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一)

公元前四世纪这个时期,全地球上的人类都相信这世上的所有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是神所创造和安排的,一切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应该的。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请示神,犯了错误也一定要请求神的宽恕,他们就象鱼缸里的鱼一样生活着。当然,在这之后许久的时间内,大部分的民族依然是这样懵懂的生活着。

但是有一个例外(多亏有这么个例外),他们就是智慧的古希腊人。

最早的哲学家关注的是身边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各式各样的动物,植物?为什么会有我们人类?大自然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当然,以上的疑问各民族早就有各种各样美丽的,很有系统的一整套神话,而且还很有说服力地解释了这一切。但是,少数一些人,人类中的精英,他们不相信这些神话,试图着从沉睡中醒来,他们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从何而来?

最早出现的三位哲学家是尝试着放弃神话世界,开始对世界的构成、秩序与起源探寻一个更合理、更符合事实、基础更好的理论。

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他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利都。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后人之所以大约知道泰勒斯的活动年代,是因为他曾于公元前585年准确地预测了日蚀的时间。

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其它的一切都是由水构成。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正是这个抽象的问题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表征着哲学的诞生,因此他被称为“哲学之祖”。“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的世界观从神学视角转到自然主义视角.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和普遍性原则。 斯还曾在埃及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高度。

他认为生和死没有区别。一个人于是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死呢?’’他说,“因为没有区别。”当被问及什么是困难之事时,他说,“认识自己。

第二位哲学家是阿纳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

他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并不是泰勒斯所认为的水,或是人们目前所知道的任何的实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是无尽的。这种原质可以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各式各样的实质,它们又都可以互相转化。

他这样说:“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对于哪种元素是世界最基本的。他的答案是“都不是”。他认为,宇宙的最初来源与所有物质的基本主成,是某种我们不能觉察到的物质,他称之为“无限”。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第一个从推论做出理论假设的重要例子,虽然它自身是不可察觉的,可是为了解释可理解的现象,就假设某种物质存在。(电子和基因是最近的例子)

阿纳克西曼德还是第一个绘制世界地图的人。

他认为大地的形状象一个圆柱。他还曾这样说:“太阳象大地一样大,或大于大地二十七倍,或大于大地二十八倍。”(实际上,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他认为最初的动物是从潮湿的东西产生的,人最初是由鱼或类似鱼的动物产生的。

第三位哲学家是阿纳克西美尼,是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 他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火是稀薄了的气,当凝聚的时候,气就先变为水,如果再凝聚的时候就变为土,最后变为石头。这种理论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使不同的实质之间的一切区别都转化为量的区别,完全取决于凝聚的程度如何。

阿纳克西美尼还认为大地象一个圆桌,而且气包围着万物。(这个说法比较科学)。阿那克西美尼用他的理论去说明自然现象:闪电和雷的形成是因为云变成了风;当太阳照到云上的时候就形成了彩虹;当下过雨,地面需要蒸发水分的时候则形成了地震。

以上三位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很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成就,而是因为它所尝试的东西。他们的思考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假说,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努力也鼓舞了后来的研究者。米利都学派奠定了一种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此模式从此后在欧洲思想发展史中占据主导地位。

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美尼,由于时间久远及种种原因,这三位伟大先行者的言论和著述早已失传,今人对他们的所知大多来自其它古代哲学家的间接引述,至于他们的生平我们更是所知无几。但是我们今天受其思想启发的影响几乎是无法估算的,当我们研究物理学、化学或天文学,甚至观看进行天空探测的火箭升空时,我们应当想到他们,因为他们开启了西方文明的科学之旅。

楼主 宁以致远2020  发布于 2020-04-10 08:22:47 +0800 CST  
(二)

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所探讨的问题是世界万物万事的基本组成与成分到底是什么?而接下来的一些哲学家思考的第二项伟大主题是:大自然界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他们诉诸自然力量来理解自然事件,而非诉诸神灵或非自然力量的介入。

紧接下来的这些哲学家们都生活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伊利亚,活动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们简介其中的四位。

毕达哥拉斯

众所熟知的是,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最为伟大的发现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古代中国的勾股定理,以及我们至今仍然说数的平方与立方,这些名词就是从他那里来的。

然而同时,他还是一位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大哲学家呢。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家,因而他以数学的方式和思想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思考哲学问题。

他根据数学而得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几何上讨论严格的圆,但是没有一个可感觉的对象是严格的圆形;无论我们多么小心谨慎地使用我们的圆规,总会有某些不完备和不规则的。这就提示了一种观点,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用于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地可以再进一步论证说,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

于是乎,抵达哥拉斯为后人奠定了这样一个观念: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

这个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柏拉图,也使得多年以后的基督徒和神学家们对上帝存在与灵魂不灭进行孜孜不倦的逻辑证明。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比如音乐的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的和谐,从而给人以美感。

