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让我留恋

2017年10月19日,同三个朋友一起谨慎地来到苏丹——一个常被新闻报导的至今仍驻有维和部队的穆斯林战国家,然而,在此逗留了仅一个来星期,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改变了我对她的认识——这恐怕是世界上仅存的一片净土了。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3:51:47 +0800 CST  
住进华人开的永丰旅馆当天,老板——陈姐就针对我们关注的治安问题给了一个意外却又令人欣慰的答案:她来到苏丹十六年来都不曾见过打架的,大声争吵的也情形也难得一见。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3:57:45 +0800 CST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僻静的尼罗河畔、热闹的市场、还是严肃的政府机构,都毫无压力,除了偶尔被热情的“你好”招呼外,从未被围观,更没有被强制交易的情形发生,哪怕是面对我们因为语言障碍而对某件工艺品啰啰嗦嗦地打听、讨价,也依然是一副热情神态,交易成功固然皆大欢喜,否则,他们也丝毫不介意我们的离开,而这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旅游、涉外场合,实在是难能可贵。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09:50 +0800 CST  
当然,也听到了一些有关苏丹人懒散、耍赖的负面评论,但与其他相比抑或是换个角度,愚以为,这恰恰反应了苏丹人质朴、单纯、善良的品质。苏丹,一个无需戒备、可以用“心”品味的净土!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2:18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6:02 +0800 CST  
不会发图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6:25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7:32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8:45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0-26 04:29:40 +0800 CST  
至今,忙忙碌碌地在苏丹喀土穆呆了33天了,对苏丹的热爱未减。这几天因为业务需要,与苏丹人打交道的机会多了,除了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之外,其他方面并未感到不适。

前天游历了距喀土穆约五十公里、尼罗河上游的一座大坝,这是一座一百多年前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大坝,与当今众多的水坝相比,毫无宏伟庞大之感,然而,这伫立百年的历史也足以令人难以忽视它的存在。由此与友人论及苏丹的各标志性建筑,方知诸如总统府、鸟蛋等无一不是外国人所建,再看看四周随处可见的“半拉子”却已投入使用的建筑,不得不佩服苏丹人的随性和包容。

在国内久经“勤奋”、“竞争”、“存亡”等观念的熏陶,到了这里才发现,慵懒与闲散也是人生常态,甚至这才更接近于人生真谛。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2 20:52:10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2 20:53:05 +0800 CST  
昨天去南喀车站买车票,因语言不通,只好跟着一个“热心”苏丹人来到一家营运店铺买车票,结果比票面价值多支付了三十多镑。回到永丰跟他人说起此事,都取笑我还说不说苏丹人好。当着此事,我不便与之争辩,只在心里为苏丹人辩护:车站、机场、码头等类似流动人口集中地的商贩通常会比一般市民逐利心强,故而也相对狡诈些,国内亦如此,不能因此而影响整体苏丹人的形象。

今早,发现车胎需要更换,自备的千斤顶不好使,陷入困境。此时,拦一过路苏丹人驾的车,招手即停,可惜并未随车携带千斤顶;稍过两三分钟,又一苏丹人驾车而过,亦招手即停,得知需千斤顶,立即下车,不仅提供千斤顶,还亲自附身跪地操作,为我解困而后离开。昨日嘲笑我虚夸苏丹人的乔某某,此时,当即夸赞道:倘若是在沙漠之中,如遇故障,但凡有路过的,无需招呼即会施以援手。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2 20:54:43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2 20:55:23 +0800 CST  
今晚晚餐后在大厅坐着,打死了一只停在饮料瓶外壁上的蚊子,以我笨拙的身手能将它一击致命,我觉得足矣说明它的脆弱——如国内初春时节刚从隆冬苏醒的一般。这是自我抵达苏丹35天以来打死的第二只,再确切些,应该是进入十一月份以来的第二只,因为十月下旬几乎没有蚊子的踪迹——当时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对劲,与此同时的国内,蚊子也已难觅踪迹。

蚊子数量不多的表象,两地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国内是由盛而衰直至消逝的过程,而苏丹是由弱变强直至猖獗的过程。这一正一反两个趋势,恰恰源于气候类型的不同。

国内,夏季炎热,蚊虫极盛,却耐不住冬季的严寒;苏丹,冬季凉爽,严格地讲是雨季,蚊虫极盛,却耐不住夏季(旱季)的酷热。在苏丹,夏季(旱季),几乎见不到蚊虫,都被热死了??

天知道,明年旱季来临,我将面临怎样一种体验。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3 06:25:56 +0800 CST  
苏丹人的热情,在不记报酬与代价地救援他人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世界第一;他们好逸恶劳的另一面同样出类拔萃。用一句老苏丹人(驻苏丹久矣的国人)的话,苏丹人在救援时的表现能让人感动死,工作起来的拖沓劲又能把人气死。

