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往事

一、一场和党项人看似无关的农民起义
西夏,是一个党项人建立的政权。
西夏王朝的建立,在一定的意义上,受益于一场农民起义——一场距离党项人的故土很遥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场农民起义。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或许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中国农民,是最具备忍耐力的一个群体——二千余年来,只要他们还有一丝一毫的求生希望,他们都会选择忍耐,选择顺从——即便是观音土,他们也吃得下。
农民能忍耐,但是,这不意味着忍耐没有极限。
当农民的忍耐突破极限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忍耐,不会再沉默了。
而此时,往往也意味着,一个封建王朝,快要走上末路了。
大泽乡起义埋葬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黄巾起义也给东汉王朝敲响了丧钟。
农民的忍耐力惊人,而忍无可忍以后的爆发力,更加惊人。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西元873年。大唐帝国的懿宗天子与世长辞了。在宦官集团的大力支持下,12岁的黄口小儿李俨,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新天子——也就是大唐的僖宗天子。宦官集团首领田令孜大权在握——从中唐以来,这种情况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唐僖宗自幼丧父,或许是一种不幸,但对于大唐的子民来说,不幸已经难以形容他们的境况了。
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胡闹,唐僖宗虽然是皇帝,但是这点也不例外。
少不经事的皇帝,加上一群胡作非为的宦官统治下的大唐帝国,只会让大唐延续着中唐以来的不归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最终,永不超生。
终于,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元875年)伊始,王仙芝起义爆发了。时隔半年左右,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私盐贩子黄巢也趁机起兵反唐。
或许,唐僖宗对于天下大乱,没有什么很敏锐、很直观的认识,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他不会认识到,自己在位期间,会遭遇名副其实的、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乱子——从某个角度来说,唐朝的“黄巢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堪比百年前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盛唐戛然而止,黄巢之乱,让风烛残年的大唐帝国,加速了灭亡。
对于唐僖宗来说,有叛乱,自然就要镇压。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29 15:09:00 +0800 CST  
五年后。
五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对于唐僖宗和黄巢来说,也是如此。或许这就叫风水轮流转吧!
五年前,唐朝政府军满世界追杀王仙芝和黄巢,黄巢被唐军打得东躲西藏,而王仙芝则在战争中,上天见了神仙——是的,死了。
一晃五年过去了。
黄巢终于有本钱追杀唐僖宗了。
唐僖宗广明元年(西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城——大唐帝国的帝都。
百年前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面对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大军兵临城下,自知不能抵挡,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出长安,打算去蜀地避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光李白这么认为,或许,唐朝人都这么认为。
地势险峻,重峦叠嶂的巴山蜀水,至少在心理上,也会给唐僖宗很大的安全感。
唐僖宗跑了,大唐帝国又一次处于生死之间的危险境地上。


