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大立人造像符纹象类解析,它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吗?

题记:

人类历史,因天文而略同,因地理而生别!中华文明更是一个因为地理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文明,一个唯一没有断绝过的文明,一个唯一真正的原创文明,它是神的家园,我的中华。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0:39:02 +0800 CST  
事前准备

一、历史那些事儿

历史,也简称史,有人说,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自新文化以来,古史辨勃兴,历史被视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记载的不信任达到了极点。而传统文化中却反复传颂董狐直笔,以致于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宋太祖耍威风打掉臣下牙齿,一听说要找史官记入史书吓得马上道谦,又把历史记载塑造得神圣无上。这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调到底那个是对的呢?
到了网络时代,我们又见识了“普世价值”的横行无忌和杀人越货,也见识了“专制主义”的埋头苦干和求同存异。由此我们明白,怎么说的其实不是关键,怎么作的才是重点。反向到历史中我们发现事件和评价是历史中需要分别对待的东西。举个例子,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才过去一二十年,是我们这一代人全程围观的历史事件,但在网络上就有很多版本。对美国的行为至少有入侵,解放,进驻几种观点。由此我们确认历史在事件上争方不大,毕竟发生的事要篡改是难的,关键在于评价或者解释,它是一切分歧的开端。
为了简单我直接把这些分歧产生的主要原因分解罗列如下。
3、文化立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总和,澳军割喉小孩,导致多国反中就是最好的注解。中国华夷之辨也是一种文化立场。
2、民族立场:原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3、阶段立场: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民党在大陆搞不了土改就这原因。
4、功利立场:专门解释各种“奸”理论依据。如汪精卫不投日,永远作不了南京国民政府 。它的同类正极力为其翻案。
就算历史编著者拼命要客观,我想上述四个圈圈也或多或小的会影响到他,所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并不一定是错的,董狐直笔也只是基于他的君臣大防。由此我们确认对相应历史记载的不同态度,不一定完全反应他观点的正确与否,但肯定可以展现他的立场。所以后续读我的论述如果是事件上的差异大家可以多切磋,希望在互动中逐步形成共识。如果是评价上的,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各自保留意见,不必强求一致。
另外如前所述本人是江湖民科,偷空玩文史,常喜欢轻易下结论,不怕别人说我没水平。因为我的观念是,如果我自己都不能确认,我还来这里扯啥闲篇,又没有稿费让我骗!所以本人文中难免口无遮拦,打胡乱说,有所伤及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有所容忍。

随步推枝欲寻仙,西山凤邸跃龙泉。
将曛陌树频惊鸟,一旦身闲自开颜。
且笑游山不问春,琼花诗酒对故檐。
绮罗无色雨侵帐,珠翠有声风绕幡。
珍重逢秋莫弃捐,满怀明月青眼还。
松风隔水金磬动,山景虚晃雪窗闲。
叶下水云随坐夏,林上山月伴行禅。
不问仙驾归何处,坐待东君早丽天。
每思猖狂学鬼叫,不如枕肱照夜眠。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0:51:54 +0800 CST  
二、古史辨的是与非
古史辨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由胡适、顾颇刚、钱玄同等持不同意见学者展开了为时九个月的古史讨论、其讨论内容于 19 2 6 年结集为 ( 古史辨) 第一册出版,成为其标志。部分学者认为古史辨 “ 创建 中国现代历史学的第一块奠基石 ” 。 到 1941年 , ( 古史辨) 共 出版了七册,其巨大影响遍及海内外,可谓极一时之盛,至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先秦史的研究。

古史辨的大佬顾颇刚先生在检视中发现中国古史中存在明显的“层累”现象,从而沿用晚期今文家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以文献考订文献,判定刘歆曾为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群经诸史 , 进而判定战国及秦汉都曾出现 “ 造伪思潮”。复 以“造伪” 和 “ 辨伪”这 一对概念为主线解释战国秦汉思想史学术史 , 进而构筑起中国古代全部的辨伪学史。最后顾颇刚先生以客观求真为名把中国古代史几乎全考评伪史了。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能够认同的对待历史由于立场原因引起的理解或者评价的差异性,实际上也脱离顾先生最初发起古史辨的初衷。

虽然古史辨后期过于激进,但我们仍然应该一分为二看待它。作为文史界推广西方文化和推崇现代考古的先驱,其时代价值和意义是不容质疑的,同时其考证过程中发现的很多历史现象,如顾颉刚先生著名的“层累”论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最后激进的得出中国古史集中作伪的结论难以让人苟同。先秦不同现世,特别是古史辨推定的作伪之始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雄,学派纷争,又不涉及民族主义和稿费用,怎么作得到背靠背上千年贯通作伪。

由此我也希望大家不一定认同我的结论,重点评价下我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能反应中华远古史的实际情况,从而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我推介的象类理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不枉本人十几万的码字一场。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0:54:22 +0800 CST  
三、文化人类学对中华远古史研究的缺陷

