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其实并不难


学国学其实并不难


很多人都说国学很难,大学、中庸、论语、周易、资治通鉴,包括各种佛经,读起来费劲,理解起来更难。固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钻研一辈子恐怕也只能窥其一斑,然窥一斑未必不能知全貌。哪怕理解圣人的一句话,也就近道了。禅宗说顿悟,一刹那间明白世间的道理。道不远人,道就在身边,看你如何做,所以学国学并不难,只要能去学,必有所成。

做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理应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绵薄之力。这些日子开了一个培训班,教小孩子们作文的同时讲讲传统文化知识。越讲越有心得,因为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比我们现实教育中的假大空要管用得多。学生不会怀疑,为什么老师教我们这样做,社会中的人却那样做呢?为什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帮助别人?为什么讲环保污染却如此严重?

我在这里开贴,除了说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算备课的过程,希望坛中高手指点一二,道理越简单越好,故事性越强越妙,因为我的孩子们只是小学生。既然是小学生,我们只能从最简单的国学讲,我选的第一本国学教材就是《弟子规》。


第一章 弟子规-做人的规范


说起来,《弟子规》出现较晚,传统文化中份量并不重,但是我觉得对现在的小孩子们来说很重要,重要程度远超《三字经》。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做人的基本规范。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弟子规》写得很明白,比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来得实在得多。

环顾一下,百家讲坛钱文忠先生的《弟子规》讲得很好,没必要重新去讲,钱文忠先生的《弟子规》足以做为小学课本推行了。

我对孩子们讲的《弟子规》蓝本就是钱文忠先生讲过的,略微改动了一下。

首先理解《弟子规》这个书名的意思。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

这是钱文忠先生的原话,意思差不多了。

接着告诉孩子们《弟子规》的作者,这是对作者的尊重,对作者辛苦劳动的感激。《左传》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可算不朽。区区一个康熙年间默默无闻的秀才,如今比那些登科及第,位列人臣的进士,什么状元、榜眼、探花都有名气。为什么,人家立言了嘛。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像李毓秀考不成进士,上不了大学,一样可以流芳百世。

孩子们当时问我,康熙是什么朝代,我说清朝,他们又问我,清朝是不是留辫子的。我说是,可见清宫戏实在深入人心。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5 12:52:00 +0800 CST  


我不想讨论清宫戏,明宫戏,唐宫戏,汉宫戏,战争戏什么的,不管哪个朝代,影视剧都应该拍,让大家知道历史,知道我们这个民族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不少人是不读书的,尤其史书。

《弟子规》开篇有个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八句。

这八句以孔子和《论语》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加上总叙,恰恰分成八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叙”。
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我给孩子们讲作文,作文有三大块,开头、中间、结尾,讲作文的非常老师叫做头、身、脚。我要求他们一定开个好头,开门见山,清清楚楚。《弟子规》开头非常棒,一统全文。

这八句话我让孩子们记下来,并没有让他们理解,因为这些字比较笼统,下面才会一一解释。

有人说学传统文化就是读经,谁背得好谁厉害,甚至有背经考级的。至于理解,慢慢到人生中去感悟吧。这句话拿到古代说,可以,那些私塾老师们自己恐怕很难理解经书,何况教别人。但是现在不同,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当今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再让孩子们慢慢理解岂非笑话,理解到四十岁是不是有些晚了?

