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真实的关羽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不但不是,还大相径庭,差距之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随便说几个词语,比如心胸狭隘、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无论如何你都不会想到可以把这几个词语拿来评价关羽吧?
关羽真就是那样的人,除了那些,还有各位想不到的其他缺点,请听在下慢慢道来。
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本来字长生,后改为大家熟悉的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人。因在家乡犯法逃亡到刘备的家乡幽州涿郡。49年后的无产阶级历史学家中有说关羽犯法是杀了当地一个恶霸,很搞笑,关羽犯了什么法无记载,能够明确的就是畏罪潜逃。
当时宦官弄权,天下民不聊生,动荡不安。涿郡地处边陲之地,社会秩序更是混乱不堪。刘备凭借中山国贩马巨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纠集了一批小混混在涿郡干一些不清不楚不干不净的勾当。关羽本来就是有前科的人,此时就和刘备混在一起。
中平元年(184年)全国爆发黄巾民变,刘备带着这帮人从军,跟着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关羽、张飞就在其中。刘备因朝中无人提携,官运一直不济,老是在县丞、县尉这种低级官员中跳来跳去,好不容易当到高唐县(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令,却被黄巾军赶跑了。无奈之下,只好跑回幽州去投奔少年时的同学,现任中郎将的公孙瓒。公孙瓒看在同学的份上任其为别部司马。因在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的几次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令,直到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关羽、张飞也水涨船高,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各自有了自己的队伍。
刘备以前只有部队,没有地盘,现在都有了,前途逐渐光明起来。事业初创之时,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总是很亲密的,刘、关、张三人也不例外,情同兄弟,经常同床而眠。(赵云也经常和刘备同床而眠。这个让现代人有些不可理解,《英国剑桥三国史》里就认为刘备的性取向有问题)如果刘备坐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张飞就不辞辛劳恭敬地站在刘备身后守护,哪怕站一天都不觉得累。《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演绎出来的,事实上这三人从来就没有结拜为兄弟。论年龄的话,关羽还大刘备一岁。不过刘备倒还真有一个刎颈之交,是在涿郡做混混头儿时与冀州安平国观津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牵招结拜的。讽刺的是,牵招后来成了曹操、曹丕、曹睿的三朝重臣,官至右中郎将、雁门太守,曾于魏太和五年(231年)成功阻截鲜卑轲比能部落武装意图与诸葛亮夹击魏军的举动,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7:09:52 +0800 CST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盟友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青州刺史田楷带刘备出援。解围后,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备与关羽屯兵小沛。(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陶谦死,刘备在当地官吏豪族陈登、糜竺等人的拥戴下领徐州牧。
刘备实力不够,又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徐州是战略要地,许多人争抢,除了曹操外,还有袁术、吕布。刘备很快就被吕布赶走,只得投奔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打吕布,将吕布围困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此时出现了一个插曲,从中可以发现关羽好色之性。
大军围城,将士一片忙碌。曹操在军帐里忙于指挥部属,关羽突然求见,曹操还以为有紧急军情,赶忙召进,问关羽“何事求见?”关羽说:“我妻子没有生育,攻破下邳城后,请求你允许我纳秦谊禄的妻子为妾。”曹操听了后哭笑不得,我大军围城,千头万绪之事要做,你居然为了纳一个女子为妾的小事来占用我的宝贵时间,真是岂有此理!随口答应,打发走了关羽。
秦谊禄是吕布的老部下,当年吕布刺杀董卓时,秦谊禄就是杀手之一。吕布被围后,派秦谊禄去找袁术求救。袁术留下了秦谊禄,并且把汉宗室之女许配给秦谊禄为妻。而秦谊禄是有妻之人,其妻子杜氏是个大美女,此时仍然在下邳城中。吕布、刘备曾经是一伙的,关羽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知道杜氏美貌,一直惦记在心。
曹操既然答应了,攻破城后,关羽就直接去抢杜氏就行了,谁知关羽不放心,生怕杜氏被别人抢走,就三番五次地去找曹操确认。曹操本就是个好色之徒,最擅长乘乱纳人妻女,关羽如此痴迷,引发了曹操的好奇心,城破之后,曹操让人先把杜氏送到自己这里来,一看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就自己笑纳了。杜氏由此成为曹操的杜夫人,儿子秦朗成了曹操的干儿子。杜夫人后来还为曹操生了两个儿子:沛穆王曹林和中山恭王曹衮。
这事就是曹操的不对了,既然答应了关羽,就不该见色起意,失信于人。关羽由此生恨,与曹操有了夺妻之恨的个人仇怨。从此事可以看出关羽并不是目不邪视的君子,为延续后代而纳妾在当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何必非要纳杜氏呢?何况关羽知道杜氏之时,杜氏还是个有夫之妇,怎么能惦记在心呢?当然,就事论事地说,关羽也没有多大的错误,但如果要把关羽当成圣人来看待,就不得不说这是关羽道德上的一个瑕疵。
秦谊禄算是倒霉到家了,老婆、儿子跟了曹操,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投降曹操。曹操倒没难为他,还任他为銍县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第二年,张飞跟随刘备到小沛,经过銍县,对秦谊禄说:“曹操娶了你老婆,你还给他当县长,怎么这么傻啊!跟我走吗?”秦宜禄一时怨气冲昏了头脑,真跟张飞走了。走了一段路后逐渐平静下来觉得不妥,后悔了要回去,张飞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大的气,居然把秦谊禄杀了。难道真是为关羽出气不成?这似乎找错了对象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7:11:21 +0800 CST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亲征叛逃在徐州小沛的刘备,刘备投奔袁绍,驻守下邳的关羽战败被活捉后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其为偏将军。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黄河南为白马,北为黎阳)曹操率军救援,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赞誉关羽、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蓝本。
此前,曹操观察到关羽没有久留之心,就叫和关羽关系比较亲密的张辽去试探。关羽告诉张辽:“我知道曹公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不会留在这里,但也不会贸然离去,一定要为曹公立下功劳再走。”阵斩颜良后,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归刘备。曹操左右确实想追杀关羽,但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由来。封金挂印是真,其余的都是虚构。袁绍攻白马时,颜良在前,文丑、刘备紧随其后,关羽看见了刘备的旗号,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才走的。双方的距离其实非常近。既没过五关,也没斩六将,更无二位嫂嫂随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已经投靠刘表的刘备从樊(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向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和江陵县)逃亡。曹操派曹纯、文聘率领精锐骑兵虎豹骑狂追不舍,在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被迫改变逃亡路线,从小路赶到汉津,(今湖北省荆门市汉江西岸,为古时汉水渡口)与先期率兵走水路的关羽相会,一同赶往刘琦驻守的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内夏水注入长江处)