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通过考古学、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通过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而中华远古史的研究中由于把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糟粕打入冷宫,加上西学东渐的大背景,当今的主流学者们往往是舍近求远,喜欢用西方人类文化学范筹的诸职“族徽”“图腾”,“萨满通灵”等似是而非的概念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远古文化现象。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似乎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族徽”是欧洲中世纪封建贵族追求的时髦,中国人家族传承方式则是族谱,明显是不同的模式,如何能串解呢?而“图腾”则源于文化人类学者借殖民入侵方便而对北美和大洋洲都原始土著社会文化的旁观而总结出的概念。这些原始土著由于交流的限制,末能成功进化为高等级文明,仅是人类某个阶段的化石,难以串释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而“萨满通灵”也是西方学者于近现代通过对欧亚洲大陆的原始宗教通过旁观总结出理论。总体而言,“族徽”“图腾”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对中华文明而言最多只能算一种现象,远谈不上理论。而“而萨满通灵”虽然也有一些原始的巫术逻辑,但由于近现代,巫术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早已经末落和破碎,其神秘主义的外壳已经无法破解。
总之用文化人类学来解析中华远古文字成熟前的文化现象难免显得大而不当,最多能指明是某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的人文学内涵或者说含义就无从推究,也就难以用考古文物来参证文字成熟前的中华历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高级文明,而当今主导世界的西方文明都使用字母文字,表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文字成熟后才次生出来的文明。由此对于人类漫长的文字萌芽到成熟的中间过程都没有经历过,按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它们自然无从总结和传承人类在那个阶段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和历史记载方式及实例,也就更无从能过出土文物去比对和匹配。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1:04:31 +0800 CST  
敬告读者,文章很长,也很烧脑!

如果你限于标题,或者说标题都没看懂,本人也没办法!!毕竟这是篇本来很严肃也很枯燥的历史考证,不是讲故事!如果你只能吐口水说明不大适合你!可以忽略!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1:20:05 +0800 CST  
五、甲骨文以前中华文明有记载吗?

首先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在成熟文字甲骨文之前,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是有记载的,当然目前学界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本人写作本文的推介象类理论的原因。这种记载最著名的就是禹王“铸鼎象治”,它明确了中国在夏朝初期是没有甲骨文这样的成熟文字存在的,当前的现代考古成果也总体上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学界应该放弃对商前大规模成熟文字出现的期待,而试着用新的方式去探寻和参证夏朝及夏前的历史,否则就只能退回古史辨的疑古论调或者沿习西方学者给中国远古史搭建的另起炉灶弄一个与中华文明没有关联的东亚人类远古史道路继续走下去。
从目前来看中华文明是在文字成熟前仍然有其它记载形式并把其理论方法系统的进行总结从而得以流传使后世可以反溯的唯一文明,这也是它从未中断和唯一原创文明的明证。这种理论和方法就是象类,它的载体则有早期玉器的形制,彩陶的纹饰符号,青铜器的纹饰符号。这种记载的意指虽然模糊而不如成熟文字精准但却是真实确然的人文意识表达,这一点我们会在后续的重点文物解析中充分的领略。
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数十年积累,目前已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展现了中华在文字成熟前长期存在着另一种不同于成熟文字又与成熟文字的形成相关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也有系统或者零星的理论和大量的应用结果留存古代典籍中,让我们有机会比对查考,以为逐步匹配,从而实现今古间的沟通,让我们看到中华远古史层累现象除去作伪论断外另外的一些原因。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1:24:11 +0800 CST  
六、以象类理论解析出土文物靠谱吗?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还真不好回答,毕竟象类表达与成熟文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二者的表达能力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我们远古史考古研究要往前走,这应该是无法回避的途径。从目前来看,国内外的专家们也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中华文明精美繁复的玉器、青铜器纹饰中有某种体系性的意向表达,唯一的问题在于还没有一个发现切入这个体系性的意识表达系统的途径。而实际这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我所要推介的象类理论,它不是由那一个人所创立,而是数千年前就已经总结于《周易》之中。
从总体而言中华的象类表达和西方文明中的神话同出一途,拟人化和拟物化都是二者常用的方法。区别在于象类理论是理论原创,而神话则是现象仿照。象类理论在本质上是破除了神秘主义,只有部分使用者为了某种目的会加上神秘主义外壳,但其真实意指或者象征可以根据象类理论得以辨析。而神话则充分利用和保障其神秘主义外壳,除了拟议者本人外人很难理解其真实意指和目的,由此后人无法推理确认其原来意指。
象类表达作为一种原始并时常外示神主义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未必符合现代科学,它的实践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不可避免的带有相当的时代或者制作群体主观性。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心费力的研究这种被历史所抛弃的理论体系,我想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对历史负责,以便更好的进行今古沟通,为中华的复兴和进化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说象类表达虽然达不到成熟文字那样的明确精准,但它的真实性明显要高于毫无依据的猜想或者仅能止于文化现象的打包解析。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2:09:56 +0800 CST  
七、古籍中的中华文明的结构化特征

