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医路——聊聊那些传奇的医和案

盘古开天地,鸿钧分七宝。洪荒祖巫战,封神定乾坤。女娲搓黄土,神农百草出。五毒并六淫,天灾合人祸。天师悯苍生,岐黄济天下。
医,本为救人,救世。
路,诚为互通有无。

数千载光阴河流中,有多少生离死别?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繁荣盛世?又有多少国破家亡?
俱往矣,尘归尘,土归土。

卑微也罢,显赫也罢,都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片段,如白驹过隙般,闪过了,消失了。谁还记得汉朝历代皇帝的名讳?又有几个人能把清朝十二帝的名号一一列举?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1 11:05:32 +0800 CST  
吾,一介布衣,非医非道非佛非巫。

在此开贴。聊聊名医往事,只图雅俗共赏我大中华医路上的传奇风光。非为看病,亦不在此开方。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1 11:11:06 +0800 CST  
秋梨又叫酸梨学名安梨,分布河北燕山一带和东北。果实约200克,扁圆形,成熟时比较酸,有点淡淡的甜。耐储运,以前多为冬季在水果比较稀少时吃,经过几个月的储存,果实变软,酸味降低,口感变好,但颜色较差好像变烂。因此北京,天津等地也称烂酸梨。酸梨本身酸度就较高因此,在农村直接用来作醋,称酸梨醋,酸梨醋酸度较低,有甜味,拌凉菜很好吃。 酸梨树寿命较长,在燕山一带的老酸梨树达到一百年左右,若管理得当,单株产量可达五百公斤。
其性甘寒微酸,有清热利尿、润喉降压、清心润肺、镇咳怯痰、止渴生津的作用,它还具有镇静安神、养心保肝、消炎镇痛等功效,有防治肺部感染及肝炎的作用。常吃炖熟的梨,能增加口中津液,防止口干唇燥,不仅可保护嗓子,也是肺炎、支气管炎及肝炎的食疗品。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1 22:59:57 +0800 CST  
天下之大,造物神奇。 秋梨,生于燕山和山东一带,乃土化生木之地。自古燕赵多豪杰,都是脾旺肝达之人,体健力雄。秋梨者,从土化生木之地而生,乃木之果。木之子,火也,又味酸中带甜,从酸变甜,其意在火中生土,酸以敛之,故可调肝益脾生津敛精。此案实乃借局部地区天地造化以成人之美也。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2 07:57:24 +0800 CST  
叶天士用酸梨的医案:

浙右某孝廉约伴入都会试,舟至姑苏,孝廉病矣。同伴唤舆送至名医叶天士家诊治。叶诊之良久,曰:「君疾系感冒风寒,一药即愈。第将何往?」孝廉以赴礼闱对。叶曰:「先生休矣,此去舍舟登陆,必患消渴症,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脉象已现,速归,后事尚及料理也。」遂开方与之,谕门徒登诸医案。孝廉回舟,惶然泣下,辞伴欲归。同伴曰:「此医家吓人生财之道也。况叶不过时医,决非神仙,何必介意。」次日,孝廉服药果愈。同伴益怂恿之,遂北上,然心甚戚戚。
舟抵江口,风逆不得渡,同人约游金山寺。山门前有医僧牌,孝廉访禅室,僧为诊视曰:「居士将何之?」以应试对。僧蹙额曰:「恐来不及矣。此去登陆,消渴即发,寿不过月,奈何远行耶?」孝廉泣下曰:「诚如叶天士言矣。」僧曰:「天土云何?」孝廉曰:「无药可救。」僧曰:「谬哉,药如不能救病,圣贤何必留此一道?」孝廉觉其语有因,跽而请救。僧援之曰:「君登陆时,王家营所有者秋梨也。以后车满载,渴即以梨代茶,饥则蒸梨作膳。约至都食过百筋,即无恙焉。得云无药可救,误人性命耶。」孝廉再拜而退。行抵清河,舍舟登车,果渴病大作矣。如僧言,饮食必以梨,至都平服如故。入闱不售,感僧活命恩,回至金山,以二十金及都中方物为谢。僧收物而却其金曰:「居士过苏城时,再见叶君,令其诊视。如云无疾,即以前言质之。彼如问治疗之人,即以老僧告之,胜于厚惠也。」
孝廉如言往见天士,复使诊视曰:「君无疾何治?」孝廉以前言质之,天士命徒查案,相符,曰:「异哉,君其遇仙乎?」孝廉曰:「是佛,非仙。」以老僧言告之。天士曰:「我知之矣。先生请行,我将停业以请益。」遂摘牌散徒,更姓名,衣佣保服,轻舟往投老僧,求役门墙,以习医术。僧许之,日侍左右,见其治过百馀人,道亦不相上下。告僧曰:「余亦有所悟矣。请代为立方可乎?」僧曰可。天士作方呈览,僧曰:「汝学已与始苏叶天士相类,何不各树一帜,而依老僧乎?」天士曰:「弟子恐如叶之误人性命,必须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方可救人耳。」僧曰:「善哉,此言胜于叶君矣。
此医案即为用酸梨治疗消渴病,即当下所说的糖尿病。

