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人格 两种格局

“实在的说,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是法国哲学.科学大家笛卡尔的名言,他不愧为思想巨匠,此语讲的何等的真确.生动和精辟,这种看似极为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人为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是不算太陌生的。这确是世间两种不同人格品性所形成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人格格局。
哪些本来见识狭隘.知识浅薄.又不太好学,却满足于自己的一些小聪明,小能力而修养又极其缺失之人,他们总爱去嘲弄别人的某些知识.能力的薄弱.不足和笨拙之点,甚至对其不惜挖苦打击之能事。如果他们具有某些方面小能小技,或是知道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点滴知识或见闻,而遇到旁人对此恰恰不会.不知.不懂或不太熟悉之时,他们就会对其以非常轻鄙和傲慢口气把对方贬损的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甚至极尽羞辱奚落之能事。他们对其常用的嘲讽和羞诘的语式是:无知。”愚昧。”“幼稚。“脑残”“这你也不会?太稀罕了!”“这个你也不懂,太不可思议了”“这事你就不知道?太令人惊讶了!......那时刻他们的优越感凛凛然犹如站在云端里在俯视你。他们也常喜欢议论.嘲笑谁谁谁的无知.愚笨之糗事并以此为乐趣。他们由于知识浅薄而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自高自大,因为没有修养也就缺乏口德所以爱贬践人。而哪些真正的知识渊博丰富而又好学的人,大多是非常谦虚自谨的人,而且,他们读的书越多学习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知识.文化水平的贫乏和浅薄,因为她们见识过知识的瀚海浩洋,与之相比,他们时时到自己的知识容量贫乏可怜的如沧海之一粟。所以他们对知识的汲取永不满足,而且他们心中也十分的明白知晓这世间的每个人,即使那些看来顶笨拙的人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能力和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所以,他们在心中也不会轻鄙任何人。就连孔子这样的大圣大哲之人也还秉持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信条和胸怀虚心向他人求教呢。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时也总是能时时感觉发现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浅薄之处,因而他们也就永不止息的去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精华。这大概就是“没有知识的人总是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的”的矛盾怪异现象的深层原因。
其实于此两种人格品性相类似的人格品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有所见。我现在可以套用陶笛卡尔的这名言的格式来描述一下与上述两种人格品性相类似的行态:没有德行的人总爱指点别人德行上的缺陷,有德行的人却时时窥察到自己德行上的缺陷。没有素质的人常常爱斥责别人没有素质,有素质的人往往会自察自修自己素质的不整之点。没有道德的人常常爱攻击别人不讲道德,他们所学习和知晓的一切道德律条好像都是为了用来规范和苛求他人的。而有道德的人时常注意修正自己道德的不良之处,他们所孜孜所学到的一切道德法则也主要都是是为了提高.规范和刻求自己而已。那些自己一身黑的人总爱挑刺别人身上的黑而却从看不到自己一身的黑。那些洁身自好的人却总能敏感的发现自己身上的黑,而对别人身上的黑视而不明。那些带有一身臭毛病的人往往总是喜欢对别人求全责备,却从不知纠正自己的半点毛病。那些追求人格完美之人却往往容易能包容和原谅他人身上毛病和弱点,而对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却能好不留情的痛下杀手而诛之。刻薄之人总是埋怨和感到别人对不起自己,而从不怕和感到自己有对不住别人之处。敦厚之人总怕和感到自己对不起别人,却不太在意别人对不住自己。寡恩之人往往总能牢牢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孬,而健忘别人对自己的好。感恩之人却时时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好,而忽略别人对自己的孬。以上所列就是两类不同人格品性不同行事模式和形态。
我把前一类人格品性称之为负面人格品性,把后一类人格品性成为正面人格品性,两者相比,后者的人格格局无疑要超出前者的人格格局。哪些具有负面人格品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意识,再者就是兼有狭隘的度量和尖刻的心性,而极端者可能还会具有对人的嗜虐心理欲求。而哪些具有正面人格品性的人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的也是最可贵的品格即是具有自知之明和自省自修精神。他们所奉行就如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生”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修行和为人处世法则,他们不断地注意提升修养自身的知见和德行而不去刻意的苛求他人。这两类人格最大最主要的区别即是严人宽己与严己宽人之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因素对于形成他们如此迥然不同的人格品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凡具有负面人格品性之人大都见贤不知思齐,见不贤者却思齐之而唯恐不及。而具有正面人格品性之人则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此一来两类人格品质的格局则会越见优劣高低。
