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本质

万有引力公式
F=GM1M2/R2的推论
张昭 著



内容声明:可免费网上传播、转载,免费使用版权出版,让爱好科学的人们广泛讨论研究,但严禁窃用内容和恶意诋毁。
做为一个物理学的爱好者,我喜欢对物理进行研究。上学时,对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很崇拜,到社会后,常喜欢看关于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后来我发现,物理学中伟大的发现都是依靠思维产生后被验证的;物理学定律一部分是依靠感觉和现象推理获得,这并不能反应物质的本质特性。万有引力定律,它展示给人们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现象的公式,并没有告诉人们定律的本质(为什么产生的),后来,我通过多年的思考,产生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农民,怎么能用否定的观点,做出对伟大科学家们的不敬?自己都觉得可笑。可当我换了角度,我自己才发现,这是我怀着万分的崇拜,是对他们的肯定,是他们的思维之路引导我们前行,于是我索性将自己的观点定性为荒谬谈,介绍我的思考方法,而不是阐述观点必须正确,对于我的观点,大家可做茶余饭后的乐趣(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
一、思维形成
我上中学物理课,当学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就对这公式很费解,为什么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引力是直线的,只有两种可能,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无关,与两物体距离只是反比,怎么能是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力的构成原理是什么?当时我问老师、和同学讨论,他们说我钻牛角,“卫星都上天了,问的问题怪的”,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但这个问题一直纠缠我,高中时,我一直考虑,R2是面积、力和距离的面积成反比,这个公式中一定隐含着极大的秘密,有闲暇时,我常考虑这个问题,后来我想,应该先找这个面,R2是正方形?看来不合适,圆面积S=πR2,π是个常数,将圆的面积带入公式,我们可以把G/π看成是公式中用G代替了,在公式上是成立的,发现这个现象,我就明白,万有引力实际跟圆面积有关,我的推理是从寻找
M1和M2物理中间圆开始的。通过不断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圆面积在公式中的含意,那就是我们把M1和M2看成是两个点,让两点向四周发射同心圆球辐射,这个圆就是M1和M2距离中线交合处的辐射圆和对面辐射线成切线的圆面积,这一发现,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也使我耗费了很多时间认真的思考圆面积在引力中的含意。当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观察引力的形成形式时,我们就会发现,物体M1和M2两点距离无论怎样变化,产生引力交合面夹角总是90°,而且曲度非常大,从图中(后附)可以看出,说是M1和M2互相吸引,还不如说是交合面(圆面)向两边发出了同样的拉力,因为引力不可能在如此大的弧度上发生作用,这就让我越感困惑,力到底是怎样传达的?力走这样的曲线?从力学原理分析显然不是,通过思考,我认识到:首先必须放弃“引力场”这一概念,如果说物体是释放“引粒子”才产生了力,那所有的物体必须永不停的向四周释放,而且“引粒子”有走大弧线的物性,这显然和物质的本性矛盾,看来“引粒子”说也必须放弃。没有“引力场”,也没有“引粒子”,那力是怎样传递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M1和M2同时在外面施加了牵引力,在交合面上互相感受到力的大小,这才是引力的现象原因。物体对外有牵引力,与对方的存在没有关系,牵引力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当我推理到这一步,我就更困惑了:物体的牵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的推理出现了无解后果。真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当我的推理找不出不合理时,我考虑:后边的问题要变换解度,无解是过于从习惯性现象出发,这让我肯定“以太”的存在,我的推理又能向前推了,但当我完全明白“以太”的定义后(科学上的定义),我的推理根本不成立,首先,物质吸收“以太”才能产生牵引力,可吸收的原因是什么?吸收后怎样储存?为什么“以太”永远吸收不完?看来,“以太”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意识到,必须打破常规思维,要产生牵引力,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空间必须有物质存在;
