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舞蹈纹彩陶盆照片的遐想

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件以舞蹈人物为装饰花纹的泥质陶盆,其质地普通,造型简朴,若抛开那组舞蹈人物,它与其它的陶盆别无二致。但其声誉却如雷贯耳,是中国史前艺术的经典作品之一。舞蹈纹彩陶盆质地虽然普通,但简朴的造型彰显出一股端庄典雅的气韵,深沉厚重的色彩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赏心悦目,清新明丽的图案透出远古的雄劲和炽烈。舞蹈纹彩陶盆的出现诱发着人们想象的空间,远播的声誉引导着人们一睹其风采的欲望,我也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在无法目睹实物风采的遗憾中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在自己的思维中再现这件伟大的艺术佳作。
舞蹈纹彩陶盆是马家窑文化的遗物,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中国最为精美的史前彩陶,其特点主要表现花纹的恰到好处,色彩的鲜明亮丽,造型的典雅古朴。仅就花纹而言,史前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花纹处理得该生动的生动,该简洁的简洁,该繁缛的繁缛。这件舞蹈纹彩陶盆,其口沿和外表属于简洁型,仅只绘一条黑色彩带,使其给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有了这条并不特别的彩带将整件器物装点得既艳丽又雅致。此盆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内壁上的舞蹈纹,内壁的花纹并不是马家窑文化流行的蛙纹和漩涡纹,而且一组载歌载舞的人物——舞蹈纹。人物应为女性,她们身姿轻盈,体态婀娜,舞动的手和跳动的脚都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活画面,不难看出这是一幅活生中的歌舞画面。
舞蹈纹彩陶现已发现了四件,其皆以踏歌而舞的人物作为装饰花纹,所不同的是舞人的穿着略有差异,再是舞者的数量不尽相同。尽管有这些细微的差异,但并不影响这类文物特定的文化内涵,此件出土于上孙家寨遗址的舞蹈纹彩陶盆是首次发现的那件。这件舞蹈纹彩陶上的舞人由15人组成,共分为3组,每组5人。从形体来看,舞人皆为女性,她们手拉手,围成一圈,犹似围在篝火边踏歌而舞。全体舞人不仅面向一致,舞步、头发及裙纱的方向也完全一致,婀娜的体态,轻盈的脚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欢乐、祥和的气氛。看到这样的画面,似乎看到了五千年前的歌舞,似乎听到了五千年前的鼓乐之声;看到这样的画面,让人犹如走进了五千前的历史时空中,或是置身其中与她们同歌共舞,或是远眺舞池,与明月和清风共享那个宁静却又喧嚣的夜。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后引起多方专家关注,考古学家将其视之为罕见的史前遗珍,文化学者认为它是绝世珍宝,艺术家们则认为它是艺术殿堂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明珠。这就是艺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从中领悟出不同的艺术感受,所以它入藏华夏艺术宝库,成为经典。当用现代人的思维来审视它,它会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元素,所以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便有了不同的感受。引起学者如此关注的惊世文物,自然会对其进行深入的考究。尽管画面上的人物非常简洁,专家们还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如舞人头上飘起的那一片黑彩,其细小得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专家们依然讨论热烈。有人认为是女性飘起的头发,因舞动而使头发随节奏跳跃、飘动;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是舞者头上的装饰,这种装饰因舞动而飘起,用这种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美化自我及娱神之效果,还有许多种说法不一一列举。总之,舞蹈纹彩陶盆引出的讨论精彩纷呈,我认为它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它是舞蹈的一部分,为画面增添美感,丰富彩陶盆的内涵就足够了。
我虽然没有参与这样的考证,却对画面上的人物同样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她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她们都是裸体,但我坚定地认为——不是。因为在此时的人类即将迈进文明的大门,她们不会还像其祖先那赤身裸体,因为她们懂得了如何美化自身,也懂得了如何制作美丽的服饰。作为一群青春美丽的少女,她们既懂得美,又能制造美,怎么可能不穿衣服?关于衣服的功能,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人多将其作为美化自身的一种装饰,它再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普通的御寒保暖物品。而早期的人类的确是将衣服作为御寒保暖的用品,这是客观生活环境决定的。