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且听我细细分解

作者:稻之功 回复日期:2010-06-03 18:14:35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日说,以色列针对国际救援船队的愚蠢突袭行动是对奥巴马的羞辱,已有美国评论家呼吁立即终止对以色列的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直到它不再表现得像一个流氓国家。
美国评论家杰夫•盖茨说,与以色列的关系一直是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的首任总统就曾警告不要陷入纠缠不清的同盟”,我们却和这个流氓国家保持着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特殊关系”,而我们还想将这套国际法施于别的国家,比如伊朗。
《洛杉矶时报》也称以色列的袭击行动给美国带来了“尴尬”,强调这不仅为内塔尼亚胡政府招致了全球范围的谴责,也提醒了奥巴马,做以色列这个国家最好的朋友到底有多难。
------------------------------------------------------
不可思议,在犹太人掌握话语权的国度,居然有这样的声音,真是罕见。看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说法还是真理。
==================================================================
一点都不奇怪,以色列这么愚蠢的做法违背了美国的利益,这属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4 12:00:06 +0800 CST  
作者:稻之功 回复日期:2010-06-03 19:56:34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6月2日消息,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奥巴马本应将更多的将精力放在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经济上,从而使民主党赢得选票继续控制国会。然而墨西哥漏油事件却使他不得不转移注意力。
报道称,美国中期选举将与11月份开始,这对于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能否继续控制国会至关重要。这个时候,奥巴马本应将失业率问题和经济问题作为他的主要工作,使他的民众继续支持和信服民主党,使其能够获得第1位的选票。但是墨西哥漏油事件却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安排。
据悉,2日奥巴马前往匹斯堡市卡耐基梅隆大学演讲,本身的话题是要关注经济的,结果却不得不转向了漏油事件。另外,原本要前往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行程也由于漏油事件而取消。虽然白宫曾声称可以两边都能顾及到,但美国人民对于奥巴马政府妥善处理墨西哥漏油事件并没有太大信心。近期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53%人的认为奥巴马对漏油事件的处理不好。
--------------------------------------------
看来某些人应该赶快对美国的P民大喝一声:“不要干扰美国的千秋大计!”不然,美分不是那么好领的。
=======================================================================
民主国家的领导层就是好做啊,实在不行,换个领导人就行了。换做土鳖出了这么大的事,老百姓的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整个领导层全都躲不掉。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4 12:07:57 +0800 CST  
作者:蹂躏东瀛小娘们 提交日期:2010-6-4 13:56:00