著名的黄金分割也是毕达哥拉斯提出来的。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楼主 宁以致远2020  发布于 2020-04-10 14:02:48 +0800 CST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的思想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很是深刻,从纯粹的哲学思想方面说,他是最敏锐的,最有天才的,超过了和他同时代以及他前面的哲学家们。

巴门尼德认为,大自然根本没有变化,是不动的。虽然我们用眼睛看到了大自然恒常变化的事实,但那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没有能力真正认清这个世界,应该用理智来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巴门尼德这样解释他的这个观点。

存在(指自然界的万物的本质)是不动的、唯一的,而生成和变化只是幻象。原因在于,如果任何事物要存在,它要么根源于存在,要么根源于非存在。如果它根源于存在,那么,它已经存在,换句话说,存在就不会生成;如果它源于非存在,那么它就是“无”,因为从非存在而来的只能是“无”;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存在自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无论事物千变万化,变化的只是事物的形式和形状,而不是存在的本身。因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存在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并因此是不动的。

既然万物在变化过程中,存在自身从来不曾改变过。所以,它就是无时间性的,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完全的、不动的、没有终点”的原因。作为唯一的存在是万物最普遍,最抽象的共性。世界上的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却同样是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事物可以丧失它们的颜色、形状、质态等所有属性而变成其它事物,但永远不可能失去其存在。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巴门尼德是最先把“存在”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加以思考,并开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有关存在的哲学命题。他有关“存在”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不过,巴门尼德并没有解释现象世界的万物的变化根源。换句话说,他并没有解释,不变的存在本身的感性形式为什么会不断地变化。如果说,它们只是存在本身的表现呢?把原因归结为是“感官幻象”,那只是解释不清只好逃避的办法。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长诗中说,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变化中的自然万物,“存在”是指万物背后那个永恒不动的物体。

他关于两条路的划分,相当于后人所说的本质与现象,只不过还没有那么明确。他所做的努力,无非是使人们从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感觉经验超越出来,转向常往不变,永恒唯一的本质。

巴门尼德继续推论说,只有存在能够被思想和表述,非存在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表述。既然如此,凡是能够被思想和表述的就一定是存在的。于是他得出结论:“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他将思想和感觉割裂并对立起来。强调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所以感觉和非存在是一致的;以感觉看存在,存在是没用的;以思想去想非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感觉的对象是非存在,感觉获得的内容就是生灭、运动和可分的东西。

之前的哲学家们是以具有感性具体性的自然元素,如气、水、火等作为万物的“本原”,用一种自然元素来说明所有的自然元素,这样的本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更不用说我们对立之难以形成知识了。

而巴门尼德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也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他不再像之前的哲学家武断的宣称,而是开始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另外,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后人称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命题确立理论思维或思辩的基本形式。并且还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认识万物本质。

哲学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对世界作出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要是从这个方面来讲,巴门尼德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芝诺悖论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巴门尼德不是认为这世界上的万物在本质上都是静止、不动的吗?于是芝诺提出了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来维护老师的观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芝诺悖论。

这四个论证是: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我们在这里只介绍阿喀琉斯与飞矢不动。

1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

阿喀琉斯是攻打特洛伊的英雄,是全希腊跑的最快的人。如果要是证明了阿喀琉斯居然追不上乌龟,那也就是证明了运动的不存在。

阿喀琉斯和乌龟是同时起跑,但起跑线并不一样,乌龟在前,阿喀琉斯在后,至于二者之间差着多大距离,倒也无所谓。那么为什么阿喀琉斯就追不上乌龟呢?因为阿在追上乌龟以前,必须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但当阿到达了这一点时,乌龟已经往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再追到龟的下一个出发点时,龟纵使再慢,但肯定也又往前爬了一段。这样,阿只是能够无限地越来越接接近乌龟,但却永远追不上乌龟。

2飞矢不动

就是飞着的箭其实是静止的。论证如下: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与自身相等空间里,它就是静止的,而飞着的箭在每一瞬间里它都是静止的,只是看起来在整个行程中它是运动的。最多只是存在一个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的箭。

这就好象是看电影,看起来整个画面是动的,可其实是由一张张胶片组成。

有些数学家认为芝诺是对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决定影响的人物,他们试图证明,毕达哥拉斯学派曾假定存在无限小的基本线段,想以此来克服因发现不可公约量而引起的矛盾,而芝诺的悖论反对了这种不准确的做法,从而迫使其他数学家去寻找真正的原因所在。美国数学史家E·T·贝尔说的,芝诺毕竟曾“以非数学的语言,记录下了最早同连续性和无限性格斗的人们所遭遇到的困难。”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惹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辨证的考察。直到后来微积分的出现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芝诺的追不上乌龟的悖论。正应为芝诺悖论涉及到运动学、认识论、数学和逻辑学问题,它在历史上引起长久的思索,至今仍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认为芝诺辩证法的创始者。
楼主 宁以致远2020  发布于 2020-04-10 14:38:40 +0800 CST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的思想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很是深刻,从纯粹的哲学思想方面说,他是最敏锐的,最有天才的,超过了和他同时代以及他前面的哲学家们。

