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条河流是幸福的(系列)

1.拥有一条河流是幸福的

我生活的城市是西施故里,有一条河流叫浦阳江,穿城而过;有一座山相伴随,起伏相依。生活就在山水之间,穿过一座座桥,上班、下班或是闲逛。这里面有我,或江边漫步,或桥上看山看水,或急匆匆去往单位的路上。

春天的河流是美丽的。浦阳江两岸花团锦簇,流光溢彩。茶花、梅花、玉兰、海棠、樱花等次第开放。几重绿色宛如涌动的瀑布一般,杨柳的婀娜,樟树的新绿,乔木的嫩叶,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欣欣向荣,生机无限。徜徉其中,看花看叶,一江春水,一片鸽群,一山一水,情韵悠悠。傍晚的阳光下,河流倒影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童年;夜晚的霓虹闪烁中,河流映衬着妻子恬静从容的岁月。

我想我是幸福的,有一条河流相伴,在自然的纯粹中,在生活的喧嚣中。远离故乡,河流带给了我稔熟,连接着长长的时间,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点亮的还有往事,与河流有关。

故乡有一条小河叫无道沟,在村子的后面。春天,那里成了儿时的乐园。放学后和小伙伴去那里钓鱼,用母亲的针线做成鱼钩,从麦地里挖出蚯蚓,穿过大片的麦田就到了,河水清澈,能看见小鱼吃食的场景,很多小鱼簇拥着,很轻松就能钓上几只“石滚皮”。岸边杂花遍地,堤上杨柳依依。到小麦抽穗时,我们就跳下河里,在水里大喊大叫起来。

离开故乡,无道沟一直承载着乡愁。三年前的冬天,我回到故乡,特意沿着无道沟的堤坝徒步走了半天,一直走到尽头,走到黄昏的深处。路过村庄,河两岸全是青青的麦田,傍晚的阳光照在麦田里,全是静谧安详的时间,像走入米勒的油画中,满足了所有对故乡的思念。

师范毕业我回到镇上的中学上班,附近有一条大的河流叫“颍河”,我们老家人喜欢说“沙河”,因为河床上有软软的细沙。我在镇上只待了一年的时间,春天到了,我每天早晨都去河边读书,因为要参加考试,想去省城读本科。对岸有个“四九起义烈士纪念馆”,我去那里瞻仰过先烈,初中的老师说那次起义失败是因为两条河,一条是沙河,谐音“杀河”;另一条河叫“次淮新河”,谐音“刺河”,起义的地点就在两条河流之间,血雨腥风之后,成了后人沉重的悼念。每年“四月九日”,全市的中小学生都会渡过沙河,缅怀先烈。河流流过大地,带着青春的梦想,也带着历史的沉重,流过整个春天。

第一次出远门就跨越了长江,那一刻是激动万分的。后来又多次路过,直到有一年春天我和小钱去了芜湖,来到了长江边,在安师大读书的同学带我们爬上了赭山,山顶远眺,一望无际的原野,长江消失在天际间,雄浑壮阔,颇有“荡胸生层云”的豪迈之感。工作后我曾在五一长假骑摩托车回故乡又路过长江,行驶在芜湖长江大桥上,颇有一种自豪感。也有一年清明节自驾车带妻儿回老家祭祖,再次经过长江大桥,淹没在沿途的油菜花海中。但长江也曾见证过我的无助,那一年考研离南京大学复试差1分,无奈调剂到其他学校,我去南大取档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骑同学的自行车去了长江边,看滔滔江水,前途迷茫,聆听着“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声响,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那一年历经奔波,最终无果。在逐梦的青春里,河流从来不会缺席。

北京读书期间,也邂逅过两条河流,和老徐一起。一条叫不上名字,就是周末沿着一条河一直走,一直走到源头,两岸的地里生长着大豆高粱,一个个质朴的村庄,天黑时找到一个小旅馆,那是肆无忌惮的青春。后来去房山的十渡也是这样,一直走一直走,沿着一条河流,山水相伴,河流与路交汇十次,我们从一渡走到十渡,那是十月的秋天,两边山里有连成片的柿子林,柿子已经红了,自然的山水,清凉甘甜的柿子,给旅途增添了亮色,至今都念念不忘。现在,和老徐已多年不联系了,但当年一起走过的河流却在日子里熠熠生辉。

青春里还有一段旅程和赣江有关,赣江边有两座城市:南昌和赣州,相隔很远,却都有我青春的记忆。夏天最热的时间到达南昌,十一月的秋天离开,生活在青山湖边,离赣江也不远,我和阿贵去过滕王阁,参观过八一大桥的大猫,也在赣江游过泳,后来还去过赣州,在郁孤台上看清澈的赣江水,默念着辛弃疾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多少行人泪。”仿佛和感情有关,悲伤得连赣江都“载不动许多愁”,给人生留下了丰盈的缺口。

工作的城市离富春江不远,闲暇的时间我常骑摩托车去富阳桐庐,沿着富春江畔。春天油菜花开,夏天是绿油油的稻田,秋天有看不完的远山,郁达夫的故居就在富春江畔,大学时偏爱郁达夫的作品,带着这样的情结前往,心情是虔诚的,那些压抑的零乱的青春,在富春江边的邂逅成了知音般的从容。

因为一条河流,让记忆的片段重新相连,当年的贫瘠孤独无助在此刻的春天仿佛绽放成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组成人生丰富的画卷。亦真亦幻。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4-11 09:51:00 +0800 CST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4-11 10:24:19 +0800 CST  
2.紫藤花开了

紫藤花开了,在河流的两岸,我先是在雨中看见对岸的一片朦胧之色,后又在傍晚的阳光下经过紫藤花架,一种淡淡的幽香。小区附近的公园里也有一架开得旺盛的紫藤花,朴素大方,不争艳,也不卑微。

四月,各种花竞相开放。朋友圈里都是爱赏花之人,湿地公园里郁金香如锦缎,山野村居旁姹紫嫣红的花朵抒写着新农村之气象,映山红开遍山野,又开遍城市的角落。昨日雨中去山里农庄的路上还看见两棵泡桐树,一树纯粹的花朵绽放在自然中,颇让人惊悸。

行走在时间的花季里,总会有很多稔熟的记忆,和紫藤花有关,氤氲在青春的岁月中,弥散在成长的光阴里。

2002年的春天,我刚去北方那个古老的城市里,随着春天的一点点到来,春色满校园,我每天清晨都徜徉在校园的春色中,梧桐的新绿,拂柳多情,杨絮的飘飞,当然还有在清晨的阳光里邂逅的那架紫藤花开。好像是在一个角落里,我先是听见晨读的声音,循声看去,一架盛开的紫藤花,一个青春靓丽的身影。

我是遭遇了很多挫折才去北京读书的,在那之前的很多个春天我是看不到花开的,即使看到也感觉不到花开的美丽,甚至于觉得对自己是一种灼伤。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那窗外阳光下绽放的骄傲的月季花,都曾让我黯然神伤。春天的北京,花开的日子,我感觉到了轻松自由,紫藤花下读书的身影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奋斗的日子,在冬天的合肥埋在工大的小树林里,我每天早晨都大声地朗读,直至声音嘶哑,宣泄着青春的孤独和不甘,那些个日子是没有花开陪伴的,连草都是枯黄的,几株常青的植物在身边,后来知道那是桂花树,我也邂逅了它的花期。青春虽几多坎坷,还好,记忆中也有紫藤花开的日子。

工作后来到异乡,同学朋友多断了音讯,我也步入生活的轨道,成家立业,工作生活。一年五一假期,老家的同学唐带着女朋友来到了我生活的小城,想去看五泄的山水,我很高兴,一起前往,略尽地主之谊。上山的路上,有一个紫藤花长廊惊悸了双眼,拾级而上,紫藤花盛开在头顶,清新典雅,朴素婉约。五泄的山巍峨,五泄的水深邃,而那长廊上紫藤花的点缀,则让山水多了灵动,那时一次愉快的旅行经历。去年,我又在上海见到唐同学,他已经在国企做到了人事总监的职位,踏实勤奋,春风得意。我还记得以前考研的日子,唐也经历了挫折,我刚到北京的那个春天,一天晚上,他打来电话,说出考研遇挫后无处宣泄的压抑,好在天道酬勤,在又坚持一年后他去了上海读研,然后留在上海工作,职场上顺风顺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想起往事,宛如紫藤花绽放般的青春,人生磨砺后的恬静、芬芳。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人生的起伏也是常态,珍惜每一个花开的日子,有回忆,也有憧憬和期待。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4-12 20:11:21 +0800 CST  
3.满足

每天在江边走路是一种满足,江水清清,一边是水天一色,一边是山的悠远。碧波荡漾中是光阴的流淌,风平浪静里是城市的倒影。

网购了一双骆驼的软牛皮鞋,价格比商场便宜了一半,而舒适度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是全方位无死角的那种舒服,在城市的灯火中又去了江边,抬头看见空中月圆,天朗气清,月明星稀,享受中又多了满足。待到小区时,看万家灯火在璀璨中,那里亦有我的住处,心安处是吾乡。

饮食中也有很多的满足,尤其是吃面,常去的有四家,每家的满足点都不相同。一家的面汤汁少,喝完最后一口汤是莫大的满足;一家的辣酱酱甚好,舀一勺拌进面中,十分满足;一家以面条劲道为满足,爽滑顺口,咀嚼中是一种满足;还有一家是特有的腊味香肠加入面中,切成片状,每一片都是满足,而且又是鸳鸯面(面条和粉丝混合),一两周去一次,每次都是尽兴而归;最近又发现一家面店里的葱爆牛肉炒面,满足到爆炸,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穿过城市的街道流连往返在不同的面馆中,日子里仿佛都氤氲着满足的味道。

寻常的生活里,阴晴风雨属于自然,喜怒哀乐属于人生。儿子的满足是买很多的橡皮,他已收藏了半个抽屉,他骄傲地和同学说,我要什么爸爸就给我买什么。同学回家和自己的爸妈说,我同学说他要什么家里就给买什么,他家里有几千万,后来他妈妈把信息反馈到了我家。我和老婆有点着急,小孩子学会了胖天可不好,儿子坚定地说没有吹牛,我想要橡皮爸爸买给我了,我想喝奶茶爸爸也买给我了,所以我想要什么爸爸就给我买什么。我听后长吁了一口气,还好,这是他的满足。我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以后要把话说清楚,要说我想要橡皮爸爸就买给我,我想喝奶茶爸爸也买给我。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老婆的满足是买到了心仪的服装饰品,而且有好的搭配,还有的满足是在路上,比如看上了某款首饰还有包包,我单知道戴的钥匙形状的项链是蒂凡尼的,每次老婆说出心愿的时候我都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也有很多心情低落的时间,那时是寻不到半点满足的,有时甚至找不到存在的位置,连曾有的满足都变得虚妄起来,不由得开始怀疑起人生了。还好,阴霾总会过去的,雨后就是晴空,再次走在江边,发现对岸柳树的枝条很整齐地垂下,像城市的刘海,活泼中不显轻浮,摇曳中又现风情。

身边也有很多满足的情境,清晨锻炼的婆婆,手舞足蹈地在一起,脸上绽放的是孩子般的笑容,返老还童诠释着她们生活中的满足。朋友聚会时,喝酒到酣畅淋漓处,大声的喧哗里,大口地吞云吐雾,醉眼朦胧中亦是满足。一个人独处时,窗外安静得只有鸟鸣,想起往事,光阴的浮沉中是一种满足。

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辜负。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若能在平淡的日子里寻得到一点点满足,或许就是人生的丰富,抑或是幸福。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4-13 15:33:34 +0800 CST  
4.喝酒吃菜

年过四十,对吃喝好像都没有了兴趣。但最近一段时间的几次朋友小聚,颇感有趣。

同事阿果是豪爽之人,慷慨大方,喝酒乃性情中人,且酒量兼人,经常邀请同事朋友一起吃饭喝酒,中午晚上深夜都有安排,城里城外高山野岭均有涉足,因一个办公室的便利,我也多次参与其中,虽酒量一般,但旁观着去看喝酒的场面,也是一种风景。

