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心态变化

补充一点,目前中美双边贸易额在中国的外贸中只排第三,第一是欧盟,第二是东盟。但如只比较单一国家,美国依然是第一。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3 07:44:08 +0800 CST  
第一次美国之行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参加了美国国庆日的庆祝活动。在国内有一种说法,便是只有共产党国家才搞传统教育,才有主旋律宣传,而欧美国家是不搞这一套的。京叔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欧美国家当然也有他们的传统教育和主旋律宣传来传播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只不过形式可能不太一样,比如最近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决战中途岛》便是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影片。此外,对独立日的庆祝也是美式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京叔所见,美国的国庆日(独立日)比我们的国庆节要热闹不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挂出国旗,街道上也会挂出各种彩旗。在国庆日当天,也有游行活动(据京叔观察,应该不是政府组织的,而是由民间团体组织的),游行队伍包括军乐队(应该不是真正的军队,更像是学校学生)、cosplay独立战争时的美国军队、当然还有最具美国特色的啦啦队表演。节日的夜晚,也会燃放焰火,很多美国家庭会在草地上支起帐篷,架上烧烤架,一边看焰火表演,一边烧烤喝啤酒。
京叔曾经有两次在独立日期间到访美国,都有类似的庆祝活动(不过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现在是否还是这样就不太清楚了)。每次的游行队伍,其压轴的一定是老兵的队伍,老兵们身穿各式老式军装,佩戴着各种勋章奖章,有不少坐着轮椅。当老兵队伍经过时,乐队演奏美国国歌,几乎所有人都举手行礼;而老兵们有些依然腰板笔直,有些已然颤颤巍巍,但都尽力以他们所能达到的最标准姿态向人群回礼。在那种场合下,京叔虽然不是美国人,但也不禁感动的眼眶湿润。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3 21:37:48 +0800 CST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4 12:35:03 +0800 CST  
说到“以我们自己都不适应的速度快速超越”,京叔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很长一段时期里,在世人的印象中,美国、西欧、日本都几乎是“现代化”的同义词,当我们说到“现代化城市”时,我们想到的都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京叔当然也不例外。
直到有一天,大约是09年或10年,京叔的一个美国朋友(这位美国朋友曾经担任世界排名前十的跨国公司的高管,本人是芝加哥人,又曾常驻欧洲。而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或第四大城市。所以,绝不是一般“孤陋寡闻”的美国人)在聊天时对京叔说:“我一定要带我的女儿们到上海看一看“。京叔甚为不解,为什么一定访问上海,如果要看长城应该去北京,要看兵马俑应该去西安,而要看大熊猫应该去成都(长城、兵马俑和大熊猫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著名的中国象征)。于是便好心地规劝道:“上海只有200多年历史,除了钢筋混凝土丛林,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你应该带你的家人去看看西安或北京,那里才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在京叔的想法中,到中国来访问,当然是要看我们的“悠久历史”。出乎京叔的意料,我的美国朋友回答道:“我就是要带我的女儿们看看上海,因为我要她们看一看现代化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有些事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人的认知。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象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的高铁、我们的高楼、我们的支付宝、我们的5G正如当年美德的高速公路、美德的汽车洋房震撼京叔一样震撼着许多人。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4 18:45:54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京叔不是专业写手,码字很慢,打字也不太熟练。不过大家的支持便是京叔码字的动力,希望京叔的人生故事能带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快乐与启发。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4 21:12:52 +0800 CST  
美国和德国,几乎代表了欧美工业的最高水平。时至今日,德国货依然是优质高端的同义词,而美国货则似乎依然引领着潮流,但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体系其实其是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里,京叔便用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替大家解读一下。