刘备与关羽会合之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关羽对刘备发火了。刘备投靠曹操在许县时,有次和曹操一起出去打猎。打猎过程中,曹操的护卫亲兵都因追逐猎物而四散开了,关羽就劝刘备趁机杀掉曹操,刘备没有听从。此时关羽愤怒地对刘备说:“以前打猎的时候,要是听从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困境!”刘备回答说:“那个时候也是为国家怜惜人才,如果曹操是真心辅佐汉室,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当时的人并不能看清楚曹操以后的行为,都认为曹操是辅佐汉室的,荀彧这么想,包括袁术都是这么想,刘备这么想也是很正常的。从来没有人对刘备发火,关羽是唯一的一个,而关羽还是刘备的部属。面对部属的责难,刘备还只能卑下地解释,让人难以想象。这件事充分反应出关羽骨子里的“傲上”的性格,让刘备开始有所警醒。
赤壁之战爆发后,周瑜命关羽与东吴都督苏飞一起率兵截断驻守江陵的曹仁的后路,被曹军乐进、李通、徐晃、满宠、文聘等援救曹仁的部队击败,没能成功。
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后,刘备任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是遥领,因为此时曹仁还驻扎在襄阳。张飞被任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宜都郡(今湖北省宜昌市)是刘备改临江郡而新设的,张飞是实领。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留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第二年与刘璋决裂,武力夺取益州,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留关羽驻守荆州。后责成关羽董督荆州,成为刘备的方面大员,独当一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7:26:12 +0800 CST  
以上是关羽镇守荆州前的主要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关羽最有名的战绩是刺杀颜良,可惜不是为刘备而是为曹操,唯一独当一面镇守下邳还被曹操俘虏了。但关羽确实又有万人敌的名头,并且还不是自己封的,都是来自于对手的评价,说明其是勇武过人的。刘备留关羽守荆州也有个疑惑,为什么不留张飞守荆州?张飞也是万人敌,不要相信张飞是个莽撞人,那是传说,张飞也是智勇双全的,义释严颜、大战张郃,不是莽撞人能够做得到的。关羽的性格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和他相反,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样看来,张飞的性格更适合与东吴的官员打交道,做不出关羽那些骄横的事情,也许更有利于和东吴的结盟关系保持稳定和良好。后面会说到这个疑惑,种种迹象表明,刘备在关羽的问题上,早就在精心准备下好大一盘棋。
以前关羽都是跟在刘备后面,除了知道他有“万人敌”的勇力外,其他的才能和性格特征难以完全知晓。仅有的一次独立镇守下邳,还被曹操俘虏了。现在他走上了前台,其政治、军事、外交能力和性格特征才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仔细一看,此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缺点,犯了那么多严重的错误啊!也正是因为这些缺点和错误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00:27:14 +0800 CST  
刘备不惜以荆州为代价让曹、孙两家杀掉关羽,这个说法源于章太炎先生1900年出版的《訄书》第三十六《正葛》,(后《检论》改篇名为《思葛》)章太炎先生认为“(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所以诸葛亮“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这个观点提出来后,不断有学者跟进补充,(著名学者方诗铭先生也是其中之一)慢慢形成一家之言。
章太炎先生的观点中有一点被其他学者更正,这一点非常重要,借刀杀人的背后主谋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这是正确的,刘备执政时是乾纲独断,诸葛亮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是执行者,最多只能建议,不能做决定。
主谋确定了,是刘备,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刘备借刀杀人的动机,没有明显的动机,这个推理也不能成立,那么,刘备有没有动机呢?有,还不止一个。
一、对关羽的不信任。
前面说过,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会在刘备心里留下阴影。投降就是背叛,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待臣下,是宁愿臣下忠诚而死,也不愿意看到和接受臣下为保命而活,曹操对庞德和于禁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关羽又一次采取背叛的方式从曹操那里回到自己身边时,刘备心里会怎么想呢?是喜得旧将,还是会发现关羽是个善于叛变的人呢?这个不知道,因为没有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关羽是个一叛再叛的人。一叛刘备,是为了活命;再叛曹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内心不安。关羽在曹营心不自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曹操的个人恩怨,二是降将身份。关羽在曹营中结下的好友都是降将,张辽、徐晃,深知降将在曹营中的二流身份和地位,以关羽的性格是不愿意长久屈居在这个层面上的。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关羽投降曹操在刘备心里留下的阴影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除,不幸的是,关羽不该在刘备败退当阳和自己会合时冲刘备发火,以愤怒的态度指责刘备,这个行为引起了刘备的警醒,阴影面积开始扩大了。
刘备在没有取得益州前,是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驻守荆州的,益州到手后,就只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就回到前面的那个疑惑上了,解开这个谜会发现谜底是刘备已经打算放弃关羽,开始下那盘好大的棋了。
刘备取益州有很多理由,其中就有庞统的放弃荆州,以益州为根据地扩张,庞统认为荆州经过连年战乱已经凋残,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实现鼎足之计,不如取益州。刘备最初还有所顾虑,庞统坚持,说服刘备入蜀。后来刘备以土地换和平,属于蜀汉的荆州部分已经很小,战略意义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如从前。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是有意为之,不光如此,刘备还以糜芳、傅士仁分别驻守江陵和公安,除了这也是两个战略要地外,还有监视关羽的作用。糜芳是糜夫人兄弟,傅士仁是刘备同乡,属于刘备信得过的人。这就是糜芳、傅士仁敢于不听关羽命令的原因。从规制上说,关羽董督荆州,是糜芳、傅士仁的直接上司,二人是没理由拒绝关羽命令的。但这二人只是给关羽提供粮草军需,不派一兵一卒的援军,更为蹊跷的是江陵军械库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被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
糜芳、傅士仁“怀惧不安”,既有对关羽“还当相治”的不安,更多的还是对刘备的不安,担心荆州失守关羽失败后,自己成为替罪羊。二人选择投降,结果刘封成了替罪羊,不过,没有这件事情刘封也会被杀,只是不是这个理由而已。
