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过四十年的学者,从哲学立论意图和应用功能审查,带你敲哲学之门

论证过四十年的学者,从对哲学立论意图和应用功能审查,带你敲哲学之门


人类有史,与哲学立论意图始发是同步的。哲学是伴随人类的成长,与人类同步进步的。当人类的解说问题的能力达成完善时,哲学学说就整合完备了。哲学能统一人类的信仰,指导人们的合作活动,永久解除自抗内耗战争灾难。我们不可夸大哲学的功用。哲学能改变人类,人类能改变生活。

当人类交流约用的语言转化为文字时,就开始编故事了。而能够遗传下来的故事,就是解说人类最好奇的问题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是试图解说人类所知的一切,都一统是怎样发生的。比如盘古、女娲、创世纪等。试图一统解说一切,就是哲学的立论意图。这应能说明这样一点,哲学立论意图始发于好奇。所遗存的人类好奇地试图解说一切的证据,是那些经久遗存的最古老的故事。这些古老故事的解说核心问题,是人类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的一切的总起源与人类的起源的论述关系是,试图揭示一切的总起源,是为了进而证明人类的起源。

考古学区分人和类人猿的依据,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知行活动遗迹。而这一类遗迹所能表明的,是人类已经具备了学用语言传续经验和技能的能力。而古老的故事,正是人们整合知识和经验,对一切的起源的推测和解说。试图揭示一切的总来源,是为了证明人类的来历,使人类的知行活动有所适从——怎么来的,还怎样去。这个议题与华语佛教中的“佛祖”的名字有关“如来”。

人类的何去何从关题。即“统一信仰”问题。统一信仰是为了在将来减少不必要的人际相抗内耗,提没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哲学的立论意图是揭示过去和豫测将来。哲学的应用功能是指导人类的知行活动。哲学的立论意图和应用功能,用“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说法是不能达成精确解说的。有“价值”和有“公益功用”是不一样的。这样来看,我们关注哲学问题,局限于已有的旧说法,研究是深入不下去的。“价值”是商业用语,用于解说学说的公益功用,解说不通。

我们只有懂得了哲学的立论意图和应用功能,我们才能敲得到哲学之门。否则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众说纷纭之下,各种各样的偏执和好奇,达不到“哲学”这个“总学说”高度的争说竟解,就会误导人们胡乱敲门。所敲的是哲学的邻居的门,自己也未能觉察;执着研究了一生,却把哲学这个“总学说”样式给搞得四分五裂,肢解不全了。“经济哲学”、“生活哲学”、“政治哲”这些肢解哲学的说法,就好比把一个人肢解了,把人体的某一部分称作人是一样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这里的“第一性”问题是指,我们把人类所知的一切进行归类,能够一统归为哪一类。而从“哲学”学说名上来审查。“哲学”这个学说名,并不如“总学说”说法更能提示人们去审查“总理”。而审查“总理”,当然是为了找到可适从的“总法”,来提纲挈领地“依据总法法纲”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的古人早就给出了周正的回答——“和为贵”。怎样能通过合作的办法来达成调和无欺。“合”为法,“和”为策。

科学采用的是分析法,哲学采用的是归纳法。我们读书学习要善于归纳总结,对于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善于归纳总结,而对于人类有史以来奉行的“法”引发的不必要自抗内耗灾难的原因,也要善于总结。对此,古人对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归纳总结,分别命为“文”、“史”|“哲”。可见这个说法中的“哲”,还是不好理解和解析的。我对这三个方面分别解说为:“文化史”、“文明史”、“法策史”。这样用当下的通俗语言来解说,也就不会发生误读误解了。

