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朝兴亡



我少时喜好颇广,但是因为对生活失望,十五岁就感到生无可恋,而死又不甘。随波逐浪,与世浮沉,迁延至今。因为自己是个民族主义者,对当权者取媚于外,傲慢同胞甚为不满,虽无闻达之念,未泯忧国之心。所以写点杂记,不求人赞赏,更不愿传播,只为方便保存自己的一点记忆罢了。

学者言必称五帝,然时久日长,真相湮没几尽,唯有颂词不绝,代有兴扬。然而一点是确定的:五帝都必为有力之人,所谓五帝德是有的,然能嬗递帝位者首先必须为最强者,不能弭乱服强的人是不可能安于大位的,譬如有扈氏替伯益出头,一阵而亡族灭种,再无人敢于效尤,然后才能安居大宝。故禅让如遇圣主明君如尧舜固好,一旦遇到凶横残暴之徒,必然导致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禅让再难维系,于是乎帝喾开始有传子之念,但是人心未定,大众依然向往传统,故尧代鸷而治却不能传于丹朱,舜亦不能传于商钧,非不欲也,势不能也。而且禅让之际亦不可能如书所言那样和谐,各种争战必然有而且惨烈,所以后人越来越善于数群固党,而禅让制也自然走向终结了。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07 12:22:17 +0800 CST  


家天下固然万世一系,政局安定,但是继承人的选择又太难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后来各个朝代。夏商挑选继承人除了血统之外还有什么要求不得而知,但是这两个朝代中间都出了不少残暴不仁的君王,尤其以桀纣最为著名。不过,肯定是那种强而有力的主子,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时候君主除了是王之外,还是大祭司,还是统帅。后人只知道中国从蕞尔之地发展到幅员万里,却不晓得最早就是五帝三王用侵略手段扩张得来,尤其是夏商两代帝王,多数都是能征善战之辈。无论安内还是攘外,都需要君主是强者,所以两代挑选王者都是以强者继承大统。这也是后来为何两代的末世君主都是极端强暴之徒的原因。

桀纣都是那种文武全才,所谓走及奔马,力格猛兽,智足拒谏,辨足饰非。都是功高一世,又都是残暴不仁,还都是奢侈腐化。总之不得人心,终于被异族推翻而亡国。总结下来,夏商均以暴亡。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07 20:27:07 +0800 CST  
@安吾1978 2018-02-07 20:27:07
家天下固然万世一系,政局安定,但是继承人的选择又太难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后来各个朝代。夏商挑选继承人除了血统之外还有什么要求不得而知,但是这两个朝代中间都出了不少残暴不仁的君王,尤其以桀纣最为著名。不过,肯定是那种强而有力的主子,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时候君主除了是王之外,还是大祭司,还是统帅。后人只知道中国从蕞尔之地发展到幅员万里,却不晓得最早就是五帝三王用侵略手段扩张得来,尤其是夏商两代帝......
-----------------------------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09 10:18:48 +0800 CST  
周的建立是以弱图强,颇有阴谋诡计的成分,所以周人对能取得如此胜利自己也感到忐忑,建国后大力分封,以图速成,却形成了强臣弱主的格局。夏商虽然分封,但是一旦诸侯过强则予以清除,大彭,豕韦都为王室征战四方,而均被武丁削除就是明例。西周尚且能够靠礼法维系统治,到了东周就礼崩乐坏,霸主纷起,王室不过成了形式。周在继承人上以嫡长制取代夏商的优胜制,开了个坏头。夏传子,殷传弟,所谓殷道亲亲;而周传嫡,即为周道尊尊。由于商传弟,在继承人上造成混乱,曾有九世之乱,周人矫枉过正,以嫡长求稳定,正所谓缘木求鱼,求福素祸了。优胜制是靠竞争胜出,王子之间争相建功立业,嗣君都有雄才。夏有太康失国,商有四夷之祸,然而英主迭出统兵,很快就能戬除。周则不然,战则命将,政则卿相,这都是因其坐享其成,不通人事所致,而究其根本,就因为嫡长制造成的唯一性,使得他无忧无虑,才具平平。所以一旦犬戎入京,平王立即东迁。卫候对此曾竭力谏劝,平王依然一意孤行,果然一旦迁土去根,周室就再无复兴指望了,这与夏商两代屡仆屡起相比,可说判若云泥了。除了继承人制度和分封过度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君主神圣意识的下降。夏道以忠,殷道以敬,周到以礼,君主在臣下心中分量可以说是迭次滑坡,这点是世道进步的必然,无可厚非,但对于人心的凝聚确实有很大的破坏。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09 10:54:39 +0800 CST  
由于王室式微,霸主纷起。郑庄,齐桓,晋文,楚庄,勾践,令人眼花缭乱,都未能保泰持盈。究其因一是因为名不正,着人嫉;二是因为力不强,实力相差不大,不能真正威令群雄。周天子依违于列强之间,勉力维持虚名。乱局破坏了礼法制度,但未能完全摧毁。霸主们还肯复亡续绝,挣来扶危济困的名誉,到了后来的七雄就赤裸裸的要土地人口了。这期间发生两个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二是田氏代齐。都是因为强臣弱主,格局不稳,导致社稷易主。晋齐都是大国,却发生这样翻天之事,不能不让列国心寒,这种篡位和羿浞不可同日而语。羿浞不过是昙花一现,这两家是根本清除了旧君,自此之后,乱臣贼子就开始成为各国君主的噩梦了。七雄之间已不讲基本的礼法,对天子连基本的尊重都谈不上,国家之间也是征战不休,强则兼并,弱则败亡。为此诸国都争相延揽人才,变法图强,秦国在这方面做的最彻底,所以能最后胜出。

