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筛子——论虚拟现实在量子智能中的应用

逻辑的筛子
——论虚拟现实在量子智能中的应用

咸心为感,吾心为悟。——感悟小解,以为题记

一、释题;二、前传;三、正文;四、后记

释题

这个帖子,属于命题作文,应论金兄的要求,邀我在他的帖子《虚拟与现实》之后,写一个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的新帖子。本来网友们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照例是一拥而入,万炮齐轰,唾沫四溅,口水乱喷,喷的彼此的眼镜都糊满了,此乃关天八景之一也!实属常态,当然,还要提醒诸位,当心欣夫的假牙,时不时的激射而出,大有裘千尺的风范:)我看了,也掺和进去,一来二去,就有了这个新帖子的可能。

我自作主张,用了这个题目,本想用逻辑的实证,改成逻辑的筛子,可以更加具象一些,不过也增加了一定的歧义。这是有原因的,似乎也不是不可以容忍。

童天一兄在讨论中建议去掉“与”字,就用“虚拟现实”。我还是比较认可的,虚拟现实,现实虚拟,并非是单向的,仅仅是将现实虚拟化,数字化,也有反向的意味在的。现象与精神,法相与唯识,意识与物质,物自体与绝对精神,天理与人心,虚拟与现实,这些对立的概念,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都有重新梳理的必要,这是这个帖子尝试着解决或者着重讨论的地方。

当然,虚拟现实,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手段,这个暂时不提。提到技术,在论金兄的帖子里也有论及,他有提到逻辑的部分,然后是义理的部分,但在技术上,他并没有展开,这显然是一个涉及到“现实”部分的基底,需要加以补足。但同时存在一种可能,即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补足,这个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做到的,而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挑衅而喷之可也。

爵士猫大懒虫兄,亦有一段涉及这个主题的子题列表,蔚然大观,很有知乎的风采,当然是讨论者最受欢迎的情况,只是没有具体展开而已,却足以让我受教而喜。

我因为思考,阅读,兴趣,交游等各种原因促成,最近正在研究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我看来,这两者就是一回事儿,所以就造作了一个新词,合二为一,就叫量子智能,会就这个主题展开来讨论一下,敬请留意。

所以,整个帖子的逻辑是:文本与语言,是存在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逻辑本身自带筛眼,即便自洽的文本,也一定是一面筛子。筛过去的,可能就是义理。由此而推,数学,技术都有自己的边界,也都带着筛眼。筛过去的,就进入了下一层,比如逻辑的筛子筛过去的,就得到了义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解或者比喻而已。

比如矛盾这个经典的寓言,就是一个虚拟的故事,看似逻辑上矛盾,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战场上时刻发生着的,都是一刀一枪的攻防,好比搏个出身啥的,哪里等得到打嘴仗。也不是绝对没有,比如墨子老先生就好这个打嘴仗,那他也是有备而来的。矛者,攻也,盾者,防也,一矛扎到盾上,就彻底的“现实”了,是矛折还是盾穿,一望而知。而矛和盾,不过是技术的呈现而已,这个具体的仗该不该打,轮不到他们来回答。

前传

之所以三纸无驴,是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一句两句扯不清。有点儿耐心哈:)省时间可以直接跳到正文。

前几天在微信群里和人辩论,辩的主题都忘记了。但对方辩手,虽然阅读量够大,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问他问题也不直面回答,就是绕来绕去的兜圈子。我心下恼火,就在纸上用毛笔画了一个大圈,边上题了四个字“一面筛子”,拍照发在群里。结果对方辩手居然养气的功夫很好,也不恼,依然故我,我看他内心力量强大,攻之不动,也就没有再坚持,只有逃掉。

其实我是很佩服阅读量大的人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说自己的话,不要说来说去,总是人家的话,借你的口说出而已,这等于让出了自己的脑子,借给人家做跑马场,让出了自己的嘴巴,借给别人做留声机,那样的交流,殊无乐趣,亦无益处。

所以,我尽量讲自己的话,虽然不免看别人是筛子,其实人家未尝不把你当作筛子来看:)

筛来又筛去,筛去又筛来:)

