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看西方艺术展

国博经常会有和外国博物馆合作的艺术展览,大概也有文化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安排。最近有一个和法国罗丹博物馆合作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我是从新闻里听说这件事,赶过去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天。原来这是中法建交五十年纪念活动之一。


中国的美术爱好者对罗丹应该是比较熟悉的,1993年在美术馆举办过一次罗丹雕塑展,当然,最轰动的是那座《思想者》。估计这次展览叫做《永远的思想者》也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意思。

古代雕塑现在能看到的有很多在埃及,在埃及可以看到雕塑的初期发展,从最早的狮身人面像之类的定式到后来那些随处可见的拉摩西斯二世像,这都属于早期,仪式的内容更多,艺术的内容很少。在埃及神庙和古墓看到的早期雕塑比较多,二十王朝以前的。在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则还能看到这之后的古埃及晚期雕塑,包括浮雕和圆雕,这时的艺术性就增加了,包括非法老雕像,而且手法也更多创新。比如飘逸的裙裾,复杂的褶皱等细节,而且人体比例也更加精确。

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可以看见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雕塑,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年代差不了太多,也是公元前三四千年,但是它的雕塑没有埃及的发达,特别是圆雕。

我们在土耳其看到不少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建筑雕刻居多,而且已经相当发达。雕塑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看出受古希腊的影响颇多。古希腊的雕塑美不胜收,绝美的雕像比比皆是,但是我们能记得的雕塑家却没有多少,我们只知道《米罗的断臂维纳斯》的作者是亚历山德罗士。希腊雕塑家也分成豪放派和婉约派,这个亚历山德罗士就属于婉约派。豪放派的作品我们能记住的太少了,没有婉约派有名。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是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雕塑家,比如最著名的米凯朗基罗,就是被中央电视台一位最伟大的主持人叫做“来开朗基罗”的那个老头。巧的是这位米凯朗基罗也有一座雕像被人们称作《思想者》,那是美狄奇家庙里的劳伦佐像,也是一尊坐像,左手托着下巴作沉思状。不过,大家发现此君眼中空洞无物,属于魂不守舍,严格上讲不能叫思想者。但是,这座雕像恐怕给了罗丹以灵感,让罗丹另雕一座正在深思熟虑的思想者。

到了罗丹的年代,也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美术的中心已经移到了法国,最著名的就是以马奈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在雕刻方面则出现了莫尼埃和达鲁,前者的主要作品是那些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底层民众,即悲又惨。我们过去有一出京剧叫《海港》,里面有一段唱是说上海码头搬运工的悲惨,经常有人从“过山跳”上掉下来。莫尼埃有一座雕像叫做《搬运工》,就是“过山跳”上的一位码头工人。达鲁与莫尼埃相反,他的成名作是一些大人物的雕像,而且他还擅长刻碑,也就是浮雕。

罗丹(Auguste Rodin,1840 - 1917)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是他使当时陷于沉迷的雕塑艺术又活跃起来,他是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家。

罗丹的舅舅是他的艺术启蒙者,他的这位舅舅喜爱诗歌,并且从事教育。诗歌里面有的是韵律美词和风花雪夜,还有不少浪漫的场景和激烈的战斗。但是,罗丹体会了诗歌的美词艳句并不过瘾,他还想把那些场景描绘出来,他就去巴黎工艺美院学画画。美院毕业之后,罗丹就去卢浮宫给人打下手,顺便潜心研究提香、伦勃朗之流的大作,学习人家的光影。他还自己画点习作,看看这个。


很有点印象派风景画的模样吧?这是当时画画的人趋之若鹜的画风,雷诺阿、莫奈什么的都这么画。罗丹一边看着名画;一边画着非名画,还时常踅摸二眼名雕塑,他就发现雕塑似乎更好玩儿,他就开始转行学雕塑。这是他自己说的。我估计,当时绘画的印象派刚刚上市,正是如日中天,罗丹觉得自己难有建树,至少是不一定拼得过印象派四大天王。再看这雕塑,长期没有大的变化,那些雕像看上去千篇一律,业内也没有几个响当当的大咖,正是有为青年开疆扩土之时。就是说雕刻行当具有更好的创新机遇。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达鲁。

当时的法国艺术最推崇学院派,不论你做什么艺术,都要有一个学院出身才好。比如音乐的罗马大奖,你比须先有一个歌剧获得罗马大奖,才能再去写么子交响曲。这个美术也是这样,因此,罗丹就去报考巴黎美术学院,他这样的待业青年,又没有上过美术学院老师的课外辅导班,当然绿战屡败。凡此三次,罗丹便打消了入院的念头,并立志要把学院派粪土了。后人评论说罗丹与学院派“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时,罗丹一边旁听著名雕塑家的讲座,一边捏一些小人儿送去沙龙展,又是屡送屡退。然后他就认识了莫尼埃。达鲁和莫尼埃对罗丹都有一些影响,主要是艺术创作方面的。此后罗丹去了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一个宝库,后来的大师们都从这里吸收了很多养分。

