大力推行引进欧洲军事工业的活动,给予奕以巨大支持。一开始中国人不相信欧洲人也能卖给大清帝国那些坚船利炮,后来发觉他们不仅愿意卖,而且还能给你很先进的一些武器。官员们渐渐明白,洋人要的是利益,而不是大清帝国的江山。


“洋务运动”有点儿类似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没有完整的计划,走一步看一步,清政府在维护着自己传统和政治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向西方迈出接纳其科技成果的步伐。有了炮舰,没有修理的船厂不行,这才想起设立造船厂和机器制造厂。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不可能还骑着马打仗,于是建设近代化的交通,乃至于电报局等现代通讯手段都需要引进。进口了西方机械产品,自然就要有会用它的人,需要办学校或派留学生。新式国防,军队的实力固然大大加强,然而,却不是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负担得起的,所以北洋水师的舰艇虽然吨位很大,但始终没钱维修,到了战场上因为后勤保障不够,依然缺乏战斗力。
帝国精心构筑的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相继覆灭,在这种国难当头的屈辱中,又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强烈刺激,面对引进西方科技成果仍然打败仗的现实,中国要求政治改革的维新派应运而生。正如梁启超批评李鸿章 时所说:只知重视国防建设,却不知应和民政的措施配套才有效;只想凭借在外交上的斡旋解决困境,却不知关键还要靠内在的国力;心里只想着如何尽忠朝廷,却不知更重要的是人民;只想通过“洋务运动”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却不知道真正富强则必须改革自己的政府。洋务官员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和教化均优于国外,只是武器和工业制造不如西方,一旦引进这些科技成果,我们就能赶超洋人。显然“洋务运动”的缺陷,引发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康有为主持的变法只维持了一百零三天就夭折了,表面看有维新派的急功近利,也有顽固派的坚决抵抗。根子上还在于农业社会的结构不改变,普通百姓毫无追求新生活的欲望,几个书生的呐喊犹如旷野中的嚎叫,引不起任何共鸣。有为的官员当然更倾向于“洋务运动”,在旧体制与新工业之间徘徊,自己的身家性命首先能有所保障。

混官场的人则属于最保守的群体,他们往往希望做得最少而得到的收益最大,权力成为获得财富的手段,依赖这个团体的互动来完成社会改造,无异于缘木而求鱼。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大清已经病入膏肓,不管用什么办法,总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当慈禧太后消灭了变法维新派后,她自己也不得不接过“立宪”的大旗,甚至比康有为们走得更远。
大清帝国别看是满族人所建立,却是将秦政体完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既避免了汉代外戚与晋代的封王之乱,也没有了唐代藩镇的割据和明代宦官之祸,甚至连佞臣也没历代之多,更为难得的是清代是彻底解决游牧民族边患的唯一王朝。

然而,命运让它碰上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新文明,就像物极必反一样,什么事情发展到了顶端也就预示着要被另一种新事物所代替。不能说清王朝没有努力改变自己,也不能说他们全如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根本不管自己身后是否洪水滔天。只是帝国官员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改造自己,以便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欧洲式的科技文明体系对接。他们试着用西洋“君主立宪制”的处方对自己下药,不幸的是对别人可能是药到病除,到了清政府身上,良药反倒成了致命的毒药。实行“立宪”没多久,大清帝国便一命呜呼了,终结者恰恰是王朝最重要的大臣袁世凯 。

最早不愿意跟清朝合作的是孙中山,他在上书李鸿章受到冷遇后,觉得帝国政治腐朽至极,犹如扶不上墙的烂泥,若想中国摆脱在世界上挨打的处境,必须实行共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是在保留清王朝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活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不能说全无效果。“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而维新派则把大清帝国的知识青年们全部推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上,最有希望考中进士和举人的读书人全变为日本留学生。在杨度 、宋教仁 、陈独秀 、鲁迅 、汪精卫 、蒋介石 等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家国天下”不再是“诗云子曰”的温馨教导,而改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了。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9:12:25 +0800 CST  
http://weibo.com/1067909201/profile?topnav=1&wvr=5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9:14:47 +0800 CST  
@二面一刀 7楼 2014-09-17 11:55:01
楼主继续
专制是怎么回事?
-----------------------------
没注意你的回复,真对不起,我明天回你,我打字慢……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8 19:32:43 +0800 CST  
@夏凡2004 16楼 2014-09-18 19:12:25
中国近代 历史 的趋势
大英帝国的海军舰队驶进珠江口时,中国人没人能意识到中国 历史 将翻开新的一页。在清王朝统治者心目中,本来只是一场禁烟运动,属于的内政,居然就招惹了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异类。道光皇帝并非深宫型的统治者,他很认真地研究大臣们的奏折,但让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群岛夷,王还是个女的,远远看上去连膝盖弯曲都不利索的未开化人种,竟然如此厉害,泱泱......
-----------------------------
@circle1977 24楼 2014-09-19 00:32:36
英国在1650年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那个时候明朝刚好走向灭亡,清朝所做的只是把中国的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制度完善一下。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果了。
-----------------------------
说得很好,想听你对专制与中国未来的分析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9 13:15:34 +0800 CST  
@感谢抗日英雄 19楼 2014-09-18 19:42:28
米必要悲观。。。辛亥一声枪响在中国皇帝最少从名义上消失了 美国飞机在 的轰炸 使直系传位制度成为 历史 了 总有一天现在的集体继承制 也会淹没在 历史 的长河中
-----------------------------
你的词很有意思:集体继承制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9 13:16:34 +0800 CST  
@咖啡三昧 21楼 2014-09-18 22:41:44
不承认台湾香港么
-----------------------------
不是不承认,这个不好讨论&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9 13:17:05 +0800 CST  
@sansuizi 22楼 2014-09-18 23:15:43
:
-----------------------------
谢谢顶帖子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9 13:17:42 +0800 CST  
@山七二十一 29楼 2014-09-19 13:22:13
其实很简单,管理成本而已
古欧洲的所谓民主,不过是城邦小民主而已,地方小成本低,到后来不就自然形成了罗马帝国?
到现代因为科技的出现,才使得又有机会搞民主,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是昙花一现,也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短暂红利,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归于专制的
-----------------------------
这个说法我赞同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19 13:24:34 +0800 CST  
大家都好有思想,佩服,明天一个个回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20 21:28:13 +0800 CST  
我是这样想的,希望大家多批判,因为我的思考是在自闭中完成的,肯定有很多局限,大家帮我从多角度讨论一个问题……
楼主 夏凡2004  发布于 2014-09-20 21:31:27 +0800 CST  

楼主:夏凡2004

字数:8842

发表时间:2014-09-17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4 10:24:26 +0800 CST

评论数:1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