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神之对决,即将拉开序幕

道与神之对决,即将拉开序幕





每一位西方哲人的身后,都站着一个高大的影子,它就是神。
每一位东方圣贤的背后,都映着一个光亮的内核,它来自自然。
神之辉耀,曾照亮全球。
自然之觉醒,它叫做道。
道之归来,万年之绝尘。
当道之亮剑,当斩破一切灰暗。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一草一木,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日月星辰。
在挥手之间,我们已经沉睡千年。
在沉睡中无数性命得以湮灭。
历史轻然翻过,那些性命之凋零如同落叶。
但是这一切即将改变。
道剑即将与神剑相遇!
天地失色!
道者将开辟一时光之门,
毁灭的同时,即将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15:16 +0800 CST  
前言
第一章 揭示宇宙之无边奥义
第二章 启示正义的起源和矛盾的产生根源
第三章 公平与幸福
第四章 道使万物同在
第五章 万物平等,因此人当建设平等社会
第六章 要维系生物链的完整
第七章 精神传承为长生之秘诀
第八章 政府如水
第九章 度和智慧
第十章 被动承受和维护大道
第十一章 有无之妙用
第十二章 价值是什么
第十三章 价值之源为人类自身
第十四章 无的组成和道纪的提出
第十五章 道者的行为模式和人类创新
第十六章 学习和思考为道者之门
第十七章 道之社会为服务型政府
第十八章 道与仁义孝忠
第十九章 道学为核心方可无忧
第二十章 孤独的老子
第二十一章 德为道之精神内涵
第二十二章 什么才是智慧政府
第二十三章 意识形态的不同固然争锋不断
第二十四章 不做不可一世的政府
第二十五章 道为万物之宗始
第二十六章 慎重处理一切政事
第二十七章 政府当充分利用人力、物力
第二十八章 人类的行为位于矛盾之间
第二十九章 取天下不可强为
第三十章 武力取天下乃无奈之举
第三十一章 武力与人道主义
第三十二章 大国和小国发展之必然规律
第三十三章 道者精神永生不灭
第三十四章 道者容纳万物
第三十五章 道之社会的巨大吸引力
第三十六章 有区间才叫矛盾
第三十七章 道之社会乱象处理之法
第三十八章 道与仁义礼的关系
第三十九章 得道社会和失道社会
第四十章 万物生于有无
第四十一章 不被理解也要去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之模型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理想社会当淡化名利得失
第四十五章 大成就,大盈满,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有道之社会远离混乱
第四十七章 有智慧之人善用逻辑推理
第四十八章 学习是为了道
第四十九章 服务型政府只为公不为私
第五十章 不作死不会死
第五十一章 道德的起源
第五十二章 为何要维护道
第五十三章 道能净化社会
第五十四章 人之于世的追求和意义
第五十五章 有德之人必得庇佑
第五十六章 道之社会是万物同在
第五十七章 失道的政府会滋生乱象
第五十八章 圣人之楷模
第五十九章 政府当目光久远
第六十章 利而不害之法
第六十一章 溪流之于国际关系
第六十二章 统治者为权力与道的综合体
第六十三章 处理矛盾当报怨以德
第六十四章 统治者当是得道的社会精英
第六十五章 统治者不可愚弄百姓
第六十六章 容纳万物为统治者至高利益
第六十七章 三宝与统治阶层
第六十八章 不可意气用事
第六十九章 谨慎为用兵之道
第七十章 老子的寂寞
第七十一章 批判的作用
第七十二章 统治者的痛苦与快乐
第七十三章 道者社会是该来的必来
第七十四章 法治社会的必要性
第七十五章 没有压迫则社会不乱
第七十六章 强而韧性为强大的真正含义
第七十七章 统治者有责任建立公平社会
第七十八章 捍卫人民利益为圣人的职责
第七十九章 社会处理问题的标准模式
第八十章 人类终极社会的展望
第八十一章 追求卓越的统治者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3:27 +0800 CST  
前言
我把《道德经》解读过几遍了,总觉得思路有些狭窄,联不成一个面,想让这些东西沉淀后凝练成更加清晰的东西,一晃又是两年,也只能说略有所得。以前我解读《道德经》,侧重于批判,因此戾气稍重。希望两年时间能缓和一些。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读懂老子的人为数不多,很多《道德经》解读,离老子本人原意非常远,我们眼里的老子,几乎是个超凡脱俗神仙一样的人物,充满玄机。
可是这是老子么?时至今日我们应让真实的老子浮出水面。只有让《道德经》还原本来面目,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其人之伟大。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一文仅仅五千字,这五千字里蕴含的智慧,五万个字也难以描述清楚。读懂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世界,读懂了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人类。从小到大我读了不少书,唯有《道德经》在震撼我的心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道德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道德经》几乎能拯救人类。
