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巴别塔”寓言中

《圣经》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巴别塔”寓言中


《圣经》是一座智慧的宝藏,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圣经》新旧约两大部分,中译本有近百万字,除专门研究者和某些信徒外,一般中国人是很难通读下来的,加之,它是至高无上的“神”或“上帝”的“话语”,深奥无比,寓意无穷,因此,如果没有特殊的方法或捷径,一般中国人是很难读懂《圣经》的(据说,信徒们可以通过上帝的“启示”读懂它,我们暂且不论),从而,这座智慧的宝藏对我们来说就是封闭的。

那么,一般中国人(非信徒)有没有读懂《圣经》的特殊方法和捷径呢?

我认为,有。

其实,《圣经》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创世记》第11章第1-9节关于“巴别塔”寓言中。不谦虚地说,只要能够读懂了这短短的二三百字,则,整部《圣经》就一目了然了。否则,即便是有人将整部《圣经》都背诵下来,也不会真正懂得它。我认为,读懂“巴别塔”寓言,是读懂《圣经》的一种特殊方法,一把钥匙或一条捷径。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我在现代人生哲学中对“巴别塔”寓言的精彩解读,敬请大家批评。

2009,10,26

————

【现代人生哲学序曲】“巴别塔”天机揭秘
——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序曲,其实是尾声。——首先请读者细细品味和欣赏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著名油画——《巴别塔》(1563,见插图)。

插图:《巴别塔》
现代人生哲学为了实现“认识你自己”这一目标,自觉地选择了“重建巴别塔”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巴别塔”建成之日,就是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之时。[1]——现代人生哲学的序幕首先由《“巴别塔”天机揭秘》开启。

那么,什么是“巴别塔”呢?为什么建起它就可以认识人自己呢?!

一、何谓“巴别塔”
“巴别塔”之名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旧约·创世记》第11章1—9节。它说的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为了“传扬自己的名”,要造一座通天塔,而上帝则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无法合作施工,通天塔自然坍塌。所谓“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巴别塔”是《圣经》中继“伊甸园”、“挪亚方舟”后,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传说,无基督教信仰的东方人知道的少一些。“巴别塔”的传说,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多是在“语言”方面给予关注和研究。因为,“巴别塔”传说是人类所有的典籍中最早记载人类语言变乱原因的。在西方,有很多语言学校或语言研究机构就直接以“巴别塔”来命名。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寓意无限丰富的伟大寓言,它是古希伯来民族伟大智慧的凝结。可以说,它是犹太民族给世界其他民族出的一个旷世之谜,当然,他们自己是应该知道这个“谜底”的。[2]

“巴别塔”寓言西方人妇孺皆知,对它的解读也丰富多彩。他们也大都认同这个故事是一个“隐喻”的说法,并清楚这个寓言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如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就写过《巴别塔》一文专门讨论“巴别”的意义问题),可是,迄今,除了将此故事解读为人类僭越自己的身份即妄想做自己不可能的事情——构建“乌托邦”——之外,笔者尚没有读到更积极的解读。[3]

“巴别塔”寓言对于大多数东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笔者思忖:如果从东方人的特殊视角用“汉语言”来诠释这个寓言,情况会是怎样呢?它有没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不同于以往阐释的有价值的全新阐释呢?——这一猜想和尝试,为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拉开了序幕:原来,巴别塔与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深厚的渊源,[4]我们的“汉语言”应该有能力揭秘“巴别塔”天机。

二、“巴别塔”天机揭秘
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种东方式的另类的“汉语言”诠释。我们根据通用的中译本先来赏析一下有关“巴别塔”的文字。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始祖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偷吃了“智慧果”,从此后,人类的眼睛“明亮了”——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其后代将罪恶发展到极致;上帝后悔造了人类,决定用洪水来灭亡人类;可是,挪亚的操守赢得上帝的青睐,故,上帝命挪亚造方舟避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后,“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历经洪水之劫的人类,背井离乡,终于在“示拿地”(据史家考证,“示拿地”在今天战火纷飞、苦难连连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巴别塔的秘密,透过上述文字在一句句地诉说和显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商量”,“来吧”。“砖”,可以当“石头”的“砖”,与后面的可以当“灰泥”的“石漆”一样,都是一个“隐喻”。“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细腻而极其到位的描写:把“砖”“烧透”。一个“透”字——好一个“透”字,直接指向了“砖”的“质量”。

