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后宫---女人的悲剧---------------桂苓

后宫

一.

北京乃千年古城,元、明、清三朝天子建都之地,皇城根下,人文荟萃,墙角旮旯随处可见先人古迹。游人们因来去匆匆,大都首选故宫、长城等几处闻名遐迩的景观,走马观花地浏览一番,慨叹几声,又急急抽身离去。
故宫是天子居住、生活、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从这巍峨耸立、金碧辉煌、气宇恢宏的万间宫殿间,处处透射出一种一神之下万人之上、主宰统治一切的帝王的赫赫威严。游人大都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几大殿前喧嚣驻足,争相在皇帝接受朝臣叩拜、议理省府文案、决断边关战事的金光闪闪的金銮殿的御座前合影留念,手舞足蹈啧啧称奇,一脸的兴奋和羡慕。已无“发思古之幽情”的我则信马由缰,闲庭随意,似被一根无形的力量牵引似的,不知不觉间缓步来到冷冷清清、沉静枯寂、幽深冷僻的东西长街上。
每次我来,都要来这里坐一坐,想一想,用悲悯、复杂的目光长久地凝望这空荡荡的院落里的枯树、古井,这被深宫高墙牢牢锁住的一线青天。我屏住呼吸,脚步放慢,心儿高悬,连咳嗽一声都强忍着,生怕惊扰那些沉睡中的幽鬼怨魂,把她们从梦魇中惊醒,而直面无法面对的一切。

这儿曾经千红一窟。无数正值妙龄的青春少女怀着憧憬和希望,带着族人的嘱托和祈愿,在邻家女儿羡慕妒忌的目光中荣选至此,她们在这个庙宇般的大院落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唱歌、荡秋千、描女红,想念爹娘和亲友,面对着天上飘来拂去的白云和院落中自开自谢的花朵,双手合十喃喃自语,祈祷自己的命运,放飞她们少女或曾经少女的希望。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曾描绘了后宫中佳丽如云、美女济济的奢华场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明月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绢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回也。”
这儿曾经千红一哭。无数的良家女儿一脚蹋进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宫门,青春、爱情和生命就被一张无形的黑色大网紧紧缠绕,无法脱身,再难踏出一步。蛛网般经纬密织、重重叠叠的清规戒律,隐隐暗伏、寒气森森的杀机,机关算尽、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以及无数个月圆月缺、寒来暑往的等待,青丝熬成白发,红颜渐渐枯萎,除少数几个有幸承露皇恩外,绝大多数都在无望的等待和祈盼渡过一生。老了,或被许配给无行人伦之事的宦官,或被送到偏殿冷宫里打杂养老,直至老病而死,便被一顶苇席草裹一下,匆匆埋葬在没有标记的孤坟荒冢之中。即或万幸之中承露天恩,如若无有留下一龙半凤,也会始宠终弃,落个与上阳白发人一样的下场。唐天宝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为我们描摩了一位宫人让人惊悸的一生:“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使者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侧目看。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年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对了,儿就是后宫,是皇后嫱妃,宫女太监居住的地方,是皇宫里唯一一个男人骄纵淫逸残害良人的屠场;是后宫的女人们争权夺势邀媚争宠自相残杀的战场;也是她们埋葬青春、生命和生之希望的坟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多情的李后主咏吟的如一江春水般的个人闲愁,其华丽秾美的词句中何尝有后宫三千粉黛的半丝清泪,至多唱出了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君王沦为阶下囚时对往昔奢华生活的追忆,唱出了一丝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与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帝王临朝的金銮宝殿相比,昔日宝马香车、乘肥衣轻的后宫如今门可罗雀,人去楼空,红颜无迹可寻。代之往昔繁华的是寂寥冷清,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鲜有人驻足,甚至连游客也不愿将目光多施舍一秒钟。时光改变了一切,只有千年枯井缭绕着冰冷的寒怨之气,疹人的泪迹斑斑的红墙隐约着幽咽的哭声,只有那深宫中自开自落的古树无言地兀立在偌大的院子里,向世人昭示着一部后宫中千年女人的血泪史。间或有几只不知名的黑鸟被风吹檐角的铃声惊吓,怪叫几声,直直飞向冥不可测的长空,打破这深锁的后宫的亘古寂寥。
而长空无言,大地默默。

二.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春秋笔法写三国,寥寥十四字勾勒出一部中国大历史。而这十四字中又包含了多少次的旌旗蔽日、折戟沉沙,多少次血流成河、白骨盈野,多少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次放声悲歌、呼天抢地。中国人爱用国家两字概指社稷江山,也就是说在中国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既然天下是朕家中之物,芸芸众生都是朕之子民,那么天下万物、芸芸众生的生杀予夺都系于朕一时之喜怒哀乐,何况区区几千几万个女子。于是,在一片嘤嘤掩泣声中,在阵阵恐惧的颤栗中,在一片孤立无助的哀告声中,在飘荡着的浓浓的血腥气中,后宫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正式开演。
背景是高大威严的金銮殿,是深深深几许寂寥锁清秋的深宫,是一个男人淫逸浮肿却残暴鹰唳般的眼睛。它的根源则是“既象时光一样抽象,又象行刑队一般真实”的皇权。
关于后宫,当代人对它的印象大都只是一个高高在上赫赫威严的皇帝和一大群哭哭啼啼打打闹闹的妃嫱之间邀媚争宠的无聊故事。但在三代之上那蔚蓝色的天空下,那智慧和人性产生的源头,也曾有令我们心动的故事。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现世是古代的对视。在古代和现代对视的张力之中,我们看到的是那神话般清洁的时代,令人怦然心动,泪湿青衫。
三代之时,伟大的女性作为人类共同的母亲,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尊敬。女娲即是征服自然的英雄,又是社会生活的主宰。到了五帝之时,女性的地位开始跌落,父权取而代之了。而到了开启华夏文明的夏代,女性开始沦为权势者的猎物,每况逾下了。
还记得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吗?还记得帝尧欲以王位禅让许由,许由潜姓埋名箕山,耻于就九州长之位的故事吗?伟大的《史记》这样记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为了感受那一种清洁的精神,我曾多次登临又称许由山的箕山,除一篷衰草遮掩一个巨大的荒丘外,没有一座坟墓状的土堆供我们寻觅凭吊,许由冢已然从这片土地上消逝。那么这一种以掌握权利为耻的精神和观念也已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风吹雨打去了。代之而起的是血流成河的杀戮,是野狗争剩骨般的撕咬,是黑夜里森森的白牙、切齿的诅咒和霍霍的磨刀声。
也偶有人说许由不就帝位是因为古之帝王专以事天下庶人为务,是最清苦的差事。但我想他错了,那时的人心象南极的天空一样蔚蓝透明,象喜马拉雅山巅之雪一样纯粹洁净,象田野间少女银铃般的欢笑一样清盈脆响,不杂一星点儿的尘滓,只有在那样的天宇下才会产生许由那样纯净透明的心灵,不象现在这般河湖污染,浊气熏天,人人逐臭藏垢,为蝇头寸利撕破面皮大打出手。
然后是大禹之子启杀死了法定继承人,开启了一个男人奴役天下女人,视其为雏狗的历史。于是家和国融为一体,天之下变成了一个人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物什。从此白云般卷来舒去的田野乡间,平和的炊烟袅袅之处,走来了队队锁镣相加遍体鳞伤的离人,凄凄惨惨走向不可知的命运,背后是手持皮鞭和匕首的狞笑着的一国之君。
是凶手自然有帮凶,有看客,没有看客和帮凶的跳脚欢呼和鼓掌呐喊,凶手一个人是没有胆量做出什么滔天的罪恶的,于是我们听到了一声声助纣为虐的声音和一双双衰老浮肿、狰狞冷漠的面孔。
商君说:“权者,君子所独制也”。
管子说:“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
韩非说:“主之所尊者,权也”,“凡政令财务人事诸权,此人主所以独擅也”。
那个天下最大的商人(他贩卖了一个家国)吕不韦则把君权上升到天下独尊的高度。他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执一,所以搏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因为皇帝是他的儿子,他是天下人的父亲。
而董仲舒则干脆把皇帝称为“天子”,皇帝是天的儿子,“君权”是“神授”的,“德侔天地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居随天”。“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心之所收,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蔡京们说:“古之帝王,尽为灰烬。尧舜、禹纣竞复何异。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乐敌千年”。“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几何,何必自苦”。
既然这样,你还有什么可说的,有行刑者,有摇旗呐喊以壮淫威者,并且天命不可违,君为刀俎民为鱼肉,你就只有老老实实伏在案板上等待天子酒足饭饱之后随意挥洒那闪着寒光的屠刀的杀戮吧。
咆啸的黄河水一旦缺乏节制,就会三年一大灾,五年一大淹,两岸生灵饥荒遍野,饿孚满地,备受涂炭。绝对的权力一旦没有了限制的泛滥开来,其灾害远甚于黄河水灾,那可是“马前悬人头,马后载妇女”“尸骨盈于野,千里无鸡鸣”啊。
千红你就哭吧!