先说德国模式,在国人的印象中,当我们说到德国工业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大众、西门子、拜耳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果是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如巴斯夫,博世、曼等在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领军者,但其实德国工业真正的脊梁并不是这些大公司。在德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般几十或几百人,销售额几千万最多几亿欧元,而且很多都不是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均专注于某一个很小的领域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由于对产品长期反复打磨推敲,他们的产品通常都有远超别的竞争者的性能。但同时由于较为原始的管理模式(很多还是家族公司或私人公司),其成本与售价也通常较竞争对手高出一大截。京叔在96年便拜访过两家这样的公司,其中一家位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小镇上,公司不大,约有几十人,专注于一种很特殊的磨床的生产。这个公司的老板娘管理包括销售、财务、人事(其实也没什么“人事”需要专门管理),而老板管理技术、生产、质量。到此为止,似乎和咱们温州的“夫妻店”没什么区别。但如果我告诉你从老板的爷爷(也可能是爸爸,记不清了)开始这家公司就生产这种磨床,而且只生产这种磨床,你觉得如何?如果我又告诉里,整个公司里对这种磨床最精通的依然是老板本人,你觉得又如何?如果我还告诉你,老板约30岁的儿子学的是机械工程,依然在绘图板上画图搞设计,你又觉的如何?正是这样几代人的不断打磨,他们的产品具有别人所无法具备的性能,使得万里之外的中国工厂不得不购买他们的设备,京叔一行也千里迢迢从中国去到巴伐利亚一个偏僻的小镇,学习这种磨床的操作。像这样的公司,京叔后来还接触很多。正是这些小公司,使得德国工业在短期内难以被超越,也是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京叔后面会再回到这个话题,到时候我们再讨论其缺点。
至于美国模式,讨论与研究的已经非常多了,京叔就不凑热闹了。简单来说,作为现代管理学起源地的美国,其工业管理非常的现代和科学,也非常的职业化。凭借这种科学性和职业化,以及巨大的规模(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工业在过去一百年中始终持世界工业的牛耳,直到遇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才让出世界工业第一的宝座。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有时企业的利益、资本家的利益会与国家的利益、国民的利益有可能相违背,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美国模式则难以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关于这一点,京叔也暂不展开,留待以后详细分析。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5 12:43:24 +0800 CST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出国的一个重要活动便是购物。当时在国外,中国货还很少,京叔不记得在德国看到过中国货,而在美国,似乎只见到几件衣服。印象中,当时在美国市场上除了美国当地产品以外,最多的便是日本货,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视、照相机、摄像机、组合音响,几乎都是日本货,偶尔有一些韩国货或台湾货,但都不是很多。
当时很多东西在美国市场上比中国便宜很多,尤其是奥特莱斯更是便宜的几乎像半卖半送。京叔买了一条李维斯牛仔裤,才12.5美元,而当时同样的牛仔裤在国内至少要买1000多元。我的同事买了一台摄像机,大约200美元(好像是,记不太清了,但绝不会超过400美元),而同样的摄像机在国内要卖5,6000元。京叔另外还买了七八件衬衫T恤,都是2美元一件,还买了一打袜子,居然也是2美元。京叔的同事还买了许多其它东西,价格都是国内的一半以下。除了这些东西以外,京叔印象中在美国超市买食品也不贵,经常有打折的0.99美元一磅的鸡腿以及0.99美元一打的鸡蛋。低廉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当时中美之间的悬殊的收入水平,可见中美之间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后来,在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商店里,”Made in China”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充斥国外的超市和商场。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叔逐渐不在出国时往国内带生活用品了,因为绝大多数的生活用品都能在国内买到,而且价格也不比国外贵,而在国外商场里的生活用品,价廉物美的大概率是中国货。当然,现在依然有一些商品由于各种原因,在境外买比在境内买有优势,典型的如奢侈品、化妆品和奶粉,但绝大部分普通生活用品应该不会有人再从国外买回来了(马桶圈除外)。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5 21:56:37 +0800 CST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6 18:58:48 +0800 CST  
新帖发出去了吗?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11:36:23 +0800 CST  
京叔今早的帖子被删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内容呀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14:28:37 +0800 CST  
