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惊蛰


每年的春天,惊蛰都会与我如期相约。我漫步在早春里,看着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风景,感觉眼前变得清新而又明媚。春风,裹挟着诗韵且行且走,而惊蛰,像一条季节的小河一样奔腾荡漾,热烈地向大地招手致意。惊蛰节气过后,春潮在田野中涌动,春色在大地中潮涌。那含苞欲放的桃花将会吐纳一地的呢喃,在春风的吹奏下,将剥开片片粉白,映衬这个如画的春天,那抽青的柳树,那抽芽的杨树将会吸纳一地的春色,在春风的吹拂下,将抽出青丝,努出嫩芽,芬芳这个明媚的春天。

惊蛰前,空气中弥漫浓厚的寒气,伴随着雨水,眷恋得不曾离去。惊蛰后,清晨看到了明媚阳光,她迈着轻盈的步子,挥甩着身上的寒气,踩踏着大地上复苏的音符。戊戌年的惊蛰前,家中的一盆年桔开满了洁白的小花,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蜂鸟,春风让她们趾高气扬,这些小精灵,围绕着年桔树翩翩起舞,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是好一幅群蜂采蜜图。

“惊蛰”节气,意为天气渐暖,春雷萌动,惊醒冬眠的动物。春景明媚,野花遍地,朵朵小花点缀在田野小村,如小家碧玉,美丽而不失灵秀,而农户门前的蔷薇花,富贵华丽,雍容葳蕤,如大家闺秀,华丽而不妖艳,雍容而不显娇气。“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农谚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惊蛰一过,绵绵春雨即将连日而来,将使空气变得清新,缓解去冬的旱情,使入春的土壤墒情有所改善。繁忙的春耕就开始拉开帷幕,农民就要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了。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我老家的人,常常将“惊蛰”说成了“惊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我国古人用这种“阴阳合历” 的补充历法——农历,根据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来指导农事,是直接影响着我国农家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 它是一种阴历和阳历结合的农历,既不是单纯的阴历,也有别于单纯的阳历。

惊蛰翻土,大地厚实,阳春回暖,渐生蜂蝶。那些出走的小虫,每年一个居点,来年可能再也不会认识故居。来年再有雷声,它们再会游览大地和新月。雨水的脚步从不疲惫,一如既往的灌溉,给原野披上新绿。春雷响,万物长,性情和,气顺畅,道出“惊”的内涵。都是春天的给予,都是蛰虫的和鸣。“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农家有谚语:“惊蛰雷鸣,谷米成堆”。如果雷声在惊蛰当天响起,就昭示今年的庄稼会获得丰收。要是过了惊蛰,临近春分都未听到响雷,那就会因缺少雨水而影响今年的收成。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小时候,我在老家的农村生活,每年的惊蛰过后,都是父母亲及村民们最忙碌的时期。父亲开始倒腾犁铧和锄头,一遍又一遍将其擦拭的锃亮,他站在自留地头,构思当年的一茬庄稼。在那大集体的年代里,我在节假日,常常跟着父母或其他村民一起干农活。翻地筑渠、播种、给油菜施肥、犁田...这些是耕作的前奏。“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山上的茶树、桃树、梨树……也在争宠,迫不及待地萌动着,今天一个芽,明天一片叶的告诉主人,“我该修剪了,我该追施了”,还有早稻要准备育秧等等。在田野里,油菜及绿肥作物,绿油油,嫩滋滋的,我们似乎能听到它们节节生长的声响。就这样,我那漫长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被如此美好的惊蛰,一次又一次地叠加着印象,使之久久地深留在我记忆的脑海里。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有人认为,“惊蛰”是相当有文化底蕴的,不仅是让二十四节气挤入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主力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亮点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对惊蛰也情有独钟。《吕氏春秋》“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唐代知名学者李善也感叹“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头条:“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仲春二月喜逢及时雨,第一声春雷开始在东方响起。众多蛰伏地下的动物被惊醒。草木发芽,枝叶纵横伸展。诗句描绘了仲春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唐代诗人韦应物 《观田家》“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描述了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春天的景象。宋代诗人苏辙 《游景仁东园》“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惊蛰刚过,草木却依然酣睡,好像春雷并没有把他们叫醒。今年的春为何这样姗姗来迟?诗人将游景仁东园之行详细记述,展现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宋代陆游《春晴泛舟》“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春天来了,万物一新,诗人在湖上泛舟,有点感慨自己年纪大了,春雷萌动行风雨,整个的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是一番新的气象等等。这些文人墨客对惊蛰的情怀,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惊蛰在节气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4-12 16:26:26 +0800 CST  
惊蛰,一个惊天动地的创举,彻底驱走了冬天,打开了春天的大门,所有的生命意气奋发,怀揣梦想,竞相拼搏。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4-12 16:26:54 +0800 CST  
@TIANBL 2018-04-13 15:06:33
我看到这俩字,就想到了虫子。
-----------------------------
这个节气,虫子都出来了!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4-14 08:59:50 +0800 CST  

楼主:文锦书屋

字数:2566

发表时间:2018-04-13 00:26:2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7 07:37:53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