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武:慧眼识英才

发表于2020年6月19日《北方新报》第12版

文/李  悦  王新民

科尔沁草原是音乐之乡,民歌之乡,李兴武就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吉尔嘎朗镇,这里是旗所在地,也是僧格林沁的故里,他的官邸即博王府远近闻名。逢年过节,这里的庙会总是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卖小吃的,演杂耍的,走江湖的,吹拉弹唱样样齐全。每到这个日子就是李兴武最开心的时刻。听唱歌,听说书,听又唱又说的好来宝。就这样,在这个充满音乐和歌声的环境里,李兴武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李兴武出生于1941年,当时父亲给他取的乳名叫赫莞斯尔,这个词来自藏语,是平安吉祥的意思。父亲满以为这个名字会给他带来平安吉祥,但没有想到他走上音乐这条路却并不顺畅。15岁那年,李兴武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声乐。虽然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却是最刻苦的。李兴武的家境贫寒,他知道父亲能够供他上大学是十分不易的。所以每当上床熄灯后,他总会偷偷从床上起来,到琴房去练唱。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每门都是5分。正当他刻苦用功希望在声乐上有所建树之际,却发现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弱,严重时甚至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到医院一诊断,是得了严重的中耳炎,治愈后听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没有好耳朵就意味着他从此就要告别自己对音乐的追求。“那次,我是大哭了一场。”李兴武回忆道,“当时对我打击挺大,我的一生很少掉眼泪,哭得很少,所以当时我非常苦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兴武没有退却,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选择改修西方音乐史,希望将来能够运用世界音乐的养分,为发展蒙古族音乐献出自己的力量。

1962年,毕业一年后的李兴武作为音乐编辑调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正当他准备施展自己的抱负之际,却又被抽调到电台,先后从事机要秘书、人事档案、专案组干事等,干过各种行政工作,就是和音乐无缘。

他曾经在迷茫和期待中度过将近8个年头,但从来没有颓废消沉,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投身到他深爱的音乐艺术中去,因为音乐才是他精神的归宿,是他的平安吉祥。他在业余时间仍然学习钻研音乐理论,等待着新的机会。

就像不幸往往突然到来一样,幸运也总是不期而遇。1971年秋季的一天,李兴武被内蒙古广播局军管会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要恢复重建实验文工团,要他负责筹建。李兴武算是临危受命,因为那个特殊时期无节目可录,实验文工团的大部分人都已调走,只剩下四胡演奏家孙良等8个人。恢复重建文工团,困难重重,但李兴武迎难而上。他知道文工团除了要有演奏员和歌唱演员,还要有优秀的作曲家,这时他想到了刚刚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已经被分配到河北省束鹿县京剧团的青年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当时他的一首《敬祝毛 万寿无疆》红遍全国。李兴武认为,这首歌突破了蒙古族歌曲四句式的框架,很有创新,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蒙古族作曲家。李兴武亲自到了河北,却了解到阿拉腾奥勒的爱人还没有正式工作,只是民办教师,军管会主任感到为难。李兴武说服道:“调他爱人的工作虽有难度,但我们有指标,他爱人的工作总能解决,可阿拉腾奥勒这样的人才,20年之内不一定能碰到。”军管会主任同意了李兴武的意见,很快就给他们夫妇办好了调动。与此同时,歌唱演员、演奏员也陆续招了进来,广播文工团很快就重建起来,承担了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蒙古语歌唱类节目的录制任务。

李兴武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在人才的使用上,还能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1978年,要举办全区首届文艺团体汇演,这是对文工团六七年来工作的大检阅,文工团需要创作演出一系列大型音乐节目和带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作品,而这类节目的指挥是整个乐队的灵魂,阿拉腾奥勒是位优秀的作曲家,但他稳健有余,激情不足,作为乐队指挥恰恰是他的短板。那么到哪儿能找一个充满激情而又热爱蒙古族音乐的乐队指挥呢?李兴武想到了曾经在乌兰察布盟看到的一场大型歌舞彩排。歌舞从音乐处理到节奏的把握,特别是乐队指挥从始至终充满活力的表现,令李兴武久久不能忘怀,这位指挥就是永儒布。因为一些原因,李兴武只得放弃了他,开始去全国物色人选。他跑遍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院团,只要有线索,就亲自去谈,但一听说到边疆工作,很多人就打了退堂鼓。后来终于在济南找到一个愿意来的,交谈中,人家坦诚地说自己对蒙古族音乐不熟悉,听到蒙古族音乐时也激动不起来。这令李兴武非常失望,一次次失败让李兴武坚定了要调永儒布的决心,他一次次找广播局党组,找组织部、宣传部,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说:“我所有的线索都找过了,已经尽了最后的努力,没有人能比得上永儒布,他一定能成为一流的音乐家。”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永儒布调进了广播文工团。想不到,永儒布不仅指挥出色,而且还是优秀的作曲。

人才的聚集使得广播文工团逐渐成为内蒙古重要的一支文艺团体,1983年,实验文工团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一台高水平音乐节目《花的草原音乐会》也应运而生。在完成西北地区的巡演后,这台音乐会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走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及业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李兴武慧眼识英才在音乐界是有口皆碑的,随着事业的发展,文工团一部部作品陆续诞生,当如今的马头琴艺术家李波还是锡盟歌舞团的演奏员时,李兴武正为如何找到一位能与现代交响乐默契合作的马头琴手而犯愁,在一次汇演中,他看到李波的演奏,便一眼断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为此他亲自去谈判,不想锡盟歌舞团坚决不放,谈到最后,团长说,“他是我们送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花2000块培养出来的。”李兴武说:“当时2000元可不是小数字,我向广电厅汇报,珠兰厅长问我:你调了上百号人也没花过钱,怎么这个人还要花钱。我说这个人是特殊人才,我敢说,整个音乐上,宝力高老师没人能比,但在技术的全面和跟乐队的合作上,没人超过李波,他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流的马头琴演奏家的。”珠兰厅长同意了他的意见,这样,李波和他的爱人就一同调进了广播文工团。

如果说1983年《花的草原音乐会》进北京是文工团艺术上的一次高峰,那么1989年永儒布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则是艺术团的第二个高峰,那一天面对观众热烈的掌声,李兴武想到了阿拉腾奥勒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想到了孙良老人的四胡独奏曲,想到了阿拉泰浑厚的女中音和李波悠扬的马头琴,也再次想到他的藏族名字:赫莞斯尔。他懂得,只有通过更多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平安吉祥,才能在民族音乐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

楼主 塞外李悦ly  发布于 2020-06-19 18:47:59 +0800 CST  

楼主:塞外李悦ly

字数:2605

发表时间:2020-06-20 02:47: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27 17:11:44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