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了,一家之言终结帖

老帖《穷人买车一家之言》不打算更新回复了,知识不够,精力不足。从2011年至今,新车型层出不穷,而我没时间也没能力一一验证对比,再出来发言就有点装不下去了。
总的来看汽车行业这几年并无技术革命,改良也有限,各厂家进步最大的就是对消费者心理把握更准,普遍表现出放低姿态,有点抢快钱的意思,比如套娃克隆,国内特供,或者高仿、逆向开发。历史证明,高冷品牌的下场多半是被收购,赚钱多才是王道,你年年亏损的时候,说我无耻都没底气,再啰嗦就把你全家买下来。
对消费者来说,这几年最爽的就是买车门槛降低了,加上小排量购置税减半,经济不宽裕的咬咬牙也能买一台不错的车,变成扬眉吐气的有车一族。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3:36:00 +0800 CST  
从老帖的提问内容看,影响买车的主要还是心态。一是价格,二是消费观。
首先态度要端正,有人咨询购车范围从几万到几十万,容易招来攻击说“键盘侠”,我都被骂过,说应该“有10万买10万的车,有20万买20万的车”,有意思么。(嗯,奇怪的是,荔湾老杨买一台二手羚羊居然没人嘲笑……)

扯个例子,我玩过一款QQ游戏叫“假日捕鱼”,每天等系统送点免费子弹打鱼,打完就要花钱买。之前看到RMB玩家用大炮把一屏鱼都搞光,心想老子搞不过你就恶心你,耗你子弹,拿个18级炮加漩涡定时ZHA弹啥的骚扰。等自己有了顶级万圣炮和雅典娜炮衣,才知道之前有多可笑,大炮的子弹是越打越多的,而且用“键鼠模式”自动打,都不用看屏幕,小炮玩家臆想的种种其实只恶心到自己。

所以说,有时我们妄加揣测别人的消费心理,有可能只伤害到自己。

买车有个大原则,一分钱一分货,所谓“样子货”、“卖车标”,其实已经把外观内饰配置和品牌价值算进去了,你买的时候心里也亮堂不是么。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经常被宣传蒙蔽,以为某某车标是值钱货、某某技术是造福车主而掏了冤枉钱。
抛开车标不谈,性能、质量、安全性、舒适性都在这个范畴内,面面俱到全部优秀的,你看看价格。

同一款车,低配高配差一倍价钱毫不稀奇,更不用说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这些都要看你的消费观。比如新捷达和新桑塔纳,你挑选的决定因素有可能是这款看着更漂亮,那款有亲戚说好用,不代表你定下的车子比PASS掉的实际性价比更高,你的认可才是决定性因素。你喜欢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很多时候,你PASS某些车型的唯一原因,有可能是没有ESP,没有真皮天窗,没有本地4S店,或者日系韩系国产,甚至可能是不如你攀比对象的车昂贵。林林种种,没有固定标准来说哪一款车最值得买,你喜欢就好了。自家的孩子可能各方面都比不过邻居家的孩子,成绩差可是他听话啊,什么,邻家的也乖巧?那我家的霸道啊,长大了肯定是总裁……谁说都没用,老师校长来证明都没用,俺自己的孩子自家才晓得好在哪。总之自家的是无价宝,邻居的就是根草。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3:36:58 +0800 CST  
上面是前戏,大家懂的。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台车由无数的指标组成,看你认可哪方面,你掏钱当然你说了算,我只是一家之言,个人看法。

一、变速箱。生产发动机的厂家千千万,量产变速箱尤其是自动变速箱的屈指可数,由此可见重要性。

(一)不堵车的,车技过得去的,首选手动变速箱,便宜,耐用,修理费低,维修不垄断,熟练司机还省油,驾驶乐趣也有发掘空间。

(二)自动变速箱,这个我说得多了,首选AT,成熟不容易出毛病,维修费用也相对低。4AT、5AT、6AT、789AT,你也不用看别的,就看加速、顿挫和油耗,有的4AT也不见得比6AT差。

AMT不建议,自己开一次就知道了,顿挫,换档逻辑差,毛病还不少。

CVT,起码不适合激烈驾驶,这个保护那个保护说明了它的娇嫩,而且,这玩意没得修,你得把钱交给厂家整体更换,我恶意地猜测除了成本低,这个维修二次利润就是厂家热衷装备CVT的原因。

