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打败“八大顾命大臣”的玄机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咸丰为避战祸,留下恭亲王奕䜣向侵略者求和,自己带着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以及一帮亲信逃到热河。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病重,临终前,他在烟波致爽殿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宣布立皇长子载淳(同治)为皇太子,以上八大臣尽心辅弼,总理朝政,这就是历史上“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咸丰帝赐给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此印由慈禧太后掌管。咸丰帝申明,凡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谕旨方才生效。他希望两宫太后和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局面或两宫太后干政情况出现。
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的矛盾很快就出现,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在北京发动政变,一举解决了受咸丰遗诏辅佐新帝的八个辅政大臣,从此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7年的统治。这一年是辛酉年,因此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19 14:11:46 +0800 CST  
1英年丧生 八大臣赞襄政务
2结盟皇后 垂帘辅政兼有之
3搁车杀招 两太后韬光养晦
4辛酉政变 八大臣自废武功
5垂帘听政 大清女主当政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19 18:01:58 +0800 CST  
1英年丧生 八大臣赞襄政务
1
大清王朝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经过康乾盛世后,清王朝开始由盛转衰。清朝统治者遇到了中国历代统治者从未遇到的强大敌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但是清统治者却未能从迷梦中立即醒来。清王朝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不但面临着“外夷”侵略的危机,而且面临着皇位继承人的两难选择。道光帝内心很矛盾,是立四皇儿还是立六皇儿呢?



清代太庙道光皇帝画像。
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长子奕讳于道光十一年(1831)突然死亡,两个多月后,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相继降生。道光十二年,皇六子奕䜣降生。道光帝考虑皇位继承人时,皇七子奕譞刚刚出生,而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等尚未出生,因此仅从年龄方面考虑,只有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䜣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皇五子奕誴生性耿直,说话随意,一直不为道光帝所喜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初,道光帝突然宣布将奕誴过继给自己的三弟惇亲王绵恺,这就使其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剩下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
奕詝是道光帝爱妃钮祜禄氏所生,钮祜禄氏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初突然病亡,当时奕詝只有10岁。奕䜣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一开始封为静贵人,后来累进为静皇贵妃。奕詝生母死后,交由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待他如亲生儿子。奕詝与奕䜣虽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年少时却亲密无间。
奕詝与奕䜣到了读书的年龄,同在上书房学习。奕詝的汉文师傅名叫杜受田,奕䜣的汉文师傅叫卓秉恬。这两位师傅都是翰林出身,是当时有名的饱学之士,他们不但教授自己的学生学业,而且直接参与两人的储位之争。
清代的立储制度是“建储而不宣制”,采取秘密的而不是公开建储的方法。这一制度初创于雍正帝,定制于乾隆帝。在位皇帝写好立某皇子为储君的朱谕,但并不宣布,而是将建储朱谕密藏于特制的匣盒之内,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老皇帝临死之前,由朝廷诸位大臣当着老皇帝的面开启秘匣,宣示立储朱谕。
奕詝与奕䜣之间的储位之争虽未演变成康熙朝末年同室操戈的悲剧,但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少不了。就奕詝与奕䜣个人情况而言,可以说是各有优长,难分伯仲。几件看似偶然而又互不相关的“小事”,最终使笃守祖宗之法的道光帝选择了奕詝。
道光二十六年(1846)初春,道光帝决定亲率诸位皇子去南苑围猎。围场之内放养着鹿、獐、雉、兔等各种动物,专供皇帝行猎之用。奕詝把准备围猎之事如实报告给师傅杜受田。杜受田嘱咐奕詝说:“等阿哥到了围场,只管坐观他人骑射,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矢,也要命令手下人不准捕猎。要是皇上问起来,你就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害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之长与诸弟竞争。这样说的话,必能上契圣心。”
各皇子从皇宫的高墙深院中解放出来,都很兴奋,到了南苑围场,个个跃马扬鞭,争先恐后,人人跃跃欲试,张弓搭箭,在父皇面前夸能逞强。唯独奕詝默默坐在一旁,侍从们也垂手站立,根本没有参与校猎。
围猎结束时,各位皇子纷纷拥至道光帝面前,献上射杀的猎物,奕䜣所获猎物尤多,不免有些神气活现,道光帝也是颇为高兴。但道光帝发现奕詝一无所获,心中未免不快,询问他怎么回事。奕詝依照师傅的吩咐,如此这般地陈述了一遍。道光帝闻言顿时龙颜大悦,啧啧称赞说:“真有人君之度啊。”
奕詝的两点表现颇令道光帝满意。一是奕詝有仁爱之心。正值初春,万物复苏,恰是飞禽走兽繁衍之时,奕詝不忍心射杀伤害它们,大有“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佛门弟子之仁。二是奕詝有容让友爱之度。他不愿意以骑马射箭这样的小技与诸兄弟一争高低,以此表明自己怀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拉开自己与奕䜣的的层次差距。
还有一次,道光帝召奕詝、奕䜣兄弟两人前来谈话,以便进一步考察两人。奕詝、奕䜣两人面见道光帝前,都曾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奕䜣的师傅卓秉恬此次不敢大意,他要求奕䜣“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发挥奕䜣才思敏捷、聪明伶俐的优点。
