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硬伤一箩筐

《易中天中华史》硬伤一箩筐

《易中天中华史·诸子百家·天子剑》

硬伤1:把《庄子·说剑》的“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翻译为“庄子一身剑客装束,大步流星走到了王的面前”。《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汉典趋:“本义:快步走”,而庄子是“不趋”,也就是没有快步走,易中天却翻译为“大步流星”,汉典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迈得大,走得快”。

硬伤2:把《庄子·说剑》的“王脱白刃待之”,翻译为“赵王按剑以待”。《庄子译注》脱白刃:拔出锋利的剑。《庄子今注今译》脱白刃:抽出剑。《高中语文第五册》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毛遂握着剑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

硬伤3:把《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翻译为:“燕国为锋,齐国为刃,魏国为脊,宋国为环,韩国为柄,渤海为鞘,北岳为带,以五行制寰宇,以造化御群生,故触类旁通,上下无碍。此剑一出,诸侯正,天下定。此乃天子之剑。”

易中天完全乱翻一气,不仅把“燕谿和石城”两个地方,乱翻为“燕国”、把“齐国的泰山”乱翻为齐国、把“晋卫”乱翻为“魏国”、把“周宋”乱翻为“宋国”、把“韩魏”乱翻为“韩国”、而且根本没有搞懂《说剑》在说什么,难道庄子把这些国名地名比喻为剑的各个部位,就是毫无意义的乱比一气吗?当然不是。

所谓天子之剑,无非就是帝王之道;所谓诸侯之剑,无非就是霸道。霸道诉诸武力,帝王之道讲求文治。明白了这个基本脉络,后面的各种比喻就不难搞懂了。

“锋”是指剑的顶端。燕谿石城为锋,《庄子今注今译》说,燕谿在燕国,石城在塞外。这是说要搞好边防。

“锷”是指剑的锋刃。齐岱为锷,齐国的泰山是封禅之地,这是说要抓住天命所归的正统地位,然后就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战而屈人之兵”。

“脊”是剑背。晋卫为脊,《庄子今注今译》说,各本作“魏”,但是后文有了“韩魏”,前面就不应该重复,并且韩赵魏三家分晋,也没有晋和魏并列的道理,因此各种庄子南华经的本子,大多改为“晋卫”,大意如此。但是卫国从来不曾臣属于晋国,因此本人认为此二字为“鲁卫”之误。钱穆《国史大纲》指出,鲁国和卫国以文化维持宗法封建国家之传统地位,可知“鲁卫为脊”的真实含义是帝王之道要以文化为依托。

“镡”是剑柄和剑身连接处的两旁突出部分。周宋为镡,周代表了战国时已经没落的东周,宋代表了周初被分封到宋地的殷商后裔,这是说要以历史传统来弘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夹”是剑把。韩魏为夹,钱穆《国史大纲》指出,魏以承袭晋国自居,第一个起来争霸;又说,粱惠王谋求重新统一晋国。可知握住恢复后的强大晋国这个剑把,才有谋求一统华夏的可能性。

四夷: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包以四夷,对这些华夏周边未开化的落后国家和民族,要以泱泱华夏大国宽厚包容的心态,采取怀柔教化的策略,而绝不能穷兵黩武四面树敌自取败亡。

裹以四时,四时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绕以渤海,齐桓公依靠海洋资源,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是说要重视以鱼盐之利为代表的经济发展。

带以常山,《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前面说了海洋的渔盐之利,紧接着就以恒山为代表,提出同样也要重视内陆山泽的各种丰富资源,总之一句话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什么?发展经济。

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总方针,以法家的法制思想和儒家以德治国的仁政精神作为辅助,以阴阳家的谶纬迷信作为对君主的权力约束,四时不懈,如此则如何如何,等等。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11:42:00 +0800 CST  
《易中天中华史》: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诸子百家。

