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凉面叶(河边故事之一二五)


快到三伏天了,热得什么也吃不下,就想起母亲做的凉面叶来。

面叶制作和面条一样,只是比面条要宽一些,一指多宽,厚度差不多。现在时兴吃凉面,我们小时候,母亲常给我们做的是凉面叶。

从忙完了麦收,气温就一天比一天高,田野里吹进村子的风都是温乎乎的,有时竟还有些发烫。一日三餐干粮锅饼、白菜辣椒,还有必不可少的咸菜,每顿都有面汤,喝下去就一身的汗。天热得发闷,看什么都没有胃口,母亲从地里回来,或者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说吃凉面叶吧。我们立马来了精神,胃口也提起来了。

新收的麦子淘净晒干,磨出来的面粉还带着一股香味儿。面缸里舀出一瓢,瓷盆里倒进刚打上来的井水,一遍遍搋面,直到面团硬实一些。案板上撒上一层面,母亲握着一米多长的擀面杖,面团压扁了,反正面来回翻动,直到擀成两张锅盖大小的面片,折叠,切成一指多宽的面叶,摊在铺了一层面粉的拍子上。拍子是用高粱杆儿针线串成的,专门放面条、面叶、水饺用。大锅里烧水,咕嘟咕嘟翻了水花,面叶倒进去,水开了淋两遍水,也就煮熟了。烧锅前先准备一盆凉水,有的人家用新打上来的井水,透着沁凉;我家是把开水倒进瓷盆里冷凉的。把煮熟的面叶捞出来放进凉水里,沥一遍水后,筷子挑出来分盛进碗里。

吃凉面叶最重要的是调料。不像现在花样繁多的佐料、蘸料、配料等,我们那时用料比较单一,无非是蒜末、醋,再就是胡萝卜咸菜洗净了,切成碎丁,拌在面叶碗里。夏日的午后或者傍晚,一脑门的汗,浑身懒洋洋的,端起一碗凉面,扒拉两口,顿时浑身通泰。再后来,有了麻汁、芝麻油、黄瓜丝,就更加爽口了。

我家吃凉面叶,还有一道别人家少有的辅料,腌咸的香椿。老宅子里有棵香椿树,树干很粗,我和弟弟四只手牵在一起才能合围过来,正好高过屋顶,亭亭如盖,遮翳了那两间老土屋。打我们记事儿时香椿树就有了,挺在东屋的前面,每年一开春就抢先绽出红嫩的香椿芽。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摘,或者在竹竿梢绑上铁钩伸到香椿芽根部一拧,一束香椿旋转着落到地上。用水焯了拌豆腐,炒鸡蛋……我家,爷爷家,叔叔家,西院的扈奶奶家,小伙伴太平家,那段时间餐桌上总有一盘香椿。就是这样,树上的香椿还是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老,就摘下来丢在咸菜缸里。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咸菜缸,我家的一米多高,缸口直径比锅盖还要大一圈,一年四季蹲在院子的西北角,顶着用塑料布缝制的缸盖。咸菜缸里青萝卜、胡萝卜居多,也有白菜帮、嫩黄瓜,我家里还腌了很多的香椿。

吃凉面叶前,从咸菜缸里捞出香椿,叶子已经很少了,叶梗鲜亮,一如刚摘下来的颜色。洗好切成碎丁,混着其他调料拌在面叶碗里,一股浓浓的清香,既解馋,又降暑。

走出家门上学工作后,每年暑期回到家里母亲都会做凉面叶,成为炎炎夏季一道美味和挥之不去的记忆。但现在却极少能吃到了。母亲常年辛劳,双手骨节肿胀,去医院看了好多次,服药、针灸、电烤、理疗,偏方也试了不少,但肿胀疼痛一年比一年厉害,特别是阴天刮风的时候,又疼又麻。和面这样的活儿根本做不了了,手不能搋面了,一使劲儿就钻心的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年纪渐长,忘事儿越来越厉害了,医生说是老年痴呆。别的还好说,做饭总是丢三落四,有时不放盐,有时两次甚至多次放盐,再就是拿着锅铲子到堂屋取东西,走进屋门就忘了拿什么了,做出来饭总是问我们咸不咸,一副紧张的样子。所以我们回到老家,每到饭点儿总要抢在她前面钻进厨房,虽然她总是和我们争着去做饭。

这几年天热或者天冷的时候,我都要接父母过来跟我们住一段时间,有次跟她提起凉面叶来,不由叹惜现在凉面可没有小时候吃的凉面叶味道好。一次下班回到家,一盆烧开的水已经冷凉了,餐桌上摆着黄瓜丝、胡萝卜咸菜丁,切好的面叶码在案板上,放在锅边,就等我们回家煮面。那次吃到久违的凉面叶,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听父亲说,从午饭后母亲就开始和面,忙活了三个多小时,搋两下就揉揉手指。

从那以后,每年天一热,我就叮嘱她不要再和面,想吃凉面就到市场上买现成的,但那样的确少了小时候吃凉面叶的那种感觉。
楼主 有任京杭  发布于 2020-06-19 22:12:10 +0800 CST  

楼主:有任京杭

字数:1613

发表时间:2020-06-20 06:12: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29 09:00:57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