杨氏双缝就是一面筛子,眼睛也是一面筛子,筛的是光。

正文

原帖:回顾与展望

细读论金兄的原帖,他回顾,分析和总结已有的认知,提出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以力为例的万物关系,第二层是以语言表达为例的因果逻辑,第三层是以意义或者价值为例的共信体系,认为前两者是物自体的现实界,后者是虚拟界,我可以加上绝对精神为“绝对精神的虚拟界”,不一定准确哈。他认为整个过程,是为进化做注脚,生死,好坏,对错,乃至宗教与主义,都指向了进化。而技术的发展,有可能瓦解之前的共信体系,带来新的进化局面。其实整个贴子,包括跟帖讨论的部分,在我看来,大家反复解构重构,反复推演,反复攻防之后,还是会回到一个元问题上来,那就是究竟什么是意识?

究竟什么是意识?其实可以问一下,究竟什么是力?估计没有人会给出一个清晰明了直接的答案。所以,我们通常需要在这种问题上做一个转换,就是我们不必回答什么是力,什么是意识,但我们不妨转换成,我们如何认识并应用力,如何认识和应用“意识”,或者,如果科幻的看,我们能否在技术上,再造一个“意识”,甚至是活体的“意识”出来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还真的离不开“力”。

那虚拟与现实,在今天应该做何种理解呢?其内在关系,和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文就试图综合已有的认知,讨论出这个问题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

引子:人如何感知一只苹果?

一米之外有一只苹果,人是如何感知到的呢?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讨论。先简单的梳理一下逻辑,给出一个基本的模型,其感知、表达、参与的过程是:

光图——眼图——电图——脑图——电图——语图、文图、动图。(第一个模型)

如何理解呢?感知的开始,是光从苹果出发,通过一米的距离到达眼睛,通过眼睛,比如角膜是人体接触光的第一个存在(注意角膜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需要泪液的浸润才会透明,不然就是一层毛玻璃状的绒膜),通过人眼这个构造,在视网膜转换成神经冲动或者电信号,通过神经纤维,进入人脑,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处蛋白质结晶体里,形成意识,并呈现“图像”。这是入,还有出的过程和这个类似,脑图转变成电图,然后控制骨骼和肌肉系统,输出为动图,比如手的动作,比如语图,说话,比如文图,写字等等。

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就会说:看,那里有一只苹果。这里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和需要讨论的地方,不要看这是一个常识,我和很多人说这个过程,大家一听就懂,还反问我,这有什么?意思是,常识而已。可是,我想通这一层,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可能是我比较笨吧:)

一米的距离,大家注意,就是说,光通过光速,跑过了一米的距离,这里就存在一个时间差,对不对。这个时间差太重要了。试想一下,一只苹果,放一个月,放三个月,放一年,会怎么样呢?它会腐烂,这说明苹果作为一个活体,它时刻是在变化的,而我们人体呢?也是时刻在变化之中的,那么问题就是:时刻变化中的主体,是如何感知一个时刻变化中的客体的呢?是以变应变吗?这种感知本身,在时间上,是有滞后的效应存在的,那我们感知到的苹果,是时间滞后的一个苹果,而且这个苹果时刻在变。这个似乎时间简史里有提到太阳熄灭,八分钟后我们才知道,与这个问题类似。

光跑一米,神经冲动再经过一段距离,到大脑里,再表达出来,中间的时间滞后,肯定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看,这里有没有误差产生?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从参与的角度看,这种个体的参与,会反馈回自身,比如我们会听到自己的声音,比如会动手去拿苹果等,如果是多个人参与呢?这些过程就会扩散出去,从一个人参与变成了多个人参与,比如争这只苹果等。

第三个问题:差异,或者认知误差,不影响我们实用,比如虽然在认知或者表达上,我们产生了时间滞后的效应,但在吃苹果这件事上,没有问题,你伸手就可以拿到,张口就可以吃,认知差异,没有影响到具体应用。

