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假 诸 候 王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墓葬掩埋的不完全是人和物,是一个人死后的世界,其实不然,而是墓主人生活的那个时代之历史和文化。墓葬是人生的缩影,是人生的总结和概括。一座墓葬是一个人的社会,岁月的风雨、人生的故事,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沧海桑田都在其中。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众多人死后若埋葬在一起于是就构成一个墓地、一个墓群。如此众多的人构成的墓地或墓群,当然埋葬着众多人的人生和故事,假若我们将这些人的故事进行组合拼接,可能会出现某种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在我的考古生涯中曾发掘过许多墓群,其中有一个墓群就拼出了充满戏剧色彩的故事,这个墓群就是北泰山庙墓群。
北泰山庙墓群位于今天的丹江口市,古代均州城的上方。这是一处特大型的楚国墓群,时代为战国时期,整个墓群由众多个小型墓地组成,其中包括吉家院和王家垭两个墓地。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信息可知,这里曾是楚国的均陵城,北泰山庙墓群埋葬的就是楚国当年的臣民,或是守卫均陵城的将士。当然,也可以说埋葬着古均陵城的历史及生活城里的人和事。在此撇开这个墓群中的许多说得清和说不清楚的事,现将两座互不相干墓葬,所演绎出来的故事介绍给大家,让人们从中品味考古的趣味和魅力。
王家垭墓地前几年才发掘,共发掘墓葬近七十座,其中封土依存的M2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墓当地人称为梁王墓,传说是某位梁国的国君之墓,至于是哪个梁国、哪位梁王,皆无人说得清楚,发掘前它是丹江口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中,该墓地经过科学发掘,这座被人称之为梁王墓的墓葬,客观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的梁王墓根本就不是什么梁王的墓葬,其主人是一般的贵族。无巧不成书,考古工作者,在吉家院墓地的一座小墓中发现了一件惊世文物——蔡侯剑。这是一把名符其实的诸侯王佩剑,这把剑的出土预示着这位蔡侯与楚国曾发生过某种故事。考古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一座广为流传的国王墓原来是那样普通,而另一座无名小墓却出土一国之君的随身佩剑,这既不是阴错阳差,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巧合,使考古将这两座互不相干墓葬真实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构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梁王墓在当地没有准确的定论,文物部门将其作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管理,它能受到如此待遇与当地流传的梁王墓的传说有关。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古代有个梁国,其国都被攻陷后,最后一位国王在大臣们的保护下,突出重围,辗转流落到古均州。他本想在此短暂居住,以图东山再起,再回到自己的故国故宫。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追随的部众与当地的民众融为一体,安居乐业了。国王看着自己的臣民失去复国的愿望,他们与民同乐,安于现状,最终忧恨而亡。国王死后,追随者们无法将其归葬故土,难入宗茔,只得将其就地安葬,于是留下这座高高的坟茔,这就是“梁王墓”的由来。在均县镇,这样的传说还不止一个,另一个传说更为具体详细,说“梁国系在今江陵一带,兵败后逃难到沙陀国,被沙陀国王收留,并安置在古均州,即今天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带。后来这位流亡的国王死于此并葬于此,于是就留下了这座“梁王墓”。
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这个梁国是否存在,这个梁王又是何人,得要有真凭实据。在此我们不妨翻开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梁”国,一是六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之梁国。这个“梁”国,始建于公元503年,开国君主为梁武帝萧衍。公元557年,国灭于陈武帝陈霸先。其立国五十五年,末帝梁敬仅在位两年即兵败,在江陵(今荆州)被杀,葬于荆州。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此梁国建于公元907年,开国皇帝为 朱温,传三世到末帝朱友贞,于公元923年被后唐国庄宗李存勖所灭。以上两“梁”国与古均州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国君死后葬于此的可信度不大。由此不难看出,当地的传说可信度不高。