硬伤4:《汉书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可知易中天把先秦定义为“秦汉之前”是错误的。

硬伤5:《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的排序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易中天则乱排一气,毫无道理可言。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成了天字第一号的招牌,排名第一。汉初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汉武帝罪己诏之后的治国思想又回归到道家,因此道家排名第二。阴阳家按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的说法,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中的右派,排名第三。法家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把名声搞臭了,但是实为“儒术”的本质,因此排名第四,顾颉刚说法家是儒家中的左派。名家排名第五,因为墨家被汉朝视为民间组织而遭到消灭,直到清朝乾隆时才从《道藏》中找出《墨子》一书,重见天日。汉朝天下一统,纵横家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杂家排名第八,因为农家实际上是专业技术,而不能称之为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代表了君权,排第一。道家代表了自由经济,也就是民间资本,排第二。阴阳家代表了对权力的约束,排第三。法家代表了法制思想,排第四。名家代表了哲学,排第五。墨家代表了科学,排第六。纵横家代表了外交,排第七。杂家代表了不务正业,排第八,易中天属于杂家。农家代表了技术,排第九。小说家代表了娱乐消遣,排第十。如此,以现代理念的重要性为标准,九流十家的排序也完全可以讲得通。问题不在于各执一端的标准,而在于有标准总好过没标准。请问易中天既采用《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说法,却又在排序上与其不符的标准何在?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20:02:18 +0800 CST  
硬伤6:

《易中天中华史》: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集中出现,是一个奇迹,而且这奇迹是全球性的。实际上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约在北纬30度上下),南亚有释迦牟尼,西亚有犹太先知,南欧有古希腊哲学家。难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要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了。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象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郎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Elijah)经由以赛亚(Isaiah)和耶利米(Jeremiab)到以赛亚第二(Deutero-Jsaiah),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所说的“轴心期”,和易中天所声称的“犹太先知”可能有关的人物是:
1 伊郎的琐罗亚斯德:同书注释:约公元前10至7世纪人,波斯国教袄教的创始人。
2 以利亚,维基百科犹太历史年表:公元前900年,这个时代的先知,以利亚。百度百科以利亚:是《圣经》中的重要先知,活在公元前9世纪。
3 以赛亚,百度百科以赛亚,《圣经·旧约》中的人物,是《以赛亚书》的作者。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4 耶利米,百度百科耶利米:《圣经》中的人物,公元前七和六世纪时希伯来先知。
5 以赛亚第二,中英文均暂时查无此人。

维基百科犹太历史年表中各时代的先知:公元前1900年,亚伯拉罕;公元前1250年,摩西;公元前900年,以利亚;公元前850年,以利沙;公元前800年,阿摩司、豹拿;公元前750年,何西阿、弥迦、以赛亚;公元前650年,西番雅、那鸿、耶利米;公元前600年,哈巴谷;公元前587年7月,耶路撒冷沦陷,先知:以西結。

关于中国的诸子百家,关于印度的释迦牟尼,关于古希腊三哲,可以说成是活跃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但是关于所谓犹太先知,其活跃时代的整体轨迹明显早于公元前五百年。结论是雅斯贝尔斯的所谓“轴心期”,把所谓犹太先知也列入其中是牵强附会,而易中天则是不加思辩的以讹传讹,并且以一个含糊不清的“犹太先知”试图蒙混过关,证明了其不仅必然被揭穿的可悲下场,同时也证明了从雅斯贝尔斯到易中天的所谓学术界,不过是一群瞎子摸象的愚人。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22:52:20 +0800 CST  
硬伤6.1

《易中天中华史》:大体上说,四百年的轴心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子与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同时,四大文明礼炮齐鸣。

维基百科犹太历史年表中各时代的先知:公元前1900年,亚伯拉罕;公元前1250年,摩西;公元前900年,以利亚;公元前850年,以利沙;公元前800年,阿摩司、豹拿;公元前750年,何西阿、弥迦、以赛亚;公元前650年,西番雅、那鸿、耶利米;公元前600年,哈巴谷;公元前587年7月,耶路撒冷沦陷,先知:以西結。