第四个问题:人体是量子感受器,人脑是量子计算机。光,本身是量子态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鱼在水里游,我们的眼睛同样暴露在光量子流里,光量子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束两束,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以光量子流的方式,或者不能叫做“方式”,就是那个样子进入了人的眼睛,而且是以光速进入的,电信号的传导也是光速的,那么意识呢?大脑的蛋白质结晶体是不是也是以光速处理意识的呢?意识在蛋白质结晶体那里,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脑图是镜子一样的反射镜像吗?是透镜一样的透入吗?是悬浮一样的吗?可以说没有人知道。但显然,人的大脑就是用来处理光量子流的,这就是人脑是量子计算机的判断的根据。有人说,人脑是常温的量子计算机,算是这个判断的拓展应用吧:)

有一点可以知道,假如存在一瞬,这一瞬是“截断众流”的一瞬,那么所谓的“光图”就是存在的,而光量子流正是这样的光图的合集,还是在时空分布上的合集。考虑这样的合集的存在,是非常有趣的。比如传统照相的底片,在景深上存在层次感,是因为感光底片的化学反应,在空间上有曝光的不同分布,能量分布不均的结果等。那么我们继续推论。

第五个问题:就光的感知而言,量子智能,是与人的进化,甚至是生命的进化相伴生的,比如人的进化,可以得到下面的模型:

镜像(水面与镜面),沙画,岩画,绘画,摄影(底片与数码),摄像(底片与数码),人脸识别,虚拟现实—VR技术等。(第二个模型)

也就是说,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走到今天,技术路径是有个连续不断的链条存在的,有开始,未必有结束。

第六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论里,比如广义相对论,当观察者以光速运动的时候,观察者是一个纯粹的主体,是与客体完全剥离开来的,根本就没有考虑光线入眼的过程,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Bug,为什么会这样?我来回答也很简单,因为西方哲学传统,一直试图证明客观神的存在,所以始终是二元的,不肯将主体考虑进去。主体明明是一个活的,有意识的人,可光线就是不能进入人的眼睛里。这里会有一个推论的问题,就是,你这么考虑问题,有何意义?光线入不入眼,对观察结果有影响吗?这应该是一个好问题,至少我回答不出。

第七个问题: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这个可能和杨氏双缝实验有关系。昨天碰到一个学医的老师,聊到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在奥数里有这样的讨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除了传统的解释,比如空间三维定位的问题之外,奥数里的思路是,为什么汽车没有100个发动机?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人为什么没有100只眼睛,如果有的话就丧失效率了,两只眼睛就是最优。而我以为,还是应该从光量子的角度去解释,可能更接近答案,当然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这里岔开一点,连带着讨论一下眼神的问题,通常我们认为,光量子是单向的进入眼睛就结束了,然后就进入我第一模型的逻辑里去了,其实,我们从眼神的角度看,可能存在一个反向的过程,即光量子流,并非在时空序列上,单向的进入人眼,然后形成意识,或者参与意识的过程,也可能存在从意识到光量子的逆向的过程,当然这么想,确实比较科幻,但要知道眼神确实是有作用的,不是吗?用阳明心学来解释,那个山中花开的过程,似乎就是这个意识——眼神的逆向过程在起作用。这里仅仅是一提。所以,从光量子适应的角度看,两只眼睛,是进化中对光量子的适应。不知道这么回答,是否稍显笼统。说了等于没说吗?

第八个问题:人脑与天球的关系,在天文学中,存在一个天球的概念,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小宇宙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就是一重宇宙,人体内或者人心内,存在一个小宇宙,比如圣斗星矢中的那个意思。那么问题是,人脑的大脑皮层,重重叠叠,是不是就是天球的对应物呢?

第九个问题:第一重模型,那个光图的连续体,我们可否在技术上,加以再现呢?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说,我们在哲学的逻辑层面,构建了这个问题的哲学原理,在数学层面,构建了数学原理,那么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以工程管理的方式,加以实验验证呢?这是不是就是量子智能的正真的路径呢?假如我们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基于活体的,有自主意识的“类脑电路”,然后会不会真正的量子智能,就会沿着这个路径进行“摩尔定律”式的强力进化,进而构建出另外一种超序结构出来呢?除了实验验证之外,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和“虚拟现实”有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存在另外一个模型,算是第三个吧:

神学——玄学——哲学——数学——科技(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又可以表达为:信仰——巫术——语言逻辑——数理原理——实验与技术路径——工程管理。(第三个模型)

所以,逻辑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我们用正文的第二部分来讨论逻辑问题。

哲学原理:光自为影与东西方思想进路

因为涉及哲学的问题,包罗万象,无法一一列举,一是楼主的阅读量没那么大,二是没有必要,只能择其要点而笼统论之。楼主喜欢也只会笼统论之,所以漏洞很多,不免自家变成筛子。中西方都有诸子百家,挂一漏万,只讲主要的骨架问题。

佛教里面,重点讨论禅宗,我们来看《金刚经》和《坛经》,我说这里面讨论的,从义理的方面看,我们抛开历史史实,只看义理,主要讨论的就是意识问题。当然,其他经典,我后来知道的有法相唯识论等,也纠结在这个问题上。只讨论禅宗,因为一者,禅宗是东方化的佛教,这个问题没办法不东方化,或者只能东方化,是由人和语言决定的;二者,在我看来禅宗是入门功夫,门都不入,遑论其他。

择其要者,有这么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是六祖慧能悟入的关键,其实我自己常常将这句话加上一个字,变成:无所住而不生其心,我建议大家读一下苏斯博士的绘本《数也数不清的念头》,这个念头翻译的极好,有助于大家理解金刚经的这句话。所以,我老是分不清楚生还是不生其心,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看第一个模型,就会知道从光图到脑图,到语图,是连绵不尽的,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这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即禅宗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处理的问题,不一定是彻底解决,当然是宣称如此,就是意识问题。

我们看神秀的偈语在讲什么,主要的关键词有,心,明镜台,尘埃,为什么要讲神秀而不是六祖慧能,是因为我们不能抛开神秀的偈语,恰恰相反,这个偈语是整个义理的一部分,是基础,是前提,是有机的一部分才对。明镜台,就是镜子,镜子是用来成像的,心如明镜台,是说心,或者意识,是像镜子成像一样的,镜子成像和光有关系,光是量子态的,所以,整个偈语在讲镜子和心,或者光量子和意识的关系,什么关系,反射成像的关系。但显然,六祖慧能不这么看,他认为根本没有镜子这回事儿,没有镜子,也就没有心,什么都不存在,镜子不存在,心或者意识也不存在,这就更进一步了。当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混一而空,或者在入境之后不存在,出境还是一样。但是,我们说,意识究竟在大脑的蛋白质结晶体那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入境和出境分别是什么样子?入境就是睡着了的意思吗?还是机器停止运行了的意思?还是意识因为蛋白质结晶体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六祖慧能的偈语,讨论的就是这回事儿。究竟什么样子呢?语言无法表达,这个问题,超出了语言逻辑的范畴,达到了语言的边界之外了。或者说,这个问题,将逻辑本身打成了筛子。有同样认识的,大有人在,比如维特根斯坦。要注意的是,从义理上看,《坛经》以《金刚经》为始,以《金刚经》为终,并非是偶然的,是有一条逻辑主线的,我所说的,也仅是我自己的的理解而已。

我们看坛经最后,又回到了金刚经上,即六如偈语上来,哪六如呢?梦,幻,泡,影,露,电,注意这六如,实际上是六种存在,都和光量子,以及意识有关系,都是倏忽而灭的。其他我们不讲,我们只讲“影”,这个影,实际上和“尘”有关系,没有尘就没有影,这是一重意思,但还不够,更进一层的意思是:

光自为影

可以说,我的整个讨论,都是围绕着这四个字来展开的,但我自己也无法确切的解释什么是“光自为影”,这可能就是光的量子态的无法言说之境带来的吧。所以,熊十力先生,在《新唯识论》中,只来得及构建“境论”,却没来得及构建“量论”的原因之一吧,所谓“境”,可以考虑通“镜”。这里的光,尘,影三者,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简单的说,如果是纯粹的光量子流进入人眼,眼睛是吃不消的,比如我们裸眼直接对着太阳看,超出了眼睛的感受范围,会被灼伤的。所以,我们看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语,比较就会发现,慧能的更进一步,等于是将光尘影三者混同起来,取消三者的差异,用“无一物”的主体来代替了,甚至没有主体,因为无法认知,无法表达的就无法认知,似乎可以感受,这个不确定。这一点儿有点像童天一兄念念不忘的拉康:)接下来我来说下我自己对禅宗的体会:

第四个问题:要么拥有(拥抱本体,同构共时,量子纠缠),要么偏离(同构延时,认知与表达,量子塌陷)。还是回到第一个模型那里,我们知道从苹果到意识,光图电图都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滞后,或者时间过程,或者时空事件之后才发生的,并因此产生了差异,虽然这个差异不影响实用,但是问题始终存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怎么办呢?禅宗的方法很简单,或者佛教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去掉表达和认知,直接拥抱本体就可以了,当意识回归本体,或者也可能是本体去掉意识,或者是意识和本体合一,那么时空的滞后事件或者效应,就消失了,主体呈现同构共时的状态,没有表达什么事儿,没有语言,没有逻辑,自然也就没有差异发生。当然这里可能存在四种情况,同构共时,同构延时,异构共时,异构延时,显然,差异最大的情况是异构延时。所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的困境,在禅宗那里自然消解了,从语言逻辑的边界跳出去了。

第五个问题:可即而不可居。如果说意识直接拥抱本体,固然没有差异产生,但是,这个状态,如果是主动达成的话,或者是被动达成也可以,却是不可持续的状态,就是说,这个“沉默无语”的同构共时的状态,可以抵达,但不可长时间的停留,最终,还是要回到意识与主体分离的常态里面去,还是要开口说话,还是要表达,还是要偏离,还是要有差异产生。即,入境虽难,不可久居,出境虽易,差异依然。

第六个问题:罗素集合悖论。假如表达即偏离,这种解释成立的话,也可以推论出对禅宗思想的一切表达都是偏离的,那“表达即偏离”这个认知本身,是否也偏离了?这就会陷入到一个逻辑怪圈里面去,就是对意识的自我认知,整体的看,意识是一种存在,意识属于存在,那么意识的表达,就会指向存在对自身的认知,表达,改造,这体现在表达上,就是无穷尽的偏离。关于这个偏离最好的解读,就是庄子和惠施的“鱼乐之争”,每一次回应,都是一重表达,每一重表达,都带来一次偏离,这可以回到第一个模型那里,多人参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所以,论坛里的讨论,很容易走样和歪楼,也是这个原因。基本上,我暂时对这个问题无解。另外,很多时候,提出一个真问题本身,就比回答这个问题还要重要。或者根本的看,这个问题无解的原因,就是表达本身,或者逻辑起源导致的,其解法,理应就是沉默无语。

禅宗讨论完了,我们来看道家和儒家,我们一体来看。禅宗是佛教的义理,作为外来思想,很好的补充,回应,和融入了东方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东方思想,最后基本变成了三国演义的局面。黑格尔批评东方思想,认为缺少客观神的本体,我认为是一种误读,其实东方的三家,各自构建了自己的本体。请试言之。

捡主要的说起,道家和儒家的分歧,我认为是同源而异流的,比如道家经典和儒家经典,《老子》《庄子》《周易》《大学》《中庸》,都出自上古之巫的文化文本,后来经过传承,整理,阐释和流变,各自据为经典。老子对本体的演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个模型)。其实这个是一个本体的数学模型。而周易的解释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第五个模型)。其实这同样是一个本体的数学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我认为老子的模型,是一个量子模型,而周易额模型,是一个二进制的模型,演绎的恰恰是老子的模型的前一个部分,即“道生一,一生二”,沿着这个方向分叉出去,沿着二进制的方向演进下去。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来看,汉朝的杨雄,有《太玄经》,明确提出了三进制的问题,也就是说,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提出了三进制的萌芽,就是沿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方向演进,那为什么这个路径不成气候呢?很简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奥数的问题,因为同样是模型,随着进制的阶的不断升高,演绎的技术跟不上,效率在下降,所以回到二进制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太极图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原因。用三进制来演绎的话,就是太极球才对,一个球体,里面有一个等边三角形,三条鱼,每一个顶点对应一个鱼眼睛,这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第六个模型)。这个问题,我们留待数学原理上去讨论。

