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开篇的启示

发表于2017年12月27日《北方新报》第15版文化看点

文/李 悦

孔子的《论语》开篇是学而篇第一,是我最早背诵的一段文字。当时我四岁,识了一些字,但还读不全《论语》,祖父就让我背诵《论语》。背诵《论语》前还背诵过一些诗词,节奏乐感都很上口,还是喜欢背的。到了背诵《论语》,就是背散文了,没有平仄韵脚,背起来不习惯。那是我最早背诵的散文,日后才知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应该人人都背诵的。学而篇很好背,不过是三句问话而已。那三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祖父只是让背诵,并不讲解,他认为我”到了时候“就自然能懂了。果然到了十来岁,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似乎读懂了背熟了的《论语》。我能用白话来解读《论语》的开篇了,那就是:”学习了功课,还要经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过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如此,我就以为读懂了《论语》开篇,并不以为《论语》有多么深奥。上高中之后就进入青春时代了,在校上学已经十几年了,学习期间体会到温习功课是件枯燥的事情,达不到“不亦说乎“的境界,于是我怀疑以往对《论语》开篇的解释。我找些古书读,看到习字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例如《史记·孔子世家》上写道:”孔子去曹适宋,于弟子习礼大树下。“我这才知道由于在实习中验证了学过的知识,所以”不亦说乎“。发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以为我真正懂了《论语》开篇,有时还把这一新解讲给别人听。
岁月匆匆,到了中年也曾质疑过去对《论语》的理解,例如《论语》开篇两句之间的关联,“习之“之后为什么就谈到朋友从远方来,来后为何又提到对君子的评价。句与句之间为什么跳跃如此之大,乃至有突兀之感。十年前我批评于丹讲《论语》时,我又读了些译注《论语》的版本,这才发现“朋”是指“同门”,说白了就是出自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同学,或同班同级或是“校友”。同学们学成后各奔一方,有朝一日回来,开怀畅谈对当年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过程,当然是件高兴的事了。谈论当中别人若有对自己的不解,很是正常,不因此生出怨恨,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楼主 塞外李悦ly  发布于 2017-12-27 11:05:24 +0800 CST  

楼主:塞外李悦ly

字数:891

发表时间:2017-12-27 19:05: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9 19:14:10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