进入到文明时期,衣服则成为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追求美的产物,也是人类修养的一种外在形式。二者虽然同为衣服,但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早期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动物基本相似,以皮毛遮身御寒。此时的人类无所谓的丑与美,尴尬与羞涩,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活下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开始用树叶兽皮来包裹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温度,以达到御寒的目的。但此时也仅为御寒而已,不存在遮身的问题。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数万年之前,人类的衣物再也不只是遮身御寒了,而成为美的象征,是美化生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部分。
当然,我并不认为此时人类的衣物是用来遮羞的。具体地说,很多人认为此时的衣物是用来遮挡男女的隐密,因为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懂得了尴尬和羞耻。其实并不然,此时的衣服更多的是为了让异性产生一种蒙胧感,继而吸引异性,使异性对自己产生好感,若此,则可以理解,此时的衣服含有吸引异性的目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活动和思考中。一个人若是赤身裸体地站在那里,都不会有人去看她(他),为什么?因为她(他)已一览无余,不能激发人的想象思维,令人无法发挥想象,更缺少去丰富它的空间,所以她(他)将美的空间变得窄小,以至于全部消失。相反,若一个人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令人什么也看不到,同样不能激发人的想象思维,所以她(他)同样无美可言。美只有在含而不露、掩而不露、严而不实时才会达到最后境界。记得有位美学大师说过,好的作品只是半个作品,而另外半个则是欣赏者。此话意思是说,好的作品一定要给读者、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发挥想象,从而产生共鸣,继而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那么,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人物穿的是什么衣服?一定是裙子。因为裙子在跳舞时全随着身体的舞动而飘逸、旋转,舞者在跳动旋转之时身体随着人体时隐时现,身体的美丽和魅力达到极至,令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裙子和身体的旋转还不仅使舞者愈加美丽动人,更能吸引异性的关注,继而引来追求者,这不是我们的胡编乱造、胡思乱想,而是有客观的实物作为佐证。如在离上孙家寨不远的宗日遗址也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上的舞人就是穿着裙子,裙子的下部——裙摆处呈球状。出现这种状态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裙摆呈球状,再是舞者和旋转使裙摆飘起而成球状。总之,这个彩陶盆上的人物皆穿着美丽的裙子,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上孙家寨彩陶盆的女人都穿裙子,而且还是“超短裙”。因为那性感、那纤细的腿客观地摆在那里,如同裸体似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说她们是裸体。还有,她的腰际都有一块物品在飘动,这飘动的物品就是短短的裙摆。另据民族学资料,澳洲土著部落的女人在参加这样的晚会时都穿这样的“超短裙”。他们在参加晚会之前都会精心打扮,尤其是要将自己心爱的短裙穿上,在晚会上尽情彰显自己美丽的身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裙子都是女人自己亲手做的,材料是自然界中的草。草不用编织,只要将草扎成片,能围在腰间即可。这种裙子既飘逸,又有垂性,跳起舞来裙中的草会随身体起起伏伏,收放皆有度,非常符合美学原理。穿这样的短裙,围着篝火旁,跳着狂野的舞,那种律动和韵味是可想而知的。
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此时的人类已完全掌握了纺织和缝制衣服的能力。马家窑文化距今只有五千年前后,而纺织和缝制技术出现的时间要比马家窑文化早得多,此时纺织和缝制技术已非常成熟,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人像都穿着宽衣大褂,此足以证明此时的人类制作衣物已不是问题,所以我确定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人物都穿着衣服。