LZ啊,你还真够懒的。
通篇看下来,发现你大部分都是剪贴板。
不过回复也挺有自己的主张。
=================================================================
已经不错拉。我以前都是只潜水不灌水的人,能够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心得同大家分享已经很不容易了,发贴可是很不轻松的哦。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08:53:07 +0800 CST  
现在点评一下前面我转载的一篇文章:中国大通胀。我还特意看了回复,发现这篇漏洞百出的文章居然颇受好评,没有几个人能指出文中的问题,不得不感叹作者太能迷惑人了。
我感觉写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没有怎么下过棋。下围棋仅仅只看一个局部是不行滴,要有全局意识。为了大局,可以不在意局部一城一地的得失,这点道理都不懂?
另外,在下围棋时经常会遇到对杀,在这个时候,尽管自己凶险异常,可是只要自己比对手多一口气,自己就可以抢先杀死对方。对方的某块棋死了,自己的局部某块棋就安全了,甚至是全局棋就赢了。
在象棋棋谱中,会有红先胜这种局面。红方先走,只要走错任何一步,就会被将死。可是只要你走对了每一步,即使黑方的子力再多,局面再凶险,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放在现在的世界上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国如果不好的话,其他国家相比更差!
想起了一个笑话:
一个故事说,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熊,两个人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一个人说,老兄,别跑了,再跑我们也跑不过熊啊!另一个人说,我不用跑过熊,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只要跑在美国的前面,比美国遭遇通胀的时间靠后就行了。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09:30:25 +0800 CST  
最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西方特别是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于是人民币展开了碎步小跑的升值进程,累计对美元升值了约21%,对欧元则升值了约12%。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奥运后陷入了停滞,尤其是12月初爆发的人民币跌停事件,卖盘汹涌,充分暴露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在事实上的脆弱。人民币汇率到底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之前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相对于由中国多年的国际收支盈余积累起来的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说,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人民币无疑是被低估了;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质状况,尤其是货币供给量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率,人民币可能又是被高估了。不管人民币汇率是低估还是高估,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经历并且很可能将继续经历一个逐步锐减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经历并很有可能继续经历一个剧烈的通货膨胀过程。
========================================================================
-------尤其是12月初爆发的人民币跌停事件,卖盘汹涌,充分暴露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在事实上的脆弱。人民币汇率到底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之前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
瞧瞧你这个逻辑:人民币汇率多少是合理的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知道人民币跌停事件就反映了对人民币的信心的脆弱呢。人民币汇率如果高估了,卖盘汹涌才能反映你说的信心的脆弱啊。就象一只股票,如果价格高估了,卖盘汹涌,才能反映人们对于这只股票的信心不足呀。如果低估了,你怎么就知道不是庄稼在坐庄呢。
--------不管人民币汇率是低估还是高估,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经历并且很可能将继续经历一个逐步锐减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经历并很有可能继续经历一个剧烈的通货膨胀过程。--------------
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是常态,通货紧缩是不正常的现象,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有购买力不断锐减的过程,区别是锐减的速度而已。不考虑其他情况,锐减得慢的货币比快的货币就会有升值的压力,这点不难懂吧。
这句话明显看不出因果关系!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09:50:49 +0800 CST  
我们还是从首先从外汇储备的角度来考察。按照自由主义的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往往恰恰是导致经济剧烈偏离平衡的根源。姑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是普遍的真理,如果把目光放到中国的外汇制度来看,这一理论无疑是很有说服力。中国积累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最大功臣是中国外汇制度两个核心--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而非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汇率管制,使得汇率不能正确和迅速地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持续扩大,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情况下自然就积累了大量的盈余。而强制结汇制度则无疑是外汇集中于官方储备的原因。美国乃至日本现在的官方外汇储备都不如中国,但如果算上民间的外汇存量,其总额还是大大高于中国的。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美国则是典型的藏汇于民的国家,其官方外汇储备与民间相比微不足道,并且其中大部分为黄金。中国的民间外汇储备数量目前没有数据可查,但一般认为不足官方储备的十分之一。
========================================================================
-----------按照自由主义的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往往恰恰是导致经济剧烈偏离平衡的根源。姑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是普遍的真理,如果把目光放到中国的外汇制度来看,这一理论无疑是很有说服力。-----------
老兄,自由主义因为此次金融危机在西方已经臭名昭著了,你怎么还把它当作信条了。再说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啊,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一样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往往恰恰是导致经济剧烈偏离平衡的根源。----------难道此次金融危机是因为美国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干预所造成的?恐怕连美国华尔街的人都羞于说这种话吧。为什么资本主义就摆脱不了经济危机的魔咒呢?难道是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的?
---------------中国积累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最大功臣是中国外汇制度两个核心--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而非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实行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可为什么前五十年都没有累积起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呢?这作何解释啊?
无论藏汇于民,还是强制结汇,如果不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外汇?
就象一个穷小子,如果没有能力赚钱,那么他的巨额财富捡来的,还是中了五百万大奖?
你该不会说中国的巨额官方外汇储备是老美可怜中国人给的吧!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0:20:12 +0800 CST  
强制结汇带来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后果是,外汇收入从某种意义上反过来成了增发大量人民币的信用担保。因为在07年之前,政府财政多年赤字,寅吃卯粮,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结汇。政府也并未为此发行特别国债,从民间筹集资金用于收购外汇。政府的做法是直接开动印钞机(强大的印钞机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按官方汇率,每收进1美元,就印相应数量的人民币。收进来的美元反过来成了增发的人民币所对应的资产。我们很容易想到,收进了的一美元,不可能全部都是财富增量,与之相反,其中可能只有极小一部分是财富增量。比如:一件商品在国内的成本是0.8美元(把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卖得1美元。结汇以后,国内的人民币总量不是依据财富增长增加了0.2美元,而是1美元,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大大超出了实际财富的增长。这实质上就稀释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如果将这一美元等同于国内的实际财富存量,账面上还是平衡的,而事实上则是这一美元不能等同于实际财富存量,退一万步讲,即便等同于实际财富存量,美元不能在国内流通,它所代表的财富也不在国内而在国外。这就构成了一幅颇有讽刺的图景:实际财富流出,国内货币存量反倒因此增加。中国官方汇率坚持所谓人民币的低估政策,表面上的理由似乎是为了保障出口行业的竞争力云云。但我们往深处一想,不难发现政府为了收进这些外汇所付出的成本微乎其微,因为它只要开动印钞机即可。人民币对他而言几乎是零成本的,但美元不是他可以随便印的(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敢随便印假美元),他印出来也是假的,最多只能算是伪造的比较好的假钞而已。所以政府有足够的动机,以相当慷慨优惠的价格“笑纳”外汇。将外汇当成增发的人民币的信用保证,可以保持账面上的平衡,而由此引起的人民币购买力被稀释,则由全社会承担。这是一种隐秘的通货膨胀。试想在“印钞机”受到严格约束的国家,政府要增加官方的外汇储备,不管是利用官方的货币平准基金也罢,发行特别国债也罢,无外乎都是利用现有的货币存量,而不会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增加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高昂的,毕竟他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如果为此发行国债,还会引起利率上升,增加政府筹资的负担。所以政府没有动机去扩大官方的外汇储备规模。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的结汇制度,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根源。由此引起的通胀,或许也可以成为“输入型通胀”,当然它的意义与经典意义上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截然不同。