三.

最先走来的是妹喜、妲己、褒姒三位“狐媚子”。按照通行的说法,由于她们的介入,直接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从此人们将国破家亡生灵涂灵百姓流离之罪都算到了她们头上,从此有了一个词叫“红颜祸水”,从此女人被称作“狐狸精”。《封神演义》上说妲己就是千年狐狸成精转世变为人的,既然前世都不是个好东西,你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难道她们真有那么高深的媚功,将一国之君媚倒,媚主为虐,既而危害从后宫延及前殿,殃及国家的政权。
妹喜的父亲本是有施国的一个养蚕大户,出身富裕之家的妹喜天生丽质,活泼可爱,在夏朝的天空下自由地成长,迎风开放为一朵浓郁的大丽菊。(妹喜,多好的名字,让人感觉她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欢蹦乱跳的邻家小妹)。然而“贫贱家庭百事哀”,一个穷小弱国也是如此,在献尽国中所有金银财宝及布帛术酒仍无法阻止强大的夏王朝军队的进攻时,绝色的妹喜就被当作继“酒帛马匹”之后的礼物送给了贪色好财的夏桀,致使夏桀立即鸣金收兵,使有施国的臣民避免了一场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血光之灾。掠得美人归的夏桀“从此君王不早朝”了,疏于朝政沉缅酒色。几年之后,逐渐强大的商汤大军横扫夏国军队,姬发代夏桀,商王朝建立。做为以弱柳之躯换去夏王千军后退,促使大厦将倾的夏王朝迅速腐朽灭亡第一功臣的妹喜呢,非但无功,反被流放蛮荒之地的南巢,在烈日狂风飞沙走石中客死他乡,葬身荒冢。
与妹喜同,亡周的褒姒也是做为政治工具在历史中承担了本不属于她的苦难而被冠以“红颜祸水”的称号的。她本是被父母抛弃的可怜的孤女,被褒国的姒大领养,故称褒姒。当在颠沛流离、疾风苦雨中长大的苦命儿褒姒当出落得亭亭玉立时,危险也随时降临。褒国国君因柬周幽王被囚,其子为使乃父得以生还,将貌美的褒姒作为礼品献于幽王,其父立时安归。周幽王为搏其一笑,如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男女裸逐,彻夜长饮,终以淫暴亡国一样,不惜妄举峰火,失信诸侯,以致国败身亡。而褒姒则在万人唾骂声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她们都是因为姿色冠绝天下而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有用途的工具献于敌人,以受辱之躯得一方平安,使国人免受战争之苦,承受了本不应属于她们的屈辱和痛苦,死后都背上了遭万世唾骂的“祸水”之名。历史真是太不公平了,难怪楚大夫屈平高声诘问,为妹喜鸣不平“妹喜何肆,汤何殛焉?”
与三位被后世斥为红颜祸国的“狐媚子”相异的是,同为政治工具,媚主亡吴的民间女子施夷光,却没有遭到后世的诟骂,与“祸水”无缘,并且后人还以她为主角演绎出了一段缠绵浪漫的故事。
施夷光,是春秋末年越国境内浣纱溪西的萱萝山村人,长大后以沉鱼之美闻名天下,从此西施成为她的专有名词。公元前498年,越国大败于吴国。越王勾贱接受相国范蠡的计策,一面卧薪尝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壮大军力,一面遍寻越国美女,送予吴王夫差,使其贪色消极,逐步削弱国力。于是西施肩负民族振兴重任,启程赴吴。
事情很简单,吴王龙心大悦,大兴土木,迷恋酒色,日见颓废,而西施则委与周旋,运筹衽席。十年之后,强大的越兵攻陷吴都姑苏,成就历史上一段卧薪尝胆,壮志复国的美谈。而此时如何看待西施,对她个人,对吴楚两国,对历史,却都成了一个两难。而西施归处,也成为一个悬案,成为一个留于后世的难解之谜。
从道义上讲,西施不负举国众望,以微躯只身入虎穴,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是民族英雄。但对吴国臣民来讲,西施却是一个使吴国国破家亡的不祥之物,是祸国的红颜。在祸国与救国之间,西施无法两全。诗云:“家国兴之自有时,吴人何必怨西施。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亡吴与救越,此结怎解。此其一。
西施作为一普通乡间民女,本与越王相国范蠡订有生死盟约,至今萱萝山下还有结发石一块,传为范西订情之处。而西施以清白之身委身吴王,忍受了情感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和与范蠡的生离死别。但在举国欢庆胜利之时,又如何以受辱之身面对心爱之人。袁枚诗云:“吴国亡国为倾城,越女如花受重命,妾自承恩人抱怨,捧心常觉不分明”。处此两难,她也只有“美人只合一生愁”了。此其二。
西施虽亡吴有功,但作为一个女人,在古时信奉从一而终的时代,其自然让国人侧目而视,背后指点。一女而亡吴,也是一个不祥之尤物吧。西施归国后如何安置呢?此其三。
于是,关于西施归处,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吴越春秋》)。你虽有功,但须遵古制从一而终,既嫁吴王夫差当随夫死。否则愧对夫差宠爱,于是历史让西施举决蒙面,投江殉吴,成为卫道的牺牲品。史籍中还有另外两种记述。《越绝书》曰:“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后“乘轻舟,泛五湖”。范蠡后经商发财,改称“陶朱公”,杜牧有“西子下姑苏,一柯逐鸱夷”之句,我想这是文人一厢情愿的想象。文人都企盼红袖添香,“佳人才子,泛太湖一叶扁舟”,何等的潇洒与浪漫。因为如真为山盟海誓刻骨铭心之爱,十年前范蠡就携心爱之人西湖泛舟了,必不致让美人蒙屈受辱。另《东周列国志》载:“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此说虽残酷,违背后人唯美的心愿,我却认为其合乎历史的真实。吴破越胜,如此尤物越王岂能放过。为消除后患,越夫人派人将其秘密杀害,替越人范蠡也替历史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至于范蠡,我想,以其智慧,早已看出“越王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本性和功臣“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他“驾轻舟,经五湖”的可能性极大,但与之双飞双栖的是另一个绝色女子,而非沉尸湖底的民间女子施夷光。西施得到的最大安慰,是没有被后人责为“祸水”,并被演绎成久传不衰的民间故事。

