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红楼梦”后四十回会被很多人误解呢?

为何“红楼梦”后四十回会被很多人误解呢?

中国学者 09年11月6日

很多人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得不好,觉得不如前八十回精彩,于是就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是高鹗的续书。我觉得这是对后四十回的误解。在我看来,后四十回丝毫不比前八十回逊色,可以说,后四十回写得好得不能再好。

那么,后四十回好在什么地方呢?小说都是重点描写“高潮”的,有人说,“红楼梦”的高潮是在第九十七回和第九十八回,这两个章回写得不好吗?不精彩吗?此外,后四十回写出了“平淡”之美。有人说,后四十回,从第八十一回开始,就不好了。但是在我看来,就第八十一回来说,写得十分精美,这是一种“平淡”之美。

古人是怎么评价陶渊明文章的?“平淡之极,绚烂之极。”第八十一回的标题是: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这一章写出了平淡之美。但这种平淡,是一种“平淡之极,绚烂之极”的平淡。宝玉正在无聊,这时看见四个女孩在池边钓鱼,于是也凑过去,于是与她们进行钓鱼“比赛”。当时不是叫“钓鱼比赛”,是叫“运气比赛”,也就是比运气,谁能钓到鱼,谁今后的运气就好。这也就是所谓的“占旺相”。四个女孩都掉到鱼了,只有宝玉没钓上鱼来?曹雪芹是善于运用伏笔的,(或者说,是善于运用“暗示”之法。往往叙写“前兆”。)这一节预示(暗示)了宝玉今后的坎坷命运。“两番入家塾”一节也写得十分精彩。这种精彩,也那种“平淡之极,绚烂之极”的精彩。

那么,为何后四十回会被很多人误解呢?很多人“早熟”,或者说“早慧”,刚入学前班就开始读名著了。这个时期能读懂“红楼梦”吗?显然不能。但是,这个时期读“红楼梦”,将可能影响他(或她)今后一生的对“红楼梦”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成见”。先入为主,形成“成见”。当然,我说得有些夸张了。即便他们(或她们)不是从学前班开始读“红楼梦”,也会是从小学,或中学,或高中就开始读了。这个年龄的人有着怎样的情趣呢?也无非就是喜欢谈情说爱的情节,再者就是喜欢“在阶前看猫狗打架”。

后四十回呢?宝玉长大了,该关心正经事了,比如“占旺相”;该做些正经事了,比如“入家塾”(“两番”)。对于学龄期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无聊的。形成“成见”,影响了今后一生的对“红楼梦”的看法。例如,有些人认为,贾家应该一败涂地,不应该再复兴,不应该“沐皇恩,延世泽。”甚至认为,贾宝玉厌恶读书,藐视仕途,因此不应该“两番入家塾”。这都是受了学龄期所形成的“成见”的影响吧。受这种“成见”的影响,后四十回就显得不好了,于是就找原因,把“罪恶”推给高鹗。

再者,误解后四十回,是受了一些“红学”名家的误导。一些“红学”名家也声称,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例如,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刘心武,等等,都不认为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刘心武甚至声称,后四十回不好,因此,他准备重新续写。当然,也许这是一种假动作吧。

然而,这些“红学家”对后四十回的看法,不也是受了幼年期“早熟”或“早慧”的“成见”的影响吗?下面就以俞平伯为例来说说。先引用一段网络上找来的资料:

俞平伯主要红学研究成果:

俞平伯自1921年4月受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影响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起,便与《红楼梦》结下不解之缘。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部、也是奠定他红学学术地位的专著《红楼梦辨》,1952年又将它修订改题《红楼梦研究》出版。1954年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1958年出版《红楼梦八十回校本》,1954年1月至4月发表读《红楼梦》随笔三十八篇,后结集为《读〈红楼梦〉随笔》,直到晚年,他还不时发表有关红学的文字。他对于《红楼梦》,一生都保持着当年与顾颉刚讨论时的热情和诚实。

从这段引文来看,俞平伯在1921年就开始研究“红楼梦”了。俞平伯生于1900年,殁于1990年;那么,1921年,他21岁;也就是说,他21岁就开始研究“红楼梦”了。这也算是比较“早慧”了。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红楼梦”的呢?我猜测,应该是在1921年之前了吧。那么,他在1921年之前的阅读中,形成幼年时期的“成见”吗?各位去猜想吧。

1923年,俞平伯就出版了他的“红学”研究专著《红楼梦辨》,这时,他23岁,这不显得“早熟”和“早慧”吗?据说,牛顿24岁就发现什么定律了,也是“早熟”和“早慧”的。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还是很不一样的。自然科学容易被认识,社会科学不容易被认识。24岁可以发现宇宙的规律,却不能揭示人生的规律。“红楼梦”是阐述作者关于自己对人生和社会规律的看法的,无论俞平伯多么早熟,多么早慧,都不可能深刻认识人生和社会规律的,也就是说,他幼年时期是读不懂“红楼梦”的,而只会形成一些将可能影响他今后一生的“成见”或“偏见”。甚至,也可以说,他在23岁时也是读不懂“红楼梦”的,而这时他却发表了“红学”研究专著《红楼梦辨》。这是多么荒唐。

而胡适呢?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胡适生于1891年,那么,胡适这时是30岁。30岁,进行什么考证,其能力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仍然未必能读懂“红楼梦”,并且,或许他也像俞平伯那样“早熟”和“早慧”,幼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了,并且也毫不例外地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俞平伯晚年很悔恨,说,自己是罪人;自己有过,割裂了“红楼梦”;高鹗有功,保全了“红楼梦”。这是真的吗?

“红楼梦”后四十回,从文笔上来说,是精彩的;从思想上来说,也是“精彩”的。但是,这些都是幼年时期的读者所读不懂的;而且还产生了“成见”或“偏见”,并且这些“成见”或“偏见”还影响了他们(或她们)此后一生的对“红楼梦”的看法。这几乎是必然的。
楼主 zhongguoxuezhe  发布于 2009-11-06 10:21:00 +0800 CST  

楼主:zhongguoxuezhe

字数:2313

发表时间:2009-11-06 18: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9 19:21:53 +0800 CST

评论数:3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