中华远古史中,存在着一种结构化的模式,让人看见起来感觉很整齐,但是按现在严密的逻辑来说这让人明显感觉不真实。这其中原因一是记载的缺漏,也就是远古史不是全面记载,它只是零星记载,由此多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评价的多,记实的少。它记载的往往是有重大影响和有创新性的史事,且多是不同人物在不同的场合为论述其观点时转述的,各有各的立场。所以太公史认为远古史必须要好学深思,参于众说,才可以相与讨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远古历史记载的方式是象类记史,它的表达方式与文字成熟后的记史方式很不一样。我们可以用现代数学中一个概念来表达,即象类表达中名物的概念不是元素,而是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集合,周易称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由于西方文明中没有象类表达方式,只有神话表达观念。而西方文明目前是世界上的强势文明,加上中国因为新文化的荡涤,传统象类表达因为其原始落后而成为被摒弃的对象。所以中华远古史也按西方逻辑统一归入神话传说,作为没有依据的非信史。但是本人认为中华远古象类史虽然并不能达到成熟文字时代的信史要求,但与无法考证的西方神话历史则又完全不同。因为象类表达虽然达不到成熟文字的精细程度,但它的真实性方面是可以查考的,就象1.5的视力所见与600度近视眼所见区别很大,但是600度近视眼所见只是精细度问题,真实性并不能全盘否定,若能参照以出土文物,辅以现代技术,对中华古人的历史观念和事件记载的正确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入,这对文史研究和考古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
具体而言,中华远古史的结构化特征来源于其模型化结构的易学理论,即中华易学理论和历史是互动的。如易理中宇宙万物生于一,生于太极,故人文起源于东皇太一。太极分阴阳而类天地,所以历史中太一分化为天皇和地皇,对应着中华南北在混沌之后的分化。天皇和地皇兄妹交合而生子,对应中州人皇降生,中国雏形出现。这些都是典型的象类历史,虽然和信史的人事一一对应有缺陷,但它可以据象推演,再辅以出土遗址文物的对照而成为特殊的信史,这是它区别于西方神话最大特点。
另外我们古史中五帝和五行的对应,以及黄帝之后,炎黄二子的苗裔分为二系轮流执政中华都是明显的模型结构化特征。后来春秋五霸也称为五伯的归结其实也是这种结构化历史观的延续,秦汉政权的五行帝德争论就更是这种观念的复兴。而古史辨当初以阴阳五行观配帝德的牵强而起疑,最后把阴阳五行的起源考证给战国邹衍从而推翻整个中华远古史体系虽然看起来热闹而又简单明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商周及以前的青铜器玉器纹饰上确认出五行纹饰符号,不是对古史辨的批驳根本不用写论文了吗。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2:37:12 +0800 CST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象类辨析

目录
一、缘起
二、何为《周易》象类
1、书契象类的由来及内容
2、书契象类的作用与运用
3、书契象类的传承与研究
三、对三星堆大立人造像的研究情况
四、青铜大立人的各部造像构型及象类含义辨析
1、大立人造像的整体构型分析
2、大立人造像的地部构型及纹饰象类含义
2.1、地部造像构型及象类含义
2.2、供桌支撑部另一种构型及象类含义
2.3、供桌面的构型及象类含义
2.4、供桌上镌绘图像内容及象类含义
2.5、供桌面侧缘绘写图像内容及象类含义
2.6、供桌面侧缘符号内容及象类含义
2.7、供台部分造像及图像符号对后世文字的影响
3、立人造像的人体部分构型及纹饰象类辨析
3.1、“足文履己,赢文命 ”足踏S纹的构型及象类含义之一
3.2、男左女右,中华文明终始之地,大立人左右足的构型及象类含义
3.3、“乘木上下”足踏S纹的构型及象类含义之二
3.4、大立人的躯干构型象类原型及象类含义
3.5“执空握褒”中华帝王的权力和职责
4、大立人头面的构型及纹饰象类含义
4.1、大立人脸形轮廓的原型和象类含义
4.2、山川神主五官的地理象类和人文含义
4.3、长颈高冠的构型及象类含义
5、垂衣裳而天下治,大立人礼衣的形制与象类含义
5.1、礼衣纹饰的构型及象类含义
5.2、下裳纹饰的构型及象类含义
6、立人冠冕部分的构型及纹饰象类含义辨析
6.1、“双鸟眼奉日”构型及象类含义
6.2、海天出日象类构型及象类含义
6.3、“仰秉参伐,夏花应时”构型及象类含义
五、“中国之人”,大立人总体构型的象类含义
六、“比类百则,仪之于民”大立人造像是对三星堆众器的总括
七、“收金铸鼎禹王九鼎的历史际遇
八、“中国之人”山川神主的象类意义应用例举
1、半圭边璋造像构型分析
2、半圭边璋纹饰构型分析
3、半圭边璋造像构型及纹饰象类含义辨析
九、中原大禹就是巴蜀杜宇
十、后记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03:54 +0800 CST  
一、缘起

