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务必要对写作三人组做个介绍,也算对读者有个交代,这是礼貌。三人组由刘恩华、王 皓和马昱东组成,刘恩华和王 皓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风华正茂、英气逼人,马昱东是四十多岁有点老成的年轻人(也只有这么说不太尴尬),我们都是出生和成长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就对故乡宕昌充满了感情。

三个人都有在外求学的经历,而且共同发现祖国人民了解我们甘肃、了解我们陇南宕昌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实在太少了,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甘肃人太实在、太谦逊,对外宣传做的少了一些,所以让很多人误以为我们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疑问,最多的感觉是不舒服不愉快和憋气,憋久了就萌发向不了解甘肃和陇南宕昌的朋友们介绍家乡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小理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是写作,原因很简单,这个成本低,当然我们的理想不仅仅如此,文字是第一层面的创作,二次创作,我们希望将笔下有温度的历史和有情感的山河转换一种方式,形成漫画或动漫作品,算是与时俱进吧。

怎么样写好我们的作品而不浪费自己和读者的时间?我们以会议的形式决定了以下写作三原则:第一,不熟悉不了解没把握的不写,绝不糟蹋历史、绝不乱写历史;第二,语言文字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不能拘泥于古人,要写活的有温度的历史,要写有生命有情感的地理山河;第三,故事必须要具备二次创作漫画或动漫的基础。

分工也很明确,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负责以最具时代审美气质的视角总体统筹,把握方向,同时负责漫画及动漫作品的策划构思和基础创作,老马同学负责文案工作,为了鼓舞士气并表明心志,同时也对一切作品负责,我们对所有作品给予了一个总名称“宝极河山集”,算是个招牌吧,希望各位读者做个见证,也希望各位父老乡亲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吧,这是句玩笑话,感谢您的关注的确是发自内心的。

以上算是我们宝极河山集系列文字作品的前言吧!

1

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策马长安街头嘚瑟显摆一下,那是小功名,于国家社稷有不世之大功勋者乃大功名。


甘肃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头村偏僻之处有一小庙名曰金龙大王庙,原神为中唐名将,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西平郡王李晟(字良器)。李晟去世后唐德宗亲自送葬,追赠太师,谥号忠武,立五庙,就是指自李晟及其以上四代祖先均可合法立庙祭祀,这是唐代副国级待遇吧。


李晟生于甘肃临潭,其父战死殉国且洮岷地区陷于吐蕃之后,举家迁至长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力挽狂澜,四处救火,犹如今日之老王,最负盛名的莫过于769年以千人之军长途奔袭,攻陷吐蕃定秦堡,生擒敌酋帅,一战解除灵州(今宁夏灵武)之围,多年之后其子李愬再次上演更为精彩绝伦的雪夜袭蔡州之战。


李氏一门数代都有大功于社稷,他们的功名是配享千秋万代祭祀的大功名,所以宕昌哈达铺镇玉岗头村有李晟之庙是顺应民意和天地良心的。


李晟逝后葬于高陵,渭水河畔唐代帝王为其所立之三绝碑仍然伫立在那里,何为三绝?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写、当世诸名匠镌刻,这足以承受三绝之名。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4 17:07:28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2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武将但凡能够拥有萌及子孙的功名都没有白来的,大多需要很多次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样的过程。李晟也一样,之所以提念他,是因为他的军功起步于宕州、叠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宕昌和迭部,阵前杀敌自然是免不了,一代名将就在迭山南北无数次血战中横空出世。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江山那真的成了千疮百孔,稀里哗啦,吐蕃、回鹘、突厥、吐谷浑、党项人分分钟不让你消停,灵州方向、临洮方向战事连连,时时吃紧。

临洮在唐代应该是一个泛指性地理区域,即今日甘肃临潭、卓尼、岷县、临洮一带,这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吐蕃,李晟老家甘南临潭就是被吐蕃人抢走的,既使这样世不二出的猛人至死也未能收复老家失地。

重点要说的是灵州,狄仁杰的故事里经常提到灵州,同时也会提到常常前来光顾的突厥或契丹铁骑,有唐一代,今日之宁夏灵武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无论是前期的突厥人、契丹人还是后来的吐蕃人、回鹘人只要拿下灵州,去帝都长安烧杀抢掠就不再是梦想,灵州是承载无比历史荣耀帝都长安的西北门户,于大唐而言,灵州是万万不可失陷的。

正是因为灵州,所以才有了中国军事史上最伟大战例之一――奇袭定秦堡之战。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4 17:50:22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3

要讲述李晟一战成名的定秦堡之战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史家笔法,三五十字基本搞定,犹如兰州拉面中的大宽,有嚼头但吃起来比较费劲,第二种得不断的牵扯,越扯越长,我不想那么粗放也不想扯个没完没了,就照二细标准扯吧。

要说清定秦堡之战,不但要说李晟,还得说他的家族他的上级和他效忠一生的李唐王朝,还得说清吐蕃、突厥、契丹、回鹘、吐谷浑与党项,说完这些也还不够,还要说清关中、陇坂、灵州、朔方、临洮以及青藏高原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从地理扯起,如果你从上海、烟台、青岛、大连等海滨城市驾车一路向西,过郑州,过西安,过兰州,过西宁,过格尔木,一直到达唐古拉山口,如果你有钱还可以让人把你扛上珠峰,我相信这个过程中你对中国地理的三级阶梯特性会产生真正的认识,还没有走过的赶紧走一遍,人生真的很苦短。

如果建立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中国地理模型,你踩着滑板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冲下来,肯定容易冲到李晟老家甘南临潭,因为这里相对开阔和平坦,再沿洮河往下冲依次经过临洮、兰州、中卫就冲到了河套平原上的灵武,灵武属于第二阶梯,从灵武你依然可以继续踩滑板冲向第三阶梯的关中地区,那样就会看见长安城的老城墙了。

当然,你从临潭沿洮河冲到临洮时你可以离开洮河,翻越鸟鼠山以后就到了渭水流域,你再翻越南北走向横亘于甘肃和陕西之间的陇坂(陇山)以后,你也可以到达关中,这条路现在有高铁、有高速公路穿越不辛苦,你若真的在唐代放弃滑板俯冲而靠双脚走这条路我只能说你太有个性,吐蕃人不太有个性,他们更喜欢从灵武俯冲到关中。

天天挖空心思想着去关中弄啥嘞?很简单,关中不仅有全天下的财富和美女,更有四夷之地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文明和文化!

所以再重申一遍,灵武很重要,不仅在唐代,秦朝时蒙恬就在这里和匈奴人死磕到底了,到了唐代,灵州不仅是都督府、大都督府所在地,也是朔方节度使驻地,塑方节度使管哪?最北管到包头、巴彦淖尔那一带了。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4 18:52:03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4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在中国大地上如果不幸让一个野心家掌握了一支三千人以上的军队,他就敢于搞事情,小到分裂对抗,大到称王割据。一个野心家尚且如此,政权建立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你不要小看历史上诞生的每一个政权,无论它诞生时多么弱小和原始,在它的统治者心里全世界都是它的舞台。

突厥人狂的不要不要的时候,吐蕃正在茁壮成长,吐蕃人牛的没谁了的时候突厥人已经被大唐打的满地找牙很久了,突厥人还有个跟班兼奴隶,那就是契丹,定秦堡之战时,不知道契丹人还在哪捡牛粪呢,这个时候曾经一度十分猖獗的吐谷浑也歇菜了。

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政权除元、清两代以外,帝国北部、西部的边患始终存在,秦始皇那样的猛人可以横扫六合,但扫不尽匈奴,汉武帝很牛,国家都快拖烂包了,才勉强解决匈奴问题,但依然无法彻底消除其威胁,很多皇帝没有他俩猛,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送钱送闺女,到了北宋更绝,不但向大辽称臣纳贡还得先叫哥哥后叫爸爸。

李晟出生时,他爹已经在老家临潭和吐蕃人玩命很多年了,李晟童年时期他爹光荣战死以身殉国,安史之乱后,陇山以西的陇右地区很快全部沦陷,吐藩将它与李唐王朝的国界一直推进到了陇山一线。

吐蕃人血脉贲张对外疯狂扩张时期主要有三个方向:在其东北方向与李唐王朝争夺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这些地方远离京师,即使丢了顶多影响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尚不至于对帝都长安构成实际威胁;在其东南方向主要向四川、云南渗透,以目前民族分布及史书记载看,吐蕃人顶多冲到了今日川西北的松藩、九寨沟、平武、雅安和云南迪庆一线,最要命的是由洮河流域东向关中的这个方向,因为吐蕃人可以由此直插大唐帝国的心脏——长安。

定秦堡由此诞生,至于其来历以及堡名意义和位置下节再讲。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5 00:53:52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5

定秦堡之战前,包括临潭在内的陇右地区全部沦陷,这些地方于大唐帝国而言是暂时无法恢复的失地,对李晟而言是一生都可能回不去的故乡,但历史却给了他重返故里的机会,不过换了一种回乡的方式。

因为数百年的吐蕃统治,洮岷及宕昌地区遗留下了很多与藏语十分接近的地名,比如宕昌的七竜、托藏、西乌扎嘎、估玛、织给沓嘎等等,这些充满藏语色彩的地名历经千年延用至今。

定秦堡有藏语的味道吗?没有,它是一个纯的不能再纯的汉语地名,但它从不属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唐王朝。

秦这个字从秦朝起就可以代表中原政权了,据说英文中中国一词的读音也来源于秦。定秦就是搞定你中原王朝,就是一锤捣碎你大唐帝国,一战而定天下,吐蕃人用这两个汉字为它修建的堡寨命名,那狂得也是没边没沿了。

定秦堡到底是个什么鬼?很简单,为吐蕃军队屯积粮草的后勤基地,那里面有牛肉干,有青稞酒......