========================================================================
罗里罗嗦一大堆,不就是说中国实行实行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在累积巨额官方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在对内大印人民币吗?!
可是你想过没有,印出来了就不能通过别的方式回收或者是放慢流通速度吗?央行的那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银监会的信贷额度控制是干什么的?
还有中投公司的2000亿美圆外汇不是发行了特别国债吗?不也回收了1万多亿人民币吗?
------在“印钞机”受到严格约束的国家----------
美国没有多少官方外汇储备,可是印钞票印的比谁都多。实行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和印钞票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0:44:43 +0800 CST  
前一段时间,中国扩大美国国债购买引发了多方面的批评,但我认为这是明智的。中国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外汇储备的保值。从安全性,流动性,市场容量,持有成本等诸方面考虑,美国国债都是最佳的选择。前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普遍爆出海外投资巨亏的丑闻,充分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约束软化等等诸多因素影响,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是非常危险的。至于普遍受到关注的美元贬值问题,我们应当承认,美元确实一直在缓慢贬值,但是如果我们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不在贬值,他们贬值的速度往往只会比美元快而不是比美圆慢。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讲:美元是一只烂苹果,但他还是诸多烂苹果中最为不烂的那一个。我们不应该忘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1:2,而现在大致在1:1.4左右。英镑贬值的速度要远快于美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至于某些以前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其货币的贬值速度到今天来测算,与美元相比只能说是骇人听闻。由于对应于外汇的人民币已经增发出去,如果这些外汇储备出现巨额亏蚀,那么人民币的信用将岌岌可危,这就连账面上的平衡也无法保障了。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将由隐秘走向公开化。更进一步讲人民币的信用目前与其说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巨额外汇储备的基础之上。如果外汇储备减少过多,在中国会引发复杂的政治经济效应,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
----------由于对应于外汇的人民币已经增发出去,如果这些外汇储备出现巨额亏蚀,那么人民币的信用将岌岌可危,这就连账面上的平衡也无法保障了。----------
假设中国的两万亿美圆外汇储备,一万五千亿是美圆储备,另外五千亿是欧元储备,只要美圆和欧元不倒,那么损失只是帐面上的。
就那现在欧元贬值来说,中国的五千亿欧元储备换算成美圆是吃亏了,可是如果不换算呢。难道欧元贬值,欧元区的资产不也跟着贬值吗?我这五千亿的欧元储备以前能买多少欧元资产,现在还是能 买多少啊?贬值不会太多啊?--------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贬值,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因为欧元对美圆的贬值。
国家难道能象个人一样,欧元升值就投资欧元,美圆升值就投资美圆?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国和欧洲 美国做生意,就必须得持有这两种货币。
经营国家不能象帐房先生一样锱铢必较,借用以前的一部电视剧《人虫之古玩虫》里的一句话:从眼里你还能抠出5斤一块的芝麻糊来???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1:13:01 +0800 CST  
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07年出现短暂财政盈余之后,2008年全年中国将出现高达1100多亿元的财政赤字。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支分别达到了64000亿元左右这一庞大基数。随着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入展开,财政赤字有望进一步扩大。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税收下降,未来能够消减赤字的希望目前还没有看到。从整个经济大局出发,中国有必要保持人民币汇率,至少是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如果出现明显的下滑,将对整个经济信心带来极大打击,引发资本外逃等严重后果。官方的表态也说明了其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决心。但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已经如同冰山浮出水面。在财政赤字扩大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政府处于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官方多次表态希望美国保障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这容易被附会为不希望美元贬值。个人认为所谓资产安全,更确切地讲应该好似账面资产的安全。美元如果出现剧烈贬值,反倒可以成为中国纾缓困境的良机。因为同样在保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随美元的贬值相应可以多印钞票,减轻赤字压力。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同样受到严重赤字困扰美国政府即便有让美元大幅贬值的动机,也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看起来确实宏伟壮观,但是其资金来源是很让人怀疑的。即便在中国,在连账面上的对应财富也没有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也是很审慎的。中国尽管基本平安渡过了07年以来的剧烈的通货膨胀,官方对通货膨胀的态度还是非常审慎。因为这种速度的通货膨胀如果持续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政治稳定。80年代末价格闯关后连续两年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正是当时政治风波的经济根源。今天的中国领导人都经历了那些事件,他们的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通胀可以有,但必须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要做到这一点,印钞机就必须充分受到节制。在这一前提下,把资金来源寄望于印钞机是不现实的。当然话说来,如果真要到了燃眉之急,政府还是会不顾一切的。后面还会谈到,对政府而言,与财政赤字相比还有一个远为更可怕的敌人,那就是失去强势集团的支持,所以指望减少支出来消减财政赤字是不现实的。津巴布韦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经济管理的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对当年的革命战士支付的过高福利以及其后为了继续获得包括这些人在内的数目更为庞大的群体的支持而进行的畸形福利支付才是根本原因。)
=========================================================================
老兄怎么只说中国的财政赤字,不提美国的啊?中国都象你说的那么凶险了,那老美还有日子过啊?
知道中国的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吗?知道中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和国债占中国GDP的比例吗?中国是多少,其他国家尤其是美欧日是多少,你怎么不比较啊?
中国虽然有金额不小的财政赤字,可是别忘了央企每年有几千亿将近一万亿人民币的利润啊,其他国家有吗?
再说了中国的财政赤字是因为要扩大投资而产生的,可是有实实在在的实物产品相对应的,可不象美国投了7000亿美圆,是去救华尔街,他们的这7000亿美圆有多少实物产品对应啊?
两相比较,是中国的通货膨胀可怕,还是老美的更可怕?是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还是美圆有贬值的压力啊?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1:34:13 +0800 CST  
让我们再回到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这一问题上来。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有更为隐秘更为根本的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但是在成果分配上,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并不会甘心于接受相应比例的收入,他们会要求相当于或者至少接近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的收入。当然,还有某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根本没有增长,而某些社会组织—比如政府机构根本就没有参与财富创造,他们也会要求“均贫富”。“均贫富”的后果就是货币供给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就形成了通货膨胀。这在各国都是如此。但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部门,比如大型垄断型国企,和根本就不生产财富的组织,比如政府,某些事业单位,反倒获得了更高额的收入分配,瓜分了财富增长蛋糕的大部分,而真正创造财富的部门,只得到了点辛苦钱。这就形成了极为强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推动力,多年以来一直如此。中国的通货膨胀,最主要最根本最持久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
---------但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部门,比如大型垄断型国企,和根本就不生产财富的组织,比如政府,某些事业单位,反倒获得了更高额的收入分配,瓜分了财富增长蛋糕的大部分,而真正创造财富的部门,只得到了点辛苦钱。----------
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就应该瓜分财富增长的大部分?
这是什么逻辑啊?
打个比喻,掰玉米,甲一开始一小时只能掰20个,后来提高到了40个,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了吧。另外乙一开始一小时只能掰50个,后来提高到了60个。劳动生产率只提高了20%。
一天干八个小时,甲掰了240个。乙掰了440个。
按照你的算法,给甲的报酬是乙的5倍?

