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古代各文明的天文和历法

人生而好奇,喜欢探索自然。变化多端的神秘星空,首先是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很早就吸引了人类的目光。远在原始社会后期,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开始有意识的观察天体了。苏美尔人就留下了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观天记录。。这样各个古文明就都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天文学是带头学科,它带动古代数学还有物理的发展。
古人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参照物选取不同,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也可以转换为太阳绕着地球在运动。这种运动就叫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晚上我们仰望天空,就会觉得整个天空是一个以地球为球心的球体,日月星辰都镶嵌在这个球体上。——这个球就叫做“天球”,日月星辰(严格来说是它们的投影)都在这个天球上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投影。
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就叫“黄道”,月球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就叫“白道”,对了,天球还有赤道,那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周期就是一年。它具有南到北、又从北到南的回归性。简单地讲,就是夏至时太阳最靠近北方,然后慢慢南移,到冬至时最靠近南方,然后又慢慢北移。直观地来看,就是冬至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夏至时影子最短。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就叫做“回归年”。
现在的天文学计算告诉我们,月亮的一个满亏循环(学名是“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059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学名是“回归年”)的时间是365.24220天。这两个数据之间是不能整除的。这个简单的数学结果,导致了古人在历法问题上遭遇长期的苦恼,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也付出了长达几千年的持续努力。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6 19:20:00 +0800 CST  


这个图我找了半天,最后还是从国观自在常空那里搬过来。多谢自在兄!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6 19:29:49 +0800 CST  

从现代科学来看,二至二分是这样的: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7 12:00:57 +0800 CST  
(02)
要了解回归年有多长的时间,只需要测出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行了。所以,要首先确定冬至是什么时候(也就是冬至点)。
怎么确定冬至呢?也很简单,在地上立根杆子,然后看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冬至了。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7 12:05:09 +0800 CST  


这个东西,叫做圭表,也就是测量回归年用的工具。立着的那个叫“表”,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杆子,用来产生影的,水平的那个叫“圭”,也就是一个刻度尺,上面有刻度,用来测量影子长度的。
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复杂了,牵扯到一个测量精度问题。因为杆的影子边缘不可能是清晰的,总是模模糊糊的,这就使得测杆影总不能精确。最早,人们想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将刻度细化,从分到厘,到毫,到秒。但是,对提高测量精度帮助不大。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7 12:35:36 +0800 CST  
(03)
最后的完美方案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就是下面这个东西:

这个观象台和普通的圭表相比,第一个优点是高大,其高度是普通圭表的5倍,这样一来,影子也就相应变长,利于测量。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郭守敬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景符其实就是一个有旋转轴的铜片,可以在底座上上下旋转,铜片的正中有一个小孔,测量是,将景符放在观象台的水平圭尺上,太阳光通过观象台顶部的缺口照射下来,在顶部缺口处放置一横梁(看到照片上的那个横梁了吗?),在地面上的水平圭尺上就会有一道横梁的阴影,然后移动景符,使阴影通过景符上的小孔,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圭尺上就会产生一个内含横梁的太阳影像,调解景符,使得横梁中分太阳影像,这时小孔成像中横梁所在的刻度,就是竖表的影长。
坚持测量,一年中影长最长的那一时刻,就是冬至点,两个冬至点之间的时长,就是一个回归年长度。郭守敬所测量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和现代测量值365.2422天高度一致。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7 16:11:31 +0800 CST  
@苗夫 2020-01-06 20:38:14
楼主先回答这个问题在说后面的:有的人说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可是现在每天的时间为24小时,那么多余的3分56秒走哪里去了?
-----------------------------
凑巧得很,昨晚看《观察者网》一篇文章,“乡村木匠做出改变文明史的发明”,讲哈里森发明精准时钟的故事,提到了3分56秒的事。俺也没看明白,原文搬砖就是了。
哈里森想到了观察夜空的恒星。恒星每晚出现在天空中的某个位置(所以才叫“恒”星嘛),然后因为地球自转“落下”。那我每晚观察同一时刻的同一个恒星,不就可以判断我的表准不准了吗?
但是呢,这个方法有个问题:钟表和太阳日一样,一圈24小时;但是地球自转一圈再看到同一个恒星时,流逝的时间是24小时不到,恒星每天会早出现3分54秒(恒星日和太阳日有差距)。
https://i.guancha.cn/bbs/2020/01/05/20200105175437868.gif?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绕太阳转一圈:太阳日。绕某其他恒星转一圈:恒星日。太阳日比恒星日略长。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8 11:08:03 +0800 CST  