那定秦堡在哪里,很对不起,李晟率领一千死士杀进定秦堡时,国仇家恨一起血涌,下手太狠,史书记载时用了个“屠”字,留白部分任你随意想象,所以现在定秦堡在哪里成了历史谜语。

后来的历史专家和砖家们长期反复考证定秦堡的位置,终无定论,我们不是专家也非砖家,不太要脸,就给你一个猜想的结果吧。

我们认为定秦堡应在今日之岷县梅川、茶埠一带,原因有二,其一,梅川和茶埠地区就在洮河岸边,粮草装船沿洮河顺流而下三五天即可到达灵州一线;其二,由梅川及茶埠走陆路没有多少行程即可到达渭水流域,同样可以水运粮草直达陇山前线。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吃牛肉长大肺活量极大的吐蕃人既然敢用定秦堡这个名字,那一定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原始人类,透过这三个字隐隐感到了直冲云霄的豪气和那对中原沃土的滚烫热望,以及他们屠刀尖上闪着幽光的冷冷杀气。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5 00:56:07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6

必须先认个错道个谦,我们把定秦堡之战的时间在开篇时写成了769年,这是个错误,实际发生在768年,有人指出来我们马上查《资治通鉴》,果然错了,再次表达谦意。虽然不是学术研究,既使是娱乐我们认真严谨一点也没有错。

有些事可以记错,有些事永远记不错。

吐蕃人具有十分可怕的撞击力,763年他们撞进了长安,然后是血洗、蹂躏和糟蹋。

768年,吐蕃人又来了,这次的目标是灵州,这个想法更狠,因为占据和控制了塞外江南的灵州,随时可以吊打李唐王朝,至于长安,那不就成了随意可以前往的娱乐城了嘛。

形势危急,京师颤栗,大唐帝国的西部战区司令长官李抱玉无数次哭晕在了厕所里。

面对强敌吐蕃包围灵州,李抱玉不可能哭,因为安史之乱就是李抱玉哥几个平定下去的,属于扛把子级的人物,用严肃点的语言表达就是中兴名将,国家柱石。

现在很多人崇拜希特勒的闪电战,也崇拜美帝搞的“斩首行动”,对此只想说这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李司令长官仔细研究战局以后,发现了解决灵州之围最高效的办法——摧毁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断其粮草,迫其撤围,如果还有反击力量,随后掩杀扩大战果也极有可能实现。

想象很完美,现实很骨感,要想推毁定秦堡就得深入敌后数百公里,谁干?让谁干?谁愿意干?到底怎么干?

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李抱玉想到了他的部下右军都将李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计划了。

李晟爹以上的就不说了,他爹叫李钦,也是个猛人,生生和吐蕃人干了一辈子,最后极有可能在大唐与吐蕃进行的某次战役中壮烈殉国,那年李晟不会超过十岁。

李晟到了十八岁时从军河西,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任司令长官是王忠嗣。虽然李晟是将门之后,真正的战争年代靠这个没戏。然而机会对有准备的人从不吝啬,当李晟一箭射杀非常勇猛也非常嘚瑟的吐蕃战将时,王忠嗣为他准备好了“万人敌”的荣誉称号,属于李晟的荣耀就此徐徐展开。

李晟一生打底子的战功是在宕州和叠州完成的,就是今日甘肃宕昌和迭部,都在他老家临潭以南,距离不远,李晟应该极其熟悉故乡及周边的地理环境,这是李抱玉司令官选择他执行闪击突袭定秦堡计划的重要原因。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6 01:06:58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7

李抱玉反复考虑再三权衡后,最终确定右军都将李晟是执行奇袭定秦堡最为理想的统军人选,既然如此那就谈话布置任务吧,这个过程应该很简单,我们猜想大致如下:

李抱玉:良器啊,我想让你回趟老家。

李 晟:你是说让我回洮州?您没喝醉吧?

李抱玉:说什么呢,严肃点。

李 晟:嗯嗯。

李抱玉:形势万分危急,这个你也知道。

李 晟:这个我们都知道,我也很着急。

李抱玉:......(此处省略若干字)

李 晟:司令长官,咱们不绕弯子了,您直接说吧,让我咋干?

李抱玉:给你五千兵马把定秦堡给我端了,为啥选你?你懂得。

李 晟:是这样呀!我得想想。

李抱玉:没事,好好想,条件尽管提。

李 晟:给我五千人马?

李抱玉:可以多一点,六千怎么样?

李 晟:长官您误解我了,就给我一千人马足矣!

李抱玉:你说啥?你说啥?你说啥?

李 晟:要是硬拚死磕,五千哪够?要是智取,三千都嫌多!就给我一千人马,定了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李抱玉听完李晟的解释后一定是热泪盈眶的,这是长官为其部下气吞山河的勇气而流下的热泪,每每读及这里常常让人泪目,我们这个民族每到最艰难时刻总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国难,慷慨赴死。

此时此刻,李抱玉和李晟是唯一撑的起风雨飘摇的帝国江山的人,也就是撑局面,局面有大有小,但凡是个局面,撑局面的都不容易,小到一个家庭,局面撑不好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大到一个国家政权,局面撑不好就是亡国灭种山河破碎,在此意义上讲,无论历史上那些为中华民族延续撑过局面的人处于什么样立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属于什么样的阶级,我们都应向他们表达应有的敬意,原因只有一条,最大的压力和风险由他们承受和忍耐,这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只有原来或现在正在撑着大小局面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吐蕃铁甲坚兵铁桶一般围攻灵州,帝国羸弱反击无力,一旦灵州失守,局面将彻底失控,国家覆亡就在眼前,李抱玉和李晟面对危局,棋走险着,如果失手,后果不堪想象。

漆黑的夜幕下,火把微弱的光亮照射在李晟坚毅的脸庞上,他无畏的目光扫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千勇士,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人象电视剧中那样喝完酒猛掷大海碗,目标已经交代的十分清楚,艰难困苦也估计的非常充分,他们有的是在心中熊熊燃烧的家恨国仇。

在这个平常又不平常的夜里,李晟率领他的一千勇士默默地走出军营,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改变历史的走向。

奇袭定秦堡之战的过程史书记录的十分简单,李晟率军自今日陇县出发,出大震关,奔袭三百多公里,一战摧毁定秦堡,生搞敌堡帅慕容谷种,顺利返回。

奇袭定秦堡是李晟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战,一战威震天下,之后他为李唐王朝屡立战功。

大历八年(773年),凤翔节度使马璘被吐蕃军围困于盐仓(在今甘肃泾川西北)。李晟率部横击吐蕃,在乱军之中救出马璘,因功获封合川郡王,威名远振。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进犯剑南,蜀中震动,唐德宗命李晟率神策军援救剑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漏天这名字实在贴切,雅安是中国的雨都,一年四季都下雨,是因为天漏了吗?)、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斩杀吐蕃军一千余人,吐蕃撤军退走。

建中二年至四年(781年—783年),李晟率领神策军击败起兵反叛的田悦、王武俊、朱滔等人,平定河朔之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

兴元元年(784年),李晟率军克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

......

中唐一代名将李晟于793年病逝,享年67岁,将军前前后后育有十五个儿子,最著名的是指挥了“雪夜袭蔡州”的李愬,这场战役的价值远远大于其父完成的奇袭定秦堡之战,说严重点,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7 13:24:11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哥舒翰浴血决战石堡城》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1
在《李晟奇袭定秦堡之战》的末尾,我们提到了李晟儿子李愬后来完成的雪夜袭蔡州之战的意义远大于其父完成的奇袭定秦堡之战,那是因为奇袭定秦堡的胜利仅仅扭转了一场战役的发展态势,这是小格局,而雪夜袭蔡州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唐以来强藩割据的局面,暂时恢复和维系了唐王朝的统一,这是大格局。

有一场战役其作用和意义介于二者之间,那就是发生在749年唐王朝与吐蕃政权进行的第二次石堡城之战,此次战役由哥舒翰统帅指挥,最终以牺牲数万将士为代价,换来仅仅歼灭、俘虏数百敌军的惨胜战果。

虽然唐军伤亡人数与歼灭、俘获敌军人数相差过于悬殊,但朝廷却大肆褒奖和宣扬,并为哥舒翰立碑纪功(此碑现存于甘肃临洮县城关),十分让人难以理解,由于史籍记载不祥,此战也成为一桩历史谜案。

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具备一定战略价值同时又满足了玄宗皇帝追求边功心理需求的战役,之所以说有一定战略价值,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的确客观上震慑了吐蕃王朝,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向东扩张的步伐。

