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进化论:鱼变人的具体细节及概率

尽管目前教育系统一致推举进化论为真理,但地精仍然认为,进化论目前只能称为假想,作为还上升不到定论的地步。一种科学理论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正确,是因为它在一定的适用条件下能够很好的描述自然现象,并且其实验必须有可重复性,或者说能被重复观测多次。可是,进化论不但不能重复这个过程,还是有太多无法解释的东西。

题目是由鱼变人,可是我实在写不到人,因为鱼变成陆地动物就是个老大难问题。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由水生生物转换为陆地生物的可能性吧。大家请看我的叙述和推导有没有错误。

1.根据公认的理论,生命产生于海洋,陆地生物是海洋生物爬上去以后进化来的,并非某细胞或分子跑到陆地后分别进化成动物。这在进化论看来是绝对真理,因为进化论无法解释不同的进化途径产生相同器官(如眼,肠,脑)的问题。事实上,进化论的主流意见是,陆地生物是3亿年前由一种叫做“总鳍鱼”(也有说是另一种叫肺鱼的鱼类)的鱼类进化而来的,原因则是泥盆纪末期,总鳍鱼们(这家伙长达一米呢)生存在沼泽里,由于地质变迁,河床干涸,所以,这种总鳍鱼或肺鱼就不得不改用肺呼吸,改用鳍行走,由吃鱼改为吃草,变成了陆地生物。

2.哺乳动物多数靠肺呼吸,而水生生物绝大多数是靠鳃呼吸,两栖类动物则幼年水中呼吸,成年用肺呼吸。

3.靠鳃或其他系统呼吸的水生生物不能在陆地上生存,靠肺呼吸的哺乳动物不能在水里生存。(应该基本是绝对真理吧)这里先把鲸除去,呆会另行讨论。


假定水生生物为了某种原因从水中跑到陆地,其第一要务是呼吸,也就是说,它必须在水中就已经形成了能同时解决陆地和水中呼吸问题的器官,否则刚爬上来就憋死了。所以,总鳍鱼定然在出水之前就形成了肺。总鳍鱼的化石证据,证明这种鱼是有内鼻孔的,其头骨形状和某些两栖类相似,由此进化论者由此推导说,这种鱼必然有了肺。这点可以作为讨论前提。

由此,进化论的疑点出现了

a.无论两栖类爬行类生物还是哺乳动物的鼻子,为了实现其呼吸功能,里面也一定和我们一样是血管纵横,各种黏膜半透膜啥的密密麻麻,得逐渐进化出来。光有鼻子还不成,同时得有气管跟肺连接,气管支气管不能进化成实心的,得是空心。如何固定气管?结缔组织必不可少,为了保温那还得长脂肪,否则那块成了冷桥了。当然得有肺,包括大肺叶小肺叶啥的,麻烦的很。还有,肺里要是没血管就是白搭了,还得第一个长出来。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来说,大小血管有多粗,毛细血管分布,呼吸膜厚度要多少,都得合适。说到血管,这可就复杂了。地精略学过些流体力学,有个定律叫贝努里方程,在相同流量情况下,管子直径越大,它的流速就越慢,直径越小,流速越快。流速快代表管壁压力大,就是我们的血压高,压力太大,搞不好会引发肺溢血,有可能因为失血直接挂掉。作为圆管来讲,截面面积跟直径可是平方关系,要是血管直径进化错了10%,就能导致1.21倍的血压。拿人来说,正常血压120的人,一下进化成了血压145,戴上三高帽子了。

b.再者,这形成新的器官,也不光是鼻子那点的事。暖气想必家里都有,以串联式集中供热来说,楼主家和邻居家所有暖气都串在一根管上,现在邻居家突然装修多加了一倍的暖气片,楼主家肯定就是热不起来了。血液循环也是这个道理,在总鳍鱼心脏输出及血量一定的情况下,在内脏系统里多串联一个肺,气管,支气管,鼻子,肯定需要同时增加心脏输出和血液流量哪,就是说,心脏肝脏也得一起进化才成。还有,在河里头又有肺又有水的,可不能呛着,还得同时进化出个阀门来。

c.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拿个铁皮焊个外壳,再安上一两个轮子,就能当汽车开了,同样,光有血管有肌肉组织的肺,能起作用吗?呼吸要一次要经过多次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肌肉收缩扩张,得是一般情况不由意志控制的哦,否则鱼大脑一边想着事就一边憋死了。氧气到血液里,分别要经过肺泡上皮细胞的两层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的两层细胞膜,这中间酶拉酸拉的一大堆,有的控制肌肉的有的控制肺的,还有许许多多交换氧气必须的大小分子。天,说不准脑垂体肾上腺睾丸啥的得比从前多分泌多少种东东呢。要命的是,这还跟当公务员要过多少道关盖多少个戳一样,缺一道手续就回家当良民吧。化学反应是一整个链条,每个环节断了都不成。并且,我们必须认定,达到完成呼吸过程的每种物质的分泌和代谢方式,都必须是新近变异出来的,否则如果有现成的不需变异的方法,这个链条肯定会比目前大大减小,生物也不会通过一条长路去达到目的。