罗丹从意大利回来之后,在1877年捏了一个小人,叫做《青铜时代》,这次在国展有展出:


罗丹把这座雕像送去沙龙展,评委会说他这是模铸尸体,算不得雕塑。其实他是请了一位大兵做模特,并且有大兵来作证,那也不行。评委会就是欺负他不是科班出身,把他拒了。第二年,有一位业内名家非常喜欢这座雕像,就联合了另外几位专家联名上书给政府,举荐草民罗丹的作品。政府这才同意展出,并且列入政府采购名册,还给了一个奖状。罗丹以此作品立地成名,成为圈子里的人,也有了政府津贴,可能也破格给了一个教授级高工的职称。

这个《青铜时代》说的是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觉醒充满了光明和乐观。这座雕像也是罗丹风格的最初代表,它体现的是一连串动作的演进,而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时刻。青年的腿还是处于刚从睡梦中觉醒的状态,软而无力;而上半身则已经充满活力,胸中吸入了新鲜空气,上肢已经充满力量,面部充满喜悦。

按照惯例,罗丹在沙龙展获奖之后,政府即要向他订做一件雕塑。罗丹为此创作了《地狱之门》:


这个雕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这个雕刻是后人做的,罗丹为它设计了一百多个人物,是一座建筑雕刻,直到罗丹去世也没有完成。这个也是地狱之门的局部,门楣:


地狱之门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做成了独立的雕像,并且出了大名。这就是上部中间的《思想者》。


这个体魄健壮的人全身肌肉痉挛,紧绷到了极点,你看他的手臂、腿部肌肉,甚至脚趾都在用力,眉头紧锁。这个Armstrong男也就是现在说的“肌肉男”空有一身力气,却无法明白下面发生的事情。他坐在地狱之门上面,向下望着那些痛苦挣扎的人类,正在苦思乱想。这是罗丹描绘的但丁,因此,这座雕像最初的名字叫《诗人》。罗丹认为雕塑是要把艺术家的思想放进去的,其实往往艺术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把他思想的万分之一放进去。很多艺术作品要依靠文学来诠释,特别是那些取材于文学的作品。罗丹的这座《思想者》,放在地狱之门里就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但丁的雕像;如果单独拿出来,你就会把它看成是一个体魄健硕的人处于极度痛苦的思索当中。所以,这座雕塑后来就叫做《思想者》,而不是最初的《诗人》。

地狱之门的上边还有一组雕像叫做《三个影子》,这次在北京展出了其中的一个:


虽然《地狱之门》没有完成,但是这期间却产生了另外许多著名的雕像。比如这次展出的《亚当》和《夏娃》:




这次的展览还展出了《地狱之门》里面的另一座雕像《吻》,取自《神曲》中弗朗西丝卡和保罗的故事。这是罗丹不多的古典手法雕塑之一,流畅的线条,优美的肌肤都非常标准。但还是能够辨认出罗丹符号,比如肌肉力量的突出,以及解剖比例失调。


罗丹受加莱市政府委托制作的群像《加莱义民》充分体现了罗丹用雕塑反映运动的状态和雕塑具有思想的原则。这是说的加莱历史上的典故,十四世纪百年战争当中,英王爱德华三世围攻加莱,要将此城玉石俱焚。若要免遭屠城,就要加莱奉献六个市民作英王的牺牲。加莱市长召集全城市民讨论此事,有六位市民挺身而出。英王得到这些牺牲之后,本要将其虐待并杀死 ,后来王后出面请求英王赦免。罗丹的《加莱义民》组像就是雕塑了这六位加莱市民,这次展出了其中一座雕像,就是欧斯达治。这位老人是首先站出来的,他的步伐迟缓沉重,面孔严肃而坚定,既没有犹豫也没有恐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死如归。


那个时候,罗丹已经很有名气了,法国作家协会、要不就是法国文联,反正就是法国那帮写书的,他们委托罗丹制作巴尔扎克雕像。毛主席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分阶级,这法国作家协会里也分阶级,有拥护罗丹的阶级;也有反对罗丹的阶级。这个反罗丹阶级时常坐在左岸公社的咖啡馆里挤兑罗丹,还上作协主席那里给罗丹上眼药什么的。

