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轮.回

写了本书稿,借国观来请大家指教。
书名为《崛起轮.回》,主要回顾西荷英美的崛起历程,并解释他们最后为何陷入衰退或者陷入领先困境(指美国),强调团结、拓宽和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展现国家崛起的渐进过程,希望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些许焦虑。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20:00 +0800 CST  
崛起轮?回


苍黄相接在人间,
长城尽处是青天。
千年奇业终未竟,
团结崛起非等闲。


陈振华 著作







如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22:09 +0800 CST  

目录
前言
一、先串起一些概念和历史事实
(一)中国人和西方人知行特点差异
(二)国家和强大的国家
(三)国家政治体制
(四)国家任务
(五)均势政策
(六)落后地区在二战后的独立和西方强国的“均势政策”
1、西方强国针对独立大潮的对策
2、新独立国家的“小”和“多”
3、控制优质地理资产
4、意识形态铁幕
(七)国家地理位置和美国新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
1、英国和日本发展的概述
2、美国的新发展模式
3、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会选择和英国、日本结盟
二、谈一谈国家资产负债表
(一)把国家放在会计报表上看看
(二)谈谈国家资产的增值
(三)谈谈国家资产的贬值
(四)谈谈国家负债
(五)来看一张空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六)谈谈对国家负债表进行分析
三、团结与崛起
(一)崛起
(二)崛起方法
1、增进团结
2、拓宽关系
3、激发建设力量
(三)国家崛起之后
(四)团结是崛起的基础
四、自由婚姻分娩出的西班牙帝国
(一)帝国国王和国王手段
(二)帝国绚烂的航海资产
(三)太阳还是要落山的
(四)西班牙帝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五)谁害了西班牙帝国?
(六)帝国衰退的根本原因
五、袖珍的海上帝国荷兰
(一)窃国的“沉默者”威廉
(二)帝国的执政
(三)帝国的兴盛
(四)帝国的资产负债表
(五)帝国的盛世困境
(六)谁害了帝国?
六、帝祚长存的英国
(一)1727年前后的欧洲
(二)帝国国王
(三)维多利亚女王
(四)1876年帝国资产负债表
(五)谁在害大不列颠帝国?
七、1946年前的美国
(一)美国独立
1、十三个北美殖民地
2、情况发生了变化
3、世界对英国的嫉恨
(二)创建一件名为“美国”的消费品
1、邦联下的“危机时期”
2、新产品“美国3”
(三)动静之间
(四)像霍布斯所定义之“人”的美国崛起
1、安宁
2、领土扩张
3、吸引移民
4、工业发展
5、利益至上的外交
八、保持领先——说说二战后的美国
(一)美国目标
(二)美国手段
1、保持强大的国内市场力量——大消费
2、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大出口
3、军工结合体——大投资
4、“美国号”飞机的另一只翅膀
5、保持领先的发动机
九、把这世界看得更仔细
(一)二战后国家经济发展
1、国家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
2、国际经济格局
3、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
4、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看看中国发展
1、近现代中国
2、当代中国发展
(三)找找中国和美国的差别
1、中美来往中的差别
2、1840年之后中美发展的差别
(四)美国困境
1、在世纪分界线上进行对比
2、摆在面上的美国困境
3、难以走出的美国困境
十、国家未来
(一)生活方式
(二)国家差距
(三)国家发展
致谢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26:50 +0800 CST  

前言
我是一个中国人。
记得小时候,我就知道我是“龙的传人”。我还知道“龙”是一个很厉害的家伙。但我好像从来没有去想过,它为什么那么厉害。这大概是因为意识早已经告诉我,它就应该厉害。不过说实在的,我花在想“龙”这件事情上的时间并不多。我想得更多的是玩、零食、玩具、夸奖和让父母感受到欢乐。
慢慢地,我不断长大。父母和其他很多人说我应该考进一所好中学、好大学。我把这当成自己的目标,并努力把获得好成绩变成自己的特长。结果不负有心人,我如大家的愿拿到中国一所极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很多遗憾。比如,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兴趣,哪个兴趣是自己最喜欢的,我不能清晰地回答自己究竟有哪些缺点,甚至不知道四年后自己应该干什么。
在那非常有意思的大学四年里,我接触到更多人、更多事,看了更多书,了解到更多世故。同时,我观察到有同学书读得比我多、学习比我轻松、活动比我丰富、名气比我大、兴趣特长比我宽泛、毕业后的目标比我清晰坚定,等等。总而言之,我学会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较”,比较强弱、比较优劣、比较轻重、比较爱憎等。
不想这“比较”的功夫竟成为我最平常的心思。毕业后,除了拿工作、拿生活上的人和事进行比较外,我还喜欢以中国、以久违了的“龙”的名义来进行比较,喜欢拿中国来和外国比,拿现在的中国来和过去的中国比。我还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喜欢这样比较,喜欢沉浸在比较后所得到的感受和评论中。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其实大家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也早意识到“龙”就应该很厉害,也在热烈地憧憬着“飞龙在天”的意境。对于为什么会这样,我现在才想明白,是因为龙子龙孙们都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胸怀,都形成了大视野,很自然地要去放眼古今中外来进行比较。
当然,我也知道,龙子龙孙们放眼古今中外进行比较的氛围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1840年以前,龙子龙孙们应该只进行古今比较。一是因为之前大多数龙子龙孙不能意识或者没有意识到“龙”会落后,二是因为之前外国的进步之光还不能广泛地辐射到我们这个古老富庶的国度。没有内因,也缺乏外力,龙子龙孙们只知心向古圣行天地,而真正的省略了外国。
往好处去想,就是这种省略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从三皇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由秦算起,历经九个大王朝和超过五十个小王朝,任用了三百五十多位皇帝。数千年沧桑,杨慎先生一词涵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么浅易,多么深远。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体会到词里词外的意境。
中华文明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如果被放在世界文明里进行审视,那不难发现近现代她传承有余、创新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状态基本上都是以农耕生产、自给自足、君权神授、中央集权、科举取士、以文化来融合多个民族等为主要特点。
于是乎,法国文豪雨果(1802-1885)说,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德国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说,中国人民是永远静止的人民。
这些评价容易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让中国人的心头泛起另一番滋味。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就是在不知道这些评价之前,在没有进行中外比较时,龙子龙孙们的心中应充满对厚重的中国历史的敬仰感。而在有了中外比较之后,滤去浮华,龙子龙孙们必会油然生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强烈使命感。
可惜,清朝的皇帝老儿可能压根就不知道黑格尔、朗克和雨果。1840年之后,是举世震惊的坚船利炮和《南京条约》的逼迫和警醒,让龙子龙孙开始了中外比较。
这一比实在不得了。李鸿章看到中外在火器炮船、煤矿五金、火轮舟车、铁路电报等方面的差距,提醒小皇帝“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并呼吁“有志之士果能殚心考究,略其短而师其长,则为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凭这些,李中堂得到的评价是“来英而后,未遑而考吾英之善政,而惟留意于船台、枪炮与夫铁路、电报之属,未免逐末而忘本”。在英国人的眼里,他只是个真正的东补西贴的“裱糊匠”。
我想英国人肯定是误会李中堂了。李中堂坚守“中国守文千年,谁能骤更”的理念,他应该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只能开个头,“甚远且大”的“奇业”要交给下几代人去完成。
1872年,清廷第一次正式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开启了古今中外比较借鉴和融合发展的时代进程,揭开了龙子龙孙“师彼之长,去我之短”的历史大幕。