在红颜祸水的语境中,祸水之祸,不仅殃国,而且殃己。此之谓“红颜命薄”。美本天然,何罪之有,历史上却有许多女人纯粹由于其天生丽质,国色天香,而被一双双肮脏的手撕来夺去,甚或因偶然原因侧身历史进程,影响了历史正长的发展流向。与作为政治工具礼送他国不同的是,其纯粹由于男性的贪婪淫欲,由于红颜与生俱来的实用性,纯粹作为性的工具而形成历史事件。而在这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中,他们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最终也落个香消玉殒,花自飘零水自流了。清戏剧家李渔的一段话可谓一针见血,痛及骨髓:“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命薄之说,单为此种。”
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大历史,最惊心动魄,独具魅力的时代,我想应是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三国了。整个三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战争频率和人才密度,可以说是一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英雄世纪,刘关张、司马诸葛、曹氏父子、孙氏兄弟等各路好汉英雄粉墨登场,让人目不暇及。
而三国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整个三国时代狼烟四起的战争可以说毫无正义可言,只是几个利益集团在强取豪夺、互相搏杀,最终却都空手而归,最多令“读书人一声慨叹”。
而遭殃的是离乱中的平头百姓,而尤以离乱中的女人为甚。
绝色美女生逢乱世,是悲剧中的悲剧,注定命运多舛。让我们来听听魏文帝曹丕的爱妃甄氏的控诉吧。
热衷于建功立业的三国英雄们,率大军驰骋疆场,攻城拔塞,于万马倥偬之余也忘不了掳掠几个绝色女子供自己享用。英雄美人是最梦幻的组合,是最流行的观念。而“北有甄氏,南有二乔”的民谚,逗引得各路风头正健的英雄相继率兵伐之。
甄氏本为“北方第一家族”的袁绍之子袁熙的内室。但其“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家道中落,自然阻挡不了曹氏父子打败敌手掠其妻女为己有的淫威。官渡之战,袁绍退守邺城,不久吐血而死。不成器的袁氏三兄弟不备战,却忙于争权夺利,致使曹军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攻破袁都业城。没有嫁得盖世英雄的甄氏只有披头散发、躲在墙角发嘤嘤哭泣。但“篷头垢面,不掩国色”,被冲进袁府的曹丕逮个正着。可以想象曹丕杀死敌手占其妻女时的心花怒放得意忘形之色。我一直认为曹氏父子首先拿袁氏集团开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甄氏。甄氏已名花有主为自家儿子纳于内室,一代枭雄曹操也只得作罢,只能待机挥师南下,期待“铜雀台上锁二乔”了。甄氏因为曹丕所获,也就无意中以一个亡国之妃的角色进入了历史。
既为亡国之妃,以待罪之躯事君(后来曹丕在曹操死后既位,称魏文帝),自然是小心谨慎,知书达理,低眉敛首,孝敬公婆。但大多数的男人一旦登上龙位作了皇帝,性情都变得稀奇古怪。此时已祚位登基的曹丕后宫自然佳丽如云,春色满园,曹丕也就无心恋单枝了,不久就移情姬妾郭氏,甄氏也落得个麝香易散始宠终弃的下场。曹丕携新宠郭氏移居新都洛阳,甄氏只能一盏孤灯留守旧居邺城,空守帏帐,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孤寂。但就是这种任凭容颜憔悴、行尸走肉般等待死亡的时间也未长久。妒其美貌的宠妃郭氏设计加害,甄氏最终未逃脱乱世女人红粉飘零的下场,被赐自尽,命仅四十岁。死时被以发蒙面,以糖塞口,取其无颜见人,无言以说之意.
传说中的甄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浩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铅华弗御。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奇服旷世,骨像应图”。从暗恋甄氏的大才子曹植笔下的《洛神赋》中(原名《感甄妃》),我们今天仍感叹甄妃的“美不胜收”“贵不可及”之相。甄氏非死于权利之手,也非作为政治筹码而羁祸,其罪魁祸首是她艳冠绝天下的美色。因貌美而成为北方大族袁氏的如花美眷,因貌美被曹丕强纳为妃,因貌美遭妒见构被赐死,一缕香魂含恨飘逝。白乐天有诗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哭乐由他人”,这是对历史上“红颜薄命“的女人悲惨命运的的最佳诠释。

对于一个古代女人来讲,最大的荣耀莫如荣选进宫,承露皇恩,天子专宠。而最悲惨的莫过于所托之人成为亡国之君,自己也随之沦为阶下囚、亡国妃。
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继三国之后另一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当花蕊夫人以出色的容貌和惊人的才华入宫得到后蜀国君孟昶专宠的时候,后蜀已成强弩之末,日见秋风萧瑟了,终于被被宋主赵匡胤于公元965年所灭。早已闻花香而心动的赵匡胤命人单独押解花蕊夫人赴东京汴梁。一个美貌的亡国之妃被另册单独押解赴京,此举不言自明。国破家亡,改事二主,其内心创伤可想而知。虽然赵匡胤宠爱有加,但“烈女爱前夫”,花蕊夫人强装笑颜之下的是强吞悲声罢了。她也只有在长夜漫漫、漏声迟迟中填词遣怀,追忆往昔的繁华似锦了,最终被赵主赐死。我们记得的,恐怕只有花蕊夫人的那首《国亡》诗了。
君王城上竖降旗,妄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十四万须眉不及一弱柳女身,花蕊夫人是因怀念亡国旧夫而被赐死,十四万男儿却是集体解甲甘心事赵。可怜可叹的花蕊夫人,此情此景,你还有什么可怀恋的呢?