一次晚上十点了,阿果约了同事吃小龙虾,小龙虾刚上市,8个同事聚在一起,平时在单位见面和吃饭时见面不一样,平时都是一本正经的,吃饭的时候多是不正经的,尤其是喝了酒之后,每个人都是性情流露,不抽烟的也一支接一支地抽,坚持减肥的同事也开始大吃大喝起来,小龙虾一大盘一大盘地上,各种口味,清蒸的、十三香的、蒜泥的,微辣的、中辣的、特辣的,应有尽有,其他菜也一并上来,花生米上了两盘,啤酒要喝到尽兴,每个人都不保留,也不矜持,酒足饭饱后,摇摇晃晃的,走出看见天上的月亮,方想起老婆的牵挂,各道晚安,打车回家,找个间隙宣泄后又回归生活的平静。第二天单位见面又都如平日一般,一本正经踏踏实实地工作生活。

上周晚上又去了乡下,一片湖水边的村子里吃鱼,这是我第二次光顾,上一次是冬天,也是和阿果一起,吃饭的都是不认识的朋友,这一次都是同事,又是阿果做东。两周前就开始安排了,还是有两个同事因其他事没有来,13个人一张大桌子,吃的菜全是河鲜,以鱼为主,各种各样的鱼,各种做法的鱼,配以虾、土鸡土鸭,还有一盘白切鹅肉等,白酒红酒一起来。春天的气息浓郁,酒桌上的氛围热烈,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各种八卦,单位的、社会的、国家的,窗外小雨淅沥,房间里笑语喧哗。上次是冬天也是这样的情景,我记得还有三个女人,更是让酒桌上掀起了一次次高潮,那次走时看见满天的繁星,这次的春雨也让人恍如隔世,车窗玻璃上的雨痕划过记忆,人生得意须尽欢,连缀着生活,一点一滴总关情。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所以吃饭的人一多,做东的人也多了起来,饭局也随之增多。而且吃饭多有特点,吃鱼和牛肉,冬天每次都把牛身上吃个遍,有时也找个小酒馆,三五之人在冬天温暖的阳光下,步行过去再步行回来,带一瓶白酒,五粮液居多,喝到正好,家常菜,聊一些生活的琐事,平平淡淡中亦是满足。

三日前办公室同事又聚了一次,阿果带路,去了山里一个高海拔的地方,几间普通的屋舍,周边都是桃树,饭菜都是山野之风,用的盘子都是极简陋的那种,但举目远眺,群山环绕,层层叠叠,蓝天白云,天际一线,心旷神怡、十分舒畅。四月的风吹拂着,飘飘欲仙。近处有鸟鸣,远处有鸡叫。平日里都在一起的同事在这里都觉得很新鲜,山里有紫藤花绽放,山坡上有绿色的茶园,蜿蜒的盘山路,清澈的溪水,随处走走看看,心中都是自然。

我自己请人吃饭不多,不太喜欢热闹,有时会找个理由婉拒。夏天快到了,我喜欢一个人吃碗面条或是买点小菜带回家,喝上一瓶或是两瓶冰啤酒。上次有个外地的熟人来,想尽地主之谊喝酒聊天,阿果有事没来,才发现能找来一起喝酒的人了了,好在朋友又带来一个人,喝酒抽烟吃菜竟也聊到十点多,也算欢快,只是感觉自己的生活狭窄了很多。我好像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过个几天,等日子空闲了,还是想约同事一起喝酒吃饭,家常菜,酒自带,香烟一包。暮春时节,大叔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4-18 12:13:16 +0800 CST  
5.相看两不厌

行走在太平桥上,心情是别样的舒畅。浦阳江向左流向老鹰山,向右则流向遥远的天际间。

我不止一次感触着这样的风景,在清晨的阴雨中,山上是有云雾的,美若仙境,江水也流向这样的诗意中,山水交融,浑然一体,生活在江南,自然的灵气无比地生动。而另一则的悠远经过老城区的衬托,生活在光阴地沉淀中,一城一山一水,于厚重中更见轻盈。在左顾右盼中,我常常迷失在其中。江水清清,岸边柳树多情;山势起伏,空中鸽群飞舞。

晴朗的天气里,山与水更是相互映衬,水中有鱼儿在游,山上的岩石和树也清晰可见。岸边徒步的市民,山上登山的人们,织成了生活质朴的画卷。而城外那片开阔的天空,总会给人更多的遐想,流过城市的河流,经过山野,流向远方。无数个春秋冬夏、白天黑夜,历史就留驻在河的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单位在河的另一边,每天都要经过河流,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一座座桥连接着两岸,也连接着生活。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平淡充实的生活,柴米油盐、饮食起居,家长里短、亲戚琐事,相夫教子、妇唱夫随,生活的底色丰富有序;工作也仿佛波澜不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淡薄了名利、脚踏实地;有压力,也保持着热情。快乐的时候,行走在江边,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心情的铺垫;低落的时候,徘徊在岸边,夜色的霓虹中消解着寡欢。走过四季,迎春花绽放了笑脸,蝉鸣喧嚣着夏天,银杏染黄了秋天,雪花落在平静的水面。

五月,站在桥上,看山看水,隔着时空,也仿佛看见了故乡的麦田,五月的麦子抽穗了,村子周边都是大片的麦田,泥土路上有高大的白杨树,清晨有薄雾萦绕在麦田,黄昏有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归巢的鸟儿,劳作了一天回家的村人。有月光的夜晚,月光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抬头看月亮,就在樟树的枝头上,宁静安详。俯首,见身影就在路面上,很多亲切,就像儿时在麦田的小路上一样,皎洁的月光把身影印在小路上,那时的懵懂少年,今天的身影略显臃肿,仿佛看见了岁月的沧桑,光阴流转中,离开故乡又拥有了第二故乡,我想我是幸运的,月光还和过去一样,我在仰望中,当下的生活就是过去的梦想,而此刻回忆的也正是故乡。

岁月匆匆,已经历半个人生。回忆代替了梦想,去过的城市、读书的校园、认识的人、怀念的爱情、经历的失败、有过的辉煌,都在今天化作了平淡,却又禁不住一遍遍地去想,心怀感恩,曾经的苦难成了现在的骄傲,曾有的贫瘠也让自己激动不已,并小心珍藏。而未知的岁月,仿佛依然有很多的梦想:还有一颗渴求流浪的心,也想带着妻儿去很多地方,想找回那个纯粹的故乡,也想依偎在母亲身旁。

于俗世中生活,难免会感到烦恼,有时甚至到无处可遁的窘境中,这也是人生的常态,如月之盈缺,天气之阴雨,生活之酸甜苦辣。行走于自然和人生,若能物我两忘,相看两不厌,岂不快哉!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5-13 07:12:14 +0800 CST  
初恋

我的初恋对象叫栗XX。这样开头显得很生硬,我搜了一下她的名字,竟然找到了多年前的一段文字,关于她,还有那个下雪的冬天。

我在那一年经历了爱情,只是一种很朦胧的情感,是和中专的一个学生,那时正活在青春的诗意中,喜欢在精神上幻想着爱情.她是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正好符合这样的想象。其实她并不是很漂亮,但我却对她有了相思.后来就去找了她,再后来联系了几次,记忆最深的是冬天清晨下了雪,我穿过那个小巷去找她,到了她租房的地方,敲门,她把门打开,我就站在那里和她聊天,她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我一起来发现下雪了,我想你一定会来看我的.在那个感情贫瘠的年代里,这句话有着太多的温暖.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应该算是我的初恋.后来她还去合肥找过我,只是那时我不懂爱情,没有敢靠近.后来我又回到F城去找她,有很戏剧的效果.也不知道她现在做什么了,想起她应该是一段单纯而美好的回忆吧。

上面这段话的内容有的我竟然忘记了,比如在下雪的早晨去找她。我试着回忆一下和她的交往。

那年我从合肥本科毕业,没有去单位上班,留在家乡的城市复习考研,因为想挣点生活费,就和同学一起到了一所中专学校应聘,我做了语文老师,同学教政治。一周有几节课,我当时在某大学周边租了房子,平时都是去学校的教室学习,那所中专学校离得不远。我好像在那所中专学校的时间也不长,两个月吧,反正没有到一个学期,就不去上课了,我那同学还替我代了一段时间课。就是在那个时间认识了遇见了她。

她经常穿一件黄色的衬衣,黑色的裤子,在那个年代显得很普通,她皮肤很白,人也有点微胖,我上课的时候就注意到她了,她好像是坐在第一排,她的眼睛很明亮,我有时不敢看她的眼睛,她有点忧郁,而那样的忧郁对我是一种熟悉,因为我也处在青春的忧郁中,那时最喜欢戴望舒的诗《雨巷》。我感觉她就是我想寻找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我只是在心里去想,因为胆小不自信。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到了学校,下午的时间,在学校的大门口遇见了她,她背着书包,我问她去哪里,她说回老家。我才知道她家在临近的城市。她走远后,我还在看她的背影。那时已经是秋天了,我对她开始有了相思。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后来就不去中专代课了。但还是会想她。

后来我好像给她写过信,还给她寄过一张明信片,明信片的图像是两朵黄玫瑰和一只猫,我感觉那猫的表情很像她上课的样子。她也给我回过信,信寄给了我同学。我好像和她说了我在考研的事情,她还给了我很多的鼓励。

十一月到了,冬天也就来了,所有的树都落光了叶子。我去自习每天都要经历一个巷子,很简陋的那种,和江南的小巷不能比。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我在穿越巷子的时候就常常想起她,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朗诵《雨巷》里的句子。忧伤极了。

有一天早晨下雪了,很大的雪,地面上都是白色的。我看见落雪也很高兴,然后就想去看她,我记得她信上说她租了房子,离我不算远。我就带着兴奋很冲动地去找她了,还真的找到了,在一所民居的二楼,有着绿色的窗帘。我敲门后她打开门,见是我,也很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她笑起来也很好看。然后她就说了上面的那句话:“我一起来发现下雪了,我想你一定会来看我的。”今天又看见这句话,依然很是温暖。我和她聊了很长时间吧,她说上课不忙,她有时会去给人家包饺子,半天也能挣几块钱。

她说在电台给我点过歌曲,问我有没有听到,我说没有。她说是吕方的《朋友别哭》,还让我有空去听听,很好听的。我离开后就去买了吕方的磁带,然后听到了这首歌,当时感动得就落泪了。因为那时我还没有和女孩子有过恋爱,上学的时候都是暗恋,没有过交流。那首歌伴随着我多年。

那年的冬天下了几场大雪,我考研结束的时候雪还在下。我还记得很多考生站在三中的教学楼下,看空中飞舞的大片的雪花,大家都这样静静地看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事,考研路漫漫,谁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突然有人说了一句话,大雪小雪又一年啊.大家都很有感触,那样的情境中,我有点想哭.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一种感动。但那年命运并没有垂青我,我又差了一分。

年后我就离开了家乡的城市,去了合肥继续考研。但我和她还有书信联系,我和她说了自己考研的遭遇,还告诉了她我在合肥。

又是一年秋天到,我在合肥勤奋又茫然地努力着,她说可能来合肥玩,还问我有没有时间,我很高兴。她真的来合肥了,我见到她的时候她依然洋溢着笑脸,说是第一次来合肥。我就带她在合肥城里瞎逛,因为我在合肥读了几年书,算是比较熟悉,就给她讲我知道的东西。我还记得带着她去了环城公园,我读书的省教院,还去了中科大。她对大学充满着羡慕,说自己没有机会了。反正逛了很多地方,走了近一天的路,她说很累,但脸上看不出来。她说晚上去一个熟人那里,是亲戚还是同学,我不太清楚。但我明显地感觉到离别时她有些失落。我不明白什么原因。后来我才知道。

一个女孩子只身来到合肥,就是来看我的,我当时以为她真的是来玩的,她说的亲戚或是熟人也是不存在的,她应该是去住了旅馆。我和她逛了一天的街,连手也没有拉。我虽然很喜欢她,但保守的自己认为自己不能给她未来,所以就很谨慎。而是真的像普通朋友那样。如果是今天,我虽然不会亵渎感情,但一定是拉着她的手,甚至吻她,因为爱情就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而我那时压抑着情感。她回去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流露出失落的心情,说那天很累,脚都磨出了血泡,还说什么她和我有距离,还说了一些祝福的话。然后我也觉得对不住她,复习时心情也仿佛不能平静了。

我决定回老家的城市去找她,好像这样才能让彼此得到平衡。那时她已经不在学校了,而是找了工作,我也不确定能不能找到她。但还是坐上了回去的火车。

我跑了一天都没有找到她。她租房子的地方,房东说她搬走了。她读书的学校,也看不见她的身影,我认识的同学那里也没有消息。在我自己家乡的城市,我漫无目的地游荡者,没有见到她我感觉那个城市好陌生。在深秋的街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经过了一个又一个路口,走遍了熟悉的街道,还是不见她的踪影。我对自己说,反正我已经回来了,就是没有找到她我也没有怨言了。