显然,这里我们不应该将“砖”和“石漆”简单地、直接地理解为实在的“建筑材料”。那么,“砖”和“石漆”意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里的文字,没有明确地透露出来。——很明显,在这里,埋下了考验人类智慧、理解力和想像力的伏笔。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做砖”和“石漆”的目的出现了——建一座“通天塔”,“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于是,大家雄心勃勃,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城”和一座“塔”,已具雏形。

无疑,本节内容所叙述的人们“免得分散在全地上”的企图是有违上帝欲让洪水之后的人们“遍满了地”(“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见《创世记》第9章)的意图的。这样,也就为以下耶和华的作为打下了伏笔。

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上帝关心自己的“造物”,一切尽在耶和华的掌控之中。

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已经“眼睛明亮了”(《创世记》第3章)的人,他们“一样”了,因为他们具有“一样”的“言语”。——这里点出来“一样的言语”的“威力”:具有这“一样的言语”的人类,不仅有可能建成“城”和“塔”,而且,“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注意:“看哪”这个词透露出耶和华上帝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复数”。

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毫无疑问:“城”和“塔”的建成,直接威胁到上帝的存在和权威。因为,通过耶和华之口所说的——“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不难看出:说着“一样的言语”的人民,似乎具有了上帝那样的“无所不能”的品格和能力。——“神”与“人”的不平等的等级关系受到了威胁。

注意:这儿耶和华上帝又用了一个令人难解的复数“我们”。[5]

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上帝说到做到——人们的“言语”被“巴别”即“变乱”了。于是,“城”和“塔”,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于是,造“城”和“塔”的目的——“免得分散在全地上”——落空了:“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最后一节是“巴别”释义:“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此工程最终由于上帝的干预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巴别塔”事件,对于人类的自尊和自信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可叹啊,一个人类美好的“乌托邦”就这样破产了!一个人类“欲与上帝试比高”的努力流产了!

且慢!——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很可能,“此中有真意”,留待后人诠!

一个含义无限丰富的“寓言”的破解,有时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圣经·创世记》之“巴别塔”,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寓言”。千百年来,这个寓言一直锻造并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理解力和想像力。

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可能是不准确的,或可能是误读了这个伟大“寓言”或“隐喻”。这个误读对于人类命运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这个误读,致使人们普遍地误解、曲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致使凡是有“信仰”的人类长期以来只能自感卑微,自觉地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而让那些没有并排斥“信仰”的人成为“上帝”的弃儿。——信仰者和非信仰者都在“误读”着“上帝”。

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产生误读,原因是对于“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砖”和“石漆”“坐实”了理解而对其真实含义并没有理解“透”。换言之,长期以来,信仰者对上帝的无条件崇拜使他们总是执著于不能和不敢怀疑《圣经》的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僵化理解,而非信仰者往往视宗教信仰为迷信而消极地、虚妄地排斥,自然,他们也无能参透“巴别塔”的秘密,另外,以往的人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或诠释学的方法。这样,“巴别塔”的秘密就难以解开。现代哲学解释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意义并非自在的、不变的,相反,它有赖于我们对它的阐释、诠释。“巴别塔”的一切秘密都在“语言”之中,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阐释或诠释。

“巴别塔”寓言中,“砖”和“石漆”是另有所指的,但在文中,人们并不能读出这个所指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如果不囿于、拘泥于宗教信仰的实在性而展开大胆的想像和充分地阐释,那么,我们就不难联想到:这里的“砖”,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或“言语”本身即“词语”或“概念”、“范畴”;“石漆”,指的是“逻辑”;文中所出现的“烧透”二字,就是指必须将私人性的、主观性的语言或言语“打磨”、“雕琢”、“锻造”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的“概念”、“范畴”或“词语”。

因此,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实际上指的是私人性、主观性的“语言”、“言语”的外化即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品质的“词语”或“概念”、“范畴”,其粘合剂是中性的“逻辑”。故,“巴别塔”,应该是一座“语言概念之塔”,是一座“理论之塔”。换言之,是一套合乎逻辑的、自洽的理论体系——真理。

“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透”字——“把砖烧透了”,是一个“关键词”,它饱含着人类先知的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咀嚼,需要我们将它吃“透”。可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却把这个“透”字理解成早期人类已经拥有了制造优质建筑材料的“科学知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将“语言”“概念”“烧透”,如果我们有了像“石漆”一样的“逻辑”,如果我们的语言不“巴别”,[6]那么,我们人类就具有建成“巴别塔”的充要条件。当然,这是一座“语言理论巴别塔”。否则,如果人类不能将“砖”烧“透”(这应该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人类所建起的“理论巴别塔”就必是一座“豆腐渣工程”。