双离合,故障率比CVT高很多,也是整体更换波箱的节奏,它给厂家打来的好处跟CVT一样。但是,双离合变速箱更能体现涡轮增压的爆发力,避开了AT的延迟,也大大减少涡轮增压的延迟。

二、发动机。现在电喷和直喷都是主流,奇怪的是好多电喷改直喷以后动力没有明显上升,哟好也不见得大幅下降。据说直喷要搭配分层燃烧才见功力,可国内合资发动机基本阉割掉这个功能,我也不知道那几款国内在售车型有分层燃烧,据说是因为国内油品或排放不达标所致,谁知道。个人见解,没有分层燃烧的直喷发动机仿佛让神枪手用弹弓射击,体现不出优势。

所以,消费者无需了解那些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和原理,你就看它动力、油耗和故障率低就行,这也是我总建议在一款全新车型上市后先观望等前几批车主反馈的原因。那些技术木关我事,就算你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总要打得赢李小龙才算数。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3:41:37 +0800 CST  
啊........好多老大进来发小红花,谢谢谢谢!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4:23:09 +0800 CST  
很多人拿不准多大的排量才够用,这问题很难回答。

不说汽车,摩托车开过吧,70C肯定不如125C动力强,但你有多少机会碰上125C能爬而70C油门拧到底也爬不上的坡呢?

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125C爬不上而250C能上的坡?

如果你常走这样的坡,必须买250C才够用,问题是我开了好多年摩托,就没试过70C上不去而125C能上的坡。

有没有必要买大排量,就跟有没有必要买硬派四驱(不是所谓“都市越野”的四驱)一个道理,你能保证一辈子不陷进泥地?

以我的驾驶经验,日常1.3自吸发动机车型拉5个人不会爬不上铺装路面的坡,可能加速慢,极端情况还要关了空调压缩机甚至乘员下车,但正规的道路设计不会陡到四个人推车留个驾驶员油门到底打方向。

上面说的是山路,市区国道省道县道,拉5个人跑肯定不用下车。

建成道路,我用1.5、1.6的车拉5个人跑,也从来没试过关空调。

那么,你要考虑的就是加速性了,加速快的车,开起来轻松,而且超车快,并行时间短,大大提高主动安全性。

个人认为,5座轿车100KW、SUV和7座MPV120KW以上才算好开。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5:27:57 +0800 CST  
衷心感谢楼上各位大神大小兄弟进来捧场鼓励!!!

本帖的提问,后面再找时间慢慢聊,俺年纪大得按思路慢慢写完,不能前戏完了就宣告结束,让人以为老年人的肾真不行了...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5:34:53 +0800 CST  
至于选择自然吸气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上的事俺不懂不敢乱说,但有个基本认识------烧多少油有多少力。
从原理上说,涡轮增压相比自然吸气的机械效率、热效率并不是逆天的存在。

以前我是比较排斥涡轮增压的,比如我开的老帕萨特,涡轮寿命几万公里,换一次副厂都要5千。加速也不见得好,搭配5AT变速箱延迟明显。

但现在都普遍用小涡轮了,据说与发动机同寿命,但实际上10万公里左右更换的也有一些,换一个9千元左右。

相比同马力的自吸机头,市区小排量涡轮不算好用,起步要慢些,中段该加速的时候,又因为拥堵要踩刹车了。

涡轮机的优势在于加速中段和跑高速省油。还有排量税。

它的软肋在于目前变速箱不好搭配,最绝配的双离合耐用性不好说,其他变速箱又无法发挥它的最大优势。熟手选择手动档涡轮比较合适。

此外,我一直对涡轮增压发动机碰撞后自燃有疑虑。

总的来说,如果经常能跑上速度,买涡轮增压是不错的,省油,小排量的消费得到大排量的动力。

如果在市区拥堵,涡轮机的油耗不比自吸低,开起来也不够舒服。

经常跑高速和公路的,搞一台小排量涡轮车是比较经济的做法,包括1.4T的B级车都没问题,反正限速120你也飞不上天。

天天挤市区的买自吸好点。一两个人上下班,1.6左右的发动机起步不见得比2.0差多少。如果有条件买个大排量的V6机头,你可以拿支大毛笔过来写个爽字。

就经济性来说,我认为同马力的自吸和涡轮发动机前后期费用加起来差不多,特别是现在的油价那么厚道。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6:25:30 +0800 CST  
三、舒适性。