感谢老子其人,给后世留下这个不朽的著作。这是我们的祖先用他的智慧给后世指出的一条光明之路。中华文明若有一人该得永生,此人应当是老子;古往今来最伟大之人,无人能超越老子。
《道德经》一直被误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我们应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只有真正的《道德经》才能给世界一盏明灯,且指引人类前进。其实《道德经》很简单,老子其人充满智慧且朴实近人,没有玄机,只有透彻和洞悉。读懂了老子,一切哲学书籍会犹如打通玄关,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读《道德经》,要有耐心,《道德经》字字玑珠,这五千字拓展开来,数十万字也不够。《道德经》有争议的地方也很多,我尽量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不是一部炼丹弄玄之书,《道德经》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社会。曾经有一位古人,试图用他的眼睛去解读世界。然而认识世界似乎无从谈起。也许宇宙诞生可以作为解读《道德经》的初始话题。
宇宙诞生假说比较流行的有大爆炸理论、稳态理论等,总之宇宙诞生了。宇宙诞生之初,没有任何生命,宇宙中一切现象均来源于某种看不见的规律。什么是宇宙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里放入铁渣、砂子、水、油、泥土……搅拌让之运动,这个运动中的事物可以看做简化的宇宙模型。试验里的物质凝结成的团体犹如我们所熟知的星球,团体和团体间的空隙犹如星球间的空间。这些物质或者凝结或者分解或者碰撞或者燃烧,总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碰撞产生的能量会以“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人们把它叫“声波”;热能一部分会转化为“光”,后来人们认识到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和声波类似。
光波和声波差异如此巨大,然而它们是一个东西,叫做“能量”。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和物质可以转化,也就是说能量和物质是一种东西,宇宙看似复杂,其实单纯,倘若隐隐符合某种规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事物。是谁有这个能量?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真实存在,2500年前老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此种事物叫做“道”。
“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规律的总称,一切事物运行、生长、变化、死亡都是“道”的一种体现。“道”无处不在,人类对于“道”的认识永远只是九牛一毛。
当然老子没有近代天体物理知识,他不会想到大爆炸之类宇宙创始假说。老子只能从能观察到的万事万物中总结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4:16 +0800 CST  
第一章 揭示宇宙之无边奥义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什么?“道”我们一般称之为道路,若抽象的看可以视为规律。人是按照道路行走的,事物是按照规律运行的。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文辞描述的,不是我们理解的一般的道路,而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道,其实是宇宙中一切事物运行的总规则。
用白话说,老子也许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个道啊,是可以解释的,却不是我们寻常指的道路。

名可名,非常名。
名也是《道德经》中关键词汇,什么是名呢?我们不要把“名”狭隘的理解为“名字”或者“名分”。名在《道德经》中是“可以描述”的意思,“可名”就是可以描述之意,“不可名”就是不可描述之意。我们只有把字面意思理解正确了才能进一步了解此句背后深刻内涵。
字面意思,“名”可以描述,却不是通常所谓的名。
什么是描述呢?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并没有名字;但是父母都知道这是宝宝。
一条小狗,给它一种吃的东西,第一次给它,它很谨慎;再次给它,就不加思索了。它熟悉这种事物了,虽然它不知道事物的名称,它心里是认可这种食物的。狗不会给事物起名,它的内心可能会说,这种东西很常见,很饱腹,很好吃。包括我们认识一切事物,未必知道是什么,只要见过,就能描述。这个描述的方式,就是名。
我们闭上眼睛,不知道周围有什么。来个臭烘烘的东西,马上会说,有东西存在,而且是个坏东西。此时一个概念在你心中形成,你描述的过程就是“名”。
现在不是你闭上眼睛,是一条狗闭上眼睛。狗也能感觉到有事物存在的,而且它是有反馈的。它不会说话,它要是会说话,也会说,有个臭东西。
现在不是狗,而是一只小虫子,你走到跟前,它会瞬间跑开。虫子不会说话,假如会说话,它会说,快跑,危险来了!