2005年我们对王家垭墓地进行科学的发掘,所谓的梁王墓编号为M2。此墓在整个墓地中规格的确非常高,它不仅地势优越,它还保留着数米高的封土,仅此不难看出它的与众不同。因其特殊,所以曾多次被盗。盗洞内还留有盗墓贼使用过的衬衣、“恐龙牌”电池、“武当牌”香烟盒等,在众多的盗洞中有两个打到底的。值得庆幸的是,墓内文物保存基本完好,原因可能是此墓的随葬品基本都是陶器,而盗墓贼所需要的青铜器、玉器墓中没有,所以使大部分文物保留下来。发掘结束后,考古人员对出土遗物进行整理,结果证明梁王墓出土的文物级别并不高,由此可以断定,其不是王墓。至此,梁王墓的真实面貌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的梁王墓是一座楚国墓葬,其时代的战国,墓葬的主人属于较高级的士阶层,这是贵族中较为低下的一个级别;不过,士这个级别的贵族也高低之分,他在这个阶层中算是较高的,但依然算不上高级贵族。
“梁王墓”的真相清楚了,它是一个既无文献记载,也没有文物证实的,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在吉家院墓地曾发掘过一座小型墓葬,墓中出土一件蔡侯剑。这个蔡侯历史上有名有姓,出土的宝剑寒光闪烁、寒气逼人,锋利异常。它与梁王墓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在地下演绎一出真假诸侯王的历史剧。
蔡侯剑出土于1998年夏天,出土时保存完好,剑身饰有嵌有兽面纹图案,剑首镶有绿宝石,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出土文物。尤其重要的是,剑身还镶嵌有“蔡侯鳱之用剑”六个错金铭文。那次共发掘了四十一座墓,其中的M48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从出土文物来看,此墓等级较很低,其墓主人应该是士级别的小贵族,蔡侯剑就出土这样的墓葬中。如此高等级的宝剑竟出自这样的墓葬中,随葬品与墓葬等级完全不相称。
就青铜剑而言,在楚墓中并不罕见,春秋战国时期剑最是常见的兵器,无论是中原诸国,还是南方的吴越及楚国都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吴越剑更具名气,而楚国剑最为普遍。这把剑虽然精美,但并不是它真正的内在含意,最为重要的是“蔡侯鳱之用剑”的六字铭文。有人会说,这区区六字有何重要的?其实这几个字所包含的信息远超出这件文物本身历史价值。文字是一种文化符号,记录信息的是人的思想和社会信息,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包含着诸多的社会、历史信息,同时还记录的是其主人的某些点滴。考古人都知道,青铜器铭文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时还是历史文献资料,它所包含信息既丰富,又客观,所以青铜铭文倍受到学术界关注。就这把剑上的铭文而言,“蔡侯鳱之用剑”非同寻常,其中稳含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历史和故事,要说清楚其中的故事,得先解释搞清楚这六字的基本意思。
“蔡侯鳱之用剑”六字虽短,却是一篇完整青铜铭文(青铜铭文一般都不长,多者数十字,少者几个字,上百字者极为少见。青铜铭文有其固定的写作体例,不管字多字少,只要按其基本格式书写才是一篇完整的青铜铭文)。青铜铭文一般要记录青铜器主人的国名(族名)、爵位、人名和器名,有的还写明做器的时间和地点及原因,这些是青铜铭文的基本要素。“蔡侯鳱之用剑”虽只有六个字,但基本要素皆在其中。“蔡侯鳱之用剑”重点在“蔡侯鳱”三字,它提供如下信息:一是持剑者的爵位,即为“侯”。侯在当时是仅次于天子的高级贵族;若在其诸侯国,他是最高统治者,可视之为这个诸侯国中的“天子”。其二为国名,即为“蔡”,也就是说这个诸侯国是为蔡国,此人即为蔡国的国君。其三为人名“鳱”,是持剑人的名字。如果将这三个字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蔡国的国君,鳱。若再将“之用剑”连起来翻译则为:蔡国国君,鳱的佩剑。
青铜剑的主人、爵位及所处的国家都已清楚,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们会问:蔡侯是一位高级奴隶主贵族,他的佩剑应非一般之物,但它为何出现在楚国墓葬中?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蔡楚关系说起。蔡国是一个姬姓诸侯国,其第一代国君名度,是武王的五弟,武王克商后,封度于蔡,史称蔡叔度。蔡国位于今天的河南蔡县这一带,与当时的楚国相邻。公元前684年楚国利用蔡国、息两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打败了蔡国,并将其纳入楚国范围。或许正是因为这场纷争,蔡哀侯的佩剑落入楚国境内。
这只是我们的推测,作为一国之君的蔡哀侯,其随身佩剑绝非一般之物,它如何进入楚国,又为何成为一个普通人的随葬品,这里面一定是有故事的,而历史故事是不能只凭推测的,它要真凭实据。要解开其谜底,还得从“蔡侯鳱”说起。
蔡哀侯是蔡宣侯之子、蔡桓侯之弟。其名献舞(一名季),公元前695年即位,675年去世。史书记载蔡哀侯名献舞,而墓葬出土的铭文为鳱,这二者名不相同,他们是一个人?经学者研究,“鳱”实为“干”,而“干”与“献舞”分别是蔡哀侯的名与字。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干”是一种舞具,古人在取名、命字时,名与字一般会选取有互相关联和对应意义的词汇,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犹如流行,如孔子的学生冉耕,字子牛;楚国公子鲂,字子鱼;郑成公纶,字子印(纶是印上系的带子),所以“鳱”同“干”。古文字与今天的文字差别甚大,尤其是秦朝还没有统一中国文字之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尤其是楚国,其为了使文字更加具有美感,喜欢用鸟的局部来装饰文化,这就是人们习称的鸟虫书。这个“鳱”字的右边的鸟形,可视为鸟虫文的装饰部分,它并不是这个字的组成部分,左为“干”才是这个字的主体,所以“鳱”就是“干”,“干”即蔡哀侯的名字。也就是说这把剑就是蔡国最后一位国君——蔡哀侯(蔡侯鳱)的佩剑。