住宿,是出门在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出差一般还是住招待所。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只会要一个床位,基本上不会一个人包一个房间的。京叔记得当时一个房间内会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不同的人,晚上大家一起乱侃神吹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乐趣,当然住宿环境就差强人意了。而住星级酒店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奢望,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也不可能入住。而在国内,假日酒店已经是非常高档的酒店了,能在假日酒店上班也是非常体面的。京叔一个朋友的远房表妹,90年时在北京建国饭店(也可能是另外一家什么酒店,记不清了)的餐厅里当服务员。在当时她周围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十分的高大上,她自己也感觉十分良好,应该和现在空姐的感觉差不多。
京叔当时去德瑞美都是对方定的酒店,而且房费也是由对方负担的(只有在瑞士的最后一晚是我们自己出的钱)。对方定的酒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也是挺普通的,大约也就是假日酒店的水平。可是在京叔一行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好了,尤其是卫生间,那更是国内的招待所所不能比的。当我们了解到,我们住的旅馆是对方公司的协议酒店,一般员工出差都是住这样的酒店时,正是羡慕不已。我们对住宿条件当然相当满意,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要给我们每个人都要定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明明可以住两个人嘛,岂不是太浪费了。当然,京叔现在知道一个人一个房间是正常情况,如果在出差时和别的同事合住一个房间会十分不适应,当然更不要说和不认识的人合住了。可见,人的习惯也是会改变的,但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14:44:29 +0800 CST  
前面说过京叔一行拜访过一个巴伐利亚小镇(其实应该算大一点的小村)。也许是的确没什么访客吧,这里的小旅馆是平时是没有服务员的,京叔一行在那里待了约一个星期,始终没有见到一个旅馆的人。这个小旅馆就一栋两层小楼,再加一层地下室,大约就是七八间房间吧,大门也没有锁。地下室里有一个简单的厨房和餐厅,每天早晨,餐厅里都会准备一些如鸡蛋、果汁、面包、培根等简单的早餐,住客可以随便取用。而在其它的时间段,如果想喝点饮料或吃点小吃,餐厅里有一个大冰箱,住客自己取用,但要按照标价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一下(如果你不放钱,也没人会看到),这一点让京叔一行都十分感慨德国人的自觉和守规矩。说实话,即使今日,我们的人民素质是否能达到这个水平,京叔都表示怀疑。
整个德瑞法行程中,只有最后一晚在苏黎世的住宿是由京叔一行自己负担的(由于当时互联网订房还没有出现,是请对方代订的),而且是没有对方的陪同人员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京叔要求对方将酒店订在热闹的地方,当然是两个人一间房。在请对方帮忙订酒店的传真上,京叔特别要求订的酒店附近能有比较多的activity(活动)和entertainment(娱乐)。京叔一行到达酒店时,好像是下午一两点钟。当我们办入住的时候,酒店的前台看到我们只订了两个房间(京叔一行有4人),十分诧异,反复和我们核实,“你们确定只需要两个房间?你们确定两个man(男人)住一个房间“,而且还告诉京叔,如果我们需要,他们可以想办法提供另外的房间。当然,京叔一行坚决地拒绝了酒店的建议,并且确认我们的确是两个man(男人)住一个房间(其实京叔一行还很不明白,两个男人住一个房间有什么好奇怪的)。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18:57:10 +0800 CST  
@忽悠局临时工 2019-12-27 17:04:50
楼主像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一样,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崛起过程。
这是一个千年一遇的伟大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幸运的。
-----------------------------
不是每一代人都可以碰上这一过程的,能见证这一巨变,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21:21:18 +0800 CST  
祝贺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7 21:35:53 +0800 CST  
办好入住以后,京叔一行便抓紧时间游玩苏黎世。出了酒店,京叔觉得十分纳闷,酒店周围一点也不热闹呀,也没看到有什么活动和娱乐项目,就是一条不算很宽的小街,而且街上也显得比较冷清,大多数的门都是关着的。订酒店的时候不是说好附近要有比较多的activity(活动)和entertainment(娱乐)吗·?好在,酒店的位置的确还不错,没走多远,便来到了苏黎世湖边。站在湖边,凭栏远眺,高山、湖水相互映衬,再加上飞翔的海鸥(应该是吧,京叔也不确定),景色的确是十分优美,尤其是蓝色的天和蓝色的水交相呼应,让人心旷神怡。在沿湖的街边上,有几家咖啡馆,桌子和椅子就放着路边的街沿上,在暖暖的阳光下,当地人悠闲地喝着咖啡,或聊天,或看报,或发呆…
京叔一行就这样在苏黎世湖边瞎逛了一下午。其实游人可以乘游船游览苏黎世湖的风光,但是由于价格比较贵(具体记不清了,大约20,30瑞郎吧),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了。因为害怕价格太贵,晚餐没敢去正规的餐厅吃,街边小摊上买了一些吃的对付了一下(好像是烤鸡)。很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又逛了一些地方,因为第二天还要搭乘飞机回国,京叔一行决定回酒店休息。
