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诗歌格律革命的《紫薇居诗话》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4 19:14:00 +0800 CST  
@王子居

如何辨知唐诗气宋诗气?如朱淑真:消得骚人几许时,疏篱淡月著横枝。破荒的(白+乐)香随马,春信先教驿使知。
前两句便是宋诗气,末一句转妙,便是唐诗气。
唐人亦作宋诗气,宋人亦作唐诗气,唐人诗淡,便著宋诗气,宋人诗浓,便沾唐诗气。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5 10:37:39 +0800 CST  
王国维以宋词列人生三境,举唐诗亦有三种境: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此广见其美,多所追求,然不知所宗,是第一重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此已近登堂入室,得其大体,然于细微神妙处尚未达,反复推寻而不得,为第二重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已尽,白云已散,诗心所见,唯有一山,此已落尽其表,得其一真,不复为他事他物所动,是为第三重境。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6 19:10:36 +0800 CST  
唐诗中所蕴之意象,远较宋词为深妙,如上三重,可以再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追寻真意,惑于云山,虽可遥闻,遽难就也,此为第一重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多所经历,饱尝其苦,知真道之难求,而未丧其志,渐近妙境,神妙可期也。此是第二重境。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随所遇处,便成妙语,学有所达,技有所神,于天地自然中精神往来,得其妙旨,此为第三重境。
唐诗中神化之句颇多,若知感悟,即可引发。非宋诗宋词直白之语可比也。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7 10:20:31 +0800 CST  
@王子居 2016-04-17 10:20:31
唐诗中所蕴之意象,远较宋词为深妙,如上三重,可以再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追寻真意,惑于云山,虽可遥闻,遽难就也,此为第一重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多所经历,饱尝其苦,知真道之难求,而未丧其志,渐近妙境,神妙可期也。此是第二重境。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随所遇处,便成妙语,学有所达,技有所神,于天地自然中精神往来,得其妙旨,此为第三重境。
唐诗中神化之句颇多,若知感悟,即可引......
-----------------------------
是呀,中国的诗歌我们领会到的还真是很不够呢。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7 19:01:38 +0800 CST  
@jcx小猪 2016-04-17 11:38:57
这些境界要慢慢体味!
-----------------------------
是呀,诗歌虽然说起来是小道,但实际上也有大道在其中,要深深体悟才懂。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7 19:02:34 +0800 CST  
炼字有诸境,其得趣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
其得特征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其出意境者,如“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其出韵味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得风神者,如“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其传神妙者,如“往来成古今”、“山色有无中”。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18 11:54:51 +0800 CST  
唐诗之所以超绝者,不在于生活,亦不在于情感,乃在于精神,古人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此即唐诗之所以为唐诗者。宋词之精美远胜唐诗,言情亦胜,然终不能及唐诗者,正在此“精神”二字。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21 10:22:36 +0800 CST  
唐诗之所以超绝者,不在于生活,亦不在于情感,乃在于精神,古人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此即唐诗之所以为唐诗者。宋词之精美远胜唐诗,言情亦胜,然终不能及唐诗者,正在此“精神”二字。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21 10:33:37 +0800 CST  
好结尾有多种,一种是“更上一层楼”,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较前联则多人与天地精神之往来,故谓“更上一层楼”;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较前联则概括特征至于品性,故谓“更上一层楼”;五绝中多有此类。一种是“笑不关情随意好”,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见着力,不见欲有所表而所表甚多,故谓“笑不关情随意好”;再如“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云中独坐卧,只是对山松。”亦是此种。一种是“山色有无中”。如“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便是此种。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25 10:20:12 +0800 CST  
好诗未必要美,而要概括,以数言而画其形质神貌,是则千古佳句,如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概括其物,得其特征,便道出人人意中有而语中无之句。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28 10:07:50 +0800 CST  
虽然我说凝炼的笔法要以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为最高明,但是大家也许不会深入去想,在这里,将《发现唐诗之美》一书中关于孟浩然这首诗的评析摘于此处,供大家参考。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的诗读透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李白会对他那么的崇拜了。孟浩然的诗里面有微妙不可解的佳作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雄气勃发的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涵盖千古的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至于挚朴亲切的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无论是微妙还是雄浑,亲和还是热切,孟浩然都能用淡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唐朝的诸位大家如李白、王维、杜甫,都达不到孟浩然这种境界。

炼字也有很多种境界,有些是得到了物象的趣味,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

有的则是得到了物象最根本的特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是契合了意境,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有的是得到了韵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有的是达到了神妙之境,如“往来成古今”、“山色有无中”。

而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较王维的“山色有无中”更妙,因为它的诗意更富于哲学意味。

孟浩然这首诗得到了真大气、真沧桑,他对时空的感触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们,虽然这首诗一直不够被重视,但它真实超越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传诵广泛的佳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唐诗中最上乘的诗句,其深哲精炼胜过张若虚。“往来”二字用得最为神奇。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又是唐诗中最上乘的诗句,其意雄绝胜过杜甫。我们看到,孟浩然虽然用笔写出了千古之概,江山之意,但却语调平和,落尽奇异,返璞归真。