而早在1792年,英皇乔治三世已经正式向大清派出外交使团。这意味着英国在时间上至少提前快一个世纪就已经拿自己来和中国比较了。否则,它无法在派出使团前做到精心准备。
中国这事干得太晚了。且不想这一“晚”,还会导致那么大的悲剧。俱往矣!秉持着“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的理念,在近代中国109年历史中,龙子龙孙们“身若漂萍心如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5年历史中,龙子龙孙们怀着“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凌云壮志,踏上了开创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的阳光大道。
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信,“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人是有办法的”。
我想尝试着对古今中外进行比较,来展示会再次属于“龙”的空前奇业——团结崛起。
我是中国人!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27:38 +0800 CST  
一、先串起一些概念和历史事实
(一)中国人和西方人知行特点差异
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密切联系。
在思想上,中国人喜欢类比,西方人喜欢抽象总结。
中国人追求穷尽某一件具体物、事和自然界中其他所有物、事之间的联系。西方人擅长把具体物、事分层,然后探寻每一层和分层者内心感受互动后的结果。
西方人喜欢捕获抽象后的“统一性”,中国人喜欢琢磨“统一性”之外的“不统一”的可能。这和西方人把抽象比较的落脚点设为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中国人把思想比较的落脚点设为无穷无尽的自然界有关。
中国人不是不承认“统一性”,而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总不会轻易认为“统一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中国人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寻求出新的具体来丰富“统一性”,而且还有可能在否定原来“统一性”的基础上促使新的“统一性”产生。
中国人在夸奖别人思想丰富深刻时,经常会用“信手拈来”和“深入浅出”这两个词。在它们的涵义中,包含着中国人不断地将一个“统一”去和更多“具体”进行比较的意思。因为中国人比较得多,为某个“统一”积累了很多“具体”,所以能做到“信手拈来”,所以能找到被更多人经历过的、某个浅易的“具体”来描述那个丰富的“统一”,便于大家理解那个丰富的“统一”。
在思想发展过程中,将外部的物、事去与一个人的欲望进行对比、寻求统一,相较容易。但是,将外部的物、事去与两个人、三个人和更多人的欲望进行对比、寻求统一,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更何况去与广袤无边、物种丰富的自然进行对比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会感受到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委婉。直率就是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思维的结果。委婉就是要提醒别人世界上的物和事存在着更多的联系,当前的思维结果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变化。
这在绘画里体现得很明显,就是西方人喜欢写实画,中国人喜欢写意画。西方画家喜欢通过尝试不同手法,把某个具体的点和自己内心的统一描画出来,去表达和让别人体验自己的感受,去启发别人寻找自己的感受。而中国画家喜欢将某个具体的点置放在一个宽阔的背景中,去描画这个点和更多物、事之间更为广泛的联系,去表达和启发别人对难以穷尽的“意境”的感受。
人的思想有差异,行为也会有差异。
中国人在“行”时,往往会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是弄不明白是不是“不欲”,就去“效法自然”,从自然界运行规律中寻找启迪。在弄明白自然规律并获得启迪之前,一般会缓“行”。在缓“行”之后,可能还会想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想到福祸相依。想到这些就可能会把“缓行”进一步变成“慎行”。中国人不仅有“慎行”思想,而且在观察自然运行规律的过程中还忽视了“弱肉强食”。因此,中国人轻易不会产生“灭亡”的念头,替而代之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要理解西方人的“行”,必须要看看《圣经》。《圣经》的版本很多。西方人在对它进行解释时产生的差异更多、更大。这导致西方教派林立。多看几遍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之后,不难感受到,构成人类的那些基本元素,都是西方圣人根据需要捏造出来的。受圣人在故事中所体现的精神感染,西方人在“行”时,往往不会去了解自己的“不欲”,不会在干什么事之前特意去向自然界寻求启迪,而会直接按照自己的“欲”去进行实践。西方圣人经常会说“不信我的人,必将灭亡”。这往往会导致西方人在社会实践中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至少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慎行”和“德善”是中国人“行”的两端。在西方人“行”的两端体现得更多的却是尊重自己欲望和“不信我的人,必将灭亡”。
对处于“行”中间的合作、分歧和分配等,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理念上也存在差别。
对于合作,中国人在意“成人之美”,西方人或许是受上帝和亚伯拉罕立约精神感染,一直在意围绕契约进行合作。
对于分歧,中国人在意先坚持原则再合理让步,在意先“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直至“宁可玉碎,不可瓦全”。而西方人由于接受“喜爱管教的,就是喜爱知识”的理念,所以很少回避分歧,甚至不惜大动干戈。当然,随着社会成熟,西方人解决分歧的方式也从过去通过使用力量来“从凯旋门荣归”的方式,逐渐转变为或谈判妥协、或求诸法律裁决等方式。
对于分配,中国人经常会刻意展现“君子不言利”的古风,之后再以“吃亏是福”来回避具体情形,而西方人深受圣经里“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的表述影响,崇尚“先下手,有问题之后再说”。
总而言之,从“行”的两端看,很多时候中国人压抑自己欲望,西方人尊重自己欲望,中国人慎于实践,西方人勇于实践,中国人通常不极端,西方人不放弃极端。从“行”的中间切面来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表现特点也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这经常会让人们想到一些问题。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32:06 +0800 CST  
问题一:中国人和西方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元素,是否分别是各自的绝对不存在呢?
这个问题可以演化为诸如“创新是不是只有西方人才能实现?”等类似设问。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思想行为里,差异元素其实都不是完全的不存在,区别只在于人们对相关元素的依赖程度不同。或者说,差异元素在中国和西方都早已经被认知和应用,而双方的思想行为之所以有明显差异,是因为在思想行为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首先闪现脑海的理念和首先倾向于采用的方法各自不同。
中国人压抑自己欲望,但是不会压抑国家发展崛起的欲望。西方人尊重自己欲望,但是在长期争斗后,也发现没有能力全部侵夺别人为满足欲望而创造的成果,从而转求在事先契约或者谈判妥协基础上的分配。
中国人“慎行”,但不是“不行”,不是不敢实践。在农耕经济所积累财富的支持下,中国人就曾经早在西方人之前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成果。在认识到工业化的先进性之后,中国人也毅然地加入了这一西方人始创的伟大社会实践洪流中,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工业生产总值全球第一的瞩目成就。
西方人勇于实践,但是从来都不曾想充分发扬“爱人如己”的圣经精神,不曾想努力地去让“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更不要说努力地去让全球70多亿人口都过上和美国同样的生活。
在诸如灭亡之类的极端行为方面,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人在内部发生过诸如坑埋四十万战俘的长平之战,但是从未曾以国家名义主动对外发动屠杀战争。当然,在抵抗外部侵扰时,古中国和中国人都不惜采用灭绝的极端手段。“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强音会永远萦绕在中国人心头,会永远警示于历史上空。另外,西方人在摸索出新的有效的手段之后,自然也会抛弃原来一些极端残忍的做法。比如,在无利可图和雇佣方法比奴役方法显得更有成效后,英、美等国都渐次放弃了极端残忍的黑奴制度,后来还自发自觉地实施了一些所谓救赎的措施。
问题二: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差异会不会必然导致对抗和冲突呢?