对我来说,舒适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干活有公司车,我的私家车不需要多拉快跑,不需要去艰苦地区洗涤灵魂,也没有泡妞或显摆攀比的用途,能够舒舒服服地一两个人代步就OK。

舒适性没有硬指标,我的理解是视野好、坐着不别扭费力、无刺激气味、虑震好、跑起来相对安静。

买车的时候,坐进驾驶室调好座位,看视野舒服不,模仿日常驾驶的几个动作,看顺手不,有没有哪里磕碰。

然后跑到后排用最懒的姿势坐,看大腿承托和空间。注意横向空间才是王道,别看膝盖离前座几拳头,如果后排可能会满载,就试试坐三个人的拥挤程度。大部分车的弱点都在横向空间,这一点销售不会主动告诉你。

一切看好了去试驾,记得打开空调压缩机。大脚油下去看加速有没有标注的参数的那么好,时速80一脚踩死刹车看车子会不会偏离轨道。走一段水泥路一段柏油路,时速60-80听听车里面的噪音大小(试车一定要关掉音响)或者异响,过两个坎看车子跳动幅度,时速40过个急弯看车子甩到什么程度。

友情提示:

(一)有刺激味道的不要买,展车试驾车都会尝试减轻味道,或者用香水来掩盖异味。如果这时候你还能闻到,说不定你还要闻几年。不要信什么方法能根绝气味,那味道是从内饰材料慢慢散发的,到车子报废没散完都不奇怪。

(二)坐不舒服的不要买,短时间试驾都不舒服,以后每次坐上来开起来都要埋怨,老子花钱不是为了忍受和适应厂家的劣等人机工程水平。

(三)外观内饰看不顺眼的不要买,买车是为了享受生活,不是还没交钱就做好不能抗拒就要学会在其中找到快乐的准备 ...

(四)觉得噪音难忍受的不买,有销售在那唠唠叨叨分神还觉得噪音大,等自己专心驾驶的时候听得更烦。不要相信开大音响就能掩盖噪音的说法,真实情况是噪音小的时候音响会更上档次。我说的噪音,是各种路面时速60以上行驶中的发动机、底盘、胎噪和风噪综合噪音,不是怠速的安静。

(五)有任何疑义,都以你的主观感受为准,销售的观点与你相左的都不正确,潮流不潮流,土不土,别人都喜欢怎样与你何干,记住你喜欢的才是标准,强加给你的观点就是看不起你的智商。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7:47:01 +0800 CST  
此外,要特别注意你买的车型和试驾车是否同一款轮胎,试驾车用高配胎,或者换高级静音胎,开着稳刹车狠声音小,等你提车发现不是同一款胎的时候就哭吧。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7:53:11 +0800 CST  
四、质量和耐用。

......................

俺要吃饭去了,写帖子不包吃住,自费晚餐...

有空再继续...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2 18:09:41 +0800 CST  
四、质量和耐用。

质量和耐用听起来差不多,其实有差别。质量好的车,买回来几年普遍不用怎么操心,有问题也不是通病;耐用的车,恶劣环境下使劲操10年,尽管修修补补还能跑,路边的修车师傅也不会苦口婆心跟你说“还是换一台吧”。

通病非常关键,一个品牌的车,如果每一代每一款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通病,尤其是同样的通病一直延续存在,它的质量就不行,起码说明了厂家没有解决问题的技术或负责任的态度,买车的时候应该直接忽略掉这个品牌。

说到质量,有个普遍的误区,认为某款车用了好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就有了质量保证。

让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拆过的闹钟和手表,你自己装回去,是不是还走得那么准那么久。极端一点,给你一整套零件和专用工具,你有没有本事装个手表达到厂家的质量?如果,还缺了几个零件需要你自己去街上配回来呢?

装配、调试绝对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尤其象汽车这样用千万个部件组合起来的产品,品控严格的原厂都有一定的次品率,何况只引进几个部件的散装厂?最简单的例子,换轮胎门槛低吧,有路的地方就有轮胎店。但是,如果做动平衡的师傅水平不够,长期使用不但会影响舒适性,轮胎偏磨,甚至会搞坏车子的悬挂。

因此,厂家搞“平台”、“模块化”,把每一个花费巨资研发的模块尽量多用于几个车型,摊薄成本。小到一个固件是用铸造、锻造或冲压件,大到某个型号的发动机,都是达到设计要求的最低成本方案,不会轻易改动的。