②空间的物质对物理(所有)是必要的;
③空间的东西必须有另一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
④空间的东西能产生力的效果。
我的推理到这一步,显得更加艰难,这让我苦思多年,提出无数的设想,都无法自圆其说。我开始在其它物理现象中找答案,并对我前边的推理深信不疑。在思考中,一个现象也让我困惑?恒星发光亿万年了,宇宙为什么还是黑的,一根火柴都会让大广场有光,光是永恒的吗?光上哪去了?后来我把思考放在光的问题上,经过长期思考,我确定,光是衰变的,光能衰变成其它物质,这种物质和万有引力联系起来,我有了新认识,宇宙中充满光,物质波、粒子流衰变的物质,这种物质造成了空间密度,物体能吸收这种物质,如果某空间同时有两个物体,两个物体吸收这种物质后,两物体中间的密度会比外侧低,这就会使两物体开始靠近,形成有引力的现象,这条思路在我的思考中越来越清晰起来,这 完整的质量、能量守恒链条:
物体释放物质波、光,释放的物质波、光、粒子在空间衰变,变成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又被物体吸收,看不见的物质形成一定的密度,大质量物体吸收看不见的物质,使周围密度降低,在两个物体中间,形成比两物体外围密度低的空间,就出现了引力的效果,被吸收的物质,又会以物质波形式被释放。
我终于推理出了万有引力之谜,而不是凭空臆造。我内心无比激动,我的初步宇宙观形成了:
1、宇宙空间充满着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它是物质波、光、高速粒子衰变的产物。
2、空间物质有密度,密度的变化,发生了万有引力现象。
3、空间物质被物体吸收,转换成新的物质,波、光、高速粒子,它们在不断的互换中,实现了质量能量的守恒。
4、物质和物质之间,不能非接触产生作用力,宇宙中没有“场”存在。
我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法则,解释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大部分都能被圆满解释,可当解释电磁现象时,因我的推理否定了“场”的存在,却无法去解释。在天体的一些现象解释中,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物质的特性应当有普遍适用性,能使其表现的现象得到满足,只能有局限性特性,说明我们没有找到物质的本质,我深切认识到,我的思想应象相对论一样,从狭义向广义推广,在这样的思维构想下,我有了自己全新的宇宙观点。
二、物质的本质
要讨论物质的本质,首先要分析构成物质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倾向接受这样的观点:物质是由质量构成,能量是物质的变换形态,质量和能量是物质的基本内含,所以物质的本质是:
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我认为,这是狭义的解释,质量和能量只是物质的两个方面,我们抛开物质的基本构成,就物质的形态有: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四种必须的条件,空间是三维的,所以我们要从形态描述物质的本质,那就是:质量、能量、时间、空间(三维)四个方面,拥有六个维度的客体。
物质有六个维度,维度是不能分割和缺失的,我们要表述物质的本质,用形态就是:
质量、能量、时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
物质的构成,四种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失的。
质量:质量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可见的状态,我们所见的一切固体的、液体的;第二种是隐形状态,象电磁波、光、微观粒子;第三种是无形状态,这是我们说的宇宙空间。说宇宙真空是物质,有质量,有能量,多数人不能接受,人们的观点是真空是无、无、无,怎么能说是物质,还有质量和能量?这是人们对真空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不同看法,我的观点:宇宙空间(真空)是由物质的基本单元构成的。