上面这些主要是从一些现象和常识中推论出来的,那么,史籍中能否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呢?有。后来诸葛亮废廖立时,主要罪名是“诽谤先帝”,其中有一项指控是“(刘备)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这话比较含糊,究竟是在说谁“直以意突”?方诗铭先生认为是指刘备,即刘备知道关羽仅仅只有“威名”,但“作军无法”,没有军事统率能力,(从关羽的经历来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因此,刘备故意让他镇守荆州,导致“关侯身死无孑遗”。但在下认为,除了指刘备外,也指关羽,更多的是指责刘备不救关羽。方诗铭先生认为陈寿对廖立的话有所删减,删除了对刘备不利的话,使得这段话看起来有些含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00:28:17 +0800 CST  
二、为刘禅继位清理障碍。
诸葛亮因为刘封刚猛,担心易世之后刘禅管控不住,才建议刘备以不救关羽为名杀掉刘封,而关羽的刚猛远甚于刘封,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已经难以管控了,更别说易世以后的刘禅。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大量封赏官员,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民间把赵云加在一起,合称“五虎上将”。其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只是个普通的杂号将军。在汉末官制中,杂号将军与前后左右将军之间还隔着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不可能和前后左右将军同日而语。
关羽不认识马超,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旁人不知道关羽写此信的目的,但诸葛亮太了解关羽,知道关羽气傲心高,写此信的目的是表明自己不甘居于马超之后,于是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凶猛过人,称得上是一代俊杰,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还不及您美髯公绝伦逸群。”因关羽蓄有一副漂亮的长须,故诸葛亮称其为美髯公。关羽看了诸葛亮的回信,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把信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其虚荣、骄矜、狭隘之心展现无遗。
刘备分封官员以后,关羽听说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勃然大怒,愤怒地说:“大丈夫绝不能和老兵同列!”坚决不接受任命。当时说人老兵,犹如现代称军人为“丘八”一样,是对军人的贬称和蔑视。黄忠随刘备入蜀,在攻取益州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攻汉中,阵斩夏侯渊,居功至伟。封其为后将军也是名至实归,关羽竟然因为黄忠年老而不愿与之同列,真正的岂有此理!
其实,早在刘备准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深知关羽性格的诸葛亮就担心关羽不会接受黄忠,提醒刘备注意,刘备回答诸葛亮说:“我会亲自给他解释。”从刘备的回答中,也可发现刘备也知道关羽不会接受。
不知道刘备有没有对关羽私下做过解释,反正摆在眼前的事实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拒绝接受。幸亏被派去送达任命的益州前部司马费诗聪明,学习诸葛亮对付关羽的方法,给关羽戴高帽子,他说:“创立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样。以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年幼时就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是逃亡后来的人,但排列地位时韩信却位居最上,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黄忠凭一时的功劳得到尊崇,但在汉中王心目中,黄忠又怎能和您相比呢?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同享。我认为您不应该计较官号的高下、爵位的高低、俸禄的多少。我仅是一个奉命前来的使者,您不受命,我回去便是。我只是为您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也要后悔。”关羽这才醒悟,接受任命。
人事任命是朝廷大事,官职名分也是朝廷公器,关羽可以凭个人好恶而干预朝政、蔑视公器,荒谬至极。而诸葛亮、费诗曲意奉承关羽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长远而言,是对关羽骄横跋扈的滋长纵容,有姑息养奸之嫌。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在没有受到曹操明显军事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关羽突然发动襄樊之战。
非常奇怪的是,襄樊之战从当年八月打到年底,历时近半年。在此期间,曹操、孙权两方都兴师动众调兵遣将,信使往来络绎不绝,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任何支持、援救的举动,一兵不发,一声不吭,实属怪异之至。唯一能够解释这个奇异现象的理由是刘备没有进攻襄樊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进攻襄樊是关羽自作主张的个人行为。
那么,刘备在做什么呢?在忙于称王。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自称大司马、汉中王。称王后,立即“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不可能在这时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此事天下皆知,以至于魏明帝曹睿几十年后大兴土木时,陈群就以这事来劝谏曹睿。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连续两年的汉中攻守战给刘备兵力物资带来大量消耗,士兵需要修整补充,物资需要调配补齐;二是忙于称王,无暇顾及其他。象攻打襄樊这样较大规模的战役,涉及到战略筹划、物资调配、兵员补充、侦察勘察、部队配置、与盟友的沟通协调等大量的战前准备工作,没有较长时间准备是不行的;三是不符合“隆中对”的战略设想,“隆中对”的规划是益州、荆州两路同时出击,没有独出荆州之说。
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得到这个做臣子能够得到的极高权力后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作出的个人决定。由于长期镇守荆州,取益州、攻汉中这些重大战役关羽都没有机会参与,以关羽的骄横之性,没有处于事件的中心成为瞩目的焦点会使其倍感冷落,完全做得出打襄樊争取功劳,以证实自己前将军、假节钺不是浪得虚名的鲁莽行为。
不然刘备为什么对襄樊之战视若罔闻,不援不救。救援关羽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出兵到前线,可以虚出汉中牵制曹军;可以派兵进驻南郡,填补后防;可以严令附近驻军全力支援。刘封、孟达、糜芳、傅士仁等如果接到刘备的严令,不可能不出兵救援。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可以减轻关羽的压力。从实力的比较来看,无论救与不救,关羽最终都会失败,但如果刘备有所救援,关羽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也不至于被擒杀。
与关羽三十多年的交往,刘备非常了解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也非常清楚除了自己没人能够驾驭关羽,在已经不信任关羽的基础上,在自己没有理由杀关羽的情况下,正好借曹操之手杀掉关羽,剪除后患。
帝王为保证家天下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后代清除权臣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刘备也不例外。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理由不也是为后代剪除麻烦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00:30:29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2-07 13:27:23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战时近半年时间,益州方面怎么没有明确的态度?