笔者认为,“巴别塔”寓言之最后释义应该是:“巴别塔”之所以半途而废,根源在于,由于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故人类“听不懂”神的“话”。“同”不等于“通”;“一样的言语”并不等于“语言相通”,否则,就不会有“对牛弹琴”之说。由此看来,这句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具有欲擒故纵、掩耳盗铃的意味。“巴别塔”寓言中借耶和华之口说出的——“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纯粹是一个“障眼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性”叙述,是对人类想像力和智慧的一个考验。事实上,由于早期人类尚不拥有“烧透”的“砖”,故,根本用不着上帝干预,“巴别塔”的坍塌是必然的。

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听得懂”上帝的“话”呢?笔者认为,唯有等到人类拥有了“烧透”的“砖”——“语言之砖”,即理智彻底成熟(同时意味着人类拥有了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够彻底地读懂“巴别塔”寓言——那一天。因为,只有那一天,“上帝”的秘密才得以彻底曝光,“斯芬克斯之谜”才获得终极解答,人才获得了与最高者“对话”的资格。而“听得懂”某种“话”,只出现在与其“对话”之中。没有“对话”,互相陌生。

既如此,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理智彻底成熟并拥有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呢?很清楚,“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之间互相充分地“交流”和“交往”,并通过这种充分的“交流”和“交往”活动,将“语言”、“词语”、“概念”、“范畴”之“砖”彻底地“烧透”。[7]

有一部故事片《非常姻缘》中有一个情节很能说明“交往”、“交流”在“烧透”语言之砖中的作用:



开往“快乐岛”的旅游大巴上,一中年男子请求导游说自己内急要方便一下,请让司机将车停一下。

导游听了略带嘲笑地对这位游客说:你太老土了,现在说方便叫“唱歌”。于是,那位男子说:我要“唱歌”。导游问:你是要“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此男子立刻会意地大声说:我要“通俗唱法”(引得全车游客哄堂大笑)。导游说:前面就是“练歌房”(游客和观众自然明白指的是“厕所”了),马上就到。……



只有在广泛(“全地上”,用今天的话叫做“全球化”)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中,才能够让“巴别塔”下乌合之众的鼎沸喧嚣冷却和平静下来,才能够将“语言之砖”彻底地“烧透”。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首先应该通过广泛的“交往”活动做到“言语相通”,此后,才有资格谋求与上帝的“言语相通”。进而言之,如果人与人之间“言语相通”了,那么,人与上帝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语言障碍”了。很明显,“一样的言语”并不意味着“语言相通”,人类的“语言相通”不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它需要一个广泛交往、交流的创造性的历史“过程”。[8]“巴别塔”寓言,不过是对古典轴心时代人类社会现实结构关系的理论抽象;“巴别塔”的坍塌,无非是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为等级社会结构关系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而已。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体系(中国秦汉以降的儒家学说尤甚),都是为“巴别塔”的坍塌即等级社会提供理论辩护的。



“巴别塔”寓言,照理说本来应该先由西方人揭秘,可是,西方人普遍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他们所普遍认可而并没有真懂其意的犹太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使他们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9]这样,就为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东方人留下了一个读懂西方民族寓言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史》会由英国人李约瑟来写,为什么德国人马克斯·韦伯会写出《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等著作了。——“汉语言”对于西方民族来说,也是“它山之石”;中国人看西方人,同样有“第三只眼”的问题。

曾经,斯芬克斯由于俄狄浦斯揭穿了她的谜底——“人”,而羞愧地一头撞下悬崖;[10]今天,我们揭穿了犹太教和基督教所设的“巴别塔”谜底,彻底地确证了思想家尼采百年前的宣告:上帝死了。

上帝——神话意义上的上帝——死了,因为,长大、成熟起来的人类不需要他了;但同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帝——自我实现的人——诞生了!