她们为何要跳舞?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却又非常简单的问题。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篝火晚会,晚会的性质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参加的男男女女都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除了歌舞外,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即为年轻男女提供相互认识机会,为有情人提供结缘的场所。其实,在偏远或相对落后的民族,这种晚会非常多,晚会的功能虽具有某种祭祀或是庆典的性质,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功能就是帮助年轻人寻找伴侣。原因是,那些深处大山的少数民族,各个村寨既小又远;同一村寨因血缘等因素而不能结婚;尤其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规矩,本民族的男女都要在自己的民族中去寻找伴侣,或许还有别的客观原因,使年轻人的婚姻出现障碍。婚姻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直接导致整个民族的兴衰,所以那些深居大山或偏远的少数民族,经常举行各种不同的晚会,这些晚会正是年轻男女相识的理想场所。这样的晚会不仅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此,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原始土著部落皆如此。所以我认为彩陶盆上的人物跳的舞既具有某种文化上的功能,同时她是在表现自己,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郎君。
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件来自生活的艺术,是原始歌舞的真实记录。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一句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若换过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应该是真理,古今相同。所以因舞蹈彩陶盆的歌姿,让我想到几年前,在云南看到的白族歌舞。一群青春少女,头戴发卡,腰系飘带,身着宽大的裙纱,围在篝火边左旋右转,歌悠悠、舞悠悠,那热烈、欢快的场面与舞蹈彩陶盆的画面同出一辙,二者不仅形似,其神亦颇为相似。由此我认为创造这件作品的那位史前艺术家,是根据其部落的某次篝火晚会而作的。换言之,舞蹈彩陶盆上的画面是一幅客观真实的史前场景,是一次充满激情的歌舞晚会的真实再现。
按理说,有律动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节奏。舞蹈是一种律动,所以一定有音乐与之相配合。舞蹈彩陶盆上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律动感,这不能不让人思考配舞的是何种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这又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音乐界的人士会思考,即使普通观者也会做出自己的遐想。但音乐这种特殊艺术形式是没有办法保存下来的,它随风而去,随演奏的结束而结束。若要从彩陶盆的画面中去寻找肯定无法找出答案,不管从任何角度去寻找,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无疑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在如此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那个夜晚天空飘扬的乐曲。在此,我做一次大胆的“嫁接”,不过“嫁接”的不是音乐,而是演奏音乐的乐器,它就是另一类如雷贯耳的文物——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我是在河南省博物院的展厅看到的,笛子出土于距今八千年前的贾湖遗址中。其模样与现代笛子没有太大的差异,非常容易辨认,所不同的是材料,普通的笛子都是用细而直的竹子,而这件笛子则是用禽类的腿骨制作而成。我假设那个晚上的那场晚会用的就是这样的笛子,作为歌舞的乐器。当然,还有陶鼓和陶埙。陶埙出现得非常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得也非常多,是一种常见乐器,它的声音低沉深厚。陶鼓,在马家窑文化也并不鲜见,而且其形状与现代的腰鼓几乎相似,所以我将这三种乐器组合在一起,复活一次五千年前的歌舞盛会。
晚会会场选择在部落东部的那片草地上,草地很平整宽广,背靠一座小山,晚上的山呈黛青色,山中的鸟儿躲在树叶间欢快地鸣叫,不时发出嬉闹或是打斗声。天还未煞黑,月亮刚刚露出头来,大部分男女早早地来到这里。男人露着古铜色的上身,女人们都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衣裙,乐手们都在或吹或敲打着自己手中的器乐,看得出,他们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表演做着准备。不一会时间,部落的领头终于走到人群中间,即刻整个场地热闹起来,他手臂一挥:点火。其声音刚落,一堆柴火被点燃,继而熊熊的火焰在人们的欢笑中将夜空照亮。就在此时,鼓声笛声和女人的笑声、男人的叫喊声连成一片,人们手牵手围着篝火,喧闹的晚会就些开始。
此时整个部落都沸腾起来,大家都在尽情唱着跳着蹦着,歌声笛声鼓声和人的笑声将火越烧越旺,人们还在不停地向火堆里加柴,火光将整个部落都照得明亮,将半个夜空都照白日。时间像流水一样在人们的欢乐中流逝,夜已深了,很多人都累了,年纪大的人也离开了,剩下的都是些年轻的男女,他们不仅还有旺盛精力,还有他们心中有着另一股力量鼓舞着他们。月亮当头,月光如水,微风轻拂,歌声开始缠绵起来。年轻的小伙子们尽情地向着姑娘表现自己,而姑娘同样地面对多情的小伙子。悠扬的乐曲回旋在年轻人的笑声中,他们在篝火边,踩着节拍,和着清风,时儿轻歌漫舞,时儿狂放激昂。悠扬的笛声和着热烈的鼓点,与婆娑的舞姿在空旷的夜空显得既幽静又奔放,使整个部落流淌在欢乐和艺术的溪流之中,一直流向晚会的更深的夜空。