我决定返回合肥了。我失望极了,在最繁华的天桥下,我在寻找公交站台,想坐去火车站的1路公交车。“老师,是你吗?”我听见身后有人喊我,我回头一看,是她。太让人意外了。她脸上的微笑像一朵花,我开心极了,说怎么会在这里遇见你。她说她看一个人从眼前经过,很像我,又不能确定,就跟在后面,确定了是我才喊我的。我说你在干什么呢,她说在路口的服装店里打工。她让我再等半个小时,她下班和我一起逛。

风吹过黄昏的街头,城市的灯火亮起来了,我和她走在熟悉的街上,她说自己又换了住的地方,和同学住在一起。还说她们同学都出来工作了,想多接触一下社会。去酒店做服务员的,服装店里的,各行业都有。她在路上买了两个烤番薯,一人一个边走边吃,也一起去地摊吃了点东西,然后就回她住的地方了。她说小姐妹今天去亲戚家了,晚上可以好好聊聊。

她租的住处比较简单,却很整洁清爽,灯光溢满了房间又多了温馨,我就和她聊天,聊了很多东西,她一直在笑,很多时候都是我在说,她在听,我这才发现她脸上有两个好看的酒窝。我见到她心里特平静,从来没有想过要有非分之举,就那样一直聊着,竟然聊了一个通宵,看着窗外蒙蒙亮时,我说我要走了,现在想想,我应该给她一个拥抱。临别时,我好像和她握了手。然后就去了合肥。

那个年代物质还很贫瘠,我们都没有手机,也没有固定的联系方式。所以之后就断了音信,一直到现在。

后来我听童安格的歌,有一句歌词“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所以我不敢靠你太近。”可以表达当年我对她的感情吧。

现在,我才意识到她就是我的初恋。因为有的事情现在依然感动着自己。比如她那句话。“我一起来发现下雪了,我想你一定会来看我的。”再比如在失望至极的街头听见有人喊我“老师,是你吗?”。

没有怨恨,只有牵挂。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感了。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08-26 06:49:04 +0800 CST  
回到故乡,雨锁清秋

国庆假期回了故乡,路上两天,家里两天,如果在家里再多留一天,我想我是不愿意的。才知道先前我那么多的乡愁其实是虚伪的,最起码有部分是不真实的。也正因为这样,每一次回乡仿佛是消解了一些熟悉,进而又多了陌生,心情也满足的同时也仿佛是惆怅的。


回去的几天老家一直是下雨的,我就待在城里,哥哥给母亲买了一套二居室,在老式的居民区里,环境一般但生活方便,母亲很满足。父亲回去秋收了,如果不下雨,我是想回村子看看的,但连日的秋雨,给了我不再回村的理由吧。

第一天和母亲唠唠家常,也感觉很温馨,母亲给做了我想吃的东西,萝卜条炒豆腐条、小时候的杂面锅巴,还有母亲自己腌制的咸鸭蛋,小时候的味道还在,也补偿了向往的心理。但后面和母亲说话都带着情绪了,甚至于争吵,母亲也仿佛不高兴,我也显得郁闷。

母亲年龄大了,但总是对过往的伤心的事情念念不忘,然后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诉说的同时又很伤心。我不太理解母亲,我自己回忆往事,特别是经历的痛苦总是很平静,甚至带着感恩的心。因为苦难是笔财富。但母亲总不能释怀。然后又说到父亲,讲述的种种都是父亲的不好,比如不会说话,懒惰,不讲究卫生,不勤快,反正没有一点好处,我听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像是在说自己,我老婆在家里偶尔说我一句我也会影响情绪,所以听母亲讲父亲的种种不好时我也带着情绪,有时会回一句,“我爸总不乱花钱吧,他还是比较节俭的吧”,立马就被母亲否定,“那是因为他没有本事”。然后就吵上了,心情都不好起来。

一年回不两次家总不能是为了吵架吧,然后母亲又说,控制不住自己。哥哥有耐心一些,母亲喜欢和哥哥倾诉,我时常会和母亲争吵。母亲过去受过不少苦,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现在村子里的同龄人中算是幸福的了,因为我们兄妹还算是孝顺,每月都给家用,也不受儿媳的气,而且还住进了城里。生活无忧的同时,母亲总是回想起过去的不快乐。

父亲去了乡下,母亲一个人也孤独的。她虽然讲述父亲的不好,但又会说,家里人就她对父亲最好,因为衣服给洗好,饭给做好,过去还跟父亲过穷日子,一起吃苦,从外婆家带吃的给父亲。过去奶奶家是贫农,外婆家是地主,因为时代的原因嫁给了父亲。有时在数落父亲的时候也把我捎带上,说父亲不会说话是因为没有文化,我一个读过大学的人怎么也和父亲一样。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性格吧。对于母亲是不能接受,或许对父亲来说就是常态了。但母亲是爱我的,也是爱父亲的,只是理解上有不同吧。


我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开始我不愿意,觉得没有必要,后来才明白母亲送我也是一种关心和母爱的表达吧。出门我说一起去火车站吧,母亲高兴了,还说我不理解她的心情。到了车站,母亲送我到候车室,检票的时候,我说回去吧,然后我就向前走去,我回头的时候,看见母亲正在找我,向排队靠后的人群中,我又返回告诉母亲,我在前面,母亲才一个人走下电梯,我也出了候车室。如果我不回头和她说,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找。

我慢慢尝试去理解母亲了,包括她的很多诉说。母亲是孤独的,我回去两天和她聊天,哪怕是吵架,也是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也是需要的。母亲的身体一般,不能做重活,出去散步也不能走远。几个月前眼睛做过手术。空闲的时候她喜欢坐公交车去几个大的商场看看,有时也去城外的镇上,一方面是闲逛,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物品价格比城里便宜,她买了很多鸭蛋回来腌制,然后给哥哥姐姐,我这次回来母亲给我煮了十多个带着。她也很熟悉超市商品打折的消息,买到打折的东西她会很高兴。每个月我们都会给母亲钱,但她都攒着,不乱花1分钱。母亲常说我不会过日子。

我还想起母亲还有一次送我到车站的经历。那年我考上北京的学校了,虽然经历坎坷,虽然我自己很无动于衷,但母亲很高兴,也执意要把我送到车站,看着我上了火车,火车开动的时候,母亲在站台上向我挥手,那一刻,母亲肯定是高兴的。离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长亭送别,易水送别,村外送别,路口之别,车站分别等,亲情、友情、爱情,隔着时空,留下了永远的感动。


雨夜,空气很凉,我一个人走在故乡的街道上,很多的熟悉,很多的陌生。我在城里读书时那些街道就在了,还和过去一样,几个大的商场还在老的市中心:百货大楼、商厦、千百亿购物中心等,还有几座天桥,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外又扩展了几层,那里我很陌生,以前都是麦田,现在都是林立的高楼。新的购物中心就在那里,光万达城就有三个。

93年我读师范就在故乡的城市,那时走在大街上,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还是很陌生,那时上学还吃不饱饭,身无分文的我走在城市里常会感觉到无助和卑微;而今天我走出了农村,并远离了故乡,在异乡的城里安家落户,再次回到故乡,走在城里的街道上,那种无助和卑微依然存在,并没有消逝。我走一天也很难遇见熟人,即使我身上带着两万块钱,依然感觉很贫瘠,只能满足于想吃的食物。当母亲说起堂哥、表弟、村里的同龄人在城里有几套房的时候,我也知道我在故乡的城里没有自己的房子,我还像二十年前那个少年一样,看着眼前的城市,瑟瑟发抖。那时我想起了远方的家,我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妻子在阳台洗衣服,儿子在沙发上玩耍。

我好像明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在故乡多待一天了,我思念的东西在慢慢消失,我看见的依然是曾有的陌生。没有回到村子我一点都不遗憾,我想念的村庄是在记忆中。


在老家的两天我最熟悉的应该是一种味道了,这是在故乡才有的味道,在不同的食物上,在一道道菜中,在街头巷尾的小餐馆或是小吃店里。除了亲人,这应该是我回故乡的另一个诱因了,说俗一点,我回去就是为了“吃”。我不说怎样吃,反正回来体重多了5斤。已经不能用一日三餐来说明了,我应该做到了一日六餐。

那种味道是他乡寻觅不到的,回到故乡的城市天色已晚,伴随着淅沥的秋雨,好友已在车站等着了,然后去了一家餐馆,里面有煎烩类的菜,煎豆角,煎鱼,粉丝小鸡,有这三个菜已经足够,这是我日夜想念的,其实只需要一口就够了,还有蒸野菜,这些都是要拌有面粉的,都是家常,还有百吃不厌的萝卜条炒豆腐条,故乡的豆腐是一页一页的,外面也没有。这种味道多在小饭馆中,大酒店即使有味道也不地道。

三五个熟悉的朋友,有的是在一起共事过,有的是一起上学过,有的是邻村的,从小到大,有很多一起经历的生活,老家人喜欢喝白酒,五年的古井贡酒,口感很好,不输于茅台,相互举杯中,说说往事,说说现在,老嘎讲起了去非洲出差的经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变化,但性格中的那种质朴都还在。酒后微醺,菜吃到撑,还上了两大盘饺子,猪肉馅的和羊肉馅的,心满意足,然后回到母亲那里。

因为有雨,我没有再和同学朋友聚,一个人撑着伞去街上找吃的,红烧皮丝是一定要吃的,第一次的味道一般,第二次超级棒,虽然刚吃过饭,还是又来了一份,以后再回老家,这家叫“王老六地锅鸡”的小餐馆是一定要来的,它旁边是一家叫石锅鱼的餐馆,两年前和同学在这里吃过,也很不错。后来又去吃了“格拉条”,老家特产,属于面条类,拌上芝麻酱或是花生酱,满嘴留香,炝锅肉丝面也是要吃的,虽然找不到曾有的味道。

但我还是留下了遗憾,一家早餐店,我读书时就存在了,他家的蒸饺和小笼包很地道,反正我很喜欢,但这次没有找到,第一次我以为关门了,第二次又去才知道不存在了,店铺换成了其他,老板是搬了地址还是不开了,我不知道,但我尝不到那种味道了,有二十年了,93年我读师范开始光顾,后来每次回去都要光顾,尽管一年只有一两次,在实验小学大门左侧,现在没有了。这是我对故乡记忆的符号。

我还记得读书时遇见这样的雨天,是要多愁善感一番的,曾经有一条街道,两边都是二层的楼房,我在雨天经过时常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里有青春的幻梦,对爱情对明天,岁月匆匆,已人到中年的我再也找不回那样的青春了,即使同样的雨天我也没有了那样纯粹的青春了,有的只是对往事的回首,看似平淡的心多少有了麻木。

五、
在离开故乡的火车上,连绵了几天的雨停了,接到师范同学的电话,说师范同学在一起聚会,有近十个人吧,有两位也在外地,说话间提到了我,我也几年没和同学联系了。然后把我拉进了班级微信群,约有二十个同学,当时读书时有四十人。看见他们聚会的相片,女生变化好大,96年毕业,二十一年了,看见他们我仿佛也看见了自己的变化,那青葱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回去也和同学聚过,小范围的,但近两年也没有聚过了。如果我这次和同学联系一下,说不定就参加这次聚会了,师范的同学大都在故乡的城市上班,有几个像我一样留在了异乡。曾经很多的稔熟在时间的冲刷下仿佛也淡了很多,和读书时一样,我也只是旁观着,在学校很会混的人,社会上依然混得很开,像我这样的依然默默无闻着,偏安一隅,过着平淡的生活,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冷暖自知。

但我还是很怀念我的中师时光,我很充实的三年生活,爱好体育,学习也算得上踏实,心无杂念,毕业也很有收获。毕业后我就没有了那样安宁的内心。到现在仿佛还活在背离中,也许过几天我会写一篇和中师有关的文章发在班级群中,重温那段难忘而珍贵的时光。

故乡又在遥远的地方了,乡愁如饮水,口渴了需要喝水,对故乡的思念也一样,若不回去会一直想念,越来越浓,回去一趟好像喝了一大瓶水,缓解了口渴般的乡愁。此刻想起故乡,淡得很。我知道在未知的某个时间,乡愁会再次加剧,我会想象着它种种的美好,然后不顾一切,踏上回乡之路,满足着,失落着,卑微着,也漠然着……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10 14:53:47 +0800 CST  