也就是说,我的理解是,道家和儒家,同源而异流,各自构建了自己的本体。而儒家的本体,出现的略晚,儒家的本体,在早期,是血缘本体,而在后期,是以理学为代表的外在本体,即天理,以心学为代表的内在本体,即良心,实际上,良心为本体,出现了偏差,更准确的是以人心为本体,才更契合,更贴切。也就是说,儒家的本体构建,经由血缘的现实本体,上升为天理和人心的虚拟本体上去了,这是一重表现。第二重表现,我们要看《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究竟在讲什么?实际上还是和本体有关系,其中和巫相关的,最重要的就是“用诚”,心口如一就是“诚”,言行一致就是“诚”,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这都是“巫”的自我感受的最极致的要求,没有“诚”也就无所谓“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问一个朋友,问有没有开悟?回说自己还会发怒,所以不曾开悟。我就发了中庸的这一段过去,自去体会。巫者,天,人,地也。巫就是文明发端,具有普适性的本体构建,不光是东方,适合一切文明。

道家的本体构建,和儒家不同,道家在老子那里构建了道之本体,道可以看作是主客合一的,在庄子那里,更进一步,构建了时空本体,有始有终,无始无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时空差异,一共可以有十六种排列组合,其实都是在演绎时空本体(此处为引用)。当然,从道家到道教,神仙之说,内外丹之说,都是道与时空本体的再演绎,略过不论。

梳理东方思想体系,再比较西方思想体系,我们放在宏观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如下的不同的进路。基本上开始都是主客两分的,东方的进路是,由主返客,即开始时基于主观的现实本体,然后逐步过渡到基于客观的虚拟本体,比如道,时空,血缘,在相对现实的经验的基础上,巫最主要的就是经验,然后向相对虚拟的,更加客观的,或者主客分离的客观主体去构建,比如神仙,比如内丹,比如天理,比如人心等。佛教的本体要略有不同,空,自性,在主客两分上,并不明显。

再看西方的进路,主客两分,然后是由客返主,即早期的古希腊哲学或者神学,和基督教神学,都是构建了客观神的本体,当然这个地方存在争论,然后往近代,客观神向人的主体回归,时至今日,人本身就是存在的主体,准确的说,人是意识的主体,则主客合一。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圣经》在开头的部分,就提到了光,可见光是一个绕不开的共性问题,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古希腊哲学,经由一列的发展,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出现了物自体和绝对精神的两分,或者说是合一也可以。而康德更是提到: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康德的这句名言,恰好与论金兄的力,逻辑,意义三段论相对应,星空就是光之源头和背景,太阳可以看作是恒星,是众星之一,道德律可以对应意义,而这个名言表达本身,就是语言逻辑,说是因果关系也可以。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的这句名言里,同样出现了光,光和道德律,是经由意识联系在一起的,而道德律即需要判别善恶。光自为影,和善恶是什么关系呢?

这里的星空者,实际上对应东方的天理之天,道德律对应东方人心之心也。也就是说,西方的由客返主的本体论,在这里,与东方的由主返客的天与心主体构建,有重合的趋势,或者说接近类同。再然后,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之后的存在主义,在科学技术上,也得到了印证,那就是量子力学的兴起。而东方与之对应的,就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这里,我无法展开讨论,原因是,这些理论我都知道个名词,根本没有通读过,这是一个原因,另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逻辑问题,其实更应该讨论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的问题,或者他所提到的困境。问题是,我同样没有通读过语言分析的相关哲学部分,包括逻辑学的部分,这就导致,我只能泛泛而谈,或者无法深入。或者我只能表达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的困境,在义理上,和禅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我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如果,我们讨论量子智能的哲学原理,我们讨论到这个程度,是不够的话,那就需要从头看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忽然发现,我们在技术上,或者可以比国外延后几年,但我们在思想上,却无法共时,至少我自己,目力所及都是几十年前的,想看当下的,无从看起,可能是能力的,或者技术的原因,总之图书馆里书架上的书,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基本上哲学原理的部分就讲完了。显然,讲了很多,主要是梗概,有若干细节,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很多都是未知的,有回答的话,也是我自己的猜测式的“假说”,是我尝试言之的结果,但都是自然而然的感悟,更多的是直观的具象的体会之言,并没有硬来,因为这个问题,硬来的话,难免会出问题,这里做一个提醒哈。所以,现象学,唯识论,存在主义,语言分析,之所以没有读,原因很多,其中思维能力不够,显然也在其中。所以,自然而然就好,最好不要硬来。