对此案的解析如下:
天下之大,造物神奇。 秋梨,生于燕山和山东一带,乃土化生木之地。自古燕赵多豪杰,都是脾旺肝达之人,体健力雄。秋梨者,从土化生木之地而生,乃木之果。木之子,火也,又味酸中带甜,从酸变甜,其意在火中生土,酸以敛之,故可调肝益脾生津敛精。此案实乃借局部地区天地造化以成人之美也。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2 12:50:09 +0800 CST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2 17:04:50 +0800 CST  
钱叔玉吐血之变——黄元御
钱叔玉,初秋农事过劳,痰嗽唾血,紫黑成块,一吐数碗,吐之不及,上溢鼻孔。肌肤生麻,头痛寒热,渴燥食减,出汗遗精,惊恐善忘,通夜不瞑,胸腹滞痛,气逆作喘。朝夕倚枕侧坐,身欹(欹,斜也。)血遂上涌。天寒风冷,或饮食稍凉,吐血更甚。右脚热肿作痛,大便塘滑。遂用温中燥湿降逆之法 ,进茯苓、甘草、半夏、丹皮、牡蛎、桂枝调治 ,月余而愈。
吾析此案如下:时值初秋,过劳而发衄血,并痰嗽。秋,金主令也。气藏于金,血藏于木。肺主气,肝主血,而气根于心,血原于肾。心火清降,则化肺气,肾水温升,则化肝血。脾土左升,肝血上行而化心火,阳气发生,故精不下走,胃土右降,肺气下行而化肾水,阴气收敛,故血不上溢。气降而不至于陷泄者,血温而升之也,血升而不至于逆流者,气清而降之也。水木不能温升,则下病遗泄,火金不能清降,则上病吐血。
血升而化火,故水不下注,气降而化水,故火不上炎。农事过劳,必耗气。恰逢天气之燥,感地气之湿,肺气弱不能将燥湿之气,至其郁结于上。秋收农事,时令之劳也。劳苦动人中气,必有急紧之情,肝脾清生不足。起居不节,发力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衄于鼻,源自肺脏,吐于口,始由胃腑。血之别道上溢者,虽各有来历,其因在肺胃之不降也。溢而即吐者,血色红鲜;其离经瘀停,陈宿腐败,而后吐者,则成块而紫黑也。肺胃常逆,乃血之上溢之因也;口鼻横流,绝非初行耗披荆斩棘力,然轻车熟路,长久之行也。
天寒风冷,渐至冬,天寒更甚,吐血亦多。饮食稍凉,脾胃凝滞。水谷之精不能布输四肢,经络闭塞皮毛而为麻。外有风寒外束,营卫之气壅塞汗孔之中,无法畅行;内有食寒饮冷,肠胃之神却澡冰水梗阻。内外交困,水谷不消,胆火不得下行,必逆行而上,故血来倍多。
胆火虚浮,逆行冲撞,故头痛也;脑失精养,心神浮散,至其善忘也;下泻精气,魂魄飘荡,惊恐之由也。
方中用茯苓去脾土之湿,择甘草补胃土之弱,脾胃健则中气得行。半夏敛降燥湿,干姜暖肾助脾,更有白芍疏肝丹皮泻胆,舒顺胃肺,还有牡蛎下行肺气促益降火敛肾。桂枝温补肝肾。补中而燥土,升陷而降逆。阳回湿去。谷神来苏,中枢已运,四维自旋,随推而转,因荡而还,水火金木,皆得其处而安其常。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2 23:21:48 +0800 CST  
摘自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中风
内容:
钱 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叶天士的医案写的太精炼了,只写了最最主要的症状和分析,那么如徐灵胎都没有细致的讨论。当然,可能当时的读书人或者医生的基础都很好,一下子就抓到了主证。但是就实际问题而言,还是需要解析一下。
解释:偏枯者,血虚,虚到肝风内动,于是经络枯燥,导致筋肉不萦筋骨,所以有这个问题。结果诊脉的时候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左脉缓,缓的意思是,感觉到这个脉怎么稍微慢一些?可能用仪器测量心跳的时候,还是正常的72次/分,但是就是感觉它跳的慢!这就是中医的感觉。然后是大,也就是感觉这个脉有些宽。综合起来就是有些宽,有些慢,有些散乱。
那么,怎么治疗?传奇大神叶天士给出了如下的方案:
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当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茺蔚子(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制首乌和石斛的剂量最大。那么说的是什么?制首乌可以养肾精养肝血(养肝血详细看一下《玉楸药解》,不多解释),石斛是养肝,清凉滋润,并且能引气下行。枸杞子养肾精,当归身入肝养血,怀牛膝直接引气下行,明天麻熄肝风,茺蔚子凉肝活血,黄甘菊凉血熄风,小黑豆皮滋阴养血,平肝益肾,还能利尿。于是,以养肾精养肝血,熄肝风,清凉滋润,引气下行,最后还要把毒素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体外。果然是大神风范,数剂即可奏功。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3 22:06:21 +0800 CST  
摘自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中风
内容:
陈(四七) 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 桂圆肉 炒菊花 炙黑甘草 黄芪(去心) 牡蛎
又来了一个中风的,而且形容枯槁,满脸都是褶子皱纹,走路都一步三摇,颤颤巍巍的。大神叶天士也很无奈啊,怎么刚好了一个,又来一个?您高寿啊?47了!
47岁的时候已经步入老年(清代,47已经算是老年),确实可以这么了。但是您这个阳气也太燥了,直接成了龙卷风一样,旋转到了眼耳,所以就感觉双目昏花发热发胀,耳鸣不止。怎么办?套用上面的思路,来点石斛滋润一下?
大神也套用方子?不会的。大神是一病一诊。所以,为了防止因为清凉太过导致的肾火被灭,所以大神又换了一个思路,把枸杞子,菊花都炒了,甘草也用蜜炙,这样可以缓和药性,不至于太寒凉而导致最后的阳火熄灭,毕竟是风烛残年了么!桂圆熟于八月,得火气而滋润,所以可以养心健脾,用它来辅助一下心火,自然有聚神的功效。然后用炙甘草直接益胃气。黄芪益气,大量可以生津液,最后用一点点的牡蛎,把药物引入到了肾。可以说是心火胃土兼顾,生精以养血。属于病极虚,故慢治。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3 22:28:21 +0800 CST  