要改进车型,应用新技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了天才的设计,千万次的实验,无数的调试、改进和测试,竞争的压力使得厂家要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内拿出超越同行的产品,很多时候,消费者就成了长期测试的环节,厂家告诉你这是一项熠熠闪光的新技术,拼命掩盖把消费者当小白鼠和实验对象的事实。

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等,我们无从分辨这项新技术是否会给自己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帮厂家缴纳不菲的研发费用。双离合变速箱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不要以为厂家会担心因此带来的品牌伤害,它有许多无耻的手段来继续蒙蔽消费者,让我们坚定不移成为某品牌的信徒,承担它的风险,甚至帮它呐喊助威、打击对手。买通媒体、雇请枪手、封杀舆论、把水搅浑,这些手段古老而实用。

好吧,前面说了那么多,大家还是不知道如何分辨一款产品的质量,我来讲一讲自己的经验。

(一)万能的百度,搜索“XXX(品牌+型号)+通病”,网络是封不完的,尤其是一些政府官网,有可疑线索就继续搜“XXX+具体问题”,比如“帕萨特1.8T+烧机油”,这下出来的信息就比较多,可供参考了。

(二)4S展厅后面就是修理车间,装作车主的样子进去晃悠,能看到一些拆解出来的部分,正在修理的部分,能看到外表之下的装配工艺,也能对一台车的安全性有个直观印象(事故车),如果你不够内行就带个修车师傅进去看。

(三)有条件的话找几个车主聊聊,问问好不好用,修过没,不满意的地方在哪。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车主,4S候车休息室、修理厂、洗车店都可以,多问几次心里就有谱了。

(四)修理厂的大师傅,他们对各种车子的故障有强大的实战经验,接触过大多数品牌,也掌握相当多车型的弱点。你想买的车型他未必修过,但我前面也说了,一个品牌不可能几年间就有翻天覆地的进步,多跟大师傅们聊聊,你就可以坚决抛弃某些品牌了。

(五)车型论坛。虽说主流车媒体都有厂家赞助包场,如果你足够细心,还是能发现不少注册车主不那么尖锐的抱怨和不满(尖锐的都和谐掉了),这时候你可以掌握一些线索,再就此用上面的方法去验证。在论坛里,你需要把那些统一的赞美之词忽略掉,我固执地认为,能说得出那些夸张用语的,如果不是托,就一定是自家的孩子了。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09:34:23 +0800 CST  
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成本。

车子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购回来的,汽车厂就是个组装厂。外购的部件厂家可以品控,但成本注定了它不可能用最好的东西。很多情况下,成本控制的压力使得厂家选用仅仅过得去但价格不那么高的零部件。

再进一步,成本控制甚至会让厂家选择成本更低的结构,比如把独立悬挂改成非独立, 把碟刹改成鼓刹,把后防撞梁改成泡沫。

一台车省100元成本,一年10万台就多1000万利润,这些都要写进财务报表,给股东们一个交代。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10:01:27 +0800 CST  
车版比俺懂车的大神很多,尤其是专业知识、判断分析、经验沉淀等几个方面,不服不行,这几年俺也在表扬和自我表扬中跟这些大神学到很多的知识。

不是俺想装谦虚,跟他们相比俺真是没有叫板的底气。领袖教导俺们,打不过他,就加入他!

具体ID就不一一点了,万一漏了哪位大神,以后就没得混了。

还有很多不以名家大神面目出现的,或者跟俺一样边讨论边学习的,纠正俺不少错误,给俺很多启发,受益良多,在此一并感谢!

本帖不志在传道授业解惑,不过是个人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能起到一点正能量效果,也不枉俺的键盘磨损辣么多:)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11:45:28 +0800 CST  
五、安全性。

安全性最难写,因为国内没有令人信服的安全测试成绩。大家知道国内测试成绩由缺乏公信力的牙防组出具,合资车型的国外原型车测试(IIHS、NCAP)不代表“针对国内消费者改进”的合资车成绩。你可能会想,我买原装进口车总行了吧?------呵呵,这个真不好说...

我关注过高端进口车异味的新闻,也在网上看到过车主拆解找出源头,是一种老化后会散发恶臭的内饰材料。你没看错,是原装进口车!而车主表明在国外开同一款车并无异味,回国后买原装进口同款才中招。

我不无恶意地猜测,按销往中国订单生产的时候,厂家就已经决定参考“中国标准”来更换便宜材料了。在欧美国家,厂家这类妨害身体健康的做法会赔到当裤子,只要车主拿出证据,万千个律师打破头抢着代理你的官司。而国内想要维权......你投降吧。

所以,不管国产、合资还是进口车,安全性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头雾水。

信息不对称,作为消费者肿么办?