师范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虽然不浓,但活动丰富多彩啊。有练气功的,中午午休的时候,气功小组的同学就在教学楼下的大厅里围着圈站在一起,随着音乐把双手慢慢地拿起又放下。那时楼上高一届的班级有个叫王大道的,天天练声,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感觉很是特别,不知道现在他是否还在追求自己的音乐梦。那时也阅读,只是不多。印象最深刻是全班疯狂传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了集体的共鸣。还有一本书也是全班传阅,《狮城舌战》,记录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当时的复旦大学夺冠。我还记得我在读一本小说,看得正在高潮时,被张春来给收走了,我很难受,不只是书被收了,而是很想知道接下去的书中情节,但张春来没收不给了。第二天我看见他和红雷在打乒乓球,打几局输几局,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心中快乐得很,打到后来他脸都青了,还是没有赢一局。胖子那时是乒乓球高手,我还记得他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有一句就是“篮球我打不过你,打乒乓球你就不是我的对手了”。

毕业纪念册应该是师范生活的一份特殊的记忆,最后的时间大家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写纪念册,除了留言,好像彼此间还要赠送一张相片。我以前回老家都会翻看,后来回去找不到了,遗憾得很。有些留言我现在还记得。同学给我的留言相同点有二,一是篮球打得好,二是喜欢唱歌,但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我突然想到,我在宿舍还有“歌星”的美誉,同宿舍的人可能还记得,晚上熄灯后我还在唱,其实值日的老师已经来到我的床前,肖秀敏的哥哥,同寝室的同学都屏住呼吸憋着不笑,我正唱得起劲时,一道电筒的光亮照过来,肖主任说,“我看看是那位歌星?”,当时羞愧极了,后来,宿舍的人都喊我歌星了。

我留言册上郝建红写完后又在最后写了一句,还打上了括号(她回信了吗?说了什么?)我一开始没有反映过来,后来才琢磨出什么意思,真的是在人伤口上撒盐,简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情世界一直都是荒漠的我到三十多岁才找到老婆,三年前郝建红给我打过一次电话,询问女儿读大学的事情,他女儿那年读大一,那年我儿子读一年级。郝建红很多年前就是校长了,我到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啊!

我给东风留言就两句话,“远征的帆,待的是离别的风。”是我看到的一句诗吧,我觉得很抒情,东风有点嫌弃,说写的太少。我给李伟应该写了很多,因为一个宿舍的,又是同桌。李伟是城里人,和我一样的质朴。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形影不离,一起回寝室,一起去教室,就连上楼时都是步调一致的。李伟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音乐、书法、学习都很不错,我们还一起在班级的元旦文艺晚会上表演过相声,我平时也去过李伟家里,他爸妈待人很热情,我还在他家里吃过几次饭,在物质贫瘠的年代,每一次都很难忘。毕业后,我和李伟也常有联系,他的情况我也多有了解,因为他和我亲哥哥做了亲连襟,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但一晃又几年不见了。

我还记得王明媚同学给我的毕业留言,说我以后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讲家,我看了很高兴,虽然现在我站在讲台上还很紧张,相距甚远,但有一份祝福就会让人感到温暖。回忆起师范的点点滴滴都是如此。


我看聚会的相片,女生有宋晓明,我很奇怪赖皮怎么会不在,读书的时候他俩天天撒狗粮,我只有羡慕嫉妒恨,敢怒不敢言,那时赖皮天天西装革履的,手下又有一帮兄弟,我真怕他打我。听说毕业后赖皮变得温顺多了,不知道亚现在有没有胖一些。短发的应该是张玲同学吧,读书时好像也是短发,很认真的女生,印象中和张秀敏、张丽华、闫俊美经常在一起,我好像是师范毕业就没有见过了。我见多小娟多次,都是在公开的场合,因为我哥哥家以前就住在小学家属楼上,有时我站在阳台上就能看见小娟的身影,那一刻心情是十分愉快的,虽然小娟并不知道,就像当年在教室里一样。

毕业后我也见过杨红梅,我外甥以前就在附小读书,租住在附小老师家属院里,我在学校的公告栏上见到过杨美女的相片,和读书时一样漂亮,长发飘逸,杨同学也是城里人,很洋气的女生。班里还有位美女同学王秀梅,身材好,长长的马尾,体育好,说话声音也好听。韦磊对她的印象是书法漂亮,我比韦磊又多了一点,因为我和秀梅同学一起值日打扫教室过,也是高兴得不得了,甚至于希望能一直打扫下去该多好。李芙蓉同学也是城里人,笑起来好像有酒窝,听到她的名字就会想起莲花的高洁,“不染”好像是当时男生背后叫的绰号,肯定又是戴东风起的。

我们还有个女同学在涡阳,或者蒙城利辛,因为是外县人,东风说叫张颖,现在没有联系,她在三年级写过一篇文章,把我们所有同学的名字都自然地嵌进文章中,很流畅,和春游有关的,才气灼人。和我有关系的句子我还记得,“……云翔集,几阵继风(丰)吹过,……”我还记得她把韦磊和冉奎的名字放在寺庙的一副对联上,很工整的。我刚才和东风说起这个,他居然说不知道,我怀疑东风是其他班派来卧底的。如果现在还能找到这篇文章该多好,就是班级的“全家福”啊。我现在隔着时空努力地回忆,能想起一半同学就不错了。

提到外地同学,张振礼应该大名鼎鼎,应该是那个时代的高富帅,牛仔装加条围巾,皮夹克加条围巾,在师范校园独领风骚,且为人慷慨大方,和校长对话不卑不亢,反正逼格很高。

师范毕业后刚开始几年还和同学有联系,比如去喝班长的喜酒,广辉和胖子的喜酒好像也去了,再后来经历坎坷,和同学联系得很少了,但也聚过几次,前年还去了朱利军的单位,然后约上十多个同学聚了一次,虽相隔多年,一见如故,提及师范生活,依然鲜活亲切,好像时间并没有走远一样。我来诸暨上班的前几年,东风还来过我这里一趟,他乡遇故交,几多感慨,虽然人生有浮沉和不如意之时,但青春时的友情却能让人温暖,哪怕很多年不见,但想起的时候,依然是年轻时的样子,那时阳光明媚,你我都微笑着脸。

男生在欧洲杯的时候去时海德租房的地方通宵看球赛,回学校天色已亮,路过物理老师的院子,一架葡萄长势正好,青青的葡萄涩涩的。NBA总决赛逃课去数学老师小店里看比赛,数学老师说不转播,有时也说频道坏了,没有钱也要凑钱买点东西,然后转播就正常了。每年元旦都有晚会,红梅同学带来了音响,我们宿舍的田伟会跳霹雳舞,他还和我讲过在校外和人斗舞的事情,李伟去年给我传了一张相片,是我们表演节目的样子,傻乎乎的青春哟。有一年我在师范学院遇见了卢丽萍,聊了一会儿,倍感亲切,她像和闺蜜聊天一样讲了她老公追她的爱情故事,天天都送玫瑰,卢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我听着也很高兴,虽然那时我还是孤单一人,听到同学的喜事自己也很开心。每次回老家遇见同学,我都会打听一下同学的近况。


我还和韦磊在大上海聚过一次,韦磊在上海工作,我在浙江离得不远。我们去了外滩,韦磊上班的地方就在外滩边上,韦磊还带我去了人民广场那里一个古老的教堂,在里面听了一会儿《圣经》,那时我们都是单身。但后来就断了联系,一直到去年才联系上,但还没有见过面。

回忆像流淌的河,止不住的。突然想到了同学中还有一个叫李鸣鹤的,我们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却都没有见过,因为我们班同学名录上有她,但他没有来学校报到,三年中,老师很多次点过她的名字,始终没有人应答。但我们知道,我们有个同学叫李鸣鹤,只是她没有来到我们身边。我想象她是个女生。

我又想起了李鸿亮,闻家敢,李鸿亮眼睛大,闻家敢和我一样,皮肤黑。冉奎和我一个宿舍,当年也经常在一起,冉奎喜欢书法篆刻,我美术考试不过关就是冉奎帮我画的,当然这小子还敲了我一碗肉丝面,冉奎当年的自行车是辆赛车,很拉风的。我师范毕业到现在都没有见过冉奎,那时我喊他“逼冉”(“冉”通“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当然,他也回敬我“逼马”。

我在回忆的时候仿佛又亲历了往事,在那样一个无忧无忧的年龄,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三年,很多的人和我一样,我们彼此的记忆也多停留在九三乙班,多好,记忆中的你青春永驻,记忆中的笑脸依然是属于十七八岁的年龄,学校门口的路叫阜临路,5路公共汽车经过那里,西边有条七渔河,很多同学去过那里。中师的校长叫王怀一,阜阳教育界德高望重。陈则之校长身材不高,有个性,有思想,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我记得毕业的时候,在学校混得好的同学都去他那里求字,比如驴和班长,他给每一个同学的书法作品都是“风云三尺剑”。班主任叫周丹红,教生物,后来又自学计算机,经常骑摩托车,我们军训的时候他说“这么好的阜阳师范都能考进来,我就不信做不好这个动作”。我现在也是摩托车爱好者,每天都骑摩托上下班。

毕业二十年的时候同学有过相聚,我知道后遗憾不已。今天突然心血来潮写下了流水的回忆,算是补偿了内心,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当时感觉平平淡淡,但今天在回忆中却显得轰轰烈烈,甚至于觉得是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片段。我还记得离校的最后一天,有女朋友的都去了南操场话别,“执手相看泪眼”,“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在宿舍里无眠,“今宵酒醒何处?”对明天没有憧憬,爱情也荒无人烟。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都不是当初的想象,唯一不变的是那三年的记忆,让人一遍一遍地回想。我在他乡的生活,一半是眼前的苟且,一半是故乡和九三乙班,那种美好,就像诗意和远方。深深地怀念!我的九三乙班!

(回忆时提到同学的往事,若有不妥,望见谅。皇天后土,真情可鉴)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12 20:02:16 +0800 CST  
生活随记

日常

日子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早晨闻到了桂花香,只是一夜的时间,昨天还没有踪迹,这是让人惊喜的地方。晚上看见了月牙,挂在天空中,也让人觉得很清新。晚上送儿子去兴趣班,看见了月亮,回来的时候我去了那家果饮店,今年第一次喝了青瓜梨汁,第一口的感觉真好,而且只要一口就够了。

日子如流水一样过着,晚上单位开会,每次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很多都和我没有关系,有的话我也没有放在心上,好像越来越固执了。当我们满怀希望,一定要想到如果希望落空了我们该怎么办?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当然是继续前行,希望永远不会缺席,不在这里,一定就在前方,起来继续走路吧。

最近有茶瘾了,突然喝开水就离不开茶叶了,只是五月份喝了一包茶叶,我是觉得丢了可惜,然后就坚持喝了下去,心想这包喝完就不喝了,但我发现喝完后我喝不下白开水了,喝了几十年的白开水就这样停了,我也没有悲伤,只是又打开了一包茶叶,乡下亲戚家自己山上的,味道还可以吧,家里冰箱的抽屉里塞满了,就这样,我开始了喝茶的生活。

《给我个理由》
这是一首音乐的名字。我是在夜里醒来,电视机里刚好传来歌声,我朦胧着看到是央视6的电影里传来的,电影还在进行着,然后我从沙发上起来,关掉电视回到房间睡觉,这仿佛成了我生活的习惯,一般是在零晨两点左右,或许天冷了以后我会改变一些。习惯了躺在沙发上,就觉得很舒服,葛优躺在网络上的火热不仅仅因为姿势,舒适程度也是原因。

早晨上班后就在想这首音乐,旋律很好听,因为人半夜里醒来对任何声音都是抗拒的,都会觉得心烦。但这首音乐让我感觉很舒服,然后就想找出来听,但我忘记了电影的名字。然后打开央视客户端,电影频道,看这几天放了什么电影,还好找到了,《越囧》,我隐约记住了有个囧字。轻松找到,听听就开始单曲循环了,就是旋律,歌手的名字一般,不是大明星,好像是一个选秀歌手,但真的很好听。

十月的天气,阴沉的天气,微凉的空气,桂花依然芬芳,中午和同事出去吃了牛肉面,后来人多了又上了很多菜,还有牛肉包子,反正很过瘾,一周内已是第二次去了,天凉下来后外出吃饭的次数又多了起来,想去哪里吃就去哪里吃。只是我却少了过去的酣畅,因为餐后血糖有14点多,我还没有去看医生。我好像也在等一个理由。

人生无常

微信上有个小群,不到十个人,是在北京读书的同学,不同的宿舍,不同的系里几个相识的同学在一起,平时只有三四个人在说话,从早说到晚,可谓是志同道合,国家大事,诗词歌赋,佛道观点,养生婚姻等,我偶尔说一句话,有时会转发的东西。

上午老谢留言说:“兄弟们,今天上午9点多,我妈妈坐车不幸摔倒,去世了!我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心头一紧,老谢50左右,失去亲人在悲痛中,仿佛很无助,群里的同学给予了安慰,推己及人,都很悲痛。我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离别,但好像已经感觉到人生的沉重了。老谢说本打算11月份接母亲过来,共享天年,没有想到意外来得这么快。我能想到他回故乡的路上是一路泪流的。流泪,有时是为了梦想的破灭,有时就是亲人的离去。

升卫兄也说了自己的心情:“苦日子,快要结束了,我娘老了;好日子,快要开始了,我娘没有了;她在的时候,我却走了;我回来的时候,她却走了。这就是我,一个不孝的儿子;这就是她,我苦命的娘。”看后让人感慨唏嘘。生命无常,人生百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离死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完整的人生,带着缺憾。

老谢保重!