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则为奕詝确定了扬长避短、藏拙示德的策略。他针对奕詝的才识不如奕䜣的特点,授意奕詝:“若是在皇上面前条陈时政,阿哥的知识万不敌六爷,所以一定要避其锋芒。但只要皇上一旦自言老病,恐将不久于此位时,你就马上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以表孺慕之诚。”结果恰如杜受田所预料的那样,道光帝认为皇四子奕詝仁孝。
道光二十六年八月七日,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奕詝为皇太子。其建储朱谕为:“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至此,人们终于明白道光帝为何于这年年初,将皇五子奕誴过继给自己的三弟惇亲王绵恺。与其说这是因为奕誴本人不为道光帝所喜爱,还不如说道光帝是为了给加封六子奕䜣为亲王留下更大的自由空间。
奕詝即位后,奕䜣得到了重用。奕䜣被封为恭亲王,赐给位于什刹海两岸的原庆王府。奕䜣多次代表咸丰帝举行各种祭礼。太平天国起义后,咸丰帝先后添派奕䜣办理巡防事宜,并命奕䜣署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又命奕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某人调任某衙门职,即称在某衙口行走)。此时,奕䜣21岁,已经进入清王朝的高层政治舞台。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奕詝与奕䜣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虽曾发生过争夺,但始终是在暗中进行,从未公开化,更没有因此撕破兄弟间的脸面。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奕䜣最初不是识时务的俊杰。道光帝崩逝的第七天,即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三日,新即位的咸丰帝曾颁谕称:奕䜣生母在生前侍奉皇考道光帝,淑慎素著,理应加崇称号,以申敬礼,谨尊封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元年(1851)四月十六日,咸丰帝正式尊封奕䜣生母为“康慈皇贵太妃”。
奕䜣及其母亲康慈皇贵太妃内心不满,甚至有可能在骂奕詝是“没良心的白眼狼”。奕詝10岁时,其母去世,奕詝从此由奕䜣生母抚育。在奕䜣看来,咸丰帝继位后晋封其母为“贵太妃”不过是按照普遍加封的旧例,并非特殊特例的荣典,因而内心十分不满。
此后,奕䜣曾多次向咸丰帝表示,其母“宜尊号太后”,但咸丰帝态度始终是模棱两可,既不表示同意,也未明确表示反对。咸丰五年(1855)夏,康慈皇贵太妃病体愈来愈差,咸丰帝多次前去看望问候。但是,咸丰帝的侍疾,既未使康慈皇贵太妃的病体有所好转,更未从根本上解除其日思夜想的晋封太后的“心病”。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
某日,奕䜣探视太妃刚刚离去,咸丰帝即来探视。宫监见咸丰帝亲自前来,欲进内报告,咸丰帝连忙摇头,不让惊动太妃。太妃看见床前有人影晃动,以为是恭亲王奕䜣,随即说:“你怎么又来了?能给你的,我都给了。他(咸丰帝)性情不易知,莫生嫌疑就好。”咸丰帝知道太妃将自己误以为是奕䜣了,遂上前即呼额娘。这时太妃才发觉是咸丰帝,但她倔强地背对咸丰帝一言不发。这表现出了对咸丰帝极大的不满。咸丰帝没有尊她为皇太后,她感到咸丰帝辜负了她的养育之恩。
未过多久,康慈皇贵太妃日渐病重,即将归西。咸丰帝再次前来探视,恰遇奕䜣自内而出。咸丰帝询问太妃最近的病况如何。奕䜣跪地哭泣说:“病情非常严重,只是未得封号,故不能瞑目。”咸丰帝不置可否地说:“哦!哦!”不知奕䜣是的确是误会了咸丰帝的意思,还是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立即到军机处传旨,称咸丰帝已谕准晋贵太妃为皇太后,命礼部立即准备正式的册封礼。面对咸丰帝的“谕旨”和恭亲王的传谕,礼部当然不敢怠慢,册封礼很快准备就绪。
奕䜣传言军机处称咸丰帝已同意晋封其母为皇太后,这种做法近似于“矫诏”,若咸丰帝以此为由而重治其罪的话,其罪不小。事后,咸丰帝虽不得不从奕䜣所请,封奕䜣生母为“康慈皇太后”,但其内心则是怒不可遏。康慈皇太后病逝后,咸丰帝除减杀降低太后丧仪的规格外,又处分了奕䜣。
奕䜣之母康慈皇太后的丧事尚未办理完毕,咸丰帝即颁谕指责恭亲王奕䜣“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下令革去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并不准他办理丧仪事务,发回上书房读书。从此咸丰帝疏远了奕䜣,对待他和其他诸王没什么区别。
奕䜣被搁置一旁,兄弟失和,直到五年后,即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咸丰帝在北逃热河时才又想起了这位有才干有决断的皇弟。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19 18:42:21 +0800 CST  
@lmm9001b 2017-12-19 15:21:07
因为双方的权利不平等。从咸丰皇帝的布局来看,两宫皇太后完全可以撇开顾命八大臣自行其是。每道圣旨必须要两宫太后用印,而并不需要顾命八大臣参与,所以从这点看如果没有两宫太后的支持,顾命八大臣就是摆设。
-----------------------------
这是一个原因吧。但是当时在热河慈禧实力还是很弱的,两宫太后用印也只是起到一个橡皮图章的作用。只有当两宫太后逃脱八大臣的势力范围才能反戈一击。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19 20:24:25 +0800 CST  
@BOOMERBANKS 2017-12-19 15:53:23
看慈禧照片一脸凶相怎么被皇帝看上的啊
-----------------------------
慈禧年轻时还是非常美貌的,这是有史料为证的。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19 20:26:12 +0800 CST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十年,英法组织大批远征军开抵中国。七月初,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沽炮台、攻占天津。八月初,英法联军自天津一直打到了北京东面通州的张家湾、河西务一带,直逼北京。咸丰帝一面派怡亲王载垣、军机大臣穆荫赶赴通州与英法议和,一面准备逃往热河。
清军前敌指挥僧格林沁鉴于清军屡败、京城恐难确保,密奏咸丰帝“巡幸木兰”。实际上是请咸丰帝离开北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二十一日,咸丰帝发上谕,撤掉载垣、穆荫的钦差大臣职务,命恭亲王奕䜣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
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率亲近大臣及后宫妃嫔仓皇上路,北撤热河,跟随他的王大臣主要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在赴热河的途中又发上谕,任命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上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为留京办事王大臣。军机大臣中唯一留京的是户部左侍郎文祥。这样,在北京便形成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包括义道、桂良、周祖培、全庆和文祥等王大臣在内的北京集团的雏型。
咸丰帝于九月二十二日北狩,路上且走且停,走了8天,到达热河行宫。十月八日,在到达热河八天后,咸丰帝在恭亲王奕䜣等的奏折上朱批道:“著俟抚局已成,不致别生枝节,即加紧驰奏,以便回銮,慎之!密之!”