大型垄断型国企虽然劳动生产率没有民企提高的快,可是干的事情不少啊。中国超级工程里有几个是民企做的。再说了,国企赚的钱都被国企职工们私分了?
政府虽然不直接生产财富,可是它组织资源参与生产啊。虽然地方政府有时候会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可是没有几个人否认政府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啊。再说了政府的收入不全是用在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上了吧。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2:05:59 +0800 CST  
我们或许看到过一个特例。2002年到2007年,中国曾经经历了所谓“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事实是否如此呢?个人以为中国财富分布的极不平衡推迟了全面通胀的到来。由于社会财富只被少数人获得,而广大下层民众几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多少实惠。少数人在日常用品上的消费是有限的。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吃三餐饭。而且由于贫富差距极大,富裕阶层享有的物品与下层民众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商品。比如说富裕阶层是肯定不会跟穷人一样消费“三鹿”奶粉的。所以通胀很长时间没有传到到普通日用品上,但是它确实很快地传导到了高档的大宗消费品:住房。住房由于其资本容量大,收益稳定等等优点,成了大资金的宠儿。过去几年疯狂上涨的房价是没有计入CPI的。所以所谓的低通胀是这么来的。到了后面流动性泛滥,连房地产市场市场也容不下这么多资金了,资金流入股市造就了大牛市,后来连股市这个口袋也装满了钱,从楼市,股市,大型工程这几个满口袋里溢出来的钱流入到了民间,这些资金不得不“屈尊光顾”普通消费品,于是全面通胀突然来临。所以说这个特例不是特例,结构性通货膨胀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
----------由于社会财富只被少数人获得,而广大下层民众几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多少实惠。------------
这句说出去,看看会有几个人信?
---------通胀很长时间没有传到到普通日用品上----------
去查查中国的普通日用品的产量和销售量!不会连供求关系这种经济规律都不知道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豆你玩,蒜你狠”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的低端产业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资本过剩,政府打压股市楼市,逼迫资本向紧缺的领域(高端产业)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可是资本只喜欢短平快的项目,对那些地方兴趣不大,又不能炒股市楼市,只好炒那些紧缺的生活物资!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2:28:21 +0800 CST  
更深入地理解结构性通货膨胀,苏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从它说起。虽然它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好像有个说法计划经济不会有通货膨胀,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当年的苏联是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也自然地被列入发达国家之列。其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80%左右,最近100年来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达到过这样高度。苏联的工业能力看起来是十分强大的,它能生产各种尖端武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至少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如此)。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苏联的坦克工厂就像生产罐头一样在生产坦克。但是苏联表面的辉煌背后隐藏着的残酷现实是,苏联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甚至还不如它在东欧的某些仆从国。林立的工厂的雄伟的烟囱高塔之下,尽然是普遍的贫瘠。普通日用品也十分短缺,有时甚至一小块面包,一点水果也要排队购买,许多商品需要凭票证供应(中国也经历过这么一个票证时代)。总而言之,除了少数的特权阶层可以在特供商店里享受到与西方相当的商品供应之外,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直饱尝商品短缺之苦。我们现在的一般解释是:计划经济的价格管制导致的恶果。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几乎一夜之间,卢布贬值了上千倍,对这个一般的解释是:休克疗法造成的后果。个人以为,对前一种问题流行解释是不够深入的,而对后一种现象的流行解释则纯属恶意栽赃。试想前苏联时代如果其它一切不变,就是取消价格管制,那些要排队购买或者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要涨到多少呢?肯定是天价!所以说通胀其实早已形成,只是苏联的价格措施把这种通胀冻结了起来,票证或者排队供应只是通胀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我们可以联想到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大通胀的情景,连一块面包都要花费数千马克,而一马克都很难挣到。苏联如果没有实施价格管制,商品供给可能有所改善,但是天价的商品也会让老百姓难以问津的。不用排队,不需票证,但囊中羞涩的老百姓还是无法买到所需商品,这在前苏联这样富有暴民传统的国度是可怕的情景。同样的状况,严厉的管制反而使前苏联得以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因为没有商品来诱惑民众。而不会像沙皇俄国末期,物价飞涨,但是商店里的商品还是琳琅满目,结果引发暴动和哄抢。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这用在苏联身上在合适不过。总而言之,苏联的通胀事实上早已形成,只是被价格管制掩盖了起来而已,只是后来的市场化改革才使得这一问题揭开了盖子。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产品分配上的不合理,苏联事实上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
--------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产品分配上的不合理,苏联事实上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说的不错,不过中国和苏联有可比性吗?
中国那些地方大规模资源配置错误了呢?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2:35:24 +0800 CST  
那些认为央行印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分析师接受的是“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QTM)”。然而这个理论具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流通速率。
货币是二维的,包括货币数量和流通速率,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发行的数量,市场却控制了流速。当形势一片大好时,流速因素被忽视了;一旦形势恶劣,流速的因素便会复仇。费雪方程式可以更科学地阐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
pq=mv
p是商品价格,q是商品数量,m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率
当流通的货币数量和商品数量一定时,流通速率增加必然导致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流通速率下降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形成通货紧缩。请注意,m并不是中央银行印刷的货币数量,而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
在极端情况下,货币流通的速率会自我加速并突破任何上限,此时人们会购买一切能买的东西,因为预期后面的价格会更高。最终将形成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法币失去价值,它便永远失去。
另一极端便是流速锐减,人们无限期推迟购买,因为预期后面的价格越来越跌。这就是恶性通货紧缩,表现为货币单位价值在增加。在恶性通货紧缩时,与黄金不同,食品和能源是两个极为重要的例外,人们需要温饱和交通。这反而恶化了通缩,人们为了维持温饱和交通,不得不放弃购买其它商品,这加速了通货紧缩。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流速同时下降,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性通货紧缩,对财富的毁灭程度也将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
转贴一个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6:41:08 +0800 CST  
一批发达国家政府财政风险或财政危机,将是很难治愈的长期顽症。

