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程大】守护“嫦娥”回家!校友荣伟为这一刻深耕30年(转载)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



在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不再遥远,这其中就有哈船院87级校友贡献的力量。

看到降落伞带着万众瞩目的返回舱稳稳落在地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嫦娥五号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荣伟的脸上绽放欣喜的笑容,这一刻他等了很久,在笑容背后,是他带领团队为守护嫦娥回家奋斗的无数个不眠之夜。



1987年,18岁的荣伟考入哈船院,在“军工大院”度过了难忘的7年时光。1994年,研究生毕业的荣伟进入508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总体研究工作,在科研一线辛勤耕耘了近30年。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荣伟先后参与、主持了多艘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包括伞系统故障定位及其分析、减速伞未分离的故障分析和改进、降落伞和分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验证、回收着陆分系统优化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返回作出了突出贡献。

伴随着型号的研制,荣伟也一步步由主管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成长为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直至现在的领域总师,面对诸多荣誉和嘉奖,荣伟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而是踏浪前行,继续投身到我国航天事业中。

初见:俱怀逸兴壮思飞 直上青天揽明月



2011年,国家探月工程三期任务正式进入工程研制实施阶段,荣伟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那时已经在回收着陆专业负有盛名的荣伟,本可以在原来的研制成果上轻松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入新的研制方向上。

作为首次探月返回任务,以第二宇宙速度进行跳跃式再入返回与回收,并没有先例可循。一上任,荣伟便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组织研制队伍,以老带新,他将分系统工作分为几个核心专业后,指定富有经验的中年骨干作为子系统负责人。同时,他大胆启用新人,当时能够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刚刚从学校踏入单位的研究生们纷纷加入到各个子专业中,跟着专业导师学习型号研制经验。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当初的“愣头青”们在荣伟的带领下迅速的成长为了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二是迅速进行技术攻关,现在探月工程返回器和神舟飞船的返回舱虽然在外形结构上非常相似,但是在设计之初有很多的难题困扰着荣伟:与神舟飞船类似结构的一些设计采用等比例缩小之后的试验过程中总是不能使开伞过程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在其他型号尺寸的降落伞研制上的经验应用在返回舱项目上并没有理想的效果。

荣伟从理论入手,进行大量的推导,创造性地提出非均衡开伞载荷设计方法,研究降落伞尺寸效应机理,解决了降落伞系统轻量化设计难题,填补了降落伞尺寸效应机理国内外研究空白。针对适用于深空探测返回任务的轻量化回收系统设计难题,荣伟提出了两级减速多目标优化和自适应平衡弹盖拉伞方法,解决了开伞可靠性、舱伞稳定性等系统设计难题,圆满完成了初样技术攻关工作。

热恋: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2年到2013年,是该型号研制的关键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大型试验,这其中就包含了十余次的空投试验及火箭撬试验。作为主任设计师,平日里温文尔雅的他,在外场试验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大到技术问题分析,小到投放电缆捆扎、推模型托架,荣伟总是亲力亲为,一点技术负责人的架子都没有。

对于试验各方面的技术状态,他总能做到了然于胸,因此分析技术问题时总是一针见血。这诚然与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更与一丝不苟、永不松懈的工作状态分不开。

荣伟还肩负着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重任,对学生的要求之严是非常“出名”的。荣伟的一名学生是跨专业考入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刚开始荣伟看到她写的东西就总是眉头紧锁,最后会有一句“看来你对咱们分系统还是不了解呀”,每当这个时候这个学生总是战战兢兢。但是荣伟马上会表现出和蔼的一面,紧接着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一个个标点符号地改,并且说:“不管有什么问题都随时可以来找我问”。正是荣伟的宽严并济使得许多学生养成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在各个岗位上成长为主力。

登堂: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了解荣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力求卓越、追求极致的人,荣伟曾说过他的最大的理想是带领一个能够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相结合的团队,可以针对一些长期没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机理上吃透。而且通过平时的琢磨,他已经有了一些技术问题的研究方向,如能将这些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更好地助力完成型号任务,也会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从研制开始之初的自适应平衡弹盖拉伞、不同尺度下降落伞开伞效应到高动态复杂弹道条件下回收控制装置高可靠,他不但圆满完成了型号任务,也建立了降落伞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估、降落伞尺寸效应等理论。仅从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以及众多的专著上就能窥见一二。