物质的基本单元,我先用一个好理解的名称“能量分子”给代名。宇宙是由能量分子构成的,它是质量、能量、空间的基本单元。以能量分子为单元,才有了质量、能量、空间,并赋予了时间,没有能量分子,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说空间充满能量分子(早先我也这样认为),而是能量分子在单元体状下,构成了空间,使能量分子的质量、能量、时间才有物质概念和空间的存在,能量分子的单元体状态,也是科学苦苦寻找的暗能量、暗物质。广袤的宇宙空间,就是能量分子单元体的集合体,我们看不见的一切物质,是能量分子的压缩粘合体,所以,空间是有质量、有能量的。
人类对能量和时间的阐述很多,能量的本质,我个人观点,就是能量分子被压缩,能量分子自身扩张过程中的现象,压缩能量分子,需要外围的动能作用,吸收能量,当自身被释放扩张时,又对外有动能作用,释放能量。
空间:我的空间定义,是宇宙的全部,而不是人们理解的宇宙空间。宇宙的全部,是能量分子在不同密度下构成的,我们看得见的是高密度空间,看不见的是低密度空间,最小的能量分子单元,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就是空间密度的变化现象和能量分子形态变化现象。
描述空间的参数要用范围,既说空间的大小,而描述空间的性质,则是能量分子的密度和状态,这是由质量、能量、时间参数决定的。
宇宙空间:能量分子为游离态单元体,密度低,质量小,能量小,时间长,空间大。
物质波、光、粒子:能量分子的压缩粘和体,中密度,中质量,中能量,中时间(能量分子增加了动量或温度)
可见物质:能量分子高压缩聚合体,高密度,高质量,高能量,时间短,空间小。
空间(游离态能量分子)获得能量,被压缩成粘和体转换成物质波、光、粒子,这时,质量增加、能量增加、时间缩短。空间密度增大,空间减小。物质波、光、粒子增加能量,时间缩短,空间密度进一步增大,空间变小,这就是可见物体。反过来,可见物体释放物质波、光、粒子,质量减少、能量减少,时间变长,空间变大,密度变小,释放能量;物质波、光、粒子衰变,进一步释放能量,质量减少、能量减少、空间增大、密度减少。在相互的变化中,质量和能量(时间、空间、六维总量)永远是守恒的。
三、物质形态间的关系
物质形态间的关系,就是宇宙中各种现象,为了更直观的说明,我用解析宇宙的现象来阐述。
1、 解析万有引力

我们用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引力现象解析万有引力的形成。太阳和地球的存在,使穿越两星体的能量分子部分被吸收,这样,形成以太阳和地球两质点为球心的空间密度降低的空间,距离球体越近,密度会越低,越远的地方,密度会越高(不受其它天体影响时),这样,两星球中间的空间密度总是小于外侧密度,能量分子有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特性,这样太阳和地球就有了相互靠近的现象,宏观看就是两个星体间有万有引力,人们的直觉上是引力现象,但本质上,两星体不存在万有引力,是空间密度变化造成的向低密度空间飘移。
2、原子核中的电子、质子、中子
在原子核中,电子、质子、中子都有吸收空间(能量分子单元)的特性,但主要是电子的功能,这一点不难理解,电子在高速运动途中(能量分子单元)被大量吸收,通过高速运动,能量增加,体积减小,压缩成粘和团,这时,粘和团质量增大,能量增大(这是相对于单元来说),空间密度增大,但空间缩小、时间缩短;当电子吸收空间,使能量分子单元成电子可控能力的饱和值,受刺击时,就释放一个能量组块(光子),电子在吸收时运动能量降低,释放时运动能量又增加,电子跃迁一个能量级,开始新的吸收。电子就像鲸鲜一样,是有一张大嘴吧的粒子(就电子的特点,电子只一张大嘴吧),电子的带电性,是电子大嘴吧吞食空间的现象,电子的一个电荷,是电子在相同时间中,能吞食基本等量的空间,引起电子经过的空间密度降低的空间现象。
电子吞食空间(能量分子单元),使自身动能减少,就向原子核移近,碰上原子核,把吞食压缩的“包袱”抛给核中的质子、中子,电子又高速运动了。
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都能吸收穿越它们的空间(能量分子单元),但因体积太小,又不存在“感应吸引”力,吸收是有限的,所以,质子、中子获得空间主要靠电子输送。中子、质子能吸收但同时又向外释放空间(能量分子单元),物质波、光和粒子,但因质子和中子结构特征,他两有很大的行为差异,中子比较稳定,它接收电子的能量分子粘合团包袱,把包袱在运动中进一步压缩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自身又在释放一定量的物质波,使自身在常态中保持平衡,但当没有电子给送“养”时,就衰变了(看中子衰变)。相对中子,质子是不稳定的,质子把电子送到的间空(能量分子粘和团)大部分给解散释放,这就表现出带正电的特征,但把部分粘和团也进一步压缩成粒子,释放物质波,因此,质子也易衰变。