为了做出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巴尔扎克雕像,也为了打倒反罗丹阶级,罗丹把巴尔扎克的主要著作重读了一遍,然后又认真拜读了评论家的评论,还有名记高蒂尔的谈话录以及对巴尔扎克相貌的描写,然后去看画家画的巴尔扎克肖像。光有这些案头工作还不够,他还去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尼和他特别喜欢描写的都尔,就是现在说的下乡体验生活,走街串巷打探巴尔扎克当年的的逸事和绯闻,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名人嘛。如此这般之后,罗丹就又做了七尊雕像草稿,然后把巴尔扎克常穿的僧侣黑袍穿在雕像上,设身处地地和巴尔扎克雕像交流。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巴尔扎克雕像,“庞大的身躯,带着雄伟的步伐,身体的重量全消失在黑袍的倾坠中。强壮的颈项倚着蓬松的头发。发里护有一副沉醉里凝望着创造力沸腾的面孔”。罗丹认为:一位由于热情和理智而闻名的伟大的雕像不应该是他的肉体的再现,而应该是一种结构,结构的线条应该表达出这位伟大的灵魂。我的巴尔扎克像是一座石殿,是花岗岩的纪念石,一块在蔑视一切的高傲的运动中拱起来的石头。这种傲然独立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全部性格。这是真正的纪念碑,这不是一位用石头做出来的什么“大人先生”。这座雕像完成之后参加沙龙展时,引起了法国作协中反罗丹阶级的激烈攻击,然后又有挺罗丹阶级站出来迎面痛击,反正是颇有争议。罗丹最后不得不收回雕像,四十年后,二战爆发前,这座雕像又得到展出并且获得极大成功。


罗丹还制作了和他同时代的大师雨果的雕像。雨果可不能象模特那样供罗丹随意调遣,雨果甚至不让罗丹把画板、胶泥带到他的书房。罗丹只能坐在雨果的书房里观察作家的动作、神态等等,然后到楼道里把观察的心得记录下来。这肯定是旷日持久的工作。最终,罗丹完成了这座雨果像。


这次展览按照罗丹艺术发展历程布置展品,包括早期的一些作品,也就是《青铜时代》之前的一些作品。比如《艾马尔神父》:


《戴花女郎》


你看那个神父,是有眼无珠;到了戴花少女,已经是目光如炬了。

《柱子上的男子》


《柱子上的女子》


这些雕塑可以看到罗丹风格的早期,写实居多,带有一些突出结构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已经成名之后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地狱之门系列雕像。第三部分是历史大作,包括《巴尔扎克像》和《雨果像》。还有《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第四部分是罗丹的工作室,这里摆放着很多看上去好像是草稿,或者就是随便用胶泥捏的一个习作,其实他们都是已经完成的作品。看看这二只手,姿态多么优美。


这个手和脸的小品。


巴依老爷,很传神吧?大腹便便,腿上肌无力,脸上雄赳赳。


扭曲的左腿,典型的结构雕塑


美丽的脸和罗丹式的绸布褶皱,典型的罗丹风格:重点突出,强烈对比,非重点部分全部隐藏。这是巴尔扎克塑像的前奏。


工作室的一个角落假装是罗丹休息的地方,喝点下午茶什么的。


这次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几件最有名的雕塑都摆出来了,而且都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还有几件中国人很熟悉的作品没有带来,其中一个很能说明罗丹审美观的《老娼妇》,罗丹认为自然没有丑,都是美的。还有一个《沉思》,那是现代雕塑史上最美的面孔之一。

总之,这次展览非常好,完全呈现出罗丹各个时期雕塑的特点和精品。非常值得一看。
楼主 zzz0401  发布于 2018-11-19 11:37:11 +0800 CST  
看完罗丹雕塑下楼,那里还有一个波兰的艺术展。


这个展览是中国和波兰两国的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的,说是来自肖邦的故乡,其实这个展览和肖邦没嘛关系。你别看上面那幅画里有一位弹钢琴的,可那可能根本就不是肖邦。但是话说回来,除了肖邦的钢琴和文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我对波兰的艺术还真是知之甚少。

波兰的宗教以罗马天主教为主,他早期的艺术有很多宗教文化的影子。下面这个彩绘木雕基督受难就是典型的十五世纪哥特风格,衣服的褶皱繁杂。中间是受难的耶稣基督,下面是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约翰。


下面这个彩绘木雕叫做《圣马丁割袍赠乞丐》。它说的是圣马丁皈依基督教以后,离开了部队去做好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他走半道上遇见一个没裤子穿的乞丐,就立马割下自己半边大氅送给乞丐遮羞。可是我捉摸着等这个圣马丁走到家,还不浑身上下只剩裤衩了?保不齐他还能遇见个圣牛丁赠半拉大氅?


