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村庄 一部传奇通史

一个古老村庄 一部传奇通史
——辽瓦店子遗址诉说绵绵六千年的文化史

辽瓦店子是汉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上百人口。村子的房屋与鄂西北其它村庄没有任何不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后,一批批考古专家来到村子,说地下埋着古代的历史,要进行考古发掘。几年过去了,他们挖出房基、墓葬,还有很多很多的古董,说这就是文物。其实,那些东西都很破,可专家们说是宝贝,无价之宝。之后,专家们还说,这个村子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在这里生活、生产、生息,绵绵不断,直至今日。考古学家们说:辽瓦店子村就像一部古代历史,是一部厚厚的通史。

1、所谓通史就是连续不断,跨越多个时代的历史。历史是由各个社会阶段连接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轨迹就是历史。人们将这种轨迹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书写在纸上,这就是史书。史书有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或是按朝代编写的唐史、宋史等。如果将各阶段的历史连接起来,就是通史。
一部通史是了解古代社会最全面、最简洁的书籍,如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等。这是中国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前者是从文献方面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后者运用考古资料与文献相结合来介绍中国历史。书籍是可在书店购买到的,在图书馆阅读的,有的人或将其放在案头细细品读。但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通史是很难读到的,不仅是埋藏于地下,而且还是用实物书写而成的。我有幸目睹这部伟大的著作,它恢弘、厚重、真实的记录着这个村子的历史。它高吭、雄浑,如同一部超长的史诗,吟唱着人类的沧海桑田,它就是被考古学家们称作通史般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郧县辽瓦店子遗址。
辽瓦店子背靠青山,面临汉江。小村处于汉江的第二级台地上,周围是平坦、肥沃的土地。这块台地是汉江馈赠村子的瑰宝,村子的人世世代代以此为生存基础,生也在此,死也在此。清澈的江水忠实地守卫着这个小村子,潺潺绵绵地从村前不知道流过了多少万年,迎来送往,四季如一,风雨不误。河水中带来的泥沙在此沉淀下来,使其与周围和对岸的石头山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约在五、六千年前,一群人看到这块土地非常适应人类生存,于是就在此居住下来,过着中国农村数千年不变的日子,生产着数千年不变的生产,使辽瓦店子成为历史,成为传奇。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村子前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石斧,显然这是一处古代遗址,从此这个村子就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线。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开始,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人员对辽瓦店子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每年春秋两季,他们都要来到这个村子,一住就是数月。如此经历五年时间,他们确认这个古文化遗址历时达五、六千年之久,具体地说,这个遗址从原始社会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五、六千年的风雨,五、六千年的日月,天地轮回,日月交错,但这个村子始终扎根汉江之滨,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此生活、耕耘、生生不息。

2、遗址就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部落,或是一个群体(村落)的生活场所(居址)。这里所说的生活场所,包括衣食住行,宗教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简单地说,遗址就是整个古代部落或村落的方方面面。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某一地而遗留下来的场所(居址),考古学称其为遗址。
遗址是考古学家们特别感兴趣的古代遗存,因为遗址下面埋藏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和遗物。诸如人们居住的房址,人死后的墓葬,储藏物品的窖穴,煮饭的灶,烤火的炉子等等,这些东西在考古学上统称为遗迹。同时还有遗物,所谓遗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物品,如生活用的碗、钵、杯、盆,生产用的刀、斧、锹、锄等。遗址是由这些遗物和遗迹组成的,而这些遗物和遗迹正是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尽管这些物品绝大部分都是破的、碎的,但并不影响它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辽瓦店子遗址是一片坡地,由于紧邻汉江,涨水时遗址部分被淹没,因为离汉江太近,遗址有很大一部分被江水冲走。当然,现在的面积还有近十万平方米,仅此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古代遗址。遗址厚约七米,其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考古学家们为之苦苦寻找,梦寐以求的宝贝。古文化遗址是由文化层构成的,这些文化层是历史的沉积,同时也是文化的沉积,考古发掘就是将埋藏于文化层中的历史和文化发掘出来,让文化层中的历史和文化展示出来,这就是考古的目的。这里说的“文化层”是考古学中的术语,不太好懂,在此有必要作相应的介绍。
所谓文化层就是含有古代人类生活、生产遗留下某些物品的地层。由于这样的地层中含有古代人类文化的遗存,故称文化层。换言之,文化层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地层,这种地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在长期生活或生产中形成的。文化层中除了含有上面介绍的遗物和遗迹外,还有许许多多与人类相关的信息,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只是我们现在的认识和科技水平还相对有限,认识的程度也相对有限,更多的信息还不被人所知,所以文化层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地层是一层层的,一个时期(或时代)形成一个地层。换言之,一个地层代表着一个时代,各个时代的文化遗物和遗迹都不尽相同。地层还有一个特点,即上面的地层一定要比下面的地底要晚,越向下越晚。因为晚期的人类一定是生活在早期地层上,由此而形成的地层就覆盖在早期地层之上。在同一个遗址,人们生活的时间越长,这样的地层就会越多,遗址的堆积就会越厚,地层越多的遗址所包涵的文化信息就越多,其所包涵的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辽瓦店子遗址厚达七米,有十几个地层,这说明人类在辽瓦店子遗址所处的时间长,同时其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也丰富。由于辽瓦店子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跨越其后的各个历史时代,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此生活,所以学者称其为通史般的古代遗址。