1986年,巴蜀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大! 种类繁多!让现代人看来新奇怪异的各类文物。由于缺乏成熟文字伴随,也没有文献曾予以明确记载,今人理解非常困难。以致出现各种猜测,有将其认为是西方以色列文明遗留,甚至外星文明的荒诞看法。【1】 到目前为止虽然考古界已经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为夏朝中后期都城且“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曾经同时并存了约四百年之久”,“二里头文化曾经对三星堆文化产生过比较明显的影响,三星堆文化吸收消化了某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2】个别学者也通过文献及出土文物关联发现蜀夏间可能有更紧密的关联。但目前最激进的观点仍限于认为三星堆器物是夏桀灭亡后,中原夏朝遗民迁居西南而遗留。如白剑先生发现“三星堆的古蜀人从接触原始的纯铜开始,到懂得添加其他金属合成青铜并制造出如此精美灿烂且规模宏大的青铜组器的时间,只用了300年,而在当时文明程度远远超过蜀的中原,进行并完成这一进程,至少花了2500年时间!”;同时“在三星堆文化以前的遗址中,没有发现那怕是一小块金属片或者青铜片料,更未发现曾经冶炼加工过的原始粗陋的过渡性青铜制品,也就是说,这组青铜器是在没有任何原始过渡和技术积累的前提下‘突然出现的’”故“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证明此组青铜器为夏部族所有”,“三星堆出土并非蜀人铸于商代的器物,而是整个夏代的整个华夏民族的核心祖器”【3】
白剑先生的结论已经让人感觉到他心目中三星堆和夏朝有直接的关联,但碍于成熟文字文献证据不足,欲言而又止。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书契象类理论证实三星堆其实就是“夏社”所在遗址。三星堆兴盛期本是禹王从中原避居舜子商均返回祖籍巴蜀立社,由此奠定了夏朝初都之地,后来禹子启与有扈氏益争位,于甘肃战胜后又开始出居北方立都,夏朝出现了北都南社的双中心制,有点类似后世明朝的北京和南京。至于三星堆为什么就是夏社,笔者拟另文讨论,本文将着重从大立人自身说起,以为辨析。由于本文除去传统历史文献外,还将初次大量运用到其他考古或文史学者未曾运用的《周易》书契象类,故笔者会先行对《周易》书契象类理论进行一个简单解说。

【1】:苏三《三星堆文化大猜想》,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即认为三星堆文明并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红海沿岸古闪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他们来华的路线不是北方的丝绸之路,而是南丝绸海路。迁徙时间大约发生在4000年之前,最迟不会超过2400年前。民间对三星堆的研究更是各种猜想迭出,而很多网络自媒体甚至提出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学界掩盖三星堆研究真相等怪诞说法。【2】:杜金鹏《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 3-9页。【3】:白剑《三星堆青铜器年代及族属辨析》,《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3-9页。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09:22 +0800 CST  
二、何为《周易》书契象类
1、书契象类的由来及内容
所谓“书契”,词出《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查”。而《许愼·说文序》则曰“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见书契与记录和文字相关,且书契象类是文字的前身,近代则多把书契等同于成熟文字甲骨文。如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三种》的书名运用。其实此处书是绘写图文,契是雕刻造型,是两种方法的合称。甲骨文的制作方式似乎也综合了此二者,但实际只是刻写,不存在造型,所以甲骨文并非《周易·系辞》所指的书契。《周易》所谓“书契”包含了记录方法和记录内容,和近代与甲骨文等同的书契有明显区别。
中华文明的历史记载按《周易·系辞》起于上古燧人结绳而治,从结绳到成熟文字甲骨文之间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间过程。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用事物造型和纹饰图符来进行表意,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介于结绳和成熟文字之间的记载阶段,书契阶段。如红山玉器之C形龙(无纹饰绘写)则属于典型的造型表意,其他如常见的玉壁,玉璋、玉琮等。然后又发展到绘写线条图案来表达意识和记载,如彩陶的颜色与纹饰;然后发展到造型与绘写并用,有时也辅以抽象符纹或者图像文字以表达意识和记载,如青铜彝器。最后才是以刻写文字来表达意识和记载,它就是甲骨文。其中玉器作为书契载体来表达意识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至今尤有遗响。故本文所指的书契是通过造型为像及绘写图像纹饰或抽象符号图像文字来表情达意甚至记载事件的方法和记载内容以及载体的统称。
所谓“象类”,是根据象形及宇宙万物生化模型为参照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类比推理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渊源深厚,并逐渐形成由据象归类、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为构架的系统性的方法论。其理论和运用总纳于《周易》【4】之中,其《系辞》第一次把象类作为一种方法论进行大肆阐扬,并由此揭示了上古巫蛊学术的核心,剥离了它神秘主义外衣。由于《周易》对象类理论的揭示和倡导,中华文明逐渐脱离巫蛊神秘主义走向“敬鬼神而远之”【5】的儒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13:08 +0800 CST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周易·系辞》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周易·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周易·系辞》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乾·文言》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济,八卦相荡。”—《周易·系辞》