在红颜命薄的泪笺上,还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她的存在,历史的河道在此处做了一次有意味的弯曲,甚或改变了大江东去的总体流向,使历史出现了另一番滋味,而她也成为一代祸水的历史象征。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在烧杀掳掠之余也没有忘记那些倾国倾城貌。铁匠出身的莽汉刘宗敏一马当先,将原为昆山格妃,现已为吴三桂翼下的陈圆圆掠为己有。“大丈夫不能自保其有何生为”,已决定归顺大顺王朝的吴三桂岂能忍下妻妾被奸掠的屈辱,于是就有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开关降清,让清军马踏长城,直捣北京。迫使李自成丢掉了已到手的社稷江山,苍惶逃离北京,苟延残喘了几年后命丧九宫山。从这一点上说,一个绝色的秦淮歌妓改变了历史的流向,否则历史可能会呈现另一番风貌,历史的车轮或许不会这样快碾过朱明王朝,或许爱新觉罗氏至今仍在西北塞外牧马为生逐水草而居呢。历史因一个女人而改变了流向,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我总觉得历史责之过苛。让一个红颜弱柳之躯承担起亡国的罪责,而让那些开城纳降俯手称臣的堂堂男儿逃脱历史的审判。陈圆圆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秦淮倡优名妓,至多色艺较之她人出众。生在那样一个年代,操卖笑生涯的陈圆圆如任人采摘的原野之花,随风摇摆的墙头苇草,花瓶似的只能任人摆布肆意宰割,苟全性命尚且不易,更遑论为历史增彩添色。后人多诟其后来无名节和操守,没能如柳如是、李香君般弱肩担道义,血溅桃花扇,慷慨赴死殉国。但其时其势其地,她非如此不可,无它途可选。陈圆圆后来晚景凄凉,削发为尼,青灯黄卷中潦草度日,最后自沉五华山华国寺外的莲花池。一个女人,一个乱世中的女人,我们只能以红颜命薄阂书三叹拘一把同情之泪了。

在中国,所有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总免不了被后世聚讼议论,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有一位普通的宫女因为偶然的原故远赴荒蛮之地,担负起了和平使者的角色,被人为地赋予了政治的含义,成为政治家利用的专有名词,不时被文人从尘封的历史中翻出来折腾一番。她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的的王昭君。
王昭君本是西汉元皇帝后宫的一名普通宫女,以“非医、巫、商贾、百工”的“良家子”被选入宫。昭君的家在西汉南郡的秭归,这里山清水秀、树木葱笼、鸟语花香。当昭君被选秀女的宦用一顶官轿送赴汉朝深宫之时,我能想象这名叫王嫱的民间女子告别父母亲人含泪的目光里隐含着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和祈盼。
每一个青春妙龄的女子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玫瑰洒色的憧憬。正值二八好年华的普通民女王嫱来到了深宫以后的命运如何呢?最佳的命运是承木圣恩,生下龙子凤女,然后母以子贵,锦衣玉食一生,并且无疾而终。但这种机会却如六合彩般万不遇一。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愤”,后“请掖令求行”。《后汉书》无意中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后宫深锁对人性的压抑和舛害。从表面看,昭君的自请出塞是自愿前行,是为了平息汉匈的边界争战,永保和平而行。但“积悲愤”三字却透射出了昭君出塞的真正原因。灵慧的昭君看透了宫中女人一幕幕凄惨的命运,她要借匈奴呼韩邪单于上表“愿婿汉代以自亲”的机会,飞出后宫那令人窒息的牢笼,另开垦一片天地。她宁愿远嫁异族,在漠北风沙严寒中渡过一生,也不愿在寂寥和无望的等待中葬送自己的一生。于是,民女王嫱、宫女王昭君作为一件政治工具在公元前33年身负重托,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宫远嫁。一名普通的民女王嫱变成了民族英雄王昭君,而昭君出塞的真正动机却在这宏大主题的掩盖下无人关心提及了。
我甚至可以想向出昭君逃出囚笼呼吸到田野间带着甜味的青草的清香时抑制不住的狂喜,她一定小声哼起了家乡的小调。我们也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获得了自由而高兴。然而,作为一个汉家女,在当时远嫁塞外异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她不但要习惯飞沙走石、住穹庐食畜肉的游牧生活,还要忍受不同文化间巨大的隔膜。生活上的艰苦和不便她能忍受,但在其夫君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夫死妻其后母”的异族风俗,她必须下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复株累单于时,接受汉文明洗礼的昭君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原始婚配制度所带给自己的巨大屈辱和伤害,她向刘性王朝提出了要求归汉的请求。汉成帝出于对政治的考虑,又一次牺牲了这个已饱受风霜屈辱之苦的汉族女子,昭君也只有按“从胡俗”的诏令从“胡”而终了。我想,从下嫁的那天起,她的心就在流血,她一生都生活在屈辱和痛苦中,直至埋身荒野。
昭君出塞的故事作为一种正面形象的宣传一再出现在政治术语和文人闲章中,用“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和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张仲素《王昭君》);“一出宁胡终汉老,论功端合胜前人”(元吴师道《昭君出塞图》);“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声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清彦德《咏王昭君》)等来咏赞昭君出塞的伟大意义和所起的巨大作用。但谁又将探询的眼光关注过一个汉家女子远嫁异国他乡特别是忍受违反人伦的婚姻,在其心里和肉体上所造成的双重的摧残煎熬。倒是和昭君有类似异域生活经历的东汉女诗人蔡文姬之父蔡邕的名曲《琴操》中,道出了昭君的心曲,其中有“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和“入林”等段,述及昭君被迫入宫被迫远嫁,山高水长思念故乡,死后化作飞鸟悲鸣苍穹,这倒是极契合历史事实和昭君的心境。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郊约二十里处,兀立一座高十丈、占地约二十亩的土丘,青山隐隐,草色长青,这就是昭君归处。传说每至“凉秋九月,塞外草衰”之时,此处仍“黛色朦笼,若泼浓墨”。此上天垂怜,让青草长护昭君墓。“青冢”从此也就成了这位远嫁异乡的汉家女墓地的专用词了。

与昭君出塞相同的是,历史上也有一位王室公主远嫁异族。不过这次不是出塞而是入关。主角便是曾一度沸沸扬扬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那位满身异香缭绕、周围蝴蝶纷飞的香妃。
关于历史中真实的香妃,并不似电视剧中那般令人肝肠寸断,曲折起伏。关于这个苦命的女人,《清史稿》中只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这样短短几句,这还是由于其异族的身份和“累进为妃”的荣耀,破例加笔入册,一般女人是进不了史传的。香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葛木巴尔的后裔,是和卓族。后因配合清兵平息大小和卓的叛乱有功,宗室入朝为官,香妃得封和贵人,入宫为己,成为风流皇帝乾隆四十一个妃子中唯一的回族贵妃。从此处看,香妃是作为民族和亲的工具进宫的,其作用与昭君同。时爱新觉罗氏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名不正言不顺。各族觊觑王位,待机而起者甚众,终其一朝,边关之乱始终未断。作为一种民族政策,乾隆的妃嫔中,蒙、满、汉均有,现娶一位回族皇室之女,满回联姻,稳定一方。这种政策意在通过各民族间的通婚,换取各族对满清政权的支持,以保政权的稳定。香妃入宫时已二十七岁,先被封为贵人,后升为嫔,三十五岁时册封为妃,五十五岁去逝,葬于河北遵化。对于封建时代的一个女子来讲,得遇入宫晋见天颜,累进为,又得高寿(时女子得享55岁已算高寿)一生寝食无忧,也算不虚此生。但谁又能了解一个曾在大漠中骑马奔驰的皇家女儿枯守空房时的寂寥和无奈。以其出身和容貌(从容妃墓出土遗骨看,是一颅短面宽的回族女人),绝不会奢望后宫粉黛三千的风流皇帝乾隆会视她如杨氏贵妃玉环般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且进宫时已二十七岁,得封贵妃时已三十五岁,加上其回族身份,其是小心翼翼在宫中讨生活的,的确须“累进”才能三十五岁“为妃”。历史上也没有记载其和乾隆生有一男半女,也就是说她临幸承露的机会并不多。乾隆对她“礼遇”多于“情爱”,她只是巩固爱新觉罗氏大殿中的一粒石子,她以一青春萌动之身入宫,在空荡荡的空房中枯对孤灯一盏干熬二十八载后逝去。在后宫的二十八个春秋中她都想了些什么,当大地回春,湖水变暖,翠柳吐绿,燕子衔泥双飞双西时是否盛妆上楼遥望家乡,怀想她的草原,那被草原染绿的天空,那天空中自由徜徉的白云,怀想那在草原上策马奔驰少女时代的和卓公主,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也只有一个“薨”字了之。至于后世野史演义中所讲的香妃拒乾隆,蝴蝶救美,赐浴浴德殿,以讹传讹的宝月楼、远赢观等香艳故事,只是一些无聊文人一厢情愿的杜撰,无助于一个女人作为政治无足轻重的附庸,在正值芳华枯守空房二十八载后孤单的死去的悲剧。还有比让一个青春少女毫无价值的困守空房,任凭无情的岁月一点一滴的摧老红颜白发更生皱纹堆累更残忍和不人道的吗。