-----------------------------
谢谢捧场。益州的态度就是不闻不问,不然刘备怎么借刀杀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14:48:54 +0800 CST  
再来谈谈关羽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封疆大吏,是不是像廖立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怙恃威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的有勇无谋的匹夫,襄樊之战中有三件事可以证明关羽确实没有统帅能力,进退无方,对胜利和失败都缺乏正确的应对之策。
第一件事:纵兵抢粮。
水淹于禁七军,取得辉煌胜利,但却带来俘虏过多,没有足够军粮供应。在附近的湘关口,有一座孙权的粮仓。关羽不是派人去找孙权协商借粮,虽然借与不借在孙权,但作为结盟双方,关羽有要求孙权放粮的理由,孙权也有帮助关羽的义务,于理于情都应该是先礼后兵,但关羽却擅自派兵去抢。孙权忍无可忍,命令吕蒙立即施行夺取荆州的原定计划。这也可以作为关羽战前准备不足,冲动攻击襄樊的一个旁证。
第二件事:没有及时果断地撤兵。
在曹仁死守,徐晃大批援军抵达,而自己没有后援,赖以取胜的汉水水位快速下降的不利情况下,应该及时果断地撤兵。甚至在收到曹军射来的孙权已经偷袭荆州的书信后还犹豫不决,丧失良机。
第三件事:撤退时放任士兵与后方保持联系。
吕蒙拿下江陵,保护关羽将士家属的目的就是要瓦解关羽前方将士的军心,而关羽不明就里,居然对探望回来的士兵不知约束,放任他们到处宣讲家属安全,吕蒙仁慈的消息。军心果然受到极大的损害,不断有士兵逃跑、投降,到最后关羽身边只剩十几个骑兵。如果关羽有足够的士兵,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怎么可能会被一个无名小卒擒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17:03:00 +0800 CST  
除了前面提到的干预朝政的政治错误,擅自发动襄樊之战的军事错误以外,关羽还有目无全局,狂妄自大,骄矜大意的外交错误。
关羽和曹操打仗,孙权怎么跑来凑热闹呢?除了孙权一直想收回荆州外,和关羽在荆州时的错误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一错:拒绝联姻。孙权曾经派人找关羽,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作为父亲的关羽为了女儿的幸福可以接受或者拒绝,但作为政治家则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政治利益或者损害。从当时的情况看,联姻对刘备集团对关羽都应该是有益无害的。这也是当时各方势力经常采用的合作方式,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权、吕布都曾用过。就算要拒绝,也应该讲究策略婉言相拒,关羽则是生硬粗暴的辱骂孙权派来的使者,不答应联姻惹得孙权大怒,这哪里像一个政治家?
再错:无故滋生事端,制造摩擦。关羽曾与鲁肃相邻驻防,这本来是个与鲁肃交流交往结好的机会,但关羽从不这样做,而是经常骚扰侵害东吴利益。只因为鲁肃是个坚定的联刘抗曹的人,才没和关羽计较,反而经常讨好关羽,安抚下属。从这点看,鲁肃的政治、外交能力强过关羽。
三错:辱骂威胁盟友。在突然袭击襄樊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对东吴使者就东吴援军迟迟不来一事破口大骂,言语威胁,说:“铬子居然敢不来增援,我若能攻下樊城,还不能攻灭你们吗!”地域偏见在中国源远流长,“铬子”,是当时中原发达地区的人对东吴落后地区的人的最具侮辱性的蔑视谩骂,再次激怒了孙权。其实不论孙权是否要派援军,只要不乘机袭扰后方,关羽就该心满意足了。好言安抚,善意催促,不给其妄动的口实是最好的办法。前方尚未取胜,又在后方树敌,可见关羽只是个鲁莽的武夫,不是个懂得策略的军事家。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17:04:42 +0800 CST  
四错:就是前面说过的纵兵抢粮。这是导致孙权下决心偷袭荆州的导火索。
五错:麻痹大意。从吕蒙装病回建业开始,孙权、吕蒙、陆逊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关羽用计,而关羽居然一直不察,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敌军主将更换居然不去了解此人情况,侦察敌军是否有所变动,不知彼,安能胜彼?关羽一次次中计,也说明其只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
六错:蔑视、恐吓自己的同僚。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与附近驻守的官吏关系处得十分恶劣,导致襄樊之战时无人愿意出兵相助。包围樊城、襄阳后,关羽接连呼唤驻守在房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上庸郡(治所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的刘备义子副军中郎将刘封、宜都太守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孟达以才占领这些地方还不稳定为由拒绝发兵。
麋芳、傅士仁就算有特殊使命不会发兵援救,但非常时期,关羽不是想办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恐吓威胁,表示回来后一定要惩处这二人。吕蒙白衣渡江,利用这二人的恐惧心理,秘密劝降二人,兵不血刃地占据了这二人管辖的地方,导致关羽后方丢失,无路可退。
刘备留在荆州管理州里事务的荆州治中潘濬(蒋琬的表弟)也和关羽的关系不好,后投降孙权,官至太常,为吴国重臣。
关羽与徐晃短兵相接时,对徐晃悬赏要自己人头的举动大为不解,一个连私情国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人,怎么能担当国家大事?