在厂家恶意的舆论引导下,我们有很多土办法来冒充安全专家,比如用手按压蒙皮,听关门声,张开车门爬一堆人上去...

让我来一一分析吧...

(一)一张纸,下面放个茶杯,手指轻轻一戳就完蛋;如果纸下面是密目钢丝网呢,你戳一个给我看看?
(这个例子说明,蒙皮厚薄对安全性不起作用,蒙皮下的骨架才是真家伙。可是为啥有的蒙皮按得下去,有的按不下呢?答案是骨架支撑点的距离。如果不相信车子的安全测试成绩,其实用手按蒙皮也是一种直观的信任。A、B、C柱构成乘员保护舱,如果这三个地方能轻易按变形,你直接放弃吧)

(二)关门声和车门叠罗汉。做过隔音的应该知道,不管什么车,只要在车门里侧钢板贴隔音棉止震胶,关门声就是100多万的水平啊。(话说,100多万的车也是贴这玩意)
车门叠罗汉,铰链受力而已,你的车子是防流星从车顶往下撞的吗?有本事你把车门放平喽踩几个人上去看看...

(三)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加速好跑得快不立危墙之下是主动安全,刹车灵、不甩尾是主动安全,急转向不失控是主动安全。

ESP有无必要?我认为不飙车的可有可无,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积水路面、冰雪路面你还要飚到起飞,100个ESP都救不了你,毕竟ESP没那么神奇,按固定程序调节四轮制动力而已,泥泞胡冰雪路面该侧滑的照样滑飞出去。

有人认为SUV架子大坐姿高,安全性比轿车好。但也要看到,重心高带来的失控危险同样致命。

被动安全只有一项:撞击以后减轻乘员伤亡。驾驶舱的坚固保护算一个,安全带气囊算一个。

驾驶舱是否坚固,有机会多看看事故车的ABC柱变形程度,会得出直观印象。看车头撞得多惨没用的,留给保险公司去操心,我们关心的是乘员舱是否足够坚固不变形。

气囊的作用不是没有,但远低于安全带。何况气囊不打开也是常事(不满足触发条件),行车拉安全带才是王道。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13:18:20 +0800 CST  
还有一个,车头长的安全性更好。

物理学上叫做------缓冲距离。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13:22:20 +0800 CST  
六、购车要素。

(一)有无必要立即买车。

在老帖中提问的部分人,经济并不宽裕,用车也并不急需,买车有点勉强的成分。

如果是作为生产资料,运营的话,在你选择的档次中挑一款最便宜的最低配好了,有把握的就买二手车,比如跑乡镇,微面就是首选;跑滴滴,在车型库里挑最便宜的。投入越小,利润越高。

家用的话,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如果买车养车影响到生活质量了,或者买台低档车觉得很勉强很难受,那就缓缓,毕竟买车之前也不至于过不下去。

为什么要缓缓?因为家用车是纯消费品,一出店门就贬值,平均差不多每年10%的贬值(当然贬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继续,不过那时也难卖出去了),10万的车每年少1万。

然后是养车,交强险900、车船税300多,这是固定的。然后应该买第三者商业险,万一撞了行人或昂贵车型,交强险最高赔人11万,赔车2千。不买第三者的话,每次上路都在博运气,万一运气不好就要倾家荡产,每天担惊受怕。第三者商业险(50万)每年1700左右。之后是加油、停车、保养维修...每年运气好不用维修的话(没买车损险),差不多1万5的养车费,每年磕碰一下修起来就难说了。

好吧,每年贬值1万,养车保守估计1万5,共2万5的支出。
晚一年买,你就可以买到好很多的车子,这就是不急需情况下缓一缓的原因。

(二)轿车、SUV和MPV的选择。

同价位的车,轿车性价比最高,SUV和MPV较低(微面例外)。

如果考虑到确实有高底盘或7座的刚性需求,或者头部空间的需求,选择SUV和MPV没错。

如果什么车型都可以,同价位的轿车在性能、舒适、油耗、操控上全面领先,甚至失控的危险都小于SUV和MPV。我开过2吨重的SUV跑高速,狂风暴雨,车子被狂风从中间车道平移到接近隔离栏,打回方向时惯性太大差点失控翻滚。同样的天气、路况,我开轿车就能从容变道。我有40万公里的多地驾驶经历,SUV和MPV被吹得左摇右晃的情况遇到不少,而轿车就轻微很多。还有去年暴雨的深夜跑高速,雨刮最高速仍视线不良,时速100左右在中间车道,突然发现中间和右车道有几根中型水泥预制件,急打方向堪堪擦过。按照我开SUV的经验,如果当晚开的是SUV,现在已经不能坐在这里打字了。