上面这二个木雕都是波兰中世纪出品,风格相近。

到了十八世纪,波兰也有了油画,不过那时候波兰大公的肖像都是外国人给画的,多数是德国画家。德国画家的作品难以打入欧洲上流社会,他们就在波兰等地打拼,据说挣钱也不多,买了酱油就不够买醋的。这幅波兰大公男丁图就是德国画家给画的,不知道为什么给画成了犹太人,要不就是当时波兰的航船是犹太人掌舵。


下面这个胡萨尔骑兵的铠甲很威风,是黄铜的,不是青铜。铠甲应该属于兵器吧?大概这幅铠甲它铠得太甲了,就划归到艺术品里面去了,学而优则仕嘛。


他们说下面这个花瓶是“带有东方色彩的花瓶”,我怎么看都就是东方的花瓶。


来看看十八世纪波兰的雕像。这座波大人肖像相当不错,完全反映出当时古典主义的罗可可风格,连人物肖像都要放点花草,各种细节繁琐复杂。但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罗可可风格还体现在及时享乐,你看这位波大人,左手拎着一个甜面包圈,右手攥着怀里揣着的半条烤羊腿。


半人半羊的牧神是西方美术里绝对不会缺少的,这个牧神正在调戏良家妇女。雕像那优美的线条和滑润的肌肤,无不体现出甜腻的罗可可风格。


波兰好像没有特别有名的画家,不像荷兰还有个伦勃朗。但是,这不妨碍波兰画家向伦勃朗学习,下面这幅《波兰—1863年》很有点伦勃朗的风格吧?都是夜里提着马灯的街头活动。其实这幅画是历史写实的,说的是1863年反抗俄国统治的事情。


下面这幅《斯特凡大公的胜利》是和上面那幅画同一位画家的作品,画家叫马特义克,擅长画历史事件。斯特凡大公是波兰历史上最牛的国王,这幅画说的是他在十六世纪打败俄国后占领普斯科夫城的场景,他正在接受俄国使臣的纳降书。画面中可以看到穿戴前面那幅铠甲的骑兵,原来展出铠甲是为了配合这幅画呀!这位马特义克从德拉克洛瓦学了不少大场面的画法,主要人物和陪衬、气氛渲染、明暗对比、色彩对比等等颇到好处。


除了马特义克画波大人,还有一位波兰画家希姆莱也画波兰王公贵族。这幅《芭芭拉.拉齐维尔之死》里面的二位人物是波兰十九世纪初著名的君王和他的王后,那个国王叫奥古斯特。这位国王既爱江山也爱美人,因此,他们的故事就成了极好的文学和戏剧素材,不缺乏戏剧性冲突。这幅画让我想起了雅克·路易·大卫的那幅《马拉之死》,背景基本全黑,人物基本全亮。只不过二幅画的气氛完全不同,一个是安详;一个是血腥。


下面这应该也是一个波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先把它叫做波兰刘备托孤吧。波玄德在床上已经就剩最后一口气,波阿斗在床边等着听临终教诲。没想这波玄德却对波葛亮说“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则取而代之”,波葛亮回头向众波臣说:“你们都听到主公嘱托了吧?”众波臣立即叩头曰“臣等谨记了”。


波兰画家这个时期除了画那些历史上的伟大胜利和败走麦城等事件以外,还画一些小品。这幅花卉,会画画的都这么画,基本功。


这幅花卉《红色康乃馨》就不一样了,鲜明的色块、跃动的线条、扭曲的物体,很有点梵高的意思吧?梵高的静物比较亮,这幅比较暗。


再看看这个,更加大块的色彩和豪放的线条,颇有野兽派的意思吧?当然,野兽派更简洁,更率性;这个有更多的细节。


下面这个才是真正的野兽派呐,荒山野地狩猎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了。你看左下角的情景,猎人举枪在瞄准,母熊躲在树后,猎狗要扑向小熊,小熊赶快躲到母熊身后。最充满温情的画面,却又让人觉得无可奈何。中间下面狗拿兔子也很传神。


整个展览的作品有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兵器,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有好几百件,看得出来这个展览的宗旨是让我们对波兰的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说艺术可能太大了一点,应该叫美术,艺术应该还要包括文学、戏剧、音乐和舞蹈等等。总的来看,波兰艺术主要还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大一些,就是顺着意大利往法国、德国、荷兰那一边。而不是顺着土耳其往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那一边。从介绍里看,波兰很多画家都有在西方学画的经历,或者到西方游历的过程,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波兰也引入一些外国画家,特别是一些德国画家,当然,像鲁本斯、丢勒这样的大画家不太会去波兰画画,但是有一些拼不过他们俩的就可以去波兰发展。一方面给波兰带来了最前卫的美术理论,从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波兰本地画家的发展。

但是,说来说去,波兰艺术里最精彩的还是要数肖邦和文尼亚夫斯基。

最后,不虚此行,看到了波兰美术的概况。
楼主 zzz0401  发布于 2018-11-19 14:01:07 +0800 CST  

楼主:zzz0401

字数:6794

发表时间:2018-11-19 19:3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3 15:44:05 +0800 CST

评论数: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