从某个历史阶段来看,答案是“完全有可能”。为了“什么才是终极之神”,人类就打了上千年的战争,著名的有十字军战争、三十年战争和当今仍延绵不断的原教旨暴力事件。
但是,如果把该问题放到全人类漫长历史里来看,答案俨然又是否定的。曾经爆发过残忍宗教内部战争的欧洲强国,现在已经被宣传为自由信仰的乐土。又如,信仰不同上帝的教徒在17世纪迁移到北美洲后,就为了建设伟大的美利坚而团结奋斗,成就斐然。因此,差异永远只会是而且只能是冲突的借口,决不会是冲突的真正原因。
问题三:差异会不会必然导致国家间兴衰永固呢?
从没有被切割的人类历史来看,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汉时中华,外邦闻声朝献,罗马虽于万里之外,亦派来使。而那时候的美洲,只有安详生活着的蒙古利马人移民,没有美利坚帝国。崇儒的古中国虽然创建了农耕帝国,但是既不能永葆兴盛,也没有妨碍后来诸如英、美等工业帝国的崛起。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都分别实现过大发展。过去是,将来也会是。
在这里谈差异不是为了列举或者夸大差异,而是为了促使人们交流。中国人和西方人可以在差异中互相借鉴,融通共济,实现发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想行为成果,很早之前就开始以多种方式在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斗争,相互借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思想方面的成果,大部分都是明摆着的现成。只有你自己不去用它,从没有它来挡住你。哪怕是被法律保护着的知识产权,也只是意味着你要用更高的成本去使用它,而绝对不会意味着你看不到它,用不了它,仿不了它,超不了它。只要你想,只要你把这种“想”体现在行为上,思想成果就会来到你身边。
行为方面的成果,最后体现为利益的那些,你可能享用不了它,但是最后能够体现为精神财富的那些,不管是中国人首创,还是西方人首创,都会让全人类去享用,比如在背后支持着行为的分析模式、分析方法和制度准则等。工业文明造出了坚船利炮,对外输出了商品,其实同时也在对外输出自己。中国人在抵制、犹疑和几经波折之后,彻底接纳了工业文明,用不同于西方人的思想行为实践着它,正在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傲人进步。谁敢说,中国人将来不能为工业文明注入更多属于自己首创的实践成果,以让西方人来借鉴呢?
差异不代表优劣,不代表冲突,不代表兴衰。它永远只能代表它自己。差异与人类发展共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因交流融通而展现。它永远不会消亡。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32:57 +0800 CST  
(二)国家和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在他所编的《尚书》里就多次使用了“国”一词。“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是《伊训》里最早包含国家的原文。而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就给国家进行了定义。但是,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给“国家”这个词统一过标准。列宁选集里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康德说,“国家,是民众通过法律所组织的联盟”。J?博丹认为,“国家是家庭及共同财产所组织的团体。这个团体由最高权力及理性治理着”。J?加纳提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上所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不管哲学家有哪些具体分歧,我们都必须承认,在哲学上,“国家”很早就是一个“客体”、一个“存在”。现在,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面对这个无时不在的“客体”和“存在”,不管你爱不爱它,也不管你会不会改变某个国家和你的法律关系。
国家有名字,那是人给它取的。国家有感情,那是人把它表达出来的。国家有行为,那是人把它实施出来的。国家从来不说话,都是人用国家的名义在说话,都是人用语言来描述国家的感受,也都是人用行为来建设或者毁灭国家。国家有需求,国家需求连着人。国家有追求,国家追求归结于人。没有人就没有国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
有了国家,国家里的人自然都会希望自己的国家不断或者更加强大。战国七强,胜者为秦,一统中华;三国分汉,唯魏屹立,传及后代。在西方国家中,葡萄牙、西班牙凭借着航海和殖民优势实现了富强,荷兰通过垄断海洋贸易权和对外借贷收息成为令人瞩目之强国,英国通过争夺海洋贸易权及工业化成为世界帝国。美国在西方近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更是成为活生生的当代版帝国。
苏联在二战后的约四十年时间里,在世人眼里虽然也取得了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强国地位,但是由于经济缺乏进取和政治外交缺乏灵活性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于1991年无奈消亡。人类漫长五千年,国家存亡、强弱更张不断,但是被历史公认的世界级强者屈指可数。这足见辉煌不易。
不易辉煌的背后,往往都会伴随着罄竹的罪恶。秦灭六国而强,史书记载的大规模战争超过200次,死亡人数超过130万人。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这成就的背后就更加惨不忍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被卷入战乱,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乱,伤亡人数达7000多万,其中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美国也有超过25万人死亡。
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强大后所收获的胜利果实,往往很难让其他国家公平享受。二战让美国和苏联都变得更加强大了,却不能让所有同盟国享受红利,如美国独占日本,分给中国的只有以前日本所占中国领土。
在历史中,很多国家都在不懈地追求崛起,追求强大。但是,崛起和强大除了要给本国带来利益之外,还要给其他国家也带来利益吗?难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大,其唯一的目的就只是要给本国带来利益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从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角度来看,“国家”是一个不完美的哲学“存在”,因为它在我们的经验感受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显得太自私了,为了维护或者扩大利益,甚至不惜使用令人所不齿的手段,比如非正义战争、殖民、外交阴谋、制造混乱、不守承诺、谋杀、经济掠夺和发展遏制等等,很多手段的实施结果只会让其他国家的现实利益受损,而不会让大家共同发展。
如此,我们还要“国家”吗?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的答案都是不假思索和坚定的,那就是要!在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人没有完全放弃有利益疆界的“国家”概念之前,在其他国家的人仍会以国家的名义来窃夺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之前,任何人都需要国家,特别是那些不能离开脚下土地的人。如果窃夺者不能把人脚下的土地和人不加区分地拿走,不能给予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如同本国土地和本国人一样待遇的话,那窃夺者就是把持着不公平标准的人。你能指望这样的人会让你获得更大的利益吗?俨然是不能的。
那就为你的土地、你的国家更美好的未来,团结起来奋斗吧!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37:27 +0800 CST  
(三)国家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之一,体现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构成人类历史文化。
奴隶制和封建制是人类较早实践的两种政治制度。它们存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中的时间比历史上其他政治制度的时间都要长。
1869年,就是在美国总统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已经发表了7年之后,在美国独立将近100年时,美国还在广泛使用奴隶。美国总统中不仅华盛顿有奴隶,而且在《独立宣言》中高喊“人人生而平等”的杰斐逊也有奴隶。美国的总统是从第十八任格兰特(1869-1877)开始,才彻底告别使用奴隶。这时距离英国通过《废除奴隶制法案》已经整整36年。
虽然人类现在已经不复使用奴隶制,但是封建制却仍没有彻底消亡,比如英国就存在世袭虚权国王,沙特阿拉伯就存在世袭实权国王。
笼统一点来说,现在世界上的政治体制主要分为世袭实权制和民主共和制,前者如沙特阿拉伯、文莱等,后者如中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等。
民主共和制主要分议会民主制和非世袭民主共和制,前者如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等,后者如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印度等。