总而言之,生物只要能区分出事物,那个事物就是名。名非人类特有,而是生物特有功能。
“名”归根到底是一种反馈机制,后人把这一系列的外界刺激统称为“意识”。生物的一切意识,都是“名”的体现。我们周围的一切,扫一眼,把它画下来,每个事物都能说个一二三四,那么每个事物都是“可名”的。一切事物,官名叫什么都无所谓,你只要能描述,就是“名”。你描述是借助你的意识。没有意识则“无名”可谈。
老子后文提到的“无名”就是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的状态。宇宙中没有任何生命,就没有任何意识。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背后的意思需要解释一番。
比如我们研究“山”,什么是山呢?远看有凸起的地形为山。我们可以到山顶、山腰、山底。山有基础,埋于土中,山底下5米依旧为山,100米也依旧为山,10000米同样为山,那么一座山就是整个地球。
再比如地球,苛刻的讲,地球直径到底有多大?地球应包括地心、地幔、地壳,还应包括大气层,还应包括地球周边的事物,甚至月球。再甚至月球以外的东西。地球的宇宙直径要比人类认识的大太多。地球的直径可以无穷大,宇宙有多大,地球就有多大。
若从事物相关、联系、一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人类呼吸空气,呼吸一次,带动大气运动一次,我们不能判断空气从哪里和这个人彻底无关了。
回到前面那个实验,无论铁渣、泥土、砂子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它其实是一个整体,无法把它们任何一个事物剥离开来,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宇宙中无论大至星球,小至细菌,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物其实是共同呼吸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事物若想把它与外界的联系全部弄清楚是几乎不可能的。
没有生命之前,宇宙中没有任何意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名”。“有名”就很好理解了,有名既是生物诞生之后有了意识之后的状态。
“无名”的看宇宙万物,宇宙的万物无所谓万物,它是一个整体,混杂而不可分割。
“有名”就好理解了,有了意识之后可以称为有名,而意识为生物特有功能。生物只要能区分出一个独立的事物,“有名”就诞生了。万物做各种紊乱的运动,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易于区分,因此运动为心理活动的根本成因。
水温度低为固体,温度适中为液体,温度再高点为气体。固液气对宇宙来说,是无所谓的,无非遵循了某种规律。只有生物才能根据自身意识,来判断它们:几乎不会运动,硬度较高为固体;几乎没有硬度,运动较快为液体;几乎没有硬度,其运动不易观察,则为气体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大还是万物之母大?看起来天地之始大一点,但是细究应该差不多。
这句经典解读有两种: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种解读五花八门,关于“有无”后文会有篇幅去详细解读。现在单说第一种。
“无名”可以视为先于意识的存在,即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有名”可以视为人主观意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也许在好多年前,老子已经考虑这个问题,是物质优于意识,还是意识优于物质?在好多年以后,物质和意识之争已经沦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演变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正营之争。
老子说无名(没有意识)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有了意识)是万物的母亲。也就是说,无名造就了天地;有名能区分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故我们平常称谓的“无”,欲想了解其中的深远奥;故我们常规的“有”,欲想把它度量和权衡。妙是奥渺无边的意思,引申意思为无限无边。徼是边界的意思,引申意思为可以度量的事物。
此句老子定义了,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无”。从意识出发,有边界的可以称为“有”,无边界无法度量的可以称之为“无”。我们能认识的事物一般都有边界。还有无数待发现的事物,这些事物一经发现,人们就会设法了解这个事物。但是未知事物是来自于“无”的,人类对于浩渺宇宙,只能永远一知半解。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个事物起源于同一个根源而派生出的两种描述方式。就是因为根源同一而存在变化,所以称之为“玄”。玄妙变化互相纠缠,而演变为奥妙的人间,人间一切奥妙均由此出。
在通解《道德经》数次后认识到“此二者”特指“无名”和“有名”,而不是“有”和“无”。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5:04 +0800 CST  
第二章 启示正义的起源和矛盾的产生根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是知道不好的事物是什么;都知道善于、能够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不善于、不能够的。人之智慧诞生那么人类的是非观念诞生了。我们人类天生追求正确的事物,摒弃错误的事物,这是人类天性。