欲交流,加此微信群。
非诚勿扰!!

在此谢过!!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3 22:32:47 +0800 CST  
发个自家医案如下:
朋友家的小女儿,被螨虫咬了一脸的包,开始是疙瘩,然后在疙瘩上面长水泡。

取方如下:
花椒 川楝子 蛇床子 苦参 百部 丁香 茯苓
用后速效,擦两次即明显消肿,包的中间有点出水。
一夜后脸上的包好了很多。一日半后基本如常。

解析如下:
螨虫者,湿生之物。佛经有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既然感湿气所生,则应祛湿。以花椒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川楝子除湿热、止痛、杀虫;蛇床子祛湿杀虫,苦参清热除湿,利尿、祛风,杀虫;百部杀虫止痒,丁香芳香化浊杀虫,湿中通气,最后以茯苓渗湿,则湿土开,木气升;湿气去,清气上。故此,一剂奏功。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4 19:27:51 +0800 CST  


这个灵芝可以给小孩子当伞用了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4 19:35:28 +0800 CST  
稍微提醒一下:
又一个大节气变更,从暑湿到凉燥之秋,如阳气不足,可能导致腹痛腹泻;如燥气太过,也会咽干眼灼。稍稍留意,速速处理,天时地气变更,人体机能必须跟上节奏才能舒适。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5 08:58:24 +0800 CST  
《吴鞠通医案》中的一个医案

郭男 八岁 癸亥七月十一日 咳而呕,胃咳也,痰涎壅塞,喘满气短。
半夏(三钱) 小枳实(一钱) 陈皮(一钱) 杏仁(二钱) 苏梗(二钱) 生苡仁(三钱)生姜(二钱) 茯苓(三钱)
吴大神的这个医案很有意思。一开始“咳而呕,胃咳也,痰涎壅塞,喘满气短”的症状,应该是孩子有些脾寒痰多(估计是家境好,夏天吃了冰窖里的凉冰,还洋洋自得以为对孩子很好),于是大神先给了一个方来处理。也即:半夏(三钱) 小枳实(一钱) 陈皮(一钱) 杏仁(二钱) 苏梗(二钱) 生苡仁(三钱)生姜(二钱) 茯苓(三钱)
在这个方中,半夏是降逆祛湿的,枳实是开胸下气的,陈皮力气,也即调通上下不顺的气,杏仁理肺气,苏梗温而解表,发散风寒,宣肺止咳,生姜暖脾胃,薏苡仁去脾湿,生姜降逆止呕,茯苓祛湿。
有看官就问了,既然又来复诊,那么上面的方子有没有效果?一定有效果。但是,可能这个孩子平时胃口已经不好,而且痰又多,家里人因为他生病了,变着法子给他补充营养,于是各种好吃的都吃了;同时因为拗不过孩子,时不时的又给他吃了点冰来消暑,结果痰多的问题没彻底解决,胃又因为吃了不好消化的、吃了凉冰而变得不好了,开始呕吐了。于是,这个孩子的症状就变成了“痰涎壅塞,喘满气短”。这个症状的意思是,口水流的太多,而且满是痰(不仅痰多,而且听他都喘气喘到出的多,进的少,呼吸很浅)。家长一看,怎么又出问题了?于是赶紧又把孩子带到了大神这里。

大神即于前方内加∶
苦葶苈子(钱半) 半夏(二钱) 苏子(二钱)
去苏梗再服二帖。

对于这种水漫金山的症状来说,剂量是不足的。所以,吴大神就对组方和剂量进行了调整:
苦葶苈子(钱半) 半夏(二钱) 苏子(二钱)

解释如下:苦葶苈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它最拿手的就是祛痰平喘,下气顺气,半夏同样也要加量,大剂量的攻坚克难,利水祛湿,并且把那个解表散热的苏梗用苏子替代,来除痰降气,止咳定喘。
这样做的目的呢?既然主证突出,那就对主证来入手,先解决主要矛盾,下气利湿。
这个孩子呢,这么是治好了,不喘也不吐了。
后面怎样?还是病了。虽然又病了,但是不影响吴大神的信誉,谁说一次性根治顽疾?治病需要时间,就如同养树还要十年时间!