要说清楚哥舒翰指挥完成的这场石堡城战役,就必须要说清楚哥舒翰,要说清哥舒翰就不得不说王忠嗣,没有办法,绕不过去。

王忠嗣这个人很硬,历史上这样的硬人也是极少的。

王忠嗣原名王训,其父为国战死后唐玄宗将其收为养子,赐名忠嗣,九岁时开始在宫里生活和学习,接受了全面良好的教育,他的小伙伴叫李亨,大唐太子,也是安史之乱后在灵州即位的肃宗皇帝,这关系也算是硬得没谁了。

王忠嗣在前后两位皇帝关照下长大成人,自小到大对吐蕃人的国恨家仇从未消失,也没有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智,他成长为一名稳健合格的军事统帅,在他人生巅峰时期身兼河东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四职,劲兵重镇,扼控大唐万里疆域,有唐一代唯其一人耳。

王忠嗣关系硬、腰板硬,脖子也很硬,养父唐玄宗他一样敢顶,石堡城再次陷落后玄宗皇帝催促他尽快统军收复,王忠嗣既不执行也不搭理,玄宗无奈派别人去收复让他打配合,他也是磨叽应付,出工不出力。

王忠嗣不是天生喜欢和皇帝兼养父的唐玄宗顶牛,是因为他准确判断收复石堡城需要以牺牲数万将士为代价,很不值,所以不愿意,更不乐意,然而皇帝不信这个邪,听不进他的解释。

就这样顶着顶着顶出了事,政敌李林甫瞅准机会将他拉下了马,还要治重罪。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老部下也是继任者哥舒翰一直将玄宗皇帝追到了后宫,恳求以自己全部功名换取朝廷赦免王忠嗣之罪,然而,硬人王忠嗣死罪可免,活罪难销,不久仍然遭贬,并于749年45岁时盛年暴毙。

对于大唐王朝而言,王忠嗣的逝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帝国失去了一个可以完全依赖、可以撑得起大局面的统帅之材,王忠嗣逝后六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8 00:10:19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哥舒翰浴血决战石堡城》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1
歌舒翰是哭着出场的,为他的老长官王忠嗣而哭求玄宗皇帝,希望朝廷免治王忠嗣之罪,为此宁可接受朝廷免去自己的全部官职爵位,冲这一点我敬佩他是条汉子。

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里有很多不太好的东西,比如恨人有笑人无,比如你不下地狱我怎么上天堂,比如落井下石还得把井盖封上,比如设局子、使绊子、下套子、玩心眼子,等等等等吧,不一而足。

很多人看到上级领导出事了,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机会出现了,你不下去我怎么上去,于是暗自窃喜,这样的心理似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正常,如果你不同意这个观点,难道你在小学读书时没有暗自盼着班主任撤掉班长让你上的心路历程吗?别不承认,有这心理也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太正常了。

有不正常的,哥舒翰不太正常。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上每朝每代尤其封建时代,无论执政者是贤良明君还是昏聩无能的昏君,对于武将的选拔、任用、提拔、奖赏直至封王封侯,基本上还是主要依据其军功的,这里面的水分与偏差肯定存在,但不是很大,原因很简单,武将统帅军马,保家卫国,战场厮杀,是个需要玩命的技术活,不但要有随时挂了的勇气,还得懂兵法有谋略,缺一样都会很快为国捐躯的,走不了太远。

说这么多只想表明一个意思,与舞文弄墨的文臣相比,武将的功名和爵位更加实在,更加应该倍加珍惜,哥舒翰为了营救老上级,连拿命换来的功名利禄都不要了,所以这真的值得我们敬重,如果你是位领导,我们祝愿你也有这样的部下吧!

王忠嗣的失败在于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无比的实事求是,哥舒翰的成功在于他对大老板的绝对服从,也就是政治正确,虽然他无比敬爱老上级,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事后坚决执行最高领导的战略决策。

哥舒翰是大唐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如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他老家在新疆库车。青年时期投军,最后辗转至王忠嗣麾下效力,武冠三军,骁勇过人,深得主帅王忠嗣和朝廷赏识。

其实很多人对哥舒翰的了解来源于一首名为《哥舒歌》的唐诗: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这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意义是一样一样的,总之就是歌颂哥舒翰属于超级猛将,敌人见了他都得尿裤子,都不敢正眼看,只能贼眉鼠眼的偷偷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那诗中的临洮到底指哪里?这个还真的挺重要,有必要整明白。

临洮是个老地名,秦汉时期就是指现在的甘肃岷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政府将狄道县改名为临洮,延用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岷县、临洮县都在洮河边上,除此之外临潭县、卓尼县也在洮河边上,唐代就从未有过以临洮为名的行政建制(临洮军是军事建制,并且其驻地多次转移变更),那临洮在唐代是籍籍无名吗?

不是,不但不是默默无闻,那名气可大了去了,有多大?反正很大,我们慢慢梳理和解释。

人怕出名猪怕壮,地方可不是这样,名气越大越是金光闪闪,令人向往。

有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不同时代名气大的地方总是出现在同时代的流行文化作品中,我们孤陋寡闻,大约知道自从《夜上海》那首歌以后国人唱了很多歌颂某一地方的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东方之珠》……

诗歌是唐代的流行文化,与你今日去歌房练歌差不太多,区别在于别人唱的好你唱得鬼哭狼嚎,沿着流行文化这条线索我们决定从唐诗中寻找那个时代全世界可能都知道的临洮。

“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陇西行》 王 勃)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 王昌龄)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白马篇》 李 白)

“践更登龙首,远别指临洮”(《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高 适)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 杜 甫)

……

这么说吧,在唐代的流行文化圈你要没有一两首描写与临洮有关的诗你都没法在圈里混,原因很简单,贵圈很“临洮”。

其实这些诗作中的临洮大多为虚指,很少实指,当今的临洮县仅仅是民国十八年才由狄道县更名为临洮,而今日的岷县(秦汉时期的临洮)在唐代时是岷州,因此,这些超一流诗人们笔下的临洮大多虚指唐军与吐蕃军队反复厮杀的洮河沿线。

弄清楚这个太费劲,图啥呀?因为这个真的很重要,临洮与石堡城有关。

石堡城在哪?有些人说在青海湟源县西南,有些人说在甘肃卓尼附近,争得挺厉害,具体在哪里,我们有我们的看法,下节再讲。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29 11:27:15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哥舒翰浴血决战石堡城》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3
所谓的青海湟源石堡城没有去过,所谓的甘肃卓尼石堡城我们也没有去过,连去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却要确定哪个才是唐代的石堡城这有点瞎扯的意思,说斯文点叫辩析,真的不太不要脸。

石堡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直到今年八月,才基本有了统一的认识和意见,现在讲明我们的观点、思路和理由,持之有故才能言之有理,这个显然无法做到,就争取能够自圆其说吧:

一.吐蕃政权东进扩张是有十分明显的历史进程的,逐渐吞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略缓冲吐谷浑是第一个阶段,自此大唐帝国西部边陲失去战略纵深和屏障,一切都暴露在了吐蕃铁骑的刀锋之下。

663年吐谷浑国灭至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期间为战略对峙与较量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虽有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相互攻伐,总体上说唐王朝在陇右地区的统治力量被逐渐动摇和削弱。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陇右节度使所节制的多数兵力东调平叛,陇右空虚,吐蕃由此大举东进至陇山一线,这是其扩张的第三阶段。

吐谷浑的灭亡是比较彻底的,史载大唐王朝将吐谷浑残部迁往灵州安置,这意味着可能吐谷浑人即使在唐王朝的帮助下也未能守住最后一寸土地。

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位于今日青海省共和县,随着其国家的灭亡伏俟城及其紧邻区域自然会进入吐蕃政权的版图,而所谓的青海石堡城位于湟源县西南,紧邻共和县。

该地区东部一百余公里即为唐代鄯州治所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也是唐代陇右节度使驻地,重兵防守,主要任务就是堵截吐蕃东进之路,即使如此,作为鄯州属地的今湟源县也于734年大部陷于吐蕃。

所谓的卓尼石堡城位于卓尼县羊巴村附近,自隋朝开始直至758年陷于吐蕃之前卓尼地区均处于中原政权有效控制之下。

唐与吐蕃的第一次石堡城之战发生于729年,公元741年石堡城再次陷落,749年哥舒翰发起第二次石堡城之战,在几乎全军尽墨状态下获得惨胜。

二.在基于以上历史背景我们再来看吐蕃东进的路线,吐蕃政权在陇右地区主要是沿鄯州至兰州和自临潭、卓尼、岷县向东这两个方向扩张。

关键节点在兰州,兰州于762年陷于吐蕃,要比临潭、卓尼、岷县等地区的陷落时间要晚几年,原因很简单,兰州以西有鄯州,这个方向是传统的防御纵深战区,而自临潭、卓尼、岷县向东吐蕃人的东进相对要轻松一点,后来他们兴建的定秦堡也在岷县地区,这说明这个方向成为他们后来的主要进军路线。

自今日青海乐都出发前往兰州,一路均为山峦河谷地形,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虽然是由青藏高原东进中原最为便捷的孔道,也是唐蕃古道的西段北线,但不利于大军团前进,吐蕃人极有可能是绕行唐蕃古道西段南线进军,也就是由青海绕行甘肃临夏和临洮再东进,无论走南线还是北线,都是大唐陇右节度使重要防御地区,都不会太好走。