神、上帝者何?——自我实现的人罢了。没有自我实现的人之于上帝,犹如“石墨”之于“金刚石”。[11]

一旦人的灵魂、精神成长、成熟起来,那么,他就会在自己身上发现神、上帝的真实的影子,他就会自觉到神、上帝的“复活”。耶稣基督的复活是一个隐喻,人的灵魂和精神一旦成熟,他就是耶稣基督的复活,他就是释迦牟尼的显灵。——今天,人类已经走到灵魂、精神成熟的边缘了。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先知圣人都发出“人,要认识你自己”的呼声了。因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神、上帝。——几千年来,人类遗忘了圣人孔子的教诲:“未知生,焉知死?”(笔者发挥为“未知人,焉知神、上帝?”)舍近求远,以至离神、上帝越来越远。——人们遗忘了自己与神、上帝的同一性。

“人,要认识你自己!”——这是以“人的宣言”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的殷切呼唤。

“巴别塔”坍塌之后,人类社会关系就被理论地简单化为二元的“人——神”结构,这种结构,可能与早期人类社会比较简单的生活、生产关系相匹配。它说明,“信仰”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适应、适合刚出蒙昧不久的人类的实际状况。——这可能就是古代圣人先知的“神道设教”。

可是,这种为“信仰”留地盘和空间的历史神话,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不合理的。因为,“人——神”的二元结构,取代了“巴别塔”的多重矛盾结构,其实质是对等级森严、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掩饰,它将现实中复杂的、多重的、矛盾的人类社会关系掩盖并虚幻化了,它有为今天充满矛盾的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嫌疑和实际功能。这也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具有麻痹人民的“鸦片”作用的根源。很明显,继续为“巴别塔”的坍塌辩护,就是为一切形式的“信仰”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就是为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

“巴别塔”寓言和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体系一样,都是为非民主的等级社会结构提供辩护和理论根据的。揭秘“巴别塔”寓言,其当代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揭秘和解构“巴别塔”寓言,就是向一切形式的专制和独裁宣战,就是向一切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结构挑战,就是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终极的理论根据。这种揭秘和解构意味着人类在古典轴心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思想体系在当代被激活并获得了自己崇高的意义——回归到人类文明源头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复兴”开始了。[12]可是,这种极为深刻的民主思想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误解,人们误以为,“巴别塔”倒塌了,人类才会有自由和平等。这正是西方现代法律思想的前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这种附加了条件的平等,其虚伪性不言而喻。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不建成“巴别塔”,人类所拥有的自由和平等多数是“虚幻”的,是没有经历过“秋季”的“冬季”,是没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所取到的“经”——“伪经”。

——科学地解读、诠释和阐发“巴别塔”寓言,为我们构建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提供了可能和契机。“重建理论巴别塔”,就是要理论地恢复、复原并重现人生和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真相——具体的、复杂的、矛盾的等级社会结构秩序,同时为我们现实地摧毁这一结构秩序提供理论根据。[13]

现代人生哲学,就是要用“汉语言”建成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它认为,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下面就是我们所构建的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它历史与逻辑统一地描述了完整人生的整个过程:



自发的自发性形态——婴儿时期

自觉的自发性形态——幼儿时期

自然的自发性形态——童年时期

精神青春期————生理青春期

自发的自觉性形态——少年时期

自觉的自觉性形态——青年时期

自然的自觉性形态——中年时期

精神更年期————生理更年期

自发的自然性形态——老年早期

自觉的自然性形态——老年中期

自然的自然性形态——老年晚期



对照以上我们所建构的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可以说,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完整地活了一生。

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就无法对人类个体的实际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

直达天庭的巴别塔,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客观标尺和坐标。在巍巍通天的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面前,现实人生的真相暴露无遗: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人类个体,其人生俱为半途而废即“夭折”的,他们都没有活足人生的春夏秋冬四季。

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夭折[die young]∶未成年而死——亦称“夭亡”。

[come to a premature-end]∶比喻事情中途失败,——那些计划夭折了。

夭折,是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这一结论,是建立在我们对人生哲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在现代人生哲学里,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以之来观照现实中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我们现实中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大家知道,除人之外的一切生命物,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都会有四季的,而唯独人,有四季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

可是,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是绝不可能为人类设定一个可怜的结局的。人类所面临的这个悲惨的现实问题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照基督教的说法,这是人类的“原罪”使然。故,人类需要拯救。

只有找到人类夭折的根源,拯救才是可能的;只要找到人类夭折的根源,拯救就是可能的。

很清楚,人类的可悲正是由人类自诩为高于万物的“智慧”造成的。一个悖论:没有智慧的万物可以独享其天年,而有智慧的人类却可悲地夭折!“智慧”来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听信了“蛇”的花言巧语吃了“智慧果”。