严格理论研究的他,在实践中也不曾有一丝松懈。在同事眼中,荣伟绝对是一个“拼命三郎”。一年秋天,在某试验基地,回收分系统要在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内进行5架次的空投试验和1架次的综合空投试验,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可想而知。而不巧的是荣伟的痛风发作了,走路都很困难,每天的早饭和晚饭,都需要委托人帮忙带回宿舍吃。对于试验现场,荣伟已经组织编写了很详细的操作规程,并有详细的现场数据和影像记录,他本可以多休息一下身体,但是空投总装,他是一次也没落下,所有确认环节他都亲自上阵,小到结构产品的装配,再到控制产品的联试,大到降落伞的装伞,每一个环节都有他那艰难挪动的身影。最终,在荣伟的带领下,型号研制团队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嫦娥五号的研制任务也得以顺利进行。

立业: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荣伟不仅在型号的工程研制上硕果颇丰,他也非常注重成果的积累并积极在学术上有所总结。近百篇的学术文章不仅仅代表了荣伟的多年的钻研积累,更代表了工程、学术思考突破的经验。与大多数的航天两总不同,人们习惯称荣伟为“荣老师”,“荣总”这个称呼较少一些。这也正反映了荣伟不仅仅是在工程研制上是一个“大家”,在传道授业上,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所知所想以文字的方式总结下来,并能够传播给更广大的人,育人授业,桃李满天下。

2017年,上级单位要撰写一套航天器技术专业丛书,荣伟主动请缨,牵头进行《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书目的编写。在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荣伟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在心里琢磨了很久。现在关于航天器的专著非常多,然而有的是学者教授等编著,理论很深,读起来难免晦涩;有的是工程人员编撰,工程实例翔实,但难免缺了点理论“内功”。怎样让年轻同志刚入职看这本书就能对系统设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以工程应用入手,再深入浅出地介绍理论知识,使得阅读者如同在一位理论知识深厚的工程实践者带领下对系统进行实践的过程?荣伟针对全书进行了反复推敲,定下了写作方向,并立即投入到了写作过程中。然而白天总是被会议安排地满满,为了挤出时间撰写,他将深夜留给自己,参与编写书籍的一些人大多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在上班开机后便会收到荣伟的批注稿邮件,很多邮件发出时间基本都定格在凌晨一点、两点。更有甚者,荣伟在给一位编辑回复的邮件中仅批注就达到了1000多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深夜集同式”工作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终于完稿,荣总第一次对编写组说:“从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呕心沥血,真的是把整个人都掏空了感觉,体会到了何谓‘心血’之作,真的是有‘流血付出’的感受啊。”

嫦娥五妹带着月壤平安凯旋,荣伟前行征程又多了一个圆满的阶段性句号。但现在的荣伟依然忙碌,依然奔波于各个技术问题讨论现场,带领着团队奋进向前。

理想:育人授业 桃李天下

荣伟表示,他最大的理想是带领一个能够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相结合的团队,从机理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所知所想总结记录,分享给更多人,育人授业,桃李天下。

荣伟祝愿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蒸蒸日上,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更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杰出人才;希望学弟学妹珍惜“军工大院”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宝贵时光,努力学习,为中国梦、强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楼主 军工院校  发布于 2020-12-19 16:46:19 +0800 CS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陈赓大将担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哈军工”南迁与分建。南迁长沙部分发展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留守原址部分发展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9-1966.4)

—>哈尔滨工程学院(1966.4-1970.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0.6-1994.5)+长沙工学院(1970.6-1978.6)

—>哈尔滨工程大学(1994.5~至今)+国防科技大学(1978.6~至今)
楼主 军工院校  发布于 2020-12-19 16:55:22 +0800 CST  

楼主:军工院校

字数:3489

发表时间:2020-12-20 00:46: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2 11:10:19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