相对而言,自今日甘肃临潭、卓尼、岷县等洮河流域的上游东进可能容易的多,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洮河上游谷地非常平坦,且有洮河水运之便,易于后勤供给和大军团前进,第二个原因是这个区域极有可能唐军的防守相对于重兵镇守的鄯州、兰州方向要弱一些。

三.吐蕃占领黄河九曲之地后,如果再打通洮河流域这条通道,客观上讲东进的威胁力度更大,突进至洮河流域在进攻方向的选择上更有余地,吐蕃军队可以顺洮河而下绕开鄯州、直取兰州、灵州重镇,亦可沿渭水穿越陇山直插关中,或向东南进入四川,在此意义上讲唐代石堡城在洮河上游区域的可能性偏大。

四.从地理位置上看,石堡城如果在卓尼羊巴城那么就比湟源向东突进二三百公里,更加靠近长安,若以此为据点和跳板,吐蕃军队对长安的威胁更大,唐军必须全力反复争夺,这也就能够解释唐玄宗不惜将自己养子王忠嗣撤职查办、不惜牺牲数万将士性命而夺取石堡城的原因。反之石堡城若在湟源,即使失守,其后尚有鄯州其它防御阵地,战略意义显然逊色于洮河地区,唐军似乎犯不着以数万将士性命为代价而志在必得。

五.在所谓的湟源疑似石堡城(仅有数百吐蕃军队守卫)唐军要努力死几万人是极其困难的,根据度娘提供的以下图片看,即使吐蕃军队的战力再强大,唐军用不了付出一万将士性命的代价就能顺利拿下,因为兵力可以展开,可以多点突破,几百人无论如何也守不住这个阵地的。





青海湟源疑似石堡城

六.公元749年哥舒翰在第二次石堡城之战中一战功成万骨枯,死伤将士六万余人,是唐与吐蕃之间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此战之后唐王朝逐步收复黄河九曲之地等原有领土,扩地千里,有效遏制了吐蕃东进步伐,唐王朝为表彰哥舒翰卓越功勋,为其立碑纪功也是必然,如果石堡城在湟源,立碑在陇右节度使驻地鄯州(今青海乐都)似乎更为合适,但唐玄宗御笔的《哥舒翰纪功碑》却立在了与卓尼同在洮河流域的今甘肃临洮县,因此,重大战役发生地石堡城位于距离临洮不远的卓尼似乎更说的过去。

七.甘肃卓尼出土有《唐李大将军碑》,此碑碑主极有可能是李晟父亲李钦,李氏祖地在距离卓尼数十公里的临潭,李钦作为武人保家卫国、守土有责,也极有可能在第一次石堡城之战中参战并殉国,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将是石堡城就在卓尼境内的最有力的佐证。

八.第二次石堡城之战极为惨烈,影响十分巨大,如果石堡城在青海湟源,那么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等超一流的诗人笔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次的临洮?并将其升华为类似于“阳关”这种概念的意想性极强的地理名称?从唐代大量边塞诗作描述的战争场景来看,包括今日甘肃临潭、卓尼在内的洮河流域无疑是唐与吐蕃战争最为激烈的地区。

九.今甘肃临潭、卓尼在隋代为临洮郡辖地,唐代属陇右道,归洮州临洮郡管辖,749年第二次石堡城之战后,唐王朝重建洮州,可见749年前临潭地区已陷于吐蕃,而卓尼及岷县尚在唐王朝控制之下,那么卓尼就一定处于双方激烈交锋的第一线,石堡城位于两军反复争夺的卓尼地区可以满足时空逻辑关系。

鉴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石堡城应处于今甘肃卓尼地区更加符合历史逻辑,不管你信与不信,反正我们说服了自己。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30 00:55:33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哥舒翰浴血决战石堡城》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4

有人给我们指出唐代诗人笔下的临洮确有实指的时候,并不完全就是虚指,而我们在前文中说唐代没有以临洮命名的行政区域,这是个问题,有问题问老师,身边没老师就翻书问度娘,还真的是我们错了,错在这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洮州、旭州为临洮郡,唐初恢复州制,改临洮郡为洮州,天宝元年(742年)再改洮州为临洮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州制,改临洮郡为洮州,治所在今临潭县。

是不是看的你眼花缭乱,变、变、变,即使七十二变也就一句话,742年—758年,唐代确实存在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而前文我们说唐代没有以临洮命名的行政区域,这是我们的错误。

不管是实指还是虚指,临洮一定是指洮河中上游地区,大致范围应包括今甘肃临潭、卓尼、岷县及今日临洮,这个不会有错。

这个区域至今仍然生活着为数不少的藏族人民,从血缘上讲他们是吐蕃人的后代,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洮河河谷是当年吐蕃人向东拓展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石堡城之战在这里发生极有可能。

大唐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挨整遭贬,哥舒翰继任陇右节使,但并没有立即向石堡城发起进攻,因为哥舒翰也是在战场上的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他知道什么叫战争,战争一定不是皇家苑林里的狩猎游戏,也绝不是头脑发热抄起板砖就狂拍的街头群架,战争需要谨慎细致的谋划,更需要视死如归的执行。

哥舒翰知道,吐蕃人不是吃素的,百年来的唐蕃战争早就告诉每一位大唐的军事统帅,必须要尊重你的对手,必须要谨慎对待你的对手,即使你是战神也必须如此,否则,等待你的一定是身败名裂的失败乃至殉国身亡。

一代战神薛仁贵就是这样失败的,670年大非川之败让“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唐初名将薛仁贵几乎断送一世英名,由此看出,吐蕃人在军事上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的粗鲁与简单,更不会不堪一击。

基于以上原因,哥舒翰在耐心等待战机,并不十分懂得军事的唐玄宗心里那个着急啊,夜夜挠墙,就是不见哥舒翰实质性的进攻,这三年很难熬,不容易,日思夜想,心心念念。

三年间哥舒翰在干嘛,第一必然是熟悉岗位,突然成了陇右地区一把手,熟悉岗位熟悉工作是当然的,第二那一定是练兵,整饬军务,没有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收复石堡城那不是在做梦嘛!第三肯定是和吐蕃人不停的战斗不停的干,因为不由你,你不干他还干呢,你想消停休息娱乐几天,吐蕃人就来抢劫,抢你牛羊,抢你人口,烧你房屋,毁你军寨。

还有一样更令人气愤,吐蕃人把抢不走的庄稼全部给你糟蹋了,饿死你大唐,具体怎么糟蹋的你好好想象,反正这个特别令人气愤,因为谁种庄稼都不容易,种过地的都知道。必须要教训,一定要教训,还不能失手,务必要成功,如果教训人家没有成功让人家一顿猛揍,没地搁脸。

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口袋已经张好,再来点诱饵,就等你来。吐蕃人来了,还以为和以前一样来的快活、走的潇洒,挥一挥衣袖作别大唐的云彩。

战斗过程估计没啥悬念,也就是哥舒翰顺利赢得了一场小规模伏击战,史称“麦庄之役”,但记载不详。之后双方之间小型摩擦了持续了两年左右,因为规模太小,都不值得史家记录。

公元749年,不能再拖了,必须要收复石堡城,哥舒翰压力山大,再不收复,老上级王忠嗣的下场就是自己未来人生的预演。

掩盖自己真实的攻击目标,做出一些列佯动假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谁主攻,谁助攻,谁打阻击,谁做预备机动,谁负责组织供应粮草......

沙盘推演就绪,各部兵马全部到位,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率陇右、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计六万三千将士全力向石堡城发起总攻。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0-31 00:15:34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哥舒翰浴血决战石堡城》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5
清澈微蓝的洮河水缓缓流过弯弯曲曲的河谷,宁静的没有一点声响,薄雾还笼罩着远方的森林和村寨,石堡城在一轮初升红日的照耀下巍然屹立在山峦之间,仿佛一位伟岸的巨人以超然的目光冷静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和村庄。

没有动听悦耳的鸟鸣,连风都停止了流动,这是大战前死一般的沉寂。

哥舒翰望着不远处的石堡城,嘴角微微翕动,他想起了很多人,远在长安大明宫里的君王,老上级王忠嗣,每一位印象深刻的部下,自己的亲人,许多人在他的脑海里一一走过,这让他的眼睛有点湿润。

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了,不能动摇和退缩,也许成就万世功名,也许就此马革裹尸,以身殉国。

哥舒翰缓缓举起粗壮的手臂,朝着石堡城的方向轻轻一挥,刹那间数万唐军嘶吼着像潮水一般向石堡城涌去......

大唐帝国不惜以牺牲数万将士为代价来换取第二次石城堡之战的胜利,那么对于吐蕃人来说,必然是需要死守之地,什么是死守?重兵镇守!而且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能退却,这叫死守,如果你理解不深刻,请多看看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就会更加明白死守的含义。

波谲云诡的是在哥舒翰发起进攻时石堡城只有不足一千吐蕃守军,这个情况让我们困惑许久,更加让我们困惑的是这不足一千的守军竟然让唐军死伤六万余众,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就算你石堡城宇宙级险峻,就算你吐蕃军是念了咒语的神兵天将,打死打伤六万人是什么概念?如果按每隔一米站队,六万人可以排60公里,即使排队去送死,一天之内都死不完。

是的,不是一天,第二次石堡城战役可能持续了三天,反正不是一天,这更加让人疑惑,不就是几百吐蕃守军嘛,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也需要补给,围着他不打困死他不就行了,干嘛急吼吼的非得两三天之内排队去送死,会打仗吗?就这水平还一代名将?

