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首次 清代嘉庆年间至今中国劳动力首次出现历史性减少

2012年,13亿多人口的中国的9亿多劳动力首次出现减少,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数据背后的里程碑性意义,因为自从清朝建立直到嘉庆年间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都是不断增长的,这预示着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到2030年将历史上首次从人口野蛮增长型国家转变成为人口节制型国家,这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将处于同类(美国由于是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从此中国人将不再被喊做“蝗虫”,而是成为崭新的发达国家的国民,人口增长将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首次以非战争或灾难的方式被遏制,从此人口这头猛兽将被关在节制的笼子里,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变化或保持不变。这是近40年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果。
回看历史,中国历史各大封建王朝的覆灭往往也伴随着人口规模的恶性膨胀,导致人多地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和天灾人祸,官僚腐败,最终中国农民揭竿而起推翻了这些封建王朝。由此可见,人口恶性增长往往是导致这些王朝覆灭的一大毒瘤,新中国建立后70年代末首次制定了计划生育的政策,马寅初也因为提出计划生育的思想理念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人口学家,名垂千古。
但到21世纪初,一些鼓吹中国人口“雪崩论”和“悬崖论”,夸大未来中国的人口减少和“人口坑”现象的所谓人口专家的主张逐渐占上了上风并被中国当政者采纳,导致中国逐渐放开了二胎生育,这些专家现在还进一步主张放开三胎甚至完全放开生育,这些都是与中国目前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现状况背道而驰的。如果说全面放开二胎对扭转出生性别比或许有帮助,而且对人口增长影响不大的话,那放开三胎和完全放开生育那就荒谬至极了。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鼓励生育的国家都是一些比中国工业发展早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高度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等国家,也有曾经是发达国家且也属于老牌资本主义的国家,如俄罗斯,也有一些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早已十分发达和充分,几乎已经没有了农村和农业人口,城市化率接近70%,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并非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城市化率也仅仅是56%左右,城市化率提高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所以中国盲目模仿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行鼓励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十分荒谬的,仅仅以一个低出生率为依据而脱离对中国人口总规模和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这是十分片面的。
谈到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目前有13.9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人口结构仍比较年轻,中国农村仍有6亿多农业人口和4亿多农业劳动力,中国是一个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几乎各占一半,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非完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和农业人口仍有接近一半的规模,虽然每年有2亿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但仍有2亿多的农业劳动力在家务农,如果中国能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那将能解放这剩下的2亿多农业劳动力,让其补充到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当中,这比盲目鼓吹生育要强一百倍。
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是集约化决定这个国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还不充分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被不断增长的人口也即人口问题所困扰,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劳动力规模总数在2012年的减少和2030年将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证明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口的发展水平将迈入初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即出现初级集约化现象,届时困扰中国几千年的人口过多问题将被彻底解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胜利,古老的东方古国将初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而目前一些专家的言论主张是与这背道而驰的,只会导致中国人口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人民不堪重负,失业率飙升,落入“中产阶级陷阱”。
一些专家以增加劳动力总量为理由鼓吹进一步放开生育,殊不知,以海量廉价劳动力为工业劳动力并对外出口商品,充当国外“血汗工厂”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中国已经将要走向终结,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已经大幅上升,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7年已经达到78%,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的经济占比在不断增加,中国在一步步迈入以国内消费为动力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非是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几乎与所有的发达国家不谋而合,因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经过充分发展走向发达的道路上都会经过这些变化。因此,鼓吹进一步放开生育,只会导致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迫使劳动者收入难以提高或降低,使国内消费内需难以扩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就业率难以提高甚至下降,人民生活难以改善,最终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或坠入深渊,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楼主 战神擎天  发布于 2018-08-23 17:33:27 +0800 CST  

楼主:战神擎天

字数:1834

发表时间:2018-08-24 01:33: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18:46:10 +0800 CST

评论数: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