回到题目上来,我们看,这些哲学原理的部分,究竟有没有解决“虚拟现实”的问题呢?我只能说是做了部分的补充,做了部分的演绎,有可能将之纳入也可能,被纳入也有可能,这要看体系的构建是具体如何的,然后才能下结论。但我的思考,当然吸收了很多人的成果,我仅仅是做了逻辑梳理,稍稍发挥了下。至于问题有没有解决,我觉得讨论的意义本身,大于结论的价值,甚至是离定论和共识更远。倒是不急于一时,在路上,比到终点,或者根本没有终点,不是更有趣吗?至于路向的对错,不尝试,怎么会知道呢?

4、数学原理:从零进制到无穷大进制

我们看第三个模型,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数学原理的部分,我们来看第四,第五,第六这三个关于进制问题的模型,分别是:
量子模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个模型)。
阴阳二进制模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第五个模型)。
太极球三进制模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用三进制来演绎的话,就是太极球,一个球体,里面有一个等边三角形,三条鱼,每一个顶点对应一个鱼眼睛,也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第六个模型)。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量子智能的数学基础是进制问题?这个需要参照二进制计算机,即由0与1构成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电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演进,直到今天,仍然以此为基础。那升级到量子智能,还会是0与1的二进制为基础吗?很显然,从第一个模型来看,意识以光速处理光图延展到脑图的信息的时候,仅仅是二进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推导了从太极图的二进制到太极球的三进制,从数,符号,与图形,三者一一对应的情形,如下:
0,1,— --,太极图,然后推演是用八卦去推,以至于无穷。
0,1,2,— -- ---,太极球,然后推演是二十七卦,以至于无穷。

但是,很快就碰到了问题,二进制,三进制,向前推是一进制,零进制,向后推是四进制,五进制。。。一直到无穷大进制。问题是,一进制零进制如何表示,有没有具体的数学意义,四进制如何表示,假如在太极球的基础上升级的话,很快就会碰到困境,这可能是一个代数几何学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拓扑学的问题,就是四个鱼眼,如何处理,是一个正方形呢,还是一个等边三角椎体呢,这个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困境。然后,无穷大进制,什么样子。如果零进制到无穷大进制在数学上都构建出来了,那又如何与技术相衔接呢。这些都是问题,或者困境所在。

所以,究竟量子智能的数学原理,具体而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才合理,这个问题,暂时我是没有考虑清楚的。或者零进制到无穷大进制,与量子智能有关系吗?也不知道。

可以猜想的是,零进制和大爆炸理论有关系,或者说,和圆的起源有关系。大爆炸之前,可以对应零进制的图示,即无圆心,无圆周的一个虚空状的存在,当然无时间无空间,这是零进制。一进制,奇点出现,即出现圆心,但是圆周是不具体的,是一个虚线的,半径不确定的圆。二进制,太极图出现,有圆心,有圆周,阴阳两分,分别有两个鱼眼睛,两个鱼眼睛与圆心连成直线,然后旋动。这是否和弦理论很像,不知道。然后升级成太极球,三进制,然后是四进制,图示未知,依此类推,一直到无穷大进制。

讨论到这里,或者只能讨论到这里,暂时来看,数学原理的部分,也是无解的。但有一点儿,我是相信的,即大脑的运行机制,就是从零进制到无穷大进制的,而且,这个数学原理,就存在意识中。可能要认识或者应用意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无法绕过。

技术路径:量子智能的基本电路

具体的技术路径,涉及到如何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问题。简单的说,如何构建,或者研发量子智能的基本电路。也可以回到主题上去,假如我们能够研发出这个基本电路,那么我们也就回答了“虚拟现实”,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技术上可行的,不然,就是空想,或者永远停留在理论上。那大家确实可以任意的挥洒自己的想象力,想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说到力,我自己的猜想是,从万物有灵的角度看,力就是万物的交感。当然,这么说,有些过于玄幻。但想什么,说什么,在理论上,是可以任意表达的,不是吗?