巴门尼德认为,大自然根本没有变化,是不动的。虽然我们用眼睛看到了大自然恒常变化的事实,但那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没有能力真正认清这个世界,应该用理智来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巴门尼德这样解释他的这个观点。

存在(指自然界的万物的本质)是不动的、唯一的,而生成和变化只是幻象。原因在于,如果任何事物要存在,它要么根源于存在,要么根源于非存在。如果它根源于存在,那么,它已经存在,换句话说,存在就不会生成;如果它源于非存在,那么它就是“无”,因为从非存在而来的只能是“无”;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存在自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无论事物千变万化,变化的只是事物的形式和形状,而不是存在的本身。因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存在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并因此是不动的。

既然万物在变化过程中,存在自身从来不曾改变过。所以,它就是无时间性的,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完全的、不动的、没有终点”的原因。作为唯一的存在是万物最普遍,最抽象的共性。世界上的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却同样是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事物可以丧失它们的颜色、形状、质态等所有属性而变成其它事物,但永远不可能失去其存在。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巴门尼德是最先把“存在”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加以思考,并开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有关存在的哲学命题。他有关“存在”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不过,巴门尼德并没有解释现象世界的万物的变化根源。换句话说,他并没有解释,不变的存在本身的感性形式为什么会不断地变化。如果说,它们只是存在本身的表现呢?把原因归结为是“感官幻象”,那只是解释不清只好逃避的办法。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长诗中说,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变化中的自然万物,“存在”是指万物背后那个永恒不动的物体。

他关于两条路的划分,相当于后人所说的本质与现象,只不过还没有那么明确。他所做的努力,无非是使人们从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感觉经验超越出来,转向常往不变,永恒唯一的本质。

巴门尼德继续推论说,只有存在能够被思想和表述,非存在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表述。既然如此,凡是能够被思想和表述的就一定是存在的。于是他得出结论:“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他将思想和感觉割裂并对立起来。强调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所以感觉和非存在是一致的;以感觉看存在,存在是没用的;以思想去想非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感觉的对象是非存在,感觉获得的内容就是生灭、运动和可分的东西。

之前的哲学家们是以具有感性具体性的自然元素,如气、水、火等作为万物的“本原”,用一种自然元素来说明所有的自然元素,这样的本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更不用说我们对立之难以形成知识了。

而巴门尼德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也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他不再像之前的哲学家武断的宣称,而是开始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另外,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后人称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命题确立理论思维或思辩的基本形式。并且还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认识万物本质。

哲学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对世界作出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要是从这个方面来讲,巴门尼德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芝诺悖论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巴门尼德不是认为这世界上的万物在本质上都是静止、不动的吗?于是芝诺提出了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来维护老师的观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芝诺悖论。

这四个论证是: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我们在这里只介绍阿喀琉斯与飞矢不动。

1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

阿喀琉斯是攻打特洛伊的英雄,是全希腊跑的最快的人。如果要是证明了阿喀琉斯居然追不上乌龟,那也就是证明了运动的不存在。

阿喀琉斯和乌龟是同时起跑,但起跑线并不一样,乌龟在前,阿喀琉斯在后,至于二者之间差着多大距离,倒也无所谓。那么为什么阿喀琉斯就追不上乌龟呢?因为阿在追上乌龟以前,必须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但当阿到达了这一点时,乌龟已经往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再追到龟的下一个出发点时,龟纵使再慢,但肯定也又往前爬了一段。这样,阿只是能够无限地越来越接接近乌龟,但却永远追不上乌龟。

2飞矢不动

就是飞着的箭其实是静止的。论证如下: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与自身相等空间里,它就是静止的,而飞着的箭在每一瞬间里它都是静止的,只是看起来在整个行程中它是运动的。最多只是存在一个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的箭。

这就好象是看电影,看起来整个画面是动的,可其实是由一张张胶片组成。

有些数学家认为芝诺是对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决定影响的人物,他们试图证明,毕达哥拉斯学派曾假定存在无限小的基本线段,想以此来克服因发现不可公约量而引起的矛盾,而芝诺的悖论反对了这种不准确的做法,从而迫使其他数学家去寻找真正的原因所在。美国数学史家E·T·贝尔说的,芝诺毕竟曾“以非数学的语言,记录下了最早同连续性和无限性格斗的人们所遭遇到的困难。”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惹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辨证的考察。直到后来微积分的出现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芝诺的追不上乌龟的悖论。正应为芝诺悖论涉及到运动学、认识论、数学和逻辑学问题,它在历史上引起长久的思索,至今仍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认为芝诺辩证法的创始者。
楼主 宁以致远2020  发布于 2020-04-10 14:38:40 +0800 CST  

楼主:宁以致远2020

字数:6531

发表时间:2020-04-10 16:22: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1 16:52:5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