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后记

拙作《彼岸》(长篇小说)在“掌阅”上架。内容介绍云:一部回乡知青的命运史。作者以深沉的思考,当代的视角,重现那个非常时代的别样人生。这里有激情四射的梦想,有脱胎换骨的磨练,有自我救赎的挣扎,有曲折动人的爱情。通过对那个时代和人物悲剧命运的执著拷问,回答客观存在的世纪之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此是该书后记:



这部小说在我心中酝酿了多年,从动手写作到现在也近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对题材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我知道,这是时代演进对心灵的暗示。我终于明白,一段历史为什么隔得越久人们对它认识得越清楚。



面对这样一个回乡知青的故事,我给自己最初的提问是,当年主人公们执著地要走出农村对不对,值不值得肯定?他们的父辈不是祖袓辈辈生活在这里吗?而且他们还衔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双重使命,当初的誓言可是扎根农村一辈子的。



后来恢复了高考制度,人们终于有了平等竞争的权力,使得通过努力改变个人命运成为现实。接着又改革了,国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乡下人终于可以进城务工。再后来,户籍制度也松动了,原本贴上农民标签注定终老乡里的人也可以变成城镇户口,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活力得以迸发,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不多年间,国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原来,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解放。回想困守在农村集体那“一亩三分地”的时候,这种解放的要求,其实早就在回乡知识青年心中郁积很久了。他们是一代有知识的新农民,对个人价值有自己的认识,对人生的期望有各自的目标,要求与城市人平等的意识也尤其强烈。可当时他们面对的现实呢,城乡差别巨大,生活极度贫困,集体化下的个人自由严重受限,农村人的自卑感萦绕于心,求新求变、迈上社会的上一个台阶就成为他们不懈的追求。无可否认,当时客观上不具备供他们大批进城的条件,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就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视为离经叛道,施加罪名。应该承认,这是一代知青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争取,是时代进步对人的发展应给予的尊重。



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年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与许多知青作品不同,本书作为回乡知青题材,主人公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政策惠及更少,心理压力更大,道路也更为曲折。故而其中有挫折,有欣慰,有奋争,有无奈,有成功的庆幸,也有悔恨的眼泪。当然,一代人命运的改变,从根本上要靠国家政策和体制的变革,个人命运终究是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但是,这丝毫遮蔽不了个人努力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多重因素下,当年有人侥幸走了出去,大多数人却沉淀下来,从此波澜不兴开始了与他们父兄一样的命运。在后来的日子里特别是到了改革年代,他们中有人也不乏建树,但对多数人来说,曾经的经历在他们心中无论如何是不可磨灭的。当年他们不得已中断学业,退回到生养他们的地方,走上一条并没有显著改变环境却被环境所改变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那场运动,他们会是别样的人生。这种经历与归宿,每当回首,令人感叹唏嘘。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当我们感慨那一代人命运的时候,周围的世界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类刚刚踏进新世纪二十年代的门槛,就遭逢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这场遍及全球的疫病面前,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人,人的生命,以及人生关怀等课题的思考。尊重人,关心人,给人民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使社会不断走向更高文明,成为时代的呼声。正基于此,我们越发认识到,过去的经验不可忽视,当年那特殊的一代人,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楼主 刘振维2014  发布于 2021-03-02 09:21:24 +0800 CST  

楼主:刘振维2014

字数:1428

发表时间:2021-03-02 17:21: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5 12:18:57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