在春秋时代,美和恶是一组反义词,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和丑是相对的,善与恶是相对的。这里要把“美”理解为“好的,美妙的,正确的”。要把“善”理解为“善于,擅长,能够”。那时“善良”一般用“仁、慈”等特定词汇表示,是没有“善良”这个含义的。
道德经开篇即提是与非。是非的重要性远比人性善恶啊,美丑重要的多。什么称为是?人类做事,美好的事物为是,善于的事物为是。动物也会判断是非。一条狗左边是肉,右边是馒头,它会选择哪个?肯定是肉了。选择馒头也没错,但是选择肉更好。同理甲生产10千克,乙生产20千克,乙做的更好;如果肉旁边有电源,吃肉一次,就电击一次,狗就会选择吃馒头。由此引申,如何把事情做得最合适为是,否则为非。一个人行为处事,事情做的合情合理且与时俱进,即是正义。人类的是非一直在变幻不定,可喜的是人类在逐渐接近真理。后来人们的选择题、判断题其实大多是选择哪个最合适。还有一些问题是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属于思维意识的错误,则为大错特错。总而言之,是非的问题归根到底有两种,一种由多个逻辑组成,最终判断是否合适。另一种为单逻辑,随着认识提高形而上分析事物,查看其有无逻辑错误,只有高级思维的现代人才善于逐条分析其成因。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和无自相互生,难和易比较而成,长和短衡量而得,高和下相盈而出,音和声共鸣而和 ,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此段老子给了几组矛盾,人们理解矛盾往往会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它,继而此段成为解读辩证法的工具。然而矛盾诞生背后的意义鲜有人关注。
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矛盾生而就有么?须知在宇宙诞生之初,是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按某种规律去运行,无所谓冷热,无所谓高下,无所谓明暗,无所谓一切矛盾,宇宙仅仅是个统一体。
生命是在客观条件得到满足后才生成的事物,一旦超越条件范围,生命会死亡。生命一般会在-50℃—50℃之间生存,为了更利于生存,生物会进化出一些感觉器官,冷了会警示,热了也会警示。生命得到危险警示后,会自觉返回到安全区域。生命的这种现象,看起来是一种本能,实质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渐渐地,生物器官会选择最舒适的温度去生存。然而在宇宙里,-50℃和+50℃是个很小的区间范围。宇宙最低温度为-272℃,最高温度为1000亿℃以上,1000℃和10000℃对生物的感受几乎一致,那就是都很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冷和热,是以生物的感官为参照物而生成的一组矛盾。
矛盾是生成的,非生而就有;矛盾和生物息息相关,没有生物,一切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这几组矛盾都是滋生出来的事物。只要有生命存在,这几组生成的矛盾就会存在,不仅如此,人类能观察到的一切矛盾都存在这个问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从有生命开始,万物就有了尺度。我们判断温度,会以冷热去区分它;我们判断体积,会以大小去区别它;我们判断事物的质量,会以轻重去区别它;我们判断距离,会以远近去看待它。总之地球上许多概念,比如冷热、大小、轻重、远近等等事物,本是不存在的;当一个生命准备判断周围事物的时候,这些概念就形成了。这些概念形成和生命有关,非生而就有的事物。“万物由心而生”。
在人类生产交流的活动中,任何的一切的语言和词汇,归根到底来源于两种特性中的一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生而就有的事物,比如牛、羊、太阳等等;一种是大小、上下等本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意识中的事物。用今天的话说,用唯物和唯心更容易理解。
而我们今天更多人纠结于是物质优于意识,还是意识优于物质。其实生物的逻辑思维体系里,既不是全物质,也不是全意识,而是物质和意识相互交织缠绕的综合体。生物信息的基因只有两个:物质和意识。无法把它们分开,同时也无法区别谁更优先的问题。老子此段解释了矛盾诞生的原因,同时说矛盾虽然产生于虚无但是恒久存在。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所以圣人对于宇宙规律诞生的事物,一般会顺其自然,不会横加干涉和更改。顺应自然与规律,这是无言的教导。万事万物按照规律周而复始,尊重这些规律而不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成功了却不把自己当做这里的主宰,就因为他能意识到自己是生养在这个土地上的,他是孩子,不是主宰,所以他就不会远离大道。
解释“无为”的观点很多,个人以为理解为“不妄为”是最精准的,比较符合老子本意。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6:02 +0800 CST  
第三章 公平与幸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推崇高低贵贱的价值观念,使人民不过多追寻名利;不过分提升某些货物的价值,让人起异心而去偷盗;不提倡可以看到的巨大的欲望,让民心因此产生乱象。一个社会应当追求公正公平,故而民间太平,这是圣人治理下的理想社会。让人们对于世界不妄为,让人们把肚子吃饱,消弱人们的野心,强壮人们的身体,使人民能够平衡欲望。让人们知道是非对错,知道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不会因为强为而让事物不得已停止最终失败,则天下没有不可治理的。