这是个美丽的夜,也是一场美妙的晚会,但愿有人享受过这样的夜,有人参与过这样的晚会,但这只能是但愿。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原始舞蹈来源于原始人类劳动生产,它表现的也是先民们的生活方式,是表达先民们的思想感情的行为。原始舞蹈最早是先民们用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保护和祭祀神灵仪式的一种行为。就这件彩陶盆所要表达思想和制作此盆的目的,现在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不过它美丽的画面和欢快的场面,客观地反映出五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及其生活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彩陶盆的设计体现出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艺术的熟练和审美思维的艺术化。就造型而言,可谓是极为简捷明快,端庄大方;弧形的沿面,圆形的器身,外轮廓为流畅的曲线,外加红色的底地,这些元素使其既柔美又艳丽。就纹饰绘制方式而言,虽然其以单色平涂的手法,但由于采用了红与黑这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其画面不仅清晰,而且直观、生动。尤以其独具匠心的构图,成为这件远古艺术品的点睛之笔,三组物人绕盆壁分布,其下有四道表示地面平行道纹和头顶空旷的天空,将天、地、人完整地表现出来。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此时的人类就有了这种哲学意识,只是仅就画面的构图给人的一种理解。大家知道,盆是用来装水的,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将这个盆装满水,壁上的歌舞应该在柔柔的水中飘舞起来,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小小水盆成为一弯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倒映在池水之中,舞蹈的韵味,夏夜的凉风,不眠的小鸟;再加上天空的一轮明月,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
彩陶是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所以将彩陶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不为过的。中国的彩陶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出现,经仰韶文化的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已达到巅峰。其基本特点,多为红陶黑彩,彩绘幅面很大,从口沿到外壁都绘有花纹,还有的内壁也有彩绘花纹。花纹因器型而异,或繁缛瑰丽,或疏密有度,且皆富于变化而有规律。马家窑文化彩陶许多超出装饰性,富有思想内涵,表达一种非自然的精神世界,所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不能简单理解为彩陶,很多作品都是一幅画。从表象看:其有章法、有结构、有布局;从内涵上看:有立意、主题、有思想。这些彩陶就如同中国画,从使用工具,到谋篇布局,再到艺术境界皆具有相似性。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雅、古朴、大器、浑厚,如同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和浪涛汹涌;它的一笔一划或是一支一叶,如同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潮流的起伏。所以从绘画的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以理解为中国画的起源,有些作品就是史前“中国画”。
舞蹈纹彩陶盆只是众多具有“中国画”意味的彩陶之一,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还有那些神奇的鹿、蛙和梦幻般的漩涡纹,每一件彩陶都是一幅稚嫩的“中国画”。创作需要灵感,大量的彩陶纹饰其结构布局及纹饰的形式大致相同,说需要创作灵感可能有些牵强,但类似于舞蹈纹彩陶盆这样彩陶纹饰是需要灵感的,那么创作这件彩陶盆的灵感来自何方?学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已见,而我觉得其得益于一段原始的爱情故事。
在数千年前,上孙家湾是一个祥和、繁荣的部落,人们过着原始的乌托邦式生活。部落里有一个英俊少年,他体态高俏,身材匀称,强壮雄健,但性格很内向。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陶工,善长绘画,长期为部落绘制彩陶花纹。他绘制的风格已不再像他的前辈,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看到的生活场面绘制于彩陶之中,如他将奔跑跳跃在荒原上的梅花鹿画入陶盆中,让人们在洗脸时也能看到它在盆中跳跃;将身边的龙卷风转化为涡纹绘制在陶罐的腹部,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为美化人们生活的元素……他在长期绘制彩陶的过程中发明了颜料,发明了毛笔,使马家窑的彩陶才如此绚丽多彩。