二十天后,孩子的家长又把他给带过来了。医案继续如下:

二十日 小儿脾虚,湿重胃咳。
姜半夏(六钱) 焦曲(二钱) 小枳实(钱半) 杏泥(三钱) 旋复花(三钱,绢包) 苏子霜(钱半) 茯苓(三钱) 生白扁豆(三钱) 生苡仁(五钱) 生姜汁(每次冲三小匙)
这次呢,症状有所不同,脾虚了。久病耗气,果然脾虚。但是不再时常呕吐满嘴流口水,只是经常咳嗽,偶尔感觉胃里的食物往上翻。于是吴大神就采用去健脾祛湿益气的办法。这次以姜半夏来解决下气祛湿的问题,并且加上了暖胃的神曲,同样用了小剂量的枳实来开胸下气,用杏仁来理肺气,从而将脾的津液输布全身。用旋覆花引天气下行,辅助杏仁;苏子霜比苏子的好处在于它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所以对于这个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更为切证。茯苓温阳利水祛湿,薏苡仁健脾祛湿,白扁豆健脾调和中气,生姜汁暖胃散寒下气,直接将药气引入到胃和肠道中。
这次孩子家长算是学乖了,认真监督孩子的饮食和日常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效果不错,于是来复诊,大神又微调了一下方子:
即于前方内加∶
广皮(二钱) 杏仁(二钱) 苏子霜(钱半) 去神曲
十帖
往往虚的时候,会出现脾虚痰多。当脾的气开始恢复的时候,又可能因为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时不时的肚子串气咕噜噜响,偶尔胃里还要上翻,感觉嘴里发甜发苦。所以,这次大神加上了理气的陈皮。所谓理气,就是交警指挥交通的意思,该上的上,该下的下,各行其道。最终的目的是将脾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走小便,即温阳利湿;一部分走肺,化为身体所需的津液。采用这种思路,又经过了十几天后,这个小孩子才算是彻底康复。
按: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伤了,真心不易恢复。所以,天热少喝冷饮少吃冰棍冰淇淋,一旦伤了脾胃,那可真是天天肚子疼,拉肚子,吃什么都不香了,受罪的还是自己。爱自己,请注意养身体。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5 17:22:18 +0800 CST  


乾隆皇帝给黄元御题写的匾额“妙悟岐黄”