更多消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文之光”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29 15:13:34 +0800 CST  
二、落第书生的今非昔比
唐僖宗广明元年,西元880年,贵为天子的僖宗皇帝,身体力行“背井离乡”的生活去了。
而黄巢来到长安,可以说大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
长安城,朝思暮想;
长安城,日思夜念;
长安城,久违了!
我想,此时的黄巢的心声,想必是这样的。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0 19:21:00 +0800 CST  
不过,此次和以往来到长安是不一样的。过去黄巢来到长安,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而这次,他是来给长安城当家做主来的——从今以后,这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天下,就都是他的了。
故地重游的黄巢,或许会有一种沧桑感——这种今非昔比的沧桑巨变,想必会让黄巢有所感触。
黄巢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庭,从这一点来说,黄巢和他麾下的将士们是不同的——他麾下的将士们,绝大多数都是在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中度过的。
而黄巢从小到大,应该没有缺钱花这个概念,更别说挨饿了。
但这不意味着黄巢没有需求。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0 19:21:50 +0800 CST  
黄巢渴望改变自己的出身。
从汉朝以来,商人阶层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社会地位——论起财富的拥有,他们大多十分富有,但论起政治地位,他们却是非常低微的,甚至有时候还不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清高的读书人看不起浑身铜臭味的商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还没有忘记用“商人重利轻别离”来指责商人,在看不起的同事,掌握政权的读书人,在制定的政策上,也经常打压商人。
黄巢渴望的,恰恰是通过科举,让自己可以跻身于士大夫的行列中,不再受到压制。
但是等待黄巢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四个字:屡试不第。
写得文章,耍得枪棒,会骑射,能弓马,任侠好义,黄巢自问自己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但是,大唐朝廷却偏偏不理睬这个怀才不遇的人。
终于,黄巢绝望了。
和绝望一并而来的,还有他的愤怒、不满,以及他对大唐的仇恨。
终于,在那年再次落地后的那个重阳节,在秋风萧瑟中,望着满山的菊花盛开,黄巢写下了这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从这一天起,仇恨的种子就在黄巢心中落地生根了,这种子,在乾符二年开花了,如今,在广明元年,结果了。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0 19:23:26 +0800 CST  
@jym0119 2016-05-30 21:59:25
黄巢大英雄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堪称千古绝唱。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1 14:01:04 +0800 CST  
三、似曾相识的一幕
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三日,唐僖宗逃离长安;
十二月五日,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宣布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并改年号为金统。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1 17:47:42 +0800 CST  
这一幕对于唐朝君臣来说,并不陌生。
一百多年前,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西元756年)正月,这一幕曾经在长安上演过。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又重演了。
那时候,占领长安的人叫安禄山,他入主长安以后,宣布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统。之后的唐燕战争打了很多年,最终,直到唐代宗那会儿,唐政府军才彻底消灭大燕政权。
只是,唐僖宗会像自己的祖先那么好运,能消灭大齐政权,而不是被大齐消灭自己吗?
唐僖宗不知道,因为毕竟唐玄宗那会儿,大唐还有郭子仪来抵抗燕军的进攻,如今他可以指望谁来抵抗齐军?
但是抵抗,终究还是要的——毕竟,困兽犹斗。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1 17:48:34 +0800 CST  
唐僖宗中和元年正月,西元881年,唐僖宗在逃亡路上颁布诏书要求各路唐军、藩镇前来讨伐黄巢,收复长安城。
而长安城里的大齐皇帝黄巢,自然也没有停止进攻唐朝残部,唐僖宗中和元年二月,大齐大将尚让发兵攻打凤翔(今陕西宝鸡境内),同唐朝凤翔陇右节度使郑畋的军队在九尾坡发生激战。
这一战,郑畋击败了齐军,为唐朝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紧接着,郑畋传檄四方,号召各路军阀前来讨伐黄巢。
凤翔一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1 17:49:20 +0800 CST  
而这一切,自然也都被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所关注。
拓跋思恭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西北地几百年后的历史走势。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5-31 17:50:16 +0800 CST  
四、拓跋思恭的小九九
拓跋思恭是党项族平夏部的一个首领。
从拓跋这个姓氏,我们可以看出,党项人和鲜卑人、西夏皇族和北魏皇族的渊源。
唐懿宗统治后期,拓跋思恭盘踞了大唐的宥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并且自封自己是刺史。
大唐朝廷对此态度比较纠结,承认这个刺史,似乎有助长不良之风的嫌疑。不承认吧,可客观事实摆在那儿——暂时大唐又无力讨伐。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1 18:06:54 +0800 CST  
大唐朝廷在那边纠结。而拓跋思恭其实也知道,自己这行为,其实也在冒险——毕竟早在唐太宗那会儿,拓跋思恭的先祖就追随吐谷浑对抗唐军,结果被唐军杀得大败。之后几百年来,党项人虽然和唐朝也有过一些较量,但总的来说,党项人没讨到什么便宜。
虽然如今唐朝没对自己动手,但不代表将来不会动手。
拓跋思恭终究也不敢妄自尊大,觉得自己真的比先祖强。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1 18:07:56 +0800 CST  
恰好,黄巢之乱给了拓跋思恭机会。
如果拓跋思恭的宥州军能在平定黄巢的战争中立下功劳,那么,唐朝皇帝肯定会卖个顺水人情册封自己为宥州刺史,那么自己也就名正言顺的统领宥州了,自然也就不用日夜担心将来有一天,大唐朝廷会发兵来讨伐了。
但是,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了。
那就是如今中原,唐齐相争,未来天下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如果助唐讨齐,那万一将来大齐胜了,估计齐军的讨伐也会跟着前来。
总之,政治投机是最大的豪赌。
拓跋思恭需要赌,但是,输不起。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1 18:08:47 +0800 CST  
而九尾坡一战,让处于观望的唐朝各地藩镇有了一些明确态度。
拓跋思恭也终于下了决心,助唐攻齐。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1 18:09:40 +0800 CST  
五、投机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
唐僖宗中和元年,注定是拓跋思恭终生难忘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可以说这一年时间里,拓跋思恭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唐僖宗中和元年四月,拓跋思恭率领宥州军队前往陕西武功,和郑畋、王处存等唐朝藩镇会师,商讨收复长安的军事行动。
在前往武功的路上,拓跋思恭心情怎样?是踌躇满志?还是有些顾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拓跋思恭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的齐军,不能等闲视之——作为一个领袖,盲目自大是要不得的。
中和元年六月,拓跋思恭和各路唐军会师,开始东进,收复长安——等了三个月的战争,终于来了——靴子落地的那一刻,不论结果是什么,终究会让人踏实一些。
中和元年七月,宥州军终于遭遇了齐军。
拓跋思恭率领军队在渭水河畔和齐军大将尚让、朱温带领的军队发生激战。
尚让还是那个尚让,齐军还是那支齐军。
只是,拓跋思恭不是郑畋。
经过一番恶战,宥州军伤亡惨重。
拓跋思恭的心情,可以说跌落到了谷底——出师不利,望着躺在战场上的那些族人,我似乎感到,拓跋思恭的心,在流血。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2 17:36:10 +0800 CST  
但是,宥州将士的鲜血,党项勇士的生命,得到了回报。
中和元年八月,唐僖宗册封拓跋思恭为夏州、银州、绥州三州节度使——拓跋思恭成为了大唐朝廷册封的、名正言顺、货真价实的朝廷命官。
宥州军,也成了正儿八经的唐军。
拓跋思恭在“转正”的喜悦中,还没有沉浸几天,另一个打击又来了——中和元年九月,齐军将领尚让、朱温对拓跋思恭所部唐军发动攻势,拓跋思恭派遣自己的胞弟拓跋思忠抵抗齐军。
在这场战斗中,拓跋思忠,阵亡了。
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也许,朱温真的是拓跋思恭的克星,以至于很多年后,拓跋思恭的后人,还要臣服于朱温,甚至于要请求朱温的保护。
只是拓跋思恭眼下万万也不会想到,朱温会在很多年后,成为皇帝。
终究,造化弄人,世事无常。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2 17:43:01 +0800 CST  
弟弟战死了,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
中和元年十一月,齐军追杀拓跋思恭所部,唐、齐军队在陕西富平展开激战。
拓跋思恭所部逐渐处于下风,无可奈何之下,拓跋思恭只好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夏州——自己已经是夏州节度使了,还好有个落脚的地方。
想想从这大半年来,拓跋思恭参与对大齐的作战,损失了无数的兵马,还赔上了自己的弟弟。
这笔生意合适吗?