质子接受电子的空间(能量分子粘和团),再将它们分散释放,这使质子有质量平衡的一面,当然,质了有其它释放,这就会造成物质的放射性。电子、质子、中子,当外界不能使它们获得质能平衡时,就衰变,也就是说,宇宙的物质是不稳定的。
微观世界中,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我认为,“场”是不存在的东西,可能是弱相互作用,是粒子间有“丝连”拉扯的现象,而强相互作用,是粒了间有了“纤维纠缠”现象。当然,这是我的臆造,本质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只是,我坚持的原则是:宇宙中没有“场”产生的远程作用力。作用力是需要媒介,而不能通过“感应”产生。
3、磁铁的相吸和相斥


两块磁铁A和B,中心的实心圆点是磁铁的物质量的中心点,由于磁铁S极吸收时N极强,所以在空间的物体重心(时空中心)向S极偏移,如图中空心小圆。在单独放置时,重心移位的磁铁是平衡的,我们用虚线圆环表示非磁铁时的物体周围空间密度同值线,用实线圆环表示磁铁的空间密度同值线。当磁铁A和B同极靠近时,原有的吸收环境被打破,这就要求外侧的磁吸收强度变化,但磁铁的特性,外侧的磁极性能“不愿意”改变,这就只有改变两磁铁中间的空间密度,使密度瞬间大于外侧,密度大了,就要增大空间,这就给中间两个面施加了“压力”,就形成了斥力,当是两个异性磁极时,情况刚好相反,就有了吸引力。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法阐述:当我们把A和B磁铁一体化后,那磁铁的“空间”中心必须向物质中心靠拢,这就给两磁铁中间的面形成“压力”,同性都是正压,必相斥,而异性时,变为负压,就相互吸引。
磁铁的同性排斥、异性吸引是空间密度造成的,不是“场”作用,宇宙中,无法实现感应的远程作用力。
4、解析洛仑兹力
一个本质的确定,取决于该本质性在普遍现象中能够产生作用和满足状态。
在磁场中,导线切割磁力线,能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是右手定则,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的思维形成后,解释自然现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我用多种方法想找到答案,发现所有的解释都无法回答清楚生成的原理,而现有的理论只用“必然现象”来论述。解释洛仑兹力,是我观点的一必须方面,可“为什么”却让我苦恼了好长时间。根据空间、时间、能量、质量的关系(我的观点),“磁场”是不存在的,两块磁铁中S极和N极造成的磁场,是一小块时空密度不均匀的空间,当S磁和N磁平衡时,竖向空间是均匀的,横向空间是以时空中轴线向外扩展的,时空密度不等层,中心密度最小,而且,两磁铁构成的物质体的质量中心和时空中心不同位,时空中心点向S极偏移了。在这样的空间,导线横向移动,产生右手定则的电流,为什么呢?我做过很多猜想,都自己推翻了。一天,我突然想,为什么不简化磁场后思考呢?我们将S磁铁和N磁铁取掉,只留下等圆扩展的不均匀时空平面,在平面上主一根方管,给方管通电,这时,方管就是导线,根据方管的受力,用时空效应解释,终于让我明白其中的原理。



如图,面对我的是N磁面,当方管向右移动时,有从A到B流向的电流。我们现在从A向B通电,分析时空的变化,当导线有电流,就会形成以导线为中点的环形低密度空间(电子多了,吸收空间强度增加),这就要彻底改变“磁铁磁场”的空间分布,磁铁中的空间中心首先要向物质中心合并,磁铁外围S极和N极是强势的,这就必然引起内部时空的抗拒变化,首先,导线的环形空间密度层不能实现,这就将不均匀密度层“压迫”于方管的C面和D面,而导线中的电子,也使原磁场的环形密度层被打乱,磁铁强势恢复,造成C面空间密度降低,D面密度增大的空间效果,导线向低密度空间移动,这就成了左手定则。方管移动也减少了时空的原位抗拒,但新的位置又产生了这一现象,这就会把方管一直推上移动。我们给方管通电,产生了向左的力,翻过来,当我们向右移动方管时,就会有A流向B的电流,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导体在不均匀的空间作运动,使导体中的电子振动获得动能,同时,电子吸收空间强度增加,也增加势能。
用空间、时间、能量、质量一体化观点,不难看出,宇宙中不存在“场”这种物质,所谓的“场”只是空间密度的变化,“场“只是能量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5、对光的分析