此外还有两厢三厢的选择,车辆密度大的地方,两厢车比三厢无论穿插还是停放都灵活很多;但如果要买海鲜啥的,三厢的行李箱隔绝异味比两厢好得多,按需挑选吧。

可是话说回来,你喜欢什么车型就直接下手好了,我描述的穷人那点性价比在你的真爱面前会完全粉碎...

(三)品牌的选择。

我把车子分为三种:进口车、合资车、国产车。

进口车一般来说偷工减料少些,但也不能一概说好,全球的奸商没区别。他们的共同点是配件奇贵,小众车型往往面临着诊断故障困难、等配件的尴尬。我们知道修车最常用的替换法,怀疑引发一个故障可能涉及诸多零部件,由于小众,4S的师傅不一定能凭经验准确判断,就得一个一个替换测试。问题是小众进口车不可能全车配件都有现货,你愿不愿意花几万十几万买大堆配件给他们替换测试?所以有些故障可能一辈子都修不好,二手市场上某些价格便宜得离谱的进口车不是事故车的话,也许就是这个情况。

合资车在我看来都差不多,什么德系严谨美系坚固日系省油韩系便宜欧系驾控都是过去式,世界早就大同了,有赚钱的门路大家一窝蜂上,德系粗糙美系轻薄韩系价高都不奇怪,国内特供车每家都在干,在钞票面前谈什么节操。

所以合资车不要看什么系,就看具体车型。合资车型优选国外同步的原型车,尽量不被“改良车型”和国内特供车的低价迷惑。当然你深爱某个车标也行,车标价值高了,车本身的价值就被分去。

同一价格,非得说某款车比另一款高一档次,这说法不靠谱。按我前面说的把发动机、变速箱分类以后,价格接近的合资车,各方面也没大的区别。

国产车这几年在外观内饰和质量上进步很大,但我认为暂时还不能与合资车分庭抗礼。最可悲的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缺乏技术沉淀,这是基础工业薄弱造成的劣势。产品耐用性还可以,稳定性差点,舒适性也跟不上。绝大部分国产车都在低利润搏杀,用外观内饰、丰富的配置和必杀技---血拼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我认为国产车的价格还算厚道,车子也能用,买的话应该选手动档。自动档看是爱信和现代的可以买,其他就不建议了。什么自主研发的双离合、8AT,我都持保留态度。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3 17:22:28 +0800 CST  
(四)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应用普遍的有三种:燃气、纯电动、混动。

1.天然气(双燃料),优点是省油钱,环保。缺点不少,一是加气难,二是动力不如汽油,三是气瓶占空间,四是发动机不耐用,五是用气后烧油堵喷油嘴。此外自己私下改装的安全性不好说。

2.纯电动,优点是行驶省钱,上牌不受限,安静。缺点也不少,一是车价贵(看政府补贴力度),二是续航短(堵车要不要关空调呢),三是充电难(限制了出行范围),四是电池占地方。如果厂家不终身免费更换电池的话,运行成本也不算低。

3.混动,优点是市区省油钱,加速猛,纯电模式安静。缺点是车价高(开多少年才能省回差价要仔细),多一套动力系统故障率会随之升高,跑高速不省油。

如果加气不难,每天行驶里程多,双燃料的经济性很突出。

纯电动建议观望。

混动,如果考虑经济性,要仔细计算里程油耗和购车差价的平衡点再决定;如果不是出于省钱目的,买买买没错的,不但安静,那个双引擎加速绝对爽歪歪...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4 17:08:13 +0800 CST  
(五)二手车的选择