当然并非说凡是具有负面人格品性的人就都是十足的可恶之人,他们大多数人平素看来和普通人没撒啥明显区别样,一般也不缺乏正常人性所具有的一些较好的品行,比如对人慷慨.热诚.仗义.做事敬业.勤劳.踏实等之类好品质,他们大多也不缺慈悲之心.在不关乎自身利弊之时也不缺少正义之感,有的可能还会乐于助人,为弱者仗义执言,有些人在平时看开起来也许就犹如可爱的天使,优雅的淑女,温文的绅士.彬彬的君子.儒雅的学士.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般令人喜爱和敬重。但是,当他们犯起混来时,你才能深深感受到他们所流露出的那凌人的傲气.抑人的霸气.袭人的戾气.逼人的锐气和刺人的锋芒,此时你不由得心头不冒冷气.进而激成火气。他们虽然有时也会帮助弱者.或者替弱者说话,可是他们平时所善于作践和损伤的人也大多是弱者。而哪些具有正面人格品性的人也并非就都是完美的君子,在他们身上也会带有普通人常有的弱点.短处。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善于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懂得他推己及人.严己宽人的道理的这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们的人格格局高出常人.闪出亮点。他们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就犹如孟子所讲“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中君子,
以上所述的两种人格类型都是比较典型的负有负面类和正面类人格品性之类型。具有这两种纯粹人格品性类型的人虽然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环境中并不陌生,然而也并不太多。大多数人的品性都是介于这两类人之间在其上下摇摆的,有些人可能倾向于上,有些人可能倾向于下。就比如笔者自己也是在其之间摇摆之人。既没有典型的负面类人格也没有那么差,也没有典型正面类人格那么好。我虽然天性不爱和不忍去直接当面指责.批评.贬损他人,但是对于他人身上的比较显明的毛病,缺点.弱点也是有几分在意的,只是不大随意表露而已。我在与人相处时虽然也基本上能做到严己宽人,可是对他人肆意无礼的指责,贬损和苛求,总是非常的生气,伤心.总是忍不住要为自己辩护,难以释怀。这只能说明自己的度量胸怀还不够宽宏大气。我虽然对别人的恩情恩惠无论大小,都能做到铭记于心.永不忘怀,当有能力有机会相报之时,定会加倍回报,甚至可以做到以怨报德。但是对于别人曾对自己的较严重的伤害,虽然我在心中也时常殷殷嘱托自己要永远记得别人对自己的一切的好,彻底忘去别人曾对自己的一切的孬,虽然我从不会专意想着去记仇.但是却不容易将其永远的彻底遗忘,有时或因某事某语的激发触动,或有时毫无半点半点的来由完全在不经意间,哪些往日沉淀在心底的伤痛就会突兀的从心底泛起并迅速的浮游到心头,让自己的心府感受到犹如毒虫噬咬着般的痛楚不已。对其每忆起一次,就好像又被其伤害了一次。这虽不是刻意而为之,但是却由不得自己,我巴不得把这些沉积在心底残害我心灵的东西全部清除忘掉,这样我的心灵倒可能安适许多,可是却难以做到,这一切也都说明自己的胸怀气度还达不到不到我以上所述的哪些负有纯粹的正面人格品性的格局,距离真正的仁人君子的精神境界还有相当距离。我今后还需要继续修养自己的心性,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宽宏胸怀和气度的充满着正能量的仁人君子。这也是我对自己做人标准的期待和追求。当然我也更希望我们人类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人类普遍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格局也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人类世界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充满正能量和浩然正气的君子般光明美好世界。
下面我来抄录一段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及儒家的传承代表人物荀子的一段话来与大家共勉: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谤,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成君子。《荀子.非十二字》
把此段话译成现代语应如此讲: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修,不耻别人损污;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
楼主 红硝  发布于 2018-08-02 18:33:37 +0800 CST  

楼主:红硝

字数:3456

发表时间:2018-08-03 02:33: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3 12:45:14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