黄元御坐像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6 17:52:22 +0800 CST  
---- 身麻 ----《汪石山医案》
一妇或时遍身麻痹,则懵不省人事,良久乃苏。
医作风治,用乌药顺气散,又用小续命汤,病益甚。
邀余诊之,脉皆浮濡缓弱。
曰:此气虚也。麻者,气馁行迟,不能接续也。如人久坐膝屈,气道不利,故伸足起立而麻者是也。心之所养者血,所藏者神。气运不利,血亦罕来,由心失所养而昏懵也。
遂用参、芪各二钱,归身、茯苓、门冬各一钱,黄芩、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愈。
一位妇女周身麻痹,听起来就挺吓人的,肯定想的是病很严重,甚至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了。于是,有医生就用了乌药顺气散,组方如下:乌药(二钱) 陈皮(二钱) 麻黄(去根节.一钱) 白僵蚕(炒.去丝嘴.一钱) 川芎(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桔梗(一钱) 白芷(一钱) 乾姜(炮.半钱)
目的是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凡卒手足瘫痪、言语塞涩,先宜多服此药,以疏通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
那么,既然是能通气,到底是不是好药?当然是好药,但是不是对症药。
接下来又用小续命汤:
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目的是: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那么对不对症?也不对症。为什么不对症?因为在汪机大神出手之前的病案里,没有记录病人的脉象如何。
对于中医来说,望闻问切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这巧。既然只有问诊,没有切脉,还没有对症,由此可知,此医生的诊病技术也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高明。所以,只是听了一些症状,就赶紧来了一个按证寻方的做法。结果,没找到病的根源,病不仅没好,还更严重。
本来呢,家里人就吓坏了,孩子老公都已经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现在这医生不是火上浇油么!赶紧的,别折腾到了,去找大神吧。
于是,汪机大神出手了。一搭脉,脉皆浮濡缓弱。什么意思?六脉都是浮,濡,缓,弱。整个是身体内部都无气血,只有体表还有些外感的意思了。于是,大神就给下了如下的结论:此气虚也。麻者,气馁行迟,不能接续也。如人久坐膝屈,气道不利,故伸足起立而麻者是也。心之所养者血,所藏者神。气运不利,血亦罕来,由心失所养而昏懵也。也就是说,气血不足,那么连心跳都跟不上了,自然肌肉经络没有气血濡养,会出现麻木的症状,而且时不时的因为亏气严重,气不足何以化火生神?无神,哪来的清醒?所以,还是迷迷瞪瞪的吧,这就类似于有人招呼有人问,她的心神也没有响应了,被认为是昏睡不行了。
既然大神根据脉诊确定了症状,那就开方吧:
人参、黄芪各二钱,当归身、茯苓、麦门冬各一钱,黄芩、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分。
对此方解释如下:人参,大补元气。人参被称为地中之精华,多年在地中吸取天气精华,乃补元气的第一药物。黄芪,通过补后天脾胃之气,进而益周身之气。气为血之帅,既然气足以填充全身脏腑经络,那么元帅已至,自然血这个军队就得跟着到,所以,此处大剂量补气,其意在此。然后,用当归身补血,从而气血双补。
各位看官就问了,既然气血都补了,还亚欧其它的要干什么用?还是有用的。看看以前的方子,顺气下气,扶阳利湿,自然津液亏失,不能化生精血。于是用麦冬来补肺气来生津液,用茯苓来健脾去湿,从而生血;黄芩来调治上一个方子的大附子,生姜,麻黄的热性,陈皮调通气的升降,最后防止药性太猛,稍稍加一些甘草来调和药性,使得所有的药都缓缓的到达目的地。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8 17:06:00 +0800 CST  
对中医治疗速度的认知:

中医的药,对症以后,真的是如汤沃雪,效若鼓桴。

按:经方治疗对症的病,自然当得起“如汤沃雪,效若鼓桴”的评价。汉代以后的名医中,各位大神的医案里,同样的案例很多都是一剂效,三剂止。例如,黄元御神医治疗乾隆皇帝的病也是“如汤沃雪,效若鼓桴”,所以才有了“妙悟岐黄”的御笔匾额。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8 17:06:37 +0800 CST  
陈姓小儿泄泻慢脾危而复安治验 来自《一得集》

武林吉祥巷陈维和四岁小儿.仲秋患泄泻.已近一月.粒米不进.盖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泻无度.身热咳嗽.将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诊.方用清暑化积之品.以鲜荷叶、鲜芦根、黄连、黄芩、木香汁、甘草、橘红、莱菔子、鸡内金、车前子、益元散等.服两剂而诸症大减.一日仅泻两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尔如常.惟食后犹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补脾胃之方.如西洋参、荷叶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术、炒扁豆、石斛、谷芽、泽泻、五谷虫等.养胃阴而升脾阳.调理数剂.诸症悉愈.越数日又重感暑邪.泄泻复作.身复发热.咳嗽气促.乃专清暑邪.以荷叶、芦根、扁豆花、香连、谷芽、泽泻、益元散、绿豆皮等.调理数剂即愈.