总有一首歌会感动自己

日子再平淡,总会有波澜,而音乐就是一阵阵风,吹过生活平静的湖面,在不同的季节,映衬着季节的美好,生活的愉快,人生的多样。

此刻在单曲循环的是一首老歌《曾经的你》(许巍),旋律我多年前就熟悉了,这次下载才知道歌名,很抒情,如清风掠过湖面,如看到满山映山红的盛开,如秋天满山的红叶,如走在冬天飘满雪花的夜晚。我02年秋天知道许巍的,是一个北京女孩子告诉我的,在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很好的时间,她带我穿过有槐树的街道去寻找许巍最新的专辑《时光漫步》,她还说了汪峰的《花火》,她喜欢民谣,也喜欢摇滚,给了我音乐的启蒙。

有一年好声音两个学员帕尔哈提和王卓共同演绎了许巍的《故乡》,也让我痴迷了一段时间。去年我在高三模考监考中突然对时间有了感叹,写了一篇文章《一天》,后来分享给了那个考试的不同班级的30位同学,最后就引用了许巍的歌《一天》结尾。

这两天沉迷于《曾经的你》,是因为看了开心麻花去年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面穿插了几首老歌,其中就有许巍这首《曾经的你》,夏洛自弹其他演唱,在青春的校园里,画风很怀旧,也很抒情。电影里主人公的经历和我经历的时代相似,所以又想到很多流逝的青春,然后在聆听这首音乐中,获得了很多的审美享受。还有《相约九八》,这首歌是春晚王菲和那英合唱,春节后就火遍大江南北,我那时在合肥读本科,大街小巷都是相约九八的声音,浸透了青春的每一个细胞。记忆中这样火的歌还有任贤齐的《心太软》,也是大街小巷里,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我一个同学和女朋友异地,女朋友执意要分手,他说一定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他恨死了这首歌。

《曾经的你》里写到: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曾让你心疼的姑娘/如今已悄然无踪影/爱情总让你渴望又感到烦恼/曾让你遍体鳞伤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就独自看一看大海/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醒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好男儿胸怀像大海/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

听着稔熟的旋律,又重新看了一遍歌词,真的写进了心理,这首怀念青春的歌,把曾有的孤独挫折镀上了一层金光,那些黯淡的日子经过岁月的沉淀后仿佛熠熠闪光起来,继而又点亮现在的生活。回首往事,有一种欢呼雀跃般的满足。

进入十月,仿佛都沉浸在音乐的感动中,从《他来看我的演唱会》到《窗》,从《给我个理由》再到此刻《曾经的你》,仿佛是窥探到了生活的秘密,日子也一下子明亮了起来。秋雨落窗前,冷意渐生,有音乐相伴的日子里,禁不住让人大喊:天凉好个秋!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15 15:23:32 +0800 CST  
宿命的流浪
——纪录影片《迁徙的鸟》观感

第一次看到以鸟为主体的电影纪录片,还是有点惊讶的。很多的鸟在飞,鸟飞行的样子很美,脖子向前深得直直的,很认真的样子,仿佛永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翅膀。飞过大海,飞过草原,飞过高山,飞过平原,飞过城市,也飞过沙漠和河流。

鸟是属于自然的,飞累了就落在水面上,要么是湖泊,要么是沼泽地,很唯美的画面,和谐的自然。就是鸟类自己的争斗也像是游戏的童年。鸟儿也会飞过茫茫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途中没有停留,我看见有鸟儿幸运地遇见了航行的船只,会落在甲板上,有点惊惶的样子,但更多的鸟要飞到海岸线,若不能坚持飞行可能就殒命大海了,这是鸟儿的宿命。

很多的鸟群,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世世代代都是如此,老鸟带着幼鸟,不知疲倦地飞翔,跨越几千公里,飞过大洋,飞过城市,去繁衍后代,去休养生息。整个生命的状态就是飞翔,用同一种姿势。四季的轮回中,鸟儿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飞翔或休息的途中,又要面对各种的危险,雪崩、冰山沉陷、雷雨天、生物链中的强者,还有人类的枪声。鸟儿飞翔的样子很美,但中枪后坠落的飞翔让人心疼,它从此再也不能飞翔。

纪录片的背景音乐很抒情,像是非洲广袤大地上黑人歌手演唱,深沉忧郁,又有一点明亮,略带磁性的声音衬托着鸟的飞翔,鸟飞过湖面,飞过海岸线,飞过欧洲废墟的城堡,飞过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飞过银装素裹的万里长城,飞过非洲开阔的大草原,飞过华灯初上的繁华大都市,也飞过满目疮痍被人类破坏的污浊的河流。总让人感觉到在唯美的画面中隐藏着忧伤。

鸟的迁徙中也浓缩着人世间的种种不幸,有同类中的相互残杀,帝企鹅的幼鸟被另一种大鸟吃掉,就在母鸟面前却,母鸟只有无助的悲鸣,其他什么也做不了。这是大自然的平衡,因为另一个画面就是很多鸟儿垂直冲向大海,嘴里衔着小鱼去喂养幼小的鸟儿。人类也不全是罪恶的化身,也有很多温馨的场景,一个小男孩解救了被困在水草中的白鹤,草原上有人手里拿着食物在喂停在草地上休息的鸟,那鸟很高,有的亲近,有的惊惶起飞。鸟的迁徙很多是为了繁殖,有的鸟把窝放在了树上,有的鸟把窝放在岩石上,也有鸟把窝放在草原上,幼鸟刚刚出生,远处几辆割草机并排开过来。

纪录片整个过程几乎都是鸟在飞行,各种各样的鸟,拍打着翅膀,时快时慢,它们飞翔的样子很美,都是伸直了脖子,几只、几十只、成千上万只,飞在地球不同的地方,飞在不同的季节里,这些能自由飞翔的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还有一些鸟被人类囚禁,没有了自由,当它们隔着铁丝网看见头顶天空上飞过的同类时,拼命扑打着翅膀,然后发出一声声悲鸣。

鸟类的休养生息中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一家人自由地在草地上,在水面上,在空中,看上去让人动容,人世间的美好不过如此,在鸟的身上有时能看到人类自己的样子。

这些迁徙的鸟被称为候鸟,它们的飞行是宿命的,为了生存,拼命飞翔,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逃避严寒,向往温暖。有的鸟注定回不到故乡,生命就像一场流浪,无尽的远方,寻求着自由的方向。

鸟儿在迁徙,海洋中的动物也在迁徙,随着洋流去繁衍生息,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也在迁徙,甚至于人类,无时无刻不是这样。只是有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地方,而更多的人还在路上。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25 18:30:14 +0800 CST  
走在太平桥上

太平桥在诸暨老城区的中心,在浦阳江上的位置更是显著,一边是高耸霸气的西施大桥、浣沙大桥,一边是典雅精致的暨阳桥、步行桥,再远一点可以算上茅渚埠桥,正好是以太平桥中线城市和河流的对称。
我是很喜欢太平桥的,往大了说隐喻着太平盛世,比如十九大刚结束的当代;往小了说是一种踏实的生活态度,走在上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个人的喜怒哀乐,社会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一座桥连接、渲染着,从过去一直到未来。
太平桥横亘在光阴中,身边四时风景变化不同,太平桥一直都保持着最初的样子。十年前站在太平桥上,能看见纯粹的老鹰山;十年后站在太平桥上再去看山,被城市遮住了一半,物质生活的提高让更多的人不用来到桥上,在自家的窗前就能看见太平桥上的车来车往和散步的人们。十年前,还只能站在桥上看流水,浦阳江流向远方,太平桥保佑着一方的平安,桥头的大石狮子就是象征;十年后,人们已经可以来到桥下,沿着与水面平行的步行道穿行在桥下,和水流一起走向远方。桥连接着城市,步行道又连接着一座座桥,还有家和工作的单位。
春天的太平桥在烟雨中,观看老鹰山最佳的位置就在太平桥上,雾色弥漫中山的起伏悠远,目光触及时也思绪悠远,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外乡人,站在太平桥上可以思念故乡,也可以回望不远处家的方向,便觉得这里是故乡了。所以很多时候我要多绕点路穿过太平桥去单位,尤其是步行的时候,有时也带儿子经过,告诉他河流的名字,桥和城市的名字,岸边开花的树的名字,因为这里是儿子的出生地和故乡。
夏天是有汛期的,浦阳江水涨到了桥口,站在太平桥上看江面是有点惊心动魄的,汹涌澎湃的江水裹着泥沙向前,很多人站成一排观望着,很多的老人,看着江水的奔流好像看见了逝去的人生,留在心中的是岁月的平静从容。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从古至今,江水奔流,生生不息。
此刻正是秋季,我对太平桥的秋天也仿佛多了触动。且不说十月明媚阳光里桂花的清香,就看着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就够了。2006年,我就是在秋天的午后第一次遇见妻子的,而见证者就是缓缓流淌的清澈的浦阳江和安静亲切的太平桥。我和妻子还有媒人(学生家长)在诸暨大酒店二楼的咖啡店里坐了一个下午,妻子是一张年轻安静的脸庞,我稍有紧张,然后看窗外的江水和桥,并把内心的欣喜悄悄传递着,穿过太平桥,又沿着浦阳江面,扩散到整个小城。后来我就牵着她的手经过太平桥,然后走遍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一直走到今天,还有很多未知的岁月。
我结婚是在冬季,阴冷的天空中是一种明亮,迎亲的车队经过了我单位门口,然后去了大桥路,又缓慢地行驶在太平桥上,清澈的江水依然在缓缓流淌,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悸动,我迎娶了这个城市的姑娘。
时光匆匆,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我熟悉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经历了多元的生活。太平桥也仿佛历经沧桑,经历过半年的维修,车辆不能同行,我还时常步行经过那里,看到它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岁月的沉浮中依然是一张平静的面容。偶尔失意时,我也会来到桥面上,看远山,看流水,看城市的日新月异,慢慢又会找回内心的安宁。四季的流转中,有时步行,有时骑自行车,有时骑摩托车,有时坐13路公交车,有时坐同事的车,偶尔也自己开车经过,太平桥,让我和城市融在了一起。
城市向外发展,太平桥已经不是城市的中心了,当年桥头的地标建筑也早已被取代,城东高大上的商业中心,老城区也得到重新修建,太平桥依然是过去的样子,开阔大气,朴素敦厚。
我早晨上班又步行经过了太平桥,岁月静好,桂花香溢满,大桥路上的梧桐已经黄了叶片,我也从青春来到了中年。在时光的罅隙中,一个人,一座桥,一个城市,仿佛变化了很多,又仿佛都没有改变。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27 14:58:26 +0800 CST  
母爱三章

这里的三篇文章是三个中年男人讲述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天下的母爱是相同的,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也是相似的,只是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理解感悟上也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思念。第一篇是我的文章,只是为了抛砖引玉。二三两篇是我同学的,一位刚刚失去母亲,一位是几年前生活好起来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发在几个人的群中,交流后对我触动很大,所以想分享。我四十二岁,老谢五十左右,老张四十六七。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母亲也都是农村人,受了一辈子苦,死后也无声无息,但她们是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思想和感情。