如果是行家,随便买,我就不废话了。

如果不内行,尽量买亲朋好友这些信得过的。自己上二手市场的话,水太深不建议。一般问题不会出在手续,毕竟包过户(不包的坚决不要);问题在于价格,买的不如卖的精通行情和折旧;关键还有车况,行家被蒙蔽也不奇怪,我以前举过例子,说一台发生过事故的皇冠行李箱是后面整个焊接上去的,跑起来就甩;还有一些二手车(特别是豪华车)的修理费比车价还高......当然,有一些配件便宜(副厂件满大街)、到处可以修的,如老桑塔纳捷达爱丽舍五菱这些,买回来就算维修也没太大压力。

一台二手车值多少钱,有个省力的办法,你把车子开到二手市场,看人家愿意多少钱收,问几家心里就清楚了。

有把握的话,买二手车比新车性价比高很多。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4 17:38:18 +0800 CST  
(六)配置的选择。

首先满足自己的必需愿望,真皮天窗、后排放平、氙气大灯、一键启停、发动机启停、大屏导航、儿童座椅接口、多气囊、ESP等等,愿望不能实现会很遗憾。

如果经济能力有限(凑齐配置的高配车贵很多),或者不知道哪些是必需,那么我来说说自己的认识。

1.所有配置都不能提升车辆档次,档次只由车型决定。通过配置挣面子的想法已经过时,如果听到有人上车就说“哇,有天窗耶,是真皮耶,好高档”,那就恭喜你交到一个对世界认知还保留在清纯年代的朋友。

2.摒弃掉面子问题,我们该考虑配置的实用性。

一是天窗。我认为天窗最有用的就是跑高速吸烟,其余需要透气都可以开四门车窗解决。在雾霾地区、沙尘大的地区,开天窗会让你的肺充满灰尘。如果天窗质量不够好造成漏水,车顶内饰会出现不均匀色块,也有发出恶臭的。

二是真皮。冬冷夏烫,当然冬天可以用座椅加热解决,夏天暴晒后可以全窗打开用湿毛巾擦一遍座椅,如果你不嫌麻烦的话。假如你的真皮座椅需要加一层垫子,那么跟织物座椅加垫子有何区别?

三是导航。原厂导航有不带倒车影像的,后来加装的导航100%有倒车影像。大部分车型的导航都可以在外边加装,其实4S非原厂加装给你的也是街边货甚至是杂牌,自己去加装价格比4S便宜很多很多,质量同样保证甚至更好。我加装过许多台车的导航,极少发生故障。

倒车雷达也是质量保证的便宜货,300元包安装还是大牌子。

四是无匙进入和一键启停,我认为还是不如钥匙可靠,有这功能可以提高逼格,没有也无所谓。有车主跟我说他加装的一键启停出故障熄不了火,听得人头皮发麻,这玩意必须原厂(一定不能是4S加装)才放心。

五是自动启停。在某些特定路况下好用省油,比如一段长路遇到红灯一次就过去了,拥堵市区走走停停的就烦死,刚熄火前面的车就挪了一点,跟还是不跟?进停车场取个卡也会熄火,就几秒钟又要启动一次。一般我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功能关闭。

六是后排放平。看宣传就是大空间的一张床啊,车震利器。此外放个大尺寸物件也是杠杠的。

对于车震,我一直觉得必须内心足够强大、武力值爆表的人才玩得起。12年佛山车震被几个闲人围观敲窗调戏,司机一怒之下开车撞人的事件很有代表性。试想,如果男女被围观调戏后忍辱负重离开,会不会一辈子有心理阴影。不光路人好奇,交警巡警协警敲窗查证也常见的,你怕不怕朝阳区群众?别以为有贴膜别人看不见,在一边窗口用手电贴上去,另一边看着清清楚楚。

至于放大物件,当货车使的不说了,偶尔拉件大东西,租台小货车也不难,何必纠结这个功能。

七是氙气大灯。不是非得原厂氙气灯,原车有透镜的改装费400多(安定器+灯泡),没透镜的加上透镜一千多。我改装过的氙气大灯,寿命都有5年以上,没出过故障。氙气有个缺点,启动要几秒,白天闪灯没启动亮度不够,所以很多人只改近光。

如果只有一个远近一体的大灯,现在可以加装LED大灯了,也是400多的价格。我看过比原车卤素灯亮很多,启动无延迟,据说寿命比原厂卤素灯长,而且无发热隐患。我没装过,不知是否真实。

多气囊、ESP我前面说了,至少我个人是不在意的。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5 12:04:42 +0800 CST  
七、避震、隔音和音响
前面说过,舒适性的配置是我最在意的,有些经验也想说一说。

(一)避震。不是悬挂,是悬挂的其中一个结构叫避震。就两件东西:弹簧和减震筒。遇到颠簸弹簧压下去弹起来,减震筒负责拉住弹簧不让它动作太激烈。看着简单,它们的选择和调校有太多讲究。我们知道玩车的喜欢把避震改硬,减少侧倾;而某些舒适车型避震太软,过个急弯感觉要翻车。对厂家来说,家用车需要在舒适和侧倾之间找个平衡点。由于厂家的成本限制、技术水平,很多时候避震效果不尽人意,调硬了就说“运动车型”,调软了就说“照顾家用舒适”,信他们你就输了,为啥高档家用车就能软硬适中,又舒服又运动?