非世袭民主共和制主要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等,议会共和制如德国、印度等,总统制如美国等,半总统制如法国和俄罗斯等。
议会民主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存在虚权世袭国王,另一个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必定由执政党派统一控制,如英国的国王是世袭的,而首相选举和议会选举往往是在一起进行的,首相必须由占据议会控制权的执政党议员出任。如果首相辞职,那往往也要解散议会和安排新一轮议会选举。
议会共和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存在非世袭的虚权总统,另一个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必定由执政党或者执政联盟统一控制,如德国的总理选举和议会选举往往也是在一起进行的,总理必须由占据议会控制权的执政党或者执政联盟的议员出任。如果总理辞职,那往往也要解散议会和安排新一轮议会选举。
总统制的主要特点是总统所在政党不一定能够同时控制立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制衡关系非常明显,如美国连总统任期和议员任期都刻意规定不同期限,以免两者因重叠而苟合进而降低制衡效果。美国总统不管被议会否决了多少提案,吃了多少苍蝇,都无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员。当然,即使美国总统被弹劾了,议会也不能安排新一轮总统选举。
半总统制的主要特点是总统有更多不受立法权制约的行政权,如法国不管总统所在政党有没有获得议会控制权,也会授予总统较多不受议会限制的权力,包括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可在非常时期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等。
对于国家而言,政治体制是国家实践的结果之一,也体现在国家实践的过程中,构成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政治制度。2013年GDP世界排名前十的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和印度等国家分别采用了五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联合国一百多个会员国家不仅当前的政治体制不尽相同,而且政治体制的演变历程也完全不同。
荷兰从独立之初就尝试建立议会民主制。
不考虑殖民地情况,可以说英国是先实行集权专制的封建国王制,后来慢慢转变为实行国王仍拥有较大实权的立宪君主制,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就转变为实行国王没有实权的议会民主制。
法国最有意思,从1789年到1959年,170年内就经历了至少六次政治体制变更。1789年釆用议会共和制,1799年变更为立宪君主制,1848年变更为议会共和制,1851年变更为立宪君主制,1870年又变更为议会共和制,1959年才变更为沿用至今的半总统制。
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法国于1940年向德国投降。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在实行议会共和制的1914年到1940年的26年时间里,法国内阁就变更了45次。历史不能假设。如果真能假设,那很多人可能会想:要是政治稳定一些,法国或许不会再次向德国投降。也许是深知议会共和制不适合法国,所以戴高乐将军在1946年宁愿辞职也要坚持实行半总统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由宪法确定。从宪法形式角度看也可以发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宪法形式。
世界上有两大法系,分别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虽然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居多,但是从未听说采用英美法系的国家要彻底改用大陆法系。即使同为英美法系,也是有些国家有成文宪法,如澳大利亚,有些国家却没有成文宪法,如英国。
颁布于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被指包含了部分不成文英国宪法精神。《自由大宪章》里有说,25名贵族有权暴打不遵守规定的国王。据此,后来英国议会不仅暴打了国王查理一世,还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但是直到今天,英国都没有解释国王该被怎么打,就比如说打屁股吧,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是穿着裤子打还是脱了裤子打,特别是在国王拥有免予起诉权利的情况下。
如果在历史里充分审视,还不难发现英国宪法精神的形成历程非常漫长。从1215年《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开始,英国宪法精神直到1948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历经700多年才得到基本完善。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所有国家中最漫长的立宪过程。选举权被视为当代“民主共和”的核心。从选举权的演变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英国宪法精神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演变形成的。
英国具有真正当代意义的选举制度是在1948年之后才被正式实行的。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就规定非上院议员须经自由选举产生。但是,不管是被选举权还是选举权,都只属于少数男性。年不动产收入低于600英镑的男性当不了郡议员。而那个时代,300英镑已经够一个男爵体面生活一年了。有选举权的人数不到男性成年人口的5%,其中绝大多数是贵族,中产阶层基本上都没有选举权。
1832年,英国首次赋予纳税额较低的中产阶层选举权,使选民人数比以前增加50%,但仍仅占男性成年人口的约7%。
1867年,英国赋予纳税额更低的城市低产阶层选举权,使选民人数上升到约13%。
1872年,英国颁布了秘密投票法,有效地消除了选举中的胁迫和贿赂现象。
1884年,英国赋予郡工人、农村工人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占到了成年人口的25%。
1918年,英国赋予全国75%成年人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至2100万,大学毕业、年满30岁、有价值5英镑财产的高素质妇女首次和男性一样享有选举权。
1928年,英国赋予年满21岁的男女选举权,但是其中有的人享有两张选票。
1949年,英国正式实行以不分男女、一人一票为标志的普选制度。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0:51 +0800 CST  
(四)国家任务
建设稳定有效的政治制度是国家任务之一。
但是国家任务决不止于建设稳定有效的政治制度。
通常而言,国家有三个任务。任务一是独立,任务二是维护统一和发展,任务三是实现繁荣。当然,一些国家有第四项任务,就是遏制其他国家崛起。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能进入到可以执行第四项任务的国家行列。
如果把“实现繁荣”当成“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结果,那么绝大多数国家其实只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独立,另外一个就是维护统一和发展。从独立开始,维护统一和发展就贯穿着所有国家的历史。
国家独立前可以被视为一个正在创造财富的载体,独立后方成为国家。
简单一点来说,载体在独立前所创造的财富有一部分留存在载体内,有一部分流向宗主国。载体在成功获得独立之后,其所创造的财富就会全部留存在新成立的国家体内。
因此,国家首先可以被视为一个调节国际财富分配的机制。独立后新成立的国家,打破以往和宗主国之间建立起来的国际分配格局,把所创造的财富全部分配给自己,再也不用分配给宗主国了。
从利益角度看,独立通常会增大新成立国家利益。
以荷兰为例。假设宣布独立之前,荷兰每年向西班牙分配的利益为100。如果独立导致每年的战争破坏和战争支出之和低于100,则在独立战争期间荷兰所能够分配到的利益就已经比之前大了。在战争平息且成功独立之后,这100的利益将全部留在荷兰。这是从存量分配的角度算账所得出的结论,要是再考虑到独立后产生的增量财富,那新国家荷兰肯定会从独立中获得更大利益。
事实确是如此,荷兰在独立后崛起成为十七世纪领先者。如果说“低地之国”从独立中所获得的利益让历史感到惊讶,那么在独立后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到今天都一直领先世界的美国,更是在震撼和深刻地改变着历史。
独立的收益虽然巨大,但是想要成功独立却非常不容易。
荷兰从西班牙独立而来,美国从英国独立而来。
荷兰从1581年宣布独立到1648年获得西班牙承认,历时67年。
美国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1783年获得英国承认,历时7年。
虽然美国为了独立所花的时间不长,但据估计光付出的死亡代价就不低于20万人。
独立何其难也!否则世界上的国家数量绝对会远不止193个。
独立后,国家必须完成维护统一及促进发展的任务。