【4】:包括经文及易传,本文依据的《周易》版本为,岳麓书社1991年7月版《四书五经·周易》,陈戌国点校,后同。【5】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是儒家人文主义立场的集中表现。


通过上述罗列,可见《周易》中的“象”是事物的外在形象,根据观察其外在形象从而广泛联系到与其形象相关的更深层次的物理,人情乃至人文政治,由此产生一种逻辑关联,并具有整体模型化特征,这就是“象类”。同时《周易》还把经验形象和象征符号与数字建立关联并称之为“象数”,由此确立物象、符号与次序或者时间的关联。“象义”是象与物或数的关系中所呈现的意义及其关联性的概念。意义和概念进一步发挥为命题和判断并系统化,就形成为“理”,顺理而成的结果就是“命”,故命具有一定逻辑必然性。象类理论就是这样一种以象、数、义、理、命统一构架下的方法论。
“据象归类”是象类的基础,又分为“观物取象”和“拟容取心”,然后得出象义并据此对事物进行分类。这个“类”相当于现代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是具有一定属性的事物汇集。如阴阳,就是以日月之象义为原型代表,把世间万物进行二分。五行则是以金木水火土的象义为原型代表,把世间万物进行五分以为归类。据象归类可以对事物进行同和异的分析观察。而象类理论的核心则是“取象比类”,是在据象归类的基础上对要认识或者表达的事物通过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和据象比附的一系列象类逻辑推理过程。它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据象归类”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一种已知,一种未知)联系起来加以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相似或共通的地方。然后把我们已知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通过简单类比推论到这些与之相类似的未知的现象或事物身上,由此攀缘比附以达到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或者表达。【6】
另外“运数比类”也是《周易》象类不可忽视的一面,象与数的关系是运数比类的依据。如《周易·系辞》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实质是对据象归类出来需要考察的类元素与自然数值进行匹配,由此借用自然数值的奇偶、先后次序、相互位置及和值等数理逻辑关系,通过类推来表达其类别、数量、时间上的前后、空间上位置等各种关系。如《周易》中爻的数与位的配比,即以奇偶配类阴阳,以数序配类先后上下,从而构建出时空模型;又如传世《河图》《洛书》的数值与方位配比,以数的点阵排列组合方式象类五行和九宫,以和值相等类比均平思想等。从而《洛书》就成为禹王划定九州,以贡赋均平天下并开展治水等社会公共治理的理论来源。由此在无成熟文字时代通过象类方式把表达的触角伸入到了人文政治理念之中。


【6】:本文象类概念及理论的归纳借鉴了邢玉瑞《取象比类—《思考中医》的思考之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年,02期,22-24页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18:44 +0800 CST  


“马八尺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也。”—《周礼·夏官·庾人》
“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
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 死,子曰:‘噫,天丧予!’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圣人用民必从,天不爱其道,不藏其宝,故河出马图。”注曰:“龙马负图也”—《礼记》
“王者有仁德,则龙马见。伏羲之世,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也。”—孔安国《尚书·大传》
“初,禹未登用之时,父既降在匹庶,有圣德。梦自洗于河,观于河,始受图,括地象也。图言治水之意,四岳举之,舜进之尧。”—《太平御览卷八十二·皇王部七夏帝禹》




图1:龙马负图是“古黄河流域”【7】八卦山系地象概括形势比对图




图2:《河图》象数是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神州地理区划示意图

通过图1的象形比对,图2的象数匹配,外加《太平御览》“观于河,始受图,括地象也”及汉代谶纬书《河图括地象》书名包括“龙马河图”的其它相关记载。更重要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的象类理论论述,再抛开巫蛊神秘主义的迷障而不顾。我们就能知道所谓“河出图”,不过是上古中华文明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一个书契象类模板。即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为参照,以象征手法表达对神州东亚的山川地理按山脉分格作的一个划分,并与星象、五行等作嵌套混搭,以便对中华的生存环境进行综合把握。而《河图括地象》一书所载内容以地理为主线也可以说是较为清楚地告诉我们《河图》其实就是地理象形的象类概括,【8】是一种地理象类崇拜。由于方法论的原因,“观物取象”决定了《周易》象类具有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可以异代而查考。如我们大家可以按“有麕而角者”或者龙和马的形象与古黄河流域卫星地象图进行比较,通过它们形态上的相像关联性从而确认古人的思维逻辑所指。而“运数比类”使其具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性,可以进行一定推理。但是“拟容取心”,“取象比类”,则决定了《周易》象类更具有唯心主义的时代和个人主观性。由此其类比结果往往只能合类,且具有时代特征,并不具备普适的科学性。由此要对上古书契象类进行更准确地理解,我们必须要具有象类思维模式并站在上古书契象类拟议者的时代环境角度进行理解,再转换为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而不能因为现代人的观念更科学而以今度古,以A证B非。对其中夹杂的巫蛊神秘主义内容,即不能简单因其荒诞而嗤之以鼻,更不要对其深信不疑,而要综合各种迹象以找出拟议者掩盖起来的真实意义表达。我们如果要更简单的理解“象类”,可以把它视为更为现代的“象征”。


