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蛇 添 足(三)和四

三、“明和暗”
一灯能灭千年暗,万载光明一日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人前满嘴仁义道德,人后满腹男盗女娼。,台上举手,台下踢脚,白天是人,晚上是鬼。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普通人,对明暗的表面认识。它仅仅反映了,“明和暗”的不协调的一方面性,“明和暗”还有协调的另一方面,大家看的比较少。
人们往往,借助眼睛的直观,借助光线的透像,来观察和认识,“明和暗”的表象。很少借助思维,借助数理来观察和认识,“明和暗”的的内在。
什么叫作“明”,什么叫作“暗”笔者认为,日、月的运行现象和规律,叫作“明”。日、音交替作用和变化,叫作“暗”。
前者为“明”,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后者为暗,我就多说两句。声音是怎么来的,许多人马上就会说,物体的震动,产生了声音,空气的转播,形成了声音。声音是靠耳朵才可以听的到,眼睛听不到。这说明在“有世界”中,事物的开始是“明”,事物的结束是“暗”。也就是“木”明,“水”暗。(木主眼,水主耳。肝为木,肾为水)。它告诉我们,前面为“明”,两边为“暗”,因为眼在前,耳在左右两边。前为一,左右为二,又说明,“一明两暗”,“一阳两阴”。“明、暗”不但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事物的三生变化。
换言之,“明”物质的世界,要靠“暗”物质的世界,进行左右运行和变化,“暗”物质的世界,要靠“明”物质的世界,上下决定和影响,两者才能正常地,自然地发展和存在。
物质的表象,无论它是静止和运动的,都为“明”。物质的内象,无论它是静止和运动的,都为“暗”。“明”是一阳,“暗”是两阴。比如水是“明”的,载舟和覆舟是“暗”的,比如,刀是“明”的,切菜和杀人是“暗”的。大家都知道,人天天都要喝水,生命离不开水,死亡也同样离不开水。比如说,财是养命之本,财又是亡命之果,所以中国文化面上是明的,里子的变化是暗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中国文化和艺术作品在“明、暗”上,互相统一,变化上,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饽逆,相互矛盾。这也是所有文化人的基本素质。
在“明”与“暗”中,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也正确。前者为“明”,后者为“暗”,我们必须要在暗中求明,得到正确的逆命题。“明”和“暗”就是美,都是中国文化,千万不要把中国文化的逆命题变成了不正确。“明”为“静”,“暗”为“动”,“明”为“有”,“暗”为“无”,中华艺术在这六个字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问题是我们有些人,总是在原地踏步,在表象欣赏,造成了今天,有些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偏见和误解。
我看过一个人作的画,他把三个山,从上到下的画在中间,最前面的山,色彩最明,但山中间空无一物。中间这个山半明半暗,画了几棵树而且比前面的山画的更高。最后这个山暗的几乎看不见,但山内用了七八种色彩进行涂抹。虽然这个人,只是一个中学生,他对“明、暗”的处理。对“明、暗”的理解,对“明”中为虚,暗中为“实”的关系却是独具匠心。
日音为“暗”,还有许多东西,比如,太阳的震动,它的最强音是太阳风暴。地球的震动,它的最强音是地震。海水的震动,它的最强音是海啸。这些自然灾害的来临,需要我们用“明”的,“静”的事物表象,去进行“暗”的运动和推演。争取寻找出暗中的两个结论,这样明和暗就统一起来了。自然灾害的损失就可以减少了。
为什么,同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我们中国人只做成了鞭炮,而外国人却做成了枪炮,这就是一明两暗的结果。关于“音”的黄钟大吕,七律八音,因内容较多,我就不讲了。
四“虚和实”
孔子曰:“数往者顺,之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由虚往实谓之来,由实止虚谓之往,说明虚者顺也,实者逆也。一个事物,顺推下去,必止“虚”。一个事物,逆溯上去,定成“实”。在对待中国文化“虚和实”上,我们许多人恰恰在这方面犯了比较多的错误,比较大的错误。应该说“虚”的力量最大,“实”的力量最小。明的天地最小,暗的天地最大,明物质少,暗物质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成两条相交直线说起,两条相交直线,把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如果我们把一个部分作为“过去”,把它对顶角的另一部分视作“将来”,它们的交点就是“现在”,从图中你可以看出,“现在”是“过去”的合点,“现在”是“将来”的分点。从“现在”的交点出发,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要走到“将来”这是必然的。(这也是笔者在前后遗传上的示意图,把“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通过“现在”,遗传到“将来”。)所以“现在”到“将来”都是虚的,虚的东西都不靠谱,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未知数,怎么办,只有靠实的东西来加以充实。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再复制了。但可以用我们“过去”的中国文化,这个实物,这个稀世珍宝,通过“现在”,去充实“将来”,去预知“将来”。这种充实和预知作用,是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比拟的,可以代替的。尤其是中国文化的预知“将来”性。更是举世瞩目的,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无与伦比的独秀美。
在“虚和实”中,大家认为“实”比“虚”好。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实不然。因为实干不一定能干好,为什么会有,“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说法,原因就在于此。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全民炼钢、举国种粮,都在拼命实干,到头来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是实例。
大家认为,玩虚的不行,比如说网络和股票,原来大家都认为是“虚”的东西。到了后来“实”起来了。所以中国文化的美,就美在虚实之间。用“实”充实“虚”,用“虚”去拓展“实”,牢记“谦受益,满招损”。
楼主 得一子先生  发布于 2016-06-27 13:50:08 +0800 CST  

楼主:得一子先生

字数:2259

发表时间:2016-06-27 21:50: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6 10:29:24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