原文是个gif动图,搬过来却只能是.jpg 静图。动图会清楚些,有兴趣可以去观网瞧瞧。


在试试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8 11:11:21 +0800 CST  
(04)
但是,冬至点不可能总在正午,如果单纯靠观测,很难得到365.2425这么一个精确的数值。一个小数点后4位数的精确数值,是不可能靠观测(尤其是古代的观测)得到的。这个数据其实是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得出的。而这个数据处理方法,则是祖冲之发明的。
祖冲之曾经详细论述过他是如何处理数据,从而得到精确冬至点的。他说:“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强,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早)晚,令后二日影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历后一日,天数之正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刘宋大明5年10月10日这天测量的影长为10.775尺,11月25日影长为10.8175尺(“太”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3/4),26日影长为10.7508尺(“强”也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1/12)。那么,现在求冬至点的准确时刻。
我们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说明一下祖冲之的原文。首先,我们知道冬至是在10月10日到11月25日之间的(你问怎么知道的,按照几百上千你的测量经验知道的),而且,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冬至点前后的影长变化是对称的(也就是冬至点前一刻和后一刻影长相等)。
那么,现在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了。做这样一个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影长。设A点为10月10日,其影长为a(a=10.775),B点是11月25日,影长为b(b=10.8175),C点是11月26日,影长为c(c=10.7508)。
冬至点必然在AB之间,咱们假设是E点,在这一时刻,影长最长。D点为AB的中点(因为A是10月10日,B是11月25日,则D点可知,为11月3日0刻)现在要求E点,则我们只需要算出DE长度就行了。
因为b>c,所以在B、C之间,必然有一个A的对称点A1,其影长a1=a。
DE=AE-AD (1)
AE=(AB+BA1)/2 (2)
AD=AB/2 (3)
将(2)、(3)式代入(1)式,得DE=BA1/2 (4)
根据三角形相似性原理,(b-a1)/(b-c)=BA1/BC
所以,BA1=(b-a1)•BC/(b-c)
因为BC为25日至26日,即1昼夜时长,而1昼夜即为100刻(古代百刻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
因此BA1=100(b-a)/(b-c)
将其代入(4)式,得
DE=50×(b-a)/(b-c)
所以,DE=50×(10.8175-10.775)/(10.8175-10.7508)=31(刻)
也就是说,大明5年的冬至点是在11月3日子时31刻。
祖冲之发明的这个算法,成为了以后中国人求冬至点的经典算法,郭守敬也是采用这个算法。郭守敬经过自己的测量,同时采用了自祖冲之以来,他认为最精确的6个冬至点的数据,最后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8 11:42:37 +0800 CST  
(05)
【讨论】
我们看到祖冲之算法的两种表述形式,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文字叙述形式,一种是现代数学形式。现代数学形式使用了公式和几何方法。不用说现代数学形式更清晰,而且可以验算、可以求证,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更多的公式和规律。可以说,没有公式和几何方法就没有现代数学。
反过来,只是采用文字叙述形式,是不可能进化到现代数学的,只会碰到天花板。
古代东方诸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都是采用文字叙述形式。它们的数学都无法突破天花板。在中古时代,中华数学是世界上时间最长、水平最高的。可惜也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代数学最初的根源,是源自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经阿拉伯改进后,传入欧洲。大概12-14世纪欧洲继续改进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符号体系,并在16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形成了现代数学体系。【】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8 12:00:33 +0800 CST  