好了,这么复杂的一套系统,我看总鳍鱼也决不是一次两次变异,在一两代间便能形成的。事实上,形成一个能实现某种功能的器官,都要经历千百次变化,并且每次重要的变化还必须能够遗传下去。它们多半在很长时间里长了肺却不长鼻子,长出了鼻子却没气管。也有可能一开始这三者就是一个,但肺还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没有控制这个器官的脑部分泌物,这个器官本身也不具备交换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物质。这点楼主必须承认吧,如果一次变异就形成了一个有功能的复杂器官,这从数学和逻辑上都讲不通,只能说是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至于肺鱼,是利用原来的鳔来呼吸。听上去挺可行,可是原来那鳔不长那么多毛细血管啊。肺内支气管枝杈很多,一层压一层如同天朝的组织结构,这才使得人类的呼吸膜达70平方米。看到没?70平米,这数字要是人均住房面积,我们早就共产主义了。那鱼鳔呢?鱼鳔开始时恐怕是个光滑的气球,想把它变成具有足够面积的肺部组织,恐怕都需要若干万年了。再说,进化到一半的肺鱼,鱼鳔塞满了肺部结构,是不是还得再长第二个鳔才游的起来呢?

D看来这个肺需要总鳍鱼和肺鱼苦练内功漫漫形成了。这个漫长的修炼期有多久?一万年?那是少的,我看怎么也得照着几十万年说!以我们自己为例,自人类基因组认定的始祖--非洲古猿“夏娃”发展到现在,也有个十来万年了,用工具也用了那么久,十几万年的自然选择还加上5000年的人工选择,不要说没发展出第三条胳膊,怎么都没从五根指头发展出六根指头?我绝对能证明要是一个人长了三只手两个脑袋,磨起石刀石斧来要优于两只胳膊的,打起仗来也牛X很多,想起问题来更是双核CPU!可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就连脑容量,所谓的晚期智人“夏娃”都是和现代人一模一样。我想,我们也不能要求总鳍鱼比我们进化更快,就这从没有肺到有肺,最少也得上个几十万年吧,要知道呼吸系统可是动物九大系统之一耶。

e 这个器官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必须往好的方向变异,不能变出个肿瘤直接挂掉。这容易吗?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夫告诉谁发生了变异,基本等于宣判他癌症,死缓一年。那么,我们凭什么认为这种擅长变异的总鳍鱼,发生好的能够遗传的变异几率远远高于坏的变异呢?人类被X光照多了还能得白血病,被原子弹照过后绝对灭族亡种,没听说哪个人挨了核辐射变异得更聪明,那凭啥人家总鳍鱼就老能占尽变异的便宜?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基因的稳定性必不可少,进化只能是稳中求胜,在99.999%的有害变异中寻求成功之母!再说,坏变异也不一定就导致个体直接死亡,它们也有可能挨到产卵季节,一马勺坏一锅粥,好容易有条公鱼的肺长大了一点,可是它孩子却有数万倍的几率同时继承坏的变异,导致其后代竞争力下降而死亡。

请注意,通过无数次变异产生渐渐生成肺部并生成基本功能的几率,增强心脏肝脏功能的几率,将变化写入遗传DNA的几率,还有不跟其他爱变异的鱼生出倒霉蛋的几率(鉴于该鱼能自发形成新器官,这种生物必然非常喜欢变异)这些几率可都是累乘关系!我们累乘了以后,再拿它去乘以这种鱼在发生进化的池塘里亘古以来的数目,看看得多少万年才能逼近0.0001?

提醒一下,这鱼是吃肉的,池塘里的食物链顶端鱼,长达1米,数目估计不会多到哪里。同时我们还得考虑只能计算一个池塘的鱼!因为,它生长在沼泽,按进化论说法它进化为陆地动物,是由于水位降低和落叶落到池塘内消耗氧气。这可以充分说明进化环境不是在海里或较大的环境里,这鱼没处可去才进化的。你可以说它会游到大海,但我们想想,它要能跑去大海呼吸氧气,还会跑到岸上去吗?适应海洋比之适应陆地,哪个容易?如果有人说鱼类会主动挑战自我,我只能说他是凭信心接受进化论了。

f.由此,我们推论,总鳍鱼的某个家族在几十万时间内,持续修炼一门叫做空气呼吸大法的功夫,它们每天用鳃呼吸水中的空气,却朝思暮想要去呼吸陆地空气。它们每代都不琢磨着产生更强力的鳃,在鳃上长更多的血管,扩大鳃的呼吸面积,以获得更多水中的氧气,也不想着怎么产更多的卵占领沼泽世界,反而浪费宝贵的能量和蛋白质,去发展一种与目前生存并不相关,暂时无法发挥作用的器官。值得注意的是,这点是进化论的死穴之一。