政府财政风险的最终化解,实际上只有一条出路:即政府财政形成持续的、大规模的盈余,并且以盈余偿还所欠的债务,从而使债务余额逐渐下降。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于日本、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家来说,持续的、较大规模的财政盈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很难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顺利地、较大规模地压缩财政赤字,来自公众的阻力几乎无法克服。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高福利制度,如果不颠覆这种制度,大规模削减赤字就无法实现。但颠覆这种制度所引起的阵痛,是西方政治家们所不敢想象的。事实上,也没有哪个政党、总统或首相,敢于触动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众在高福利制度中获得的既得利益。

想依靠经济和税收的高速增长来解决债务问题,那当然再好不过,可发达国家经济高增长的动力来源和产业依托在哪里呢?只能靠又一轮轰轰烈烈并且由他们主宰的产业革命。但至少在目前,这轮革命的曙光尚未显现。

从中长期角度看,政府财政危机最终的解决,必然也只能转嫁给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

发达国家今天的财政风险,在根源上是过去60年来的高福利制度和一轮又一轮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积累下来的,也是产业真空化的必然结果。而2008~2009年,美欧的金融风险转移给了政府,加重了今天的财政风险。但是,政府的财政风险该向哪里转移呢?最终只能以各种形式重新转嫁给金融机构、企业和百姓。这种转嫁过程将长期压制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也将长期压制企业盈利和股市估值水平。
=================================================================
转贴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6:45:49 +0800 CST  
美国的打黑(奥八)行动正如火如荼。BP的漏油事件发展到今天,已基本被炒作和定性为奥巴马的卡翠娜。其实和小布什一样,两位总统成为替罪羊,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现在的美国,除了投资银行业及相关律师业还是以钟点为单位的讲究效率,其他所有行业的效率,卡翠娜飓风时的应对效率就是典型的美国效率。跟谁当总统毫无关系。身边的例子,华盛顿特区附近的跟黄浦江差不多宽的 POTOMAC河上再建一座平行桥的工程,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美国现在作高官,高管的座右铭,就是CYA(COVER YOUR ASS). 也就是要充分应用程序,规则,文山会海之类东西,来保证出了事后,谁也追究不到自己头上。