刘禅即位后,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史记正义谥法解》对壮(通庄)、缪的解释是:“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由此可见,刘禅时期的(蜀)汉君臣对关羽已颇有微词,在检讨历史的过程中对关羽作出了过大于功的客观评价。(缪,音miu,去声,不是“穆”的通假字,(蜀)汉谥号中已有“穆”字,刘备的吴皇后即谥“穆”)
荆州尘埃落定,并不表示曹、孙、刘三家从此相安无事,更大的争端即将发生。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7 17:05:17 +0800 CST  
@西楼看花v 2017-12-07 19:16:51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最讨厌的就是关羽。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2:06:25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12-08 10:15:25
关羽襄樊之战由胜转败太快了,开始还是捷报连连,后面突然就屁股尿流了
-----------------------------
谢老乡捧场,好久不见。关羽迅速取胜有两个原因,一是突然袭击;二是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关羽主力是水军,野战攻城的能力并不是很突出,正常时期要攻破襄樊重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是汉水暴涨帮了关羽的忙,一是水位几乎涨到和城墙一样高,关羽不需要攻城,二是夯土城墙经不起水泡,很快就垮塌了,曹军多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更不会水战,很快就失败了。庞统、于禁这些陆地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就这样还射伤了关羽。汉水一退,关羽的优势就失去了,尽管在陆地上设置了十重障碍,也经不起徐晃的冲击,再加上后方被吕蒙偷袭,孤军奋战又作战无方的关羽迅速溃败,实属正常。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2:35:55 +0800 CST  
@scufs83 2017-12-08 01:08:28
不是特别赞同对关羽的看法。
第一,关羽已经60多岁了,寒族出身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威胁远小于诸葛亮等世族。
第二,刘备选择荆州守将最合适的人员必然是关羽。首先关羽是刘备最初的跟随者具备极高的资历,地位是刘备集团仅次于糜竺的人物。其次,关羽不是荆州世族且不善于沟通世族,不存在勾结当地势力拥兵自重的情况。最后,刘备集团在入益州前,关羽是战斗经验和武勇最高的人物。
第三,关羽必须和东吴保持......
-----------------------------
谢谢捧场,先生辛苦了。
自章太炎先生提出这个见解后,一直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这个很正常,治学之道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可以不认同,但是要理解。在下在正文里也说过是慢慢形成的一家之言。发展到现在,史学界基本认可这个见解,争论的地方是背后主谋究竟是刘备还是诸葛亮。
章太炎先生最初提出来的主谋也是诸葛亮,经方诗铭等学者更正为刘备,刘备时期,诸葛亮并没有多少实权,只是刘备的军师、管家而已。现在有人喜欢黑诸葛亮,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正好这是个理由,就坚持说是诸葛亮。
这个见解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刘备不救荆州引起的,不认同此观点的学者在讲到这点上没办法解释,只好说刘备不作为,贪图享乐,这个理由明显站不住脚。
坚持这个观点的是从刘备不救荆州开始怀疑的,去寻找其中的理由,才发现是故意不救,再去寻找动机,发现关羽干预朝政,对刘备不满,又去寻找两人产生矛盾的心理基础和行为,找到关羽投降曹操的行为有可能在刘备心理产生阴影,找到关羽对刘备不满发生在当阳败逃时期。刘备知道关羽的不满,有没有防范呢?又去找,找到刘备听从庞统放弃荆州经营益州的意见后,有意让关羽守荆州,同时让糜芳、傅士仁等心腹监视关羽。
关羽知不知道刘备对自己不满呢?也知道,关羽对黄忠的任命感到愤怒,是对做出这个任命的刘备的愤怒,关羽对糜芳、傅士仁素来轻视,也是对他们身后刘备的轻视。这是方诗铭先生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且明确说是推论,认为这个推论是合理的。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建立这个观点的逻辑关系是清晰一致的,在没有新的史料证据前,只有以这种观点来解释刘备为什么不救荆州更为合理。
回答一下先生提的几个问题吧:
一、年龄不是问题,60多了不也能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并且亲临第一线作战、指挥吗?关羽此年虚岁60,还不能说60多了。
琅琊诸葛还称不上世族,顶多是个望族,就算是世族,到诸葛亮这里也变成破落户了。诸葛亮在益州,其琅琊望族的身份没有什么用处,诸葛亮在荆州建立的人脉关系才有用。刘备时期,诸葛亮无兵权,对刘备丝毫威胁也没有,任用杨洪为蜀郡太守接替法正,还得利用刘备、法正在汉中的机会偷偷摸摸地做。
诸葛亮弄权是在刘备死后,他作为荆襄集团的核心人物才坐大的。刘备在时,他只是个管家,军师、左将军府事,得意的是庞统、法正。
二、关羽并非守荆州的唯一人选,张飞,甚至赵云都可以作为人选。留一个曾经背叛自己的人守荆州,明显的别有用心。黎东方先生非常推崇刘备的德行和人格魅力,认为这是刘备手下人都愿意死心塌地跟随刘备的原因,还列举了一串名单,这串名单中,唯一背叛过刘备的就是关羽。
三、蜀汉与吴是联盟,联姻是巩固联盟的方式之一,孙贲可以和曹操联姻,孙权可以和刘备联姻,吕布可以和袁术联姻,为什么关羽不能和孙权联姻?在下在正文里也说了,就算不同意联姻,也应该婉言谢绝,不留芥蒂,不给对方以口实。
先生是从关羽如果和孙权联姻会坐大的角度来为关羽考虑的,如果关羽死忠刘备就不会坐大,如果刘备十分信任关羽,也不会担心关羽会坐大,真像先生这么想,反而透露出这关羽与刘备之间存在隔阂。
四、关羽董督荆州,权力自然很大,但因为糜芳和傅士仁包括刘封和孟达与刘备的特殊关系,他换不了。糜芳、傅士仁是关羽下属,奉命留守,只给关羽供应粮草,士兵是用来留守的,关羽被吕蒙、陆逊迷惑了,下令二人提供部分留守士兵给前线,都是正常的,他们只是监视关羽,并不能阻止关羽。
出兵荆州怎么可能是预谋已久的?先生也认为一场战役的策划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是预谋好了的,就应该是一整套的战略规划,何时出兵,何人为前军,何人为后军,何人为侧翼,如果胜了,如何固守,后方哪支部队跟进,怎样跟进,如果败了,怎样撤退,往哪个方向撤退,后方如何接应……这才是预谋。预谋已久的决定不可能是关羽在前面打,刘备在后方修宫室,附近部队都不增援接应,这算什么预谋已久啊?仔细想想,其实有预谋比无预谋还可怕,预谋了许久决定打襄樊,结果却不救,不是更为居心叵测?