老师首先要虚心学习,自己不会向书本学,向网络学,那么多讲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么多好的素材在你面前,大师们谁也不会藏着掖着,你再不懂只能是你的错了。

《弟子规》“入则孝”是第一篇

前八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响应钱文忠老师的号召,每天晚上利用半小时教给孩子们八句话。不要小瞧每晚上八句话,一年下来就是二千多句话。三百六十多句的《弟子规》,一个多月也就学完了,这样学,我想不但会背,理解也不成问题,何必蹉跎岁月呢。《弟子规》很简单,《论语》就难了吗?也不难。只要肯用功。

八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本来就是启蒙本,教小孩子的,对成人来说更没有问题。钱文忠先生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讲了很多故事。

我对孩子们讲了孝字的来历,讲了教字的结构。上老下子,传承不息。你有一天也会变老,你不孝你的孩子如何孝。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道也。教育就是讲孝的学问。传统文化重孝,有人甚至提出以孝治天下,不是什么安守本份的问题,不是愚忠愚孝,而是尽人子之责,尽社会之责,尽人类的责任。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5 13:20:14 +0800 CST  


作者:白衣丹青 时间:2014-04-15 13:00:12
国学自然不难,识字即可,苦读即可通其意。难的是科学,高等数学不是累死累活就能懂的,需要天赋。


不错,学数学很难,那真是天赋。国学的难不在于学而在于用;数学的难不在于用而在于学。学数学相当于学技术,学会了就能用。学国学就是学道理,学会了不用和没学没什么两样。

所以,对于国学教育并不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对国学教育的投入不是向学校拨几个经费的问题,是全民的,终人之一生的。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5 13:24:28 +0800 CST  


钱文忠先生讲"父母呼",讲了一个典故,叫做“啮指痛心”,就是二十四孝里曾子和母亲的故事,他是这么讲的:

“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


对这个故事,钱文忠先生说他深信不疑,我也并不怀疑,因为孩子本就是母亲生上的血肉,母子联心。我有过一次真实的经历。有次做梦,梦到自己的掉了半颗牙,不是一颗,而是半颗,下半截牢固得在上面呢。梦非常清晰。有些不清晰的梦没什么意义,清晰的梦是要注意的。周公解梦中讲:“齿自落者父母凶。”于是,我很害怕,忐忑不安。而父母瞧上去实在没什么病痛的样子,我并没有把做梦事情告诉父母和妹妹,担心他们不安。妹妹却主动提出让父母检查身体,我想也许她也有什么征兆吧。事实上妈妈果然有恙,动了手术,做了切除。应了落半颗牙的梦兆。这个梦说明一个基本的道理,儿女的身体就是父母的身体。


钱文忠先生还讲了“卧冰求鲤”的故事,用以说明孝不是交换,不是交易,孝是无条件的:

“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

很多人怀疑“卧冰求鲤”故事的真实性,上半段不需要怀疑,可疑的是下半段,感动上天鱼跃出冰的故事。我是唯物论者,孔子也不语怪力乱神。鱼跃出冰是不可能的事,只是那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的向往,对善的向往,他们希望出现奇迹。我对孩子们讲,这是王祥的诚心,对孝的诚心。不管做到做不到,去做了就是孝。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5 14:14:18 +0800 CST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

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不需要解释:父母叫你的时候,你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责备你的时候,甚至揍你的时候,你也要顺从地接受。

这四项基本要求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有点难,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服从父母的话,比如,与父母辈有代沟,对人生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其实,传统文化很科学,它并不是让你一味服从长辈和父母,《弟子规》也是如此。以后会讨论父母做错事怎么办。现在假定父母做得对,说得对,责备得也对,我们扪心自问,能做到吗?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如果小时候没有培养起孝的良好习惯,长大以后能做到吗。

小的时候让你打个酱油你不去,小的时候让你下楼办点事你推脱,长大以后能做到吗?

我问孩子们,你们做到了吗?只有一个孩子说她能做到。所以,孝道,任重道远。尤其在我们独生子女的时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爱着,根本不需要孩子们去做什么事儿,更不会打骂,只不过父母有时偶而声高罢了。故而,当下时代更需要孩子们主动去做,需要我们教导孩子怎样去做。

父母呼,孩子不听怎么办。钱文忠先生讲了一个金钱刺激法,“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又举了现实中生动的例子,说有个妈妈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孩子玩得正开心,时间到了,妈妈要回家,孩子不听。妈妈掏出巧克力晃了一下,对孩子说,想吃吗?想吃跟妈妈回家吃。孩子马上晃晃悠悠乖乖跟妈妈回家去了。