四.

有一个词历来为人所喜欢“金屋藏娇”。它用在皇帝的后宫里最为合适。金壁辉煌、画粱雕栋的金屋就不用提了,皇宫中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世无其匹,天下所有的珍宝珠翠,绣幕雕轩,后宫中都应有尽有。至于娇,历代后宫无不是天下美妙尤物云集之地。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香汗淋漓,娇喘嘘嘘,钟鼎玉食,入则黄罗伞盖,出则宝马香车,仆从如云。然而谁能从这笑语盈盈、燕语莺声中听出咬牙切齿的咒诅和妒火中烧的杀机,谁又能从后宫那平静安宁之中感受到浓浓的血腥之气。她们比《镜花缘》的两面国人还多几面,个个虚伪成性,五面十刀,一队队姹紫嫣红的丽人摇曳着走来,藏在浩然巾后面的是狰狞恐怖的本相。后宫争宠历来是前殿政治斗争的延续,是钩心斗角、红颜殒命之地,面上明眸皓齿,下面机关陷阱,明为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令人防不胜防。在不知不觉中魂兮归天,一命呜呼。在后宫生活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是与狼为邻,与虎谋皮,多少滔天阴谋在后宫中酝酿,多少历史事件从后宫开始实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奉阳违,口蜜腹剑,阴气重重,杀机密布,使人如履薄冰,随时随地都有杀身之虞。红颜狰狞,素手沾血是最令人心惊胆寒之事。别小看后宫女人间整日无事生非的哭哭啼啼打打闹闹,设套子使绊子造谣生事告御状,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个鱼死网破,鬼哭狼嚎,别小看后宫中太平盛世般其乐融融的游龙戏凤,把酒侍盏,暗香盈袖,其实这些小把戏小伎俩的背后隐藏更更深层的原因,隐藏着国家的兴衰,权利的更迭,万千生命的生杀予夺。其手段之残暴,行事之诡密,往往令前堂那些高谈阔论、运筹帏幄的军机大臣们瞠目结舌,自叹弗如。
这一切都由于嫉妒,嫉妒是一切悲剧的出发点。其源于权力,那世间最诱人的金黄色。而最深层的原因,是源于一种与前庭相对应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后宫制度。于是宫重幕后的白发悲歌,飞檐广殿里的明争暗斗,以至于临朝弄权,祸国殃民,给中国历史平添了几多姿色。
《礼记.曲礼》中说:“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她们“听天下而内治,以明章妇顺”,从而达到“内和而家理”。“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周礼》中规定:“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王后率六宫之人”,“夫人之于后,犹三宫之于王,坐而论妇礼也”,“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秦后宫妻“爵列八等”,正妻称皇后,下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号;汉武帝时后妃位列八等,“有掖庭三千”;汉文帝时又增列昭仪,共十四等。昭仪位同承相,爵比诸侯,婕姝同上卿,比列侯,经娥比中二千石;唐时皇后下设妃四人,嫔九名,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明时宫中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名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等,另外还有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洪武年间设六局二十四司外加一宫正司;至清时尤甚。无论起居饮膳,冠服仪驾均有严格规定,稍有逾越,便受责罚,甚或死罪。这点我们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乡间小地主的管家那煞有介事大张齐鼓的“大太点灯”、“二太点灯”的高声哟喝声中可窥斑貌。
皇帝只有一个,皇后之座只有一把。于是历代后宫都在上演一幕幕你死我活、无休无止的残杀,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血流漂杵、人头滚滚的战场。
皇帝作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前殿的君王,也是后宫的主宰。其设立的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表面看来是为了后宫的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既所谓不可乱了家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其统治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享乐。皇帝作为天子,为了独享后宫佳丽,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残忍的办法,将侍奉后宫生活的其它男人全部施以宫刑,使其成为不能行人伦的阉人。这样,他就成为后宫中唯一一个真正的男人。后宫斗争最初的出发点是争夺性爱的权利。为了迎合这个掌握无上权力的男人的喜好,能得到他的宠幸,女人们想出了众多别出新裁的办法。南朝宋文帝想出了羊车临幸法,乘羊车任意游荡,羊所止处,便是天子今夜停宿之所。于是宫女们就让仆人咸水洒地,新鲜竹叶插满门窗,以诱使羊停下来。唐玄宗选择了蝴蝶临幸法,让妃嫔遍插鲜花,蝴蝶停住之妃,便是玉殿承露之人。嫔妃头上的花束便压弯了玉颈。为了博得君王一笑,可谓想尽办法,出尽丑态。故有“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之说。因为皇位是世袭的,一旦博君专宠,便可有机会生下龙子凤女,母以子贵,就避免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甚或为先皇殉葬的悲剧,就有可能觊觑后位。就有可能“父母兄弟皆列士”。一旦得到专宠,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宫是前殿的延伸,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争战,一言以蔽之:遵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草莽定律,无所谓正统不正统。某家某姓一旦登上皇位,似欲为其几十年的争战辛劳做补偿似的暴发户心理,拼命透支享乐。大造宫殿,分封亲友官爵,广选民间秀女充斥后宫,夜夜翻牌临幸,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犹感不足,还要建无数的离院别馆,微服私访,江南巡游。无数青春的生命就这样被合法地囚禁在这大大的庭院内,生不如死。因后宫中称得上男人者只有皇帝一个,雨露如杯水车薪,无法遍施,使她们在漫漫长夜,春来秋往,花开花落中忍受着生命的饥渴。这种对人性极端的扼杀,是造成后宫悲剧之一。《新唐书.后妃传》记载:“正月望夜,帝与后微服过市,徜徉观览,纵宫女出游,皆淫奔不还”。可见其对生命的摧残禁锢之烈。还有更大的悲剧,中国历史人有许多朝代先帝死后其三宫六院妃嫔只要无后者都要殉葬先帝,到地狱中去服侍老皇帝。野史中载有这样一幅故事,官宦奉旨乡野选美,地方官员与宦官有交,绞尽脑汁贿赂官宦,意送自己尚未成人的女儿进宫为侍,期望间或见幸于帝,便为自己仕途高升铺就坦途。宦官有苦难尽,不敢吐露真情。待官宦率所选秀女兴高采烈地进宫,知府女儿在经心梳洗打扮正沉浸在帝幸见幻觉之时,听到的却是太监拿捏着公鸡嗓子传旨令所有新进宫女一律自缢阴间伴驾。原来老皇帝已然宴驾,她们是被选送到另一世界服侍先君的,而这时知府与夫人夜不成寐,正憧憬着女儿得宠举家鸡犬升天自己平步青云侧身相位的光明坦途呢。故事嘎然而止,我的背上却冒出咝咝寒气。