我作为对于哲学的论述,撰写过千万字的学者,是非常清楚用“哲学”一字组合应用法来命名“大一统学说”,是有严重的学用语言不得法问题的。对于“哲学”学说名的更正,我早有更正为《文法语言学学说》可供参考。所谓的“哲学”是一种很难成全的学说。当前学界遇到的至要问题,是要突破眼睛向外,要证明外部世界的错误思辨解说法,把“一切”都纳入到“生命机能活动”原理中一统审查。我们当前的哲学界,仍普遍地认为——“物质运动化育了生命,生命进化演化成了人”这个因果关系已不儒要质疑了。其实不然。我们把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思考时,会发现在人的知行活动原理下,是不能发生“非人类知识”的。如果我们已经认字了“人类谈论的一切都是人类的知识”这个说法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再提升一个学研高度,来审查我们所学用的语言中是不是有问题,就会发现“物理”和“物理知识 ”的来源是不一样的。

没有知行主体,知行主体所知的“物理”就在死寂中。这用“客观存在”说法来表述,无疑这种表述法否定了“客观事实”是人类的知识。这说明这里人们对语言的学法用法发生了问题。要想把这个否定知识的错误说法纠正过来,其实很简单,给“物理”一词再附加一个解说。表述为“物理知识”。这时我们才会发现。“物理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就有了一个结论:拿人类的一部分知识,揭示“一切”的发生总起源,是办不到的。

依据物质运动与生命主体知行活动原理的发生关系来审查,那么“物理”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所采用的“唯物”思辨解说法,其实是达不到揭示起源问题的议题高度的。这也就是说,讨论“世界”、“宇宙”的用语,与“物理”一词一样,都属于科研用语,不能揭示人类所知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要想揭示人类所知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必须要依据生命机能活动原来理来揭示“知识的起源”。这就是华语文化古人所说的“求诸已”思辨解说法应用法则。

人类只能依据人类的知识来整合归纳所有知识,不能归纳总结人类知识以外的“物理”。“客观存在”说法,只是人类在科研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推知“还有大量未知”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发现,把未知与已知一统作了一个命名,称之为“客观存在”。以说明“人类知道一半不知道一半”事实,激励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发现。“还有未被人类发现的事物存在”,是人类推知的。推知的还没有发并证明的“客观事物”不能落实其应用功能。所以不能纳入学说。这是因为学说是必须要有用,并能落实其应用功能的。

这就是我们敲哲学的门,必须要敲得响的第一声敲门声。对于这一声敲门声,我们必须要“听清”,否则你以为敲响并听清了,其实你所敲的却是哲学邻家的门。

所谓的“哲学”其实是很诡密的一种学问。到处都布满了陷阱,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哲”的古字是“喆”——二“士”二“口”。一士一口叫“吉”。意思是说,“士”是有身份、做大事的人。他说出的话来是不扯谎的。不说谎则“吉”。而两个以上不说谎的人在一起说话,话题就会变来变去。“喆”字的最早用法见于《诗经》——既明且哲,可以葆身。后演化为“明哲保身”说法。其意思是说,既然想清楚了,就变一个说法来精确讲清楚。这样就可以保证你的学品声誉流传久远。“明哲保身”说法中的“身”字,要译为“声誉”。

“哲学”二字组合应用并用于对学说的命名,首发于清末康梁张扬变法的“公车上书”文本。其倡导引进的“哲学”,实为日语文化中的一个学者在译述西学时首用了“哲学”二字组合成的“片假名”。这样来看,“哲学”作为学说名来使用,其“来路”就不正。这样的阴差阳错,才造成了华语学界百年以来研讨“哲学”问题,其实研讨的并不是“哲学”这种学说,而是在研讨书外问题,并且还是在试图揭示人类的知识以外的“客观真理”。

“哲学”是对一种学说的命名。我们研究哲学所研究的是这种学说。所以就必须要揭示清楚哲学的立论意图、论述依据、论术结论和学说的功用等问题。这些要点问题不能解析清楚并达成学界共识,那么学界的偏执研讨,根本就不可能达到揭示“总理”和适从“总法”的学研宏观高度。

楼主 读写学评  发布于 2018-09-11 04:54:06 +0800 CST  

楼主:读写学评

字数:3092

发表时间:2018-09-11 12:54: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1 16:44:51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