五、汉中已经取胜,留魏延镇守妥当后刘备才回到成都大起宫室,之所以这个时候大兴土木,就是因为汉中无忧了,没有什么压力,他干吗还要让出荆州的利益?
刘备是枭雄,“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的这个行为还真是只有刘备这样的枭雄才做得出来,判断这个举动的得失是要看后面的夷陵之战,在下在正文里说的,夷陵之战胜了,就说明这个举动是对的,输了,就是错的,还是大错。但在夷陵之战前刘备要除掉关羽只能这么做。刘备做错了和刘备做没做这件事是两码事。
六、既然刘备无力支援,还预谋已久决定发动襄樊之战?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刘备要支援关羽的方式很多,让魏延虚出汉中,让刘封、孟达出兵援救,让附近其他驻军进入江陵、公安巩固后方等等,不一定非要自己带兵前去才叫援救,但刘备还是什么都没做,一纸诏书都没有。
七、可以这样猜测,大胆假设,小心证伪是值得提倡的良好学习方法,但光有大胆假设不行,还得有证据来证明。刘备借刀杀人就是从这个方法中来的,并且多少是有证据的,只要先生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假设,这个观点就能够成立。纯粹的猜测无意义,可以猜到天涯海角。
八、没有证据证明糜竺失势,糜竺在得知糜芳投降东吴后自缚向刘备请罪,刘备劝慰麋竺,待遇如初,并没有失势。糜竺第二年因这事惭恨,患病而死。糜芳最怕的不是关羽,是刘备。襄樊之战注定失败,刘备会追责,给世人一个交待,留守的糜芳、傅士仁会成为替罪羊,二人这才选择投降。结果事后刘封成了替罪羊。糜芳投不投降,关羽都会失败,糜芳投降只是让关羽失败得更惨而已。
刘备除关羽的目的是为保护刘禅,刘备在时都不能有效地管束关羽,死后更没人能管,这是帝王心术,和杀刘封的真实原因是一样的。不要说关羽对刘禅无害,关羽有万人敌的名头,有一支强大的水军,真有心作乱,刘禅是没办法对付的。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关羽董督荆州,手下却没有什么知名的将领,刘备时期的成名将领没有一个出现在关羽统辖的队伍里,淹于禁、杀庞德、战徐晃,都是关羽亲力亲为,这有点匪夷所思,有人考证关羽此时有三万左右的人马,不可能只有关羽一个人指挥,其他的将领有哪些,是谁?怎么都没有记载,太奇怪了。
想到哪说到哪,有些凌乱,请先生见谅。
欢迎先生继续赐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5:36:0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2-08 13:07:08
精彩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5:37:2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08 12:31:10
继续大力支持!写的好!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5:38:00 +0800 CST  
第三十章 曹操之死

孙权投降,刘备被封锁在益州,形势对曹操异常有利,可惜天不假时,曹操从长安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中国人向来有盖棺论定之说,该如何评价曹操的一生呢?