国家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促进人、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资产不断增值的过程。从更加定量的角度看,这就是不断提高单位人口价值和不断增大单位领土产出值的过程。
民主共和国家通过创建代议机构——政府来制订每一项具体任务、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和监督每一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民主共和国家所创建的政府能够代表国家利益,那么国家任务和政府任务就存在着高度一致的关系。
政府任务可以分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态建设等类别,涵盖军事保卫、外交、民主建设、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市场监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及资源维护、人口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
政府任务完成得好,就一定会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国家的单位人口价值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国家的单位领土产出值会不断增大。
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完成独立、维护统一及发展所采取的方法都体现为增进团结、拓宽关系和激发建设力量。在受资源限制的现实中,每个国家都只能采取富有时代特色和国家特色的具体手段。
西班牙通过中央集权、没收异教领地重新分配、航海贸易和抢掠开垦殖民地的方式,让更多人实现了当地主和大商人的梦想,促进国家崛起。
荷兰在西方宗教总体狭隘的时代,利用了狭隘的对立面——又进步又美好的宗教包容,充分发挥国际性商业贸易优势,不仅实现了独立,还实现了崛起。
英国在世界上政治制度总体狭隘的时代,利用了狭隘的对立面——又进步又美好的多阶层包容,培育了工业文明,让其和农业文明、国际性商业贸易交融促进,充分发挥纺织、采掘、冶金和机械制造等在十八及十九世纪上半叶都属于创新性产业的优势,建立了傲视全球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美国更是个新传奇,独具新时代新特色。这留待后文讲解。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2:10 +0800 CST  
(五)均势政策
在我国晋代,张悛在《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中用过“均势”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均势”就是力量相当的意思。用于国策,精髓在于通过消耗它国的竞争力量,来有效遏制它国力量的增强或者维持本国对它国的有效控制。它被成功应用的前提首先是本国要有力量,其次是它国之间或者内部要有矛盾,然后才能达到遏制它国力量增强或者控制它国的目的。“均势政策”在实质上是一种干涉它国以实现本国目的的政策。它应用在另外两个国家之间的目的是为了不让那些国家变强大,应用在它国政党之间的目的是为了让该国发生内乱或者让便于被操控的政党上台以获取利益。
对于挑起和加大其他国家间冲突之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哪一个国家”。这段话是对英国均势政策的概括。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霸权国家所统治,或许甚至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可与之匹敌的强国,通过交替应用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和干涉等手段,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长期以来,“均势政策”一直都是西方通过有效干涉来削弱它国力量的基本政策,在历史上被多个强国广泛运用。
为了避免拿破仑法国独霸欧洲大陆,1800年前后,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打击法国。
为了让美国从西边牵制英国或者日后牵制英国,1804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使美国领土一下子扩大了近两倍。
为了避免美国在北美一国独大,1861年英国支持美国南方同盟。
一战前,英国通过扶持法国来对抗德国。
为便于日后制造中印冲突,1914年英国和非西藏噶厦政府授权代表伪造麦克马洪线划界换文。
一战后二战前,英国转而通过扶持德国来压制法国。
为了避免南亚大陆出现统一的大国,1947年英国操控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
为了避免中东出现强大的区域性国家,1948年美国率先承认以色列并在后来和以色列结盟,支持以色列参加了多次中东战争。
为了阻挡中国统一,1950年,美国向台湾海峡派驻第七舰队。
为了保持 半岛均势,1950年苏联支持中国志愿军对阵联合国军队。
为了避免中东地区出现强国,1980年多国不是阻止而是在为两伊战争添柴加薪。
为了避免乌克兰彻底倒向俄罗斯,2013年美国策划并支持了乌克兰内乱,伺机挑衅俄罗斯和欧盟加强对抗。
为了遏制中国发展,2014年美国总统明确地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钓鱼岛列入美日安保条约,以促使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牵制力度。
西方强国在二战后将“均势政策”用于它国国内的情形,更是多不胜数,以下是一些影响较大的例子。
为了避免缅甸独立,1947年英国指使在野前总理派人刺杀执政党领袖昂山。
为了把泰国变成牵制亚洲大陆的军事据点,1947年美国支持法西斯日本的盟友銮披汶?颂堪发动政变上台。
为加强对古巴的控制,1952年美国支持巴蒂斯塔独裁政府上台。
为了保持越南南北双方之间的均势,1961年美国直接参加了越南战争,1963年美国支持杨文明政变上台。
为了加强对自己“后院”国家的控制,美国于1964年支持巴西军人政变上台,于1973年美国支持智利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上台。
为了加强对苏丹的控制,1985年美国支持达哈卜发动军事政变上台。
为了解散社会主义阵营,西方强国长期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1989年取得了东欧剧变的胜利,1991取得了苏联解体的胜利。
为了迫使原刚果总统蒙博托下台,1991年美欧12国集体支持被其撤职的前总理以制造混乱。
为了便于日后在中国制造混乱,2004年美国公开支持中国分裂分子在美国组建东突厥斯坦流亡政府。
为了便于日后对相关国家进行操控,2003年起,美国通过支持反对派、攻击现政府等手段,分别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突尼斯、埃及和乌克兰等国促成政变。
从自私的国家利益角度来看,均势政策有破有立,破它国而立己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均势政策在更多时候往往都会对相关“它国”造成严重损害,总体上来讲对人类缺乏建设性意义。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2:52 +0800 CST  
(六)落后地区在二战后的独立和西方强国的“均势政策”
1、西方强国针对独立大潮的对策
二战之前,在如何让更多国家共同发展问题上,西方文化考虑得很少,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不同国家在争取各自更大国际发展空间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一直都不能找到有效的化解模式,最终导致世界爆发大规模战争。
17世纪,英国为了争取更多海上贸易权,向荷兰发起了战争。20世纪,德国为了争取更大国际发展空间,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在一战刚结束后二十多年就爆发,背景原因竟然和一战一样,也是因为工业化国家难以合理分配国际市场。
德国的工业化时间虽然比英国、法国都要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为了获取原料和卖出商品,必须要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包括周边国家市场和远处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市场。在开拓的过程中,德国这后生发现大部分市场都已经被英、法等国家占领了,于是想和其他国家来商量重新制订国际规则,却没有得到搭理。关于秩序和利益分配调整的事,欧洲那么多现代文明先驱竟都没有留下足够和有效的指导理论,而伟大的德国哲学也不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实在没招,德国人只好端起了枪。
二战后,不管是被打趴下的,还是被卷进来弄残的,如德、英、法、苏、日等国,在十年时间内又基本恢复了元气。而二战前期主要是在局里检果子的美国,毋庸置疑已经更上一层楼。这充分证明,人类在应用已有工业化文明成果促进发展方面的能力绝对是超强的,至少要比创造出如何让更多国家共同发展的新思想快得多。
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发展实践。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是在用惨痛的教训来逼迫人类去思考如何解决让更多国家共同发展的问题。马歇尔计划所收获的经济促进效果和多国在独立后一段时间内均能快速发展的现实,让世界各国意外地看到了一条解决国际市场不足的新路,那就是扩大本国市场和原来广袤的殖民地市场。很明显,原来的殖民地在独立后对商品的吸纳能力都要比过去强得多。这让工业化国家意识到,通过放权来养肥殖民地比维持奴役殖民地的收益要远大得多。