这不是培养孝心,这是培养功利心。巧克力比妈妈重要。大家都知道三国吕布,为一匹马杀养父,为一个女人背叛义父。我想天下父母都不会喜欢吕布这种人的,用人单位也不会喜欢吕布这种人的,曹操曾想留用吕布,刘备对曹操说,看看吕布两位义父的下场吧。

下面八句则是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即“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面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夏则凊”的“凊”字,应该读“凊” (qìng),清凉、寒冷之意。

“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东汉黄香的故事足以解释何为冬温夏凊,二十四孝叫做“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人,以孝道闻名全国,从小就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美誉。汉代选官制度中有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孝廉,孝敬父母、办事廉正的人才能做官,故而汉代的人非常重视孝道。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冬天,他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一点,这就叫“夏则凊”。

今天社会当然用不着用体温取暖用扇子风凉,但是你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了吗?反倒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平时为节省一点电费不愿开空调的父母见儿女回来马上打开空调。我们为人子女这方面特别欠缺。有人说我有钱,让父母住豪宅,买55寸3D液晶,安中央空调。但是,工作忙,有应酬,一年露不了几回面。《弟子规》认为这也是错误的,不仅要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做到“晨则省,昏则定”。

昏定晨省是一个成语。昏,天刚黑;省,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钱文忠先生讲了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做为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今天谁能做到,很少有人能做到。从五四开始,传统文化成了中国落后的标志,人人喊打,一直打到上个世纪末。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如果消灭传统文化中国就能富强,那么文化革命时代的中国就应该是世界第一强国,可惜事与愿违。传统文化不应消灭而应改造,与时俱进。

钱文忠先生也提到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得都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得都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如果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好好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即使“晨则省”做不到,一个周去看望一次应该做到吧,离父母很远的儿子一个周打一个电话总能做到吧。

有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人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这种情况《弟子规》也想到了。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6 16:13:06 +0800 CST  

回复
作者:渔樵野老1 时间:2014-04-16 11:22:01
好贴
回复
作者:渔樵野老1 时间:2014-04-16 11:22:29
楼主加油更啊
回复
作者:司马子上 时间:2014-04-16 11:28:19
云海兄复出了?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之上1 时间:2014-04-16 11:45:38
讲的蛮好的。个人以为杀人犯在举刀时的一丝犹豫,也值得我们赞美。杀人当然用当偿命,但错误是错误,一闪而过仁慈也不应被忽视。
孝顺,要求的太高也许当代人做不到,但哪怕在孝上一闪念、一个微小得举动也值得我们提倡。
无论时代到了什么情况,我坚信“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除了他自己,绝对不会善待任何人”。




对传统文化的一点感悟和理解,与诸君共勉。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4-16 16:16:09 +0800 CST  


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大人学国学确实并不难,只要肯用心,小孩子怎么办?如果一段段讲解的话,有些东西肯定难以理解。想学好一样东西关键在于兴趣,尤其是小孩子,枯燥的经典更难引起小孩子学习的欲望。单纯的经典背诵,学校里已经开始着手做,再去背诵有些浪费时间。西方教育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适应环境,创新的能力。国学经典学习中也应当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玩中学,学中思考。 以前感觉中西方教育差异很大,其实很多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教育方式的不同,王阳明先生的教育观点与西方教育方向大体一致的,与英国的夏山学校和日本的巴学园异曲同工,都要求人保持一颗童心,即不受欲望干扰的本心。孔子、孟子、老子莫不如此,后世程朱理学为适应农耕社会长久稳定才搞出一套限制人独立思考的框架来,我们只需回到真正的传统文化中去就可以了。老子所向往的无为而治的社会就是夏山学校和巴学园往向往的社会。所以,那种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差异的想法是错误的,东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都是同源的。从源头上去思考,我们本不必分什么东西方的,也就是说教育也是同源的,传统文化和西式教育并不冲突,而在于大家怎么去做,跟着程朱理学走肯定是个错误,这一点没经历过西方思想冲击的王阳明先生早就提出来了。