(06)
历法:
古代人敬畏上天,要在正确的时间去祭祀上天和神灵,生存必需的耕作也要知道气候变化,因此天文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历法。
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把太阳和月亮视运动的周期作为时间单位,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而月亮盈亏循环是一个月,日出日落是一天。可是前面说了,月亮的一个满亏循环(学名是“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059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学名是“回归年”)的时间是365.24220天。这两个数据之间是不能整除的。而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一日,完整而不含小数。这么一来,如何安排好年、月、日的排列和分组,就成为一个大难题,困扰古代人类几千年。
先让我们粗略地来算算看。1个月算30天,1年算360天,那么360÷30=12,每年含12个月。这个结果我们称为“1级近似”。
按照这个“1级近似”, 2个月是60天,而月亮的2个满亏循环只需要大约59天,对不上。而且1年也差了5天。这不能让人满意。人们于是开始寻找“2级近似”。
“2级近似” 让12个月里有6个月是“大月”30天,另6个月是“小月”29天,平均下来每个月就是29.5天。这么一来1年就有30*6+29*6=180+174=354日,缺了11天。解决方法是把这11天存起来,过几年凑够一个月才放到某一年里,那么这一年就是13个月了。这叫“置闰”, 安插闰月来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的冲突。。
古人并不知道1年、1个月的实际长度多少。他们是在不断地观测天象、不断地计算、不断地摸索中,从大量、长期、细致的天文观测中去推算哪里出了问题,去揣测真实的数据可能是多少。对这些讨厌的零头数,古代天文学家不断地提出进一步的近似方法。
各个文明编制历法的侧重点和剪裁时间的方法各不相同,产生了大同小异、各有特色的历法。世界的历法主要有三种,阳历以太阳视运动为主,阴历以月亮朔望交替为主,而阴阳合历兼顾太阳和月亮。现在通用的公历实质是阳历。伊斯兰历法是阴历,我们中华历法是阴阳合历。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9 16:00:33 +0800 CST  
(07)
*中华传统历法
古代历法的内涵比现代更宽广。编制历法包括确定年、月份的安排,测定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月的朔(初一)望(十五)以及日蚀月食的预报。为此需要持续监测天象,掌握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进而解释和预报日月交食和行星动态。历法的编订、颁布和印刷发行都是朝廷大事,官府垄断的。
如同所有古文明一样,中国也使用阴历,但用阳历区分季节。
现在说的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我国很早就知道太阳年365.25天,朔望月周期为29.5天。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一个月的天数是取整的,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把出现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
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12*29.5306=354.3672日,与回归年相差接近11天。为此需要置闰,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我国起初是五年再闰,后来长时间使用十九年七闰,就是有12年每年12个月,7年每年13个月。这样19年共有235个朔望月,6939.6910天;与19个回归年的6939.6018天相差很小。(如果取整数计算的话结果有所不同)
除了19年7闰外,南北朝时北凉曾创用600年221韵,南朝祖冲之用391年144韵。
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所在月份决定。节气中双数节气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等)。自汉代以后,当某个月份中不存在中气,那这个月份就为当年的闰月,但是要保证冬至每年节气在农历十一月。
24节气大概是中国特有的吧。二十四气反映的是太阳周年运动。西周和春秋时期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气,《淮南子*天文训》中出现完整的二十四气名称。一气长度是15.2184天。每个节气太阳在赤经移动月14°,沿黄道移动略超过15°。汉以来的历法,沿用无中气之月置为韵月的规则。有时朔望月只有一个气(节气或中气),如果没有包括中气,就设为闰月。
阴阳合历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但是能正确反映回归年与朔望月的关系,因此适用范围比较广。