成本有多有少,技术有高有低,我们选车试驾的时候,走一段不那么平坦甚至颠簸的路面,看会不会把你从座位弹起来,减震效果一目了然。然后速度4、50过个急弯,看车子倾斜把你甩到什么程度。两三款车一对比就很直观了,销售的解说你随便听听就好。

以前我看中某一款车,唯一缺憾就是避震硬了,就想着买回来改避震。下手之前研究了一番,发现改装涉及到安全性,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没有下手。不专业的人改避震,那是拿小命开玩笑。

(二)隔音。
声音从音源出来,经过跟空气或其他介质,途中再发生共鸣,最后传到我们的耳朵。
最安静的车,一定是原厂出品,不是改装出来的。因为静音设计和调试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结构、材质、工作方式,不是后期可以达到的。

音源我们动不了,一般想法就是路径阻断,主要是密封、减少共鸣和降低频率。

密封最难做,通常也做不好,比如发动机噪音,不是引擎盖上贴隔音棉就能解决的,正规做法要拆仪表台做防火墙和U型槽,仪表台一拆一装,容易出现疑难杂症,90%以上的隔音商家不敢做。

通常做法是贴减震胶隔音棉这些,减少共鸣或降低频率,让你感觉安静一些。四门隔音并不能降低车外声音的传入,它的作用是当你把车门当做音箱共鸣腔,它能有更好的音响表现。此外四门贴过以后,关门声沉闷很多,符合关门党的好车安全标准。

总而言之,别对隔音期望太高,消除共鸣和提升音效不错,真正降低多少噪音不好说。凯迪拉克营造车内静谧的办法很说明问题,叫做“ANC主动降噪”,用扬声器发出与噪音相反的反向声波,把噪音抵消掉。

(三)音响。
汽车音响是一个产业,水深得很。

首先我们解释一个专业名词------脑放。就是说不管音质如何,我们都可以用脑子认可它是天籁之音。比如从音响听出水电站的水位下降或雅鲁藏布江发出的电更空灵纯净,最高境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唯一官方认定的代表只有一个贝多芬,其余的一般作民科处理。

还有个傲娇的词叫“金耳朵”,大概能分得出交响乐中有11把或12把小提琴,每个琴手的位置,第5把琴松香不够......此外分辨音响的线材更不在话下...

我曾经迷过一段时间音响,不算发烧友,后来因为生活艰难放弃了。我认为人的听力取决于生理结构,绝大部分人的听力基本在一个级别,而高级音响的消费人群不是那1%或传说中的“金耳朵”,木耳和金耳的区别在于是否知道如何辨别认知。比如说深夜听到远处“轰隆隆”的噪音,如果我告诉你那是工地搅拌机的声音,那么以后你就能准确指出,不代表我能听到这个噪音而你不能。

有国外网站搞“双盲测试”,盲听分辨不同线材、常规音乐在16/44.1和320K mp3之间的区别,结果没人领奖。有时候我们说“金耳朵”是幸福的,他认可音源或设备带来的音质提升,因此享受到幸福感。象我就只能拿个20块的耳机“脑放”了。

但是,我们真的听得出很多声音的差别,大家都能听得出,比如街边卖唱歌手的音箱和音响店的区别,比如歌手略带沙哑或圆润甜美的差别。

汽车音响改装与否,取决于你是否能享受到改装的幸福,没有硬性的标准来判定好坏和级别。一般的说法是,1倍的资金投入可能才有10%的提升,这个10%也是无法量化的模拟数据,还是老话------看你的消费观了。
楼主 麦_仲肥  发布于 2016-04-18 13:30:26 +0800 CST  

楼主:麦_仲肥

字数:15304

发表时间:2016-04-12 21: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2 08:34:22 +0800 CST

评论数:84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