所以,人类避免夭折的命运只有从“智慧”着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宗教、哲学,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宗教和哲学无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找回丢失的“自我”——那个自自然然可以像万物一样享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大自然的一分子,只是它们的方法和法门各有不同罢了。在现代人生哲学里,一切宗教和哲学的对立和差异都是外在的,是我们后人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上真正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先人们的真正思想和良苦用心造成的。



现代人生哲学“要旨”明确地指出:“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可是,斩断人类个体夭折之宿命谈何容易!虽然我们认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经验事实,但,如果不认识自己,即不识得通往罗马的“直径”,我们有限的人生往往就会空耗、虚掷在“曲径”上。因此,为了不使我们宝贵的人生夭折,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取得通达罗马的“直径”——真经。

可是,真经在哪儿呢?!

现代人生哲学明确地指出:真经在路上!



既然“真经在路上”,可是,路有千千万万条,我们走哪一条最近最好呢?

现代人生哲学指认的最好的取经之路就是——重建曾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我们人生的高度依赖于自己所构建的巴别塔的高度,就如牛顿所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肩上,而巴别塔就是“巨人之肩”。如果不建起巴别塔,我们就没有与最高者对话的能力和资格,就会永远匍匐在大地上仰天长叹。而建造巴别塔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心智成熟,认识能力逐渐提高和增长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技艺得到锤炼而愈益精湛的过程。只有“建起巴别塔”,我们的心智和理性才能够彻底成熟,我们的操作技术才能够炉火纯青,以至心智成熟,技艺精湛到能够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为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现实社会”的程度。所以,我们说,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现代人生哲学就是为当下和未来人类所有个体斩断悲剧性的夭折宿命而降生的。

现代人生哲学生逢其时!





--------------------------------------------------------------------------------

[1] 这里,我们说的建造“巴别塔”,主要指“理论地”建造。其实,认识自己的路径并非“理论地”建造“巴别塔”一条,那些在实践中真诚地做“人”的人,他们是用自己的实践在“实践地”建造“巴别塔”,最终,他们也将认识自己——他们是知行合一的。不过,这种非理论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适应当代人类的需要了,当代人类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实践。

[2] 笔者认为,这一伟大智慧,只为不多几位犹太思想家如马克思、本雅明、阿多尔诺、弗洛姆、马斯洛、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和现当代的某些后现代思想家所真正领悟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伟大阐释。从犹太教背景下走出的犹太人思想家,都是深悟巴别塔天机的伟大思想家,可以说,他们是些为人类勇敢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3] 比较有新意的是,有些人认为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网络化是“巴别塔时代”的重现,还有人说世界性的宗教大会的召开是企图“重建巴别塔”。另有人认为“世界语”的创立和传播其根据来自“巴别塔”寓言。有些文学家如卡夫卡把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失败归于人类的“骄傲”,故提出“向下”建造“巴别塔”的思路。——现代西方语言学应该能够解开“巴别塔”的秘密,不过,笔者尚未具体见到。通过欧文·沃尔法思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一文的晦涩艰深的文字,我们看到,本雅明已经接近解开巴别塔之谜:“在本雅明看来,堕落(Fall)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堕落,是从以上帝为灵感的命名语言上的堕落,同时标志着‘人的语言的诞生’。……巴别废墟就是写在墙上的寓言书写。借‘历史天使’那凝视的眼光来看,这些废墟被‘进步’的旋风卷起,以‘一堆废墟’的形式继续‘向天空’堆积。这就是一个‘向后看的预言家’所看到的现在的‘真相’。……”参见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2页。

[4] 笔者惊奇地注意到,伏尔泰在其著作《哲学词典》中将“巴别”与我们的“汉语言”(中文)有所联系:“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创世记》中‘巴别’意味着变乱。在东方语言中,Ba的意思是‘父亲’,Bel的意思是‘上帝’;‘巴别’指上帝之城,即圣城。古人就是这么称呼他们的首都的。……显然,从那时起,德国人就不再懂中文了;显然,据学者博沙德所说,中文与正宗德文原本是同一种语言。”参见雅克·德里达的《巴别塔》一文,载《论瓦尔特·本雅明》一书中。

[5] 有人考证说希伯来文《圣经》里的上帝是“单数”,“复数”的上帝是中文本的误译;还有人认为此处“复数”的上帝隐含着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思想。笔者认为,中译本的翻译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为什么6、7两节中耶和华用“复数”自我指谓?笔者认为,这并非画蛇添足,可能是暗示:神并非唯一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神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都相互“认识”——“语言相通”,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平等的——人并不能“听懂”神的“话”。