有人认为老子弄人民,而此段就是证据。他们误读了老子。老子告诉人们的都是真正的智慧,他不会愚弄人民的,他害怕人们因为错误的价值观念走向误区。
在2000年前老子都有一种模糊的公平思想。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呢?我们可以设想: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变态的价值的事物、没有不公平的政策导致的欲念,那么就是公平了。
老子还有一种芸芸众生的幸福观念,什么是幸福呢?我们可以设想:肚子要吃饱,身体要健壮,不要有那些不切实际的野心,懂得知足;懂得世界的博大,于是懂得了虚心,就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于是不断进取。
人的社会里,肯定有能人、贤人,要有制度把贤人选拔出来,选拔出他们不是让他们凌驾于众人之上。难得之货本身就有价值,任何价值大不过人的自身,故为了价值去杀人放火是有问题的。要减少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让人们蠢蠢欲动甚至为非作歹。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6:33 +0800 CST  
第四章 道使万物同在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就是道首当其冲,这里可以理解为坚持大道,坚持宇宙规律和真理,因此人们受益颇多用之不竭。宇宙规律多么深远啊!犹如万物之宗始,挫去尖锐的东西,化解集中的纠纷,柔和事物的瑕疵。精湛深远啊,只能感觉到有种东西似乎存在。人类多么渺小,而决定这一切的宇宙又是多么的博大。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仿佛在仙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万事万物有庸钝的一面,也有锐利的一面;有光耀的一面,也有瑕疵的一面。道决定的万物,不会任由事物某种属性无穷放大。既不会让事物极度锐利,也不会让事物极度庸钝;既不会让事物光耀无穷,也不会让事物瑕疵至一无是处。
关于世界起源,有神论者会把神作为万物之宗始;而道家是无神论者,道才是世界的起源。有神论者会把一切规律托付于神。道家认为一切规律来源于道。道的作用就是“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后万物同在。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27:16 +0800 CST  
第五章 万物平等,因此人当建设平等社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对于无论人类还是万物,不会有过多爱怜,把万物当做刍狗(用于祭祀的草扎的狗),反而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公平的;圣人对于人民,不会过于爱怜谁,青睐谁,不会讲究血缘族亲,亲情友情,把百姓当做刍狗,他也是一视同仁。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万物,自然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人。
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人们拉动它,会进入空气,推动它,会让空气溢出。虚空的时候才能够进入空气,气满时越是拉动它,空气跑的越是快。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中会横生许多变数,不如不去改变这一切,人类生于天地,应遵重自然界的一切。
相对于“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这种观点,老子显得略微保守。我们周边许多人都会有这种思维:一旦成为领导就会肆意摆弄下属;一旦为官一任,就试图改造周边一切;一旦认为统治了地球,就认为自己主宰了所有。殊不知,就算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也要去尊重地球。理解老子,不能把老子视为保守主义者。老子要这样理解:既要领导人民,也要去尊重人民;既要去发展创造,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篇《道德经》无不体现了这种思维,老子的选择总在区间之内。
此段“刍狗”也有很大争议,把万物和人民比作刍狗多少有些难以理解。老子其人,是超越善恶的。他的语言要综合分析,比如他说不争,不要以为真的不争了;他说礼是乱之首,不要以为完全不要礼;他说无为不要理解为无任何作为。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0:09 +0800 CST  
第六章 要维系生物链的完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谷神”有人说是山谷之神,中国神话传说里似乎没有这个人物。通读全文,谷神应理解为食物之神。道生天地,天地生食物,生物链生生不息。我们处身在这个食物链的自然界里(谷神),这个自然界,好比我们的母亲,给我们食物,供我们生养繁育后代,这是我们生存之根。这一切多么可贵神奇连绵不绝,因为自然界养育一切又用之不竭,那么我们更应该维护这一切,要尊重大自然。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1:22 +0800 CST  
第七章 精神传承为长生之秘诀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会擅自改造这一切,所以它能长久。