十月十九日,咸丰帝在廷寄中指示奕䜣与英法画押盖印,互换和约,并明确表示:“此时天气尚未严寒,该夷如能早退,朕即可回銮,以定人心。”他想趁冬天到来之前赶回京城。十月二十四日和十月二十五日,恭亲王奕䜣分别与英、法互换和约,签订了《北京条约》。十月三十一日,咸丰帝在廷寄中说:“现据恭亲王等奏,英、法两夷,已于十一、十二等日互换和约。一俟该夷兵退,不再反复,朕即可回銮。”口气仍未变,还是表示尽快回銮。
十一月七日,恭亲王奕䜣奏道,英军自十一月八日陆续退回天津,月底全行出京,法民也必跟踪撤退。在这一奏折之后,咸丰帝作一朱批,与以前表态迴然不同:“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己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咸丰帝对亲递国书极为不满,他认为中国是中央文明之国,他的权力至高无上,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夷酋面见御弟,已经不成体统,还想见朕本人,简直是肆行无忌。
十一月十一日,奕䜣、桂良、文祥、胜保联名上奏折,请求咸丰帝预先定下回銮的日期,以便早做准备。但咸丰帝对于回銮属于叶公好龙,真要他回銮他又犹豫不决了。随后,咸丰帝下谕明确表示暂不回銮:“本年天气渐届严寒,朕拟暂缓回銮,侯明岁再降谕旨。”
咸丰帝继位之初,有励精图治、中兴祖业的政治抱负,但他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国内起义,英法等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越来越坏的吏治官风,很快磨灭了咸丰帝的锐气,他开始迷恋于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生活。避暑山庄是一个好去处,是身受内忧外患双重煎熬的咸丰帝的最佳避难所。这里有优雅的环境,明净的湖水,绮丽的山色。咸丰帝乐在其中,过着无节制的放荡生活,忘却了世间的喧嚣。他视北京为畏途,一再推迟回銮的日期。



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帝沉溺酒色之中,皇后钮祜禄氏和懿贵妃那拉氏心中都不舒畅。特别是懿贵妃,多次以皇上身体为重、国家政务为重为由,鼓动皇后对咸丰帝进行规劝。咸丰帝对位居中宫的皇后一向很尊重,对于皇后的婉言规谏最初也能接受,但是未过多久就故态复萌、我行我素。咸丰帝身体本来羸弱,加之北逃热河心情郁闷,身体越来越差。面对此情此景,懿贵妃内心十分焦躁,她既担心咸丰帝的身体健康,也不满肃顺等人在热河的所作所为。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09:53:40 +0800 CST  
@靳芝 2017-12-19 21:29:12
楼主写写司马昭吧。这个被骂了一千多年的人曾曰:“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大度耳。” 每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前后就会想到司马昭这个典故。历史不缺枭雄,世家子弟出身又不如草根出身那么曲折。还是想听听楼主讲讲司马昭的故事和对他的看法。
-----------------------------
前面写过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涉及过司马昭,司马昭还是有政治家的气魄的。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0:45:23 +0800 CST  
2
懿贵妃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姓氏叶赫那拉,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北京西城的劈柴胡同(今西单北大街路西的辟才胡同),乳名兰儿。


慈禧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父亲惠征原为镶蓝旗满洲人,曾历任清廷衙署笔帖式(主要从事满、蒙、汉文字的翻译及相关档案的管理工作,有时也参与一些本衙门的机要事务,相当于现今的文书、文员),员外郎,郎中(清政府各部院中的中下级官员)等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外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清廷四品官员)。咸丰二年(1852)调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三年(1853)初,太平军自武汉水旱两路,顺长江而下,一路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军事重镇,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惠征押解部分银两及印信等辗转至江苏的镇江,后被咸丰帝开缺查办,很快病死于镇江府。
咸丰二年(1852),慈禧被选入宫,被封为兰贵人,住于长春宫内。咸丰四年慈禧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生子载淳,晋封为懿妃,咸丰七年(1857)晋封为懿贵妃。
懿贵妃能在数年之内受到咸丰帝的宠幸,接连晋升,除了她天生丽质、能书善画等外在条件外,还与其机敏善变、善体人意有关。特别是她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以后,更是母以子贵,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第二号主位。
作为满族女性,懿贵妃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书战报纷杂繁多,咸丰帝常感不堪重负,因此咸丰帝经常口述军国大事,让懿贵妃代笔批答。懿贵妃见有机可乘,也时常在咸丰帝面前议论政事。
“传旨,朕要回銮,立即回銮。”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十一日,咸丰帝降旨决定于初春的三月二十三日起驾回銮,后又因故改定为四月四日。