因历代正朔之争和《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发展到近现代,曹操在民间已经被完全妖魔化,成为人神共愤的窃国大盗。这既是对曹操的不公,也是对历史的不公。
在下试图将曹操还原成人,从政治、军事、文化三个方面客观地对曹操做一个评价。
第一,政治方面。主要从曹操治国用人谈起。
治国安邦,首定治国方略,次求治国人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因应形势的需求,来决定采用何种理念何种方式治理国家,是统治者建立和巩固统治的前提。而如何发现、选拔、任用人才则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能否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问题。
东汉末期,宦官专权于内廷,以儒学传家的豪门世族把持于外朝,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改变现状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导致黄巾军全国性暴动,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虽然黄巾军主力遭到镇压,但天下已然分崩离析,大争之世,如何治国,就成为曹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一统之世,君国一体,报效对象只有一个,要挤上仕进的独木桥本身就很困难,甚至上去了也可能被挤落水中,人才被埋没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三国前期乃大争之世,皇权衰微,天下纷扰,诸侯割据,文臣武将各为其主。君择臣,臣亦择君,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人主”除了发现、选拔、任用人才外,还增加了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问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6:43:50 +0800 CST  
曹操出身寒门,出于对儒学豪门的天然反对,选择了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的政治方略。
(一)以法治国。首先声明一点,这里的“法”是指法家学说中的法、术、势,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曹操从入仕之时起就重法,任洛阳北部尉时制五色大棒悬于衙门“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最著名的就是棒杀十常侍之首蹇硕的叔父,使得洛阳城内的达官贵人富豪百姓都不敢违反宵禁,引得世人刮目相看。任济南相时,雷厉风行的罢免贪官、禁绝淫祀,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济南祭祀汉城阳景王刘章的祠堂有六百多座,历代守相都不敢也不能禁绝,曹操能在短时间内撤祠禁祀,不用严刑峻法是不可能做到的。
军事范围内,治军用法。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下令:“以前命将出征,只赏功而不罚罪,不是国家制度。从今以后,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第二次颁布“求贤令”时,特意在后面加了一条:“选择熟悉律令的人执掌刑罚。”可见曹操军中一直有专司典刑的官员,因其事关生死之事,曹操特别强调要选“熟悉律令的人”来担任。曹操所下的各式“军令”中,对军队在屯驻时期与民交往和战争时期对敌作战都作了很多详尽的规定。
法令贵在执行,曹操对法的认识十分深刻,对执法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其所注《孙子注》中可以看到很多曹操对重法、执法的要求。如“光有恩信,若无刑罚,官员就会出现骄惰的现象,难以使用”,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轻重随其刑”,“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曹操领军的最高境界是“虽用众,若使一人”,没有详尽的法规,严格的执法,是很难做到的。
巩固政权期间,施政用法。曹操在要求选择熟悉律令的人出任军队典刑官的同时,又在丞相府设置理曹,任命高柔为理曹掾属,明确提出“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的施政理念。早在官渡之战结束之时,曹操就任用了一批将领担任地方行政官员,针对“有人认为军吏虽然有功劳,但德行不足以堪任郡国行政官员”的反对之声,曹操予以了义正词严的反驳,认为“明君不把官职授予无功之臣,也不奖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坚持提拔“功能”之士实行法术之道。后来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和贾逵等人都坚决执行了曹操打击、抑制地方豪强的法术政策。
曹操执法之严格,不论亲疏、掾属、名士、重臣,只要触犯了律条,一律按律施行,就算心有悲怜,也不宽宥。曹植的夫人,也是大臣崔琰的侄女因违背了不得衣锦的律令,被曹操赐死。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郡乌丸反,曹操任命儿子曹彰出征乌丸时告戒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任何行为都要在法令的范围内进行,你一定要牢记!”
曹操执法可以说是严酷,有时近乎于残忍,下属处理公务出现差错,曹操会施以公开杖击,和明代时的廷杖相似。以至于司空掾属何夔每天身上都带着毒药上班,宁死也不愿意受到曹操公开杖击的侮辱。
乱世用重典,曹操有些法令制定得比汉时还要严厉。汉法规定有军士逃亡,其妻儿都会受到追究。曹操还觉得不够重,要加重对妻儿的惩罚。在执行死刑时,哪怕自己对这个人有所怜悯痛惜,也照杀不误。就是自己触犯了律条,也要予以惩处,最有名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踏麦田,割发替首的事。
曹操执法一贯严厉,但对民众偶尔也有怜悯之心。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征袁谭时,因川渠水冻结冰,就征抓民夫椎冰,有很多民夫逃亡,曹操下令抓捕追杀,不得饶恕。有些逃亡者就跑到曹操住所门前自首,曹操说:“我也不能违背法令,你们不要来自首,还是自己跑得远远的吧,不要被官吏抓住就行。”民夫哭泣而逃,最后竟然还是被抓了。面对生死无门的凄苦民众,执法如山的曹操也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6:44:19 +0800 CST  
(二)唯才是举。曹操用人之策,最为著名的就是三下求贤令,要求群僚不拘一格举荐人才。
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此时,距曹操身为汉丞相已两年,距曹操兵败赤壁也已两年。北方基本平定,南方孙权借荆州与刘备共同抗曹。汉中张鲁、关中马超、韩遂、益州刘璋等割据势力尚存,但对曹操已经不能构成大的威胁,曹操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辖区内的稳定和建设上来。令中所言“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就表明了曹操此时以受命及中兴之君自居,希望得到“贤人君子共治天下。”
这个求贤令不长,但却具有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力量。令文中首次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不必是“廉士”,也不论是否“盗嫂受金”,只要有才就行。
东汉择士历来是重德轻才,曹操的“唯才是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人才选拔观念和道德是非观念。陈寅恪先生认为这是出生寒门的曹操对由世习儒学形成的豪门世族的反对。曹操要借此来打破和摧毁汉末豪门世族对国家政治的垄断和操纵,确立寒门政治的合理性,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豪门世族讲究礼制孝行道德廉耻,曹操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以颠覆旧观念的手段来建立新思想。
现实的需求是辖区内战乱初平百废待兴,辖区外对手尚存侵扰不宁,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理和征伐。“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非常时期对能够给自身利益集团带来功利效果的“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个人品行带来修养功效的“德”的需求。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此时曹操已为魏公一年,并位在诸侯王之上。马超先降张鲁后降刘备。刘璋降刘备,刘备得益州。曹、孙、刘之外,仅张鲁尚存。此次求贤令与第一次几乎一样,再次重申了以“才”为重的观点,强调一定要选拔和任用“进取之士”,无论其有行无行。
第三次,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此时曹操已为魏王,距天子仅一步之遥。这次求贤令内容和前二次相差无几,唯一不同是直接说明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以举荐,不得遗漏。仁孝为儒家之本,曹操直言不讳要选用不仁不孝的人,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曹操三下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确实起到了集聚人才的作用。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是拥有当时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地区,典章制度、礼仪教化、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多于和高于其他地区。这些主客观原因相加,使得曹操阵营的人才远远多于孙权和刘备,也无怪乎诸葛亮要叹息“魏殊多人”。其实,曹操主要的文臣武将早在建安十九年第一次求贤令前就基本聚集在曹操身边,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很少有不仁不孝的无行之人,除了郭嘉有“不治行检”的行为遭到陈群投诉,陈矫因娶同族女子遭到徐宣攻击外,还有王粲、杜畿、裴潜等“不修细行”的人,其他的基本上是循规守礼的正人君子。
当然也有极少数德行败坏的人,这也很正常。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时,有人推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接纳征辟。文书到了陈群那里,被陈群封还给曹操。陈群认为这二人德行败坏,不能用,曹操不听,后来这二人果然作奸犯科被诛杀。
虽然求贤令为曹操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但其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从其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可以推荐“不仁不孝”者的思想主旨来看,也更像是种政治宣言,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和摧毁儒学世家对政治的垄断和操纵,树立新的政治思想,建立新的政治结构,保障其寒门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巩固和延续曹氏家族的统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8 16:46:49 +0800 CST  
@scufs83 2017-12-09 13:42:28
单独来一层打扰一下楼主。也和楼主讨论了一些关羽的问题。说下我自己的观点,关羽是刘备的王牌最信任的角色。举个例子,赤壁前刘备带领老弱病残南下江陵吸引曹操注意力而放心的把1万多主力交给关羽,倘若部队出现偏差,刘备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再举个例子,刘备在益州与刘璋苦战时把自己的根据地交付给关羽。这更是把身家性命交给关羽的表现。倘若荆州有失,玄德公又成丧家之犬了。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刘备对关羽是绝对放心绝......