百度百科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易中天还能说孔子和犹太先知“同时”吗?中国右派祖师爷胡适的名篇《差不多先生传》,讽刺的正是中国伪右派易中天的这种马虎作风。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22:58:30 +0800 CST  
硬伤7:

《易中天中华史》:奇观的出现因于孔子。是啊,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没有对手,古希腊哲学家则师弟相承。唯独孔子,既有继承者,又有挑战者。挑战者之间当然也有分歧,但反孔则是一致的。墨子、庄子和韩非“三剑客”,更是剑剑直指孔丘。百家争鸣由此而起,并延绵不绝。

百度百科释迦牟尼:晚年境况——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因意见不合而造成僧团分裂,这发生在成道后30年左右。据说提婆达多想获得僧团领导权。他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佛不同意,他遂带领支持者离开僧团。提婆达多与外道六师之一的晡刺拿是亲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认轮回和善恶业报。苦行与轮回说的立场是较重大的问题。这两方面,提婆达多都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23:07:26 +0800 CST  
硬伤8:

《易中天中华史》:孔子临终前见到了子贡。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之一。他是听到孔子病重的消息后,从外地赶来的。子贡赶到时,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见到子贡,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赐,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这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四月。初夏的夕阳正沉稳地落入辽阔的原野,有点儿无奈,也有点儿倔强,却还是给头顶上的阴云镶上了金边。

《史记·孔子世家》:明岁,子路死於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百度百科孔子: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百度百科夏天: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

孔子临终前见子贡是在农历二月,也就是公历四月,易中天团队大概是把农历和公历搞混了,竟然写出什么初夏还夕阳,大概又是把“来何其晚”的这个“晚”字,错误理解为子贡来看孔子时已经是傍晚了,所以要发挥出一堆不着边际的夕阳阴云金边。路金波喜欢讲文学有一条金线,路金波旗下的易中天团队也喜欢给文学镶上一条金边,自由发挥言不及义了半天,无非就是满纸铜臭不知所云而已。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1 23:32:43 +0800 CST  
硬伤9:

《论语·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易中天中华史》:然而这场不了了之的辩论,却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也为礼乐制度找到了人性的根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易中天把孔子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引申出来的“三年之丧”,理解为“爱必须得到回报”。儒家是道德主义的“知恩图报”,易中天是功利主义的“爱必须得到回报”,南辕北辙之后的一堆不知所云,不过是一句“形式决定内容”,可知易中天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再来看看古人的拍砖技术如何。宰予反对“三年之丧”的理由是“三年不为礼乐,则礼坏乐崩”,这个理由不能成立,因为三年之丧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仍然可以正常为礼为乐,有何礼坏乐崩可言?而孔子主张“三年之丧”的理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同样也不能成立。《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生,事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可知平时早就“孝”了不知多少年,再加上子女对父母养老送终所回报的“爱”,还有必要额外付出吗?

前代学者多质疑《论语》后五篇为伪作,这篇讨论“三年之丧”的《阳货第十七》恰好在内。而中国人之所以搞什么“三年之丧”,完全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无法解决彼岸问题,因此也就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死亡。

另外两个原因是,据钱穆《国史大纲》,1 三年之丧,自西汉中叶始渐推行。东汉则行丧三年为常事,甚至有加倍服丧者。2 魏晋阴谋篡窃之辈,只能提出一个孝字,所谓“以孝治天下”,而不能不舍弃忠字。可知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提倡所谓三年之丧,除了以孝道而变相提倡一个忠字之外,汉朝人多地少,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不生产不消费的状态,让一部分人先丧起来,很可能还有减轻就业压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易中天不谈三年之丧是否合情合理,不谈西方人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问题,不谈《论语》后五章的伪作问题,不谈三年之丧的虚伪以及原因,而是一味鼓吹儒家三年之丧如何仁如何爱,毫无批判精神,全部照抄前人,所谓《易中天中华史》,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1:58:35 +0800 CST  
硬伤10: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帝之后,孔夫子真的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百度百科孔子追封追谥表: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百度百科孔子历代追谥:中华民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 大成至圣先师