但是咸丰帝的身体越来越差,每日咳嗽不止,大概是得了肺炎或是痨病(即肺结核)。四月一日,醇郡王奕譞等人上奏,以咸丰帝圣体违和为由,劝说暂缓回銮。咸丰帝朱批称:“不意旬日以来,气体稍觉可支,惟咳嗽不止,红痰屡见,非静摄断难奏效。”他只得听从御医嘱咐,安心静养。并降谕内阁宣布,朕将暂缓回銮,至于何时回銮,俟秋间再降谕旨。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咸丰帝更是咳嗽不止,红痰屡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是咸丰帝三十一岁的“万寿节”,刚刚过完万寿节,咸丰帝就病倒了。如何保证自己死后大清皇权牢牢掌握在儿子载淳之手,这是咸丰帝最关心的问题。在当时,能对大清皇权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政治力量。
一个是母以子贵、伺机干政的懿贵妃。一个是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北京的部分王公大臣,即所谓的“北京派”,其主要人物有豫亲王义道、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大学士贾桢、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刑部尚书赵光等。一个是以肃顺为代表,现在热河的部分王公大臣们,即所谓的“热河派”,其主要人物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廉等人。



爱新觉罗·肃顺
懿贵妃曾颇受咸丰帝的宠爱,但他逐渐对懿贵妃开始不满,萌发了将其除去的想法。太平天国起义后,懿贵妃经常在咸丰帝面前谈论政事,咸丰帝逐渐开始讨厌她。一天,咸丰帝与众多嫔妃在圆明园内的“天地一家春”筵宴,突然传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的消息,咸丰帝痛哭失声,离席而去。懿贵妃向咸丰帝进言:“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付。”恭亲王奕䜣明决,难道他平日就昏聩优柔吗?
当咸丰帝准备逃往热河之时,有众多朝臣奏请咸丰帝坚守北京。懿贵妃也公开出面阻止,她劝阻咸丰帝说:“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咸丰帝逃到热河以后,懿贵妃听说恭亲王奕䜣在北京与英法议和,深以为耻,劝咸丰帝再次开战攘夷。
咸丰帝在北京时就曾向恭亲王奕䜣表示要除掉懿贵妃,奕䜣说:“妃(懿贵妃)实诞育元子(皇子载淳〕,望上矜全。”请求咸丰帝对懿贵妃网开一面,留其一生路。
咸丰帝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能控制住懿贵妃。但是一旦自己归天而去,懿贵妃就会被循例被尊为皇太后,如果母后擅政,破坏祖制,那时还有谁能压服得了她呢?因此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据说,咸丰帝曾想对懿贵妃实行“钩弋故事”,他把此想法说给肃顺,肃顺不敢多言,以免惹祸。




钩弋夫人
“钩弋故事”出自西汉的典故。西汉武帝刘彻有一位姓赵的妃子,封号婕妤,因其居住在钩弋宫,故称钩弋夫人。赵婕妤生有一子弗陵。弗陵聪明多智,汉武帝颇为喜爱,有心立他为太子。但汉武帝又担心将来主少母壮(皇帝年少,母后正在壮年),出现母后专权、后宫淫乱的局面。为避免前朝吕后专权揽政的局面再现,汉武帝采取了“立其子”、“去其母”的措施,将赵婕妤赐死。汉武帝的这一做法虽然过于残忍,毫无夫妇之情,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汉江山、皇权的稳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咸丰帝对自己有所不满并有意将自己除去之事,聪颖的懿贵妃多多少少有些耳闻。此后在咸丰帝面前,在肃顺等人面前,懿贵妃敛迹蛰伏,韬光养晦。
咸丰帝性格比较懦弱,而且要杀掉的又是皇子之母,他下不了这个决心。咸丰帝既然不愿除去懿贵妃,那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载淳不过5岁左右,无论他如何天纵聪明,也不可能直接处理繁难复杂的国政、朝政,这就为懿贵妃干预朝政提供了必要条件。
咸丰帝不能对懿贵妃完全放心,他对懿贵妃采取的是防范限制和加以利用的方针。皇后钮祜禄氏虽遇事少有主见,又拙于言表,但却是正宫之位,在嫡庶名分上绝对压懿贵妃一头。只要自己事先授予钮祜禄氏必要的权力,再加上朝廷众多王公大臣协助,不怕懿贵妃不就范。




咸丰帝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慈安
据许指严的《十叶野闻》记载,咸丰帝临终前曾将皇后钮祜禄氏召至寝宫,将一份亲自书写的密诏交给她,并嘱咐她:“凡遇有大事,你应当独自决断。如果懿贵妃能安分守己,没有大的过失也就罢了。但如果她有什么不轨举动,你就召集廷臣,宣示旨意,将其赐死,以绝后患。”然而皇后钮祜禄氏性情懦弱,没有也不可能采取这种断然行动。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04:16 +0800 CST  
@BOOMERBANKS 2017-12-19 15:53:23
看慈禧照片一脸凶相怎么被皇帝看上的啊
-----------------------------
@庶民意 2017-12-19 20:26:12
慈禧年轻时还是非常美貌的,这是有史料为证的。
-----------------------------
@azure911 2017-12-20 17:11:02
我记得脸比较长。后宫本来就不怎么漂亮,
特别是按照现在网红的标准
-----------------------------
上面的慈禧图是老年的,没有慈禧年轻时的照片,真还看不出来年轻时的样貌。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12:20 +0800 CST  
@玉枝临风 2017-12-20 17:48:04

-----------------------------
谢谢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13:03 +0800 CST  
@白百合红杏出墙 2017-12-20 17:26:32
精彩
-----------------------------
谢谢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16:17 +0800 CST  
@倾听花开落 2017-12-20 16:48:14
有人评价慈禧 有治人之才 无治世之才 然也
大部分视权力如命的人都有这种致命毛病
-----------------------------
慈禧本来就只是一个后宫嫔妃,时局再加上她的聪明才让她坐上那个位置, 治国对她来说确实有点难。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20:30 +0800 CST  
@我嫌雨点小2016 2017-12-20 15:01:49
顶顶顶顶顶!