我和母亲
大马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母亲今年72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多活动,但能照顾自己的和父亲的饮食生活,我好像还有一个弟弟,幼时先天性心脏病夭折,我没有印象,我母亲和我讲过。

我远离了故乡,一年回老家最多两次,母亲一年可能来我这里一次,但她现在不愿意来了,说没有在老家舒服,我也不勉强她。平时和母亲联系不多,一两周才联系一次,母亲说不喜欢和我说话,因为总是吵架。她喜欢和我哥哥聊天,哥哥也在外工作,两三天都会联系一次。但这周来我和母亲联系多了,一两天都要打个电话,母亲会说很多,以前我都是不愿意听,闲她啰嗦,但现在我愿意听了,因为有母亲在耳边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我同学老谢上周母亲意外去世了,老谢也在外地,家里就母亲一个人,本来打算十一月接母亲来,但母亲却走了,他悲痛不已,说没有了母亲自己就不是一个孩子了。我有所触动,突然想到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要对母亲好一点,不能等到失去了才痛心不已。

我国庆节还回老家待了两天,第一天和母亲还相处愉快,但第二天就和母亲吵架了,因为母亲又在诉苦,以前怎么怎么不好,她对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现在生活好了,还是把过去的事情翻出来,然后伤心难过。这个时候我就表现得不愿意听,什么用话去阻母亲。然后母亲会很难过,我也很压抑。母亲说和我性格相冲,说我和父亲一样犟,说我不是个好东西。但我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去火车站,我不愿意,她很生气,说我不明白一个做母亲的心情。送到门口,我让母亲也坐上了出租车,母亲脸上表现出了轻松,我去检票的时候,母亲在到处找我的身影,我只好返回去和母亲说我在前面,母亲才走下了电梯。我那时才理解了一点母亲。

母亲以前吃过很多苦,把我们兄妹三人拉扯大。特别是在我身上,她承受过太多的身心煎熬。早年母亲支持我考研,说只要我愿意,砸锅卖铁都支持,只是我那时不太努力,考了几年才走掉,每一次都是绝望,我只活在自己的痛苦中,继而放纵着时间,我是后来才知道我的绝望在母亲身上是双倍的,但母亲隐忍着,从来不在我面前表露出来。工作后我大龄没有结婚,母亲又愁得睡不着觉,每次打电话都是说,“什么时候你结婚了我才能睡个安稳觉”,我还怨她多管闲事。母亲来我工作的地方照顾我的生活,托邻居给我介绍对象,我知道后很生气,大吼着让她回老家,不要管我的事情。当时母亲眼中都是委屈。

工作后我和哥哥每个月都会给母亲寄钱,在村子里的同龄人中母亲算是幸福的了,因为没有儿媳妇惹她生气,也不为花钱犯愁,但母亲是很节俭的,昨天电话中说她都把钱攒下来了,已经够翻盖老家的房屋了。本来这个事情我和哥哥会弄好的,现在母亲自己张罗起来了。

我回老家感觉到了母亲的孤独,她不断地诉说往事,甚至伤心难过,其实都是心理的一种慰藉,她需要倾诉,需要人聆听,而我有时却要冒犯母亲的话,真的很自责。老谢说千万别再和母亲吵架了,这一次,我真的听进了心里。最近的几次通话,母亲又在重复地诉说过去的事情,我就静静地听着,没有像以前那样说,“你不要再说了,我都听过很多遍了。”

写到母亲,很多的往事历历在目,一件又一件,往事如烟,写满了乡愁,而母亲总是那个最让自己牵挂的人。空闲的时候多和母亲聊聊天吧,听她说各种各样的生活;假期的时间,多回老家看看母亲吧,因为能见的次数都能数得过来了。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有母亲在,是幸福的。”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28 10:14:00 +0800 CST  
看球记,生活的变化

今天阳光很好,空气冷了很多,但整个情境感觉很好,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风里冷冷的空气,让人有点感动。昨天深夜我从杭州回来,骑着我的摩托车,一路上也感觉很冷,但心情是很不错的。

只是一年的时间,就能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变化。这次去杭州看球赛没有坐火车,因为回来的火车没有了,天还不算冷,我骑着摩托车去的,因为杭州禁摩,我骑到萧山,从萧山坐地铁去体育馆,也很方便。以前从武林广场到广厦体育馆还有一段路要步行,现在骑共享单车就可以了,科技让生活更便捷,这次看球赛真的感觉到了。

更主要的是在萧山城区,两三年没有来过了,变化太大了,去哪儿都不知道。还好有手机导航,戴上耳机,随心所欲地骑行,很快就到了想去的地方,真的是太方便了。而一年前好像还没有体会到。去年只是体会到网上订餐的疯狂。因为我去体育馆的路边有一家沙县小吃,以前每次看球都要到里面吃炒米粉和蒸饺,生意很好的。但去年开始里面很少有顾客了,店里的环境也有点乱,但生意却更忙碌了,因为门口都是送餐的快递小哥,人们都不来店里吃了,都是外卖了。

球赛还和以前差不多,在现场呐喊是可以释放心情的,过程或紧张或轻松,经常去看球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了,比如买张最便宜的票可以去坐一个很好位子,因为有些位置是不卖票的,比如篮球架后面,多是一些关系户,可以混在里面,后来就成了习惯。但爱看球的心情是一样的。

CBA比赛主要看外援,真的牛逼,很多难度很大的球,打球拼命,身体素质超强,特别是小个子外援,总有过人之处,天赋异常。昨天看到了王哲林,以前没有看过福建的球赛,现在国内俱乐部里好像只有山东没有看过了,今年补上。以前也去义乌看球,现在稠州银行球队成绩一般,去杭州看广厦的就多了一些。去义乌回来的路上可以喝牛肉汤,也是很难忘的记忆。而且去义乌的路上都是在山里,风景很好。回来的时候,常会遇见月亮,月光皎洁,在起伏的山里,很安静,也很冷,那时我会停下来享受一下自然的安宁。

总要找点事情来做,和工作无关,和生活有关,放纵着激情,也留下的记忆。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30 09:57:32 +0800 CST  
胖囡

胖囡是个卖菜的妇女,我偶尔会去她那里买点青菜,芹菜韭菜香葱最多,也买过茭白和土豆。我自己是不会做菜的,只会包饺子,去菜场是为了买饺子皮,顺便买点青菜,最近几次还买了肉。
胖囡一点也不胖,还戴个眼睛,普普通通的女人。但卖菜戴眼镜的真的很少,而且胖囡一看就是个善良的人,所以我需要买点饺子配料时,多是去她那里。我因为手机支付加过她的微信,今天买芹菜付款时找她的名字,她说叫“胖囡”,一听名字就感觉是个对生活比较知足的女人。
有时候也见过胖囡的老公,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男人,两夫妻守个菜摊,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实菜场的菜比超市要贵一点,但我只要去买饺子皮,总会去胖囡的摊位买点东西,两块钱的香葱,五块钱的芹菜,三元钱的韭菜。有时候我买长豇豆,她没有会让我去某某摊位买。胖囡是个热心的人。
今天付款的时候,胖囡说你是在XX学校教书的吧,我说是的。胖囡又说你认识方XX吗,还有沈XX,我说认识的。胖囡说他们都是我的同学。我说沈XX三年前去杭州工作了,她说哦,看来也是不常联系的。
有时候我去买菜时看见胖囡在剥毛豆,或是茭白,有时候也在去荸荠上的皮,也见她剥过冬笋,偶尔也见她在看书。其实她也应该是很辛苦的,早晨要很早去批发市场买菜,然后要摆摊,菜也摆放得整齐,还要显得新鲜,估计家里还有孩子要照顾,他老公来看摊的时候她应该是在家里给孩子做饭。
我今天想写胖囡,可能是最近几天心情一般,去胖囡那里买菜能感觉到她生活的平静,也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不知道她是否会在生活中有不平衡的时候,比如身边有钱的人家,比如做官的人,再比如那些很少联系的混得不错的同学。我和胖囡的生活比较起来,我好像还感觉到有一点点的优势,因为我的工作说起来比卖菜好听,但我却少了她看上去的平静。生活多是表面的,内心处的情绪波动或许只有自己知道。我常听到混得不错的同学和同事说羡慕我的生活,我总觉得是不真实的;而今天我又有点羡慕胖囡生活的平静,是不是也是不真实的呢?如果这样想去,生活中又有哪些是真实,哪些又是不真实的呢?我好像有点迷惘了,我曾有过的那些快乐的时光呢?
刚才学生来问,有没有最新的文章打印出来,说有同学想看,我有点愕然。情绪消极的时候我连这个都否定了,甚至觉得拿出去会让人看笑话。但刚才学生说的话应该是真诚的。
我好像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或许也有别人在羡慕着我的生活。阴晴本属于自然,苦乐也是人生常态,愁锁清秋,霏霏淫雨,云开雾散,天高地迥,明媚阳光里流淌着桂花的清香,都属于秋天。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0-30 10:01:54 +0800 CST  
记忆中的一些话语

生命匆匆,光阴荏苒。窗外阳光明媚,在葱郁的樟树叶子在风中摇曳时,我想起了经历过岁月中的一些话语,如阳光一样闪亮着,温暖又美好。

淘汰

最先蹦出来的是这个词语,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还是小学,二三年级吧,是大伯家的儿子说的,过年前的寒假里,我和他一起玩,在村子后面的麦田里,他在讲述自己打工经历时提到了这个词语“淘汰”,仿佛给我封闭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很大的窗子,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

当时还都在农村,落后闭塞。堂哥初中辍学外出打工了,当年打工还是个新鲜事,尽管只是去了附近几百公里远的河南的一个县城,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地方了,因为我连20里路远的地方都没有去过。堂哥当时是去了建筑工地,跟着一个师傅学瓦工,堂哥说,“我师傅要我好好学习,勤奋一点,不然是要被淘汰的,我上一个师兄已经被淘汰了”。堂哥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桀骜不驯,还用脚去踢一棵白杨树。我记得当时是在村后的路边,路是泥土路,路边就是麦田,冬天的麦子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了。

那个冬天我知道了“淘汰”这个词语,还有堂哥那张扬的青春,其实那时的堂哥已经有了小混混的潜质,后来好像也混了两年,烫发头,吹口哨,在农村是很牛逼的,我们老家话叫“烧不熟”。后来堂哥去新疆那边闯荡了,据说还不错,老婆在家里,他又在那边找了个女人,据说还有一个儿子,我大伯是当作荣耀之事向村子里的人炫耀的。

我读初中后就很熟悉这个词语了,因为爱看体育比赛,比赛中经常有谁谁被淘汰的新闻,当然,最让人难过的是国足世预赛被淘汰了,整个青春都是伴随着这样的消息。时间飞快,一晃从少年来到中年,有时我感觉自己都快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在苟延残喘中度日,好在秋天的阳光依旧,还和过去一样明媚温暖。也就是在阳光中,我感觉自己还和过去一样,也是想起了一句话:“十一月的阳光,温暖明亮,又略带有淡淡的感伤。”(屠格涅夫语)我现在也仿佛是这样的心境,真好。我还和过去一样。

孤独

我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流落在异乡,远离了亲人和过去的稔熟,孤独是一种生存环境。早年的读书求学中,也是尝尽了孤独,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独孤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但孤独绝不是一个贬义词,我喜欢在审美意义上去理解孤独,这样孤独就是一种审美享受了。比如现在回忆起孤独的日子租住一间小屋深夜无眠聆听雨声的情境,当时是一种难熬的苦痛,而如今已是诗意的回首了。再比如年轻时的流浪,就是这样的十一月,我第一次来到江南,游历了两周,在秋天明亮而感伤的阳光中,而现在的回想中,我已经没有了那样的自由,所以,孤独是一种让人很向往的情愫。

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词语的震撼是因为我儿子。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我带他去郊外,返回时已是黄昏,刚好看到红红的夕阳坠落在远山,很美好的情境,我对儿子说:“你看,夕阳,感觉到美吗?空中还有一只鸟在飞。”儿子说:“那只鸟好孤独啊。”我一怔,儿子居然说出了“孤独”,我是读初中才知道这个词语的。我虽然没有再问他孤独是什么意思,但说出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意外了,但愿他以后的青春里不要有像爸爸那样多的“孤独”。