可知孔夫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既和汉武帝无关,又远在汉武帝之后两千年,如此则所谓“汉武帝之后”这个时间定义又从何谈起呢?易中天声称中华文明没有五千年,而只有3700年,可谓锱铢必较。易中天谈到孔子大成至圣先师问题时,精确度却以两千年为单位。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说,易中天这位差不多先生只能偶尔认真一回,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混日子的。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6:30:17 +0800 CST  
硬伤10.1: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帝之后,孔夫子真的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可惜他这位人民导师却只是一道华丽的金边,中看不中用。何况这金边装饰的,还不是孔子要恢复的周制,而是他想都没想过也不会喜欢的秦制或汉制。无疑,这不是孔子的遗志。可惜这由不得他。的确,历史并非英雄所创造,英雄人物的模样反倒是由历史来塑造的。历史要求他是什么形象,他就只能是什么形象。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前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易中天“历史并非英雄所创造”的观点,明显属于人民史观,所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易中天一贯政治正确。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把英雄归功于人民是对的,请问坏蛋又该归罪于谁呢?是谁塑造了暴君秦始皇,难道是秦朝人民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人民活该。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7:12:54 +0800 CST  
硬伤11

《易中天中华史》: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没有说“牺牲和舞女”,易中天说了,并且强加于孔子,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文风。易中天有联想发挥的自由,但是易中天没有把联想发挥强加于孔子的自由。孔子是一位雅士,不愿意提及不雅之事。易中天是个俗人,张口就是美食和美女。何况“牺牲”一词属于文白夹杂,有可能造成部分读者的阅读障碍。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8:06:26 +0800 CST  
硬伤12:

《易中天中华史》: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跟孔子一样,也认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爱。因此,他跟孔子有三点相同:这世界有救,救世的药方就是爱,应该以救世为己任。

但是同一个易中天曾经在前面说过:1 问题是,救得了吗?救不了。2 子路的说法,是“道之不行,巳知之矣”。3 好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精神。

“他太笨了,他看书,就好像一只狗熊进到玉米园里,折一根玉米夹在腋窝下,左摘右丢,弄了一夜,出园时还只是腋窝下那一根。(李敖谈读书)”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8:21:08 +0800 CST  
《易中天中华史》:于是,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讲有差别的仁爱,墨子讲无差别的兼爱。墨子借巫马子之口,推论出儒家有差别的仁爱,必然导致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就是以“集合包含自身”的错误原则,推导出“言尽悖”到“理发师悖论”等一切伪悖论的原因所在。这种伪悖论对墨子本人的“兼爱”理论同样也不例外,假如墨子真要实行无差别的爱,则天下有一人挨饿,墨子就不能吃饭,从而天下有一人饿死,墨子就必须饿死,即使是太平盛世,天下也不乏饿死之人,因此墨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由罗素“理发师悖论”所引发的第三次数学危机,以规定了“集合不包含自身”,而得到了部分的解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所规定的,“人”指的是“他人”,而不包括自身,从而在开始阶段就避免了所谓悖论的存在。而易中天教授身为现代人,逻辑水平仍然停留在信奉伪悖论的水平,实在是太可悲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09:54:15 +0800 CST  
硬伤14:

《易中天中华史》: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于是墨子问:先生的主义,是准备藏在心里呢,还是打算告诉别人?巫马子说:为什么要藏起来?当然告诉别人。墨子说:那好,你死定了。此话怎讲?墨子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一你的主义宣布后,人们的态度无非是赞成和反对两种。赞成的人会照你说的做,而且就杀你来利他自己,因为你对他就是别人。所以,有一个人赞成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赞成,就有十个人来杀;如果天下人都赞成,天下人都会杀你。反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认为你妖言惑众,也要杀你。所以,有一个人反对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反对,就有十个人来杀;天下人都反对,天下人就都来杀你。好嘛!赞成的人也杀你,反对的人也杀你,你是不是死定了?巫马子无言以对。

所谓学术就是枚举法的试验,人、我、损、利,四种元素的排列组合:1 损人利己;2 损人不利己;3 损己利人(舍己为人);4 损己不利人。明明有四种可能性,墨子为什么只说两种?易中天身为教授,为什么也跟着相信只有两种可能性?更何况“损人”不能等同于“杀人”,杀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又不是食人族。易中天写的这叫什么《中华史》?上述相关文字,完全是从《墨子·耕柱第四十六》的白话翻译里抄来的,这种书印刷出来有什么价值?这种书的著作权又该由多少位古人分享?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13:24:16 +0800 CST  
硬伤15:

《易中天中华史》:这当然又是墨子学生编出来的故事。但学生的故事编得这么好,先生的逻辑恐怕更加强大。实际上,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然而孟子这弱弱的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

《孟子·滕文公上·第五章》: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易中天两次强调孟子“弱弱地一问”,并且赞赏孟子弱弱的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我认为这是因为孟子和易中天的拍砖能力都非常弱。墨子讲兼爱,也就是无差别的爱。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换成白话来表达就是:“爱别人的父母,如同爱自己的父母;爱别人的子女,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必然推导出“爱别人的老婆,如同爱自己的老婆”。兼爱者倒是乐意了,可是被兼爱者的老公愿意吗?可见得“爱”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爱”,你也不能强求。助人为乐,却没有考虑到被助的人也有自尊心的问题。于是要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孔子有差别的仁爱,墨子无差别的兼爱,都是以伦理道德来为政治主张设喻,表面上谈的是伦理,实际上谈的是政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怎么回事。孔子认为社会有等级,并且有尊卑贵贱之分,因此孔子的所谓“仁爱”就是告诉统治者,先照顾好封建贵族的利益,剩下的残渣再用来照顾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而墨子认为社会不应该有等级,因此墨子的“兼爱”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不可以把大部分蛋糕都分给小部分的权贵阶层,而是应该拿出大家平均分配。于是孔子成了封建社会的金字招牌,而墨子被封建统治者彻底封杀了。易中天身为教授而不知其理,是愚也;易中天知其理而不言,是昧也。愚昧二字,易氏必居其一。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14:04:28 +0800 CST  
下面谈到了我不熟悉的《庄子》,暂时没能力挑错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在诸子百家中随意闲逛,不知不觉看到被确定为韩非所作的《显学》一篇,这个人真是太厉害了,每句话都直指要害,丝毫不留情面,也不给你反驳的余地。我是对拍砖很感兴趣的,所以对韩非子的文章有特别的感慨。看到精彩之处,让我几乎就要泪流满面。而更多诛心之论,更是让我既恨且佩。还是暂时不要挑易中天的硬伤了,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不如耐下心来把《庄子》和《韩非子》先通读一遍。读一篇韩非子的《显学》,胜过读一百本《易中天中华史》。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不想再走错了方向。开这个主帖,完全是因为受到了易粉的辱骂,而举报后猫眼又不处理。现在已经达到了公平报复的目的,够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2 18:43:24 +0800 CST  
中国作家富豪榜 易中天
2006年 第07名 800万
2007年 第03名 680万
2008年 第23名 120万
2009年 第12名 270万
2013年 第16名 600万 《易中天中华史》
2014年 第29名 310万 《易中天中华史》
2015年 第37名 340万 《易中天中华史》