当往回走的时候,京叔惊奇地发现,酒店所在的那条街变得十分热闹,街边的门面都打开了,亮着各种颜色的冪虹灯,门里门外有各个人种穿着清凉的漂亮女郎,街上也突然出现了许多人。和白天相比,完全变了一个样,使得京叔着实费了一点功夫才找到酒店。回到酒店房间后,房间外面的嘈杂人声随着黑夜的来临而越发热闹,整条街弥漫着一种懒洋洋的红色。
这种嘈杂与热闹一直持续到夜里两三点吧,才逐渐安静下去。京叔睡一个好觉的计划是彻底泡汤了,第二天回国的飞机上一直都精神萎靡不振。看来京叔误解了替我们订酒店的对方公司,这个酒店周围的确很热闹,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的“活动”和“娱乐项目”。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8 08:19:02 +0800 CST  
外一篇,过去25年中国电影票房
如果你经常看电影,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中,有越来越多的 “中国元素”出现,而且“中国元素”越来越正面。以前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中国元素是中国功夫和中餐, 而如今变成了空间站、火箭等等。而这种变化背后的推手,便是迅速变化的中国电影市场。
因为北美票房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单一市场,所以就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中国票房和北美票房对比。



根据过去25年的中美电影票房数据(2019年数据为普华永道发布的《2019-2023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中的预估数据),京叔绘制了以上图表。其中棕色柱表示的是北美票房(已根据历年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单位为“亿元“,刻度尺在图表左侧),蓝色柱表示的是中国票房(单位为”亿元“,刻度尺在图表左侧),灰色折线表示的是中国票房相当于北美票房的比率(刻度尺在图表右侧)。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1) 中国票房总规模已经非常接近北美票房
在上表中,代表中国总票房的蓝色柱在2002年以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在1995年,中国总票房为9.5亿人民币,到2002年也仅为10亿人民币。而同期北美票房由17.2亿美元(约合144亿人民币)发展到84.4亿美元(约合699亿人民币)。中国票房仅相当于北美票房的1.43%,为过去25年的最低点。
至2018年,中国票房已达610亿人民币,北美票房为118.6亿美元(约合785亿人民币)。中国票房已相当于北美的77.72%,据预测,2019年中国票房约将相当于北美的92%,差距进一步缩小。
2) 近十年来,中国票房发展迅猛
2002年后中国市场逐渐发力,尤其是2009年以后的最近十年,中国票房发展十分迅猛,由2009年的63亿人民币发展到2018年的610亿人民币。2018年相当于2009年的9.68倍,相当于1995年的64倍。
3) 北美票房总规模的停滞不前
和中国市场正好相反,北美市场在2002年后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许多年有所下降。由2002年至2018年,仅增长34.2亿美元。2018年北美票房相当于2002年的1.41倍,相当于1995年的6.7倍。
综上所诉,在过去25年里,中国电影总票房由相当于北美总票房的1.43%发展到2018年的77.72%,以及2019年的约90%(据预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非常接近北美市场。而且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北美市场停滞不前,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市场应该在最近一两年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一点也不奇怪,以后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见到更多的中国元素将是大概率事件。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8 19:04:59 +0800 CST  
1999年,京叔再一次出国,这一次是携新婚的太太去泰国度假。印象中,当时去泰国旅游还不想像现在这样普遍,去新马泰旅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行为。京叔和太太在泰国游览了曼谷、芭提雅以及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当然也参观了泰国特色的人妖表演,前前后后在泰国停留了约一个星期。记得当时泰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似乎依然高于中国的水平,消费水平不像欧美那样高不可攀,好像比国内贵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太久了,记不清了),能记得的是汽车比国内便宜很多,让京叔羡慕不已。由于是跟团游,所以跟当地普通人的接触不多,主要接触的都是泰国的旅游从业人员。当时赴泰国旅游的中国人已经不少,但还不像现在这样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跟团游,好像还没有自由行。
现在,国人提到泰国,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妖、海滩、泰国浴,或者是“泰囧”、佛寺,但应该不会有人把泰国和现代化,以及经济强国联系在一起。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泰国可是响当当的“亚洲四小虎”之一,大有紧随“亚洲四小龙”之后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趋势。当时,泰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外资投资泰国的势头也十分迅猛。泰国的工业水平似乎也比国内先进,印象中也在欧美市场见到过不少泰国产品,如运动服、鞋等,好像还看见过泰国产的硬盘。泰国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高于国内,京叔的一个朋友曾于九十年代中期赴泰国工作过几个月,据他告诉京叔,当时在他们公司中,同样的工作(制造工程师)泰国的收入大约是中国的5-6倍。当时泰国人(至少是曼谷的泰国人)看中国,可能就和我们现在看越南差不多。京叔在泰国之行中,便遇见一个上海某大医院的医生,放弃国内的工作,在泰国的旅游商店卖烫伤药。如果是现在,大家一定会认为只有“脑残”才会做这种选择。但在当时,包括京叔在内的全旅游团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反而觉得那是很正常的选择。