这种现象,不仅在政府机关,早已蔓延至私人公司企业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些还在鼓吹美国依然可以凭借着其优秀的行政和企业管理制度,再造辉煌的人,脑子不是坏了,就是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对美国的观察印象上了。
=====================================================================
转贴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6:50:43 +0800 CST  
如何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一直是人们尤其是经济学家们所着迷的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最悠久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会长时期领先,而到了近代又迅速衰落?又为什么会在当代相对的短时间内迅速重新崛起或复兴?这本身对世界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前者就是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后者便是新的中国经济奇迹之谜。只有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大视角背景下,来考察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轨迹,才有可能对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理解。
对此而言,安格斯·麦迪森可谓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轨迹的“考古学家”和未来发展的“预言家”。他与以往经济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是靠数据说话,靠分析解释,靠事实证明。他的不同凡响,是因为他记录、洞察解释了不同凡响的历史。
一、麦迪森对中国发展历史的认识
1998年,安格斯·麦迪森发表了《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一书(中文版,新华出版社,1999年),首次开创性地对1700-1995年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做了定量描述和理论分析,他把中国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700-1820年期间;1820-1952年期间;1952-1978年期间;1978-1995年期间;同时对1995-2015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进行了展望。九年之后,他又在此书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二版《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对中国经济过去一千年的发展历史轨迹作出详实、定量、可比较的分析。
他的研究显示,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1/3;在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早期,中国人均收入高于欧洲人均水平;而后几个世纪人均收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如此,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人口最多的大国,直到1820年之后迅速衰落,直至1950年由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下降为占世界经济总量不足1/20。在日本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欧洲提高了4倍、美国提高了8倍的情况下,中国人均收入却出现了下降。毛泽东时代(1950年-1978年)人均收入水平有了显著回升,中国在1978年后追求务实的改革主义,成功地引发了远远快于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得了辉煌进步,实现了伟大复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5%提高到了2003年的15%。他认为今后中国经济追赶过程还会持续,据他预测,到2015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相当于美国GDP的107%,到203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将增至为23%。
为什么中国改革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功呢?安格斯·麦迪森总结为八个重要原因和发展经验:
一、 中国领导人政治决策是聪明的、理智的、务实的,将农村作为改革的优先领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工业化(指乡镇企业);
二、 具有维持国家凝聚力的能力,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三、 广泛联系海外华人,吸引他们投资和提供人才帮助以实现市场经济转型;
四、 中国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在较低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初始条件下获得更快、更高的增长,并不同程度地高于周边经济体,大大高于经济转型国家;
五、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出生率,提高了妇女劳动参与率,形成较高的就业比重,这会导致中国繁荣,不过该政策的后果会导致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六、 领导集团对高通胀保持敏感性,对国际资本开放持谨慎态度,大量鼓励吸收外国投资,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
七、 允许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使后者不得保持垄断地位;
八、 将中国正确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其结果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之一。
十多年前(即1998年),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第一版出版时曾预言,中国可能会在未来数十年中继续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他预测1995-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5%,美国为1.3%,到2015年时中国GDP将达到并超过美国,分别占世界GDP总量比重的17.5%和17.4%。当时他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不会像1978-1995年期间那样快(人均GDP增长率为6.04%),因为中国将面临的三大挑战。其中第一大挑战,是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是亏损的,因此国有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良好改革就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影响;第二,金融系统的脆弱,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从长远来讲,利用国有银行支撑国有企业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持续下去会导致金融崩溃和极度通货膨胀;第三,经济改革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只相当于1978年的三分之一,政府一直靠持续的财政赤字运转。
在这部新书第二版(即《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麦迪森认为上述三大挑战都是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典型问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多数前苏联经济体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令人沮丧的经济表现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人的创造能力非常强,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或减少它们的危害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远超过了他的预期。同时麦迪森认为,中国今后仍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第一是能源和环境;第二是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第三个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其贫富悬殊远比其他亚洲国家严重;第四就是产权,特别是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产权——现在的土地还属于国家,或者说是集体财产。
===========================================================
转贴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7:01:04 +0800 CST  
wyll 发表于 2010-5-31 12:10 PM


这段话蛮有味道:在市场先生眼里,钱就是钱;在政府先生眼里,钱不是钱。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几年前中国资本国际收购屡屡碰壁,否则我们无法理解手握几万亿美元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想花点钱都步履维艰。

站在主权财富基金的高度来理解货币,站在政府先生的高度来理解符号与资产,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信用货币本位下的游戏规则。而这些东西,绝不会有任何一个主流经济学家会告诉你。