物竞天择是进化选择生物的基本准则,那些不能在生存和生殖方面做得更优秀的物种,就是要被其同类所淘汰。我们知道总鳍鱼是种吃鱼的鱼,这种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最脆弱竞争最激烈,这个代代长鼻孔却不没长肺的总鳍鱼家族,生活在一片沼泽里几十万年,由于长了暂时没用的器官胸闷气短,竟然而没被那些专门进化游泳速度和心脏收缩幅度的总鳍鱼家族所淘汰,实在是对进化论的极大嘲讽。

g.我们假设这某个沼泽中的总鳍鱼家族竟然挺过了背逆进化论的一关,接下来的问题是总鳍鱼吃啥,如何捕食。这是条长达一米的食肉鱼,没长腿,靠鱼鳍在地上拱着走。牙齿锋利,胃里不消化粗纤维,让它吃草比狼吃草还难。

那么其他食物呢?四足动物都是它的后代,还没生出来呢。相信以它的行走速度,会飞不会飞的昆虫它也捉不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两年间,某个池塘里那几条总鳍鱼绝不会变异成又能吃草又能跑跳的陆生生物,而只要三天不吃肉就能饿死这些跑到陆地的家伙。当然,也许它可以一会上岸呼吸,一会回水里捕食,可是这种本能需要多久才学会呢?再说,它不能在水里呼吸,其他鱼就该活着给它当饭吃?

h.我们没有见过太多的物种诞生,但还是见过太多的物种灭绝,越是体积巨大的食肉动物越死的干脆,只要环境稍稍改变,例如人类毁灭了森林,就足够消灭他们了。按照进化论,这些被人类驱逐的动物,应该总有几只很快找到新的谋生办法并子孙昌盛才是啊。可是我们有足够理由说,高级生命对于环境改变是非常敏感的,灭绝远比进化几率大的多。

.现在沼泽还是年年干涸,现在的肺鱼并没有爬出来变成新的两栖动物。进化论者可以用偶然来解释勇敢走出去的鱼,可是科学不接受没有重复的实验。量子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可以用其分布概率云来解释,无必然的位置规律,却有相同位置出现频率的规律--爱因斯坦说的那枚骰子是灌了铅的。可是,我们几十万年来进化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器官了吗?

计算一下肺形成功能分部进化的概率。
肺鱼:从没有呼吸作用的鱼鳔到有呼吸作用的肺,必须的功能性进化(化学分泌物),器官形成发展等暂定进化15次。从肺面积来说好无呼吸功能到肺面积达到日常呼吸所需最低标准,暂定进化5次。为维持肺部供血,心血管输出,内脏代谢功能扩大进化暂定5次。。总计进化25次。考虑到此进化纯属偶然发生,定个每100条鱼发生一次,应该够宽松了吧。那么,累计进化概率是多少?1X10-2X25=10的-50次方。这就意味着,这鱼经过10的50次方代才会从鳔进化出肺。该鱼若一年一产卵,需10的50次方年哪。地球寿数几何?4.6X1010年。

好吧,怕有人不服,我们以亘古以来整个鱼群数量来计算,4.6X1010,假定地球的该鱼存活总量1000亿只,就是1X1012,将它乘上4.6X1010就是地球历史的该鱼鱼群总量,为4.6X1022,成功概率:4.6 X1022/1050,大概成功率在200亿亿分之一.。

计算问题答疑:
1.现在采取低变异模式计算概率,变异并不常发生,1000条鱼就有一个好变异。好处显而易见:每次好变异都可以传下去。且对大型动物变异基本都是是有害的,两个好变异叠加的机会可以忽略不计了。

2.为什么进化几率指数必须累乘而不是累加?因为这些只是器官形成功能所需的最基本变异,它可以进行空气呼吸前,该变异鱼的后代并不比别的鱼有生存优势,而河里容许存活数目是一定的,所以变异鱼后代只占该鱼的很小一部分,并不比任何其他鱼更有利。假定一个区域内环境不变,那该鱼就应该是香火单线相传的,这由生存几率决定—它产1000个卵,但只有1个能活到交配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这鱼是河鱼,所处环境基本是鱼群间隔绝的,也限制了交叉交配的几率。

地精想说,进化论作为一种现实理论,不能违背这个世界的基本逻辑,需要推敲每一个细节!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进化环节不成立,这理论就是错误的。同时,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算,若结果是极小概率事件,基本可以认定是神迹。愿与各位大人一起就具体问题讨论。


楼主 黑袍大地精  发布于 2009-04-23 19:00:00 +0800 CST  

楼主:黑袍大地精

字数:5100

发表时间:2009-04-24 03: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7 19:04:19 +0800 CST

评论数:28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