-----------------------------
谢谢支持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19:26:37 +0800 CST  
@D大一小协 2017-12-20 21:06:15
那个事件是慈安一手策划并且实施的,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就是个卖苦力的,无论什么事都由慈安说了算,包括同治的养育,还有选光绪继位,慈禧一声都不敢吭的了,而正是慈安,是最早反思当时清朝为什么会处于那种被动状态的人之一,所以她选派了当时的天才幼童赴美学习,这些幼童就是改变中国整个社会命运的一代人,参看央视纪录片,留美幼童,在慈安的领导下,中国那段时期没有战争,形成同光中兴的局面,而1881年,慈安崩,......
-----------------------------
对慈安有些高估了吧。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慈安地位比慈禧高,但对权力不感兴趣。慈禧表面上对慈安还是尊重的,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所以两人相安无事。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0 21:23:11 +0800 CST  
3
咸丰帝逃往热河之前,命六弟恭亲王奕䜣办理与英法议和之事,但是既未授予其“监国”之名,又未授予其节制前敌军队及留京文武大臣的实权。奕䜣议和成功,声誉鹊起,不但北京的王公大臣们聚集在他的周围,就是外国人对他也多有称赞。对恭亲王奕䜣,咸丰帝觉得应该疏而远之,免得他产生觊觎皇位的想法,更免得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贪拥立之功,策动变乱。
无论是出于维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目的,还是出于维持自己权力地位的角度,身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都希望咸丰帝能立即回銮北京,以便早日脱离肃顺等人的控制。咸丰十一年(1861)春天,恭亲王奕䜣听说咸丰帝的身体越来越弱,曾多次上奏请求前赴热河行在探视请安。或许他已经察觉到咸丰帝病逝前后是权力再分配的关键时刻,他希望自己能与咸丰帝推心置腹地谈谈,解开彼此间的情感疙瘩,以免被咸丰帝排斥于最高权力之外。
咸丰帝看到奏折后,特别颁谕:“朕与恭亲王奕䜣自去秋别后,倏经半载有余,时思握手而谈,稍慰廑念(殷切的挂念)。惟朕近日身体违和,咳嗽未止,红痰尚有时而见,总宜静摄,庶期火不上炎。朕与汝棣萼(常棣花,喻兄弟)情联,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于病体非宜,况诸事妥协,尚无面谕之处,统俟今岁回銮后再行详细面陈。著不必赴行在,文祥亦不必前来”
这一上谕充满了深切的兄弟之情,但是咸丰帝以自己身体欠佳为由,婉言拒绝了奕䜣请安见面的要求。最后,咸丰帝又特别强调说自己对恭亲王奕䜣没有特别交代之事。这样,咸丰帝没有给奕䜣前来热河留下一点点余地。咸丰帝即将辞世时,不希望奕䜣来热河,不愿对其付以“托孤”之重,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奕䜣的“猜防”。
但咸丰帝犯了一个错误。恭亲王奕䜣是与咸丰帝及新帝血缘关系最近的亲王之一,将他排除于最高权力之外,不但奕䜣本人不甘心,聚集其周围的“北京派”也必不情愿,这必然引起权力之争。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在北京之时,即颇受咸丰帝的倚重。随同咸丰帝逃到热河后,他们更是深得咸丰帝信赖,平时可身穿便服随意出入避暑山庄。肃顺更是为咸丰帝所倚重,他以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身份佩管内务府印信钥匙,署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热河行在一切事宜,不但参与所有军国大事,而且俨然成为皇家事务的全权大总管。
咸丰帝认为肃顺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对以后的新帝也必然忠心耿耿。尽管肃顺为政苛严,作风跋扈,但决非奸臣。肃顺等人敢作敢为,可以有效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䜣,有利于稳定儿子的皇位。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一日上午,咸丰帝身体状况还基本稳定,可到了下午,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几次发生昏厥。晚上十一点多,咸丰帝苏醒过来,他传谕召集随扈承德的内廷王、御前大臣到其寝宫入见。
咸丰帝气无力地说:“朕躬不德,不堪奉祀社稷,得罪天地祖宗,以致外患凭陵、内乱蜂起,颠越播迀以至于此。尔等千里追随,相同患难,朕与尔等名是君臣,情过骨肉。现值乾坤震荡、天下鼎沸之秋,朕没于此,人心不无浮动。皇子载淳年岁过幼,万几一切均赖尔等竭力赞襄。苟能削平群寇、重致升平,朕死九原亦瞑目也。”各位大臣听了尽皆感泣,请咸丰帝用朱笔亲写遗命,但咸丰帝此时已无力亲笔书写,只能自己口述,让在场大臣代笔书写。
第一道谕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八月二十一日)奉朱谕,皇长子载淳著立为皇太子。特谕。
咸丰帝当时刚过三十一岁,且只有载淳一子,所以在他生前并未如其祖、父辈那样密谕立储。在他即将崩逝前,临时立载淳为皇太子,实际上是宣布载淳将合法继承皇位。