中国还有用10天干和12地支的组合得出60天的甲子循环。干支纪日是独立的纪时方式。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720BC)到现代未有间断,在年代学上很重要。每个循环60天,10天为小周期。我国很早就是一旬10天,而一周七天是大约11世纪宋朝时穆斯林带过来的。
同理也使用干支纪年,独立于天象,循环往复地使用。古人不间断地使用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保证了今天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历史上的年月日。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09 16:46:08 +0800 CST  
(08)【链接】2020年农历鼠年比平年多一个月
专家介绍说,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至355天。
农历戊戌狗年从2018年2月16日开始,到2019年2月4日结束,共354天。农历己亥猪年从2019年2月5日开始,到2020年1月24日结束。己亥猪年是一个平年,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共有354天。己亥猪年之后的农历庚子鼠年因为有一个“闰四月”,这一年共有384天。
【链接】有此一说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在古时各有优缺点:
1.阳历,优点是四季分明,很容易分清楚春夏秋冬,利于农耕等;缺点是,很难确定具体的日期,普通人家忘了划到杠,可能就忘了一天,毕竟不是谁都能靠太阳高度来计算日期的。因此,阳历最适用于四季分明地带,且有专业人士不断观测。
2.阴历,优点是很容易计算具体日期,月有阴晴圆缺,看月亮的姿态就能判定某一天,所以非常容易在民间普及;缺点是月份与一年不一致,不利于农耕。因此,阴历最适用于四季不分明地带,即热带沙漠。
3.阴阳历,优点是兼顾了农业与民间普及、日期计算。典型的农历,既可初一、十五算日子,也能春分、秋分定时节。但阴阳历的缺点也很明显,阴阳历较复杂,必须由专业人士编订印发,由大统一政府颁布实施。在古代,西欧封建主林立;伊斯兰世界都是部落,恐怕也就只有中国能够组织推广。
【】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0 11:55:07 +0800 CST  
(09)
*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是一种阳历。即只参考太阳周期,不再兼顾月亮周期。阳历是按照太阳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两次“春分”节气之间)为1年,叫做“回归年”,周期为365.2422天,这就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历”。阳历的长度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最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罗马也接受了阳历。罗马最初的历法在公元前8世纪设计出来,借鉴了希腊人的历法。罗马历法比较混乱。公元前49年统治者儒略•凯撒下令改革历法。他们接受了Callippus历法中每年365.25天这个结果,并参照它来修改罗马人自己的历法,其结果就是“儒略历/Julian Calendar”。儒略历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生效。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对儒略历作了调整。
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在2月增加一天,全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仅相差11分钟(0.7078日),400年约差3日。
儒略历在欧洲一直实行了上千年。到1500年后的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如2000年)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在7600年中的误差不超过1天。
儒略历和格列历都是纯粹的阳历,所以今天的满月很少是发生在当月15日的。它们的优点在于比较简单易行。而且普通的年份与闰年之间相差只有1天,比较规整,不会有时一年12个月有时13个月。
儒略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不过保留了农历作为辅助。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0 18:31:34 +0800 CST  
(10)
预报复活节:基督教对天文学家提出了挑战,首先是计算复活节的日期。复活节不是固定在日历的某月某日,而是依赖于某些天文现象来确定。复活节是春分之后第一个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这样要预报未来某一年的复活节,就需要同时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可是对于中世纪欧洲来说预测满月和预测春分很困难。有过多种不同的计算方式,结果也不相同。
为了确定未来年份复活节的日期,教会采用了“麦顿周期”,即19年(235个朔望月)。这个循环其实是巴比伦人在公元前5世纪就发现的。725年英格兰的僧侣比德(672-735)写了篇论文《论时间的划分》,把儒略历的28年周期与麦冬周期结合,算出一个19*28=532年的周期。这个周期有19年的阴历循环和28年的太阳历循环,既符合复活节和日、月的配合关系,又满足复活节要在星期天的需要。比德的公式可以预测复活节和其他重要节日的日期。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0 18:31:57 +0800 CST  