光(物质波、粒子)的本质,是将空间(能量分子单元)通过高速运动获得能量后压缩而成的能量分子粘合体,因此光是粒子,粒子运动中释放能量,形成波动,是粒子都有波粒二相性。
光在产生时有一定的动能(这就是能量分子单元体积极小,频率越高,动能越大),在宇宙空间运动中,会不断消毫能量分子,因此,光是衰变的。在宇宙空间运行的光子,不是被其它物体吸收,就是最终衰变化成能量分子单元,成为空间的一份子。这就是宇宙空间亿万年间,恒星在不断发射各种波,但宇宙是黑暗的原因,如果光不衰变,宇宙中早就充满阳光了。
光是衰变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宇宙中会出现引力红移现象,宇宙的加速膨胀,只是光衰变的现象。
光是衰变的,用引力红移法计算宇宙年龄,将失去意义,这需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光是衰变的,物质波也是衰变的,我认为,背景辐射是波粒子衰变到解体的临界范围,能量很低了,就临近的临界温度,彻底化散解体前要释放最后的能量,因此,很活跃,多少有点象“回光返照”,所以,波的动能显的很大,高过前期状态。
光在空气中速度大,在水中、玻璃中小,说明光在不同密度的空间速度不同,太空的密度有很大变数,前边讲过,太空中的能量分子密度远大于有质量体的空间,所以,光线在越是广袤的空间,速度越慢,光的能量消耗也越大,这样,在天文学观测中,光速为标尺的天文数据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的视觉误导,光年只是概念,那将只是取得近似,但现在,人类只能用光的速度作标尺。
6、空间的讨论
多年来,我一直把宇宙空间认为是“真空”,“真空”中有“以太”,只是“以太”比过去人类的看法有更多的特性。但大量的科技知识和对质量方程的思考,让我明白,空间和时间、能量、质量是无法独立的。万有引力使空间的现象与太空中物质的密度有关,和时间有关,天体的运动,是密度和时间支配的结果,E=mc2的质能公式中, c2的含意是什么?c=l/t这说明光速是二维的,那c2就是四维,原来,这个公式正是表达了物质的构成,能量、质量、空间、时间六维体的特性。是在六维中守恒通变的,这让我明白“以太”是多余的,空间和物质是统一的,“真空”是质量、能量、时间的最基础形式,这才把我的思维最终引入了“能量分子单元”,为物质的基本态,空间是能量分子单元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说来,能量分子单元是物质中最小粒子吗?从现在人们观察到的强相互作用分析,能量分子单元应该是无形态的,它只有密度,最低能量和原始质量,时间是变换的过程,是变换有了时间,时间支配着变换。当能量分子获得势能(热能和运动速度),空间密度会增大,质量、能量会增加,当外力作用,密度、质量、能量增加到一定量,就会构成粒子,它们损失了空间时间,质量、能量增加,因此,物质体的构成是把大量的空间压缩成原子结构的实体物质,并储存巨大的能量,那能量分子有大小么?我们用个例子说明一下,一根一米长的铁丝,让它围成圆形,做快速无规划运动,它能占很大一块空间,但把它展开,如果足够细,那体积就接近“0”,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能量分子能被“无限压缩”,所以,把地球装进火柴盒的计算,还真不是天方夜谈,只是那只火柴盒质量之大,温度之高,让人难以想像,但是“火柴盒”的质量是有限量的,超过“临界点时”,会发生爆炸。在宇宙空间,天体爆炸在不断发生,但宇宙“奇点”不可能出现,这是后话吧。
四、对宇宙中现象的解析
1、太空中的相对论效应
相对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现在被大量的科学观测证实,相对论的正确性已深入人心,随着人类科普的发展,更多的人们接受和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们必须向爱因斯坦致敬,我要说的和相对论有关,是相对性的另一个方面。
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应用科学,是对“现象”的解释,牛顿力学是低速运动的应用科学,爱因斯坦是光速运动的应用科学,这是因为牛顿是不变宇宙,而爱因斯坦是平行宇宙,光速不变,但是,宇宙是扭曲多变的,宇宙空间密度没有相同的平面,光在宇宙中运动的速度,因空间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光的速度是“巨大”的,能使局部的变化被忽略,但当天体间的规律、时间拉长,距离拉长时,却能出现不可忽略的误差值,这就是我要说明的宇宙中的相对性效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运动产生的,而一部分是时空的自身弯曲特性形成的现象。