京叔去泰国的时候,泰国刚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泰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泰国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以美元计,则几乎腰斩。但京叔接触的泰国人都认为那只是暂时情况,很快就应该能恢复。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那其实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泰国和发达国家之梦便渐行渐远。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9 11:42:44 +0800 CST  
@海上京叔 2019-12-28 19:04:59
外一篇,过去25年中国电影票房
如果你经常看电影,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中,有越来越多的 “中国元素”出现,而且“中国元素”越来越正面。以前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中国元素是中国功夫和中餐, 而如今变成了空间站、火箭等等。而这种变化背后的推手,便是迅速变化的中国电影市场。
因为北美票房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单一市场,所以就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中国票房和北美票房对比。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以后就看中国影片什么时候能大规模走向海外了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9 17:59:50 +0800 CST  
在泰国旅行和旅游,经常会有泰国人告诉你他是华人。在泰国,有大约1000万华人,占泰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泰国华人,不像马来西亚华人,基本都不会说华语,而且使用的姓名也是典型的泰式姓名,在自我认同上也是以泰国人居绝大多数。多数只有在和中国人做生意,要赚中国人钱时才会强调自己的中国血统,使用中文名。比如著名的泰国企业正大集团,在其中国官网上介绍其资深董事长为“谢国民先生”,而在其英文网站上则为“Mr. Dhanin Chearavanont”,是典型的泰式姓名,和中文一点关系都没有。京叔的几个泰国同事中,也有泰国华人,但都不会中文,而且使用泰式姓名。这种情况,是泰国的泰化运动的结果。
20世纪初,泰国(当时称暹罗)的经济命脉,例如大米和锡矿等等,大部分已经在华侨的控制之下。华人实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泰族人的反弹,民族主义呼声日益高涨。随后,各种对于华侨的压制和同化政策陆续出台,比如严格限制华人的政治权利,向华商征收重税,严禁开办华文学校等等。1938年,銮披汶·颂堪政府上台,更是同日本结盟,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公开声称“泰国是泰人的泰国”,推行泰化政策。由于使用中国国籍和中文姓名的日益不便,而泰化政策又大多只针对没有加入泰籍的华人,于是当地华侨纷纷选择加入泰国国籍并改名为泰式姓名,他们的身份证上的姓名也均改为泰文名,史称“改姓名运动”。
事实证明,銮披汶·颂堪政府的泰化政策起到了效果。由于这一场泰化运动,在当今的泰国华人中,作为“泰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处于首位的。基本上只有在和中国和中国人有关得场合,才会选择性地强调自己得华裔身份。比如说我们所熟悉得泰国前总理他信,其全名是他信·西那瓦,而他得中文名是“丘达新”,为第四代华裔。而他的妹妹,英拉·西那瓦,中文名为“丘英乐”。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9 19:57:00 +0800 CST  
@海上京叔 2019-12-29 11:42:44
1999年,京叔再一次出国,这一次是携新婚的太太去泰国度假。印象中,当时去泰国旅游还不想像现在这样普遍,去新马泰旅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行为。京叔和太太在泰国游览了曼谷、芭提雅以及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当然也参观了泰国特色的人妖表演,前前后后在泰国停留了约一个星期。记得当时泰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似乎依然高于中国的水平,消费水平不像欧美那样高不可攀,好像比国内贵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太久了,记不清了),能记......
-----------------------------
中国应该还没到拐点,我们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楼主 海上京叔  发布于 2019-12-29 22:39:34 +0800 CST  

楼主:海上京叔

字数:401850

发表时间:2019-12-16 21:29:2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1-09 16:57:09 +0800 CST

评论数:115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