后宫中的女性不但在人性方面惨遭非人折磨,性命也是朝不保夕。历代皇帝都视妃嫔宫女性命如草芥,任意杀戮,“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他们制定了约束她们自由的重重律令,稍有不慎,便招来鞭笞残身的处罚,甚至香魂归天,诛连九族。她们往往成为后宫中的陪衬,各权势集团斗争的牺牲品。如汉代宫中,巫术盛行。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闻卫子夫受宠,嫉从心生,便挟“妇人媚道”,结果东窗事发皇后之位被废,株连宫人达三百多人。三国时曹植的妻子为了讨得丈夫欢乐,便穿上华丽的衣服情不自禁地在曹植面前起舞,不料恰被提倡节俭的曹操看到。于是天子一声令下,她便被赐死,甚至不明“失德”原因便命赴黄泉。李慧娘游西湖,见两少年驾船而来,随口夸了一句:“美哉两少年”,便被贾似道处以极刑,其头颅被掷至厅中以敬戒其它姬妾。刘备路过某地,猎户刘安为招待刘备,竟把自己妻子杀了,以招待皇叔使君。更悲惨的是当一个政权行将灭亡之时,一般不会让自己的掌中之物落入他人之手。明崇祯皇帝眼见皇城即告攻破,瀕死的恐惧彻底扭曲了他的心灵,穷途末路诱发了他的凶残。他提剑在手,疯狂砍杀,甚至连母亲、后妃和亲生女儿也不放过,钱 的《甲申传性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穷凶极恶的末路君王的最后挣扎。“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去矣!尔速死!’袁妃遽起去,上拔剑追之,曰:‘尔也亦死’!刀及肩,未扑,再刃,扑焉,目尚未冥。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时已二鼓。上巡寿宁宫,长乐公主年甫十五,上目怒之,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右臂而扑,并刃坤宁公主昭仁殿。遣宫人讽懿安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提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明朝潘光绍与朱元璋大军决战前夕,恐战败后其美貌妃妾落入敌手,便逼迫其七个妃妾相继自刎,而他在战败后却投降了朱元璋,得高官,讨美妾,那几个早死的冤魂也只有在地下望眼欲穿苦苦等待了。
既然皇帝是代天行政的天之骄子,君权是神授的,其口中吐出的是金科玉律,万世法典,那么皇帝就掌握着天下万物的生杀予夺。只要将至高无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扩展自己的权利。“草莽定律”在后宫照样适用。于是就形成了嫔妃们各自为政,各有所属的利益集团。她们处心积虑的是怎样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抓到手的,不断巩固,剪除异己,安插心腹,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想夺权的,伺机而动,明争暗斗,时刻睁着一双阴毒的眼睛寻找机会。她们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练就钢毅果敢、狠毒凶残的性格。她们如高明的政治家,一切都做得不露声色,谈笑风生间已达其目的。后宫之争也是前殿男人间权势之争的延续,是一种更隐蔽的较量,有时整个家族的荣辱沉浮都系于一个弱不禁风的嫔妃身上,其责任可谓重矣大矣。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及亲情、道德、友谊、良心,可以才用诬陷、投毒,甚至明火执仗地残害对手,可以无中生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可以说,历朝历代后宫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在这种不人道不公平的制度下,在阴暗的心理的驱使下,其采用的手段必然是不公平,充满阴谋和罪恶的,往往你死我活,向死而生。一方得势,往往赶尽杀绝,变成禽兽般的喧泄。罪恶又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多行不义者,又会用更多的罪恶来掩饰。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残暴之妇当属刘邦的吕后。吕后名雉,本是平常人家女,初嫁时,刘邦不过任最尔小职的泗水亭长。她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尝尽了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之险苦。及刘邦称帝时,虽贵为皇后,但年老色衰,其宠为戚夫人夺去。当刘邦去逝后,长期压抑的愤恨一下子爆发了。她大权在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剪去头发,戴上手铐脚镣,套上罪人衣裙,罚做舂米苦工。犹感愤恨未消,又派人破去其四肢,挖去眼珠,用药香熏聋耳朵,灌药毒成哑巴,使其成为一个只有嘴巴能蠕动的血淋淋的怪物,并放在厕所中,称“人彘”。戚夫人唯一的儿子不用说早已死在吕后之手。
如果说吕雉作中国第一位女主还羞答答在幕后专权的话,那么唐代的武则天则大大方方从后宫走出,坐上了本属于男性皇帝的灿烂御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与她治理国家的才能相媲美的,是其玩弄权术的腕功也臻炉火纯青之极致。其通向皇后之途也是险象环生,荆棘密布。为了剪除她通向皇后宝座的绊脚石,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以嫁祸王皇后。待她大权在握后,她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双手和脚趾砍去,浸入酒瓮“醉骨”,活活折磨而死。她竟能不动生色地观看这一令人发指的过程,脸上还洋溢着迷人的媚态。晋惠帝司马衷之后贾南风因貌丑,对容貌娇好之女都因妒生恨。她为太子妃时,连生四凤,当她得知有两个宫女怀有太子骨血时,即用卫士的大戟当胸杀死了这两名宫女,腹中胎儿也坠地而亡。南宋光宗一次对皇后李风娘偶而赞美某宫女之手粉白异常,第二天,光宗便收到一个盛着这双小手的食篮。想想这些真是令人毛骨耸然。权利一旦失去约束,人心中的兽性一旦决堤狂奔而出,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而这种残害女性和女性之间自相残杀之事,在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后宫史上触目皆是,随处可见。女人们要想在后宫立足,或全身而退,是一件极其难的事,其危险性和惨烈程度,较之战场上旌旗蔽日、血流成河的杀戮更令人心惊、恐怖。杀人使她们保住即得利益,杀人使她们争得权力,杀人使她们立威,杀人也满足了她们嗜血的习性。