这一点弄明白后,西方强国在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对原先的殖民地放权。这是个新事情。但是站在有利于西方强国长远利益的角度上,运用已经积累的思想财富特别是“均势政策”思想财富,不难得到指引原则。这个原则当然就是有利于西方强国在日后对新兴的独立国家进行控制。按照该原则,西方强国的行动要点跃然而出:1、领土尽可能小;2、尽可能预留更多内部矛盾及周边矛盾;3、尽可能直接控制住最优质地理资产;4、为了避免在国际贸易中遭遇“关门主义”,尽可能不让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或者领导执政。二战后,这些要点在西方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5:07 +0800 CST  
2、新独立国家的“小”和“多”
在世界陆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新独立的国家小,就得多分出一些国家。国家数量多自然就会对应着小国多。
事实的确如此。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只有50个发起国。而现在联合国成员有193个。历史书说世界上有80%的人口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参战国只有61个,占现在国家数量不到三分之一。
这绝对不是因为很多国家没有参战,而是因为二战结束时世界上的国家数量并不多。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是在联合国发起成立之后才新独立的。
二战前,在亚洲只有中国、日本、叙利亚、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和泰国等有着较为充分的国家意识,在非洲也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四个独立国家。现在亚洲国家总数量为37个,非洲国家数量为51个,南美洲国家数量也由20个增加到33个。
对西方强国而言,这种安排结果一石三鸟,既可以使自身不受殖民地反抗力量损害和减少维护投入,又可以获得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自由解放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小国林立还有利于在未来实施干涉和进行控制。
在多往新独立国家预留矛盾方面,西方强国绝对是把可以想到和可以用上的招都使上了。以往都是老子的地盘,你翅膀硬了要飞我也拦不住,老子现在不光要喘口气,还要等着以后从你们身上舔油,但是我要不多埋些地雷的话,你小子万一有出息了,过来送钱还会心甘情愿地管我叫大爷?
领土矛盾被西方强国普遍运用。这种现象在各大洲都存在,非洲最多,亚洲影响最大的有中印、印巴和中日领土矛盾等。
西方强国经常运用的其他招还有历史矛盾、民族矛盾、意识形态矛盾和宗教矛盾等。通过分治使存在历史问题的邻国在日后发生冲突的典型例子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通过让一个民族分成多个国家来隐埋统一矛盾的典型例子如南北 。通过让一个国家草率囊括进多个民族或者部族来隐埋分裂矛盾的典型例子如南斯拉夫。通过大力扶持不同意识形态政党来隐埋政权争夺矛盾的典型例子如中国。通过强行让古老国家复国来制造宗教矛盾的典型例子如以色列和中东诸国。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6:06 +0800 CST  
3、控制优质地理资产
在控制优良地理资产方面,西方强国也几乎做到了极致。
人类历史上,易耕种、人口多、有金银铁铜铝等矿产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优良地理资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和俄国等国都不遗余力地加入了争抢优良地理资产的队伍。
可是世界在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乘风破浪开船打炮溜过一圈之后,剩下优良且能够以较低代价拿过来的地理资产已经不多了。这事还值得干吗?对于那些干了的国家而言,历史告诉我们,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它们都干得太值了。
如果我们把一块殖民地视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则殖民就是西方强国取得该公司100%股权的投资方式。
国家以军事力量作为所投入的初始资本,能否获得盈利在于控制成本和改善经营管理方式。
成本和经营管理方式都是经济变量,预算说不清,清算时间又说不准,人家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投资设立的公司都几百年了,也没听说过要关门清算。因此,苍蝇腿也是肉,先把土地弄到手再说。
不仅弄到的手段可以创新,而且经营管理方式也可以创新。初期,西方强国都是采取军事手段侵入未被它国占领的土地。后期,手段上变得丰富了,不光有军事手段,还有抢劫它国殖民地的手段、由法国在非洲首创的“逐步推进建设”的手段、一战后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的手段和花钱收购殖民地的手段等。同时,经营管理方式也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典型的方式有招募海盗经营方式、组织本国移民经营方式、委派奴隶经营方式和委派囚犯经营方式等。
只要是能够到得了的陆地,西方强国都会想办法去占领。像澳大利亚,离欧洲很远,岛上既没有多少人,又没有在那时就明说自己的地底下有很多值钱的矿,且在去往亚洲的海洋航线上它也完全用不着。因此,虽然在1606年就给它命了名,但是荷兰人压根就看不上它。可是对晚了一步的英国而言,所有剩下来的、能占得到的土地都要先占下来再说。否则,竞争者德、俄说不准会先下手为强。不过,在1770年就拿下澳大利亚的英国,也是延后到1788年才采用委派囚犯的方式来经营管理它。这么一来,就化腐朽为神奇,把闲置了18年的资产切切实实地转变为优质资产。
西方强国在二十世纪初,总共殖民了全球超过一半的陆地地理资产。真要都吐出来,于心不忍呀。那二战后,它们要尽可能控制些什么呢?答案是地处要冲的海峡和军事重镇。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强国的眼光,可以狼吞虎咽的时候不挑食不偏食,到需要吃细粮的时候,就精心挑选并享用最有营养价值的食物。
世界上有七个海峡的合计通货量占到全球海洋通货量的80%以上。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它们由西向东分别是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和巴拿马运河。
一直到现在,英国都没有把直布罗陀海峡还给西班牙。
为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在1956年不惜出兵登陆埃及,美国从1979年起每年向埃及提供巨额专项军事援助款项。
为了获得对曼德海峡的控制权,各方争夺不断,竟让离它160公里处的亚丁湾变成世界上海盗最多的地方,而为了在它边上设立军事基地,美国对厄立特里亚的威逼利诱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霍尔木兹海峡被西方强国誉为海上生命线,为保证对这条世界最肥油路的控制,美国在其附近密集陈兵,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到巴林、卡特尔、阿曼,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其中的巴林还驻扎着美国第五舰队。
由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英国直到1963年才最终允许马来西亚全部领土独立。
巴士海峡是南海和太平洋间最优良的天然通道。二战期间,美国在这里炸沉过数量颇为惊人的日本舰船。二战后,为了牢牢控制巴士海峡,美国在1947年就和刚独立的菲律宾签定了《美菲军事基地协定》。
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独资修建的通道,直到1999年才被归还给巴拿马。
在保证商品对外充分输出和政治对外有效控制方面,军事手段对西方强国而言,是它们所掌握的手段中最容易操作的。西方强国绝大部分殖民地都是通过军事手段拿下的,很多纠纷都是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的,而国际分配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军事手段来实现和维护的。另外,在拥有军事优势的时候,对于西方强国而言,应用军事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击,收效速度通常会比应用其他手段都要快。况且,二战刚结束时,西方强国在应用经济手段和文化手段方面,都还处于入门摸索阶段,在应用综合控制手段方面更是处于不成系统阶段。因此,通过设立海外军事基地来保留或者强化军事干涉能力,是西方强国的不二选择。
美国是这方面的世界翘楚。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在高峰期,它的海外基地数量曾达到四位数。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所驻国家人民的反对,所以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大幅减少。即使如此,目前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仍有374个,约为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的两倍,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总人数约30万人。这意味着,为了保护地球,美国平均给每个国家设立了两个军事基地。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7:00 +0800 CST  