马戏团的驯兽师最理解这个:动物眼里,饲料就是目的。驯兽师眼里,饲料只是引导动物的手段。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5 17:50:13 +0800 CST  
我们的私人储蓄率相对别国高得离谱,政府主要不是用存款准备金,国债那些金融手段控制流动性的,这些动作主要针对银行,你太小看我D了。
存款准备金提高,对私人的存款应该不起作用吧,国债一般大众买的也不是特别多,,这些钱够吃穿了,但是又怕贬值,以后看病养老怎么办呀
在银行里不动就不危险?这一波浪潮积累不不少财富吧,中产以上的有不少钱吧,基本生活够了,就要想增值了,这个钱总要引导,怎么引导?个人力量不大,引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个人来说门槛太高,如果民众用来炒生活必需品,那更麻烦,那怎么办?用股市圈一部分,国家收一部分,挺郁闷!政府怎么收的?
政府手里什么资源最大?土地,唯一的地主,租金他说了算。呵呵,70年收一次,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房价为什么这么多年基本没怎么跌的原因了
积累的财富换成了美元,一部分买了美债,一部分买资源,买什么,什么就涨,买技术又买不到,着急呀,外汇不用,国内的钞票就要对应印那么多,私人民众可是一大块,弄不好就出现通货膨胀,由于个人的资金和能力有限,弄不好就亏损或者被别国暗算了,所以国家要收回一部分流动性,那房地产就成了工具
归根结底还是货币的国际地位和资源的定价权,这两者相辅相成,产业转型升级也不是关键,日本就是个例子,日元的弱势地位决定产业转型了也会被别人剪羊毛,看看德国现在为了欧元可是下血本了,它的产业算不低了,如果欧元不起来,积累的财富对美国来说就是几张纸而已
=========================================================================
老兄,看你好象是金融从业人员,连货币乘数效应都不知道?

不过我认同你房地产可以回收流动性的看法。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6 14:10:13 +0800 CST  
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苏联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苏联的重工业体系在整个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这套体系是在斯大林时代建立起来的。过去一般的解释是斯大林用工农业的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很片面的。当然斯大林进行工业化的时期,确实是苏联乡村受到残酷盘剥的时期。仅在号称欧洲粮仓的乌克兰由于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的大饥荒,就导致了大约2000万人死于饥饿,现在乌克兰还每年在纪念这个大饥荒。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由于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大量的先进工业技术流入了苏联寻找市场。是技术革新和苏联资源的结合创造了苏联重工业化进程的奇迹。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只是扩大了资源供给而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二次大战期间到其结束后一段时间,更多的技术从西方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流入了苏联(苏联几乎把其占领区德国的重工业设备连同技术人员都搬到了苏联)。比较有名的是:德国的火箭技术,美国的航空技术(图-4源自B-29),美国的核技术(原子弹技术由间谍窃自美国),英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英国把第一代喷气发动机“尼恩”卖给了苏联,这成了苏联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米格-15的动力装置)。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沙皇时代的俄国并不像后来苏联宣传的那样一穷二白,而是有相当的工业技术基础的,苏联人获得这些技术后,加以改进并与苏联的巨大资源相结合,使得苏联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恰恰是苏联的重工业部门后来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严重问题。绝大部分重工业产品特别是军工产品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基本无关的,在苏联来说也就是非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部门。苏联实际上进行过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改革,特别是赫鲁晓夫时代,这一时代也是苏联国力增长最迅速的时代。但是重工业部门没有得到改革。当技术停滞以后,重工业部门几乎没有贡献多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依然享受着严重超出其比例的资源分配。与此同时,创造了实际财富的农业和特别是轻工业部门却得到了极不合理的分配。当然这种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体现为收入和利润,试想如果苏联也实行有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的双轨制,这种资源分配不就体现为重工业部门畸高的收入和利润吗?苏联的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军工部门确实在大量生产者坦克,飞机,大炮,舰船等等等等,一派兴盛繁荣,(事实上是由于资源配置的扭曲而严重过剩)。但是他们所生产的这些东西与账面价值差距巨大,因为很多这些东西实际上一文不值,等到后来处理他们还要花费巨额的费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核潜艇退役后都无力拆解(苏联海军最高峰时拥有数百艘核潜艇,远远超出所需),若不是后来美国提供了资金拆解了一部分,那么这些恐怖的定时炸弹还要停泊在港口风吹日晒。苏联工业技术的辉煌背后,也隐藏着残酷的现实。比如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美国随后不久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上还逊色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苏联的人造卫星除了在天上发射无线电波之外一无所获,而美国的人造卫星一上天就发现了著名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苏美工业技术的差别,这样的例子还太多太多。简而言之,苏联的重工业部门最主要的产品已经不是技术革新或者财富,而是帝国的虚荣;而美国相应工业部门的最主要产品还是技术革新和财富。这一差别导致了苏美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说是军备竞赛和巨额对外援助毁了苏联,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军备开支,毫不逊色于苏联,其中对外援助甚至还大大高于苏联,而美国并未受到太过严重的影响。美国与市场高度接轨的工业体系包括军工体系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巨额财富增长,轻易抵消了这些影响。而军工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微波炉,到移动电话,到互联网其技术无不源自于美国的军工部门。这些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在此之上的投入与之相比微不足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联的军工部门,有什么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吗?很可惜,几乎一项都没有。正如前面所述,耗费了巨大资源的苏联重工业部门除了生产出炫目的帝国的虚荣之外,几乎对技术革新和财富增长毫无实际贡献。特别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从相当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技术流入苏联以后这个部门几乎成了苏联经济体系里的癌肿—不会由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而死亡,对经济机体毫无贡献,同时还挤占了大量的资源。这个癌肿,事实上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体系的死亡。苏联广袤的领土,巨大的资源无人匹敌,技术基础也相当不错(比西方差距,但比发展中国家好很多),本应创造出巨额的财富,但由于体制的弊病,使得财富创造受阻;更进一步的是,分配的扭曲更稀释了苏联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导致苏联普通百姓长期的生活水平低下,和改革后通货膨胀的集中爆发。
=============================================================================
----------当技术停滞以后,重工业部门几乎没有贡献多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依然享受着严重超出其比例的资源分配。---------
苏联的重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越快,后果就越严重,这就象南辕北辙,资源的配置方向错误了,越有效率错的就越离谱。