四岁孩子,在秋天开始猛烈的拉肚子,时间已经长达一个月,而且已经五六天吃不下任何东西,甚至说是粒米不进,这可真是愁怀了家长!不仅拉肚子,还肚子疼的想打滚,口渴,喝水有拉肚子,身体发烧,咳嗽。按大神的说法,是中暑了,属热不解,湿气泛滥于阳明,夹以秋日寒气渐盛,于是孩子的肠胃受不了, 就开始拉肚子了,而且是拉肚子就止不住了。大神用的是什么?清暑化积的药物。鲜荷叶祛湿、鲜芦根清虚热、黄连苦而燥湿,兼能清热、黄芩清热、木香汁芳香醒脾燥湿理气、甘草和胃调中、橘红祛痰消咳、莱菔子顺气、鸡内金养胃、车前子利水行小便,使得肠道中的水从小便走、益元散中的滑石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等。在用鲜品中药后,服两剂而诸症大减.一日仅泻两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尔如常。
到此,也仅仅是拉肚子止住了,但消化功能如何?还没恢复!惟食后犹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补脾胃之方.如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养胃阴补气、荷叶蒂祛湿效果比荷叶更好,治血痢,泄泻很不错;茯苓祛湿、焦甘草火中生土补胃气、橘皮祛痰理肺气、木香醒脾燥湿理气、白术去脾湿、炒扁豆养胃气、石斛生津液且清虚热、谷芽养胃、泽泻将多余的水以小便形式排出、五谷虫清热,消滞,对疳积、腹胀等非常适合.综合下来,这个组方能够养胃阴而升脾阳.所以,这个方子数剂后,诸症悉愈.
本来以为没事了,但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没几天又再次感暑邪.又开始猛烈泄泻.身复发热.咳嗽气促。症状和前面差不多的,但是胃气明显比第一次拉肚子的时候好多了。所以专门清暑邪.以荷叶祛湿清热、芦根清虚热、扁豆花芳香化浊解暑化湿,和中健脾、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醒脾燥湿理气、谷芽养胃、泽泻利湿、滑石粉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甘草调中和胃、绿豆皮解热毒(夏天最常喝的绿豆汤,常用于解暑,这里用的皮,功效更强).调理数剂即愈.

按:暑湿之疾,常发于寒秋,病于泄泻。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29 19:46:26 +0800 CST  
医理随笔(一)

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地有五行,人有五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得脏腑。天之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撅阴,少阴;人之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上焦。
撅阴风木,有气有象有形。撅阴是名,天气是风,地形是木,当然还有对应人体的心包和肝。现在让我们先想一想,天气是什么以及怎样体现天气?其实天是气,是没有具体的形状的,也就是说是天通过气对人体有影响。那么人是怎样感受到天气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善假于物也。也就是通过有具体形象的物来表现。对风来说,古人最直接的就想到树木了,当然你也可以联想到其他的东西,其实是无所谓的,只要能明确的表现风就行了。在人体来说,对应的是胆,如果有人见过胆汁的话,想想是什么颜色,绿色。这就对了,你现在已经能够将天地人联系起来了。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8-31 17:48:17 +0800 CST  
@瓶中精灵27
请教楼主,女性,天生肾气不足,脾胃阳虚。平日如何调养?

恰好有个朋友的症状类似。两年前的医案,被某市中医院治疗后,补即上火,泻即拉肚子,手脚发凉,喉中痰多。多方求医未果,经人介绍至吾处。一方下去,感觉肠胃舒适,脸上的斑点减少,气色开始好转,精力逐步恢复。又两方,基本恢复。

此处,发其中一个组方,不解释。

酌情参考。

鹿角片 肉桂 苍耳子 熟地 干姜 鸡内金 炙厚朴 白参 山药 山萸肉 巴戟天 仙灵脾 炒杜仲 丹参 血竭 桂枝 砂仁 半夏 茯苓 炒苍术
楼主 zhoulinshijie  发布于 2017-09-01 09:23:15 +0800 CST  

楼主:zhoulinshijie

字数:206

发表时间:2017-08-21 19:05:3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3 09:26:53 +0800 CST

评论数:9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