-----------------------------
谢谢捧场。这样方便说话多了。对先生的观点表示理解。
关羽一直是刘备最得力的干将,这是事实。刘备势力弱小,手下能用的武将主要也就关羽、张飞,导致其攻占征伐中的一个特点,只要所占的地盘稍微大一点,就是刘备率主力为一方,关羽率偏师为另一方,因张飞弱于关羽,一般就是跟着刘备,所以先生说关羽是刘备军中王牌也确实不假。也正因为关羽军是王牌军,刘备才会想到易世后难以控制,要除之才安心。所谓杀功臣,杀的就是能人,一个窝囊废谁还会动心思去杀?
刘备军退樊城,最初是和关羽一起走的,在当阳时,才让关羽带水军先走,想抢先占据江陵,分兵之时,双方所带兵力是差不多的,各有一万多人,关羽所带并非绝对主力,只是后来刘备被虎豹骑冲击,伤亡惨重,与关羽会合时已经没多少人马,让人觉得关羽所带是主力而已。刘备仓皇逃奔,关羽没有丝毫安慰,反而劈头盖脸宣泄一顿怒火,刘备还得卑下地解释,所以,在下认为刘备是在这个时候对关羽产生了警醒。
关羽守荆州有三个阶段,一、初入益州,刘备并没把握能够全取,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这时并非关羽一人;二、当刘备认为有把握拿下而且决定全力拿下益州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北上,此时是关羽独守荆州,符合刘备一贯的部署;但此时荆州的重要性已经被益州取代,刘备是打定主意要在益州安身;三、孙刘划湘水而治后,刘备方的荆州就更不重要了,丢了会对益州有影响,但也不涉及危亡。
关羽打襄樊,半年多,时间不算短,最初说不知道还行,后来还不知道就说不过去了,知道了还不采取措施就更说不过去了,不一定能够扭转战局,但起码可以救关羽性命。关羽已经败退到离益州不远,只要有一支接应部队,关羽也许就不会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11 11:21:36 +0800 CST  
@scufs83 2017-12-09 14:01:29
再说一下荆州的人选。刘备是不信任张飞的。张飞在徐州让刘备当了次丧家之犬,所以刘备汉中都交给了魏延而不是张飞更别替荆州了。而且在赤壁之战后张飞是跟随孙权部队出阵而关羽是独立领兵出阵,可以看出当时两者地位的差距。刘备也不看好赵云,重来没有给予赵云单独领兵的机会。诸葛亮跟随刘备时间太短又有很深的刘琦背景,刘备不会托付给他。选来选去只有关羽了。
之前听过一个说法,黄承彦就是黄祖,刘琦一派的大佬。......
-----------------------------
谢谢捧场。对刘备不信任张飞的意见不敢苟同。
如前所述,刘备手下就这两个能打的武将,关羽强于张飞,可以率偏师别出,镇守一方,张飞跟刘备,刘备自己不能打,必须依靠张飞。刘备拥有荆州后对关、张的任命是很耐人寻味的。张飞为宜都太守,实领,关羽为襄阳太守,遥领。这两者区别很大的。实领是军政大权在手,可以拥有地盘,收取赋税,遥领则啥也没有,只是个名头。刘备要是对关羽没有一点戒心的话,完全可以让关羽实领重镇南郡的太守,但刘备却没这么做,只给了一个虚名。
最后关羽董督荆州,也是个很奇怪的头衔,督,只是对军队有管辖权,行政管辖权却在荆州从事潘睿的手上,这是否也有限制约束关羽之嫌呢?
不任命张飞为汉中太守,不代表对张飞不信任,是因为刘备了解张飞没有那个能力。蜀汉建国后,主要对外防御重镇有三个地方,荆州、汉中、阆中,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怎么能说刘备不信任张飞?刘备称帝,关羽并没得到升迁,张飞则升任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晋封为乡侯,位已经在关羽之上了。关羽还只是个亭侯。
黄承彦和黄祖是同一人的说法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怎么论证的,不敢妄加评论。但如果只是因为其名字的关系这一个论据,恐怕难以立论。黄承彦无名,黄祖无字,还真是可以产生联想的巧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11 12:44:18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