--------苏联的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军工部门确实在大量生产者坦克,飞机,大炮,舰船等等等等,一派兴盛繁荣,(事实上是由于资源配置的扭曲而严重过剩)。但是他们所生产的这些东西与账面价值差距巨大,因为很多这些东西实际上一文不值,等到后来处理他们还要花费巨额的费用。---------
那些东西并不是一文不值,而是无法变现,无法产生现金流,反而需要现金维护。

----------苏联的重工业部门最主要的产品已经不是技术革新或者财富,而是帝国的虚荣;而美国相应工业部门的最主要产品还是技术革新和财富。---------
苏联的重工业部门的错误是没有把技术革新转化为财富,而是变成帝国的虚荣!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6 14:28:26 +0800 CST  
让我们再回到中国的这一问题上来。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苏联也实行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而易见,苏联的重工业部门会成为所谓的垄断国企,在双轨制的体制下仍然与实际市场绝缘,成为一个封闭运行的体制。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从经济机体中吸取资源,它依然不会有革新和创造,它依然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癌肿。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垄断国企,绝大多数是成熟行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极为有限,但在分配上我们看到的是,由于行政权力干预导致的价格扭曲,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资源。垄断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反映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而某些重工业部门,如苏联的相应部门一样,同样只是生产着一个所谓复兴的中国的虚荣,几乎并没有创造任何财富,却消耗着巨大的资源,获得丰厚的分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航天部门。航天部门的所得到资源,远远大于按其实际贡献所应得,它最重要的产品不是卫星,不是飞船,而是虚荣—但是这个虚荣对于贫苦中的中国普通百姓而已,实在是太过昂贵。中国的经济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过分庞大,以及其远远超过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过高福利。所有这一切事实上都构成了强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推动力。每当经济有发展,这些贡献极少或者毫无贡献部门都会凭借行政权力的干预要求获得远比实际生产率增长高的福利。而当经济陷入衰退时,这些部门也会利用行政权力的干预阻止其福利的降低。长期下来,就积累了巨量的通货膨胀压力,在目前环境下,这些压力一直在经济体系中不断释放,推动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不断降低。综上所述,由于体制性上的根本因素,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始终巨大,不仅损害在现今的人民福利,更在长远的将来造成严重影响。
=============================================================================
-------垄断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反映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
你怎么一个劲地拿劳动生产率来说事呢。
分配财富不仅仅看一个人干的好干的快,更重要的是看干得多干的的重吧。

---------航天部门的所得到资源,远远大于按其实际贡献所应得,它最重要的产品不是卫星,不是飞船,而是虚荣—但是这个虚荣对于贫苦中的中国普通百姓而已,实在是太过昂贵。-----------
看了这句话,我想说:无知者无畏!!!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啊!!!
在军事论坛里说这句话,看军迷们不把你拍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安全!!!
知不知道现代战争的战场是五维空间:陆、海、空、天、电磁 。离开了人造卫星的导航定位、通信中继、照相侦察等等,还能打现代战争吗?
知不知道核武器的载具之一洲际弹道导弹是航天技术?知不知道中段反导是航天技术?知不知道反舰弹道导弹是航天技术?
没有航天技术支持的国家那就是一待宰的羔羊,面对远程不接触式打击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再说民用就用不到吗?气象探测、卫星导航定位、通信广播、对地观测、防灾减灾等等。
转贴一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向市场提供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转发器租赁、软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特种泵阀、风能发电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致力于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在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重大军民结合技术产品,自主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装备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0-06-06 15:11:01 +0800 CST  

楼主:观世事如棋

字数:2024946

发表时间:2010-03-26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14 12:15:27 +0800 CST

评论数:202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