哥舒翰的水平没有问题,我们的思路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过于拘泥史籍上的文字。

中国历代著史之人一般遵循后世为前朝著史的原则,写了很多历史事件(当然挑大个的,小的不记),因此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少之又少,大多抄袭古文献或者经过访谈整理、校对编纂而成,还有很多是道听途说,即使《史记》也莫不如此,这样的史书,宏观上的错误不会太多,微观上可能漏洞百出,甚至是错误,以至于以讹传讹,流传千年,坑哭了许多后世读史之人,更别说秉承统治者意志对前朝历史进行肆无忌惮的篡改,总而言之一句话,史籍中的文字不一定完全是历史真相。

让我们发挥想象力,还原只属于我们的第二次石堡城之战的真相吧!

战役爆发前,哥舒翰一定做出了进攻吐蕃某个重要区域的假象,而且这个佯攻的目标距离石堡城较远,于是吸引了大批吐蕃军队前来支援,其中就有从石堡城及其附近抽调的兵力,如果戏份做的够足,双方形成胶着对峙局面,而哥舒翰的真正主力部队昼伏夜行,秘密向石堡城集结,在六月的某个清晨,战役打响。

此时,对于哥舒翰来说必须速战速决,因为一旦吐蕃人醒悟过来,支援石堡城的援军几日就可能抵达,因此务必要在吐蕃援军到达前拿下石堡城,否则将面临久攻不克,供给不足,弹尽粮绝,甚至被包抄歼灭的危险。

不幸的是,也许战役爆发的第二天,第一波吐蕃援军已经抵达,万不得已,哥舒翰只能两面作战,一面攻城,一面打援,死伤惨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战场情势危急万分。

杀红眼的哥舒翰严令组织攻城的副将高秀岩、张守瑜二人,三日内仍不能破城将以二人之首级祭旗。

天佑大唐,将士用命,严令之下高、张二将冒着擂石滚木,连续冲锋,最终以死伤数万将士为代价攻陷石堡城,俘获吐蕃守城大将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余人,第二次石堡城之战结束。

此战由于攻守力量极其悬殊,唐军伤亡过于惨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役结果震惊了大唐帝国的朝野,恰恰这是同年暴毙的王忠嗣早已料到的结果。

一将功成万骨枯,哥舒翰以近乎全军尽墨的战绩贏得了胜利和朝廷嘉奖,也赢得了很多人的耻笑,李白就曾以“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诗句表达对哥舒翰的愤怒与不屑。

无论你如何耻笑,石堡城重回大唐怀抱仍然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历史给予唐玄宗的时间不多了,他和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此刻正在磨刀霍霍向大唐呢,六年后的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

假设749年哥舒翰未能夺取石堡城,并以此为基地逐步收复“黄河九曲”旧土,重新构建牢固的西部防线,安史之乱爆发时恐怕玄宗皇帝连四川也未必能逃得过去。

安史之乱爆发后,包括今日临潭、卓尼、岷县、宕昌、临洮、临夏在内的陇右地区全部先后沦陷于吐蕃,吐蕃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破长安,抢掠十五日之后方才撤兵,并将两国国界稳定在了灵州、陇山一线,由此才在768年发生了李晟突袭定秦堡之战。

而临潭、卓尼、岷县、宕昌、临洮、临夏等地再次回到中原王朝已是三百年后宋代王韶熙宁开边时的事情了。

促使唐玄宗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夺回石堡城的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两个,其一是国防军事形势的真实需要,其二是深刻烙印在骨髓里的边功思想。

功名这东西但凡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比如你给自己起了一个很牛很狂很霸道的网名,其实也是骨子里面功名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

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为国效力,成就一番事业,挣得一份可以光宗耀祖的功名,习武之人,战场杀敌,保家卫国,同样也能获得可以传颂千秋万代的功与名,那皇帝呢?

中国历史上的数百位皇帝,除了很少一部分实在不着调的玩意儿以外,大多数皇帝和普通人一样同样具有深刻的功名思想,比如称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尽管他后来的子孙让洋枪洋炮打的东躲西藏、满地找牙,但并不仿碍慈禧太后豪迈地向全世界宣战,虽然她的行为很愚蠢,但那份建功立业的心你得理解。

最奇葩的是非主流青年明武宗朱厚照,竟然册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连名字也改了,更让你惊讶的是他曾经亲自上阵亲手杀死过一个鞑靼人。

额外讲这些并不是嘚瑟我们知道的多,而是说明一个道理,皇帝也是人,天天在皇宫里吃干饭不建立点让后世子孙称颂的功业脸上挂不住,而且极有可能他们比正常人的功名思想更加严重。

正是军事形势的需要和皇帝、将帅的边功思想共同构成了发起第二次石堡城之战的内在动力。

可悲的是一代名将哥舒翰,756年潼关兵败被俘,贪生怕死,折节求生,次年竟被安禄山之子辱杀,大唐朝廷还算厚道,惦念其生前为国所建之功勋,赐谥号武愍,武比较好理解,愍字可以解释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武愍,多么妥贴恰如其分的谥号,这就是千秋万代属于哥舒翰的功与名。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1 09:20:48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1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句子,这是描写安史之乱的文字,诗句很艺术,战争都不艺术,都充满了暴力、血腥和人世间所有的丑恶和罪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还是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永远铭记杜甫的这两句诗吧,公元756年七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灵州继位,杜甫在投奔灵州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写下了著名诗作《春望》。

吐蕃铁骑期待百年的战机终于出现,这个机会叫趁火打劫,不劫白不劫。

758年,洮州(今甘肃临潭、卓尼)陷落;

761年,岷州(今甘肃岷县)陷落;

762年——763年,鄯州、廓州、河州、兰州、秦州、成州、渭州、叠州、宕州等陇右道大部分地区相继陷于吐蕃,趁火打劫十分强悍的吐蕃军队在763年一度攻入长安,烧杀抢掠半月方才退兵。

调转马头的吐蕃军队并没有回到青藏高原开Party庆祝胜利,他们还有更多的目标。

764年——766年,吐蕃军队连克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

767年,瓜州(今甘肃瓜州县)陷落;

776年,沙洲(今敦煌)在坚持长达11年的顽强抵抗后,兵尽矢穷,孤立无援,举城投降吐蕃;

780年,伊州陷落;

790年,庭州陷落;

791年,西州陷落。

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文明的大唐帝国让皇帝、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和甥舅之国的吐蕃联手打成了破筛子,作为那个时代世界头号帝国的大唐就这么让人当软柿子捏吗?你别不信,事实还就是这样,陇山以西地区让吐蕃人打的稀里哗啦,千疮百孔,山河破碎。

有一个例外,吐蕃人在沙洲并没有特别容易的得手,如果从766年第一次进攻算起,沙洲以一座孤城坚持了11年的抵抗,十一年,很短暂,也很漫长。

很多年前,笔者参观敦煌莫高窟时,走出一个洞窟不经意在洞口停留了一下,于是记住了那个洞窟供养人的名字——张议潮,那个时候年少不更事,记住这个名字的原因很简单,名字很酷很特别,但是写在洞窟门口侧面的那三个字真的不怎么样,顶多初中生的书法水平,时隔二十多年,依然清晰记得那三个字傻大笨粗的样子。

张议潮不是历史名人,至今知道他的人不太多,我们觉得他所做的那些事值得我们一起追忆,是追忆不是穿越,穿越是为了嘻嘻哈哈的娱乐,追忆是为了感怀和纪念。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2 00:47:15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2

张议潮是敦煌的,敦煌是世界的,但敦煌首先是中国甘肃的。

甘肃作为行政单位名称出现的其实比较晚,西夏统治河西地区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甘肃张掖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在今天看来,甘肃是欠发达、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给世人的印象是比较土气,即使那位已经名扬四海的潘石屹先生,说话依然是天水调调,勉强称其为天普吧,天水普通话。这些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点印象,然而有些与甘肃有关的数据你可能并不知道:

甘肃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气候多样,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省中药材品种达1500种以上,药用植物1270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中药材综合资源全国第一;

甘肃旅游资源全国第四,中国旅游的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出自武威汉墓,敦煌就不必说了,近年来集奇峰、秀水、森林、湖泊、雪山、高山草甸、天池等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官鹅沟又逐渐成为甘肃的新名片,宕昌官鹅沟时时刻刻欢迎你的到来;

甘肃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即镍、钴、铂族(铂、钯、饿、铱、钌、佬)、硒矿、铸型用粘土等,有34种矿产居全国前五位,居前十位的有60种;

当然兰州的那碗面地球人都知道,兰州拉面早就走向了世界,以后能不能冲向太空尚不能确定。

......