同治帝载淳写字像

第二道谕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卯时(早5点至7点之间),咸丰帝崩逝于热河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随后,朝廷颁发咸丰帝的遗诏,诏告天下,年号“祺祥”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1 10:48:03 +0800 CST  
4
载淳继位做了大清国的皇帝,身为其母的懿贵妃应该感到非常高兴才对,但她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一股悲凉之感袭来,其中还带有一丝惊惧。偌大的避暑山庄之内都是肃顺等人的势力,她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皇后谦和贤淑,处事宽厚,对于权力不感兴趣,实在难以依靠;五弟惇亲王奕誴,不但办事粗莽,口不择言,而且与肃顺等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政治上不太可靠;七弟醇郡王奕環,从咸丰帝那儿论是自己的小叔子,从母家方面论是自己的亲妹夫,政治上当然可靠,但年仅21岁,涉世不深。懿贵妃感到真的很孤立。
懿贵妃最初也许还试图与肃顺等人妥协,但是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她这一幻想破灭了。
八月二十二日,咸丰帝崩逝当天,管理后宫事务的敬事房传旨:自今以后皇后写皇太后,皇太子写皇上,传知皇太后(原皇后钮祜禄氏)、琳皇太妃至灵前奠酒。
皇后已被循例尊为皇太后,但皇帝的生母懿贵妃却没有循例。皇太后、琳皇太妃都被通知前去咸丰帝的灵前奠酒,懿贵妃却连提都没有提到。按照清制规定,嗣皇帝继位后,其生身母亲无论是否还健在,都是要尊封为皇太后。肃顺等人是否有意借此对懿贵妃稍加贬抑呢?
八月二十三日,敬事房又传旨:懿贵妃尊为皇太后。同日又以新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朕缵承大统,母后(钮祜禄氏)应尊为皇太后,圣母(即懿贵妃)应尊为皇太后。”
皇后当天晋封为皇太后,懿贵妃次日晋封为皇太后,照理说是顺理成章。因为皇后原先就是后宫第一位,而懿贵妃那拉氏原先就是后宫第二位。当然,八大臣也可以因懿贵妃是幼帝载淳之生母,而把宫内相差一日的晋封放在同一天。可是,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没有这样做,而是相差一日晋封。虽然于理他们无可挑剔,但原本就同肃顺等人有很大嫌隙的懿贵妃不可能不心存芥蒂,从而更加衔恨他们。而且接连两天的灵前祭奠也没有她的份,懿贵妃觉得八大臣是在故意使她难堪。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二十六年(1846)授三等辅国将军,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才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帝崩逝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曾受遗诏顾命,辅弼新帝咸丰。这两位亲王虽爵位高、资格老,但政治才能一般,汉文功底也不大好,在朝政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肃顺不但具有政治家的卓识与远见,而且有改革弊政的胆识与气魄,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援引下,很快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成为对咸丰朝朝政产生重大影响的铁腕人物。
咸丰四年以后,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随着肃顺权力变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官员,到威丰十年左右,基本形成了以肃顺为核心,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人在内的官僚集团,时人称之为“肃党”。
肃顺虽仅是清廷的协办大学士、户部满人尚书,并非顶级的尊爵重臣,但因其为政苛猛,勇于任事,而颇得咸丰帝的信任,实为随咸丰帝赴热河的众多大臣之首。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1 18:59:16 +0800 CST  
肃顺与懿贵妃关系的恶化起因于一两件琐事。其中既有肃顺过于张狂的原因,也有懿贵妃作为一个女人狭隘心理的作用,还掺杂着某些误会。
当咸丰帝率王公大臣等自圆明园仓皇出逃之时,只有一辆宫车随行,后妃等人只得临时雇用民间车马相从。民间的车辆当然无法与宫车相比,不但骡马瘦弱无力,而且车辆破旧简陋,乘坐其中很受罪。肃顺骑马从懿贵妃车旁经过时,懿贵妃乞请说:“六爷,我的车实在太破太旧了,能不能为我换一辆好一点、坚固一些的。”
肃顺平时并未将懿贵妃放在眼中,此时又正在忙前忙后地张罗指挥着这支逃亡队伍,就随便敷衍说:“在这荒山野岭的途中,去哪为你找新车,等到了下一个休息地再说吧。”
到了某个小镇后,懿贵妃派人前去呼唤肃顺,肃顺此时忙乱得焦头烂额,便颇不耐烦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皇上的事我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这些杂事呢?”