2013年:01祖先 02国家 03奠基者 04青春志 05从春秋到战国 06百家争鸣
2014年:07秦并天下 08汉武的帝国 09两汉两罗马 10三国纪
2015年:11魏晋风度 12南朝,北朝 13隋唐定局
2016年:14禅宗兴起 15女皇武则天

2013年平均每卷赚了100万元,按12%版税计算,每卷销售约833万元;按每本定价25元计算,平均每卷销售33万册。
2014年平均每卷赚了77.5万元,按12%版税计算,每卷销售约645万元;按每本定价25元计算,平均每卷销售25万册。
2014年平均每卷赚了113.3万元,按12%版税计算,每卷销售约944万元;按每本定价25元计算,平均每卷销售37万册。

但是有一个问题,2014年版税310万,并非全部来自第7至第10卷,而是2013年有6卷在销,2014年共有10卷在销。假设2014年每卷销量平均,则每卷赚到的是31万元,共10卷平均每卷销售仅为10万册,比2013年下降六成。假设2013年的6卷在2014年以折半销量计算,则2014年平均每卷赚到的是44万元,折算共7卷平均每卷销售约为15万册。总体来看,《易中天中华史》后劲不足,销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第一年出了六卷,第二第三年总共出了七卷。粗略估计一下,只是为了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因为销量达不到预期是肯定的,否则早就在媒体大肆宣传了。

三年共出13卷,约总计销售198万+100万+111万=409万册,平均每卷销售31万册,预计36卷总销量约为1116万册。约为路金波预计总销量3600万册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卷十万字以上,三年写了13卷,约计150万字。平均每年写50万字,除以365天,平均每天写1369字。仅以写作速度来看,不能说易中天是枪手代笔。

另外一个问题是,每一个朝代的通俗历史,基本上都已经有了经典存在,比如写到明史,易中天总超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吧?写到三国史,易中天更是不可能达到《三国前传》的水平。写到清史,易中天不可能达到阎崇年的水平,等等。基本上来说,正是《红楼梦》凹晶馆联诗所描述的:湘云说道:“是时侯了。”乃联道: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黛玉说道:“这时侯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又如顾城某首诗里所说的:“孩子,你还小,不知道晚景凄凉”。一般来说,凡是和路金波沾边的,开头总是前景美好,结局却往往不妙。韩寒被揭穿了代笔,名声扫地。王朔手握几百万字,也没搞出什么新名堂。易中天已经骑虎难下,因为五代十国和元朝很难写,因为《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部分,是在和易中天的《品三国》自己打自己,因为明朝清朝早就被人占了位置。赚这点小钱,一年才几百万,对穷人来说是不少,对一心想赚大钱的易中天,按《基度山恩仇记》里伯爵的话来说:“这点钱够我作什么用的呢?”名利使人迷失,百年之后将不再有后悔药,因为泡制出的只能是文字垃圾,而没有留下经典。古人说“三十不娶,不应再娶;四十不仕,不应再仕”,前人也说“发财出名要趁早”,对一位年近七十的人来说,发财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就算有再多的美食美酒美女,他也没有能力再消费多少。最终,将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最终,将会成为心头的一块大石,临终前的一个耻辱。写了这么多,却百分之百全部是抄袭古人的,多丢人呀。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03 15:35:36 +0800 CST  
百度易中天吧第一页最后一个帖子的日期是6月20日,人气没了,粉丝绝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7-07-15 19:58:14 +0800 CST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7-07-15 19:59:29 +0800 CST  
百度新闻按时间排序搜索“易中天中华史”,最近的一个相关新闻是4月10日,销量没了,钱捞不到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7-07-15 20:02:05 +0800 CST  
亚马逊最新一集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3月上架,到了7月只有15个商品评论,彻底烂尾。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7-07-15 20:05:22 +0800 CST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字数:12697

发表时间:2016-05-01 19: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7 08:56:23 +0800 CST

评论数: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