3、辽瓦店子遗址共发掘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多达十余层,可分为九个不同时期,分别为: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的地层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地层,层层迭迭而成近七米厚。由于它是从我国新石器时代开始直到现代,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只缺旧石器时代,所以称其是一部通史毫不为过。同时,也说明这个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开始以来,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发掘,至今还没有结束,今后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截止今天已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出灰坑(当时人类堆放垃圾的坑)共四百余个,墓葬五十多座,还有大量的住房,烧制陶器的窑址,用于防护的壕沟、生活用的水井及数以万计的文物和难以统计的陶片。
辽瓦店子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充满了多元性。由于汉江流域处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文化板块之间,这两大流域的文化在此交融与汇合,所以辽瓦店子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两大流域的文化特征而形成自身的特点。早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此都能找到相应的文化因素,虽不是很显著,但能说明它们已传播到此。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到此与晚期的仰韶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又如石家河文化,它虽然是从江汉平原传播过来,但其与当地的前期文化进行融合,而构成不同于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所以学术界称其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这种“青龙泉类型”表现出既有江汉地区的文化因素,同时又含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部分特征,而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历史是人书写的,所以研究历史也就是研究人。虽然文化是人创造的,故研究文化也是研究人。从辽瓦店子出土的文物不难看出,生活于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在处于原始的洪荒时代就开始交流,他们的交流方式我们现在还没有更多的材料来加以证明,但留下了客观的实物资料,我们透过这些古代遗物,可以看到处于华夏文明前夜的先民,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已经共融共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共生息共繁荣。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与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有很大的不同,考古工作人员从地层中发掘出土的物品,绝大部分都是些破碎的陶片,完整的器物很少,这些陶片非考古人是很难看出其中的学术价值。考古不是收藏,收藏是追求藏品的完整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从而达到艺术的满足。而考古是讲究科学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结合,达到复原历史的真实性,所以考古对于古代遗物的完整程度不像收藏那么高,哪怕是破的,或是残片,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考古学家们对那些破旧的残片也如获至宝,这就是其中的奥秘。
当然,也不是说考古人就不喜欢完整的、精美的物品。他们不仅喜欢完整器物,而且还要对那些破碎的陶片进行修复。一般情况下,考古人员在田野发掘之后,回到室内要进行整理,将那些破碎陶片,尽可能的复原成原来的形状。即使不能复原,也要将陶片尽可能的拼接得更大,这样有利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所以,有人称考古工作者是修复历史、修复文明的人。人们会问:修复那些陶片就是修复历史吗?是的。因为那些陶片是古代人类生活和生产用品,它们是当时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着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将这些破碎的东西研究清楚了,就可以大致复原出这段历史。所以说陶片虽破,但意义很大。正因为如此,考古学家们将这些碎陶片视为宝贝,认为它们就是书、就是文字、就是历史。当然,如果再加上人们住的房址、存放实物的窖穴及墓葬等,都放在一起,就可以更为客观地复原整个社会。
辽瓦店子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它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和数百处遗迹,对研究汉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压在新石器文化层之上的是夏代文化。夏代被称为传说时代,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大禹治水那个时期。这一阶段的遗迹和遗物也非常丰富,人们居住的房址、墓葬、灰坑都有发现。房址有地穴和半地穴两种形式,多为圆形,面积大都在10平方米以下。什么是半地穴式房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半在地上,另一半处于地下。这种房子一般为圆形,向地下挖出一米左右,地面上再搭成圆锥状,有点像现在的窝棚。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在当时并非易事。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墓葬,墓葬与房址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与一般墓地中墓葬有所不同。葬式有仰身直肢、屈肢和侧身屈肢等,随葬品少而残损。另有十余座瓮棺葬,内有残余碎骨,所谓的瓮棺就是埋葬小孩子的,即为小孩子的墓葬。在古代孩子的墓葬一般离房子很近,研究其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怜爱,孩子虽然死了,父母还是希望孩子不要离自己太远。因为孩子太小,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大人来关心和照顾,所以将其埋葬于附近,这当然是一种心理因素,但能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
