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和他的团队追忆金庸萧逸

发表于2018年11月26日《内蒙古晨报》第11版文化

文/李 悦

任何传奇最终都逃不脱寿命的杀伤,在94岁的金庸去世不足一个月,83岁的萧逸又随之飘逸而去。观众、读者在痛惜“南金北萧”时代的结束,感伤江湖不在之际,王新民这个将两位武侠大师的四部作品:金庸的《侠客行》、《连城诀》和萧逸的《马鸣风萧萧》、《新甘十九妹》搬上屏幕的著名导演,回想起与他们相交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11月9日,受众多内蒙古金庸迷的嘱托,王导与青年诗人王锦江、文化学者罗军组成的“草原三剑客”亲赴香港,参加了11月12日金庸先生的丧礼。临行前,锦江与格日勒皮画总店用一周的时间,精心赶制了金庸肖像皮雕画。这幅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包含着草原人民的吊唁深情,在那精致的牛皮纹路中,仍然飘荡着射雕英雄的神奇故事。因此,在吊唁活动中引起了香港民众的热情关注,上了多家媒体的头条。他们撰写的挽联:“龙睡香江此夜风歌连城诀;剑埋孤岛何年雨壮侠客行。”仿佛又把人们带入金庸先生创造的那个宏阔、神奇的武侠世界。
根据金庸先生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他的亲属只在香港殡仪馆内设置了灵堂,邀约少数亲朋好友举办私家丧礼。金庸慈祥的遗像两侧摆放的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送来的花篮和挽联,一直延伸到殡仪馆的街道上。出席丧礼的王新民与张纪中两个内地最早拍摄金庸作品的大胡子导演,与企业家马云、演员黄晓明并肩坐在一排,追忆着曾经的金庸岁月。马云对王导说他非常喜欢《侠客行》,看过多遍,当他听说王导已经拍完电视剧《大盛魁》第一部并将送给他一套时,很是兴奋,目光充满期待。王新民说:“三百年前的大盛魁商号就是今天的阿里巴巴。”马云一个劲儿地点头。穿一身黑衣的黄晓明默默沉浸在悲痛当中,很少讲话。当年王新民拍《连城诀》时本想请他出演狄云,可惜却因档期错过。这次临别时他对王导躬身致敬,预兆今后有缘合作。
回到呼和浩特,王新民接受内蒙古晨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深刻感受到了金庸先生在香港的崇高地位,以及民众对他的超常热爱。金庸先生的丧礼虽然简朴,但却庄严肃穆。”
刚刚告别了金庸,又传来萧逸先生去世的噩耗。王新民心上又重压了一层新的哀伤,2006年11月他拍《马鸣风萧萧》时,萧逸前去探班的往事如电视画面在他眼前闪过,情侠虽去,音容犹在!
11月25日,在内蒙古晨报组织的追忆金庸、萧逸的座谈会上,王新民和他的创作团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大师的怀念。诗人王锦江坦言:“自己文化生命中的首席启蒙师便是金庸。”随后为大家放送了他创作的歌曲《金庸茶馆》,并即兴赋诗道:“乱坠天龙跌星斗,铁弓垂落英雄手;先生半场离席走,空匣无刀屠豺狗。锦衣试泪湿青袖,侠肝鈍痛戊戌后。塞外许约君记否?牧羊射雕尝新酒。”
文化学者罗军倍感幸运的是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里,看到金庸先生早年的笔迹与信物,阅读了历次版本中未收录的“新章节”,又一次震撼于查良镛(金庸原名)先生的奇思妙想,以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风范。
《新甘十九妹》总导演张辉力告诉记者说:"在和萧逸的接触中,他的儒雅、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非常喜欢我们拍得两版《甘十九妹》和《马鸣风萧萧入,希望我们尽快拍成电影版。可惜,正在我们策划筹备之时,萧逸先生却永远离开我们了,这实在是一大遗憾。"
座谈会上,王新民欣慰地说:“自己最值得怀念的是,从影以来拍摄了两位大师的四部作品。对这两位武侠小说大师的最好纪念,就是发扬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彩地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梦想。”
座谈会上,记者还采访了著名剧作家、评论家李悦先生,他当年担任《侠客行》的编剧,很好地再现了金庸原小说的宗旨和王新民的导演意图,得到了金庸先生的称赞。李悦先生当场写下了一幅挽联:“金庸去也,从此再无江湖;粉丝苦矣,日后谁有传奇?”看罢此联,全场静穆,沉浸在缅怀与沉思当中。
楼主 塞外李悦ly  发布于 2018-11-26 11:21:38 +0800 CST  

楼主:塞外李悦ly

字数:1561

发表时间:2018-11-26 19:21:3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9 11:06:33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