在平常的生活中,他相中了部落里一位能歌善舞,又婀娜美丽的姑娘,但小伙子很害羞,一直不敢向姑娘表白。漂亮姑娘身边总不乏追求者,他担心这样美丽的姑娘被别的年轻人抢走,不知道如何是好。小伙子心急,又不敢向姑娘表明自己的爱情,只有默默地关注着姑娘的一举一动,并将这些都装在心里。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部落在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是要跳舞的,部落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要到广场跳舞的,年轻人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员,这可是男女相互表白的最好时机。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部落里不管举行什么样的活动,跳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的歌舞不仅是活动的行式,也为年轻男女表达爱情提供了机会。一般情况下,年轻男女在活动期间,利用各种方式向自己爱慕的人表达心境,待到活动结束,相爱的人就跑到部落周围的树林,或是比较清静的地方,相互表白爱意,或是幽会。
那是一个美丽的夏夜,天空特别明朗。月亮将整个部落照得如同白昼,天高气爽,清风拂面。部落里的人都早早的来到广场,尤其是年轻的小伙子们,都等着自己的意中人出现。很快声乐声呼起,人们按惯例跳起舞来。小伙子没跳,因为他不喜欢这样跳舞,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他一个人远远的站在外面,看着心爱的姑娘和歌舞的人们……看着看着,姑娘身边不停地出现小伙子们的身姿,而且越来越多,小伙子们都围着她。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发酸了、发燥。他想挤到姑娘身边,想将那些小伙子们挤走,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祭祀开始后,大家更疯狂的围着姑娘跳舞,有些小伙子公开地向姑娘表示爱意。他看得清楚明白,越看心里越着急,越难受。于是他跑到部落外面小河边,找到一棵大树下坐着,听风在吟唱、鸟在鸣和、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在说着爱的私语。
他越听越觉得不自在,越听越坐不住了,他怕那些小伙子将自己心中的姑娘抢走,那样将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于是他起身,他要回到部落里,也要去参加晚会,他也要去和他心中的姑娘跳舞。他回到了部落,回到了部落中心的广场,他看到了姑娘在那跳着蹦着,看到一群姑娘和他心爱的姑娘一起跳着,一起蹦着,他看到她们手牵着手,围着中心的神灵,跟着震耳欲聋的叫喊声,疯狂的跳着。他看到姑娘们飘起的长发、看着她们丰膄光洁的身体、看着她们颤动的胸脯、看着她们扬起的短裙,看着她们修长的秀腿。他激动着,颤抖着,他想叫想喊,他像有一种神灵依附在身上,不停地颤抖着,他想画,他要画,他要将刚才跳舞的画面画下来。于是疯狂地跑到自己的制陶地方,拿起自己的画笔,端起陶盆,用颤抖的手将刚才看到的姑娘重现在他的盆子里,他看到姑娘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婀娜,那样窈宨 ;他看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就在盆里跳着蹦着,手牵着手,围成一圈,不停的旋转着,欢笑着,高喊着大叫着。他画完了,画完后静静的坐着,看着盆和盆里的姑娘,他突然想到,他要将这个盆送给他心爱的姑娘。他咬咬牙,对,要将这盆送给她。
三天后,陶盆晾干了,他小心翼翼地将陶盆放进陶窑里,他自己加柴添火,他怕别人或将火烧大了,会出现不同颜色;也怕火小了,同样也会出现不理想的颜色,只有他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放心,才能表明他的心意。他一个人坐在陶窑前烧了整整一个晚上,次日清晨,太阳特别鲜亮,他小心翼翼打开陶窑,一个红红的陶盆出现在眼前,上面的姑娘在跳着舞,围着陶盆不停的旋转着,像那天晚上在广场一样,姑娘是那样漂亮,那样美丽。于是他拿着神圣的陶盆去找姑娘,他站在姑娘面前,低头将陶盆递到姑娘手上,姑娘笑着接过他的礼物,当天晚上姑娘就邀请他到她的房间……
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过着相亲相爱的日子。虽然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形式不及现代的家庭稳固,但他们俩个人过着自己的稳固生活,舞蹈纹彩陶盆她从来也没舍得用,总是将它放在那个安全的地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日她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她在走进她最后归宿之时,向他请求:希望能将舞蹈纹彩陶盆一同带走。
又过了五千年。一天,考古工作者在她墓葬中发现了这件盆,它依然还是那样美丽,那些跳舞的少女依然还是那样鲜活如初。舞蹈纹彩陶盆发现后,人们都在演绎着盆里的故事,各有各的认知,各讲各的故事,上述是我从彩陶盆中读出的故事,至于故事是否真实客观,那只有任你评判了。
2011-8-9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7-31 07:50:59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8234

发表时间:2018-07-31 15:50: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8 11:46:10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