没过多久,车队又出发了。恰恰肃顺再次从懿贵妃的车旁经过,懿贵妃实在有些支持不住了,哭着请求肃顺务必给自己换一辆车。
肃顺被她搞得有些恼火,认为懿贵妃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他疾言厉色地说:“现在是逃亡的危难之时,哪里比得承平时候。况且,沿途各地方官员都逃避一空,去哪里为你找车?逃难路上能有旧车坐,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没看到,中宫的皇后乘坐的不也是从民间临时雇的车吗?她的车跟你的一样破旧!你是何人?想凌驾皇后之上吗?”懿贵妃还想申辩,但肃顺早已策马扬鞭,匆匆而去。懿贵妃遭到肃顺这一番抢白揶揄,表面上虽不敢再说什么,但从此以后便深深记恨上了肃顺。
在这一冲突中,懿贵妃与肃顺都有责任。懿贵妃没有理解肃顺后勤工作的难处,而肃顺则因事多性急,说话过于直率,伤害了懿贵妃的自尊。
另一件“琐事”的责任则主要在懿贵妃。在逃往热河的路上,咸丰帝一行的起居饮食都很成问题。因此,无论是咸丰帝,还是王公大臣,抑或后宫嫔妃,一开始均不能按时吃饭,甚至要忍饥挨饿,后来情况虽略有好转,但后妃们有时仍只能以豆乳充饭。这时,有人向懿贵妃报告肃顺那里备有食盒,可以供奉酒肉。懿贵妃等后宫嫔妃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大权在握的肃顺有意欺侮后宫。
其实,肃顺真是有些被冤枉了,按清制有关规定,皇后及众多嫔妃的饭食供给一向由专门的膳房负责,外臣不敢私自供进。因此,不但肃顺本身没有筹备后妃饮食供给的责任,而且也没有这一权力。但是,当时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们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肃顺咬牙切齿。无论责任在谁,反正肃顺与懿贵妃两人间的“过节儿”算是结上了。
咸丰帝一行抵达承德以后,生活虽暂时安稳下来,但远不能与宫中相比。肃顺等人首先尽力进奉咸丰帝,而对后宫各嫔妃则供应极薄。据说当时皇后的膳食不过“一羹、一胾、饭一器”,即一碗汤,一块肉,一碗饭而已。至于贵妃以下,只月给膳钱五千。这不但进一步激起了懿贵妃对肃顺的不满,甚至引起了包括皇后在内所有嫔妃的不满。
而当咸丰帝向肃顺提出将行“钩弋故事”时,尽管肃顺没有公开表示赞同咸丰帝的做法,但他毕竟参与了此事,特别是肃顺并没有为懿贵妃说一句好话。故此,懿贵妃难免妇人的小肚鸡肠,与肃顺结下了不解之仇。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2 10:04:29 +0800 CST  
2结盟皇后 垂帘辅政兼有之
1
肃顺等人为了防范懿贵妃乘机揽权,一方面有意尊皇后而抑懿贵妃,另一方面试图分别进见皇后与懿贵妃,以便争取皇后的支持,孤立懿贵妃。但这一做法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反而成为肃顺等人的一大罪状。
懿贵妃与皇后钮祜禄氏之间有一些小矛盾,二人既有宫中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的矛盾,也有双方为人处世风格上的分歧。
懿贵妃刚入宫时颇受咸丰帝宠爱,皇后钮祜禄氏不免有些醋意,她劝咸丰帝不要过于迷恋懿贵妃,以免伤害身体。但是咸丰帝口头上虽连连称是,却仍然我行我素。钮祜禄氏只得搬出祖训来限制咸丰帝,每当咸丰帝去懿贵妃那里,钮祜禄氏就派太监,甚至有时亲自出马到寝宫外高声敬诵祖训。起初还真有些效果,咸丰帝有所收敛,但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咸丰帝过于迷恋懿贵妃,不但对身体不好,而且时常耽误早朝。
钮祜禄氏对咸丰帝没有办法,但身为总摄后宫事务的皇后却可以管教懿贵妃。有一天,钮祜禄氏将懿贵妃叫到坤宁宫,大声申斥她色迷皇上,耽误朝政大事,并下令家法伺候。咸丰帝及时赶到,大呼:“皇后且慢,兰儿已有身孕。”此事不了了之。自此以后,懿贵妃颇为畏惧皇后,也忌恨上了她。
咸丰帝死后,为了对付最主要的政敌,懿贵妃捐弃前嫌,力图说动钮祜禄氏与自己共同对付肃顺等人。
确有几件事情,曾经使得皇后钮祜禄氏对肃顺等人有所不满,这正是懿贵妃煽惑皇后的突破口。
咸丰帝在热河仍是“循例进膳”。皇后钮祜禄氏规劝说:“现在国难当头,皇上流离在外,请免去如宫中那样铺张的膳席。”当时咸丰帝表示接受,遂转告肃顺,不可过于奢侈铺张。
肃顺一方面是为了讨好咸丰帝,另一方面也许是希望通过强撑奢华门面,以显示大清王朝政治稳定的假象。他对咸丰帝说:“皇上每餐所用费用不多,如果减少御用膳席,反而会使外界因此而惊疑惶骇,引起局势动荡。”咸丰帝又把这些话转告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对此大为不满。
肃顺等人深得咸丰帝专宠信赖,兼之避暑山庄宫禁本来就不像京城那样森严,他们往往身穿便服,随意出入。身为六宫之主的皇后认为肃顺等人有违后宫严禁外臣擅入的祖制,有违男女之别的传统道德与礼制。
皇后钮祜禄氏为人较为忠厚,更无权力欲望,是位贤淑安分的女性。咸丰帝死后,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皇后钮祜禄氏觉得咸丰帝的安排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听任肃顺等人处理外朝之事,而自己则在后宫享受安逸的太后生活。但是懿贵妃不甘心,她向皇后控诉肃顺等人如何嚣张,咸丰帝尸骨未寒,他们就如此蔑视皇太后及新帝,长此以往皇权必将旁落,岂不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先帝?