这些我们认为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华文明历史而言,五百年看北京,五千年看河南、山西和陕西,八千年至一万年你得看甘肃,这真不是夸张和吹牛,以后的章节中我们争取让你同意这样的观点。

甘肃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再往西出了阳关、玉门关就是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这是一条著名的路,丝绸之路。

很多年前,笔者与好友马海邦先生穷游至河西走廊的最东端乌鞘岭,夜宿乡野旅店,偶遇一位自西安徒步而来立志走完丝绸之路的日本留学生,本人心想一条到处是大漠戈壁的破路有必要徒步走完吗?言语间我们全是对他的敬仰和满满祝福,内心深处我们全是鄙视和不屑,年少时我们就会口是心非,还特别自然。

很多年后,经常一个人默默聆听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丝绸之路》组曲,为自己当年的无知而羞愧,这是一条让全世界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路,一条属于全人类的路,一条别人比我们理解的更加透彻的路,而敦煌就处于这条路的中央,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咽喉锁钥,国际都会,这些用烂了的词我们还得用给敦煌,因为只有贴切,没有夸张。

敦煌是个极其古老的地名,《史记·大宛列传》:“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这块祁连山下美丽的绿洲在唐代是沙洲,归河西道管辖。

占领陇右道大部分地区后吐蕃军队在墀松德赞的亲自统领下,对河西道管辖的今日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吐蕃军铁骑百万,势如破竹,风卷残云,简直就是摧枯拉朽一般,河西重镇凉州、甘州、肃州(今武威、张掖、酒泉)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就相继陷于敌手。

其间,凉州陷于吐蕃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逃奔甘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月被突厥别部沙陀所杀。闰十月,郭子仪将此事报奏唐德宗,朝廷任命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并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这是个很大的官,名义上管着河西道诸州(大部分陷落)以及伊州、西州和庭州,伊州、西州和庭州都在今天的新疆。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杨休明徙河西节镇至敦煌,在周鼎和宋衡等人的协助下,积极进行抗击吐蕃的战备组织。敦煌防务大致妥当后,杨休明动身前往伊州、西州和庭州巡视,主要目的是战备、征粮、征兵,为坚守敦煌蓄积外援力量,不料途中遭遇暗杀身亡。

留守敦煌的河西观察使周鼎与河西节度行军司马宋衡一面将此事通告各州郡并录奏朝廷,一面继续遣使各镇求援索兵。唐王朝接到奏报,立即任命周鼎继任河西节度使,拜宋衡为中丞、常侍。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瓜州(今甘肃瓜州县)陷落,吐蕃军队随后包围并开始攻击敦煌。

周鼎作为一把手做出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焚城率众东归,这个决定符合少数籍贯不在敦煌的外地人的思想,但不符合绝大部分敦煌本地人的思想,估计周鼎也没有仔细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所以出事了。

周鼎被部下阎朝(敦煌本地人)寻机缢杀,阎朝遂成为敦煌领袖,因为他竖起了抗击吐蕃的大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抵抗,大历十二年(公元776年),敦煌最终陷落。

这一年,敦煌后来的拯救者张议潮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3 08:37:02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3

对于包括敦煌在内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想写的太多,因为有读者提醒要紧扣主题,所以犹豫再三,写多了偏离主题太远,不写吧内心深处和自己较劲,过不去,最终决定还是少写一些,毕竟写作首先是为了让自己愉悦,我既不想偏离主题,也不想偏离情感,尽量做到统一。

在不到23岁时笔者到达河西走廊的玉门参加工作,30岁时离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丢给了连绵千里的祁连山,丢给了荒凉的戈壁滩。幸福也罢,不幸福也罢,都是不可磨灭的生命记忆,人生也已过半,始终觉得除了故乡宕昌,河西走廊仍然是我无比眷恋的地方,无可代替,即使让我存身度日十余年的煌煌京城,与我而言也就那么回事,来了不觉得亲切,走了也不觉得失落,只是一个辛苦奔波混饭吃的地方。

1993年9月,初到玉门时痛苦极了,干燥上火流鼻血,晕晕乎乎睡不醒,隔三差五沙尘暴,上百公里不见人,这是我对河西地区最初的印象。

我所在的玉门市位于祁连山半山腰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年降雨量不足100mm,不及东部地区的一场中雨水平,而年蒸发量接近3000mm,因为这个缘故,那里的树不好活,每年五月中旬见绿,国庆节前后树叶基本就掉光,其实人也不好活,能活到70岁算是高寿,老人大多死于肺气肿和冠心病。

河西走廊地区地广人稀,绿洲以外村落极少,沿着河西走廊穿行,上百公里不见村庄、不见行人是一种常态,最常见的是一年四季天天都刮风,区别仅仅是风力的大小,有风就有可能产生沙尘暴,那玩意太可怕、太恐怖,十几年前,华北平原尤其北京在春季偶尔刮点黄土,满报纸都嚷嚷是沙尘暴,只要看到这种热烈的讨论,我内心深处就有无数个呵呵呵呵呵奔腾而过。

河西地区沙尘暴来临时与好莱坞灾难片中的场景是一样一样的,一堵遮天蔽日黑黄色的沙尘之墙由远及近向城市快速推进,往往飞沙走石,瞬间会吞噬了整个城市,记忆中最严重的一次,七日之内难分昼夜,什么时候都需要开灯照明。

你可能会问,这么个破地方有啥眷恋的?那是因为她有她的美好,你只是不知道。

美好的太多太多,就只说说有代表性的祁连山吧,祁连山自东向西约1000公里,东至黄河谷地,西至党金山,与阿尔金山相接,祁连山里的冰川融化形成的无数条河流孕育了河西走廊的绿洲,也孕育了丝绸之路,仅仅知道这些还太肤浅。

正是因为祁连山以及由它孕育的绿洲的存在,我们的祖先以此为桥梁,让中华文明由此度过西北沙漠,走向天山,走向帕米尔高原......

已故的谢晋导演在几十年前拍摄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牧马人》,拍摄工作在张掖山丹军马场完成,这个地方地处祁连山腹地,号称“汉家马厩”。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这是张掖这个城市名称的来历,在那个时代那个伟大君王汉武帝认为河西走廊就是中国的一条臂膀,张掖在他的心里也就是胳膊肘而已。

也有另一个说法,张掖得名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无论何种说法,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死死拽紧了新疆。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强盛时期,无不拥有包括新疆在内的壮美西部,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硬的连慈禧太后都有点发怵的湖南人讲的,他有多硬?在征西收复新疆时,有感于西北的焦苦,命令士卒行军路过抽空栽植易活的柳树,并严令“谁砍我树,我砍谁头”,这些树至今尚有存活的,人称“左公柳”。

这个湖南硬人叫左宗棠,他的原话是“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我想对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一下我的理解。

漫漫数千年中国历史,最强盛的时期有三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期,第二次是贞观之治的盛唐时期,第三次是清朝康、雍、乾时代,元朝比较特殊就不算进去了。这三个强盛时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中国对于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拥有绝对的主权和控制权。

走进新时代,又一位伟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并全力推进实施,我看到了新一轮次强盛中华最初的光芒,因为我知道,自汉武帝始,强国之道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西北既是国家最大的安全缓冲,也是国家发展重要的战略支撑,西北稳定,国家才有底气,东部才能安宁与繁荣,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那么靠什么保证国家对西北地区绝对的主权和控制权?有很多因素,路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是保证一切的关键命脉,道路都断了让人家控制了,也就是胳臂让人拧断了,你也就只有哼哼哈哈、嘚啵嘚啵的份了,还讲什么主权和控制权,这就是历朝历代不惜一切代价反复争夺河西地区控制权的现实意义。

公元766年,路断了,吐蕃人切断了丝绸之路,控制了河西地区最重要的凉州、甘州和肃州,那么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就成了最后的孤岛和指望,敦煌在,还有重新打通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希望,敦煌失陷,西域沦落敌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敦煌一城一地的得失已然超出其本身的意义,事关大唐国运兴败,所以无论最终失败的闫朝还是后来成功的张议潮都值得我们全民族的铭记与怀念。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4 12:35:54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4

河西走廊那个地方始终让我魂牵梦绕的原因不仅仅因为风光秀丽的祁连山、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以及滋润了绿洲的石羊河、黑河与疏勒河,自然景观再美,看久了都会起腻,深爱一个地方,往往主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因素。

河西人少,因为人少所以人与人就亲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纯粹和质朴,人活着就特别有温情,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你眷恋这片土地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我曾在嘉峪关偶遇一位在此安家落户、年长我20岁左右的北京知青,热聊之后问他干嘛不回北京城,改革开放了,那么多机会?已经很粗糙、很河西的老男人沉默一会说最舍不下的还是这里的人,很多年后我有了点生活的阅历便有了与他一样的体验,现在只要想起在河西地区曾经一起生活工作过的那些人,脾气暴躁性格不算好的我总会变得温情脉脉。

老闫、阿赖、马海邦、小林、朱龙、马芙红、陆峰、张玲、王灿、张瑞、阿丁、西平、老曹、老贾、侯科......