此句背后的隐忧是,人类有智力,人类喜欢不追寻道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肆意去改变世界。老子希望人类效法天地,天地生万物是道在起作用,所以天地能够长久;人类智力要多了解道,智力创建要依道而来,所作所为才有意义,才能长生不败。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于是统治者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前,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国家稳固;也不会把不是自己的事情度之至外,于是处处少不了他,人们更需要他。是因为他无私么?反而因为公正付出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老子心目中的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既要管理和服务社会,又要因社会制度的良性循环而获得拥护,从而追求政治的最大稳定。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1:36 +0800 CST  
第八章 政府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世上至高水准的政府莫过于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利于生物生存,从不和万物争夺什么。水居于最低洼处,万物都不会如此的,这是众物所背弃的。好比一个国家的政府,急民所急,忧民所忧,为人民服务,人民想不到的,会走在前面,人们都欲求的,从来不与之争利,这才是接近天道的体现啊。
居住善于选择地理位置;思考问题能够深度考虑;交与朋友应有爱心;说到要做到言而有信;政事应善于治理;做事应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应善于选择时间。一个做实事的政府,一个从不和人民争利的政府,人民爱戴他,故而他就没有太多忧心事。
历史里此章解读一般和修身有关,如水之善,不争之德。有无数人坐在水边苦苦思索,企图需找到灵感,也许他们有点心得,也许他们的心得都是空言,遇到问题身不由己本性暴露。切记老子这句话是有针对的,天下什么能利万物不争?个人绝对做不到,能达到这一步的只有政府。春秋时期人们道德匪夷所思,诸位可能听说过画地为牢,人自觉地呆在一个圆圈里坐牢,没人管也不逃跑,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是这种社会在民风淳朴的前春秋时期曾降临这块大地。老子心目中的政府,善于帮人民选择安全且交通便利的地域去居住;心地淳朴,不把坑蒙诈骗的愚民之术视为智慧,只把目光久远透彻洞察的观点视为智慧;和人交往,要把最大善意放在前面;言而有信不得欺诈百姓;遇到矛盾善于找到问题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事能者居之,不推三阻四,不拖泥带水;行动善于选择时间,正在农忙,不得杂役。天灾人祸,减赋免征。这才是政府的如水之德。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2:55 +0800 CST  
第九章 度和智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一贯用锐利面解决问题,那么刀器可能不会长久。金玉满堂,不知道如何将钱财散播出去,会变为守财奴最终无法守藏;如果富贵了变得骄横,会遭到怨恨给自己留下祸根。事情成功便要身退,是天之道啊。
量变到质变,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矛盾一直在发展变化。比如个人资产,月收入两千,这时候资产太低了,连维持温饱都成了问题,这时候要想法提高收入;当月入二十万的时候,会需求多样,可能会面临社交、责任义务等各种困扰;当坐拥亿万财富时候,就需要雇佣军队去保卫财富了,一旦保卫不了,连命都会丢掉。
很多人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视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种一厢情愿的意味,非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事物在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好比气球,吹得越大,爆炸的可能性越高,为了预防气球爆炸,就要把气球的大小固定在一定范围,这时候气球就不会出现问题。
一只碗,只能盛一升水,你让它盛三升水,它就会溢出两升。怎么办?只给它加一升水才是正确的。
道德经此段应带给我们几个思索:
1.事物发展变过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发展至高级阶段,会有系统崩塌风险。
2.万物有度,了解了度,才能掌控万物。
3.老子提出的问题是有条件的,非普遍存在的问题,诸位大可不必仇视名利和财富,只需要知道名利和财富也有负面作用即可。一般人感觉不到的,是因为普通人永远达不到那个阶段。须知道德经是写给少数圣人看的,要想看懂道德经,需要帝王的眼光。
4.老子的脉搏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不要读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不敢锐利了,读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敌视钱财了。这种一根筋的解读方法会让老子背上骂名。老子是让诸位了解事物发展有阶段,而非褒义或者贬义的绝对。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3:32 +0800 CST  
第十章 被动承受和维护大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的肉体和精神能合二为一,言行一致么?