夏代文化层中还发现有文字的前身——刻划符号。所谓刻划符号就是文字的先祖,它虽然还不能确定为文字,但它为文字的出现做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甲骨文,但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在其之前文字应该有一个孕育期。这是从理论上推测,考古学也已得到了证明,即在甲骨文之前的确有一个非字似文字的时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刻划符号。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刻划符号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出现,在湖北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屡有发现。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安徽双墩遗址中更为丰富。刻划符号一般刻划于陶器上,它可能是用来记录,也有可能是作为标记,总之它有着特殊的作用。辽瓦店子遗址发现的刻划符号虽然不多,但其印证汉江流域的人们也为文字的出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4、中国的历史是从原始社会时代,到传说时代,再进入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夏代是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夏之后就是商代,从商代之后,就称为信史时代。
辽瓦店子遗址中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存也很丰富,主要也都是些陶器,同时还发现了许多葬墓和数十座灰坑。灰坑是古代人用于堆放垃圾的地方。在几座商代灰坑中,清理出多枚卜甲和卜骨残片。采用龟的腹甲和牛的胛骨制成,上有排列整齐的清晰圆形凿孔和火灼的痕迹。当然上面并没有文字,但可以看出,当时汉江边上的先民们与中原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没有两样,反映出“商人好祀”的文化特点。周朝或称为两周(西周和东周)时期主要是一些生活上的用品,如煮饭用的锅(考古学上称为鬲、鼎)及一些钵、碗之类的东西,这对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在周代都属于楚国,其文化称之为楚文化。楚国的文化与其它几个诸侯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楚文化以浪漫、神秘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有伟大的《离骚》,而且有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就是考古发现的实物文化,到过荆州的人无不为楚文化而叹为观止,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考古学家们喜欢追根溯源,当他们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却思考着楚国八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的楚文化只有三、四百年,还有前面四百余年之历史和文化人们并不清楚,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早期楚文化。辽瓦店子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楚文化遗物,其为解决早期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从汉代到唐、宋时期的文物,它们也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汉代的釉陶器,六朝的瓷器,及晚期的各种钱币等都是极为难得的资料。
辽瓦店子遗址对考古学界及文化界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汉江上游地区包括鄂西北、陕东南、豫西南等地区,历史上均属于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地区以往发现的文化面貌大多不清晰。而辽瓦店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完整的反映出汉江流域各时期文化的概貌,为汉江上游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标尺。同时,很多古代遗迹、遗物是首次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文化发展的空白,其价值就是一部区域通史。
辽瓦店子这部通史是用实物书写出来的,它埋藏于地下数千年,它的辉煌一直照耀着这个古老的村子而未被人们发现,如果不是南水北调工程,它的灿烂还不知道要埋藏多少年。辽瓦店子是鄂西北既普通,又非凡的一个村庄,它在汉江边屹立了6000年。6000年的日月轮回,6000年的生生不息,培养出6000年绵绵不绝的文化。可这个6000年的村子连同它的辉煌很快就要被浩瀚的江水淹没,从此辽瓦店子将永远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之中。2011.12.23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23 14:59:36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5706

发表时间:2018-08-23 22:59: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5 13:59:34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