皇后钮祜禄氏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让懿贵妃一通煽惑,又激起了她原来对肃顺等人的不满。她认同了懿贵妃的说法,认为她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向肃顺等人争权,以确保清廷最高权力掌握在小皇帝载淳之手;而为确保最高权力掌握在小皇帝之手,就必须首先保证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与懿贵妃两人之手。懿贵妃为自己与肃顺等人争权增添了一块极重的政治砝码。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2 18:31:53 +0800 CST  
@ty_天上白玉京838 2017-12-22 23:20:29
楼主,请问肃顺后人怎么样了?
我记得晚清名士王闿运一直为肃顺鸣冤,为了报答肃顺之恩,曾经赠送肃顺后人几千两银子(肃顺死后被慈禧抄家,所以肃顺后人贫苦无依),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至少相当于当代的几千万人民币了。
-----------------------------
肃顺的后代史料上没有记载,但肯定日子不好过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2 23:51:16 +0800 CST  
2
咸丰帝临终之时发下的第一道谕旨是立载淳为皇太子,对于这一道谕旨,清廷内部都很认同,没有分歧。
第二道谕旨是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载垣、端华是两朝老臣,是道光帝临终之时的顾命大臣,本有辅弼咸丰帝之功,景寿为道光帝的六额驸(驸马)。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本为军机大臣。这一谕旨基本上符合“亲亲尊贤”的祖制。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可谓“亲”者,可谓“贤”者。四名原军机大臣继续参与政务,也完全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但对于第二道谕旨,肃顺等人与懿贵妃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同的。
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幼年继位,由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亲王辅政。但后来多尔衮妄称“皇父”,一人大权独揽。顺治帝死后,孝庄太皇太后大概是汲取了多尔衮擅权的教训,她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为康熙帝辅政,辅政大臣数目增加了一倍,以使其相互制约,避免某一大臣专政局面的出现。咸丰帝为幼帝载淳选定的辅弼大臣数目再次增加一倍。咸丰帝觉得他这样安排,既可以使肃顺等八大臣互相牵制,又可借用他们的政治经验与集体智慧。
肃顺等人认为,他们是受先皇咸丰帝临终顾命之托辅弼小皇帝的,具有任何人都不能动摇的合法性、权威性,反对他们就是反对先皇。他们只对小皇帝负责,不必顾及他人。他们认为只要把军国大事处理妥当,即可无愧于咸丰帝的托孤之重。
但是懿贵妃并不这样认识。她认为肃顺等人只是辅弼皇帝的臣子,权力必须掌握在小皇帝之手,而在皇帝年龄尚小不能亲政之时,权力自然应当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肃顺等人虽可参与一切日常政务处理,但其性质仅是“赞襄”,他们的根本职责只是尽心辅弼小皇帝。
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懿贵妃如何认识与理解,而在于咸丰帝是否给了她必要的权力与权威,懿贵妃是否有行使权力的条件与空间。
咸丰帝确定的皇后和小皇帝钤印制度,使懿贵妃有机可乘。咸丰帝无疑是重用肃顺等人的,但重用归重用,对他们还是有防范的。有鉴于康熙朝四辅臣侵蚀皇权以致大权旁落的教训,咸丰帝临终之时,将代表皇权的两枚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咸丰帝没有给懿贵妃印章,这说明咸丰帝仍未放松对她的防范。咸丰帝明确规定以这两枚印章代替以前皇帝的“朱笔”,作为大清皇帝权力的象征,给予了皇后和皇上最高、最后的裁决权和否决权。


"御赏"和"同道堂"章
按照清制相关规定,凡臣子书写奏折等例用黑色笔墨,而皇帝对奏折有所批示则用红色笔,称“朱批”,凡不用军机大臣起草而由皇帝用红笔书写的上谕称“朱谕”。此处的“朱笔”即包括朱批与朱谕两种。清帝若对臣下奏折内容有具体的指示,则用朱笔直接批写于奏折,一般情况下多批以“览”、“知道了”、“依议”、“该衙门知道”、“该衙门议复”等字样,表示清帝“已阅”。特别重要的则另发谕旨,称“另有旨”。
咸丰帝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在起首之处,必须钤盖“御赏”印,即所谓的“印起”;谕旨的结尾之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将个人意思添加在谕旨前面或后面的舞弊行为。凡钤盖了这两枚印章者才是皇帝认可的谕旨,否则无任何效力。
赞襄政务八大臣辅政后,对于各衙门所上奏折,八大臣用黑色笔墨代替清帝批示。如八大臣对于曾国藩复奏鲍超救援江西折,即用黑色笔墨批写“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览奏均悉”;对于曾国藩的另一附片,则批写有“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知道了”。
赞襄政务王、大臣行文给吏部、兵部,通告了皇太后与皇帝钤印的规定办法:由本王、大臣拟定谕旨,并缮清呈递给皇太后和皇上,请其钤用图章以后发下,上系“御赏”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信符,并明确要求他们转传京外文武各衙门一体钦遵。
咸丰帝弥留之际的后事安排必然会引起权力争夺。上谕“钤印”的规定从制度上确保了皇权不致旁落,排除了肃顺等人挟制天子的可能,但同时也为懿贵妃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这是咸丰帝的一个重大“失招”。
懿贵妃不失时机地将咸丰帝的这一“失招”转化为自己的“胜招”。咸丰帝虽将“同道堂”印章交给儿子载淳,但当时载淳只有6岁,既不能安全妥善地保管,更不能有效使用,只能由他的生母懿贵妃代为保管,懿贵妃顺理成章地取得了代子钤印之权。
楼主 庶民意  发布于 2017-12-23 11:29:17 +0800 CST  

楼主:庶民意

字数:40886

发表时间:2017-12-19 22:11:4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9 14:50:59 +0800 CST

评论数:7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