谈及后宫,我想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名字怎么也绕不开。她们都以微贱之躯入宫为侍,从卑微宫娥嫔妃做起,凭着自己的隐忍和努力,凭着上天赐予的机遇跃上了权力的巅峰,影响了历史的流程。这就是一代女皇则天大帝和清朝垂帘听政四十七年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关于武则天,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都来自经过民间强烈喧染演绎的野史和传说,由她的故事改编的影视剧也一度充斥荧屏。人们对她感兴趣的是她由一个低贱的宫中才人短短几年内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其间其“杀子屠君弑母”的传说及其晚年糜烂的私生活。其实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面目模糊、令人左右为难的形象,并非人心中所想象的那般平面。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隋末跟随唐高祖李渊起事,累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并非如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所说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其实她在十四岁以才人入宫时是个没有实际名份的姬妾。太宗去世后,她和侍奉过太宗的宫女们一起削发为尼,在感业寺削发为尼,后半生很可能就在青灯黄卷中渡过。但由于其美貌已扎根于继位的高宗李治心中,她两年后被纳入后宫封为昭义,正式进入后宫生活。
历史给了这个小名唤作“媚娘”的女人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是高宗专宠武氏。高宗共有子八人,后四子皆系武氏所生;二是高宗怯弱,对朝政不感兴趣,使武氏得到了代批奏折、参与朝政的机会。
一个女人纵有天大的本领,若在后宫中立足也必须过以色事主、后宫争宠这一关。后宫的生活经验告诉她:后宫争宠的残酷性就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武才人美貌慧诘,口牙伶俐,善于逢迎,而又精力无穷,恣意浪荡。不久,高宗就从所宠的萧妃手中投入媚娘怀中。接着,她又实施了令人胆寒的足显露其性格的行动:将双手伸向了冲自己花朵般微笑着的带有浓浓乳香的亲生女儿的脖颈,嫁祸王皇后。她用女儿的生命作为代价清除掉了她通向皇后之路的两块绊脚石,于655年三十岁时晋身皇后之位。
不久,她就与高宗并称“二圣”,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了。软弱多病的高宗也乐得清闲,时常将临朝理政的大权全部委于武氏。
高宗死后,这个昔日宽额方颐的才人媚娘开始横扫几千年的男性皇权制度。经年的后宫争斗和临朝理政,已使她轻车就熟举重若轻。于是她废掉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从从容容坐到了金銮殿的那把龙椅上。唐朝从此改姓大周,她成为“为代众生,现受女主”的“圣神皇帝”。
然而,一个女人高高在上端坐龙椅,面对一群群居心叵测的大臣,面对一个个一心要恢复李姓江山的政敌,面对已存在了几千年的男性皇族政权,面对种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流言蜚语,她必须采取一种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巩固她的政权。否则,她随时有被罢黜、诛杀之灾。于是她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实行高压政策,发明了恐怖的“请君入瓮”等酷刑。
当她是一名叫媚娘的才人时,她就向太宗说要制伏一匹烈马必须用铁鞭、铁锤和匕首,现在这些工具她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去驯服那一匹匹不听话的烈马。
她姓武,是大周的女皇,而儿子们姓李,是李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这一与生俱来的无可更改的事实,使母子也成为天然的敌人。她对待威胁到自己政权的敌人是从不手软的,为了权利她可以亲手扼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于是她的两个儿子也死于非命。
然而谁又能探测到做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子女时,其心理上和情感上所遭受的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啃噬和煎熬呢。
俗语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做一个普通的女人,那你就在平头百姓家中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地生老病死。如果历史选择了你,注定要你承受历史中只有出色的男性才能承受的一切,让你为几千年来饱受奴役和摧残的女人争一口气,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你注定要失去许多常人的欢乐,比如儿孙绕膝,比如举案齐眉,你不可能做一个成功的母亲,你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令我们惊奇的是,则天大帝在牢牢掌握政权之后,所采取的措施显示了她的高瞻远瞩,运筹帏幄的政治才能。比如立即停止了酷吏政策,比如革新新政十二条,重视农业和国防,改善和边防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她大力提拔和擢升有才之士,不拘一格,不重门第,唯才是举,并首创殿视制度,发展了科举制度,延揽才俊充备朝廷。这些都做得异常成功。
如果从远距离观察评价武氏,其在位时的改革政策,使国家安定了,经济发展了,民众富裕了,为以后玄宗李隆基登基开创开元盛世起到了桥梁般的平稳过渡作用。作为身处皇权制度集中地的武氏以一女儿之身执掌国柄,其治国之术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男性帝王。试想如果让位于她的几个儿子,唐朝在其时是达不到如此鼎盛程度的.
并且更主要的一点,与国家的安定、富裕相对应的,是思想的空前活跃,人格受到尊重,妇女地位大步提高,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点。这一切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也是一个女人,她从一个女人的视角观察到了封建制度下的女人所遭受的荼毒和欺凌。
她还有更惊世骇俗的举措。她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将东都改称神都,将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把门下省改为銮台,中书省为风阁,其住所的紫宸殿则施以浅紫色的幔帐,八品以下官员改青为碧。并且她让洛阳家家户户栽种牡丹,让满园的春色开遍她所居住的神都。
一切都按照一个女人的意愿行使,一切都在一个女人的指挥棒下旋转,这一切都是一个看透一个制度,并且大权在握的一个女人的刻意所为,是对天下男性皇权的蔑视和反叛。她向几千年的男性集权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她居住的神都洛阳成为一个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花园,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暗香浮动、衣裙翻飞的妇女乐园。
并且她效仿历代皇帝妃嫔制度,在后宫内特设“控鹤府”,收罗天下阳壮伟汉、貌美少年充斥她的后宫,她六十岁时宠爱薛怀义,七十多岁时专宠美少年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在那个时代女人尚不允许有自己的名字,则天也只是她的号。她为自己独创了一个名字“曌”,在天空中日月并行,她要向天下人证明,男人女人生而平等,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并且比男人做得更好。可以说,除了性别之外,一切都和男性皇帝没有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其为千古一帝,她在诸多不利的条件下,仍做得异常成功。她做皇后二十八年,皇太后七年,皇帝十五年。这个王朝在她的统治下,大大的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她是一个干得比男人出色的女皇帝。她的最大的政绩是一个女人登基称帝,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庞大帝国的主宰,打破了几千年来男性专权的皇族传统。
然而,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她以单身独躯去对抗一个已延续了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男权皇族制度,只是在男性权力的黑幕上撕开一道口子。在她退位后,这道口子又闪电般合拢了,一切都复归原样。后宫仍然是杀机重重、腥气熏熏,仍然是个残害女人的屠场。