听到过很多关于孤独的声音:“孤独是一种力量”,“孤独是一种思想”,“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等等,有时人也常常会陷入到孤独的迷惘中。而现在,人到中年,孤独依然是常相伴的,有时是一种美好,有时也会有点无助。


大家都说他不好,但他对我不坏,我就不能说人家不好,

这句话是我二姑父告诉我的,是我初入社会的一句警言。
二姑父是我父亲堂妹的老公,在我们镇上,因为我去镇上的中学做了老师,二姑父家就在中学对面,而且二姑父也是一个混迹镇上的人,所以就走得近了一些。逢年过节都要拜访的,我有时也去他家吃饭。

二姑父在镇上有一个油坊,以前生意很好的,我在镇上上班的时候,像这样的季节每天榨油的都排很长的队伍,能持续半年的时间,二姑父家那时很富的,光剩下的油都有很多,还卖豆饼,卖给南方人,然后换回来大米。那时的二姑父,空闲下来手里总握着一个茶杯,说话都很有底气,常带着笑。二姑父个子不高,说话还结巴,但依然气场十足,平时也喜欢打麻将。

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和他聊到了学校的事情,说某个领导同事都不喜欢他,说他怎么怎么不好。二姑父结巴着说,“大家都说他……不好,但他……对我不坏,我就不能说人家……不好”。这是做人的朴素道理,我当时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一点与人交往的经验,二姑父这句话算是给了我启蒙。虽然我现在依然不会和人交往,但这句话我是记在心里了。背后不要随便议论别人,人与人的交往根本上还是利益的往来。

我离开故乡那个小镇快20年了,也多年没有和二姑父来往了。二姑父家的油坊现在也没落了,因为时代在发展,我想象中,二姑父现在依然是手握着茶杯,在镇上的街道上和人站着聊天,和人一起搓麻将,但面孔一定会沧桑不少。下次回乡,再去镇上看看,也去二姑父家看看。毕竟那里是我第一年工作的地方,附近还有一条河流,整个春天的早晨我都在河边读书,准备考试,想起往事,历历在目。

我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说这话的是我中师的班主任,中师毕业前说的,因为他给班里每个学生定制了一个纪念包,当时班费每人还有几十元,但那个包发下来后大家都不喜欢,样式难看,做工粗糙。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退货。班主任当时有点难堪,然后就说退货是不可能了,你们就当老师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吧。然后大家都不说话了,隐约中感觉到一丝沉重。这不是我们喜欢的毕业场景。

班主任总体上还可以的,平时的生活学习还算不错,也会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虽然他有点势力,比如有学生给他送了几瓶酒,就会照顾得好一些,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可能免俗。但唯有毕业前的这件事让人感觉到不适。也算是让人提前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真实,最起码他说那句话还是真诚的,也仿佛是迫不得已。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像我,是不太能接受的,因为还很单纯。

同一届的有四个班,每个班主任都有特点,其中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把班费全部花光,学生也表示理解,因为他要谈恋爱结婚;还有一个班主任人很好,一分钱也不花班级的,学生毕业用班费给他买了一台大彩电;还有就是我们班了,让大家带着不快离开。中师师生感情淡薄,毕业到现在都没有再联系过,但班主任的这句话我记忆犹新。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班主任也快退休了吧。我今天重又想起这句话,对老师已没有任何不快了,因为在二十年的光阴流逝中,我也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自己了,我虽然没有对人说过这样的话,但这样的事我做过,而且还不止一次。有时是身不由己,有时是欲望战胜了自己。他人就是自己,没有人可以一直崇高,哪怕是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和最美XX,总有一个瞬间,人会站在高尚的对立面。

二十年后的阳光依旧,而心里的天空多少有了一些灰色。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1-01 11:20:13 +0800 CST  
你说的很好!

这是我在北师读书王一川教授对我上课发言的肯定,给了当时常处在自卑封闭中的我很大的鼓励。
我刚去北师读书心情是惶恐的,一方面是考了几年才上了岸,经历太多坎坷已经没有了喜悦;另一方面是因为穷,性格内向又缺乏自信,感情的世界也十分贫瘠,反正是生活在黯淡中。

平时在教室上课我都是坐在角落里,上课多是同学交流为主,看别人侃侃而谈,我不敢去说,有时就逃课去图书馆自己看书,有时也骑自行车去逛北京的胡同和大街。后来和母亲写信说了这些,母亲信中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大胆地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然后我就尝试着去表达,很紧张,开始说话都语无伦次的,说话后坐下来心跳得厉害,但总算迈出第一步了。后来在上大课也去发言,去听专家报告和演讲也去争取发言的机会,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在一个外国专家的讲座上发了言,老外还给我很长的回答,大概意思是我受政治影响太深,不能从XX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让我耳目一新。

2002年的北师,于丹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还没有火起来,康震那时也默默无闻,王一川在学校人气很高,他有公开课,两三百人的大课,在报告厅里。一次上课讨论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让学生发言,我举手了,而且是拿着话筒说的,我引用了一个理论家的话来讲那个问题,很激动地讲完,王一川听了很赞许,连说了几遍“你说的很好!”我坐下去后依然很激动,这让我收获了很多自信。

那一年刚好是北师的百年校庆,我看到学校的百年校庆征文活动,就冲动地写了一篇投了稿,没有想到获奖了,三等奖。全校只有15个人获奖,这是我第一次文章获奖。今天我喜欢写一点关于生活的文章,也是和这次北师征文的经历有关,写文章已算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能获得很多快乐。

王一川现在已经做官了,学而优则仕。我当年读书有个同班同学去读了王一川的博士,后来又做了博士后,现在留在北京的高校了,我毕业来到一个小城做了普通老师,差距太大了。但我现在的生活少了读书时的自卑,也能自得其乐。秋天明媚的阳光会照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1-01 11:26:47 +0800 CST  
很多信在秋天的风中呼啦啦地飞

其实那些信一直飞在秋天,带着体温,带着悸动,带着饱含希冀的心。

其实那些信从来都没有落地,因为落地前另一封信笺又飞翔在空中,直到冬天的来临,直到和雪花融在一起。

2001年,新世纪刚刚开启,我在H城忙着考研准备,这是我的二战了,带着憧憬,带着迷茫和不甘的心,因为第一年我就差了1分,而且是离复试线差了1分,而且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文系。

那时我已经毕业了,我同学努力读书的已经在南大读研了。我又去了H城,这个埋葬过我青春的地方,我在那个市区里很小的学校了读了本科,我在读书的时候暗恋过同学Z,那场暗恋,让我的青春多了黯淡,没有人能够知道,我把一切都埋在了心底。

当我又一次来到H城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我会再次遇见Z,她已经在W城上班了,春风得意。遇见她正是九月,H城的阳光很明媚,她的笑容也很明媚,脸上还有好看的酒窝,我是被迷住了,想起了难以启齿的过去。Z后来有了恋情,我就站在身后旁观着。

又一次见到Z,Z给留了地址,说有空常联系。回去后我就给Z写了信,因为觉得有话要对她说,可能是当时太独孤了,想找个人倾诉。Z很快就回了信,给了我很多肯定,说羡慕我有追求,还说读书的时候很欣赏我,就是觉得我有点高冷。

我仿佛得到了很多的鼓励,原来我的自卑在女生眼中是一种高冷。我又想起她曾经向我借过一本书,新闻理论方面的。我又给她回了信,开始和她谈论文学和人生了,因为报考的专业就是文学方面的,而且我也觉得写信也是一种练笔的方式,因为有一门专业课就是文学评论。她又回了信,大气的书写,深厚的文学功底,读起来是一种享受。Z在读书的时候经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是个才女。和她通信,真的是一种享受了。在复习考研孤独寂寞的日子里,信缓解了我的焦虑,信也带给了我自信,信中也有希冀。当时读孙甘露的小说,有一篇就谈到了信,“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写进了我的心理。

一封一封的信,在H城和W城之间飞行,从开始的两周一封到后来的一周两封,时间都在读信、写信、寄信中度过了,带着欣喜,带着悸动,带着期盼。Z在信中说,“下班后又特意去传达室看了一下,真好,有你的来信,来不及回到宿舍,就在路灯下看完了,很开心。”我何尝不是这样呢。

信的内容也越写越多,从开始的两三页,到后来的五六页,再到十几页,最高峰的时候我记得我写了一个通宵,完成后天都亮了,饱含着热情和冲动。我想不起我写了些什么好行什么话题都谈了,彼此都敞开心扉,感觉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天冷的时候,她给我寄过一张相片,很自然的生活照,我好像也寄出过一张。我复习课的时候,照片就在书包里,休息的时候也会看上一眼,仿佛有了一种恋爱的心情。后来还打过两次电话,考完试后,我回到了老家,也就断了信的联系。那种惯性依然在心理延续,但没有了写信的条件,我想她也是。

春节前后我在故乡,心中满是思念,只是现实阻止了心。因为隐约中在为考试担心,很多时间我踯躅在村前村后的麦田里,原始的热情像一望无际的田野。再后来那年考研我又差了1分,心情彻底坠落到谷底。

四月,在油菜花开的日子里,我去了W城见到了Z,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去W城,仿佛尴尬得很。Z给了我鼓励。

今天想起这些除了写信的感动外,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横亘在心中。和Z通了很多封信,真的是弥足珍贵,因为之后再也没有过了。多年后好像还有过联系,只是生活的颠沛流离中我一封信也没有保留,Z说我的信都被她老公扔掉了。想起了《同桌的你》中的“谁看了当年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后来我还知道Z和老公去了上海工作生活,只是再也没有过联系。

今天想起往事,我和Z是大学同学,我暗恋过她,我和她通过很多的信,在那个写满孤独青春的秋季,仅此而已。

如果有来生,我应该还会和她通信,这是我人生中的宿命。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1-03 21:06:23 +0800 CST  
流淌着诗意的青春

傍晚时分,窗外只有鸟鸣,绿树掩映中,时光静谧,这样的情境去回想过往,同样美好。读书的往事中,诗歌曾在光阴中驻留,那些贫瘠的日子因为有了诗意也在时间溜走之后变得珍惜起来。

戴望舒

青春是孤独和忧郁的,而给自己慰藉最多的就是戴望舒的诗。《雨巷》里对爱情的寻觅,《我的记忆》里对往事的追忆,《在天晴了的时候》感触着生活中的欣喜,《我用残损的手掌》里爱国的深沉。

那年冬天在老家的城市复习,准备考试,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物质和感情都是贫瘠的,每天都要穿过一条街,普普通通,两边是二层的楼房,谓之商业街。那年冬天是多雨的,其实从秋天就开始落雨了,我常在夜晚走在那条街上,雨淅沥着,回到租住的房间。一无所有的青春里都是幻想。“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默念着这样的诗句,感觉雨天都是晴空,心情也十分明媚,那美好的爱情仿佛在向我招手,我甚至能看到爱情的样子。一次次幻想,一次次幻灭,但梦想依然在继续着。我穿过那条街道,落雨的日子里就想起戴望舒的诗。

后来我还真的遇见了这样的女子,虽没有深交,但也成了感情的指向,并为之相思和欣喜着,后来我认为那就是我的初恋,青涩中都是诗的样子。

第二年我去了中科大复习,住在同学宿舍里。科大有一条河,河边是一条安静的小路。我在科大教室里复习,黄昏的时候,我常去走河边的路,很少有人经过,很安静的黄昏,很安静的青春。我在散步的时候常会想起戴望舒的《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在孤独的日子里,那样的诗句是一种温暖的安慰,我就在那样的情境中走完整个冬天。那年合肥还下了一场不多见的大雪。

那时的日子很清苦,甚至于每天都是煎熬,但黄昏时的散步我是安静的,上完晚自学回到宿舍休息的路上,我常听王菲的歌,《棋子》《红豆》等,王菲空灵的声音里除了寂寞,还有美好。

冯至

喜欢冯至好像也是在科大复习期间,因为他的诗歌中也写满了寂寞。比如《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见她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在青春最旺盛的年龄里,我还没有体验过爱情,但有过浓烈的单相思,只埋藏在心里,从来不会告诉人。本科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际遇。