(七)国家地理位置和美国新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
进入当代,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地理位置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即使考虑人可以迁移的因素,也是如此。在人类社会渐次由游牧过渡到农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国际法体系在不断地完备。受国际法制约,任何一群人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放弃原来所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中亚迁移到西亚甚至到欧洲去建立新国家,也难以由多个国家搬迁到一块原来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去建立新国家。前者如我国的匈奴族裔,后者如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
地理位置对国家而言虽然不可变动,但是其价值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增减变动。下面以英国和日本为例谈谈。
1、英国和日本发展的概述
英国和日本都孤悬大洋,没有与欧洲、亚洲大陆相连,且面积狭长,缺乏纵深,自然资源等条件虽然比荷兰好,但是和美国、苏联等国家比就相形见绌了。就凭着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英国和日本也都能够实现国家大发展。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一战结束期间,英国在世界上基本都处于领先地位。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全力推动工业化,并分别于1894年和1904年在日中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获胜,借助所捞取的巨额战争利益,成功飞跃,称雄亚洲。
一战之后二战之前,在如何化解国际市场狭小和国际资源有限的问题上,工业化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仍找不到有效的办法,甚至仍不能缓和日益激烈的矛盾。这导致世界大战再次爆发。
二战后,英国作为欧洲主要参战国,因世界经济秩序混乱、战争消耗、被德军轰炸和殖民地输入大幅减少等因素,遭受到极大损失。而日本在国际法理上则彻底沦丧为被占领国。
从17世纪后期到二战前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推行工业化的国家,无论是英国还是日本,都采取了“促进工业+商品输出+抢占海外殖民地”的发展模式。在僧多粥少(争相输出商品的国家多、国际市场却很小)的国际形势下,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导致强国为争夺海外殖民地而大打出手,而且还会导致殖民地人民的武装反抗。
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家独立大潮共同证明以往的发展模式在地球上绝对行不通。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49:14 +0800 CST  
2、美国的新发展模式
在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让美国保持领先,是美国政治家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既然“促进工业+商品输出+抢占海外殖民地”的旧发展模式不可行,那美国必须创建和推行一种新发展模式。
不管是在任何时代,谁都不敢保证既能够找到,又能够最终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发展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在结合美国优势、世界历史经验和世界新形势的基础上,大胆而谨慎地去闯,去尝试。
美国决定借助其在二战中所取得的有利的国际地位,逐步推行“产业扩张+自由贸易+国际控制”的新发展模式。
对于“产业扩张”,美国把它当成“内功”,必须首先依靠自己来推行。在强调市场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美国逐渐注入国家扶持力量,主要手段包括建立全面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军工结合体、产权保护体系和必要的贸易保护体系等。
对于“自由贸易”,美国把它当成替代“商品输出+抢占海外殖民地”的好手段。如果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商品和资源都可以自由地输入和输出,只要自己的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就不愁产品或者服务卖不到外国,也不愁买不到外国资源,在此情况下,那谁还要那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昂的殖民地干什么?利益至上的美国更加不需要它。这是罗斯福总统爽快地放生花了好大代价才从西班牙手中转过来的菲律宾的核心原因。
对于“国际控制”,美国把它当成创建新发展模式的保障手段。无论是推行已经确定的模式,还是对已经确定的模式进行改革,都离不开有效的“国际控制”力量。美国从政治、军事和货币金融等方面开始着力,逐步建立起了国际控制体系。在政治方面,美国不仅要保证资本主义在联合国的控制权,还要坚决打击和遏制共产主义。在军事方面,美国在全球各地如下饺子般建立起了为数众多的军事基地,以保证强大的军事威慑和直接干涉能力。在货币金融方面,美国先将美元确立为国际货币,并在随后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其综合力量。
美国全力推进新发展模式,并不断根据国际形势来进行调整,以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
共产主义不仅可能会采取关门主义来阻碍美国的自由贸易,而且还可能会削弱美国的国际控制力量。因此,美国旗帜鲜明地对一种无辜的思想进行了绞杀。
二战后,美国纠集着伙伴,满地球打战,打遍亚洲、南美洲、非洲和欧洲,打战次数为二战前美国所打战争的四倍,所投下的炸药数量远远超过二战结束之时人类所有战争的炸药使用量。
为了推行新发展模式,为了增强国际控制力量,美国需要在世界地理上建立起一张有效的控制网。那些地理位置潜质极佳,且对美国而言能够达到低投入和高收益效果的国家,自然而然地会成为美国首选的紧密合作伙伴。
这样的国家包括英国和日本。因为美国的新发展模式,所以英国和日本的国家地理位置价值剧增。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50:04 +0800 CST  
3、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会选择和英国、日本结盟
拿一张把欧洲放在图中间的欧洲版地图,用手挡住非洲大陆,请回答一个问题:假设亚欧大陆是一块糖果,给你一张裹纸,你将选择从东北到西南方向,还是从西北到东南方向打结拧上带回家呢?不管是哪个方向都不是很妥当。最妥当的做法是从英国、阿拉斯加、日本和埃及以色列等四个方向打结。这样才能确保糖果飞不了。
中国围棋有一句术语,叫做“金角银边草肚皮”。“金角”易守难攻,有了“金角”就容易保持生机,才容易往中心拓展做成厚势。西方人虽然没有这么说,但是在“海权论”、“总体战”、“联盟战略”和“间接路线战略”等政治军事理论里,都散发着类似“纯金属的小颗粒”的光芒。
美国1867年以720万美元向俄罗斯买下阿拉斯加,二战中以英国作为增援二线,1945年不失时机独家占领日本,1948年率先承认以色列,并在1981年后在事实上左右着埃及穆巴拉克政权。
再换一张把北美洲放在图中间的美国版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东边是英国,西边是日本,而美英和美日的中间基本上都是海洋。从东西两翼防守的角度来看,英国和日本可以充当美国的天然前沿护卫。
综上所述,从对欧洲亚洲进攻的角度来看,借助英国和日本,有利于美国在地缘政治上控制欧洲亚洲,在军事上构建桥头堡及后勤保障基地,从而有利于美国在经济上充分拓展欧亚市场。从对本土防卫的角度来看,英国和日本也能够成为美国的天然屏障。因此,美国在二战后选择了英国和日本作为自己的战略同盟。
这说明英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对二战后第一强国美国来说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将会转化为英国和日本的国家利益。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丰田公司的经营变化中略窥一二。
受美国军管限制,自投降到1949年,日本经济一直不景气。
从失去日本军队订单开始,丰田公司就举步维艰,渐至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
1950年, 战争爆发。考虑到日本离 半岛较近,且具有工业化生产基础,美国马上将日本调整为战争增援、后勤保障基地和前沿指挥中心。从此以后,联合国军队的订单纷至沓来,为日后日本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转机。
丰田公司也获得了美军的大额订单和现金付款,一扫颓势,迅猛发展。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50:51 +0800 CST  
今天暂时先发第一章的内容。
希望朋友们能喜欢,也欢迎大家有空多交流、多指教!