犹如婴儿一般,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几乎纯净的没有瑕疵么?
抛弃错误的观念让真理得以浮现,最终在人事方面去追求完美么?
国家统治者和圣人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类自身的规律,做到不矫枉过正么?
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能被动的承受这一切而不试图改变么?
真的理解了宇宙和自然之道,焉能需要那么多无知的知识么?
道生养万物,人创造万物,就算创造了它,也不认为完全拥有它;有所作为即使成功了也不随心所欲操持它;帝王对臣民,人民对动植物,即使有绝对优势,也不能以主宰的身份出现,这才是最好的道德。
老子的这一系列问题非常博大。我仅仅打算在人的灵肉合一角度讲一些,其它问题简单说几句。天门开合,就是一切自然现象,都应“雌”(被动的去承受)。明白四达,其实是一种知;这种知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无用的知识。是人类横生出来的知识。我们人间知识太多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真正的知识。有的东西完全是谬误堆积而成,很多东西让人眼花缭乱,用一生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纷乱的知识对于人是极其苛刻的。学了道德经,就会有目标的追逐真正价值,迷人眼的伪价值会被淘汰。
孩子能够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大人反而不能。人倘若被妄知左右,会变成精神动物,精神动物是藐视肉体的。我们提倡的哲学是以肉体为基础,尊重肉体发展来的哲学才有可能充满人文精神。而不是通过精神来欺骗和考验肉体,让肉体经受一些非人道的折磨。
人由动物脱胎而来,归根到底人是动物的一种。既然是动物就难以摆脱动物的特性。有些学问会把动物性单独剥离出来,认为它不是人性,甚至粗暴的称之为兽性。兽性在人类看来,就是不受人欢迎的恶,但是这些恶无法根除。只有让它保留和发展才是对的,而且它们已经被人类赋予了新的意义,赋予了“人”的涵义。比如动物的撕咬,人类把它演化为战争,因为战争又演化出勇敢、坚韧等英雄品质。我们看待问题,好比看待一只蝴蝶,蝴蝶再美丽,它曾经是个蛆虫。
在生灵世界里,人最根本的东西是大脑,好比一只鹰最根本的东西是眼睛、翅膀和利爪;一头狼最根本的东西是獠牙和矫健的四肢道理类似。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人什么也没有,只有大脑,大脑让人有了活下去的资本,同时大脑也是人类最厉害的武器。大脑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可以制造出工具,所有的动物世界的武器,都无法和人类的大脑抗衡的。大脑让人类强大,同时出现了两个特质:1.人类的社会性;2.人对于自然界的侵略性。有了社会性才有道德和法律。但是道德和法律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依旧是大脑。什么是人呢?人是利用大脑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的同时利用物质自我改造的一种生灵。人类利用创造出来的物质,日益强大,对于其它生物的侵略也日益强悍。人终于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要生老病死,人无法摆脱肉体凡胎,这是人的悲剧,人依赖肉体说明了,人依旧是动物。人的近义词是动物,人的反义词才是神。把人按神的标准来要求的做法是根本谬误的。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们的感官,为之提供一切服务,为之寻找一切道德。多少年来,人们和自己的肉体作对,和自己的生命过不去,这种做法多么野蛮也不道义。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囹圄里,享受犹如吸食海洛因般的精神快感,这是有欠缺的,人的精神必须和肉体感官协调一致的才是最高快乐。而不是让精神对于肉体产生欺骗。比如说儒家提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用精神欺骗肉体,认为只有能经受住精神欺骗的肉体才可能有所作为,这种不人道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人应追逐温良的环境: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身体病了就要休息。有的人认为人的意志品质必定通过战胜肉体才有可能培养。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提法。人的精神品质是可以通过体育等项目挑战自我来实现,绝不是空着肚子。
一个恶劣的环境,让人觉得理所应当,甚至看做人生的一种福祉,不能不说某种学问多么逆天。多少励志小品和恶劣环境有关,多少年以后,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族,还是“忍”字诀横行的一个民族,只要刀子没有放在脖子上是还有缓冲余地。一条狗,饿它几天,会急的偷鸡杀猪。而中国人,却默默感谢上苍给他的灾难,他认为,只有灾难面前,他才是幸福的。中国人不是人族,而是神族。也难怪幻想成仙的人多。但是,真能成仙么!恐怕连一个最基本的普通人都做不了了。
我们周围许多人都喜欢按照自己得意愿来改造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处理的事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赖以生存的地球,这种信心主宰一切,没有禁区,没有盲点。但在2000多年前,《道德经》曾发出过疑问:人类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类自身的规律,做到不矫枉过正么?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能被动的承受这一切而不试图改变么?真的理解了宇宙和自然之道,焉能需要那么多无知的知识么?这些疑问,至今看来依旧震耳发聩。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3:49 +0800 CST  
第十一章 有无之妙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起,有了车轮中空的地方,于是有了车的作用。把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我们建设房屋,有了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事物存在的价值,是“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对于有无的思考真的很玄妙。世间一切事物是在有无之间。我们理解无,不要视为一无所有,不要把有和无对立起来。我们在空间里和鱼在水里道理类似,鱼如果说它周围是无的,我们都会认为它在闹笑话。固然人类也别认为周围一无所有。关于有无的系统研究后文会详细解说。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4:02 +0800 CST  
第十二章 价值是什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花花世界的各种颜色,让人目眩;各种声音让人神往;各种味道让口舌舒爽;在骏马上骑猎,让人心驰荡漾;金贵的物品让人们起了各种欲念。圣人(统治者)一般不会贪图这些感官享受,平常人却一般在物质和感官里寻找快乐,圣人明白世界的大道,只求温饱为前提,不去纯粹追求这些感官享受,他有高于感官刺激的更高追求。
老子反对纯粹的感官享受。人类是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的生灵,人得最大快乐是身心合一。我们物质追求的快乐,无非是眼睛舒爽,口味舒爽,耳朵舒爽,这不是人类的全部追求,人应当有更高标准,这个追求在哪里?就是大道,大道决定的人类的身心合一,以及身心合一带给人们的快乐。
一般人们追求的物质享受,无非:耳、目、口、鼻等感官,让这些感官得到享受,是一般人的追求,但是这是人类的全部么?显然不是,感官的刺激无非一种低级需求,人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当然有个前提是,要吃饱穿暖。除了吃饱穿暖是硬需求,其他一切追求可有可无。
我们大多数信息,都和眼睛、耳朵、口舌有关:如建筑物我们看起来觉得壮美,是眼睛的结果;厨师受欢迎,是口舌的结果;音乐动听,是耳朵的结果。
是眼睛、口舌、耳朵贵呢?还是金银玉器、美食、音乐贵呢?人类总是掉在价值的泥潭里。试想,假如人类就不曾有过眼睛,会去珍视钻石么?就是有了眼睛,所以发现钻石稀少而且可贵。为了钻石,人们付出性命去拼杀,归根到底,钻石的价值来自眼睛的赋予,为了眼睛舒爽,人类连命都可以不要,是否舍本逐末?