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从源头上学,用真正的孔孟老庄之道来学习才会有效果,才会与真正的西方教育相融合。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07 11:35:03 +0800 CST  

今日母亲节,恍然有所思,我是一个大不孝的人,未能让父母为我展颜,而又缺乏对父母的关爱。这或许不是我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这几代人,包括父母子女和我们的孩子都无可回避需要直面的事儿。传统文化倒掉,新的文化却没有建起来,以至于我们茫然不知所措,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讲。不知孝,自然不懂对世人的关爱,更不会对国家忠心。于是,子女远离父母不以为然,啃老成风不以为耻。官员们缺乏爱民之心,漠视公平,为利不择手段,推波助澜,仅仅一个房地产就使天下多少儿女背负大不孝,为自已的幸福生活让父母辛劳一生,忧郁痛心呢。国人自私自利,德行不立,这一切又是谁的错呢?子不教,父之过。国人之父就是国家。试问今日之局面,教育不该反思么?

人之初性本善,起初我是不信的。唯物论看来,人刚出世什么都不懂,既不知善也不知恶。其实不然。人出生是有本心的,一颗善良的心,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为什么这么说?人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适者生存,是一个恶的世界。而人在这样一个恶的世界里成长自然会变坏的,但是人却没有变坏,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良知,或多或少而已。也就是说,人的本心在不断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恶的世界做争斗。如果没有善的本心,我们就是动物了。我相信王阳明先生的论断,心即天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追寻天理的过程,追寻本心的过程,即所谓致良知。这一生,良知与你相伴,本心与你相伴。本心即天理,本心就是上帝,本心是真正的你,肉体只是皮囊。什么时候找到本心,找到良知,你这个人就完美了,亦佛家所说的成佛,道家所说的成仙,基督所谓入天国。

故而,何为孝?孔子有过几种解释。一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三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四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很多话和政治相连,无违之说,说给官员们听的,孟懿子,鲁国当政者。不要违背,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引申为不要违背天下人的意愿。生与死之说,政治成份见多。给孝子定的规矩,给官员们定的规矩。真正说给孩子们听的是以下三点,“不敬、色难和父母唯其疾之忧”。对父母要尊敬,和颜悦色,什么是标准呢?想想当你生病时父母忧虑的情形吧。也就是王阳明先生说“诚孝的心”。温凊定省,只是形式。只要你有一颗没有私欲的心,冬自然想到父母的寒,夏自然想到父母的热。

存养本心至关重要,本心是什么,也可以说就是童心。夏山学校属于西式教育的极致,说白了它也是想把童心长久保留下来,童心离本心最近。当受到社会点染时我们只能“致良知”,格物,加强自身修养。出于本心的孝才是诚孝,真正的孝。

以孝治天下不假,要以诚孝治天下才是,如何找寻人的本心,如何长久保持孩子的童心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最大的课题。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1 17:45:46 +0800 CST  


大家都知道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腐败,腐败的根源在于体制,于是大家形成共识,中国所有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体制,体制不改中国不变。但是,却没有人想到,如何改变体制。

谁来改变体制?

人!

体制不会自己变的,必须人来改变。

也就是说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体制而是人。

谁来改变人?

教育!

故而,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

提到教育,人们马上想到应试教育。诚然,应试教育拘限人们的思想,高考状元们不能成长为世界顶尖人才是最简单不过的例子。但是,传统文化是否算在内,民国的精英大师们可都是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历史最先进的时代莫过汉唐,停滞期即明清,我们应该考虑汉唐与明清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教育即如何教育?说白了就是哲学。哲学决定信仰,信仰决定教育,教育决定人,人决定体制,体制决定国家。

哲学才是真正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真正问题所在。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1 18:31:56 +0800 CST  


大家都知道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腐败,腐败的根源在于体制,于是大家形成共识,中国所有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体制,体制不改中国不变。但是,却没有人想到,如何改变体制。

谁来改变体制?