排名不分先后, 曾经的战友们,你们还好吗?原谅我用这种方式向你们表达我深深的思念,人生多变故,即使失去了联系,你们也永远在我心里,从来都未曾离开,千万别误会,我只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你们的情感。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数千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民族融合,河西人豪爽,不是那些戴金链子们的所谓豪爽,是真正意义上的豪爽,不口蜜腹剑,不落井下石,很少玩套路。

河西人爱憎分明,恩仇必报,爱的浓烈,恨的咬牙切齿,河西人也很憨实,也很富裕,钱多人傻说的就是那里,即使今日,除兰州以外,河西依然是甘肃最富裕的地区,省内人均GDP前五名一定属于河西。

河西人最大的特点是坚韧与顽强,最杰出的代表是出生于玉门市赤金村的王进喜,王进喜不仅是石油战线的代表,他更是一个极为纯粹的河西人。坚韧和顽强不是娘胎里带来的,主要因为环境的锤炼,河西再美也比不了江南水乡,绿洲再美也比不了东部平原,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保证你都会比原来坚强。

766年,吐蕃人撞上了坚强的敦煌。

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面临灭族的危机其实经历了很多次,匈奴入侵持续四百年左右,五胡乱华前前后后三百年,中唐吐蕃入侵也持续约三百年左右......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蹂躏是最后一次。

之所以能挺到今天,至今尚未被灭族灭种,而且即将迎来又一次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根源是中华文明,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

和平年代或者外族入侵压力较小时,我们有时候会有窝里斗,你刺我一矛,我必捅你一刀,你攻我伐,打的死去活来,民不聊生,作为一个个体呢也经常机关算尽,锱铢必较,恨天无环,恨地无把,要是有环或者有把,天和地都会被整回家去,这是我外婆形容我外公贪婪时所说的乡间俚语,想在想起来都常常让我哑然失笑,多么形象,多么深刻。

而当面临民族危亡或巨大灾难时,在民族大义面前,什么都不重要了,什么都可以舍弃,乃至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杰出将帅,就有了那么多慷慨赴死、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就有了那么多毁家纡难、义薄云天的平民壮士,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正是他们将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一代的挺到了现在。

尽管缢杀上级官员无论如何都有道德或方式上的瑕疵,但客观地说,767年阎朝在周鼎死亡的那一刻便成为了敦煌的脊梁,一根不能折断的脊梁。

敦煌是河西走廊地区比较小的绿洲,综合资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前往敦煌游历,对那里的环境还算熟悉,可以想象得出,即使在繁荣的唐代,作为沙州州治所在地的敦煌不可能很大,一旦被大军围困,城郊的田野不能耕作收获,再失去外援接济,粮食就是大问题,城内的存粮毕竟有限,撑个一年两年可以,再长恐怕就不大可能。

阎朝这一撑就撑了十年,苦苦支撑了十年,惊心动魄、战战兢兢、颤颤巍巍、如履薄冰地撑了十年,我们老说自己不容易,一千多年前的阎朝容易吗?

没有体验过饥饿的人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阎朝的不容易,我有幸短暂体验过两天吃一块饼被饿的头晕眼花的感觉,所以我还有资格理解在饥饿面前道德、法律以及其他社会规则是多么的虚无与缥缈。

阎朝面临的还不仅仅是全城军民的饥饿问题,将士哗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能将他的上级缢杀然后竖起大旗抵抗吐蕃,谁又能保证他的部下就不会提着他的人头出城向吐蕃投降?

一切皆有可能,这个局面不好撑,十年间阎朝不可能睡成一个踏实的好觉。

终于撑不住了,不是阎朝撑不住了,是实在没法撑了,即使易子相食都没有可以互相换着吃的孩子了,还怎么撑?

在与吐蕃人的谈判中,阎朝提出了投降的条件:第一,不许屠城;第二,不许将敦煌百姓迁移到其它地方;第三,不许奴役虐待汉人。

吐蕃人冷笑着答应了阎朝,公元767年,敦煌在经历了十一年顽强抵抗后投降吐蕃,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光芒万丈的文明灯塔就此轰然倒塌。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5 09:23:03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5

2012年夏季,我和友人一道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前往西藏游历,我不是朝圣者,只是觉得在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应该去走一走看一看,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纳木错湖等世界级的风景和名胜就不多讲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孜。

江孜位于年楚河上游河谷地带,非常美丽的高原小盆地,田野里那一望无垠绿油油的青稞至今令人神往,去江孜不是为了看青稞,是因为一部电影,青稞在西藏哪里都有。

宁静主演的电影《红河谷》再现的是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也包括僧侣以江孜的宗山为核心,与入侵之敌展开殊死搏斗的历史故事,江孜是一座英雄城,宗山是一座英雄山,所以江孜县城中心的宗山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游览完宗山(三十分钟)顺道去了距离不远的帕鲁庄园,那个庄园里的一些东西惊着了我,好几天吃不下饭。

先去的是农奴住的院落,每家农奴一个三十平米不到的小黑屋,门窗都很小,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可能需要弯腰,因为里面空荡荡的,说实话也没什么感觉,三十年前这样的房子在西北农村很常见,我见的很多了,所以没有产生什么苦大仇深的感受。

走进农庄主的客厅和卧室让我开了眼界,LV的皮箱、法国的香水、德国的飞行夹克、上等的天珠、绿松石......用四个字形容就是琳琅满目,上世纪初期全世界的好货这个庄园里都有。

文字说明上说这都是上世纪西藏和平解放前农庄主在海外购置的日常用品,是的,你没有看错,是他们每天用的日用品,还有一副象牙麻将,专门给太太小姐们消磨时光的,这些除了让我咽几口唾沫还惊不到我,不是我壕,我压根对此类所谓的奢侈品没有兴趣。

我看到了一个碗,一个镶嵌着银边的碗,很特别,是用人的头盖骨做的,主人出门做客时带着这个碗,可以验毒,防止别人下毒药,这个有点惊奇,还不至于震惊。

震惊我的是一根笛子,在内地笛子都是竹子做的,看习惯了,那根笛子颜色不一样,也比较细比较短,所以问讲解员,她职业性的说这是不满16岁少女的腿骨做的,听到在这个我心里震颤了好几下。

这些东西存在的另一面是佛教几乎渗透到了青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如果真有佛祖,我不知道释迦牟尼是否看到过那个碗、那根笛,所谓的六道轮回到底谁下地狱?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实事求是的说看完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的介绍,除了震惊、恐惧以外还有恶心和呕吐的感觉,因为农奴的主人可以随意找个借口剜了你的眼睛或膝盖,可以随意刴去你的双手或者双脚,可以用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让你生不如死。

比封建农奴制更加黑暗的是奴隶制,吐蕃政权崩盘以前实行的是奴隶制,之所以崩盘,本质上讲就是奴隶制太落后太黑暗,相对进步一点的封建农奴制的萌芽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实行奴隶制的吐蕃政权的全面崩溃,这是后来的事,776年,吐蕃王朝还是奴隶制。

阎朝没有经历过奴隶制,但他一定听说过,而且他知道吐蕃人对本族的奴隶尚且如此残酷,更别提落在他们手里的其他民族的人了,基于这点常识性判断,他提出了三个投降的条件。

作为胜利者焦急等待受降的吐蕃人答应了阎朝的要求,作为胜利者已经占领了敦煌的吐蕃人欺骗了阎朝,敦煌的苦难由此开始。

直至23年后公元799年3月11日一个孩子的诞生,一切才有了希望,这是不是宿命,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叫张议潮。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6 00:52:20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6

和其他很多历史问题一样,有关敦煌沦陷的具体时间有很多说法,有787年说,有786年说,有781年说,有776年说,我们从776年陷落之说,原因需要解释和说明一下。

敦煌军民对吐蕃军队的抵抗大约持续了十年或十一年之久,这个历史事实学界是公认的,也有很多史料支撑,基本没有异议。

如果按此推算,假设吐蕃于787年占领敦煌,那么应是在777年前后才开始进攻敦煌,而最晚至766年河西地区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都已沦陷,吐蕃军队于十年后的777年开始攻击敦煌,这于当时的河西军事形势不符,一块即将到嘴的肥肉,没人愿意等十年再吃。

根据当时战争态势和进程分析,最大的可能是吐蕃军队以风卷残云之势相继占领除敦煌以外河西各州后,于766年立即包围并组织进攻敦煌,使其不得有喘息之机会,这是符合情理的,如果十年之内不对敦煌发起进攻,对于吐蕃军队来说没有充分的理由,难道是为了让敦煌做好可以抵抗十年左右的战备后再进攻吗?显然与常理不符。

因为以上缘故,我们认为776年敦煌陷落相对接近历史的真实,但仅仅是可能,不能保证绝对正确。

上节讲到吐蕃王国在当时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就是可以说话的牲口,但你没有随意说话的权力和自由,你没有可以根据饭量吃饱肚子的权力和自由,你没有拒绝长时间艰苦劳作以获得休息的权力和自由,你没有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权力和自由,你甚至也没有给自己定价的权力和自由......