哈哈,可恨又可爱。

我旅馆雇的两个埃塞人就同时具备把人乐死又气死两大特征:他俩领受任务工作起来,十分认真,却从不主动干活,比如,分派他俩打扫某房间卫生,他俩会很认真的去打扫,哪怕一下子分派了好几个房间、需要一上午不停地干,也没有怨言,甚至会哼着歌干得欢快,让人看着舒坦;然而,一旦打扫完成分派的任务,他俩要么钻桌子底下躺着要么跑楼顶躲起来,不当面找到叫他就不出来,反正你不说他就不动,从不主动干活,甚至有时你当面叫他还装傻听不懂,能把人气死。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1-23 06:27:55 +0800 CST  
苏丹首都喀土穆的城建之糟糕几乎是所有来过的中国人的共识,“半拉子”工程尤其无处不在,从外观看,与国内的半拉子无异,都是未完工状态,但实质却不一样:中国的半拉子工程属于意外、不正常,可以冠以贬义别称“烂尾楼”,而苏丹的则不然,苏丹的半拉子工程是常态,属于计划之内,所以这里的半拉子工程多数已处于使用状态:一层建完了就先用一层,任由二层的钢筋支愣着;左半个房子建完了就先用左边,而右半边则像极了国内拆迁未完的残垣断壁。由于时间跨度大,建好的那半已显得陈旧、破败,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拆了一半而不是建了一半。时间跨度有多大呢?以喀土穆市区主干道——机场东路(当然这是中国人按中国习惯的叫法,阿语嘀哩嘀哩一串叫不出)旁的尚未完工的国家体育馆为例,据说五年前就是今天这个样子:主体尚未完工,五年来唯一的变化就是已完成的部分之部分贴上了一小部分瓷砖……,这还是国家级工程,至于民居就更不可思议了,多数民居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

或以为,这种状况与苏丹人的随性有密切联系,而且这种随性历久弥坚,没个几十上百年是难以改变了,喀土穆的面貌也一定如此,或许,当我几十年后再来喀土穆,永丰宾馆门前的路边的小石头依然还在。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2-05 11:43:14 +0800 CST  
昨日机场送人回来,路遇苏丹警察抓非法移民,回到永丰后,与人谈起才知道,几位老苏丹都曾被抓紧过监狱,个别的还进过好几家,用他们的话讲:在苏丹,没进过监狱的中国人,不是个完整的中国人。因此,我也被善意提醒,要有个进监狱一游的思想准备,同时也安慰我,即便进去了,也不用担惊受怕,警察抓你并不意味着你犯了什么罪,而是警察缺钱了。而且,中国人在此给苏丹警察留下了“有钱”的印象,所以也不会象为难埃塞人或者叙利亚人那样为难你。不用担惊受怕,也无需抱怨、叫屈,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苏丹警察“缺钱”这个永恒的状况一日不得改善,则随意抓人“牟利”之心不死。

苏丹警察缺钱,我以为和其警察制度有密切关系。在苏丹,警察没有编制限制,据说,但凡找不到工作的,都可以申请当兵或者警察,混一份最低生活保障——几百镑——大抵折合人民币不足三百块的样子,因此,与其说是执法部门,不如说社会救济部门更恰当。因为门槛低,所以警察数量相当大;因为数量相当大,所以政府开支压力大;因为政府开支压力大,所以“为钱服务”便顺理成章。事实如此,谁需要警察服务必须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反过来,只要肯出钱,雇几个警察看门也是很寻常的,譬如,我的美国鬼子邻居。

这似乎可以解释喀土穆街头几乎看不到乞丐了。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2-05 11:44:01 +0800 CST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在中国是被当做智慧而展现的,可是在苏丹,“阿里巴巴”是贬义词,而且,在我来喀土穆四十多天内,是我亲自体会到的唯一的苏丹人对中国人的不友好的称谓。那是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乔的帮助下去买羊肉,当整块带骨肉不够数,需再添上点时,乔添的是纯肉,而苏丹人添的是带骨肉,仅此而已,那苏丹人便指着乔口呼“阿里巴巴”并直接拒绝继续交易,哪怕我们不再争执认同他添加带骨肉。

这一情节让我感触颇深:一是苏丹人近乎一根筋的认真,二是“阿里巴巴”的适用程度。在我雇的两个小黑身上,也体现着这么一股难能可贵的认真劲,他们的确不会主动找活干,也就是国人常说的“眼里没活”,但是,当他理解了你指派给他的活之后,他一定会很认真地去做,完成的完美程度往往超出我的预期。

相比之下,国人的“小聪明”就颇显另类了。抛开历史上沉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似乎十分爱好“改变规则”,说的难听点,就是规矩的破坏者,大到钻法律空子,小到不守信用,颇有一种不守规则、不受拘束以彰显能耐的意味,这或许是“特权思想”的延伸吧。

呃,扯远了。

记得初来喀土穆的头几天,我总感慨苏丹人热情、善良,而同行的光头则笑话我下结论太早,言外之意,我对苏丹人的认识有误。如今,已四十多天,苏丹人给我的印象一如既往的好。

对于自己的观察力,我还是比较自信的;对于苏丹人久矣成形的风貌,我同样相信。

真期待国人能少一点小聪明,可惜,国人的小聪明也是源远流长了。

我甚至以为,中国的法律是被无良的有着“小聪明”的律师玩坏的,至少,它们也是扮演了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纣者,无良法官也!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2-05 11:45:06 +0800 CST  
受整体经济形势不好,来苏丹的华人有限,市场小等因素影响,我的永丰不太热闹,只好自己找乐、自我安慰,在别人眼里一点儿也不像生意人,于是,引来众多猜测,有说我是来体验生活的,有说我是以旅馆为幌子谋他事的,甚至还有说我是来苏丹避难的……唉,搞得我都不知道是来干啥的了,或许他们说的都对吧:我是来体验苏丹人与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生活乐趣,我是以旅馆为表、以种草为本的,我是来逃避国内紧迫得令人窒息的气氛的……

其实,何必每个行为都要有个目的、随性点不好吗?漫无目的不也是一种人生姿态吗?

无论如何,苏丹,我来了,非洲,我来了,一时半会儿,我还不走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环境造就一种文化,何必非要以己之见度他人之言行而枉论是非。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2-05 11:46:05 +0800 CST  



楼主 ty_木头165  发布于 2017-12-05 11:47:47 +0800 CST  

楼主:ty_木头165

字数:104

发表时间:2017-10-26 11:51: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1 20:30:34 +0800 CST

评论数: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