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

记得年少时读过庄子,很多篇章能够背下来,当年只是觉得文辞优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前几年学易经,不明所以,断断续续又看过梅花、六壬、六爻,还接触过八字,但一直是不明所以。去年经一老兄推介读道德经,他说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修的,并推荐了北京市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培真的 道德经探玄和 超凡入圣两本书。培真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老子道德经写的就是人修道的过程。天地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宇宙中有天地星辰,有万物的化生,人之小宇宙中心为天体为地,而人是道器的完美共融。其实佛家也有这种说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宋康节也说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更有一乾坤。而现在的显微物理研究,把人体放大到极致,与宇宙十分类似。但培真在书里说他是在五路可走的(绝症)情况下去修的道,而且在网上查找培真先生似已辞世多年,但留下来了这两本书。我拟将读书心得在此记叙。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01 13:51:17 +0800 CST  
过了,继续。先说说道德经探玄说了些什么?

培真说《道德经》是老子以清醒而又无思的混沌中和状态中直觉感受到的大自然及人体小宇宙运行的基本规范,并体验其规范在器上呈现出的力量,效能。

其解读理解道德经的一个秘诀: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大天地。大自然中有天地,有国、有君、有民、百姓、有万物的化生......。

而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小天地,在人体的小宇宙中也存在这一切: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元神为君,欲念为民,脏腑百骸为百姓,元气的生化为万物的化生......

这样一理解,再读道德经很多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但也有的章节感觉到过于牵强附会了。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01 16:45:25 +0800 CST  
修道的过程就是调训心神,能做到无思无辨,中和无欲,以体悟道之存在。而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是尽可能的让心神高速运转。因此修道是一个逆的过程,需要较长长时间的调训。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02 18:28:32 +0800 CST  
宇宙,是一个具有双重概念的复合体,即“道”与“器”之复合,形成了即广漠无限,又深堪无限的“玄之又玄”。故宇宙才是生生不息的活宇宙,而并非凝固的死寂宇宙。就若人是肉体与生命的复合,才成了活生生的人,否则就不成其为人。要想探索宇宙更深层的奥秘,就必须二者兼顾,否则只执一端就永远难于因果俱知。要表里俱察就得要人类先天的直觉能力和后天的认知思智,有机地结合并用。而道就赋予人类这两种能力。后天的认知思智人类正在尽量的发挥应用,而先天的元神感应能力,有待于人类从反思维(逆向)中去加以开发。这开发的理与法(规则与方法)就充分的包容在《道德经》里。当有朝一日,现代科学能与人类的先天元神相结合时,我们将会发现宇宙的另一面是怎么回事,人类的意识形态将产生巨大的变革,科学也将进入全新的,现再尚无可思议的时代。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13 11:35:01 +0800 CST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是无概念可表达的,可以表达的就不是道了。但当道交感于具体的器时,才有可能阐述该器被道所感应出的效应,以反衬出道之实存。即使是这反衬出的效应,也很难以恰当的语言去予以表述。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13 11:40:28 +0800 CST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是没有概念可以表达的,凡是能够表达的概念,那所表
达出来的意思就都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概念。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凡是有概念可称名的,那都是有状(形状、状态)可名的,凡
是有状可名的,就不都是恒久不变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无概念可名的道是“元气”产生的原始动力;

有名,“万物”之母也。而人体是有状可名的,这人体就是“元气”产生的基础。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因此,当人能经常保持没有对概念认知的欲念时,才能观测到
(观察、感知、体悟)无概念之“道”的本质奥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如果人经常有对概念(知识)的认知欲望,那就只能观察到
道交感于人体时所激发出的音响似的生命表象概念。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无状可名的道和有状可名的人体同时出现,两者名虽不同,但
相互交感就成了完整的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的人体中有玄妙之道的感应,这就是所有玄妙生命现象的
总发源地。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13 16:48:29 +0800 CST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复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当修道(修功)者达到一定的层次,人就会有神奇的美感遍布,如果此时有意识的去体味追求这种美感,那就会恶的结果产生。

人如果有了舒服的良善感受而有意识的去追求体味这种良善之舒服,那么就会有不舒服的感受产生。

有与无事相对而产生的,难与易是相对促成的。长和短是相对制约的,高与下士相对而增益的,回音是相对于声音而产生和鸣的,先与后是由于相对的拉开距离而显现的。这都是同一事物存在两极分发的永恒规律。

因此那些圣人(修道有成之人)就把握了这种规律,修功时不追求极化而静处,所行的教义是不以言辞的教义,而以静默的内自我感应为教义。

当“元气”开始运作的时候并不以意识去引导,当“元气”产生作用时并不以意志去把持,当修功产生成效时并不居功而去促其发展。

正是由于他能不促使功效的发展,所以这功效才能够存在而不会消失。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16 15:18:46 +0800 CST  


大自然是个大宇宙,而人是小宇宙。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宋康节也曾说一身一世界。

培真老师体悟的道德经得出的道德经秘诀: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欲念为民,脏腑百骸为百姓的组合,元气的生发为万物的生发......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18 08:52:48 +0800 CST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当修养生功者进入功态的一定层次后,人就会有奇妙的美感遍布,如果此时有意识的去体味追求这种美感,那就会有恶的结果产生;如果有了舒服的良善感受而有意识的去体味追求这良善之舒服,那就会有不舒服的结果形成。
有与无是相对产生的;难与易是相对促成的;长与短是相对而制约的;高与下是相对而增益的;回音是相对于发声产生和鸣的;先和后是由于相对的拉开了距离而显现的。这些都是同一事物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永恒规律啊。因此,那些圣哲就把握了这种规律,修养生功时就不追求极化而静处。所行的教义是不以言辞的说教,而以静默的内在自我感应为教义。当元气开始运作的时候并不以意引导;当元气产生作为时并不以意志去把持;当修功显出成效时并不居功去促使其发展。正是由于他能不促使功效的发展,所以这功效才能够存在而不会消失。
楼主 風_子  发布于 2018-05-31 12:03:54 +0800 CST  

楼主:風_子

字数:2193

发表时间:2018-05-01 21:51: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31 22:40:47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