我在科大复习时,竟然和那个已经毕业的女生有了通信联系,仿佛是把读书时的缺口填补起来了,内心充满着欢喜,我记得心中聊到很多,其中就有冯至的这首诗。青春、理想、朝气,还有诗歌,这是通信中的自己。我才知道以前自己表现得太不自信,好像错过了很多,好像好可以再继续。但宿命就是宿命,只是延续了一个冬季,冬天结束我就停住了相思,因为失去了现实的根基,那一年我又一次折戟沉沙,离梦想远去,我固执地阻止了自己。又重新回到曾有的卑微。

寂寞的日子里,又去读冯至的诗。“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我是一条小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我们天天走着一天熟路》)“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别离》)“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仿佛明白了更多的人生。

后来去北京读书对冯至的诗歌又多了一些理解,也看了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感情世界上,好像也有苦衷,诗人多是寂寞的。

席慕容

喜欢席慕容是中师毕业后,工作第一年,手边有一本她的诗集《七里香》,空闲时喜欢阅读,诗意流淌的文字加上多情的青春,在老家镇上的那所初中,单调的生活中就多了情趣。夏天的时候,我常常坐在走廊上,看外面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读一首席慕容的诗也能打发半天时光,很单纯的时间,很纯粹的心情。

黄昏前,夕阳落尽白杨树林里,那个情境里读席慕容的诗也很好。“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记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重来的夏日。”(《青春》)这是年轻时的感动,今天重温依然有感动在心头。还有《莲的心事》,很多诗句我现在忘记了,但当时阅读时的感动还很熟悉,契合了青春时的自己。“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有时回想起曾有的学校生活,也会有诗句安慰着自己的心。“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送别》)一个人在孤独的情境中去读席慕容的诗,是很容易在诗歌中发现自己的。

喜欢席慕容的时间不长,特定的一个青春的阶段。《一棵开花的树》时间长久一些,因为饱含着对感情的期待,那种寻觅不到的淡淡的伤感也很美好。“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你我结一段尘缘。”我忘了自己有没有对女生说过这首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我有时想象这棵树就是木棉,因为后来听了孟庭苇的歌《木棉道》,我到现在也没有见过真实的木棉,我在广州的同学在春天发过相片,很漂亮,有点孤寂,我觉得用木棉来衬托这首诗最好。

席慕容的诗歌是和青春有关的,我现在的学生也会有人喜欢,比如《青春》,比如《一棵开花的树》,大概是人们的青春多有相同的情愫吧。想起席慕容,就会想起老家镇上的中学,那一段寂寞而又有梦想的日子。读完那本诗集,我就在暑假离开了镇上,一直到今天。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1-04 20:04:32 +0800 CST  
舒婷

舒婷的诗影响过我整个的青春,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宿命的指引。

本科的时候就关注舒婷的诗了,看过一些评论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作者在介绍现当代女性文学觉醒的案例中,对舒婷的诗歌做了解读。《致橡树》对理想爱情的歌颂影响过一代青年的爱情观。舒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火,经常在全国各大高校做演讲。在某高校演讲时,一个瘦瘦的研二女生追着舒婷问,“橡树在哪里?橡树到底在哪里?”舒婷当时一阵心酸,觉得自己的诗歌误导了学生,舒婷给了她一个纸条,上面是《神女峰》中的两句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倒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我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青春期的男女,哪一个不向往平等的爱情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

我读书的时候也很向往这样的感情,只是没有勇气去追求,但在想象中,舒婷的诗歌是一种满足。我还记得当年本科上课时老师让我们讨论过《致橡树》这首诗歌,很多同学发言都说是爱情的观点,我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不仅仅指爱情,还可以看作是对权势的态度”,我们感觉到很意外,然后他又补充一句,“可见,你们的观点是多么的肤浅”。我靠,大家一下子被刺激了,然后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同学后来读了浙大新闻系的研究生,毕业去了新华社,现在搞新闻理论研究,逼格比较高。

本科毕业我考研干了三年,很多坎坷。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舒婷的另一首诗,题目忘记了,那几句诗依然熟稔,“大道扭动着触手高声叫嚷,不能通过,泉水纵横的土地却把路标交给了花朵。”可能是受这句话的影响,我换了学校,也换了专业。后来算是上了岸。那时正是五月,我走在合肥的街头,路边都是盛开的月季花,红硕的花朵,黯淡的心情。今天想起仿佛是一种温暖,过去经历的痛苦在今天都是美好的。

在北师的校园里,我依然喜欢着舒婷的诗歌,我常在宿舍里读舒婷的诗,最喜欢的就是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我在春天的明亮中朗读过,在秋天黄叶纷飞的情境中朗读过,还有过窗外飘着雪花,我在宿舍里大声喊叫“我情感的三角梅哟”。朗读舒婷诗歌的时候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把老徐的电脑打开,播放着背景音乐,还是配乐朗读,我挣脱了孤独,陶醉了自己,也感动了青春。今天想起依然觉得十分美好,只是我现在找不到朗读的节奏了。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不要离开我/那条很短很短的街/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不要惊动我/别理睬那盘旋不去的鸦群/只要你眼中没有一丝阴云
你的位置/在那旗帜下/理想使痛苦光辉/这是我嘱托橄榄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话/和鸽子一起来找我吧/在早晨来找我/你会从人们的爱情里/找到我/找到你的/会唱歌的鸢尾花

诗歌中有鸽子的意象,我在宿舍朗读的时候,窗外就飞翔着鸽群,映衬着傍晚的阳光,那种情境太多美好,一直到今天,我看见空中鸽子的飞翔都会感觉到温暖,在贫瘠的青春里,在流浪的青春里,在阅读的青春里,鸽子从来都没有过缺席。

在北师读书的时候,舒婷的儿子也在北师读书,是在一次活动中知道的,那个活动请来了很多知名当代作家来和学生交流,学校文学社主办的,主持人是一个戴眼镜文质彬彬的男生,作家谈歌发言前说,“我说不来的,大诗人一个电话我不得不来,因为主持人就是大诗人舒婷的儿子陈思。”台下惊呼一片,原来我们和大诗人舒婷的儿子是校友,台上的陈思多了腼腆,隐藏得太深了。

工作后依然喜欢着舒婷的诗,特别是到春天,每年的四月,我常在黄昏里默念,“四月的黄昏,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然后会想起很多的青春过往,岁月就在这样的轮回中苍老起来,而那些鲜活的青春依旧,那些曾在青春里流淌的诗意也凶猛而来。

穆旦

喜欢穆旦是在考研期间,因为是专业课中必修的内容,在那之前对穆旦并没有什么了解,因为2000年前后穆旦一下子在文学界火起来了,作品备受高校教授推崇,以穆旦、杜运燮和郑敏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然后就去看了一些资料,读了穆旦的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诗八首》、《赞美》等。

首先是穆旦诗中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唱赞歌,而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真实又崇高。比如“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穆旦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深远,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元,不同的人在诗里面都能找到自己,比如在《诗八首》中: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我在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爱情,那些虚幻的真实的情感,在穆旦的诗中都能找到答案;然后又可以联系到人生,在平静的语言中讲述着生命的真谛。而且无论是年轻还是步履匆匆的中年,都能在穆旦的诗歌中找到生活的静谧,即使哀愁也是静谧的,甚至是审美的。比如《冬》: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此刻,黄昏就在窗前,我又重读到这首诗,不再像过去一样,去想象诗中的画面,我窗外就是这样的风景,当自然遇见诗意,心情便是一份淡然。甚至于这样的邂逅是一种惊喜,哪怕昨天人还在忧伤中。我又想起了很多过去的画面,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穆旦的诗给过我力量和安慰,虽然我不能去更好的诠释他的诗歌,但生活中有过穆旦诗的影子,有过流淌的光阴,也是幸运的。


瞿永明和韩东

关注瞿永明也是考试时需要,因为当年诗歌女性诗人的创作是个知识点,而且女性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从五四时的丁玲冰心萧红到后来的池莉张抗抗王安忆,再到林白陈染卫慧绵绵,诗歌上舒婷是一个高峰,瞿永明是当代诗的一个高峰。

女性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越开越大胆,从“我手写我口”到“我手写我心”,再到后来的性别写作和身体写作,到后来作家喜欢赤裸着身体写作,并在镜子中欣赏自己,瞿永明还有一个黑色系列,黑色头发黑色眼睛黑色乳房等等,反正我那时读过一些评论,现在还能依稀想起这些。读瞿永明的诗,也算是满足了青春期的一些好奇,但我没有记住什么诗句。

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瞿永明现在的身份比较多,诗人、美女作家、酒吧老板娘,在成都有自己的大本营,只是现在诗歌是小众行为,她显然没有前辈舒婷那样著名。她的诗歌多是写生活,然后特别强调女性身份,和男性对立起来,有时也表达对传统的态度。我翻看了很多网页,只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从此夏天被七月占据/从此忍耐成为信仰/从此我举起一个沉重的天空/把背朝向太阳(《七月》)

韩东和瞿永明算是一个时代的,都属于八十年代诗人,新潮,解构。我最熟悉韩东的作品是《你见过大海吗》,还有一首写大雁塔的,另一位诗人伊沙的《车过黄河》也是这样,一点的崇高也没有,用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于玩世不恭来看待崇高等高大上的东西,在时代的变革中有先锋的作用。我有一次上课和学生讲过韩东,也多是随性的,从大海的意象在文化传承上的变化说起,韩东是个很好的例子。

《你见过大海吗》,诗中的大海已不再是梦想的代表,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什么也不代表,看到了大海又能怎样呢?让诗歌回归了日常生活,甚至于原生态。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诗歌的距离。后来看评论,称之为解构主义,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为结构主义,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表达崇高、悲剧美。

我还记得那首有关大雁塔的诗歌,把有人从塔上跳下的自杀行为,在诗人眼中也是一件寻常的事情,死了就死了,甚至于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为有人跳下去,呈现出一个大字的形状,像一朵绯红的花朵。另一位诗人伊沙的《车过黄河》,面对黄河,中华文明的象征这个崇高的意象,作者却说想小便,一泡尿就把庄严崇高的东西冲淡了,留下了一股怪怪的味道。
(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屠格涅夫和莱蒙托夫

又想到两位国外的诗人,先说屠格涅夫,我只知道他的一首诗《秋天》,因为读书时有一段时间活在这首诗的情境里。我还记得里面的诗句:“我爱秋天/犹如我爱忧郁的眼神一般/在多无宁静的日子里/我常常走进树林/栖坐其间/眺望古松森森的冠盖和白茫茫的云天”我第一次看见就很喜欢了,好像是在《读者》上看到的。那时正在追梦的路上,也是在秋天,在合工大的校园里复习,在附近租住了一间很小的屋子,早晨天刚亮我就去了学校的小树林里朗读英语,很大声的朗读,很投入,能读一个多小时,一直到太阳出来,云雾散去,那时我就会想起屠格涅夫的诗句,有时会轻声 朗读出来,便觉得很快乐了,那种简单的快乐是很让人满足的,虽然还挣扎在坎坷中,但对未来总是仰望着,甚至于里面还有爱情的身影。因为那时也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很唯美,能把整个青春的梦囚禁住。

莱蒙托夫的诗歌就是那首著名的《帆》了。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第一次遇见这首诗正值青春的年龄,那年我初中毕业去了师范学校读书(铁饭碗),我初中好友去了一中,我去他们学校找他,在他们教室的黑板报上看见了这首莱蒙托夫的《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觉得那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追求着梦想,不甘于平凡,有一颗潮气蓬勃的心,憧憬着未来。

后来又在杂志上多次见到这首诗,我觉得这首诗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很流行的,激励过很多人。莱蒙托夫和屠格涅夫都是俄国人,我读大学的老师说他们那一代人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很深。我也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一点往事,再说下去就显露出知识的贫瘠了。现在,我对待生活已没有诗中的那种激情了,更多的是回首往事中的波澜不惊,但在记忆的海面上,出现了点点白帆。

国外的诗人也读过里尔克、叶芝、华兹华斯的诗歌,还有一些忘记了名字的诗人,裴多菲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曾影响过生活,还有一首《喜信正在路上》,在自己最煎熬的日子依然有一颗乐观的心。诗歌和音乐相似,总有一段时间受一首诗影响着,生活中都是它的身影,有时甚至是一种宿命。简单的生活中能有几首诗歌作为路标,回首也觉得蛮丰富的。诗歌是一种明亮,一路上洒满阳光,在流淌的光阴中,在生命的季节里。
楼主 又到花季  发布于 2017-11-04 20:05:04 +0800 CST  

楼主:又到花季

字数:51450

发表时间:2017-04-11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2 14:44:06 +0800 CST

评论数: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