【7】:根据《禹贡》古黄河下游经华北平原流向天津,与今天海河水系合为一体,即今天海河为古黄河北支,向北可达内蒙古。因古黄河时有改道,现代黄河下游为古济水。《禹贡》记海河水系为黄河支流为“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8】:《河图括地象》又简称《括地图》为汉代谶纬书中较为客观的一本,传承了巫蛊象类神秘主义历史观及地理记载。可参看王守亮《<河图括地象>考论》,见《齐鲁师范学院报》2013年2月1期。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35:02 +0800 CST  
@ty_过程793 2020-12-12 13:32:13
楼主,继续!我支持你!
-----------------------------
多谢!!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46:46 +0800 CST  
2、书契象类的作用与运用

中华上古先祖发明书契象类这一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和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更好的记载,二是为了记载的保存。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华上古最初的记载方式是结绳。这种方式虽然材料易得易携带,但是结绳助记与事件往往关联性不大而易遗忘,故需时时回忆。而结绳更大的缺点还在于易腐败而无法长期保存,这就不能更好地实现记载的传承作用。这对痴迷于历史传承的中华先祖来说是不可弥补的遗撼,由此他们又发明了书契,利用细致坚密的石头来造像表意。并用它来祭告先祖传示后人,这就形成了中华最有代表性的书契象类载体—玉礼器。按当前考古成果来看,中华大规模使用书契象类记载始于东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区域,并由东北向黄土高原及全中国传播。这一方向正好与《周易》中中华北方系始祖伏羲氏的生发和入主中州黄河流域的记载是完全匹配并与西南巴蜀燧人结绳之政同心互怼,共奉中华。
书契象类以玉石作为最初载体,解决了结绳记事的结果易腐败难流传的缺点,同时其观物拟象,类物比事还能克服人类逐渐定居后带来的语言分化矛盾。所以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突破族群方言而起到整合作用的文明,这个久远的整合纽带就是以玉器为代表承载的书契象类逻辑所塑造的人文内核。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即“天人合一”的特点。如书契象类中重要的“天地设位”原理,本来是为书契象类记载的事件进行地理位置定位,但历经历史长河的陶冶后,它客观上表达了中华人文中不同层次的地域崇拜,这无疑对中华文明安土重迁,慎终追远的人文特质起了长久而重要的塑造作用。

“於是天下皆宗 禹 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史记·夏本纪》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三辅黄图·卷三》
“马续云:‘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晋书?¤天文志》

书契象类在中华上古人文中有很多体系模板,在运用中,这些象类模板很多时候都起到一个地理定位和相应人文特质的概括作用,如星象四神兽和山川神主神人模板就是两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模板系统。四神兽象类分为南北和东西两两相向而互怼,又是星象二十八宿的组成部分。《三辅黄图》“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就是指此。《晋书?¤天文志》借马续之口,告诉我们古代常以星宿分野的形式分别对应一定的地理区域。这就是《周易》象类中“天地设位”运用的一种具体反映留存,只是后世的星宿分野已划分到国别州际,可算比较细了,而《周易》的象类往往还达不到这样的细致程度。《周易》更多只是运用二十八宿中的四方神兽系统,并结合中州来进行四方五行的象类推演。当然秦汉时代所流行的四神兽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而《周易》的四神兽则是龙虎凤鹿,虽然略有区别但本质都是四象神兽模板。著名考古专家王仁湘先生曾于其器晤微信公众号论及西周四神兽的考古发现,有图形和文字两种表达方式,其文字式按斜十字四隅分布,【9】这正是《周易》四神兽所遵循的排列方式。可参看图3及图4。




图3:陕西渭南出土西周“四象肖形玉印”印文




图4:陕西上村岭虢国墓周代四象铜镜拓片


【9】可参看王仁湘(3N3N):《考古新发现|西周玉印现四神》,微信公众号“器晤”2016年7月2日推送。图3,图4亦转自该文。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3:58:50 +0800 CST  
@风雨下江州 2020-12-12 14:59:23
按照古代的科技发展和文明程度而论,古中国人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肯定是不能以今天的疆域去套解古代的史籍。我们的古文明应该是高度发达的,但工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改造世界的能力肯定比较低下。你非要说古人会上天入地,能日行八百里,我也不和你辩驳。
-----------------------------
兄台说得很对,但你是基于现代的人文社会情况来理解的。古人能力的确有限,但他们所作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整天游走以求吃饱活下去。所以远古人是不定居的,定居是农业发展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古人一年年一代代的游走,从而总结出地理大区域大情态为什么就不行呢?你为什么非要理解为一两天完成,或者是看卫星地图呢?
我之所以用卫星地图来表达,是因为方便大家理解远古人想表达但限于表达资材和方式无法表达的本象!