至于蔡哀侯的佩剑是如何流入楚国就不难解释了,其原因是因蔡、息之间矛,而将楚国卷入其中,致使蔡侯剑落入楚国人之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蔡息之间有隙,息侯请楚国出兵攻打蔡国,楚人按息国意愿做了,蔡哀侯就成为楚国的俘虏,最终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而来到楚国。蔡哀侯被楚人扣留之后,一直在异国生活了九年,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故事至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给予回答:楚国为何愿意帮助息国去攻打蔡国?蔡、息之间是什么矛盾?这里面隐含着什么?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颇有戏剧色彩。
蔡国有个邻居,名为陈国,平时两个国家关系不错,互有来往。陈国有户人家,有一对绝色姐妹,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妹妹嫁给了息国(今河南息县一带)国君息侯。息夫人比姐姐美貌更甚,面若桃花,人称“桃花夫人”。一次,息夫人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顺路探望姐姐,不料姐夫蔡哀侯色胆包天,竟在宴席上对息国夫人动手动脚。息侯听说老婆被连襟(蔡哀侯)调戏,勃然大怒。但息国国小力薄,打不过蔡国,作为男人的息侯又忍不下这口气,他冥思苦想之后,想出了借刀杀人的馊主意。他要借楚国之力,用楚王之手来打击蔡国。于是息侯派使者去见楚王,对楚王说:蔡国不肯向楚国进贡,请大王假装派兵来讨伐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帮我对抗大王,大王就趁机教训蔡国。楚王听后大喜,公元前684年,楚军假装出兵伐息,蔡哀侯果然出兵相救,楚军于是挥师攻蔡,大败蔡军,将蔡哀侯俘获带回楚国。
就是这次战争,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最终来到楚国。至于蔡侯剑为何出土于如此之小的墓葬中,推测此墓主人可能是楚国一位军士,他可能参与了这场战争或是他的父辈参与了这场战争。若是他本人参与了这场战争,他可能就是获得此剑之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军士能获得诸侯级别的佩剑是何等荣耀的事,他将其视之为宝物珍藏,在他死后将这把宝剑随自己一同埋葬。若是其父辈参与了这场战争,也应该是在战争中获得这把宝剑,亦将其视作宝贝并留传于他,在他死后便随葬于墓中。谁也不曾想到,二千多年后竟有人将其挖了出来。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楚国帮息打败了蔡国之后,楚王一直在想这个蔡哀侯的小姨子,或说是息国夫人究竟有多美,竟使两个国君为之反目成仇,致使楚王欲要看个究竟。历史上就有楚王好美人的故事,这位楚王也不例外,他听说桃花夫人之美丽后,心不静,气不宁,就想一睹这位美人的芳容。一天,他借巡游为名来到息国,息王自然要款待。席间,楚王终于如愿以尝地见到息夫人。
息夫人的美丽果然名不虚传,其面若桃花,目似娇月,绝对是倾国倾城。楚王一见心动,于是魂不守舍起来,一股占有之心涌上心头,想要夺而占之。当然,想娶已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家早已是息夫人了,何娶之有?只有强夺。于是楚王借故出兵灭了息国,抢了息夫人。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国君,为了强抢人家的妻子而出动国家军队的,只有楚国是个例外。楚王将息夫人抢去之后,当然会与之同床共枕,息夫人还为楚王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楚成王。不过,自从息夫人被抢到楚国,就再也没有了言语。这便是王维所叹息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清人邓汉仪也有“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诗句。
梁王墓和蔡候剑的故事到此结束,考古就是这样充满魅力,普通的墓葬或许会有不普通的故事。

2009--10--20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7-25 08:42:05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5095

发表时间:2018-07-25 16:42: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6 17:28:42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