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蓝》:坚守在微信时代的诗歌

发表于2018年9月26日《北方新报》第15版读书

文/李 悦

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区著名诗人高朵芬的诗集《一抹蓝》,这是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作品,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我一直关注着高朵芬在这信息化时代,如何继续坚守诗歌创作。我把这个信息化时代称为微信时代,人们在过路时还看微信,他们还能被诗歌打动吗?以往诗人描绘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能取得读者的信任,可是,如今公众接受微信等信息的引导,个人选择和批判的空间过于广阔,很容易找到质疑诗人的根据。

读了《一抹蓝》我才知道高朵芬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于她坚守着人类空间最个人和内部的事物。她深知在信息高度发达,生活不断地琐碎化、平面化、日常化的时候,守护个人的内心经历这个微信时代的经验与证词,将是诗歌最后的家园。只有在这个自由的家园中,诗人才能够恢复碎片化的事物在诗歌中存在的权利,使之成为生活意义的真正建筑者。当诗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展开,在如今个人化时代里才成为可能,同时当然也鲜明地显示着诗人的艺术个性。诗人在诗集中的《站在父亲的草原上》中写道:

如今,站在草原上

看着父亲不再挺拔的身躯

心如刀绞

我想用黑夜的名义

修复一颗孤独的灵魂

这种表达显然和读者熟知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大不一样,席慕蓉诗咏的父亲是一个游牧民族的代表,高朵芬笔下的父亲只是诗人的父亲,一个年迈的亲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真挚的亲情吐露,构成诗歌家园中的奇妙交响。

这本诗集中还有一首《拴马桩》,其中有这样一段:

即使有一天,你慢慢变矮

我会更加爱你。我先用鼻翼吹走你身上的浮土

然后,再用牙齿啃去你的黑斑

这显然与舒婷写的《致橡树》大不一样,舒婷写的爱情是超凡脱俗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洋溢着过去时代的英雄主义。这种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而高朵芬写的是普通人的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婚姻之爱,甚至有些物质化,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同样纯洁真挚,同样感动着读者,乃至令人神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知与不同的表达,这正是文学的时代性!

楼主 塞外李悦ly  发布于 2018-09-26 13:34:40 +0800 CST  

楼主:塞外李悦ly

字数:856

发表时间:2018-09-26 21:34: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8 12:48:57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