秦以暴胜,亦以暴亡。但是其取消分封,建立郡县却传承下来,这对君主的统治是双刃剑。好处是看似安全,国内无人威胁自己,坏处是缓急无人救济。假如当初留下子弟封侯,也不至于一败涂地。所以刘季吸取其教训,既分封子弟,又保留郡县,保证君强臣弱的格局的同时,留下侯国作为中央保障。其后汉武帝不懂其理,以推恩虚名行削藩之实,以至于王莽之际,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藩国可以屏翼王室。这与汉初吕氏之乱时齐国发兵平叛形成鲜明对比。本来君臣有别,主尊臣卑已经足够,但秦皇犹嫌不足,致使君臣之间荣枯过差。后来君王不通大道,在这条路上愈走愈远,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导致上下隔阂愈来愈重,流毒至今不绝。其实当初赵高指鹿为马之后,后来君主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却被一时荣华所迷,像吸毒一样上瘾,着实让人扼腕。在这期间还发生一个大事,就是白登战役之后的和亲政策,这在之前两千年是不可想象的,堂堂中国要向蛮夷低头服小!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汉室以平民而取大统,上国的堂堂之风泯灭,小人的钻营之意盛长。其后中国只要弱小,当权者就祭起这种无耻大旗,唯有明朝是个例外。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10 12:21:11 +0800 CST  


汉代出现了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周实行井田制,不得买卖,也就不存在兼并。鲁国实行初税亩之后,土地逐渐私有,开始有兼并,但是因为是因为财产只为贵族所有,即使兼并也是贵族之间,所以除了晋齐等大国因贵族内争导致国家倾覆,一般诸侯国问题并不严重。到秦汉则不然,国民多数都是编户平民,由于承平日久,豪强兼并导致流民四起,政府不能抑制兼并也无心过问,致使流民因无恒产而丧恒心,政府统治根基从根本动摇了。民心思乱,王莽因外戚之位而篡位夺权成功,亦因于此。而且这个问题以后困扰历朝历代。

到了汉代,导致中国朝代覆亡的原因基本完备了。或是因为国君残暴,导致贵族不满而亡国,如桀纣;或是因为权臣过强而易主,如周室晋齐;或是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民心,如汉。这些原因归结一起,可以归纳为四个字: 结构失衡。国家一如人身,君弱臣强如股大于肱;君主残暴如头重脚轻;流民四起如立于流沙之上。总之,国家破亡都是因为结构失衡,而导致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君主。中国是君主制,要在中央,调理阴阳而牵制八荒。明君善于提要钩玄,趋利避害,协和万民;昏君之治一如乱麻,加剧矛盾,淆乱国家。所以自从周人吸取夏商两代教训,确定嫡长制,废除优胜制的继位法则之后,君主就越来越弱,朝代更替也越来越短。此诚时势使然,非后人不如前人也!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2-10 22:07:33 +0800 CST  


唐后期是典型的例子。宪宗继位后,重振皇纲,内抑朋党,下除强藩,开局甚美。继之以穆敬,童昏无道,坐失其成;文宗有治世之心,无理乱之才,困于家奴,朝堂非无贤臣,不得其用,终无所成;武宗在位虽短,权阉稽槡,乱镇弭平。这就是君主个人能力所起的作用。我常惜武宗寿短,如有太宗之寿,唐室未必不能复兴。史家美化宣宗之德,讥讽武宗之失,实所谓宋人头巾语,正见其不通大道也。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3-06 08:44:19 +0800 CST  
@hjzhou62 2018-03-06 08:46:11
支持佳作学习佳作欣赏佳作学习
-----------------------------
谢谢
楼主 安吾1978  发布于 2018-03-06 09:47:51 +0800 CST  

楼主:安吾1978

字数:3045

发表时间:2018-02-07 20:22: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12:18:02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