人!

体制不会自己变的,必须人来改变。

也就是说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体制而是人。

谁来改变人?

教育!

故而,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

提到教育,人们马上想到应试教育。诚然,应试教育拘限人们的思想,高考状元们不能成长为世界顶尖人才是最简单不过的例子。但是,传统文化是否算在内,民国的精英大师们可都是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历史最先进的时代莫过汉唐,停滞期即明清,我们应该考虑汉唐与明清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教育即如何教育?说白了就是哲学。哲学决定信仰,信仰决定教育,教育决定人,人决定体制,体制决定国家。

哲学才是真正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真正问题所在。

中国三十年的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论,其实就是一种金钱至上论,实用主义至上论,这种哲学思想的后果很明显,可谓中国三十年之怪现状,足以媲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它能继续生存下去吗?我觉得玄之又玄。长久以往,它所毁灭的将是一个民族。

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战无不胜,同化了一个又一个异族,如今失去传统文化的国人纷纷逃离故国,这是分崩离析的先兆。因此,传统文化的华丽复出也就理所当然了。

中国梦如果不想流于所谓三个代表、科学发表观那些骗人的东东的话,传统文化必将成为其核心思想,再度成为国人的信仰,当然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孔孟到汉儒再到宋理,王阳明的心学,康梁的改良,下一次在哪里呢?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1 18:46:11 +0800 CST  

希望楼上的朋友读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看他们与孔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3 09:26:58 +0800 CST  


也可以找西方人问问,是不是该把迷信荒诞的圣经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圣经里无非充满让人满足的鬼话。或者建议美国总统们就职宣誓的时候按着一堆美元,或者黄金,核按钮,计算机模型。在美国总统们心中宪法都不如早该扔进历史垃圾堆的圣经。我们真的不该反思?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3 09:42:19 +0800 CST  

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

我们这个社会太缺乏对儿童的教育了,以至于善恶不分,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本就是失败的。即使国家教育失败,我们也应该自已去学习,领悟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而不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3 10:02:27 +0800 CST  

作者:定州奔儿哥 时间:2014-05-11 21:38:15
没听过钱文忠先生的,听过蔡礼旭老师的


向蔡礼旭老师表达敬意,向所有传播传统文化的老师们表示敬意,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3 10:08:07 +0800 CST  


科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住上一千平的住宅,顿顿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出门坐豪车,天天游玩,夜夜有排着队等你翻牌的美女,看100D的电影,我想当机器人时代来临时这些都将成为现实,难道这就是人所要的幸福?也许是吧,这一天来临,机器人将取代人类统治这座星球。世界末日会来的,但只是人类的末日而已。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13 10:20:21 +0800 CST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一段主要讲给大家庭的,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 ,未分家前,吃住一处,财物公有,肯定要有说的算的人,这个说算的人就是家长,父母。故而就算小事情也要说一声,各行其事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财物是属于大家族,不是某人不是某房。东西再小,不能擅自给收藏起来,否则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就不够团结。宗族在古代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次民族大迁徙浪漫席卷中国大地,就是五胡时代,晋人依靠宗族坞堡顽强存活下来,最后实现民族融合,未能使汉文明像古罗马文明那样消亡,宗族团结功莫大焉。换成今天,遍地汉奸了。中国足球踢不好,其实就是一个团结问题。我们现在不存在大家族,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主流,父母子女都分开过,小事、小物之说不是很重要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长辈厌恶的东西,小辈不应该去做。小辈身体受伤,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曲解传统文化的太多,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后世很多人空凿附会,说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怎么可能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犯法害人也无不是么。父母讨厌你搞科研,讨厌你做技术活,希望你经商挣大钱,难道你就不顾自身爱好去听吗?所以说,只要是正当合理的爱好晚辈都应尽力想方设法满足。只要是正确的建议我们才会听。齐国有个大将匡章,不和父母来往,不养妻子儿女,满国人都说不孝,孟子却说他孝,为什么?因为匡章父亲做得不对,认为匡章该与世俗合流升官发财,匡章不听,父子闹翻,人家父亲不见他。道是最大的,孝是其次的。没什么无不是的父母,前提是父母也要符合正道。所谓忠孝不有两全,忠并不是忠君的意思,而是正道。辛亥的那些义士们,去延安的理想主义者们,你能说他们不孝么,他们怀抱的是一颗济世之世,而非父母抱定的世俗之意。我们不能随意伤害身体,因为身体受之于父母,不能有所损伤,三国曹操割个头发弄得惊天动地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为了道,为了正义,为了大众,我们必须拿 出足够的勇气。

