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佛

红尘众人,大多都是凡人,打个小工,或者创个小业,平平淡淡,日子也就过了,满腹心思,大多花在了码字上,虽然未必有用,但至少也可以打发时间。对小市民来说,唯一有意义的正事就是赚钱。红尘喧嚣,大多是无意义的吵闹。辩一身是非,不如享一生自在。
商业的本质是等价交易,各取所需,这个红尘没有我真正需要的东西,我想要的东西,这个世俗给不了我。
楼下的老头越喧闹,我越不想接近这些低素质的人。想必沾上了就是甩不掉的麻烦,从此不得安生。
生活的常态就像一个池塘,生活在里面不觉得,跳出水面才感觉,自己原来活的这么奇怪。人生活的环境就像池塘,你在里面成长,可是它又局限你的发展。一个人的成就,由他生活的池塘就已经注定。我离不开池塘,可是池塘里没有我要的将来。就像以前的农民想逃离土地可是又无法离开土地生存。所以我的心已经死了。因为他没有呼吸的空气。
因为这个池塘给不了我要的东西,所以满足了基础的生存后,池塘里的得失,我并不是真的在意。反正没有我要的东西,倒不如享一身自在。
生命这个池塘,谁又能跳得出去?
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洞穴之喻: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
就如万历十五年的李贽,离经叛道,其实也只是较真求自在罢了.
生活不过一个洞穴.看到了,其实就已经走了出去.
生命就是一个修行,阅读,思维的旅程.那看过的风景,就是我记忆里的人生.
一个有趣的工作,可能是人生里最好玩的打发时间的游戏之一.凡人的生活,无非就是如此简单的满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娱乐圈热度决定一切,其实相当难混,还是凡人生活的简单.一个舞台一个角,一场喧哗一场戏,那么多的快男超女选秀新星,车来人往,又有几个能留下痕迹?
老夫突然想锻炼了.
因为喜欢造完美的东西,思想,知识结构,身体,小说,乃至经济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
修心养身,倒和小说里的练武修道进化差不多,大概也是小说看多了的缘故
坛经里说,五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
以境界上说,本来无一物是高于时时勤拂拭,但以技术细节上说,凡人有几个能天生本来无一物,还是要时时勤拂拭的修行,这就是佛法的两个流派。
比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示[五十重阴魔],及其破除之法。所谓五十重阴魔,其实也就是修定时会碰到的五十种难关,所以五十种阴魔可说是[禅定五十关];或是更确切及中性地说,即是[禅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禅定中会现起的五十种境界;但这五十种境界并不一定会成为难关,更不一定会成为魔境,它因人而异。如果修定者,对于这些定中所显的境界,心不贪着、不缘、不取、不住、不忆、不念,则不但不会构成难关或魔境,而且还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贪爱、住着、自以为是,则立刻为魔所趁,转此境界为魔境。所以佛于经中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苦作圣解,即受群邪。]
以技术细节上说,楞严经将修心的技术细节做到了极致,所以金庸先生写小说,九阳神功就是写在楞严经夹缝里。
佛法修行,说到底是为了自我解脱,直面真我,不受红尘各种心理信息因素杂念干扰。是和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对立的理性智慧的极点。肆意妄为,就是魔,理性本心,就是佛。但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和五十阴魔一样,是对自己灵魂深入潜意识的解析,其实和佛法异曲同工,因为理解心魔的根源,是摆脱心魔的第一步,据说佛洛伊德晚年完成精神分析后,就绝对理性,无欲无求,比和尚还和尚。相对来说,佛洛伊德的理论可能比楞严经更加现代详细,所以某种意义上,现代心理学和古代的佛法殊途同归。
发展心理学就是一个人,就受精开始,胚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佛法则是先哲反思自己心理过程设定的一门智慧.
所谓佛,其实就是觉悟,凡人皆可成佛.
一切喧哗的意义在时间面前都是虚无,只有佛法的一心平静,就是当下的存在.
凡人的技术修行,其实就是属于凡人的凡人修仙传.
在平凡的岁月流逝里,与世无争,简简单单地种自己的地.凡人的日子,也就能过了。
楼主 独孤问道life  发布于 2018-09-05 14:41:10 +0800 CST  

楼主:独孤问道life

字数:2223

发表时间:2018-09-05 22:41: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6 17:35:4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