(11)
*伊斯兰教历法和宗教课题
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是纯阴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古兰经规定一年十二个月,不允许有闰月。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一年共354日,比回归年少11天。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
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穆德从麦加迁到麦地拿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伊斯兰宗教对天文学家提出了特定的课题,包括历法中月首新月的测定和祷告时刻的确定,在广阔的地区内各地清真寺如何朝向麦加等。
月首新月:每个月的第一天不是朔,而是天空初见新月的那一天。这一天有时在朔后的第二天,有时在朔后第三天,没有简单的规律。《至大论》的月亮运动理论提供了计算新月初见的方法。不过托勒密使用黄道坐标来描述月亮位置,需要转换为地平坐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球面几何问题。穆斯林学者编制出一些精巧的数表来辅助计算,但即使时至今日这还是一个难题。
祷告时刻:为了确定每天五次祷告的准确时刻,天文学家也煞费苦心。花拉子密(约780-850)吸收印度天文学的方法,编制了一份对应巴格达纬度的祈祷时刻表。随后出现一份祈祷天文表,根据巴格达地区太阳地平高度确定白昼时刻和根据亮星地平高度确定夜间时刻。
到了后来,专门为每一座清真寺配备专职的授时官,叫穆瓦奇特。伊斯兰教义排斥星占,天文学者难以通过星占挣钱。授时官制度保障天文学者的收入和地位,促使天文学著作数量质量都迅速提高。
方向:教义规定各地的清真寺必须朝向麦加大清真寺广场中央的圣殿黑石“克尔白”。穆斯林祷告也必须面向麦加,这个朝向叫“奇布拉”。确定不同地点的“奇布拉”是专门的球面三角问题。穆斯林一直研究如何从已知的地理数据计算“奇布拉”,为此他们获得基本的球面三角学公式并计算出各种简便数表。
大约11世纪,穆斯林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研制出一幅以麦加为中心的网格地图,可以直接读出到麦加的方向和距离。1375年左右,大马士革的天文学家哈里里制作了一张数表,给出了从北纬10°到56°之间,从麦加东西各60°之间每一度的“奇布拉”。这项工作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精确的球面三角学公式和浩繁的计算。
就这样,宗教的特殊需要推动了球面三角学的发展。穆斯林学者为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1 10:40:54 +0800 CST  
(12)
*埃及历法:
大约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建立了历法。埃及以天狼星的偕日生来划分一年。偕日升是指天狼星出现在破晓的天空中。他们确定两次天狼星偕日升的时间间隔为365.25天。(可是他们把天狼星偕日升放在十二月)。埃及历法以365天为一年,每4年增加一天闰日;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10天一个“星期”。年末额外有5天用来祭祀和聚会。这是纯阳历,也是现行公历的前身。除了天狼星外,他们还追踪很多亮星的偕日升时间来确定宗教节日。
他们使用太阳历。一年365天。令人不解的是,他们还有完整的天狼星历法。天狼星历法的一年365.25天,而天狼星周期(它与太阳再次在同一地方升起)是1460年,接近现代测定的1461年。埃及人知道五大行星,并绘制了星空图。
埃及人在几何和算术上缺乏天才,难以捉摸深奥的天体运动。他们的天文学不如巴比伦。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2 12:29:54 +0800 CST  
(13)
希腊的历法:
希腊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夏天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没有像中国这样明显的寒冷干燥的冬季。中国人很早就划分出4个季节,而希腊人一开始是把一年分成3个季节的。这3个季节分别是:春(ear)、夏(theros)、冬(cheima)。夏季有6个月之长,相当于我们的夏季+秋季。一直到古典时代,3季节的分法依然是主流。希腊人最后提出4季节的划分,可能要到公元前4世纪。
具体来说,和古代中国人相似,古希腊人是用自然现象来划分季节的,夜空中的天象是最主要的划分依据。而他们划分季节的目的,也和古中国人一样,是为了指导生产活动。
一直到罗马时代,希腊人、罗马人都是把某种天象、某种植物的开花、某种鸟的到来等等自然现象,作为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外出航海等活动的时间参考。
而古希腊人划分月份,则和划分季节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划分月份完全和实际的生产、生活无关,完全是出于宗教的需要。这和我国古代的农历是很不一样的。
希腊各地分别有自己的历法,往往互不相同。后来的历史学者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日期都很困惑。