我想,则天大帝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做出的最精彩的一个动作是设遗嘱,旨在其百年之后墓前设无字碑,“一切功过是非,任凭人说”。《新唐书》记载,当自己的儿子率男性大臣兵变围住病卧在床的武氏逼其退位时,“太后返卧,不复语”。我想,撰史者真是武氏的知音,“不复语”强似千言万语。我想,当时的则天将目光投向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深宫大殿,她在瞬间看到了那个十四岁活泼调皮的少女媚娘,看到了那个在青灯黄卷中为先帝祈祷阴魂,一脸绝望之色的武才人,看到了那个将手伸向尚带有浓浓乳香的亲生女儿的脖颈时那颤抖的双手和一个年轻母亲悲怆绝望的脸,看到了那个以才智和铁腕统治一个天下最强大的王朝、天空中日月并行齐光的则天大帝。面对朱雀门外乾陵东侧无言矗立的无字碑,我们能说什么呢?面对那些千千万万受尽侮辱和残害的无数个女人哭泣的冤魂,我们又能立什么样的碑呢?
武氏则天,为以后试图效仿武后专权的女人找到了一个借口。接踵而至的唐中宗韦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韦皇后,面对同样软弱的唐中宗,肆无忌惮地拉帮结派,杀伐异己,垂帘于后干政,并且生活极尽奢侈糜烂。其女安乐公主也紧随其母,卖官鬻狱,权倾朝野,母女俩合伙毒死中宗皇帝,欲重复武氏称帝的途径。但她们既无政治卓识和手腕,又无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才能和魄力,结果落个死于乱刀之下的下场。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太平公主,比如汉平帝元后王政君,比如后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比如那历史上唯一一个面丑心更恶的晋惠帝之后贾南风……她们虽个个野心都极度膨胀的,但却都不自量力,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成为遭后世耻笑讽刺的丑恶一族。
另一个影响历史的进程并不亚于则天大帝的女人,是被后世一直斥为祸国殃民专权的反面形象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由于她垂帘听政达四十七余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权势的人物。她垂帘的四十多年,每一件历史事件几乎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影响。专制统治的继续,外辱的逼迫,一个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导致了近代中国的急剧衰落和落后,后人把这些罪责统统加到了她的头上。她成为丑恶的、狠毒的、贪婪的、专制的化身。
叶赫那拉氏.慈禧出生在南方一个小户家庭,父亲仅是个候外道员,并没有显赫的家势背景。在江南长大的女儿大都灵慧聪颖,于是父亲给她起了一个颇具民间色彩的乳名——兰儿。兰儿在南方水淋淋的空气和瓦蓝蓝的天空中自由健康的成长,迎眸开放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其中也遭受了家道中落所带来的困顿、清苦和世人的白眼。鲁迅先生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落入困顿,我想从中可看出人世间的冷暖。兰儿的父亲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之后,连买棺材下葬的银两都没有,还是在父亲好友的接济下买来了一口薄棺材。于是十几岁的兰儿,左手挽着仍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瘦弱的寡母,右手牵着尚未懂事的幼小的弟妹,强忍悲痛千里迢迢护送父亲的棺柩回京。十几岁的兰儿过早的承受了寻常女儿身难以承受的家庭的重任,世态炎凉,孤儿寡母倍受欺凌,这些都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来,养成了她倔强、刚毅、独自用智慧处理事实和保护家庭的性格。只等一场暖风,一场春风,她就会烁烁其华,开放惊世骇俗的艳美。只不过这美由于不平常的环境,散发着罂粟的气味,是有毒的。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在其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环境和家庭中长大的兰儿,已经注定了她一旦权势在握,她所采取的种种超越常情的举措。
历史若想造就一个强权人物,必须赋予一连串的偶然。兰儿十六岁时,恰逢咸丰帝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兰儿因风韵独特被选中,迈出了她人生旅途最重要的一步。然后是圆明园中与咸丰帝的“偶然“相遇,兰儿由一个打扫院落的宫女得封贵人、懿嫔,然后是腹结龙胎,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母以子贵,子以母荣,被封为懿贵妃,位置仅次于皇后钮古禄氏。
一切似乎是天意,在短短几年内,兰儿由一个打扫落叶的宫女几步迈上了几与皇后比肩的位置。少女时代特别是父亲死后的一系列经历使她历练得果敢、坚韧,只待一个机会,便可伸手握住那诱人的金黄色。况且,前有则天大帝这个日月并立的身影在天空中闪着耀眼的光。
咸丰帝病死热河,兰儿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与那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后宫是和前殿和社稷江山连在一起的,历来险象环生,稍有疏忽便功亏一篑。精明的咸丰帝给懿贵妃留下了两把高悬在其颈上的随时可落下的达摩利斯之剑:辅佐幼主的八位顾命大臣和一道由皇后慈安掌握的可以随时取其性命的手谕。
这时,在少女时代和后宫争斗中历练出的全部智慧被这个小名叫兰儿的女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借力咸丰之弟恭亲王弈訢,巧设计谋除掉了顾命的八大臣。不久,六岁的同治帝继位,在养心殿上垂下了中国近代史上那道著名的帘子,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一年她才二十六岁,而这帘子一垂就是四十七年,直至她死去。(期间,曾在光绪帝婚后还政于爱新觉罗家族,但戊戌大变,在其地位受到威胁或危及生命时,她果断地实施了第二次垂帘训政)。
一八九八年是个分水岭。历史上对慈喜太后所鞭挞斥责的,大都是戊戌变法之后她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她几乎废掉了全部的维新措施,使老大中国失去了一次同西方的现代化同步的百年机遇,重又回到缓慢蜗行之中,为它的进一步衰落、腐朽,为以后签订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奠定了一个悲苍的基调。从这一个意义上讲,慈禧太后的专权骄奢,是近代中国急剧衰败屡遭列强欺凌的主要祸根,这个女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这时她支持光绪改制,历史将会呈现另一幅面貌,说不定西宫太后在历史上将是一个开明、慈详、识大体、顾大局的贤妻良母太后。
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讲,从小倍受歧视、欺凌的兰儿,切身体会到权势意味着什么,一旦贵为西宫太后大权在握,能轻易放开吗?从初入宫门,到垂帘听政,其间经受了太多的血风腥雨:八大臣顾命,她命危在旦夕;慈安太后出示手谕,她将一命呜呼;维新人士执掌朝堂,她也将连同其心腹北洋大臣荣禄一起被乱兵杀死。(康有为在袁世凯兵营中所传皇帝口谕,便要这样做)。从这一点上讲,她其实是在争取一种权力,一种活下去的权力。她深暗权谋之道,她熟识后宫争斗之术,那就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她不杀人,人必诛她。她别无选择,一股强大的神秘的力量携裹着她踉踉跄跄的前行,她非如此不可。只是在以后权力的倾轧使她渐迷失了本性,使她变得乖戾、残暴、骄横、反复无常。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借他人之口说道:“金子,宝贵的金子,那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美丑、是非、尊卑、老少、勇懦、金黄色的奴才,能制造或破坏宗教,服罪人、麻疯病人被当做情郎,有了它,在元老会议上,强盗可以加官获爵、受人们的跪拜、颂扬;有了它/老朽的寡妇也能再做新娘”,可见其威力之大。在某种意义上,金钱等同于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随时可以伤及别人,也会伤及己身。
如果她不是兰儿,没有经受家道中落倍受欺凌歧视的经历,如果她没有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儿子,如果八大臣顾命成功,慈安太后不是那样忠厚宽和,如果袁世凯拥兵京师逼宫?如果——
如果那样,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相夫教子,无声无息地终老一生;她可能成为无数宫女中的一员,在无奈的等待中青丝变白发,凄惨地死去,甚或在杀机重重的皇室斗争中株连遭屠,后人连其归处也不
楼主 北京刘先生  发布于 2005-03-27 14:17:00 +0800 CST  

楼主:北京刘先生

字数:27963

发表时间:2005-03-27 22: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8 08:14:20 +0800 CST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