2、恒星的发光、发热和能量
宇宙中,恒星有较高的温度,永远在发光,向太空抛撒着能量,那么多的能量,能量又等同于质量,这是从哪来的?恒星内部核变?核变物质又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不象原子弹爆炸一样瞬间释放,而是几乎是恒定的燃烧?这些问题,我们用空间、时间、能量、质量互换的宇宙观分析,是很直观的,星球是在空间中,是在能量分子单元的包围中,能量分子运动,高速穿过星体,高温使星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星体对能量分子的部分吸收,使穿越星体的能量分子密度降低,造成星体周围形成低密度环形层,这造成高密度区的能量分子有向星球“流动”的局势。星球吸收的能量分子(空间)被加温、压缩,体积高度缩小,部分转换成物质(实体的),大部分以“粒子”状态又返回于太空(电磁波、辐射热、光等),因此,恒星的物质,是空间在不断的输送“营养”,恒星的燃烧,是把空间做“燃料”的。空间是烧不完的,恒星有两种结局,有的越烧体积越大,质量越大,有的燃烧会使质量越来越轻,这取决于恒星的空间环境,它所占据的空间(无其它天体)越广褒,恒星的“燃料”供应越高,恒星就会越燃越大,另一种情况就相反,当恒星在燃烧中,体积增加到一定量,中心的压强会突破原子的承载力,会发生原子塌缩,这就向白矮星发展,白矮星加剧了吸收能力,又会进一步塌缩成中子星,因为原子被压缩到没有了外围空间,不稳定的质子,也屈服变成中子。中子星能进一步压缩变成黑洞?对黑洞的形成,我另有看法,后边再述。
3、地球的中心
我们知道,地球并不是标准的圆球形,是地球中心点到南极的轴最短,赤道是凸起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①地球赤道凸起,这是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这点不难理解。
②南轴短,北轴长,是“磁场”的作用。地球是个大磁体,由于磁体的性质,使磁体的中心(重力中心)偏离物质中心(质量中心)向S极南移,从空间的“力”来说,地球S极(南极)吸收空间能力强,N极(北极)弱,空间中心南移,实现了力的平衡(北半球质量增大,引力持平)。
③太阳的“引力”效应。太阳对空间、时间的吸收,使太阳周围形成以太阳中心为点的空间密度降低层,这使地球靠太阳的一面空间密度小平背面,这就会造成地球的时空中心向太阳反方向偏动,加上地球自转,使地球的时空中心不断变化,在一天中,就会形成以地球南、北轴线为中心的小圆环,一年中,地球的空间中心实际是灯笼状的环形面,综合分析会是如图形状分析地球空间中心的形状,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地 球自转的速度是变化的,一年中,一天的时间是有极小的变化,那就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最短,最长是在赤道北回归线中间的某一条纬线带时(太阳直射),长期以来,我们讨论的地球中心,是将约几公里的地球中心都变成了一个点,而且从来不是将地球的质量中心做为地球的中心,只是讨论地球的空间中心,因为天体的中心,是以空间中心展示性质的。
4、“引力”前动角,天体的运行和自转
我们的地球绕太阳运行,为什么会有特定轨道?为什么会自转呢?而且自转方向是确定的?当我们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统一的宇宙观,运用牛顿的力学原理,就能说明原理。首先,我先引入一个名词“引力”前动角。引力前动角,顾名思意,就是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方向问题,天体中,由于天体之间都在运动,所以“引力”现象的时效不是发生在观察时刻两物体的时空中心,而是我们观察时“引力”的中心点是两天体运动中的某点,这个点都随天体向前移动,但总滞后一段距离,这样,天体在前,“引力”中心在后的现象,我用“引力前动角”来描述。引力前动角在天体运行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天体间有运行轨道的前题,任何一个天体,没有前动角,就会使小天体掉进大天体中。引力前动角,就是两个天体都必须运动,不存在一个大天体是静止的而其它天体环绕它运动。静止的天体是不能生存的。

如图,我们不考虑比例关系,分析太阳和地球的运行关系,两图分别表示太阳和地球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当太阳在时间t2时,对地球在t1时的位置形成最大的“引力”,F方向是地球在t2时瞬间的运动方向,我们分析在t2时,地球A、B、C、D四个区的空间密度会发现,受太阳t2位置的影响,四个区密度是:
B区最小,D区最大,顺序为:B<A<C<D(C小于D是因为地球的运动)
B和C区的密度差大于A和D区的密度差,这就使地球有向H方向的力,这就是太阳运动会使地球的运动形成轨迹,太阳自身运动向前的量叫“引力前动角”。如果没有引力前动角,那地球A+C的密度小于B+D的密度,地球会丧失向前的惯性运动逐渐被太阳“吸入”怀中。
“引力前动角”的重要性是天体的惯性运动和在偏向力方向运动下,向低密度空间飘移的斜向运动。太空中,空间密度没有等同的大平面,等同层都是弯曲曲线,象平静的湖面抛下一块石头形成的波纹。人类现在探测宇宙,完全依靠恒星的光线,光线走的是大洋中洋流一样的弯曲曲线。
引力前动角是天体运动的动力来源,一个恒星群,必须有互动恒星群,只有形成互动体才能生存。
引力前动角也使天体必然自转和旋转,自转的产生如图,地球B区和C区密度有很大的差值,B<C,地球的原运动方向F和飘移方向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力矩,这会使地球转起来,而地球旋转速度是太阳的“引力前动角”制造的,因前动角是固定的,地球的转动是匀速的。引力前动角是天体运行和自转的动力,就地球而言,自转速度是三个方面主要影响:一是太阳的引力前动角;二是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三是地球的物理性质。第三个方面:地球是个大磁体,一年中空间中心的不断变化,也产生力矩作用,边对地球的自转多少是有影响的。在宇宙中, 其它天体的运动和自转和太阳对地球是一样的原理。
5、黑洞
人类对黑洞的概念,现在是模糊的,那黑洞是怎样的天体?应有多种可能性,现在有二种情况的黑洞:冷黑洞、热黑洞。
冷黑洞:在天文观测中,一处是很大的空间,没有光线,温度很低,但质量可观,这是冷黑洞,冷黑洞的实质是太空中的一很大区域,因中心没有高温大型天体,宇宙中的粒子(物质波、光)在这里衰变成高密度空间,光线在这样广褒的太空没有飞出就消耗衰变了,这样,加速了空间密度的集聚,这样的天体空间,天文观测就是“冷黑洞”。
热黑洞:一个天体或天体群,由于恒星吸收空间成长为白矮星,后到中子星,再发展成黑洞,这是“热黑洞”。这种黑洞有惊人的质量和密度。
冷黑洞是怀孕天体的孕胎,而热黑洞也将是爆炸重新规划天体的摇篮。人类现在所观察到的黑洞,也有可能是观察角度的误判,前边说过,天体都是互动的,也许是和我们地球运动方向一致的高速天体。
黑洞的质量,我们现在用万有引力测算的,这一方法,在六维宇宙中,将会有极大的偏差,天体吸收空间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一颗恒星,引力质量比物质质量要大,引力质量等于物质质量,那是认为“引力”是引力波生产的,没有考虑温度在“引力”中的作用,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温度对“引力”强度的影响程度,但一定是很大的,太阳表面温度高于6000℃,就太阳而言,我认为“引力”质量比物质质量大过许多。但这一点,需要科学的进步才能解开。
6、开普勒定律的启示
开普勒公式a3/T2 =K K=GM/4π2
球体积公式V=4πr3/3
球面积公式 S=4πr2
我们把a看成是卫星到太阳围成的球的半径,而T2是卫星绕太阳运行构成的球体表面积点的分布。我们推导开普勒公式
a3/T2 =GM/4π2 可换成是: πa3/4πt2=GM/12π2
公式中,G/12π2是个常数,用E代替,我们会发现,公式会变成:
πa3/4πt2=EM 用球体和球表面积替换,公式为:V/S=GM
我们用太阳系阐述公式的含意,太阳M使它的卫生有如下特点:卫星绕太阳运行的半径围成的球体体积和卫星环绕周期围成的球体面积比是常数,这说明一个本质的内含:环绕太阳的卫星状态,是太阳独立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的产生,只根太阳的质量有关系,与卫星的性质无关,这反应出太阳对空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作用力),并且对空间的控制作用力只根时间和空间体积有关系,于客体无关。这和“引力场”的基本特性完全不相容(引力场跟空间体积不能建立联系),这使我坚定了必须放弃“引力场”的最初启蒙。太阳以质量为基本,是以空间和时间控制行星的运动状态,说明质量作用的是空间和时间,爱因斯坦的E =mc2=ml2/t2,公式说明,物质是质量和能量体,时间是物质的组成方面,这就是质能关系中离不开时间,公式是通过现象推演出来的,必定包含着物质的本质,时间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内含,C2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四维体,几条线索的交合,我最终确定了物质的基本构成是:质量、能量、空间、时间的统一,在统一体内是守恒的,守恒定律:
E (能量)T(时间)=p(空间密度比值).m(质量)v(体积)
7、卫星时间比地面时间快的根源
目前研究的结果,在卫星上比地面上的时间快,人们普遍认为,是狭义相对论效果产生,说卫星速度快,其实质并不是这样,当我们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点,卫星是绕地球点运动,地球的周围,空间密度是以点向外辐射的球体形空间密度等量层,越靠近地球,密度越低,这就是说,卫星所处的位置上,空间密度比地面高,物体的时间,是受空间密度支配的,密度低、时间大、就变慢,密度高、时间小、就变快。地球卫星,当轨道固定后,是匀速运动,相对于“引力”没有加速度,不产生加速度,无加速度就是“静止”态,相对论时间的改变是不会因为运动轨迹而改变,而是运动状态。因为没有加速度,运动是人为的参考系强加的,因此,卫星的时间变化,只跟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它的时间的变快,是空间位置中密度高于地面造成的,与运动状态无关。因此,卫星中离地球越远,时间钟会越快,只是这种变化是极微小的。
相对论的运动速度,是用“引力”点为参考系运动现象,这是不能用观察点作参考系的,否则,相对性原理将失效。
8、天然放射性
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能吸收空间(能量分子单元),也让电子输送“养料”,原子核除将大部“养料”还原成空间外,一部分会变成自身的物质,天然放射性就是核物质集聚到一定能量级,释放大粒子的过程,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大粒子的释放使核能级“损失过大”而衰变,这就会变成其它原子核,从而造成核裂变,放射性也是空间、时间、质量、能量守恒的互换现象。
五、宇宙的本质
广褒的宇宙,是单一的能量分子为单元构成的,能量分子赋予了空间、赋予了时间、赋予了能量,赋予了质量,空间、时间、能量、质量在不断的互换中,构建了宏伟的宇宙,奇妙的粒子世界,也创造了各种神奇的现象,人类在无限中感受宇宙的伟大,也感到迷茫,宇宙到底是啥样,有过去和未来么?人们闭上眼睛想找到答案,我认为这是不真实的。答案就在现在,我们把眼晴睁开,这就是宇宙,眼前的一切的一切,就是宇宙的全部。我们能回到过去,只要看看宇宙的深处,而宇宙的将来,只要看一看深处的深处,那宇宙是怎么来的,我们不能说没有答案,让我们谢天谢地吧。
那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现归纳如下:
1、宇宙是能量分子为单元构成的空间、时间、质量、能量体。
2、能量分子赋予了时间、空间、质量、能量,并在互换中实现了量的守恒:
E T=p.mv(p为空间密度比值)。
3、能量分子的状态和形态,构建了宇宙的物质形态。
4、能量分子的形态、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相互无穷的变换,构建了宇宙的蓝图。
最后,让我用爱因斯坦的话,向人类有史以来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先祖们和在各科学领域中辛勤工作的人们致敬,你们的贡献和伟大,永远普照着人类,永远、永远……
(引言)“这已经够了。牛顿啊,请原谅我。你所发现的在你那个时代,是一位具有最好推理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找到的唯一的道路。你所创造的概念,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虽然我们知道要想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关系,那就必须用另外一些更加远离直接经验领域的概念来代替它们。”
完稿于2016年9月9日
9月26日定为发表日

宇宙的本质,是我近三十年的思考心得,我把999份中的一份赠送给朋友你,希望提出宝贵的交流意见,本人只收信函。
邮寄地址: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北区广场西庆大商行 张昭 收
QQ:429378806
楼主 六维的宇宙  发布于 2017-12-02 18:52:24 +0800 CST  

楼主:六维的宇宙

字数:13147

发表时间:2017-12-03 02:52: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1 22:11:04 +0800 CST

评论数: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