[6] 人们对“一样的言语”这句话的理解也大多是错误的。人们往往把“一样的言语”理解为“同一种语言”即排它的语言,这是机械的字面理解,实际上,不同的语言之间,根本不存在“巴别”,“巴别”,只能在同一种语言之内发生。即,我只和与我说同种语言的人“不通”,而与和我说不同种语言的人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我与动物之间都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柴门霍夫所创立的“世界语”与“巴别塔”寓言无关。

[7] 这里,凸显出“古典轴心时代”西方民族的先知圣人如东方民族先知圣人一样娴熟地掌握“神道设教”的技巧和“实事求是”、“因缘说法”的大智慧。——限于“古典轴心时代”人类大众理智的普遍不成熟,非“神道设教”无以有效地教化民众,更不可能推进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

[8] 在《试论交往方式变迁与思维方式转型》和《试论交往方式变迁与人的现代生成》等文中,笔者具体讨论过“交往”的重要意义。见《哲学动态》2002年第4期、《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

[9] 世人皆知,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犹太教的真谛是“不外传”的。从当今世界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来推测,犹太教徒可能像佛教徒那样,是些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们早已参透“上帝”的本来面目,只是其他民族并不理解而已。

[10] 这个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本书后文将有具体讨论。

[11] 这一思想,为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所洞悟。美国的作者尼尔·唐纳·沃许(又译为尼尔·唐纳德·瓦尔施)的《与神对话》三部曲(已由台湾方智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本;大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了第一部,名为《与上帝交谈》),将这一思想用人神“对话”的形式异常精彩地表述出来。——它充分说明,现时代,“神”的复活是个全球性的“事件”。人与神、上帝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掩盖了人与神、上帝具有相同的方面。人与神、上帝在形像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神、上帝的模样长得跟人一样。——这种见解,根源于《旧约》:“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1:26、27)。《圣经·创世记》中这种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见解明白地告诉我们:原来,人与神、上帝是相同的,一样的——当然,人与神、上帝的相同仅仅是形像上的。故,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若不认识神、上帝,其实就是不认识人自己;反之,人若认识了人自己,就是认识了神、上帝。其实,神、上帝与人的形像上的相同是无足轻重的,认识神、上帝的关键是认识他们的灵魂、精神,而他们的灵魂、精神——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灵魂、精神只认识灵魂、精神,人只有自己拥有了灵魂、精神之后,才有能力认识神、上帝的灵魂、精神。所以,归根结底在于人自己有没有灵魂和精神了。照《圣经》或佛教的说法,人先天地就具有灵魂和神性、佛性的种子,只是这种子尚不充足更不完满,需要继续成长;而神、上帝的灵魂或神性是充满的、圆满的、自足的。这,表面看起来人与神、上帝的差别仅仅是“量”上的,其实不然,神、上帝其灵魂、精神的完满自足,与人的欠缺相比,决不是“量”上的差距,而是“质”上的差距。这就如,1度与99度的水之间是“量”上的差距,但,99度与100度的水之间,却是“质”上的差距。与神、上帝形像、样式、长相上的相同,丝毫也没有动摇、掩盖人与神、上帝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认识神、上帝,就是认识人自己与他们的这种天壤之别,就是让人自己自觉地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而不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与神、上帝的形像上的同一性。

[12] “巴别塔”的坍塌,为诸种“信仰”即等级结构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证明。老庄道家哲学的“万物齐一”和佛教哲学的“众生平等”观念,包含着对一切“信仰”的合理解构。当代所有企图“重建信仰”的思路和企图,都是由于人们心智不成熟而没有读懂“巴别塔”寓言即没有理解古典轴心时代人类诸先知的大智慧的结果。

[13]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对“巴别塔”的解读并没有彻底否定现实中的一切宗教信仰的意思,相反,我们对于现实中所有的宗教和信仰者都保持一种理性的尊重的态度。如笔者对于大都信仰基督教的亲人保有高度的尊重。另外,选修现代人生哲学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些留学生,他们在课堂上亲证着笔者对他们的尊重,且,他们并不认为现代人生哲学与他们的信仰水火不容,且认为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巴别塔

楼主 朱鲁子  发布于 2009-10-26 16:46:00 +0800 CST  

楼主:朱鲁子

字数:12384

发表时间:2009-10-27 00: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5 23:15:32 +0800 CST

评论数: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