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到我邮箱:[email protected]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0-31 12:55:21 +0800 CST  
今天继续载发《崛起轮.回》书稿的第二章。
欢迎大家抽空指教。
谢谢!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1-01 10:27:54 +0800 CST  
二、谈一谈国家资产负债表
(一)把国家放在会计报表上看看
既然“国家”的定义和数学里的“勾股定理”不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它,借用会计学原理和创造一些容易理解的科目来看看它。
会计有基本假设,包括主体、持续经营和计量等。在这里,我们把某个具体国家当成会计主体,如中国、美国,为它编制报表。不同国家从出现伊始,不管是否中断过,都一直持续运行着,区别在于历史长短,像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美国从1776年到现在有238年,而新加坡从1965年到现在只有49年。对于国家报表上不同科目的计量价值,我们先以定性的方法来评估它。
会计还有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权益等。在这里,国家资产是指短期内难以损毁和可以持续创造国家力量的元素,主要包括人、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国家负债是指历史行为导致该国对内和对外所欠下的债务,它包括已经确定的显性负债和未来将会向显性转化的隐性负债,如侵略伊拉克之举,不仅会增加美国的显性负债以用于战争支出,还会让美国背负上保障伊拉克长远安全和发展的隐性负债。国家权益是指国家资产减去国家负债的余额,它是反映国家力量的综合指标。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1-01 10:29:29 +0800 CST  
(二)谈谈国家资产的增值
资产科目主要有人、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是其首要的固定资产。而历史文化是国家的无形资产。但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历史文化会以独特的方式凝结在国家所有资产中,呈现类固定化趋势,在和外来的、创新的历史文化融通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激烈反应。
这些资产都很重要,是国家力量的基础。因此正常国家每隔个五年十年都要组织一次普查。普查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摸家底,就是要做到“知己”。
会计是用来记载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是以追求资产增值为目的。
“人”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固定资产。从历史角度看,本来无一国,人来国方成。美国是在1776年由杰斐逊等人宣布成立的,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也都是由人来确定的。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归宿都离不开人。列宁领导苏联人建立了国家,全体苏联人发展了国家,最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了苏联这个国家。
对于国家而言,“人”资产增值并不简单依靠增加数量,关键在于增强“人”的团结性和提高单位人口价值,就是要达到大部分“人”会相依相靠、战时以一胜十、建设时人均GDP稳步提高的标准。
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没有大型舰船可用以投入战争,只能动用小巧灵的海盗装备。但就是凭借着这些小船小炮,英国竟然硬生生地把当时海洋霸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给击败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乱世中,以一胜十的“人”资产,是国家崛起的基础。
二战后,美国人均GDP由1946年的1254美元稳步增长到2013年的49802美元,增长了约39倍。这也说明美国的“人”资产在过去六十多年里是不断增值的。“人”是美国崛起的核心力量。
“历史文化”是所有人对一个国家进行的全部社会实践的总和。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哲学定义。它只是要强调“历史文化”不仅和国家有关,而且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历史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归宿都依附于人的社会实践。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历史文化”,都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不管人知不知道它、用不用它和爱不爱它,它都是国家资产的一部份。
“历史文化”产生之后,有些会直接消亡,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删除掉的一行字,而有些会拥有建设力量或者毁灭力量。这个力量的大小和它能够统一多少人的思想、动员多少人去进行一项方向明确的社会实践有关。或者说,“历史文化”力量的大小和能够团结多少人有关。它能团结的人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大。力量作用的结果会体现出“历史文化”的价值。如果“历史文化”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人,让一个国家发展,甚至崛起为强国,那它所焕发出来的建设力量和体现出来的价值都无穷大。
凭借着远洋航海、殖民、贸易和借贷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要素,大部分荷兰人被统一和动员起来,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而实现了国家崛起。中国在明朝时,无论是造船、航海,还是对外贸易等“历史文化”要素,都处于时代巅峰。与荷兰不同的是,中国在当时却不能统一和动员起足够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导致依附于该“历史文化”的力量,在郑和到海上溜几个大圈回来后,就被锁在紫禁城门之内,几近消亡。
工业化“历史文化”更是了不起,先后让英、法、德、意、美、日、俄等国人团结起来,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建设热情,促进了多个国家大发展。到了今天,它还继续团结着地球上绝大部分人和国家。因此,“历史文化”增值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促进人团结,是否能够促进人资产增值,也就是是否能够提高单位人口价值。
自然条件包含的元素很多,有领土面积、资源等。这里有一个基本的计算公式,就是资产价值等于资产量和资产价格的乘值。从增值角度看,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增大资产量和提高单位资产价格。
二战前,为了提高领土资产价值,一些西方强国纷纷采用对外侵略扩张的手段增大领土面积,如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如德国侵吞波兰等。但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内,领土面积是很难改变的,其增值的总体思路只能基于增加单位领土面积产出。如西方国家将领土上承载的产业逐步从农耕变成工业,又从工业变成国际金融服务业,不断提升领土的单位产出价值和总体价值。
资源赋存量是个纯天然的事,按照相关理论,没个亿把年很难会自然增加。要让它增值,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资源价格的方法。对国家而言,要实现资源增值,关键在于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提高单位资源价值,也就是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值和提高资源价格。如气候是个天然赋存,其增值的思路在于降低损失和充分利用,在戈壁滩种西瓜,在荒山开发风力发电都是充分利用气候资产的好例子。
英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美国的新发展模式而增值。与此同时,因世界和平大发展而增值的国家地理位置资产比比皆是。
亚洲整体发展后,每年有7万多艘船运载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货物经过马六甲海峡,使其价值大增。
马六甲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共管。对这三个国家来说,既需要考虑如何让这增大的价值尽可能多地流到自己家,即我们熟悉的分蛋糕问题,又要考虑如何让马六甲海峡的价值变得更大,即我们熟悉的做蛋糕问题。
新加坡率先抓住航运物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产业机遇,既能做大蛋糕又能多分蛋糕。这肯定有利于新加坡提升国家地理位置资产价值。
但是,就航运物流产业来讲,新加坡既不能左右亚洲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很难让泰国放弃开凿克拉地峡运河,很难阻止缅甸及巴基斯坦铺设通向中国的陆上油气管道,也不能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够全部消灭海盗。
怎么办?
为了促使国家的地理位置资产增值,或者至少让它不贬值、不闲置,新加坡就要继续努力做大其他产业,降低航运物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来打击海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资产不会面临贬值风险,才能保证新加坡能够承受并化解各种影响国家生存发展的问题。
楼主 静中南山  发布于 2014-11-01 10:30:23 +0800 CST  

楼主:静中南山

字数:530862

发表时间:2014-10-31 2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3 11:32:41 +0800 CST

评论数:52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