比如周易的,河出图,圣人则之中,就已经表达于地理情态被拟议为动物形象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规则,它是为在远古疑聚人心。而河图本质只是如何划分和理解东亚的地理以及如何在这个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河图的意义在于指出黄土高原是东亚申字地理区域的中心,也是中华从文崇中用中思想的源头,也是八卦的由来。当然这些传统也是中国人后来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东亚的原因之一!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6:26:56 +0800 CST  
@风雨下江州 2020-12-12 15:14:38
古殷商人是从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山走出去,一路向北,穿涧过岭,跨过黄河,到现在河南安阳建都。依据史记记载,古代存在着好几个部族群落共存的情况,各有各的活动场所和范围。我们又考虑到古代人们处于蒙昧时代,能改造使用的工具有限,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差,生活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人均寿命短。所能得到的食物又非常有限,营养肯定是跟不上,也就是说营养不良,个子也较低矮。要想发展到有系统完善的文字,孕......
-----------------------------
商人出伊洛西高我是认同的,但并非直上东北!
商人于伊洛西高先是南下荆湘为夏封臣,后来才出大别到了黄淮地区,至商汤从先王居而定居于安徽亳州,并由此在东方坐大,入据伊洛中国始建商朝。后来商人与蜀夏余脉继续争锋,到盘庚于时退居河北才立朝歌为都,然后依托泰山太行的夹持战胜西南反攻,再是武丁奋代荆楚,讨鬼方!始为中华大国主导天下,蜀夏诸羌宾服。这是我所掌握商朝大致由来!

在诗经和诸子中商人的天命降居,即南下,燕燕北归都有所反应的!!只是这些都很概略和隐晦,如果不以象类思维,就容易被表达迷或!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6:40:28 +0800 CST  
《周易》的四神兽作为秦汉四神兽的来源,其起源可溯自上古的麒麟凤凰。所谓麒麟并非超自然的神物,其本质只是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双兽形地理象类。其雄长者为麒也称龙马,也就是用动物组合来匹配地理形态。图1即龙马象形与黄河地理象形的匹配。同时凤凰也并非什么神物,和龙马一样,它只是长江流域的地理象形,河姆渡遗址有其双头鸟形态纹饰出土。由于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是中华最重要的两条河,且正好分处南北。由此麒麟凤凰的神圣图腾式崇拜就出现了,但剥开其巫蛊神秘主义外衣,它们只是中华南北的人文特性象征。这就是为什么北方的孔子会伤麟而南方的接舆要歌凤,他们无非是各从其类以对号入座。由于麒麟凤凰只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物,在自然界是没有的,故《周易》象所用的南北象征为禽兽二类,已经脱去麒麟凤凰的神秘外衣。如《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该爻辞通过鹿禽二动物象形借用麒麟凤凰的隐喻为我们象类了一幅北逐南退的人文对战图景,这就是典型的象类运用。这样也就实现了以物象方式隐秘的记载人文政治版图的迁变,既实现了在无文字时代的事件记载,又集成方法途经,又有各自特性展现。另外对不懂象类的普通人也可起到保密作用,由此实现了巫蛊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解释的垄断。这才有后来文字创出“天雨粟,夜鬼哭”的因由,因为文字记载方式既详尽又明确,不再需要巫蛊来作解释。巫蛊们也就不能利用神秘主义暗中为自己捞取超额利益,当然会躲在暗处哭泣了。
四神兽体系中青龙白虎的东西地理星象匹配虽然根据濮阳西水坡蚌塑,可知道其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10】但青龙白虎却没有明确完整的地理象类原型,而是中华上古先祖根据麒麟凤凰地象概括出禽兽互怼原理后,再根据龙蛇和猛虎的动物特性经人文加工后进行的参照性象类匹配。其原理在于中华地理东低而西高,龙蛇擅曲行腾跃,于东低更可显其能。而虎有直扑之威,于西高更能尽其利。这样物性对地理的适应能力思考再与星象进行匹配,四方神兽象类体系历经长时间层累并依附于四方五行的理论基础就成型了。这就是《周易》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就是星象为虚,地理为实,星相的辍连是根据相应方位的地理形势及人应该采取的对应策略再经加工以反应特定历史人文系统,这也是星象可以占卜社会人事的原因。中华上古先辈观的是星象,其映照的实际是地理,其推演的逻辑实际是族群人文需求与应对。由于这些知识产生时代为无文字的巫蛊时代,巫蛊们为了垄断知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给它们穿上神秘主义外衣,以起到秘不示人的作用。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继承派,率先开展平民教育,并把这些传统文化都继承过来,对其神秘主义的欺骗性进行了策略性的点破,但未进行深入的批判和抛弃,也就是孔子倡导的“敬鬼神而远之”。
四方神兽星象地理匹配并不是一个终极系统,它只是供中华先祖利用来做人文政治推演的四方五行系统的外在表象。由此牵扯出了《周易》中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象类模板,即山川神主神人象类模板。它和四神兽模板一样是以“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为前提,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为比类逻辑,把神州山川地理与人体结构特征进行比类配置。由此在中华的山川地理中组合出一个中华山川神主,作为我们中华的祖先和上帝的象征。并用这些配属了山川地理的人体部位来象征人文观念和社会意识。并和四方神兽系统相嵌合,构成一个涵盖天地人,禽兽在外,神人居中的中华文明四方五行象类推演模板。