奴隶的生活没有诗与远方,只有遥无尽头的苦难,某种意义上讲,为奴之身,不及牲畜,在776年时,中原政权管理和控制下的地区废除奴隶制已逾千年,因此,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的陷落从本质上说是历史的倒退,煌煌文明在野蛮的战刀下低下了高贵的头。

根据史料记载,河西沦陷后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与摧残,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按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剁了你的双手再剜出你的眼睛,扔到田野里随你死活。

我常常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兽性才能让所谓的人对自己的同类施行这样的暴行?胜利者要想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有很多方式方法,至于如此蹂躏和折磨对你构不成任何威胁的老人与妇孺?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敦煌未来的救星张议潮出生在官宦家庭,其父张谦逸官至大唐工部尚书,张氏一门本为沙州豪强首富,按照常理,胜利者占领一个地区以后为了维护其统治,拉拢一批当地豪绅为其服务,也就是培养一批汉奸为其代劳,这种方法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统治模式,然而张氏一门并未进入吐蕃人的名单。

吐蕃人很固执不需要名单,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战刀就足够了,很多年后的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子孙孙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失败是注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841年,吐蕃国内发生大规模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为争夺赞普之位,其国内大规模内乱爆发,吐蕃本部称作“邦金洛”的奴隶平民也乘机起义。

公元847年五月,大唐趁吐蕃内乱一举收复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 。

公元848年,已经49岁半生承受吐蕃各种蹂躏各种折磨的张议潮建军起义,号称归义军。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7 08:10:22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7

张议潮在848年领导的归义军起义要比预想的顺利,一方面吐蕃内乱敦煌守备空虚,起义时机掌握的极好,归义军说干就干,没拖泥带水,没走漏风声,另一方面依赖于张议潮家族的人望和几十年来卓有成效的地下工作。

人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确客观存在,关键时刻就发挥作用,比如秦朝末年的项氏家族,依赖很多代人积攒的人望,一呼百应,终究还是实现了“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神秘预言。

张议潮数十年来一心不忘故国大唐,为了实现收复旧土、归于故国的夙愿,他散尽家财,秘密联络各界义士为起义做好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因此,举事之时,万众响应,很快击败吐蕃敦煌守军,控制了局面。

控制了局面也仅仅是个开始,因为你仍然是一座孤城,前后左右全是吐蕃的势力范围,疯狂的反扑迟早要来,但无论如何获得光复的敦煌在西北大地上又一次闪耀出希望的光芒。

为了将敦煌光复的消息传递到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并取得朝廷的支持、配合与援助,张议潮派出了信使,不是一路,是十路,没有人知道哪一路可以顺利到达长安。

和绝大多数人预料的一样,九死一生,十路信使中九路被吐蕃人截杀,只有高僧悟真率领的一支信使队伍在向东北方向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到达天德军驻地天德城(位于包头以西的乌拉特前旗)之后,方才摆脱危险,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高僧悟真于公元850年抵达了长安。

这个行程将近2500公里,高僧悟真走了两年,这两年对他和张议潮来说都是九死一生的两年。

在此期间,张议潮没有完全指望朝廷的援军,毕竟敦煌与长安之间的瓜州、肃州、甘州、凉州、兰州都在吐蕃控制之下,河西走廊这条事关国运命脉的重要通道已经断了接近百年,即使朝廷获悉敦煌光复,远隔万水千山,想指望也只能是个念想。

置之死地而后生,尚且还不是死地,张议潮和他率领的归义军没有选择被动的坚守孤城,而是选择披坚执锐出城与敌决战,对不断反扑的吐蕃军队一次又一次的予以迎头痛击。

此时的河西地区早已成燎原之势,深受吐蕃残暴统治的河西人民纷纷响应归义军起义,张议潮率领归义军逐渐由防御转向积极进攻,自起义伊始至851年的短短三年间,归义军连续作战,吐蕃政权在河西地区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除凉州外,归义军前后收复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廓州、河州、岷州十州领土。

公元851年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等职,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

公元858年,归义军东征,经过三年血战最终于861年攻克河西重镇凉州,吐蕃势力自此全部退出河西及陇右大部分地区,沦陷百年的河西走廊全部光复,敦煌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再次回到大唐帝国的怀抱。

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

公元872年,一代英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74岁,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历史铭记和后世之人深切感怀与追忆。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8 09:32:48 +0800 CST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世间曾有张议潮》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相关漫画及动漫作品敬请期待)

8

有人说前几节写的有点沉闷,阅读感受不好,意见收到但不想接受,让我把张议潮收复河西这么壮丽的事迹写成嘻皮笑脸的风格,还真的做不到,但我们可以适当轻松一下,老是板着个脸也不大舒服。

张议潮的故事讲完了,他的千古功名自然会有人记得,我想揪着前文的尾巴讲张议潮逝世一千多年后与他无关的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与功名有关,与敦煌有关,有关的还不一般。

敦煌是个小地方,去过的人都知道,相比武威、张掖和酒泉来说,敦煌绿洲非常小,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敦煌又是个大地方,因为莫高窟,因为鸣沙山、因为月牙泉、因为阳关、因为玉门关,因为博大璀璨的敦煌文化,所以敦煌既是中国甘肃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的自然人气爆棚,每年为了驮载游客竟然会累死无数骆驼。

这么个大地方古往今来那得发生多少事啊,故事多了就会互相淹没,很多人不知道张议潮也算正常,我知道他只是因为一次偶尔的停留,仅此而已。

二十年前在玉门工作期间敦煌这个大地方对我非常有吸引力,所以经常过去玩耍,玩耍就是吃喝玩乐,又有熟人,逛景区也不需要买票,因此隔三差五的常去,去了和大家一样,骑一骑骆驼,滑滑沙,漫无目的的逛逛莫高窟,再去沙州市场吃点小吃......前几次去几乎每次都是这套路,没什么新鲜的花样。

人总会有不经意间的改变,我对敦煌认识的改变缘自于沙州市场的一次谈话。

因为头一天去了阳关,记得那天起得很晚,十一点左右吧,洗漱完毕,大背头梳的油光锃亮,和同伙吹着口哨溜达到了沙州市场,还是老规矩,一人来一碗炒搓鱼子,先填饱肚子再做下午的安排。

吃着吃着邻桌一位老者的谈话吸引起了我的注意,老者也是一位游客,很博学的样子,他用很儒雅的语气和老伴闲聊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的来历,他说发现者是王圆箓,一个寄居于莫高窟的道士。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读了一些有关敦煌的书籍,对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总算有了点浮皮潦草的浅显认识,而记忆最深的就是这个王圆箓,很多年后,同样十分儒雅的余秋雨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者道士王圆箓。

王圆箓这货的确是个道士(请原谅我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他流落至敦煌以后无处居住,便寄居在莫高窟,算是有了栖身之所,一个道士住到人家佛家地盘上,总是有点鸠占鹊巢的味道,事实上王圆箓去莫高窟的时候那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和尚。

元代以后,莫高窟即已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昔日繁华不再,清代有所恢复,终究无法再现盛唐气象,王圆箓走进莫高窟时,很多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如果王圆箓就是一个为了混饭糊口的道士也就罢了,无所事事终老莫高窟也算正常,然而偏偏王圆箓道士很有梦想,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在莫高窟建起一座道观,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儒、释、道集于一地的有的是。

世俗之人大多都有大小不一的功名心,并为此奋斗不已,出家之人化缘筹资建设寺庙或道观,他们叫积功德,功名与功德,大同小异,我只能这么理解。

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道士王圆箓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一定要尊重有梦想并为之愿意奋斗的人,无数个个体的奋斗汇集起来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一点上郑重申明我很敬佩道士王圆箓,之所以叫他“这货”是因为以后的事情。

王圆箓的奋斗其实很有成效,他用化缘筹集而来的钱雇人清理洞窟内的流沙,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莫高窟第一位文物保护者。

白天的劳作很让人疲乏,夜晚是惬意的,要是有点灯光就更好了,1900年的某个夜晚,王圆箓点亮了油灯,顺手将火引习惯性插入洞窟侧壁泥皮上的缝隙,火引不见了分明是掉进了缝隙,王道士敲了敲泥皮,是空心的,那就扒开吧,看看啥情况?

砌封数百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道士王圆箓之手由此重见天日,来的太早!我曾经无数次的问那么多佛祖菩萨为何让藏经洞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重见天日?

藏经洞里面的文献有多珍贵,仅仅说两条,因为我也就知道这两条:

第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中除汉文外,还有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字,很多是孤本和绝本;

第二,敦煌文献(也称为敦煌遗书)包罗万象,涉及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领域,主要内容除佛经以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

王圆箓不能完全判断敦煌遗书的价值,当时的敦煌县令以及王圆箓能够找到的所有官员都不能正确判断它的价值,于是没人管,那就只能王圆箓自己管。

保管敦煌遗书期间,王圆箓将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的理想也在逐步实现,就做人而言王圆箓是个好人也是个称职的道士,筹集的钱款全部用于道观建设,没有一分一文用于自身额外的花销,即使这样,还是缺钱,于是他从敦煌遗书中挑出几本他认为没啥价值的文献廉价卖给想要的人,以换取一点钱款用于道观建设,这让人可惜,但不可气。

有人病了不去开药而是去找王圆箓,给俩钱换一本敦煌遗书烧成灰,用水化了让病人冲服下去,据说这样可以治病,这种事估计王圆箓没少干,这实在让人可气。

1907年3月12日,英国人斯坦因到达敦煌,很快这个骗子以40块马蹄银为代价与王圆箓达成交易,换取了优先挑选敦煌遗书的权力,七天七夜后斯坦因带着12大箱写本、绘画、织物等各种文物离开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的世纪劫难由此发端,强盗和骗子们最后竟然不惜将洞窟中的部分壁画铲落后盗运出中国,迄今为止,敦煌遗书之百分之九十流落海外,所以世间有敦煌学,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中对道士王圆箓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是讽刺还是褒奖?

没有人告诉我王圆箓梦想中的道观是否最终建成,我只知道王圆箓逝后葬于莫高窟千佛洞的对面。
楼主 秦阳草堂  发布于 2017-11-09 08:32:57 +0800 CST  

楼主:秦阳草堂

字数:48320

发表时间:2017-10-25 01:07: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7 21:20:15 +0800 CST

评论数:3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