"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会连累父母的,现在是金钱社会,做小姐都会被誉为自食其力,没办法,这是新精神新文明,想去参加海天盛宴那样的聚会必须有钱嘛,所以我们要挣钱,要努力工作,反过来刺激经济发展,贡献GDP,这不是新时代的特点么。这也是人之本能。但是漂亮女人如同社会上的金钱一样,资源有限。新时代的人注定有百分之九十不是想什么就有什么的,都为钱,你幸福么。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假,但是,是幸福的活着才是真。社会财富一一定,如何让心灵幸福是传统文化真正想做到的事。

我说学国学并不难,就是说根本不需要读太多经典,只要你从一句经典中得到感悟国学就通了,国学那么多东西下来,什么经典,什么诗词,不都是为了让人得到幸福么,你觉得我做保安快乐幸福,你一样是国学大师,人生智者。换句话说,你就是个做保安的料,非要成就巴菲特事业不是扯蛋么,给你一万年都办不到。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22 19:50:49 +0800 CST  

新疆暴恐已现星火之势,如果我们还搞新时代新精神,新疆大乱不远,融合一个民族靠文化,你做不到社会公平,又拿不出一个能压制伊斯兰的文化,以金钱论英雄,维民永远是弱势,弱势受到蛊惑,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而今要做的,抛弃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注释,还原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吸收西 方文化的精华,创建出超越时代的新文化。美国文化也脱不到欧洲的影子,而欧洲又离得开基督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5-22 20:07:14 +0800 CST  

作者:京口北固亭2013 时间:2014-05-25 10:48:52






楼主怎么不写历史了,南北朝那些事儿写得很好啊,可以写写五代十国或者南宋末年




我不会放下历史,只是要做的事儿太多。编写一套适合中考的考场作文教材,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便应付日后高考作文。既要研究传统文化又要研究应试作文 写作。应对早晚到来的海战,我写海上帝国方便大家了解海上战争的历史。另外,还要写南北朝小说,这是我最看重的东西,因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感谢兄弟们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8-09 10:07:48 +0800 CST  

作者:五月飞萤 时间:2014-07-14 11:11:58






国学,我认为这个词不是一个恰当名词,仅仅是供言辞者随心所欲创造的。
它就跟“意识形态”一样不知所云。


国学之说确实有些笼统,却非无法分别,但凡属于中国历史的东西,但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包括融合过来成为学派的思想,譬如中国化佛学,均属于国学之列。学问并非真理,国学未都是正确的,只是流派而已。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8-09 10:55:49 +0800 CST  


传统文化融入作文的主题 :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适用于学习态度,享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适用于朋友、友谊、知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适用于胸怀、品行、修养。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学而时习之的学,不单指课程的学习,而是一切学问。比如你在微博、说说里说了一句感触的话,这也是对人生的学问的温习,故而亦说。有朋的朋非酒 肉朋友,而是知已。


楼主 云海孤月  发布于 2014-08-09 11:45:15 +0800 CST  

楼主:云海孤月

字数:12520

发表时间:2014-04-15 20: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7 03:52:51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