按照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中的描述,季节与古希腊人的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见表一。
季节划分 对应天象 其它自然现象 对应于公历 人类活动
春季开始 冬至后60天,大角星在黄昏从地平线上升起(564行) 燕子来到希腊 2月末 开始修剪葡萄藤,可以开始航海
夏季开始 昴宿在清晨从地平线上升起(383行)   5月初 开始收割
夏季最炎热的时刻开始 天狼星在清晨从地平线上升起(582行以下) 菊芋开花 7月中 人只能早上干活
参宿在清晨从地平线上升起(595行)   7月末 开始晒谷、打谷
夏季最炎热的时刻结束 夏至后50天(663行)   8月中 最适合航海
大角星在清晨从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天狼星、参宿接近各自的视轨道最高点(609行)   8月底、9月初 采摘葡萄,开始酿酒

天狼星在清晨达到视轨道最高点(415行以下) 开始下阵雨 10月初 开始伐木,准备农具
冬季开始 昴宿在清晨降到地平线下,同时毕宿、参宿已经过其视轨道最高点(615、383行) 鹤开始在云层上鸣叫 11月初 开始耕地、停止航海
表一里的星名都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叫法。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2 20:48:47 +0800 CST  
(14)
希腊的历法同样需要协调日月运行周期。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希腊天文学家墨顿Meton。他根据观测和计算,得到了1个月大致是29.53天的结果。现在,365.25÷29.53≈12.369。Meton进一步把这个12.369近似为12.368,即12又7/19。
也就是说,Meton构想出了一个19年的循环(后世称为“Metonic cycle”),每19年加7个闰月,然后把4个小月换成大月。这样一来,19年里有110个小月,125个大月,合计是235个月、6940天。平均到每年,是6940÷19≈365.263天,和真实值365.24220天相比,差了大约0.021天(约30分钟);平均到每月,是6940÷235≈29.532天,和真实值29.53059天相比,差了大约0.001天(约2分钟)。
从432 BC开始,首先是雅典,后来是希腊其余地方,纷纷采用了这种Meton历法。但是各地加闰月没有统一的规范。从古代记载看,希腊各地似乎从来都是随意在某一年里加闰月的。当时的人似乎认为只要在19年里加满7个闰月就行了,不必太在乎一定要在某年加。这种随意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有绝妙的讽刺。月亮女神这样埋怨雅典人:你们把日子随意拨上拔下的,让众神对我也起了怨恨。因为祂们不能再像往常那样,在规定的日子里去参加宴会或者去接受献祭。
自从Meton历法于432 BC出现,一直到希腊被罗马征服,这套历法一直流行于希腊各地。不过后来的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改进Meton历法的方案。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2 20:53:12 +0800 CST  
(15)
在古代文明之林里,中华文明是独树一帜的,和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俗人版的文明周期论,文明是多属性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历史和文化。中华文明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历史和文化方面。中华的历史有几个显著特点:是世界上唯一土生土长、延绵不断的;长期实行大一统的皇权专制。中华的文化是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文化,是讲求实际、实用至上的。中古时代文化总体上长期比其他文明更先进
说句玩笑话,世界古代只有二种文明,一种是中华文明,一种是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是傲然自立的,各方面都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的独特性背后是深刻的地缘背景。中华文明所在的东亚地缘大板块是各大板块中最隔绝闭塞的。其他各个文明之间交流很频密,往往会大量地吸收别的文明的文化成果。
这是世界文明史的客观现实。否定中华文明的伟大和独特是完全错误的。否定其他文明的辉煌也是同样错误的。
从文化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华同样体现出独特性。文化最初都是掌握在精神精英即原始巫师和僧侣手中,后来扩散到世俗的王室贵族;更后来在普通阶层中普及;到了近现代向全民普及。
哲学和科学最初是宗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与宗教分离,成为世俗的理性的自然哲学,并过渡到自然科学。
中国自西周起文化就脱离僧侣传播到贵族中,战国之后为平民精英掌握。科学在战国秦汉脱离自然哲学形成古代形态的科学。
希腊文化也是世俗的平民的,它的自然科学开始从自然哲学中解放出来,开始形成独立的科学,也是古代形态的。
一些专家教授否定古代中华的自然科学,他们是胡扯八道犯了低级错误。古代的科学都是古代形态的科学,只有科学革命时期才形成现代形态的科学体系。
楼主 俗人无语  发布于 2020-01-13 11:58:20 +0800 CST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19488

发表时间:2020-01-07 03: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9 19:39:08 +0800 CST

评论数: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