它,言辞不深,而其意深不可度;它,语调不雄,而其意雄绝天下。

首联起得高妙至极,以“代谢”两字,高度概括了人世的最根本也最显著的特征,而“往来”二字,则极为形象地、动态地概括了时间的特质,在一往一来之间,于是成古今。这一联包含了多少的感慨啊,有多少文人对此吟咏过,感慨过,可是,又有谁的诗句比孟浩然写得更到位呢?没有。一往一来,造成了古今之别,这“往来”二字,用得概括、神妙,以两个简单的行动状态,化出了古今无穷的深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字和语调依旧是那样的平淡,但一个“留”字,顿时天人相合,江山如同有意,为人间留下了胜迹,于是,我辈登临至此,仿佛江山与人早有约许。这一联的诗意是直承上一联的,意即虽然古今(时间)变幻,但江山(空间)却留下了胜迹以待来者。正因为有了前面三句的诗意,“我辈复登临”这一句,才尽得风流。登临胜迹这一种举动本身已蕴有雄壮的意味,何况将这举动置身于既浩大又微渺的时空之中。所以孟浩然娓娓道来,平淡缓和,但其意却是雄绝天下的。这就是诗意的借势,一旦前面的诗句造成了大势,那么,平淡的话语也可以占尽风流。

第三联极为洗炼地写出了冬日风景的特色,恰应了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情景交融的好句。第四联好在一个“尚在”,感古伤今,正对比了孟浩然此时的失落。

这首诗的后两联也都是好诗句,但相比前两联的极其出色,就显得平淡了许多。前两联的神妙,后二联不能为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孟浩然这首诗可以成为唐五律中最神妙的作品,甚至成为毫无疑义的第一。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4-28 18:55:14 +0800 CST  
诗有不须用力即美者,孰得之孰则妙。如“明月出天山”,天然即美,不需“苍茫云海间”相配亦美,“越女采莲秋水畔”,著此越女采莲即为极美,此一类都是天然美者,无需笔力。
凡诗皆有诗境,以境之优劣而论诗,此为要妙之法,此说得诗之实旨。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04 08:59:16 +0800 CST  
诗有一种迷乱之美,如: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固是不妥贴,却便觉其妙,这一类,便如周杰伦王菲发音,虽不清楚,却别有味。诗如佳人,亦当朦胧中看。
又如“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亦是此种。又如李商隐晦涩诗意,亦此种耳。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04 19:02:45 +0800 CST  
意境可以造构,而气韵(象)必得之于天然。如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全无造作之痕迹。又如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皆不见造作之痕。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05 18:35:48 +0800 CST  
孟浩然为李白之先行者,李白为孟浩然之继承者及大成者,孟李实乃一脉。唐诗人中极其像者不多,孟李之诗风,行文之法极像,便是气韵神情都极像,所差别者,在一敛一放而已,二人极似师徒,故言孟李者得其实,言王孟者得其表。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06 09:48:40 +0800 CST  
诗之结句为难,观唐诗,纵然佳作,不免诸难。其第一难,为尾无力,凡无意韵,无境界,不能蕴无尽之意者,即尾无力。其第二难,为不相齐,纵尾得力,然若二三联骨力过于高绝者,如杜甫诗,则不相齐为难。
其第三难,为突断。
如韦应物 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如人以为畅当《登颧雀楼》前半为绝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山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嘎然而止,如急速之车,忽然急刹。突断之病,如截律为绝。(后验之,实为五律诗。)
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以不尽之意尽之。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已过两字,足以结韵。然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即有突断之感。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09 18:23:36 +0800 CST  
境界高妙,造作自然,则成气象,唐人诗之第一成就,即在气象,若无气象,即宋人诗矣。唐之妙手,或得于天然,如李太白之气象,或得于造作,如杜少陵之气象,然太白亦七分天然三分造作,少陵亦七分造作三分天然,唐诗之妙,在得天地山川气息之妙,陆放翁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即是此意。盛唐何以高妙?即气象高妙矣。妙手何以称妙?即善得气象矣。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11 17:59:22 +0800 CST  
好结尾有多种,一种是“更上一层楼”,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较前联则多人与天地精神之往来,故谓“更上一层楼”;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较前联则概括特征至于品性,故谓“更上一层楼”;五绝中多有此类。一种是“笑不关情随意好”,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见着力,不见欲有所表而所表甚多,故谓“笑不关情随意好”;再如“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云中独坐卧,只是对山松。”亦是此种。一种是“山色有无中”。如“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便是此种。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23 17:05:14 +0800 CST  
五七绝句中何以有突断之患?如人做五七律,至其半则止。韦、杜之作,即有此感。诗人宜知此法,结句为难,故应少用对偶,即便用对,不宜太工。何以故,四句甚少,遽难周全,常有突断之感,况读律熟,绝句更显此患。
楼主 王子居  发布于 2016-05-27 19:27:05 +0800 CST  

楼主:王子居

字数:5546

发表时间:2016-04-15 03: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4 16:12:56 +0800 CST

评论数: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