我们无法知道拓跋思恭怎么想的,只是,投机生意不好做倒是真的。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2 17:44:04 +0800 CST  
@凌妃阳 2016-06-02 19:03:43
宝妈们进来看一下哈 么么哒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25435991539
-----------------------------
不管怎么说,谢谢关注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3 17:09:53 +0800 CST  
六、拓跋思恭是真英雄
唐僖宗中和元年十一月,拓跋思恭率领军队和齐军交战,被齐军杀得大败。拓跋思恭无奈之下,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夏州。
但拓跋思恭没有气馁。
相反,拓跋思恭回夏州后,整顿军队,励精图治,并以大唐夏州节度使的名义上表给唐僖宗,请求再次出兵,讨伐“伪齐”。
也许是参与唐齐战争以来,党项军队的沉没成本太大了,让拓跋思恭不能不考虑把这一局赌到底,争取翻本;
也许是觉得,党项已经和大唐绑在了一起,大唐亡了,齐军的铁骑很快就会兵临夏州……
总之,拓跋思恭决定,和大齐血拼到底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败不馁的精神,让人感叹——拓跋思恭真英雄也。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3 17:22:30 +0800 CST  
此时,唐齐战争又一次进入胶着状态。唐朝各路藩镇再度对战争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对于唐朝中央政府来说,很不利——这意味着,大齐面临的,仅仅是一个大唐中央政府,只要干掉了这个中央,活捉唐僖宗,那么,大唐几百年基业就此告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五代十国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
而此时,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主动请战,让唐僖宗怎能不激动?
唐僖宗热泪盈眶的颁布诏书,册封拓跋思恭的军队为“定难军”,拓跋思恭就任“定难军节度使”。
同时,唐僖宗要求拓跋思恭率领定难军南下,继续参与讨伐“伪齐”的战争。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3 17:23:29 +0800 CST  

楼主: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字数:74282

发表时间:2016-05-29 23: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9 09:34:10 +0800 CST

评论数:4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