【10】参看王大有《6500 年前的蚌塑四象二十八宿浑天盖天系统 —美学考察引出旷世大发现 》,载于《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2期1-2页。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7:10:48 +0800 CST  
所有这些象类模板正是构成中华文明人文内核的原始代码,也是《周易》所推演和记载的全部内容。在考古文物中如半坡人面鱼纹盆,就是以彩绘五方指针人头像与游鱼像来表达西北黄土高原与东南沿海间的中外、高下和尊卑关系。《周易.乾.彖》称之为“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远古认为等级制度天然合理的象类表达。可参看图5。它的象类逻辑在于三才人居中,上下配天地,而禽兽动物模板中鱼性潜下。人头地理对应西北黄土高原,鱼嘴形态对应东南钱塘江口,由此中外高下之类尊卑之别通过其地理位置不言自明。同时半坡人面网纹盆又是用五方指针圆形人头像和方形结绳网纹记载了西北伏羲氏作为百王之先与西南燧人结绳之政余绪女娲间的方圆亦即乾坤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因为网纹是结绳之象,故能喻指有结绳之政的西南燧人氏。方形网纹则是网罟之用,再根据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上古史记载,我们就知道半坡网纹象类含义是作器者在记载他们作为伏羲氏的传承人与巴蜀燧人间的渊源。可参看图6。当然这些彩陶纹饰中人面和游鱼所匹配的地理位置对应则是隐含的,在上古需要巫蛊师承口授,也是辨析作器者寓意的关键。我们现在则可通过《周易·爻辞》理论传承与卫星地图及传世文献去进行比对辨析,以探究先祖观天法地遗留下来的密迹传承。




图5,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6: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网纹彩陶盆


《周易》作为象类理论和实践集成的总汇,本非一时一人之作,它远溯伏羲画卦象文,又综合《连山》《归藏》易成果。有感于时代的变迁,利用文字的不断成熟,在原有一切阴阳五行及易理体系基础之上,创造性的利用系缚爻辞来实现成熟文字与抽象易理象类和象数的反交,即所谓“爻者,效也”。其实质是利用中华文字如许慎所言最初是“依类象形”为文,再“形声相益”为字。也就是文字来源于上古书契象类表达这一特点,由此借用汉字象形与中华地理间具有关联反过来用成熟文字以含蕴象类表达。从而可以把成熟汉字拆分后利用其字根和偏旁部首的物象组合来合象会意,从而与上古书契记载进行象类匹配对应,实现隐喻记载的效果,由此在书契象类与成熟文字间驾起了互相沟通比对的桥梁。
爻辞反交仿效象类,让含混笼统的象类,和成熟文字的明确表意之间实现了互通式的对应关联。即《周易》就是中华文明文字成熟前与后的“罗塞塔石碑”,【11】 对史前出土文物的象类考释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和类型印证作用。爻辞反交效象也是后人看《周易》为隐语记载的所有秘密,也是《周易》区别于《连山》《归藏》二易最大特征,即它有爻辞。所以《周易》爻辞实质是中华先祖包括周人争天下的象类历史记载,它与成熟文字历史记载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教会我们去理解和辨析图像符纹时代的书契象类历史记载。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象类含义,彩陶上纹饰的象类含义,玉器造型与纹饰的象类含义。由此我们就可以把上古遗址的现代考古成果与文献中三皇五帝的名象事迹以及夏朝史事进行比对,以辨析其异同,从而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文字成熟前的上古史。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7:15:23 +0800 CST  
@尔东信王 2020-12-12 18:34:55
分析三星堆大立人就好了,为什么要标什么以色列人?也许这种标题方式符合天涯“审美”,有关注有点击,但是不好!
-----------------------------
欢迎故友光临!既然有此一问,有必要分说一下!

本文本来是也是与故友一起探讨蜀史说才决定要发的!本来计划是发到煮酒论史!而何那边编辑不知何故,老是删帖!!明明发了的贴子,一会没了!没办法在这边弄一个!不弄个国际幌子,这边也进不了啊!!!总之接受批评,但确不是本意!

附煮酒标题以自证!

象类天下,鼎铸中华,三星堆大立人造像符纹解析

—一个江湖民科的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9120-1.shtml#6_13350571
楼主 蜀中狂人  发布于 2020-12-12 18:47:01 +0800 CST  

楼主:蜀中狂人

字数:29644

发表时间:2020-12-12 18:3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7 04:25:35 +0800 CST

评论数:2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