金银宝器的变态价值在老子眼里是比较可笑的。他希望人们不要去人云亦云,去舍本逐末,老子眼里只有一样最有价值,就是人类自身。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4:16 +0800 CST  
第十三章 价值之源为人类自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不平等社会,要宠辱不惊,风淡云轻,不能得势也惊,失势也惊,是谓宠辱皆惊。在平等社会,若是受到高于众人的待遇说明不平等政策有所抬头,此事需要重视;若是有受辱现象,说明道德系统出现了问题。什么叫重视大的疾病仿佛重视生命一样?我的身体上天赋予,我爱惜我的身体和自然赋予的一切,如果这些失去了,我还有什么得失是值得担心的呢?如果失去了依附自然的本性,人类失去的东西更多。所以如果治理天下,先要热爱自己,只有遵循大道的人才会珍视人类自己,这样的人天下都可以托付给他。
什么是成功?依附大道即是成功,其结果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长至生命终点也看不到结果。人们要目光久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故不能以成败论宠辱。成败带来的荣辱无法和身体相比,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有的得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之于世充满不可预见的东西,但是只有一条,冥冥中人们遵守某种约定,此约定就是大道,遵守大道人们就无所谓失败,而是必然成功。人生本一无所有,期间人活得过程必然有所创造,只要遵守大道这些创见无论大小都是成功。个体倾其一生可能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完成之微末,看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只要按照大道来的,那么他就是成功。
不去单纯追逐那些感官上的东西,人类前进的矢量标里,感官享受要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的,人类若单独的把物质享受当做知识,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让这样的学问主导世界,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为何,大道不允许人类这样狂妄。
这一章和44章可以对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外来价值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是最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宠辱皆惊,是因为太在乎身外之物。明白身外物和身体的关系,于是身外之物不再举足轻重。自己的身体更加重要,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也是尊重自然的,爱惜人们生命本能的人,天下可以托付。在古代,得病很麻烦,一个小病就有可能丧命。预防疾病犹如珍惜生命。 贵大患若身,(最重视的莫过于重视生命)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我最害怕的是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有何患。(如果没有了身子,我就再也没有怕的了。也就是说,外来的一切价值无法和身体作比较)。身体才是真正的得失。身体健康了,一切外来得失,风淡云轻。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4:29 +0800 CST  
第十四章 无的组成和道纪的提出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前面举过一个例子,鱼儿在水里游和人在地面走原理类似,水在鱼儿的眼里就是无,大气在人的眼里也是无,是真的无么?老子对此深度思索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有许多超越感官觉察的事物是存在的,人类暂时无法觉察而已。人类判断事物,一般为眼观、耳听、触摸,当然还有鼻子闻,嘴巴尝,这一切之外仍然有事物。
于是老子就说:视而不见的,叫做夷,今天我们知道有肉眼观察不到的光波如紫外线等;听不到的声音叫做希,比如超声波之类的;触摸不到的,叫做微,比如大气等等。这三种事物无法觉察和判断,故人们把它汇为一体。它的上限大至没有边界,它的下线微末至不可觉察,打算讲述这些事物却又无法描述,于是把这些事物归于无。它的状态是没有状态的,没有事物既是它的形象,这些事物可谓恍恍惚惚。追究其源不知其头,追究其末不知其尾。
我们要拿更古以来的大道,来抵御今天人类不按大道行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能追溯至万物起源,且按照这些规律来行为处事,才是遵守道的纪律。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4:53 +0800 CST  
第十五章 道者的行为模式和人类创新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以往遵循自然之道的人,是很玄妙的,知识深不可测。人们尊重这样的人,又无法完全用语言形容他,只说他走路时候非常小心,好比冬天行走于冰面上,他害怕破坏这一切;他对待自然界的保护犹如防御敌国,尽心尽力;他从未把自己当做土地的主人任意更改,而像一个过客,拘谨也客气且十分尊重;洗涤衣物用水非常节约,好比水不够用要等冰雪融化一点一滴让其物以致用;他的工具都是最自然的工具;他的心胸阔达如山谷;他敦厚踏实不肯投机取巧看起来不聪明。谁能使浑浊之水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的大自然充满生机?是道啊。保持这个“道”的人心有敬畏所以不会自得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他明白世界需要掌握更多的东西,所以只有这样的人创造的东西才是对于世界有益的。
所谓创新,是在尊重自然界的前提下的创新,创新不是改变自然,相反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人类智力无限,若把智力用在毁灭自然界上,人类会自取灭亡。所以创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看,对于人类都是有益的才能叫创新。
老子不因循守旧,他看的很远,他鼓励后人的创新,显然这些创新都是有条件的。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5:06 +0800 CST  
第十六章 学习和思考为道者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类应当思考深远,先保持安静不要轻易躁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各种规律要再三思考是否研究透彻了。芸芸万物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大道赋予其规律这个根本原理。研究根本原理就需要安静;会安静研究学问就是使命;当学问好了,使命完成了才能变成一个不违背常识的人;知道知识的作用才是一个明白人。如果没有常识和知识,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胡作非为,这是凶兆的体现。知道让懂得常识的人让其做事能容得下他,那么就是公正的;公正的就是全面的完善的;全面的完善的就遵循天地的;遵循天地的就是遵循大道的,遵循大道就是长视久生的,终身不会违背这个原则。
“致虚极,守静笃”,这一句经常被人当做“心法”来练习高深内功。我想老子其人是没有功夫的,他若知道自己一句话被人误解成他都不懂的东西也许会啼笑皆非。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5:21 +0800 CST  
第十七章 道之社会为服务型政府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好像不存在一样;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侮他。统治者不够诚信,人民才不相信他。统治者应该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说我遵循自然之道所以我必会成功,当然也要感谢领导是好样的,对于人民是信任的,把人民看做国家的财富。
这一段应和第八章对照的看,统治者应当和水一样,处于最低处,服务于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如果统治者高高在上,让人民膜拜,这样的社会不会强大到哪里去。可惜的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即使过了五千年,再看他的文字,依然不显得过时。
楼主 老头子2018  发布于 2018-09-19 11:35:34 +0800 CST  

楼主:老头子2018

字数:222526

发表时间:2018-09-19 19:15:1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2 16:34:12 +0800 CST

评论数:21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