至于这个电路如何构建,很简单,和朊病毒,大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系,即和大脑的蛋白质结晶体的功能有关系,如果我们可以回到动物的神经系统,在生命起源的早期,对光的感应的起点,那么就有可能找到基本电路的简单模式。因为大脑太复杂,从中解析出基本电路来,不是说没可能,而是说,难度太大。所以,总的来看,技术核心是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系,而其哲学原理是关乎意识的部分,数学原理是关乎进制的部分,同样的,需要在二进制电路的基础上予以升级,而不是完全抛开。

就是说,设想中的这个基本电路,是集合了当下所有的技术原理,整合构建而成的,这个拼图,我可以提出可能性,而这个方向是否对路,不敢保证。另外,拼图是究竟有些什么,暂时不清楚。没有做出来之前,一不知道对错,二不知道具体有什么。

6、讨论:开源模式与完美理论

讨论到这里,基本正文的部分行将结束。但还有三个问题再说一下。

一是开源模式,在这个基本电路的研发问题上,我将之归结为一个工程问题,就是说这不应该被看作一个简单的项目,而应该是一个足够复杂的工程。这个工程的开发,一定是开源式的,任何个人,任何团体,可能都无法胜任,当然,如果这个思路是对的话。所以,这整个讨论,也算是虚拟现实这个主题,在技术上进行了某种演绎,或者说假说也可以。

二是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只能截取一部分,比如量子理论,之后还有场论,还有弦理论,还有引力波,还有暗物质,还有暗能量等等,因应未知现象的新理论,永远会层出不穷,这个,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是无法做到全部涵盖的,我认为,即便是物理学家,数学家,或者理论物理学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量子智能,据说乐观的估计,在其进化之阶上,存在这样强大的整合能力的可能性。即便如此,仍然会有新问题出现,这就是完美理论和完美存在问题。

三是是否存在完美理论和完美存在呢?这个问题,从哲学,物理学,和数学上看,都很难予以准确的回答,即便语言,现象,数学都存在边界,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知道终结认知的完美理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进化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big bang,就会不停的bang下去,或者真的是这样,但我们身在存在之中,如何思考存在之外的事情呢?这也正是逻辑之筛的意思,存在本身作为一个筛子,只能筛筛自身,这个筛子的眼儿,也许就在存在之外。显然这样说下去,失去了所指,也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关天曾经有一篇帖子,专门讨论完美理论和完美存在,基本上从数学上否定了这个假设,回答就是没有。至少,在我看来,相对论里,光量子还是客观的,根本没有进入人眼,连角膜都没有碰到,那观察者和个照相机有什么区别呢?显然,相对论将意识排除在外了。

四、后记

这个正文,其实是有所本,就是我自己的一个PPT,然后如果要写一个讲稿,大概就应该是正文这个样子了,很多讨论之前都发过帖子。我用了十几年的思考,写过三个PPT,抵达今天的情境里,也不知道对错,自我认知也归于模糊而不确定,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觉得事情远没有结束,自己也尝试着构建实验,或者用技术手段来验证之。所以来这里写这个帖子,还要感谢论金兄,童天一兄,爵士大懒猫兄,回形镳兄等一众网友们。当然,还要感谢其他一众师友,比如贺兄,王兄,梁兄等,不一一列举了。简单说来,思考与表达,渊源有自,绝不是凭空而来的:)比如学术中国的郭绍华兄有《逻辑起源论》,值得一看。

期待大家不要客气,尽情喷之:)草船借箭,正有万箭齐发的必要:)照例吟诗一首作结:

神游天目山
举目向天意何如
窥破天机子不语
怎奈人心深似海
临头不觉画出来
楼主 秦有  发布于 2018-05-06 23:04:47 +0800 CST  

楼主:秦有

字数:13293

发表时间:2018-05-07 07:04: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0 12:59:55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