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有道之—秋之味

如果说夏天是一杯滚烫的开水,秋天就是一杯淡淡的清茶。
城市的天空,淡淡的蓝色中带点灰色。淡淡的白云,软软的,柔柔的,漂浮在灰蓝色天空中,静静地变幻着各种姿态。淡淡的秋阳,少了炙烤,褪了温度。明亮浅黄的光线轻轻铺洒在窗台,阴明分明,对比却不明显,浓淡正好。
城市的秋风,不如春风羽毛般温柔,少了夏风的阵阵燥热,没有东北风的刺骨和寒心。淡淡的,清清的,凉凉的。却恰到好处。湖边的紫薇花淡然而悠闲的舒卷。
清晨,淡淡的秋雾如猫的足迹无声无息地,浮在湖面上、山峦中,城市的楼宇之间。连续雨天时,银灰色的秋雨绵绵长长,落声淡淡,若有若无的传进窗内,引起窗内人淡淡的秋愁。细碎的秋叶在淡淡的秋风中静静地飞舞、飘落,淡淡的黄叶洒满一地,在秋阳映衬之下,触动一缕缕秋思,却又无从说起,惟有淡淡地一句:黄叶满庭秋光好。
淡淡的秋光引得心情也是淡淡的。翻翻闲书,发会呆,静静地感觉时间的流逝,静静地体会生活安静的妙处。总有一丝丝感觉萦绕心头,总有寥寥数语欲吐还休。淡而笨拙的文字穿起片言只语,形成一杯清茶飘着淡淡的茶香,那是只属于自己的秋日私语。唐月宋风,千年以后,物是人非,相差甚远矣。不变的从容与宁静,不变的坦荡与释然。心情在如水的秋风中恬淡旅行。“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秋天,一切恰恰好。
积累了春的饱满,蕴含着夏的炙热,迎接即将来临的寒冬,秋天的滋味绝不只是淡淡的,是淡而有味。走出家门,踏入南太行山中,看到的是另一番秋色,品尝到另一种秋的滋味。
位于河南辉县的秋沟,谷幽崖高,潭溪青秀。秋风吹起,峭壁上密集的多种植物呈现出多样色彩。从深红色、铁锈红到浅红色,从苍绿色到黄绿色,从深黄色到浅黄色,满山遍野,绿之中带着片片金黄,夹着块块绯红。色彩深浅不一,浓淡混杂。真乃“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太行山宽厚豁达,包容万物,才成就了如此斑斓色彩。这种色彩浓烈而不腻,瑰丽而内敛,饱满而含蓄。这是秋天独有的味道。
南太行山,峭壁千仞,如刀削斧坎。山的横面层层叠叠,如张张叠加起的纸张。巨石峥嵘,山峦层叠之中,险峰环列之间,小小的郭亮村如一个藏在深闺的女子,淳朴而灵秀。
登上峰顶,脚底的是纵横而不见底的岩壑。远望,对面陡峭绝壁中腰,一条长廊蜿蜒起伏,穿山横过。一个个“天窗”一字排开,车辆在长廊中如蛇般游走。这就是郭亮人自己凭借一双手打造出的绝壁长廊。曾几何时,村子通往中原的唯一古道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又在垂直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的天梯。山里人渴望走出深山,看看外面的世界。1972年,郭亮人组成了“十三壮士队”,立志打通一条通往外面的道路。他们腰系绳子,在险峻悬崖壁上凌空作业。铜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00个。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以愚公移山之精神,用5年的时间硬是在海拔近2千米的悬崖绝壁之中人工开凿出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长廊通道。长廊一侧的凌空绝壁上又开凿出35个天窗。
走在宽敞隧道中,两侧壁上,块块嶙峋石头如快斧头整劈过一样,坚硬雄浑。灿烂的秋阳通过天窗斜射入洞。伏窗而望,峰峦叠嶂。石径崎岖,山水潺潺。茂盛植被披覆着山头,株株树木从陡峭岩壁中的岩罅中横斜而出,凌空而立,奇险古秀。俯视,峡谷逶迤起伏。透过密集的杂树,隐约可见浑石造屋的农家庄院,一幢幢一排排,依山顺势地座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
惊叹如鬼斧神工般的绝壁长廊,更感叹郭亮人的锲而不舍之钢韧精神,如扎根野树,任尔东西南北风,无法动摇。坚韧不拔之顽强毅力如千仞峭壁,任凭狂风暴雨,无法摧毁。这才是秋天独特而真正的味道。
秋天享受着收获的甘甜,又播种下春天的希望。一如郭亮人享受到前人辛苦的回报,又在为了更好地明天而努力。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秋天,必然有凋落,有萧条,但绝不是尾声,更不是结束。
楼主 都市清茶  发布于 2018-09-09 13:35:09 +0800 CST  

楼主:都市清茶

字数:1571

发表时间:2018-09-09 21:35: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0 09:04:3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